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三十一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三十一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雜蘊第一中愛敬納息第四之三

已說佛十力。當說四無畏。云何為四。一正等覺無畏。如契經說我是諸法正等覺者。若有世間沙門梵志天魔梵等依法立難。或令憶念於如是法非正等覺無有是處設當有者我於是事正見無由故得安隱無怖無畏。自稱我處大仙尊位。於大眾中正師子吼轉大梵輪。一切世間沙門梵志天魔梵等所不能轉二漏永盡無畏。如契經說。我於諸漏已得永盡若有世間沙門梵志天魔梵等依法立難。或令憶念有如是漏未得永盡無有是處。設當有者乃至廣說。三說障法無畏。如契經說。我為弟子說能障法染必為障。若有世間沙門梵志天魔梵等依法立難。或令憶念有此障法染不為障無有是處。設當有者乃至廣說。四說出道無畏。如契經說。我為弟子說能出道修必出苦。若有世間沙門梵志天魔梵等依法立難。或令憶念修如是道不能出苦無有是處。設當有者我於是事正見無由故得安隱無怖無畏。自稱我處大仙尊位。於大眾中正師子吼轉大梵輪。一切世間沙門梵志天魔梵等所不能轉問此四無畏以何為自性。答亦以智為自性。所以者何。初無畏即初力。第二無畏即第十力。第三無畏即第二力。第四無畏即第七力故。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問何故名無畏無畏是何義。答不怯弱義是無畏義。不傾動義。勇勐義。安隱義。清淨義。鮮白義。不驚怖義。是無畏義。界者此四無畏。有漏者三界系。無漏者是不系。地者此四無畏有漏者在十一地。無漏者在九地。所依者此四無畏皆依欲界人贍部洲大丈夫身。唯依此身得成佛故。行相者初無畏十六行相。或餘行相。第二無畏諸有欲令緣漏盡境故名漏盡無畏者。彼說滅四行相。或餘行相。諸有欲令依漏盡身故名漏盡無畏者。彼說十六行相。或餘行相。第三無畏苦集八行相。或餘行相。第四無畏十六行相。或餘行相。所緣者初無畏緣一切法。第二無畏若緣漏盡境故則緣滅諦。若依漏盡身故則緣一切法。第三無畏緣苦集諦。第四無畏但緣四諦。念住者第二無畏若緣漏盡境故則法念住。若依漏盡身故則四念住。餘三無畏皆四念住。智者初及第四無畏皆通十智。第二無畏若緣漏盡境故則唯六智。謂法智類智滅智盡智無生智世俗智。若依漏盡身故則通十智。第三無畏唯有八智。謂除滅道。三摩地俱者。初及第四無畏三三摩地俱或不俱。第二無畏若緣漏盡境故則無相俱或不俱。若依漏盡身故則三三摩地俱或不俱。第三無畏緣苦集空無願俱或不俱。根相應者總說皆與三根相應。謂樂喜舍。過去未來現在者。此四無畏皆通三世。緣過去未來現在者。初及第四無畏緣三世及離世。第二無畏若緣漏盡境故則緣離世。若依漏盡身故則緣三世及離世第三無畏但緣三世。善不善無記者。此四無畏皆是善。緣善不善無記者。第二無畏若緣漏盡境故則但緣善。若依漏盡身故則緣三種。餘三無畏皆緣三種系不系者。此四無畏有漏者三界系。無漏者是不系。緣系不系者。初及第四無畏緣三界系及不系第二無畏若緣漏盡境故則緣不系若依漏盡身故則緣三界系及不系。第三無畏但緣三界系。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此四無畏無漏者是無學。有漏者。是非學非無學。緣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初及第四無畏緣三種第二無畏若緣漏盡境故則緣非學非無學。若依漏盡身故則緣三種。第三無畏但緣非學非無學。見所斷修所斷不斷者。此四無畏有漏者修所斷。無漏者是不斷。緣見所斷修所斷不斷者。初及第四無畏緣三種。第二無畏若緣漏盡境故則緣不斷。若依漏盡身故則緣三種。第三無畏緣見修所斷。緣名緣義者。第二無畏若緣漏盡境故則但緣義。若依漏盡身故通緣名義。餘三無畏皆緣名義緣自相續他相續非相續者。初及第四無畏緣三種。第二無畏若緣漏盡境故則緣非相續。若依漏盡身故則緣三種第三無畏緣自他相續加行得離染得者。此四無畏皆可言加行得。三無數劫積集殊勝加行得故皆可言離染得。離有頂染得盡智時得無畏故。問此四無畏加行云何答此加行有二種一近加行謂順抉擇分等。二遠加行謂初不退菩提心等。如是所說十力四無所畏。一一力攝四無畏。一一無畏攝十力故則有四十力四十無畏。然前說初無畏即初力。第二無畏即第十力。第三無畏即第二力。第四無畏即第七力者。依相顯說理實。世尊成就四十力四十無畏。依根本說但言成就十力四無所畏。問若十力攝四無畏。四無畏攝十力者。力與無畏有何差別。有說此二無有差別互相攝故。有說此二亦有差別且名即差別謂名力名無畏。復次堅強是力。勇決是無畏。復次安住是力。不可傾動是無畏。復次不可屈伏是力。不怯弱是無畏。復次自利是力。利他是無畏。復次自攝受是力。攝受他是無畏。復次非他所勝是力。能勝他是無畏。復次非他所降伏是力。能降伏他是無畏。

復次自相智是力。共相智是無畏。復次智是力。辯是無畏。復次因是力。果是無畏。復次自通達是力。能為他說是無畏。復次通達義是力。通達文是無畏。復次法義無礙解是力。詞辯無礙解是無畏。復次於法義無礙解究竟明瞭是力。於詞辯無礙解究竟明瞭是無畏。復次積集是力。受用是無畏。復次如自豐財寶是力。如能分施他是無畏。復次如解醫方是力。如能療病是無畏。復次智慧明瞭是力。不怯他難是無畏。力與無畏是謂差別。已說無畏。當說大悲。問大悲以何為自性。答以智為自性。有說。大悲別有自性非智所攝。如是說者。大悲是智無別有體知藥病等而救療故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問何故名大悲。大悲是何義。答拔濟有情增上苦難故名大悲。謂從地獄傍生鬼趣大苦難中拔濟令出安置人天喜樂等處。復次拔眾生出增上淤泥故名大悲。謂有情類沒在煩惱大淤泥中授正法手拔之令出安置聖道及道果中。復次授諸有情增上義利故名大悲謂教眾生斷三惡行修三妙行。種植尊貴富樂種子。感得尊貴大富樂果。形色美妙眾所樂見。膚體細軟光明清淨。或為輪王。或作帝釋。或為魔主。或作梵王。展轉乃至或生有頂。或複種植三乘種子引得三乘菩提涅槃。如是皆由大悲威力。復次大價所得故名大悲。謂一切時於一切處。舍施一切所愛身財及妻子等。濟諸眾生匱乏苦難。具足受持清淨禁戒寧舍身命終無毀犯。打罵[夌*欠]辱割截身支乃至斷命曾無嗔忿。精進苦行未嘗暫息。恆居寂靜專修靜慮。為勝慧故求法無怠。如是福德智慧資糧大價圓滿乃得如是救眾苦難清淨大悲。非如二乘或施一食持一宿戒乃至思惟一四句頌便得彼果。復次大加行得故名大悲。謂必經三無數大劫修習百千難行苦行方得如是無限大悲。非如聲聞極利根者經六十劫修諸加行便得菩提。非如獨覺極利根者唯經百劫修諸加行便得菩提。復次依大身起故名大悲。謂此大悲決定依止三十二種大丈夫相所莊嚴身。八十隨好間飾支體。身真金色常光一尋無能見頂。眾生遇者無不獲益。大悲依止如是勝身。非如二乘所獲功德依止矬陋支體不具諸根缺減無威德身亦能現起。復次舍大安樂救大苦難故名大悲。謂佛世尊棄舍殊勝增上熾盛無量無邊不共佛法大安樂事。逾越百千俱胝大海輪圍山等諸險難處。遊歷十方救眾生苦作安樂事。如是皆由大悲威力。復次為度無量難化有情造作難為大劬勞事故名大悲。謂佛雖居極尊貴位為眾生故。或作陶師。或作商人。或作力士。或作獵主。或作俳優。或販花鬘。或賃船筏。作如是等諸猥雜類。拔濟種種所化有情。或將阿難遊歷五趣。晝夜無間饒益有情。或為指鬘得度脫故延促地界時遠時近。令其調伏然後化之。雖復成就增上慚愧而為有情現陰藏相。令彼見已誹謗止息。無量有情聞皆從化。雖復久斷輕躁調戲而為有情現廣長舌。乃至髮際遍覆面輪令諸有情因受佛化。如是等事無量無邊一切皆由大悲威力。復次傾動大舍故名大悲。謂佛成就二種大法。一者大舍。二者大悲。若佛安住大舍法時假使十方諸有情類。一時吹擊大角大鼓。或現雷震掣電霹靂諸山大地傾覆動搖不能令佛舉心視聽。若佛現起大悲法時。擊大舍山令其振動。亦令無量那羅延力所合成身。如大勐風吹小草葉處處飄轉作諸有情利樂勝事。由斯等義故名大悲。如是大悲界者唯是色界。地者唯在第四靜慮所依者唯依欲界人贍部洲大丈夫身。唯依此身得大悲故。行相者非十六行相是餘行相。所緣者通緣三界諸法有情。念住者唯法念住。智者唯世俗智。三摩地俱者非三摩地俱。根相應者舍根相應。過去未來現在者是三世。緣過去未來現在者緣三世善不善無記者唯是善。緣善不善無記者緣三種。系不系者唯色界系。緣系不系者緣三界系。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唯是非學非無學。緣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但緣非學非無學。見所斷修所斷不斷者唯修所斷。緣見所斷修所斷不斷者。緣見修所斷緣名緣義者通緣名義。緣自相續他相續非相續者。雖通緣自他相續而多緣他相續。加行得離染得者。可言加行得。三無數劫積集殊勝加行得故。可言離染得。離有頂染得盡智時得大悲故。問云何名為大悲加行。答此加行有二種。一近加行謂順抉擇分等。二遠加行謂初不退菩提心等。問此大悲何力攝。答處非處智力攝。以佛世尊不共功德多分攝在處非處智力中故。問悲與大悲有何差別。答應知略有八種差別。一自性差別。謂悲無嗔善根為自性。大悲無癡善根為自性。二行相差別。謂悲作苦苦行相。大悲作三苦行相。三所緣差別。謂悲唯緣欲界。大悲通緣三界。四依地差別。謂悲通依十地。即四靜慮四近分靜慮中間及欲界地。大悲唯在第四靜慮五所依差別。謂悲通依三乘及異生身。大悲唯依佛身。六證得差別。謂悲離欲界乃至第三靜慮染時得。大悲唯離有頂染時得。七救濟差別。謂悲唯希望救濟。大悲救濟事成。八哀愍差別。謂悲哀愍不平等。大悲哀愍平等。是謂悲與大悲差別。已說佛大悲。當說三念住。云何為三。一者佛說法時。若諸弟子恭敬聽受如教奉行。如來於彼不生歡喜心不踴躍。但起大舍住念正知隨宜教誨。二者佛說法時。若諸弟子不恭敬聽受不如教奉行。如來於彼不生嗔恨。心無悵恨不舍保任。但起大舍住念正知隨宜教誨。三者佛說法時。一分弟子恭敬聽受如教奉行。一分弟子不恭敬聽受不如教奉行。如來於彼不生歡喜亦不嗔恨。但起大舍住念正知。如是三種不共念住應知亦攝在處非處智力。廣分別義如理應思。問此十八種不共佛法幾於說法能為勝支。答除三念住餘十五種。皆於說法能為勝支。所以者何。佛由十力能立自論。由四無畏能破他論。由大悲故起說法欲。由此三種說法事成。三種念住無如是力。但說法時於弟子眾不生憂喜。發起大舍住念正知名不共法如契經說。如來成就七種妙法。云何為七。一者知法。二者知義。三者知時。四者知量。五者自知。六者知眾。七者知補特伽羅勝劣差別問此七妙法誰幾智性。答此七皆是世俗智性。有作是說。知法知量知眾三種唯世俗智。知義一種諸有欲令唯有涅槃是勝義者六智為性謂法智類智滅智盡智無生智及世俗智。諸有欲令一切法皆是勝義者十智為性。知時自知八智為性。除滅智及他心智。知補特伽羅勝劣差別九智為性除滅智。有餘師說。知時亦以九智為性謂除滅智。評曰。如是所說雖亦有理。然契經中說此七種一切皆是世俗智性皆知事法有差別故。問此七妙法何力所攝。答皆處非處智力所攝。

如契經說如來成就五聖智三摩地云何為五。一者有內證智生。知此三摩地是聖離染二者有內證智生知此三摩地非愚者所近是智者所讚。三者有內證智生。知此三摩地現樂後樂。四者有內證智生。知此三摩地寂靜微妙是止息道令心一趣有所證得。五者有內證智生。知此三摩地正念故入正念故出。問此五聖智三摩地誰幾智性。答此五皆是世俗智性。有作是說。皆八智性。謂除滅智及他心智。尊者妙音作如是說。皆六智性。謂除苦集滅他心智。如是說者。如是所說雖亦有理。然契經中說此五種一切皆是世俗智性。皆知定事有差別故。問此五聖智三摩地何力所攝。答皆處非處智力所攝。因釋身力傍論已了。

云何擇滅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止他宗顯正義故。謂或有執。擇滅非擇滅無常滅非實有體。如譬喻者為遮彼執顯三種滅皆有實體。或復有執。此三種滅皆是無為。如分別論者。為遮彼執顯二滅是無為。無常滅是有為。故作斯論。云何擇滅。答諸滅是離系。謂諸法滅亦得離系得離系得是名擇滅。云何非擇滅。答諸滅非離系。謂諸法滅得不離系不得離系得名非擇滅。云何無常滅。答諸行散壞破沒亡退是謂無常滅。此中散壞破沒亡退文字雖有差別而同顯無常滅。又諸行散等言。非如散穀豆等令往異處。但顯由無常滅無復作用。又散等言不顯諸行自性滅壞但顯諸行由無常滅無復作用。謂有為法自性恆有由生相故。有作用起由滅相故。無復作用名為散壞破沒亡退。

非擇滅無常滅何差別。答非擇滅者。不由擇力解脫疫癘災橫愁惱種種魔事行世苦法。非於貪慾調伏斷越。無常滅者諸行散壞破沒亡退。是謂二滅差別。此中解脫疫癘災橫愁惱種種魔事苦法者。顯有漏法非擇滅解脫行世法者。顯無漏法非擇滅非於貪慾調伏斷越者。顯異擇滅問何故此中但說非擇滅無常滅差別不說擇滅耶。答是作論者意欲爾故乃至廣說。復次此中應作是說。擇滅非擇滅無常滅何差別。答擇滅者由擇力故有漏法滅。非擇滅者不由擇力解脫疫癘廣說如前。無常滅者諸行散壞破沒亡退。復次擇滅是解脫是離系相。非擇滅是解脫非離系相。無常滅非解脫非離系相。復次擇滅於三世有漏法得。非擇滅於未來不生有為法得。無常滅於現在一切法轉。復次擇滅是善。彼得亦善。非擇滅是無記。彼得亦無記。無常滅通三種。彼得亦三種。復次擇滅是無漏。彼得通有漏無漏。非擇滅是無漏。彼得唯有漏。無常滅通二種。彼得亦二種。復次擇滅是不系。彼得或色界系。或無色界系或不系。非擇滅是不系。彼得唯三界系。無常滅三界系。或不系。彼得亦三界系或不系。復次擇滅是非學非無學。彼得或學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非擇滅是非學非無學。彼得亦唯非學非無學。無常滅通三種。彼得亦三種復次擇滅是不斷。彼得或修所斷或不斷。非擇滅是不斷。彼得唯修所斷。無常滅通三種。彼得亦三種。復次擇滅非擇滅俱不染污。彼得亦俱不染污。無常滅通染污不染污。彼得亦二種如染污不染污。有罪無罪退不退亦爾。復次擇滅無異熟。彼得或有異熟。或無異熟。非擇滅無異熟。彼得亦無異熟。無常滅通二種。彼得亦二種。復次擇滅是道果。彼得或是道是道果。或非道非道果。非擇滅非道非道果。彼得亦非道非道果。無常滅或是道非道果。或是道亦道果。或非道非道果。彼得亦爾。復次擇滅滅諦攝。彼得三諦攝除滅諦。非擇滅非諦攝。彼得二諦攝謂苦集。無常滅三諦攝除滅諦。彼得亦爾。應作如是廣辨差別。而不爾者前已說故。謂擇滅是離系。非擇滅無常滅非離系。俱非離系須辨差別。有說。二滅俱不用功得。須辨差別。擇滅用功得與二有異故不須說。

問已知擇滅離系為體。應說何故名擇滅耶答擇者謂慧。滅是彼果。擇所得滅故名擇滅。復次一向劬勞。一向加行。一向功用簡擇諸法方得此滅。故名擇滅。復次數數抉擇苦等得滅。故名擇滅。謂苦忍苦智抉擇苦諦。於見苦所斷法得滅。集忍集智抉擇集諦。於見集所斷法得滅。滅忍滅智抉擇滅諦。於見滅所斷法得滅。道忍道智抉擇道諦。於見道所斷法得滅。以苦等智數數抉擇苦聖諦等。於修所斷法得滅。故名擇滅。問擇滅自性為是一物為多物耶。有說。一物。問若爾證見所斷法擇滅時。亦證修所斷法擇滅不。若亦證者修後對治應成無用。若不證者云何一物少分證少分不證。有說。二物。一見所斷法擇滅。二修所斷法擇滅。問若爾證見苦所斷法擇滅時。亦證見集滅道所斷。法擇滅不。若亦證者修後對治應成無用。若不證者云何一物少分證少分不證。有說。五物謂見所斷法擇滅有四。修所斷擇滅有一。問若爾證欲界見修所斷法擇滅時。亦證色無色界見修所斷法擇滅不。若亦證者修後對治應成無用。若不證者云何一物少分證少分不證有說擇滅有十一物。謂見所斷法擇滅有八。修所斷法擇滅有三。問若爾證欲界修所斷上上品法擇滅時。亦證欲界修所斷後八品法擇滅不。若亦證者修後對治應成無用。若不證者云何一物少分證少分不證。色無色界修所斷九品法擇滅徵問亦爾。有說。擇滅有三十五。謂見所斷法擇滅有八。修所斷法擇滅三界各九為二十七。足前八為三十五。問若爾證初靜慮修所斷法擇滅時。亦證後三靜慮修所斷法擇滅不。若亦證者修後對治應成無用。若不證者云何一物少分證少分不證。四無色地修所斷法徵問亦爾。有說。擇滅有八十九。謂見所斷法擇滅有八。修所斷法擇滅九地各九為八十一。足前八為八十九。問若爾見所斷法三界九地各有四部九品差別。云何擇滅但有八種。又見修所斷法一一地一一部一一品各有多種。云何擇滅但有一種。評曰。應作是說隨有漏法有爾所體擇滅亦爾。隨所繫事體有爾所離系亦有爾所體故。問已知擇滅隨所繫事有爾所量。諸有情類證擇滅時。為共證一為各別證。設爾何失。二俱有過。若共證一。云何涅槃名不共法。又若爾者若一有情得涅槃時。一切有情亦應皆得。若爾則應不由功用自然解脫。若各別證。云何涅槃名不同類。又契經說當云何通。如說。如來解脫與餘阿羅漢等解脫無異。答應作是說。諸有情類證擇滅時皆共證一。問若爾云何涅槃名不共法。答涅槃體雖實是共。而約得說名不共。以離系得一一有情自相續中各別起故。問若一有情得涅槃時。諸餘有情何故不得。答若身中有涅槃得者名得涅槃。無則不爾。故無一時一切有情得涅槃失。有餘師說。諸有情類證擇滅時各各別證。問若爾云何涅槃名不同類。答遮同類因故作是說。謂諸擇滅無同類因名不同類。非諸有情無別擇滅展轉相似。問苦法智忍無同類因。亦應名為不同類法。何故有為皆名同類。但說涅槃名不同類。答苦法智忍雖無同類因。而能與他作同類因故亦名同類。涅槃不爾。復次諸有為法同蘊界處三門所攝。同墮三世。同有生滅。同下中上。同有先後。同從因生。同能生果。故名同類。涅槃不爾名不同類。復次一切法中唯有涅槃是善是常。餘不爾故名不同類。謂所餘法有善非常有常非善有二俱非。涅槃獨具善常二義。是故獨名不同類法。問契經所說復云何通。如說。如來解脫與餘阿羅漢等解脫無異。答三乘身中解脫雖異而善常同故說無異。復次此言顯示一相續中有三乘道同證解脫。謂望他身所證解脫。雖各有異而一身中有三乘性同證解脫。隨依何乘引起聖道。皆能證得此涅槃故。評曰。彼不應作是說。應作是說。諸有情類普於一一有漏法中。皆共證得一擇滅體。前說擇滅隨所繫事多少量故。由此前說於理為善問於外物中為亦證得擇滅體不。設爾何失。若亦證得擇滅體者。既於外法無成就義。云何成就彼擇滅耶。又契經說當云何通。如說。尊者舍利子言。我斷諸愛得內解脫。若外物中不得擇滅。契經所說復云何通。如說一切行斷故名斷界。一切行離故名離界。一切行滅故名滅界。答應作是說。於外物中亦得擇滅。問若爾既於外物無成就義云何於彼得擇滅耶。答雖於外物無成就者。而亦於彼有得擇滅。如不成就過去未來命等八根。而有於彼證得擇滅。外物亦爾何所相違。問契經所說復云何通。如說。尊者舍利子言。我斷諸愛得內解脫。答說於內蘊得解脫故。當知於外亦得解脫。復次外物解脫依內得故。亦名為內。謂內身中修道方得。復次外物解脫得是內故亦名為內。謂得彼得是內蘊攝。復次斷內煩惱而得彼滅故亦名內。謂外物中所有擇滅斷內能系煩惱方得。是故經言。得內解脫。有餘師說。外物中無擇滅可得。唯斷能系諸煩惱縛得擇滅故。問若爾契經所說當云何通。如說。一切行斷故名斷界。乃至廣說。答彼經應說。諸行斷故名為斷界。乃至廣說。不應言一切而說一切者。當知彼說少分一切。謂一切有二種。一少分一切。二全分一切。彼經但說少分一切。有作是說。諸外物中雖有擇滅而不可得。評曰。彼不應作是說。寧說為無不應說有而不可得。既不可得何須如是無用滅為應作是說。亦有亦得。所以者何。諸有漏法無始時來煩惱所繫不得解脫。若斷煩惱彼離系故便得解脫。如人被縛後解脫時人名解脫。非謂繩等。既於所繫證得解脫故外物中亦得解脫。若不爾者與品類足所說相違。如說。云何得作證法。答一切善法。若外物中雖有擇滅而不可得。應有善法非得作證便違彼說。故外亦有擇滅可得。問擇滅自性為即是蘊為但蘊無。若即是蘊。有情本來應得解脫。以皆本來成就蘊故。若但蘊無。如何為無勤修聖道。答應說。擇滅非即是蘊。亦非蘊無。但於有漏諸蘊中得別有自性。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三十一

 

上篇: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200卷)

下篇:阿毗曇毗婆沙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佛說施燈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舍...

佛說佛名經

佛說佛名經卷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婆提城祇樹給...

佛說月光菩薩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竹林精舍,與大苾芻眾,而...

佛說法滅盡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拘夷那竭國如來三月當般涅槃與諸比丘...

阿毗曇八犍度論

阿毘曇八犍度論序 釋道安撰 阿毘曇者。秦言大法也。眾...

阿毗曇甘露味論

阿毘曇甘露味論卷上 尊者瞿沙造 曹魏代譯失三藏名 布...

阿毗達磨藏顯宗論

阿毘達磨藏顯宗論卷第一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阿毗達磨品類足論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卷第一 尊者世友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密咒圓因往生集

密咒圓因往生集序 竊惟總持無文。越重玄於化表。秘詮...

佛說勝軍王所問經

佛說勝軍王所問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鴻臚卿傳法...

【註音版】淨壇儀

出自弘化社《日誦經咒簡要科儀》...

四品學法經

四品學法經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其有三德學,號真...

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

臨濟慧照玄公大宗師語錄序 曹溪派列,淘湧而流注無窮...

佛說尼拘陀梵志經

卷上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精舍。...

佛說長者女菴提遮師子吼了義經

佛說長者女菴提遮師子吼了義經 失譯人名今附梁錄 如是...

【註音版】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印光大師校印本)...

幻住家訓

幻人一日據幻室。依幻座。執幻拂。時諸幻弟子。俱來雲...

【佛教詞典】寶鏡寺

位於韓國慶尚北道迎日郡松羅面。相傳創建於新羅聖德王...

【佛教詞典】申毒

(地名)Sindhu,作身毒,賢豆。印度之古稱也。...

聖嚴法師《心的五四運動》

一、四安:安身、安心、安家、安業 我們要把佛法落實...

各種動物在佛經裡的寓意

佛教以慈悲為懷,視眾生平等,這其中也包括了動物。佛...

慧廣法師:生命的意義

一、 生命不在長短,只要活得有意義。 十年、二十年五...

以言教者訟,以身教者從

原文: 女人家第一功德, 在孝翁姑, 相夫教子。既為佛...

聖嚴法師:忙人的修行方法

有人問我,在忙碌的工作中,如何抽出時間來修行? 就...

宏海法師: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一講) 前言: 佛法的流傳,主要是要有人來講,有...

作眾惡業——一位保安的學佛感應

前段時間我收到一封信,是來自深圳的一位保安。他做過...

淡泊寧靜,安住道法

出家修行這條路,發心確立深遠目標非常重要。這個目標...

聖嚴法師《為什麼貪心》

只要是貪,都是不好的心態,不會因你所貪著的東西種類...

他的生命中多了佛的力量在裡面

念佛的人,他平常心中有一個歸依境,他能夠信、願、持...

無意義的懸想是一種自我損耗

立志用功,如種樹然。方其根芽,猶未有幹;及其有幹,...

我所認識的助產大夫

然大夫是我認識多年的一個中醫按摩大夫,她早年在家鄉...

【視頻】《受菩提心戒儀》聆志居士念誦

《受菩提心戒儀》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普賢行願品偈頌》道證法師念誦

《普賢行願品偈頌》道證法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