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一百三十四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三十四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大種蘊第五中緣納息第二之四

已說成立風水金輪諸海山洲地居器已。次辨成立空居諸天大梵天等所居宮地。然彼宮殿。有說。依空。有說。空中密雲彌布如地。為彼宮殿所依。外器世間。至色究竟。上無色故不可施設。問從夜摩天至色究竟。所依雲地其量如何。有說。從夜摩至他化自在雲地。皆等妙高頂量色界雲地下狹上廣。謂初二三四靜慮地。如次等彼四洲。小千中千大千。諸世界量。有餘師說。夜摩天宮雲地倍於妙高山頂。乃至他化自在天宮雲地。望前展轉相倍。初二三定如次。等於小千中千大千界量。第四靜慮其量無邊。由此若依第四靜慮。起有身見極難除斷。以執無邊地為我故。問第四靜慮地。若無邊災所不及寧非常住。答剎那無常故無此失。有說。第四靜慮地中。宮殿所依俱無常定。謂彼宮池隨彼諸天生時死時俱起沒故。此說非理。所以者何。應無有情共器業故。由此如前所說者好。諸器世間既成立已。最初有一極光淨天。由壽業福隨一盡故。從彼歿已生大梵宮。後諸有情亦從彼歿有生梵輔。有生梵眾。有生他化自在天宮。漸漸下生。乃至人趣北洲為始。次瞿陀尼。次毘提訶。後生贍部。次生鬼趣。次生傍生。後生地獄。由法爾力。若處後空彼必先住。若處先空彼必後住。若大地獄一有情生。爾時已度二十成劫。二十住劫此為最初。問幾劫器世間成。幾劫有情漸住。有說。十劫器世間成。十劫有情漸住。有說。五劫器世間成。十五劫有情漸住。如是說者。一劫器世間成。十九劫有情漸住。

問齊幾世界俱壞俱成。有說。齊百俱胝四大洲界。有說。無數世界俱壞俱成。云何知然。經為量故。如契經說。佛告苾芻我眼清淨過於人眼。見東方等無數世界。或有正壞。或壞已空。或有正成。或成已住。如天大雨。滴如車軸。無間無缺此亦如是。問何故一切世界不俱壞俱成。答以諸有情業不等故。謂有情類。於此處所共業增長世界便成。共業若盡世界便壞。又有情類。於彼處所淨業若增此界便壞淨業若減此界便成。問若諸有情。於劫將壞餘半劫。在破和合僧。墮無間獄有中夭不。若有中夭。彼業云何感一劫壽。若不中夭。彼於劫壞寧不稽留。如契經言。若處乃至一蟻卵在災便不壞。況彼在耶。有作是說。彼無中夭。若爾。彼於劫壞寧不稽留。劫欲壞時業增上力。飄置餘界大地獄中。譬如王都有嘉喜事。先移極罪置邊獄中。後於王都方降恩赦。有餘師說。劫欲壞時法爾有情其心調善。於餘重罪尚能不為。況有破壞和合僧者。復有說者劫欲壞時。若造破僧無間業者。命終便墮他界獄中。法爾不生將壞處故。如說。火劫世間壞時有情上生。災起時分水劫風劫廣說亦然。但水風災壞相有異。謂水能浸爛。風能飄擊。所壞勢力遠近不同。復如火劫。世間成時先後時分水風亦爾。

如彼大劫有大三災。如是中劫小三災現。一刀兵。二疾疫。三饑饉。初刀兵劫將欲起時。贍部洲人極壽十歲。為非法貪染污相續。不平等愛映蔽其心。邪法縈纏瞋毒增上。相見便起勐利害心。如今獵師見野禽獸隨手所執皆成刀杖。各逞兇狂互相殘害。七日七夜死亡略盡。贍部洲內才餘萬人。各起慈心漸增壽量。爾時名為度刀兵劫次疾疫劫將欲起時。贍部洲人極壽十歲。由具如前諸過失故。非人吐毒疾疫流行。遇輒命終難可救療。都不聞有醫藥之名。時經七月七日七夜。疾疫流行死亡略盡。贍部洲內才餘萬人。各起慈心漸增壽量。爾時名為度疾疫劫。後饑饉劫將欲起時。贍部洲人極壽十歲。亦具如前諸過失故。天龍忿責不降甘雨。由是世間久遭饑饉。由饑饉故便有聚集。白骨運籌三種言異。由二因故名有聚集。一人聚集謂彼時人。由極饑羸聚集而死。二種聚集。謂彼時人為益後人。輟其所食置於小篋。擬為種子故饑饉時名有聚集言。有白骨亦由二因。一彼時人身形枯燥。命終未久白骨便現。二彼時人飢饉所逼。聚集白骨煎汁飲之。有運籌言。亦二因故。一由糧少傳籌食之。謂一家中從長至幼隨籌至日得少麁食。二謂以籌挑故場蘊得少穀粒多用水煎。分共飲之以濟餘命。如是饑饉經七年七月七日七夜。饑饉所逼死亡略盡。贍部洲內才餘萬人。各起慈心漸增壽量。爾時名為度饑饉劫。此三災橫雖復難除。然有聖言說彼對治。謂若有能一日一夜持不殺戒。於未來生決定不逢刀兵災起。若能以一訶梨怛雞。起殷淨心奉施僧眾於當來世決定不逢疾疫災起。若有能以一摶之食起殷淨心奉施僧眾。於當來世決定不逢饑饉災起。問如是三災餘洲有不。答無根本災。而有相似。謂瞋增盛身力羸劣數加飢渴。此說二洲。北拘盧洲亦無相似。以無罪業而生彼故。又彼無有瞋增盛故。

大種蘊第五中具見納息第三之一

已具見諦。世尊弟子未離欲染所成就。色界系身語業色。何大種所造。如是等章。及解章義既領會已。當廣分別。問何故作此論。答欲令疑者得決定故。謂契經說。佛告苾芻。若此身中離生喜樂。滋潤遍滋。潤適悅遍適悅。於此身中無有少分。離生喜樂而不遍滿。此契經中說根本地。勿謂唯此根本地中有能離法非近分地。斷此疑故。顯近分中亦有相似能離善法。有餘師說。欲止分別論者。說預流一來亦得根本靜慮。彼何故作是說。依契經故。如說。慧闕無靜慮。靜慮闕無慧。是二具足者去涅槃不遠。預流一來。無不有慧故。彼亦有根本靜慮。為遮彼執顯初二果未得靜慮。問若爾彼所引頌當云何通。尊者世友作如是說。彼說正思擇名靜慮。若不爾者外道亦得根本靜慮。豈便許彼亦有慧耶。分別論者作是說言。許彼有慧復有何過。彼說不然。所以者何。具是二者便於涅槃已為不遠。非諸外道去涅槃近。以彼無有解脫法故。有說。為止譬喻者意。彼說諸近分地唯有善法。今明近分具有三種。謂善染無記。若近分地唯有善者。世尊弟子未離欲貪。依未至定起世俗道。彼隨轉律儀何地大種造。譬喻尊者作如是言。是初靜慮大種所造。豈不汝等說。預流一來未得靜慮。彼作是說。我遮善靜慮非染無記。彼說非理。未離欲貪。尚不能起初善靜慮。況能起彼無覆無記。是故為止他宗及顯正理故作斯論。

問已說已具見諦。何故復言世尊弟子。答已具見諦者。欲差別隨信隨法行故。世尊弟子者。欲差別諸異生故。此是誰耶。答此是預流。及一來果非餘。以說未離欲染故。問隨信法行何故不名已具見諦。有作是說。已見四諦及已害邪見者。名已具見諦。隨信隨法行。非已見四諦。今正見故。非已害邪見。今正害故。由此不名已具見諦。有餘師說。若相續中。已除一切見倒惡行惡趣煩惱。方得名為已具見諦。隨信隨法行。今正能除不名已除猶成就故。由此不名已具見諦。如良田中無有一切塵雹災橫。名具足田致諸稼穡。復有說者。若相續中已除四疑生四決定。爾時名已具見。隨信隨法行。今除四疑。生四決定。不名已具。有說。若身中已除四闇。已起四明。已除四無智。已起四智。名已具見。隨信隨法行則不如是。不名已具。有說。已伏四諦洲渚。已除其中煩惱怨敵。乃名已具。隨信隨法行。今伏今除不名已具。問何故異生不名世尊弟子。答若唯順佛語不受餘教。名世尊弟子。異生或順佛語。或順邪言故。不名世尊弟子。有說。諸有正聞非邪聞所伏。乃名世尊弟子。異生不爾。有說若成就四種證淨。名世尊弟子。異生無四證淨故不名世尊弟子。有說。若唯稱佛以為大師。名世尊弟子。異生或稱外道邪魔以為師故。不名世尊弟子。有說。若唯歸敬三寶以為福田。名世尊弟子。諸異生類。或以邪神諸外道等以為福田。不名世尊弟子。有說。若信唯佛是一切智。唯佛所說法能渡生死。唯苾芻僧是梵行者。名世尊弟子。諸異生類與此相違。是故不名世尊弟子。有說。於佛聖教其心堅牢。如天帝幢。名世尊弟子。諸異生類於佛教中心不堅牢。猶如疊絮隨風上下轉動無恆。故不名為世尊弟子。

已具見諦世尊弟子。未離欲染所成就。色界系身語業色。何大種所造。答色界系。此依種類總相而說。若別說者。應言未至地大種所造。此則遮說預流一來亦得靜慮者。意說。未離欲染故。無有未離欲染而能得靜慮者。又亦遮說未至地中無無記者。意說。色界大種造故。無有未得靜慮地而能起彼大種者。問何故此中但問隨世俗道身語業非無漏耶。答彼造論者意欲爾故。隨彼意欲而作斯論。但令不違法相不應責其所以。有說。應具足問而不問者。當知此義有餘有說。無漏身語業決定不離。隨世俗道身語業。若問世俗。當知已問無漏。有說。無漏律儀以世俗戒為加行。為門。為依。為安足處。若問彼加行則已問彼。有說。無漏戒依世俗戒得故。問世俗則問無漏。有說。隨世俗道身語律儀。必與能造同其種類。今但問同類隨地差別。無漏異類是以不問。有說。此隨世俗道色有異諍論。謂有說。是未至地大種所造。有說。是初靜慮大種所造。是以問之。無漏定是欲界大種所造。是以不問。由此等緣。唯問世俗身語業。不問無漏。生欲界入有漏四靜慮。身語業色。何大種所造。答色界系。此依種類總相而說。若別說者。隨初靜慮世俗道色。即初靜慮系大種所造。乃至隨第四靜慮世俗道色。即第四靜慮系大種所造。

生欲界入無漏四靜慮身語業色。何大種所造。答欲界系。依欲界身現在前故。問何故有漏所依大種。必與所造同一地系。無漏所依隨何身起。即彼系耶。答有漏律儀有縛有系故。為同地大種所造。無漏律儀離縛離系。然依身起故。隨何地身中現前。即彼大種所造。有說。有漏律儀墮界墮地故。自界地大種所造。無漏律儀雖墮於地而不墮界。然依身起故。隨所依大種所造有說。有漏律儀為同類大種所造故地必同無漏律儀為異類大種所造故。隨身別。以必依身現在前故。

生色界入有漏四靜慮身語業色何大種所造。答色界系。此依種類總相而說。若別說者。隨初靜慮世俗道色。即初靜慮系大種所造。乃至隨第四靜慮世俗道色。即第四靜慮系大種所造。

生色界入無漏四靜慮。身語業色何大種所造。答色界系此亦依總相說。若別說者。若生初靜慮入無漏四靜慮。彼身語業皆初靜慮大種所造。若生第二靜慮。入無漏三靜慮。彼身語業皆第二靜慮大種所造。若生第三靜慮。入無漏二靜慮。彼身語業皆第三靜慮大種所造。若生第四靜慮。入無漏第四靜慮。彼身語業第四靜慮大種所造。此中應知生下地上地定現前。生上地下地定不現前。問何故爾耶。答下地定劣。上地定勝。於勝生欣尚故起。於劣生厭背故不起。有說。下趣於上。上不趣下。如臣朝王。王不朝臣。有說。生下地者於上地法。更有所作故起現前。生上地者。於下地法更無所作。是故不起。如阿羅漢不起三界斷對治道。以無用故。有說。加行善法由功用起。生上地者下地法無用。作於無用法更起功力令現在前。非如無記。

問大種隨地有五類別幾無間滅幾無間現前。答生欲界者。若欲界心無間有漏初靜慮現在前。彼一類大種滅。謂欲界二類大種無間現前謂欲界初靜慮。若有漏初靜慮無間。有漏初靜慮現在前。彼二類大種滅。二類大種無間現前。謂欲界初靜慮。若有漏初靜慮無間。無漏初靜慮現在前。彼二類大種滅。謂欲界初靜慮一類大種無間現前。謂欲界若無漏初靜慮無間無漏初靜慮現在前彼一類大種滅。一類大種無間現前。謂欲界若無漏初靜慮無間。有漏初靜慮現在前。彼一類大種滅。謂欲界二類大種無間現前。謂欲界初靜慮。若有漏初靜慮無間。欲界心現在前。彼二類大種滅。謂欲界初靜慮。一類大種無間現前。謂欲界。若欲界善心無間。無漏初靜慮現在前。若無漏初靜慮無間。欲界善心現在前。俱一類大種滅。一類大種無間現前謂欲界如入出初靜慮。乃至入出第四靜慮。隨其所應皆應廣說。如生欲界乃至生第四靜慮。隨其所應亦應廣說。

問若生欲界。色界大種現在前時。何處現前。有說。眉間。有說。鼻端。有說。心邊。有說。臍邊。有說。足指。有作是說。隨先加行安心處所是處現前。有餘師說。欲界大種麁。色界大種細。細入麁隙。如油入沙。然根本靜慮現在前時。色界大種遍身內起。若近分定現在前時。色界大種唯心邊起。有說。近分定現在前時。色界大種亦遍身起。然長養身不如根本。如有二人俱詣池浴。一在池側掬水浴身。一入池中沒身而洗。二人用水雖俱遍身。然長養身入池者勝。問欲界身中先有間隙。色界大種來入中耶。答不爾。未來欲界身自有二種。一唯欲界大種。二色界大種雜。若時遇入色界定緣彼唯欲界者便滅。色界雜者便生。故不可言先有間隙後來住中。

世尊弟子。生無色界所成就無漏身語業色。何大種所造。答或欲界系。或色界系。問此中何故復作斯論。答欲令疑者得決定故。謂無色界無有諸色。或有生疑。世尊弟子生無色界。所成就無漏色非大種所造。為除此疑故說。或欲界系。或色界系大種所造。問彼所成就色。定欲色界大種所造。何故言或。答應決定說。而言或者。欲顯界無雜亂。無漏對治有雜亂。由界無雜亂故。欲界大種所造異。色界大種所造異。無有一色二界大種所造。是故說或。此即總說。然無漏色隨起依地。能造大種有五類別。謂欲界四靜慮系大種所造。世尊弟子生無色界。若阿羅漢唯成就未來五地大種。所造無漏色。非現在不起故。非過去已捨故。若不還者亦成就未來五地大種。所造無漏色非現在不起故。過去不定。依五地身起有多少。或全無故。由此應說。或有學者生無色界成就未來五地依戒。過去全無。謂先依欲界四靜慮身。於第三果及第四向。諸無漏道未起未滅。從彼命終生無色界。或有學者生無色界。成就未來五過去一。謂先欲界四靜慮時隨依一身。於第三果或第四向。諸無漏道已起已滅。從彼命終生無色界。或有學者生無色界。成就未來五。過去二。謂先欲界四靜慮時。隨依二身於第三果或第四向。諸無漏道已起已滅。從彼命終生無色界。或有學者生無色界。成就未來五。過去三。謂先欲界四靜慮時。隨依三身於第三果或第四向。諸無漏道已起已滅。從彼命終生無色界。或有學者生無色界。成就未來五。過去四。謂先欲界四靜慮時隨依四身於第三果。或第四向。諸無漏道已起已滅。從彼命終生無色界。或有學者生無色界。成就未來五。過去五。謂具依欲界四靜慮身。於第三果或第四向。諸無漏道已起已滅。從彼命終生無色界。有作是說。無有學者生無色界不成就過去色。以彼先在欲色界時。於第三果或第四向。必已起滅方命終故。是故本論說言。若諸學者。生無色界成就過去未來所造色。若於彼得阿羅漢果成就未來所造色。非過去所造色。若謂不爾本論應說。學者生無色界。有不成就過去所造色。尊者僧伽伐蘇說曰。或有學者生無色界。都不成就過去未來五地身中無漏業色。謂先依欲界四靜慮身。於第三果及第四向。諸無漏道未起未滅。從彼命終生無色界。或有學者。生無色界成就過去未來各一。謂先欲界四靜慮時。隨依一身於第三果或第四向。諸無漏道已起已滅。從彼命終生無色界。如是成二成三成四成五。准前廣說如理應思。若生彼界得阿羅漢果別得未來五地依戒。此說非理。無得果時唯得無為非有為故。又與本論所說相違。如說。聖者生無色界。成就未來所造色。非過去大種。若如彼意本論應說。聖者生無色界有不成就未來所造色。故前所說於理為善。

無色界歿生欲界。最初所得諸根大種。何大種為因。乃至廣說。問何故復作斯論。答欲令疑者得決定故。謂無色界都無諸色。或有生如是疑。欲色界歿生無色界。彼色或經八萬六萬四萬二萬劫斷。從彼命終生欲色界。最初所得諸根大種無因而生。為除彼疑。顯彼諸色非無因生故作斯論。無色界歿生欲界。最初所得諸根大種何大種為因。答欲界系。此依種類總相而說。若別說者。應作是說。無色界沒來生欲界。最初所得諸根大種。若生地獄還以地獄大種為因。乃至若生天趣。還以天趣大種為因。若眼根及彼大種還以眼根所依大種為因。餘根及境類此應知。眼中左眼及彼大種還以左眼所依大種為因。左中異熟還以異熟為因。長養還以長養為因。如左右亦爾。餘根及境廣說亦爾。然續生心俱起大種展轉為俱有因。於眼等為生等因。無始生死久滅大種。與今大種為同類因。問何故此中不問。眼等與初所得根大為因。有說。此是要略之言。故不問耳。有餘師說。大種通與根大為因。是以問之。眼等不與大種為因。是以不問。有說。大種久滅及今並有因義。眼等但有久滅為因。是故不說。無色界歿生色界。最初所得諸根大種何。大種為因。答色界系。此亦依種類總說。若別說者應作是說。無色界歿來生色界。最初所得諸根大種。若生初靜慮。還以初靜慮大種為因。乃至若生第四靜慮。還以第四靜慮大種為因。若眼根及彼大種。還以眼根所依大種為因。眼中左右異熟長養廣說如前。餘根及境廣說亦爾。然續生心俱起大種展轉為俱有因。如是等廣說如前。

色界歿生欲界。最初所得諸根大種何大種為因。答欲界系。此亦總說。若差別說如前。應知餘義亦如前廣說。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三十四

 

上篇: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200卷)

下篇:阿毗曇毗婆沙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推薦】佛教文庫APP客戶端

可以觀看佛教文章和佛學視頻講座

大乘起信論

大乘起信論序 揚州僧智愷作 夫起信論者,乃是至極大乘...

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

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漢傳版): 那(na...

【註音版】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卷第一 妙法蓮華經卷第二 妙法蓮華經卷第三...

【註音版】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

薩婆多宗五事論

薩婆多宗五事論 大番國大德三藏法師沙門法成於甘州修...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序 婆須蜜菩薩大士。次繼彌勒作佛...

阿毗達磨俱舍論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第一 尊者世親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

阿毗曇心論經

阿毘曇心論經序 今欲解釋阿毘曇心利益弟子故。問曰。...

大乘方廣總持經

大乘方廣總持經一卷 隋天竺三藏毘尼多流支譯 如是我聞...

【註音版】十一面神咒心經

十一面神咒心經...

天台智者大師齋忌禮讚文

天台智者大師齋忌禮讚由序 宋天竺寺慈雲大師遵式述 餘...

阿闍世王問五逆經

阿闍世王問五逆經 西晉沙門法炬譯 聞如是: 一時,婆...

【註音版】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大悲懺)

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大悲懺)...

大乘修行菩薩行門諸經

大乘修行菩薩行門諸經要集卷上 大唐至相寺沙門釋智嚴...

【註音版】文殊菩薩心咒

文殊菩薩心咒...

佛說無極寶三昧經

無極寶三昧經卷上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

【註音版】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

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

【佛教詞典】於受用中善知其量

【於受用中善知其量】 p0751   瑜伽七十一卷十一頁雲...

【佛教詞典】大盜戒舉離處

亦名:盜戒舉離處、舉離處、離處義 子題:文書成辨離處...

下品往生者六劫待在蓮華里做什麼呢

下品中生者乘著那個蓮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七寶池八...

大安法師《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那怎麼理解這句話?對...

越用功為何煩惱越重

【不聞虛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無形相,無結解故。】...

讓你了解素食的營養成份

吸收足夠營養,提升生命力,最好多吃:瓜菜(例如紅蘿...

17種有毒有害的日常生活品

英國倫敦國王大學環境科學系斯蒂芬史密斯教授列舉了1...

高僧掠影--懺雲法師

懺雲法師(19152009)在台灣佛教界享有盛譽。法師法名成...

把生命價值建立在外在上,那你一定不開心

有一位九十二歲的老太太,兒女都過世了,先生也早已過...

夢參老和尚:地藏菩薩本願經

前言 地藏王菩薩的法過去講的人很少,一般人以為《地藏...

面對魔軍的這十支隊伍,能不能打勝仗

這個菩薩道裡面特別強調忍的力量,超過持戒、精進、禪...

受戒沒學戒,犯了戒算「真犯戒」嗎

問: 在多年前我受過菩薩戒,可戒場對戒條隻字不提,從...

聖嚴法師:忙人時間最多

在座的居士們,多半是非常忙碌的人,都還能夠安排時間...

大雄寶殿的「大雄」是什麼意思

常去佛教寺院的人,對寺院的大雄寶殿都不會陌生。那裡...

【視頻】《晚課》台語唱誦

《晚課》台語唱誦

【視頻】《文殊菩薩十大願》聆志居士念誦

《文殊菩薩十大願》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