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智度論卷第九十八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智度論釋薩陀波崙品第八十八之餘(卷第九十八)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是時,十方諸佛安慰薩陀波崙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我等本行菩薩道時,求般若波羅蜜,得是諸三昧,亦如汝今所得。我等得是諸三昧,善入般若波羅蜜,成就方便力,住阿鞞跋致地。我等觀是諸三昧性,不見有法出三昧、入三昧者,亦不見行佛道者,亦不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善男子!是名般若波羅蜜,所謂不念有是諸法。善男子!我等於無所念法中住,得是金色身、丈六光明、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不可思議智慧、無上戒、無上三昧、無上智慧,一切功德皆悉具足。一切功德具足故,佛尚不能取相說盡,何況聲聞、辟支佛及諸餘人!以是故,善男子!於是佛法中,倍應恭敬愛念,生清淨心;於善知識中,應生如佛想。何以故?為善知識守護故,菩薩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時,薩陀波崙菩薩白十方諸佛言:『何等是我善知識所應親近供養者?』

「十方諸佛告薩陀波崙菩薩言:『汝善男子!曇無竭菩薩世世教化成就汝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曇無竭菩薩守護汝,教汝般若波羅蜜,方便力,是汝善知識。汝供養曇無竭菩薩,若一劫、若二劫、若三劫,乃至過百千劫,頂戴恭敬;以一切樂具,三千世界中所有妙色、聲、香、味、觸,盡以供養,未能報須臾之恩!何以故?曇無竭菩薩摩訶薩因緣故,令汝得如是等諸三昧,得般若波羅蜜、方便力。』

「諸佛如是教化安慰薩陀波崙菩薩,令歡喜已,忽然不現。

◎「是時,薩陀波崙菩薩從三昧起已,不復見佛,作是念:『是諸佛從何所來?去至何所?』不見諸佛故,復惆悵不樂:『誰斷我疑!』復作是念:『曇無竭菩薩久遠已來,常行般若波羅蜜,得方便力,及諸陀羅尼,於菩薩法中得自在。多供養過去諸佛,世世為我師,常利益我,我當問曇無竭菩薩,諸佛從何所來?去至何所?』

「爾時,薩陀波崙菩薩於曇無竭菩薩生恭敬愛樂尊重心,作是念:『我當以何供養曇無竭菩薩?今我貧窮,無華香、瓔珞、燒香、澤香、衣服、幡蓋、金、銀、真珠、琉璃、頗梨、珊瑚、虎珀——無有如是等物可以供養般若波羅蜜及說法師曇無竭菩薩。我法不應空往曇無竭菩薩所,我若空往,喜悅心不生;我當賣身得財,為般若波羅蜜故,供養法師曇無竭菩薩。何以故?我世世喪身無數,無始生死中,或死、或賣、或為欲因緣故,世世在地獄中受無量苦惱,未曾為清淨法故、為供養說法師故喪身。』

「是時,薩陀波崙菩薩,中道入一大城,至市肆上,高聲唱言:『誰欲須人?誰欲須人?誰欲買人?』

「爾時,惡魔作是念:『是薩陀波崙愛法故,自欲賣身,為般若波羅蜜故,供養曇無竭菩薩,當得正問般若波羅蜜及方便力;云何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得多聞具足,如大海水,是時不可沮壞,得具足一切功德,饒益諸菩薩摩訶薩,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過我境界,亦教餘人出我境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今當壞其事!』爾時,惡魔隱蔽諸婆羅門、居士,令不聞其自賣聲;除一長者女,魔不能蔽。

「爾時,薩陀波崙賣身不售,憂愁啼哭,在一面立,涕泣而言:『我為大罪,賣身不售!我自賣身,為般若波羅蜜故,供養曇無竭菩薩。』

「爾時,釋提桓因作是念:『是薩陀波崙菩薩愛法自賣其身,為般若波羅蜜故,欲供養曇無竭菩薩。我當試之,知是善男子實以深心愛法故,捨是身不?』是時,釋提桓因化作婆羅門身,在薩陀波崙菩薩邊行,問言:『汝善男子!何以憂愁啼哭,顏色焦悴,在一面立?』

「答言:『婆羅門!我愛敬法,欲自賣身為般若波羅蜜故,欲供養曇無竭菩薩。今我賣身無有買者,自念薄福,無財寶物,欲自賣身,供養般若波羅蜜及曇無竭菩薩,而無買者!』

「爾時,婆羅門語薩陀波崙菩薩言:『善男子!我不須人,我今欲祠天,當須人心、人血、人髓,汝能賣與我不?』

「爾時,薩陀波崙菩薩作是念:『我得大利,得第一利!我今便為具足般若波羅蜜方便力,得是買心、血、髓者!』是時,心大歡喜,悅樂無憂;以柔和心,語婆羅門言:『汝所須者,我盡與汝!』

「婆羅門言:『善男子!汝須何價?』

「答言:『隨汝意與我!』即時,薩陀波崙右手執利刀,刺左臂出血;割右髀肉,復欲破骨出髓。

「時有一長者女,在閣上遙見薩陀波崙菩薩自割身體、不惜壽命,作是念:『是善男子何因緣故,困苦其身?我當往問。』長者女即下閣,到薩陀波崙所,問言:『善男子!何因緣困苦其身?用是心、血、髓,作何等?』

「薩陀波崙答言:『賣與婆羅門,為般若波羅蜜故,供養曇無竭菩薩。』

「長者女言:『善男子!作是賣身,欲自出心、血、髓,欲供養曇無竭菩薩,得何等功德利益?』

「薩陀波崙答言:『善女人!是人善學般若波羅蜜及方便力,是人當為我說菩薩所應作、菩薩所應行道。我學是法、學是道,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為眾生作依止;當得金色身、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大光、無量明,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四無所畏,佛十力、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六神通,不可思議清淨戒、禪定、智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諸法中得無礙一切知見;以無上法寶,分佈與一切眾生。如是等諸功德利,我當從彼得之!』

「是時,長者女聞是上妙佛法,即大歡喜,心驚毛竪,語薩陀波崙菩薩言:『善男子!甚希有!汝所說者,微妙難值;為是一一功德法故,應捨如恆河沙等身。何以故?汝所說者,甚大微妙!汝善男子!汝今所須,盡當相與——金、銀、真珠,琉璃、頗梨,虎珀、珊瑚等諸珍寶物,及華香、瓔珞、塗香、燒香、幡蓋、衣服、伎樂等供養之具,供養般若波羅蜜及曇無竭菩薩。汝善男子!莫自困苦其身!我亦欲往曇無竭菩薩所,共汝植諸善根,為得如是微妙法,如汝所說故。』

「爾時,釋提桓因即複本身,讚薩陀波崙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堅受是事,其心不動。諸過去佛行菩薩道時,亦如是求般若波羅蜜及方便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我實不用人心、血、髓,但來相試;汝願何等,我當相與!』

「薩陀波崙言:『與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釋提桓因言:『此非我力所辦,是諸佛境界!必相供養,更索餘願。』

「薩陀波崙言:『汝若於此無力,汝必見供養,令我是身平復如故!』

「是時,薩陀波崙身即平復,無有瘡瘢,如本不異。

「釋提桓因與其願已,忽然不現。

「爾時,長者女語薩陀波崙菩薩言:『善男子!來到我捨,有所須者,從我父母索之,盡當相與。我亦當辭我父母,與諸侍女,共往供養曇無竭菩薩,為求法故。』

「即時,薩陀波崙菩薩與長者女俱到其舍,在門外住。

「長者女入白父母:『與我眾妙花香及諸瓔珞、塗香、燒香、幡蓋、衣服、金、銀、琉璃、頗梨、真珠、珊瑚、虎珀及諸伎樂供養之具;亦聽我身及五百侍女先所給使,共薩陀波崙菩薩到曇無竭菩薩所,為供養般若波羅蜜故,曇無竭菩薩當為我等說法,我當如說行,當得諸佛法。』

「女父母語女言:『薩陀波崙菩薩,是何等人?』

「女言:『是人今在門外。是善男子以深心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欲度一切眾生無量生死苦!是善男子為法故,自賣其身,供養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名菩薩所學道。為供養般若波羅蜜及供養曇無竭菩薩故,在市肆上高聲唱言:「誰須人?誰須人?誰欲買人?」賣身不售,在一面立,憂愁啼哭。是時,釋提桓因化作婆羅門來、欲試之,問言:「善男子!何以憂愁啼哭,一面立?」答言:「婆羅門!我欲賣身,為供養般若波羅蜜及曇無竭菩薩摩訶薩故,而我薄福,賣身不售。」婆羅門語是善男子:「我不須人,我欲祠天,當用人心、人血、人髓,汝能賣不?」是時,是善男子不復憂愁,其心和悅,語是婆羅門言:「汝之所須,我盡相與。」婆羅門言:「汝須何價?」答言:「隨汝意與我。」即時,是善男子右手執利刀,刺左臂出血;割右髀肉,復欲破骨出髓。我在閣上,遙見是事;我爾時作是念:「是人何故困苦其身?我當往問。」我即下閣往問:「善男子!汝何因緣故自困苦其身?」是善男子答我言:「姊!我為法故,欲供養般若波羅蜜及曇無竭菩薩說法者。我貧窮無所有,無金、銀、琉璃、車磲、馬碯、珊瑚、虎珀,玻梨、真珠、花香、伎樂。姊!我為供養法故,自賣其身。今得買者,須人心、人血、人髓,我用是價,供養般若波羅蜜及曇無竭菩薩說法者。」我問是善男子:「汝今自出身心、血、髓,欲供養曇無竭菩薩,得何功德?」是善男子言:「曇無竭菩薩當為我說般若波羅蜜及方便力,此是菩薩所應學、菩薩所應作、菩薩所應住、菩薩所行道。我當學是道,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眾生作依止。我當得金色身、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大光、無量明,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佛十力、十八不共法,六神通,不可思議清淨戒、禪定、智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諸法中得無礙一切知見;以無上法寶,分佈與一切眾生。如是等微妙大法,我當從彼得之。」我聞是微妙不可思議諸佛功德,聞其大願,我心歡喜,作是念:「是清淨微妙、甚大、希有!乃至如是為一一法故,應捨如恆河沙等身。今善男子為法,能受苦行難事,所謂不惜身命;我多有妙寶,云何不生願,勤求如是法,供養般若波羅蜜及曇無竭菩薩?」我如是思惟已,語薩陀波崙菩薩:「汝善男子!莫困苦其身,我當白我父母,多與汝金、銀、琉璃、車磲、馬瑙,珊瑚、虎珀、頗梨、真珠、花香、瓔珞、塗香、末香、衣服、旛蓋及諸伎樂,供養般若波羅蜜及曇無竭菩薩說法者。我亦求父母,與諸侍女,共汝俱去供養曇無竭菩薩說法者,共汝植諸善根,為得如是等微妙清淨法,如汝所說。」

「『父母今聽我,並五百侍女先所給者,亦聽我持眾妙花香、瓔珞、塗香、末香、衣服、幡蓋、伎樂、金、銀、琉璃供養之具,與薩陀波崙菩薩共去,供養般若波羅蜜及曇無竭菩薩說法者!為得如是等清淨微妙諸佛法故。』

「爾時,父母報女言:『汝所讚者,希有難及!說是善男子為法精進,大樂法相,及是諸佛法不可思議,一切世間最為第一,一切眾生歡喜因緣。是善男子為是法故大莊嚴,我等聽汝往見曇無竭菩薩,親近供養。汝發大心,為得諸佛法故如是精進,我等云何當不隨喜?』

「是女為供養曇無竭菩薩故,得蒙聽許,報父母言:『我等亦隨是心歡喜,我終不斷人善法因緣。』

「是時,長者女莊嚴七寶車五百乘、身及侍女,種種寶物供養之具,持種種水陸生華,及金、銀、寶華、眾色寶衣、好香、擣香、澤香、瓔珞,及眾味飲食,共薩陀波崙菩薩、五百侍女各載一車,恭敬圍繞,漸漸東去。

「見眾香城七寶莊嚴,七重圍繞七寶之塹,七寶行樹皆亦七重。其城縱廣十二由旬,豐樂安靜,甚可喜樂,人民熾盛。百千市里,街巷相當,端嚴如畫,橋津如地,寬博清淨。

「遙見眾香城;既入城中,見曇無竭菩薩坐高台法座上,無量百千萬億眾恭敬圍繞說法。

「薩陀波崙菩薩見曇無竭菩薩時,心即歡喜,譬如比丘入第三禪,攝心安隱;見已,作是念:『我等儀不應載車趣曇無竭菩薩。』作是念已,下車步進。長者女並五百侍女,皆亦下車。

「薩陀波崙菩薩與長者女及五百侍女,眾寶莊嚴,圍繞恭敬,俱到曇無竭菩薩所。

「爾時,曇無竭菩薩摩訶薩有七寶台,赤牛頭栴檀以為莊嚴,真珠羅網以覆台上,四角皆懸摩尼寶珠以為燈明,及四寶香鑪,常燒名香,為供養般若波羅蜜故。其台中有七寶大床、四寶小床,重敷其上;以黃金牒書《般若波羅蜜》,置小床上,種種幡蓋莊嚴垂覆其上。

「薩陀波崙菩薩及諸女人見是妙台眾寶嚴飾,及見釋提桓因與無量百千萬諸天以天曼陀羅花、碎末栴檀、磨眾寶屑以散台上,鼓天伎樂於虛空中娛樂此台。

「爾時,薩陀波崙菩薩問釋提桓因:『憍尸迦!何因緣故,與無量百千萬諸天以天曼陀羅花、碎末栴檀、磨眾寶屑以散台上,鼓天伎樂於虛空中娛樂此台?』

「釋提桓因答言:『汝善男子不知耶?此是《摩訶般若波羅蜜》,是諸菩薩摩訶薩母,能生諸佛、攝持菩薩。菩薩學是般若波羅蜜,成就一切功德,得諸佛法、一切種智。』

「是時,薩陀波崙菩薩即歡喜悅樂,問釋提桓因:『憍尸迦!般若波羅蜜,諸菩薩摩訶薩母,能生諸佛、攝持菩薩。菩薩學是般若波羅蜜,成就一切功德,得諸佛法、一切種智,今在何處?』

「釋提桓因言:『善男子!是台中有七寶大床,四寶小床重敷其上,以黃金牒書《般若波羅蜜》,置小床上。曇無竭菩薩以七寶印印之,我等不能得開以示汝。』

「是時,薩陀波崙與長者女及五百侍女取供養具,華香、瓔珞、幡蓋,分作二分:一分供養《般若波羅蜜》,一分供養法座上曇無竭菩薩。

「爾時,薩陀波崙菩薩與五百女人持華香、瓔珞、幡蓋、伎樂及諸珍寶,供養般若波羅蜜已,然後到曇無竭菩薩所。到已,見曇無竭菩薩在法座上坐,以諸華香、瓔珞、擣香、澤香、金、銀、寶華、幡蓋、寶衣,散其曇無竭菩薩上,為法故供養。是時,諸華香、寶衣,於曇無竭菩薩上虛空中化成華台;碎末栴檀、寶屑、金、銀、寶華,化成寶帳;寶帳之上,所散種種寶衣化為寶蓋;寶蓋四邊垂諸寶幡。

「薩陀波崙及諸女人見曇無竭菩薩所作變化,皆大歡喜,作是念:『未曾有也!曇無竭大師神德乃爾!行菩薩道時,神通力尚能如是,何況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是時,長者女及五百女人清淨信心,敬重曇無竭菩薩,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作是願言:『如曇無竭菩薩得菩薩諸深法,如曇無竭菩薩供養般若波羅蜜,如曇無竭菩薩於大眾中演說顯示般若波羅蜜義,如曇無竭菩薩得般若波羅蜜、方便力、成就神通、於菩薩事中得自在,我等亦當如是!』

「是時,薩陀波崙菩薩及五百女人,華香、寶物供養般若波羅蜜及曇無竭菩薩已,頭面禮曇無竭菩薩,合掌恭敬,一面立。一面立已,白曇無竭菩薩言:『我本求般若波羅蜜時,於空閑林中,聞空中聲言:「善男子!汝從是東行,當得聞般若波羅蜜。」我受是語東行,東行不久,作是念:「我何不問空中聲?我當何處去?去是遠近?當從誰聞?」我是時大憂愁啼哭,於是處住七日七夜,憂愁故,乃至不念飲食,但念「我何時當得聞般若波羅蜜?」我如是憂愁,一心念般若波羅蜜多,見佛身在虛空中,語我言:「善男子!汝大欲、大精進,心莫放捨!以是大欲、大精進心,從是東行,去是五百由旬,有城名眾香,是中有菩薩摩訶薩名曇無竭,從是人所,當得聞般若波羅蜜。是菩薩世世是汝善知識,常守護汝。」我從佛受教誨已,便東行,更無餘心,但念:「我何時當見曇無竭菩薩,為我說般若波羅蜜?」我爾時中道住,於一切法中得無礙知見、得觀諸法性等諸三昧現在前。住是三昧已,見十方無量阿僧祇諸佛說是般若波羅蜜。諸佛讚我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我本求般若波羅蜜時,得諸三昧,亦如汝今日。得是諸三昧已,遍得諸佛法。」諸佛為我廣說法要,安慰我已,忽然不現。我從三昧起,作是念:「諸佛從何處來?去至何所?」我不見諸佛故,大愁憂;復作是念:「曇無竭菩薩供養先佛,植諸善根,久行般若波羅蜜,善知方便力,於菩薩道中得自在,是我善知識,守護我。我當問曇無竭菩薩是事:諸佛從何所來?去至何所?」我今問大師:「是諸佛何處來、去至何處?大師!當為我說諸佛所從來、所至處,令我得知,知已亦常不離見諸佛!」』」

【論】

釋曰:

薩陀波崙渴仰欲聞般若故,見十方諸佛為大眾說法,其心歡喜、其意得滿。

諸佛以其信力堅固,精進難動故,安慰其心,讚言:「善哉!我本初行菩薩道求般若時,亦如汝今。汝莫憂愁,自謂福薄!」

爾時,薩陀波崙大得諸三昧力,其心深著;是故諸佛為說求諸三昧性,不見實體,亦不見入三昧、出三昧者,眾生空、法空故。

諸佛為略說般若波羅蜜相:「不念有是法——所謂一切法無相故不可念著。我等住是無所念法中,能具足六波羅蜜;具足六波羅蜜故,得佛金色身」,如《經》中說。

諸佛教化利喜,安慰其心。

問曰:

上化佛已為說「曇無竭是汝世世善知識」,今何以復問「何等是我善知識」?

答曰:

以佛勅於善知識中,倍應恭敬愛念故。

又以欲於十方佛所聞曇無竭功德,欲自令信心堅固不疑故問。

十方佛答,如《經》中說。

薩陀波崙是曇無竭所度因緣人故,諸佛佐助示導;或有諸菩薩佐助佛所應度者,令至佛所。

問曰:

上聞虛空聲不問故,七日啼哭;今不見十方佛,何以不大憂愁,更求見佛?但欲於曇無竭所問諸佛去來事?

答曰:

薩陀波崙先時但有肉眼,未得三昧,以深心信著善法故,大啼哭;今得諸三昧力,又見十方佛,諸煩惱微薄,著心已離故,但一心念:「我當何時見曇無竭?」

問曰:

若薩陀波崙得是三昧力,何以不還入三昧,問十方諸佛從何所來、去至何所,而欲見問曇無竭?

答曰:

十方佛上以種種因緣讚「曇無竭世世是汝師」,是故欲問。

是時,薩陀波崙念曇無竭菩薩,是我先世因緣,是故生恭敬、尊重心。

以有大功德故尊重;是先世因緣故恭敬愛樂。

問曰:

先說薩陀波崙不大著世間事,深愛般若波羅蜜故,愁憂啼哭;今何以自鄙貧窮,無以供養?但以好心隨師意,則是法供養,何用華香為?

答曰:

法供養雖上,而世間眾生見遠來求法而空無所有,則不發喜心;以世法故,求供養具。

復次,五波羅蜜為助般若波羅蜜法,助法中檀波羅蜜為首。薩陀波崙思惟:「我得尊重福田曇無竭菩薩,當以助道法根本供養。」

亦欲為起發眾人:「薩陀波崙是智人、善人,貧窮而能供養,何況我等!」

復次,諸善法行時、思惟時,其味各異,薩陀波崙欲行佈施味,是故求供養具。

問曰:

薩陀波崙是大菩薩,能見十方佛,又得諸深三昧,何以貧窮?

答曰:

有人言:此人捨家求佛道,雖生富家,道裡懸遠,一身獨去,不齎財物。

有人言:雖是大人,宿世小罪因緣故,生貧窮家。有雖是小人,先世少行佈施因緣故,生大富家。如蘇陀夷、尼陀等,是諸天所供養人,而生小家。貧有二種:一者、財貧;二者、功德法貧。功德法貧,最大可恥!財貧,好人亦有;法貧,好人所無。

「無有華香」者,無有上妙寶華。又以少故言「無」。

「我若空往,師雖不須,我心不得大喜」;是故欲賣身。

問曰:

若賣身與他,誰買此物往供養師?

答曰:

捨身即是大供養,去住無在。

有人言:是人賣身取財,因人供養,我為供養故,賣身為奴。

又人言:爾時世好,人皆知法,雖自賣身,主必能聽供養而還。

復次,是人發深心,欲行檀波羅蜜,為供養法及法師,而無外物,唯有己身,是故賣是內物。於外、內物中,內施為重,惜之深故。是故欲不破佈施願故,賣身供養。

此中自說不悔因緣:「我世世喪身無數,未曾為清淨法故;今為供養說法者故喪是身,大得法利。」

薩陀波崙定心,斷貪惜身意,於道中入一大城——欲得賣買如意故,入此大城。

一心欲賣身,除羞愧、破憍慢故,唱言:「誰須人?」

問曰:

魔何以欲破其意?

答曰:

魔常為諸佛、菩薩怨家,故欲來破。

復次,諸小菩薩未得諸法實相,魔及惡人能壞;若得無生法忍,住諸菩薩神通力,無能破者。如小樹栽,小兒能破,大不可破。

復次,此中自說魔破因緣,所謂「是薩陀波崙愛法故,自賣身供養般若波羅蜜及法盛菩薩,當得正聞般若波羅蜜」,如《經》中廣說。

問曰:

若魔欲壞薩陀波崙,先來聞空中聲及見十方佛時,何以不壞?今方隱蔽諸婆羅門、居士,令不聞其聲?

答曰:

薩陀波崙先心未定,惜身未盡;見十方佛已,得諸三昧,其心乃定。今定心相現,是故魔驚。

若菩薩心未定,未能動魔;若大菩薩其心已定,魔亦不來。薩陀波崙今欲定心出魔境界,是故魔來。譬如負債人,未欲遠去,債主不遮;欲出他界,則不聽去。

問曰:

魔有大力,何以不殺此菩薩,而但破壞?

答曰:

魔本不嫉其壽命,但憎其作佛心,是故欲壞。

又復諸天神法,人無重罪,不得妄殺,但得壞亂恐怖。若神無此法,則人無活者,是故不殺。

婆羅門性中生,受戒故,名「婆羅門」;除此,通名「居士」;居士,真是居捨之士,非四姓中居士。

「除一長者女」者,以其為佛道世世集功德故,魔不能蔽。

復有人言:是薩陀波崙不應死故,令一女人聞。

有人言:是曇無竭菩薩神通力故,令長者女得聞。

如是三唱無人買者,便大愁憂。

問曰:

薩陀波崙既不惜身,雖無人買,亦不應愁!

答曰:

既發大心,不滿其願,是故大愁。

釋提桓因作是念:薩陀波崙欲賣其身,無有買者,如《經》中廣說。

問曰:

釋提桓因報得知他心,應知薩陀波崙心已決定,今何以來試?

答曰:

諸天但知世間人心,作佛、不作佛心非其所知;除佛,無有能知其為佛道故與授記。

復次,釋提桓因欲多所引導故來試之,令聞見者,皆發心求佛。

又如金銀等諸寶,不以輕賤故燒鍛磨打;菩薩亦如是,若能割肉出血、破骨出髓,其心不動,是正定菩薩。是故天帝來試。

問曰:

帝釋是大天王,何以妄語,作是言:「我欲祠天,須人心、血、髓」?

答曰:

若以慳貪瞋恚煩惱,欲求自利故妄語,是故為罪。帝釋若作實身、實語,菩薩則不信;是故如其國法,天祠所須,為其信受故。

是時,薩陀波崙信其語而大歡喜:「我得大利!」

「大利」者,阿鞞跋致地;「第一利」者,是佛道。

「大利」者,五波羅蜜;「第一利」者,般若波羅蜜。

「大利」者,般若波羅蜜;「第一利」者,般若波羅蜜方便力。

「大利」者,菩薩初地;「第一利」者,十地。

「大利」者,從初地乃至十地;「第一利」者,第十地。

「大利」者,菩薩地;「第一利」者,佛地。

如是等分別。

雖未具足,已住具足因緣,故言「便為具足」。

問曰:

若釋提桓因化身來,何以言「汝須何等價」?

答曰:

知其欲供養曇無竭菩薩,滿其願故。

又復釋提桓因苦困薩陀波崙,畏其所索者大,是故言「須何等價」。

「隨汝意與我」者,言:於汝不大貪惜、不致悔恨者與我。

薩陀波崙無力勢故,不能得使旃陀羅,故自捉刀;婆羅門亦畏罪故不能破,是以自執刀破身。

問曰:

若長者女聞聲,何以不來問:「汝何以自賣身耶」?

答曰:

但空言賣身事輕;破身出心髓事重故,長者女發心。

長者女住在閣上,見是人自割刺,作是念:「一切眾生皆求樂畏苦、貪愛其身;薩陀波崙而自割刺,是為希有!」

又以先世福德因緣所牽故,即往到其所而問。

薩陀波崙答:「欲供養曇無竭菩薩。」

復問:「得何等利?」

答言:「般若波羅蜜,名菩薩所學,當從彼聞;我學是道,當得作佛,與一切眾生作依止。」譬如厚葉樹多所蔭覆;又如熱時曠野險道清涼大池。

「為說佛功德現事可以發心」者,所謂:

「金色身」、「三十二相」,「大光」、「無量光」。

「大光」,為閻浮提惡世眾生;諸佛真實光明無有限量。

「大慈」乃至「六神通」義,如先說。

「不可思議清淨戒、禪定、智慧」,如佛戒等五眾中說。

「於諸法中得一切無礙知見」者,諸佛有無礙解脫,是解脫相應知見,一切法中無所礙。

「知」、「見」分別,如先說。

薩陀波崙言:「我得如是無量佛功德,以無上法寶,分佈與一切眾生。」

「無上寶」者,有人言:三寶中法寶。

有人言:一切八萬四千法眾,是為法寶,得是故除諸煩惱、滅諸戲論,得脫一切苦。

有人言:無上法寶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更無過上者故。

有人言:涅槃是無上法寶,何以故?一切有為法皆有上。

如《阿毘曇》言:「一切有為法及虛空、非數緣盡,名為有上法;數緣盡是無上法。」「數緣盡」即是「涅槃」之別名。

有人言:涅槃道雖是有為,以其為涅槃,故於有為法中為無上。

如是等法寶,分佈為三乘與眾生。

如是等無量佛法,當從師得,是故我捨是老、病、死所住處不淨臭穢之身,為供養般若波羅蜜故,當得佛身。

金色等,如先說。

長者女世世供養諸佛種善根,智慧明利,聞是法其心深入,大得法喜,乃至心驚毛竪;語薩陀波崙言:「甚為希有!汝所讚法大微妙,為是一一法故,應捨如恆河沙等身,何況一身!」

長者女不知何因緣故,困苦其身,而憐愍之,心謂不可;今聞是無量無邊無比清淨佛法,以是因緣可得故大歡喜;是故說:「為是法故,應捨如恆河沙身。」

女言:「汝以貧故自苦困其身,於今可止;恣汝所須,當以相與,我亦隨汝而求是道。」

問曰:

是菩薩既自割截身體,云何能與長者女多說佛法?

答曰:

是菩薩心力大,雖有身苦不能覆心。

是菩薩始以刀割肉流血,方欲破骨出髓,而長者女來,未大悶故,能得說法。

釋提桓因知其心定,試之而已,故無所言,即複本身,讚言:「善哉!汝心堅受是事」者,帝釋意:如汝今生死肉身,未得佛道,能如是不惜身,汝不久當於一切法中得無所著,住無生法忍中,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過去佛為證,如是等種種因緣,安慰其心。

「我是天王,愛樂佛道,故來相試,欲知汝心堅軟云何?欲令汝信故,言須人心髓祠天,實不須也。汝願何等,當以相與;汝是好人,為是佛種,當相擁護。」

薩陀波崙直信,心善軟,深著佛道故,不分別眾生,聞帝釋語便言:「與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帝釋言:「此非我力所能辦,是佛境界!」

復次,有人言:帝釋大苦困薩陀波崙,今以此語謝之。帝釋意謂求金銀寶物,不知乃索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既不能與,愧負而已!

復更語言:「必相供養,更索餘願。」

帝釋語意:我既大相苦困,不得直爾而去,要相供養。

薩陀波崙雖不惜身,欲以此身供養曇無竭,聞般若波羅蜜;是故語言:「若汝無此力,令我身體平復如故。」

帝釋言:「如汝所言。」瘡即平滿,與本無異。

問曰:

先已割肉,云何令得平滿?

答曰:

佛說有五不可思議。龍事所作,尚不可思議,何況天!

又虛空中微塵充滿,帝釋福德生心,便能和合平滿。如諸天及地獄中身,非是三生身,罪福因緣故,和合便有。

是時,帝釋知其心堅,與願已,即時滅去。

爾時,薩陀波崙宿世微罪已畢、福德明盛,是故長者女將歸,「有所須者,從我父母索之」,如《經》中廣說。

問曰:

是女先言「汝所須物,盡從我索之」;今何以言「從我父母索」?

答曰:

今既將歸到捨,以薩陀波崙目見入舍從父母得之,愧不稱前言,是故先自說:「從我父母索之。」

又女雖力能得寶,以子女法故,從父母索之。

女既入舍,如先所許,從父母索與。

其國無有佛法,是故問女:「阿誰是薩陀波崙菩薩?」

女如所見、如所聞,盡向父母說薩陀波崙事。

「今父母當聽我與薩陀波崙菩薩俱,及五百侍女,並供養具,供養曇無竭菩薩!」

父母聞其言,即聽如汝意。

問曰:

長者貴而有力,云何先不識薩陀波崙?聞其功德故,便能令女及其眷屬、寶物,與之俱去?

答曰:

長者亦植德本,以少因緣故生無佛國;暫聞佛德,發其宿識,心即開悟,故能發遣。譬如蓮花,生長具足,見日開敷。

父母知女心淳熟,無不淨行,持操不妄,不樂世樂,但求法利;知其心至,不可制止,若違其意,恐其自害。思惟籌量已,既全其意,自得功德,歡喜令去。

世間因緣,深著難解,愛之至故,尚不能違,何況為佛道故,其心清淨,無所染著而不聽之!

女以父母為法見聽,不惜寶物,亦以隨喜心,為之歡喜。

爾時,眾心既定,莊嚴七寶之車,與大眾圍遶,稍稍東行。

是時,五百女親屬及城中眾人,見是希有難及之事,皆亦隨去。人眾既集,歡悅共行,渴仰眾香城,如渴者思飲。漸漸進路,遙見眾香城,乃至與長者女及五百女人,恭敬圍遶,欲往曇無竭所。

問曰:

曇無竭是大菩薩,得聞持等諸陀羅尼,般若波羅蜜義,已自通利、憶持,何用七寶台書般若經卷,著中供養?

答曰:

雖有種種因緣,略說有二義:

一者、眾生心行不同,或樂見經卷,或樂聞演說。

二者、曇無竭身為白衣,現有家屬。鈍根眾生,或作是念:「此有居家,必有染著,何能以畢竟清淨無著般若波羅蜜利益眾生?自未無著,何能以無著法教化?」

是故書其經文,著七寶牒上,眾寶供養;諸天、龍、鬼神皆亦共來恭敬,供養花香、幡蓋,雨於七寶。眾生見者,增益信根,則以此法示傳佛語,桉文演教勸發。

一切寶台莊嚴之具及薩陀波崙問釋提桓因,如《經》中說。

「七寶印印」者,是曇無竭真實印,常自手執以印於經。

有人言:「七寶印」者,有求佛道七大神,是執金剛杵,常給曇無竭菩薩使守護經文,不令魔及魔民改更錯亂,為貴敬般若故。

有人但聞演說而發心者,有人見其莊嚴文字而歡喜發心者;是故莊嚴寶台,用金牒書,七寶印印。

問曰:

台上書寫般若,曇無竭菩薩口所演說般若,雖二處俱有,而書寫處不能益人,何以先至台所?

答曰:

所書般若,入法寶中。佛寶次第有法寶故,應先供養;曇無竭一人故,僧寶所不攝,是故先供養法寶。

又曇無竭菩薩所說者雖是法,而眾生取人相故,多生著心;若見所書般若,不生人相,雖取餘相,著心少於著人生患,是故先供養經。

經法諸佛尚供養,何況曇無竭及薩陀波崙!曇無竭因般若波羅蜜故得供養,所因之本,何得不先供養?是故分所供養具為二分。

問曰:

曇無竭有六萬婇女五欲宮殿,云何能以所散花物化為花台?

答曰:

有人言:諸佛神力,因薩陀波崙所供養物作此變化。

有人言:曇無竭是大菩薩法性生身,為度眾生故受五欲。如曇無竭菩薩名字義中說。

問曰:

菩薩法:先於眾生中起悲心,欲度眾生苦故,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今但見曇無竭神力威德,云何發心?

答曰:

發心有種種:有聞說法而發心者;有於眾生起慈悲而發心者;有見神通力、大威德而發心者,然後漸漸而生悲心——如《智印經》中說。

依愛而斷愛;依慢而斷慢。如人聞道法,愛著是法故,捨五欲出家;又有聞某甲得阿羅漢道,而生高心:「此人無勝我事,彼尚能爾,我何不能?」而生大精進,得阿羅漢道。

佛道中亦如是。長者女等及五百女人常深貪勢力自在樂,聞往古有人,神力變化,寶物具足,人中受天樂;後見曇無竭台觀宮殿,在大法座上坐,天人供養;又見所供養物於虛空中化成大台,心即大喜,發難遭想,知皆從福德因緣可辦是事,是故皆發作佛心。

所聞發心者,行皆次第行。

如《毘摩羅鞊經》中說:「愛、慢等諸煩惱,皆是佛道根本。」是故女人見是事已,生愛樂心,知以福德因緣可得是事,故皆發心。因是愛、慢,後得清淨好心,故言「佛道根本」;譬如蓮花生污泥。

發心已作願:「如曇無竭所為,我等亦當得是!」

時,薩陀波崙等頭面禮曇無竭菩薩。

花、香等供養不貴故,先以供養;身貴重,故後禮拜。

禮拜已,說本求般若因緣。如《經》中說:「我本求般若時,聞空中聲,乃至我今問大師:諸佛從何所來?去至何處?」

問曰:

薩陀波崙得諸大三昧,所謂破無明、觀諸法性等,云何不知空而取佛相、深生愛著?

答曰:

若新發意菩薩,雖能總相知諸法空、無相,於諸佛所深愛著故,不能解佛相畢竟空,雖知空而不能與空合。何以故?諸佛有無量無邊實功德,是菩薩利根故,深入、深著。

若佛不為是菩薩說空者,是菩薩為愛佛故,能自滅親族,何況餘人!但以解空故無是事。

薩陀波崙深著諸佛,故不能知而問大師:「今為我說諸佛來去相,我見佛身無厭足故,常不離見諸佛。」

大智度論卷第九十八

 

上篇:大智度論

下篇:金剛般若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釋經論部目錄

【註音版】雨寶陀羅尼

雨寶陀羅尼...

佛說四十二章經

昔漢孝明皇帝夜夢見神人,身體有金色,項有日光,飛在...

【註音版】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十小咒註音版

1、如意寶輪王陀羅尼 南(nan)無(mo)佛(fo)馱(tuo)耶(...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頌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頌一卷 無著菩薩造 唐三藏法...

阿含口解十二因緣經

阿含口解十二因緣經 後漢安息優婆塞都尉安玄共沙門嚴...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第一 後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如是...

涅槃經本有今無偈論

涅槃經本有今無偈論一卷 天親菩薩造 陳世真諦三藏於廣...

佛入涅槃密跡金剛力士哀戀經

佛入涅槃密跡金剛力士哀戀經 失譯人名今附秦錄 牟尼世...

佛說舊城喻經

佛說舊城喻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

【註音版】不空罥索毗盧遮那佛大灌頂光真言經

不空罥索毗盧遮那佛大灌頂光真言經...

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

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大智捨...

佛說普門品經

佛說普門品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菩薩修行四法經

佛說菩薩修行四法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如是我聞...

瑞州洞山良价禪師語錄

瑞州洞山良价禪師語錄 徑山沙門語風圓信無地地主人郭...

長阿含十報法經

長阿含十報法經卷上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佛說孫多耶致經

佛說孫多耶致經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佛...

【佛教詞典】如意心陀羅尼咒經

全一卷。唐代義淨(635~713)譯於景龍四年(710)。又...

【佛教詞典】怨憎會苦

(術語)八苦之一。我所怨憎之人或嫌忌之事物,每相會...

凡做不到的事,決不肯說

汝書說得很熱鬧好聽,急宜自抑。凡做不到的事,決不肯...

「念」字,萬萬不可加口

原文: 佛念字,萬萬不可加口。許多人皆作念,則失義之...

我在哪裡

無根禪師有一次入定三日,被人家誤為已經圓寂了,便將...

預知往生,分秒不差——胡松年居士往生記

靈岩山是個專修淨土的道場。因此,除了數百個出家眾以...

【佛學漫畫】是何因緣,一家八口,相繼出家,同往淨土

是何因緣,一家八口,相繼出家,同往淨土...

「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如何理解

問: 《壇經》中說: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如何...

地藏菩薩能讓你一切煩惱皆得消滅

【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貪瞋癡等皆猛利故,造作殺生,...

至誠供佛齋僧,種下殊勝福田

昔日,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精舍時,當時城中有一位長...

學佛要怎麼學

第一是嚴守戒律,讓自己外在的行為和內在的心念都清淨...

求觀音菩薩來解決我們的煩惱和疾病

南無觀音菩薩,今天觀音佛七正式起七了。這次觀音七因...

佛經中關於居士應該遠離淫女(妓女)的開示

1、《優婆塞戒經受戒品第十四》: 復應語言。善男子。...

為什麼十方世界難與極樂世界相媲美

問: 為什麼說十方世界的莊嚴都無法與極樂世界的莊嚴...

【視頻】《普門品》比丘尼唱誦

《普門品》比丘尼唱誦

【視頻】《六祖壇經》女聲讀誦

《六祖壇經》女聲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