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智度論卷第九十二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智度論釋淨佛國土品第八十二(卷第九十二)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爾時,須菩提作是念:「何等是菩薩摩訶薩道?菩薩住是道,能作如是大莊嚴?」

佛知須菩提心所念,告須菩提:「六波羅蜜是菩薩摩訶薩道,三十七助道法是菩薩摩訶薩道,十八空是菩薩摩訶薩道,八背捨、九次第定是菩薩摩訶薩道,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是菩薩摩訶薩道,一切法亦是菩薩摩訶薩道。

「須菩提!於汝意云何?頗有法菩薩所不學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須菩提!無有法菩薩所不應學者。何以故?菩薩不學一切法,不能得一切種智。」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空,云何言菩薩學一切法?將無世尊無戲論中作戲論耶?所謂是此、是彼,是世間法、是出世間法,是有漏法、是無漏法,是有為法、是無為法,是凡夫人法、是阿羅漢法、是辟支佛法、是佛法!」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一切法實空。須菩提!若一切法不空者,菩薩摩訶薩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今一切法實空故,菩薩摩訶薩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如汝所言:『若一切法空,將無佛於無戲論中作戲論:分別此、彼,是世間法、是出世間法,乃至是佛法!』

「須菩提!若世間眾生知一切法空,菩薩摩訶薩不學一切法、得一切種智。須菩提!今眾生實不知一切法空,以是故,菩薩摩訶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分別諸法為眾生說。

「須菩提!於是菩薩道,從初已來,應如是思惟:『一切諸法中,定性不可得,但從和合因緣起法故,有名字諸法。』

「我當思惟:『諸法實性無所著——若六波羅蜜性,若三十七助道法,若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若辟支佛道、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一切法、一切法性空,空不著空,空亦不可得,何況空中有著!』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如是思惟,不著一切法而學一切法。住是學中,觀眾生心行:『是眾生心在何處行?』知眾生虛妄不實中行。是時,菩薩作是念:『是眾生著不實虛妄法,易度耳!』

「是時,菩薩摩訶薩住般若波羅蜜時,以方便力故,如是教化言:『汝諸眾生,當行佈施,可得饒財,亦莫恃佈施果報而自高。何以故?是中無堅實法。持戒、禪定、智慧,亦如是。諸眾生行是法,可得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辟支佛道、佛道。莫念有是法!』如是教化,行菩薩道而無所著,是中無有堅實故。若如是教化,是名行菩薩道,於諸法無所著故。何以故?一切法無所著相,以性無故,性空故。

「須菩提!是菩薩摩訶薩如是行菩薩道時,無所住。是菩薩用不住法故,行檀波羅蜜,亦不住是中;行尸羅波羅蜜,亦不住是中;行羼提波羅蜜,亦不住是中;行毘梨耶波羅蜜,亦不住是中;行禪波羅蜜,亦不住是中;行般若波羅蜜,亦不住是中;行初禪亦不住是中。何以故?是初禪、初禪相空,行禪者亦空,所用法亦空;第二、第三、第四禪,亦如是;慈、悲、喜、捨、四無色定、八背捨、九次第定,亦如是。得須陀洹果,亦不住是中;得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亦不住是中;得辟支佛道,亦不住是中。」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不住是中?」

佛言:「二因緣故,不住是中。何等二?一者、諸道果性空,無住處,亦無所用法,亦無住者;二者、不以少事為足,作是念:『我不應不得須陀洹果,我必應當得須陀洹果,我但不應是中住;乃至辟支佛道,我不應不得,我必應當得,我但不應是中住;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應住。何以故?我從初發意已來,更無餘心,一心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菩薩一心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遠離餘心,所作身、口、意業皆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是菩薩摩訶薩住是一心,能生菩提道。」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諸法不生,云何菩薩摩訶薩能生菩提道?」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一切法無生。云何無生?無所作、無所起者,一切法不生故。」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有佛無佛,諸法法相不常住耶?」

佛言:「如是!如是!有佛無佛,是諸法法相常住。以眾生不知是法住法相;為是故,菩薩摩訶薩為眾生故生菩提道,用是道拔出眾生生死。」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用生道得菩提?」

佛言:「不也!」

「世尊!用不生道得菩提?」

佛言:「不也!」

「世尊!用不生非不生道得菩提?」

佛言:「不也!」

須菩提言:「世尊!云何當得菩提?」

佛言:「非用道得菩提,亦不用非道得菩提。

「須菩提!菩提即是道,道即是菩提。」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提即是道、道即是菩提者,今菩薩未作佛,應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何說諸佛、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

佛告須菩提:「於汝意云何?佛得菩提不?」

「不也!世尊!佛不得菩提。何以故?佛即是菩提,菩提即是佛。」

「如須菩提所問:菩薩時亦應得菩提!須菩提!是菩薩摩訶薩具足六波羅蜜、三十七助道法,具足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具足住如金剛三昧,用一念相應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時名為佛,一切法中得自在。」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淨佛國土?」

佛言:「有菩薩從初發意已來,自除身麁業、除口麁業、除意麁業,亦淨他人身、口、意麁業。」

「世尊!何等是菩薩摩訶薩身麁業、口麁業、意麁業?」

佛告須菩提:「不善業——若殺生乃至邪見,是名菩薩摩訶薩身、口、意麁業。

「復次,須菩提!慳貪心,破戒心,瞋心,懈怠心,亂心,愚癡心,是名菩薩意麁業。

「復次,戒不淨,是名菩薩身、口麁業。

「復次,須菩提!若菩薩遠離四念處行,是名菩薩麁業;遠離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空三昧、無相、無作三昧,亦名菩薩麁業。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貪須陀洹果,乃至貪阿羅漢果證、辟支佛道,是名菩薩摩訶薩麁業。」

【論】

釋曰:

上來須菩提常種種問空法,以時會疑其已體寂滅無戲論法猶復多問,是以不問而心念。

復次,有菩薩及諸天,深入禪定,不好語言而欲得法利,是故須菩提不發言而心念。

問曰:

須菩提雖無言,而世尊以言答?

答曰:

佛身色視無厭足;如色無厭,聲亦如是,雖語而不妨細禪定行,是故佛以言答。

復次,佛安立寂滅相,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住,不分別一切法若善、若不善等,眾生有疑而問,佛隨所問、所念而答,是故不與須菩提同。

須菩提聞是六波羅蜜等諸法甚深義,不能得其邊,是故問「何等是菩薩道?行是道,如清淨無所著,六波羅蜜等諸善法莊嚴?」

佛知其意,於須菩提所益雖少,為增益諸菩薩故,答:「六波羅蜜等是菩薩道。」

六波羅蜜是菩薩初發心道;次行四禪、八背捨、九次第定及三十七道品,但求涅槃;十八空、佛十力等微細,但為求佛道。

六波羅蜜道,多為眾生故;三十七品等,但求涅槃;十八空等於涅槃中,出過聲聞、辟支佛地,入菩薩位道——是三種,皆是生身菩薩所行。所以者何?分別諸法故。

今又「一切法皆是菩薩道」,是法性生身菩薩所行,不見諸法有好惡,安立諸法平等相故。

此中佛自說因緣:「菩薩應學一切法,若一法不學,則不能得一切種智。」

「學一切法」者,用一切種門,思惟、籌量、修觀、通達。

須菩提白佛:「若一切法一相,所謂空,云何菩薩學一切法,將無於無戲論相法中作戲論耶?所謂此彼諸法。」

略說是「戲論相」:此東、彼西,是上、是下,是常、是無常,是實、是虛,是世間、是出世間,乃至是二乘法、是佛法。

佛可具說:「一切法空相。」

若法實定有、不空者,即是無生無滅;無生無滅故無四諦;無四諦故無佛、法、僧寶——如是三寶等諸法皆壞。

今諸法實空,乃至空相亦空,眾生愚癡顛倒故著;是故於眾生中起悲心,欲拔出故,求佛身力;欲令眾生信受其語,捨顛倒入諸法實相。

是故菩薩雖知諸法空,而為利益眾生分別說;若眾生自知諸法空,菩薩但自住空相中,不須學分別一切法。

菩薩行菩薩道時,從初發意已來,如是思惟一切法無定實性,但從因緣和合起;是眾因緣,亦各各從和合起,乃至到畢竟空。

畢竟空唯是一法實;餘者無性,故皆虛誑。

我從無始世來,著是虛誑法,於六道中厭受苦惱。我今是三世十方佛子,般若是我母,今不應復隨逐虛誑法;是故菩薩乃至畢竟空中亦不著,何況餘法——所謂檀波羅蜜等!

爾時,菩薩照明菩薩道,其心安隱;自念:「我但斷著心,道自然至。」

知是事已,念眾生深著世間,而畢竟空亦空、無性、無有住處,眾生難可信受。

為令眾生信受是法故,學一切法,修行生起是度眾生方便法。

觀眾生心行所趣,知好何法、念何事、何所志願。觀時悉知眾生所著處皆是虛誑顛倒,憶想分別故著,無有根本實事。爾時,菩薩大歡喜,作是念:「眾生易度耳!所以者何?眾生所著,皆是虛誑無實。」

譬如人有一子,喜在不淨中戲,聚土為穀,以草木為鳥獸,而生愛著;人有奪者,瞋恚啼哭。其父知已,此子今雖愛著,此事易離耳,小大自休。何以故?此物非真故。菩薩亦如是,觀眾生愛著不淨臭身及五欲是無常,種種苦因;知是眾生得信等五善根成就時,即能捨離。

若小兒所著實是真物,雖復年至百歲,著之轉深,不可得捨;若眾生所著之物定實有者,雖得信等五根,著之轉深,亦不能離。

以諸法皆空、虛誑不實故,得無漏清淨智慧眼時,即能遠離所著,大自慚愧;譬如狂病,所作非法,醒悟之後,羞慚無顏。

菩薩知眾生易度已,安住般若中,以方便力教化眾生:「汝等當行佈施,可得饒財,莫恃是佈施果報而自憍高!此中無有堅實,皆當破壞,與未佈施時無異。」

持戒等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

「是諸法雖清淨、大有所益,皆是有為法,從因緣生,無有自性;汝等若著是法,能生苦惱。」譬如熱金丸,雖是寶物,捉則燒手。

如是菩薩教化眾生行菩薩道,自無所著,亦為眾生說無所著。

以無著心行檀波羅蜜故,於檀中不住——「不住」者,所謂佈施時不取三種相,亦不著果報而自高生罪業,佈施果報滅壞時亦不生惱。

尸羅波羅蜜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如是。

此中佛自說不住因緣有二種:一者、菩薩深入空,不見諸法性,故不住;二者、不以小事為足,故不住。

是菩薩無有異心,但一向能生菩提道。

須菩提白佛:「若一切法無生,云何菩薩能生菩提道?」

佛可須菩提意:「一切法無生,我實處處說諸法無生,非為凡夫說,但為得無作解脫、不起三種業者說。」

復問:「世尊!佛自說:『有佛無佛,諸法法相常住』,如聖人法相空,凡夫亦如是!」

佛可其所說:「諸法實相常住;以眾生不知不解故,起菩提道。」

但為除凡夫顛倒法,故名為「道」;若決定有道可著者,即復是顛倒。道、非道平等,即是「道」,是故不應難!

須菩提復問:「云何可得菩提?用生道故得耶?」

佛言:「不也!」

何以故?「生道」者,菩薩觀是有為法生滅相謂是實,是故言「不」。

如先說熱金丸喻。

「不生法」即是無為,無作法故,亦不可以得菩提。

生、不生,二俱有過故。

「非生非不生得菩提耶?」

答言:「不也!」

問曰:

若「生不生」二俱有過,「非生非不生」復不應有過,何以言「不得」?

答曰:

若分別「非生非不生」是好、是丑,取相生著故,故言「有過」;若能不著,則是菩提道。

須菩提問:「若不以四句得者,云何得道?」

佛答:「不以道、不以非道,則得菩提。」

何以故?「菩提即是道,道即是菩提。」

「菩提」名諸法實相,是諸佛所得究竟實相,無有變異。

一切法入「菩提」中,皆寂滅相;如一切水入大海,同為一味。是故佛說:「菩提性即是道性。」

若菩提性、道性異者,不名「菩提為無戲論寂滅相」;是故說「菩提即是道,道即是菩提」。

復次,是二法異者,行道不應到菩提;諸法因果,不一不異故。

須菩提復問:若爾者,菩薩行道應便是佛!所以者何?道即是菩提故。

又佛應是菩薩!何以故?菩提即是道故。

今何以說有差別:「佛有十力等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

須菩提為新學菩薩故,分別難佛:「菩薩應即是佛!」

佛以反問答:「佛得菩提不?」

答言:「不也!」

何以故?菩提不離佛、佛不離菩提;二法和合故,是佛、是菩提。是故不應難言菩薩即是佛。此總相答。

問曰:

「佛」是眾生,「菩提」是法,云何言「佛即是菩提」?

答曰:

先有三十二相莊嚴身、六波羅蜜等功德莊嚴心,而不名為「佛」;得「菩提」故,名之為佛。是故言「佛與菩提不異」。

微妙清淨五眾和合假名為「佛」,法即是五眾,五眾不離假名,「菩提」即是五眾實相,一切法皆入菩提故;是故「佛即是菩提、菩提即是佛」。但凡夫心中分別有異。

問曰:

汝先論議中說言「菩提與道不一不異」,經中何以說:「道即是菩提,菩提即是道」,「佛即是菩提,菩提即是佛」?

答曰:

「一」、「異」雖俱不實而多用「一」,故此中說「菩提即是道,道即是菩提」,無咎!

如「常」、「無常」是二邊,「常」多生煩惱故不用;「無常」能破顛倒故多用;事既成辦,亦捨「無常」。

此中亦如是,若以觀種種別異法故多生著心;若觀諸法一相若無常、苦、空等,是時煩惱不生。著心少故,是故多用是「一」。於實義中「一」亦不用;若著「一」即復是患。

復次,別「異」無故,「一」亦不可得,相待法故;但以不著心,不取一相,故說無咎。「一」不實故,菩薩不得即是佛。

復次,今佛更答須菩提,自說因緣:「菩提雖寂滅相,而菩薩能具足六波羅蜜等諸功德,住金剛三昧,以一念相應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爾時,於一切法中自在,得名為佛。」

菩薩雖知「道」及「菩提」不異,未具足諸功德故,不名為佛。

又佛諸事畢竟,願、行滿足故,不名為菩薩。

得者是「佛」;法是「菩提」;求菩提者是「菩薩」。

須菩提從佛聞菩提相、道相、成就眾生已,今問淨佛國土事。

諸阿羅漢、辟支佛無有力知淨佛國事,是故問。

問曰:

何等是淨佛土?

答曰:

「佛土」者,百億日月,百億須彌山,百億四天王等諸天,是名「三千大千世界」。如是等無量無邊三千大千世界,名為「一佛土」。

佛於此中施作佛事,佛常晝三時、夜三時,以佛眼遍觀眾生:「誰可種善根?誰善根成就應增長?誰善根成就應得度?」見是已,以神通力隨所見教化。

眾生心隨逐外緣,得隨意事,則不生瞋惱;得不淨、無常等因緣,則不生貪慾等煩惱;若得無所有空因緣,則不生癡等諸煩惱。

是故諸菩薩莊嚴佛土,為令眾生易度故。國土中無所乏少,無我心故,則不生慳貪、瞋恚等煩惱。

有佛國土,一切樹木常出諸法實相音聲,所謂無生無滅,無起無作等;眾生但聞是妙音,不聞異聲;眾生利根故,便得諸法實相。

如是等佛土莊嚴,名為「淨佛土」。如《阿彌陀》等諸經中說。

佛答:「菩薩從初發意來,自淨麁身、口、意業,亦教他人淨麁身、口、意業。」

問曰:

若菩薩淨佛土,是菩薩得無生法忍,住神通波羅蜜,然後能淨佛土;今何以言「從初發意來,淨麁身、口、意業」?

答曰:

三業清淨,非但為淨佛土,一切菩薩道皆淨。

此三業初淨身、口、意業,後為淨佛土。

自身淨亦淨他人。何以故?非但一人,生國土中者皆共作因緣。內法與外法作因緣,若善、若不善:

多惡口業故,地生荊棘;諂誑曲心故,地則高下不平;慳貪多故,則水旱不調,地生沙礫。

不作上諸惡故,地則平正,多出珍寶;如彌勒佛出時,人皆行十善故,地多珍寶。

問曰:

若佈施等諸善法得淨佛土果報,何以但說「淨三業」?

答曰:

雖知善惡諸法是苦樂因緣,如一切心、心數法中,得道時智慧為大;攝心中定為大;作業時思為大;得是思業已,起身、口、意業。佈施、禪定等,以思為首;譬如縫衣,以針為導。受後世果報時,業力為大。是故說「三業」,則攝一切善法——意業中盡攝一切心、心數法,身、口則攝一切色法。

人身行三種,福德具足,則國土清淨;內法淨故,外法亦淨。譬如面淨故,鏡中像亦淨。如《毘摩羅詰經》中說:「不殺生故人皆長壽。」如是等。

問曰:

身、口、意麁業,是事易知,須菩提何以故問?

答曰:

麁、細不定故。

如求道人中佈施是麁善,於白衣為細。

如小乘中不善業為麁,善業為細;摩訶衍中取善法相,乃至涅槃皆名為麁。

以麁、細不定故問。

佛次第為說麁業相,所謂奪命,乃至邪見。

是三種身業、四種口業、三種意業,皆名為麁。

復次,破菩薩六波羅蜜法,慳貪等皆名為麁。

問曰:

先說十不善道,已攝慳貪等,何以復別說?

答曰:

是六法不入十不善道——十不善道皆是惱眾生法;是六法不但為惱眾生。

如慳心,但自惜財,不惱眾生。

貪心有二種:一者、但貪他財,未惱眾生;二者、貪心轉盛,求而不得,則欲毀害,是名業道,以能起業故。

瞋心亦如是,小者不名業道,以其能趣惡處故為道。

是故別說六法無咎。

問曰:

六波羅蜜中已說戒,今何以復說「戒不淨」?

答曰:

「破戒法」是殺生等麁罪;「戒不淨」是微細罪,不惱眾生。如飲酒等,不入十不善道。

復次,破五眾戒,名為「破戒」;不破所受戒,常為三毒覆心,不憶念戒,迴向天福,邪見持戒;如是等名為「戒不淨」。

復次,若菩薩心遠離四念處等三十七品、三解脫門,是名麁業。所以者何?此中心皆觀實法,隨涅槃,不隨世間;若出四念處等法,心則散亂。譬如蛇行本性好曲,若入竹筒則直,出筒還曲。

復次,若菩薩貪須陀洹果證,是為麁。

如人聞佛說:「須陀洹果,不墮三惡道,盡無量苦,如五十由旬池水,餘在者如一渧、二渧」,則生貪心。以其心不牢固,本求作佛、為眾生;今為自身而欲取證,是為欺佛,亦負眾生,是故名麁。

譬如人請客,欲設飲食而竟不與,是則妄語負客;菩薩亦如是,初發心時作願:「我當作佛、度一切眾生」,而貪須陀洹,是則負一切眾生。

如貪須陀洹果,乃至貪辟支佛道,亦如是。

大智度論卷第九十二

 

上篇:大智度論

下篇:金剛般若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釋經論部目錄

信心銘

至道無難  唯嫌揀擇  但莫憎愛  洞然明白  毫...

【註音版】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地藏十輪經...

【註音版】雨寶陀羅尼

雨寶陀羅尼...

佛說四十二章經

昔漢孝明皇帝夜夢見神人,身體有金色,項有日光,飛在...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頌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頌一卷 無著菩薩造 唐三藏法...

阿含口解十二因緣經

阿含口解十二因緣經 後漢安息優婆塞都尉安玄共沙門嚴...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第一 後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如是...

涅槃經本有今無偈論

涅槃經本有今無偈論一卷 天親菩薩造 陳世真諦三藏於廣...

【註音版】佛說造塔功德經

佛說造塔功德經...

淨土法語

夫修行法門,乃如來對病之良藥也。藥隨病廣,數逾恆沙...

得道梯橙錫杖經

得道梯橙錫杖經 失譯人名今附東晉錄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註音版】戒賢論師祈禱觀音文

戒賢論師祈禱觀音文...

略法華三昧補助儀

略法華三昧補助儀並序 (由此懺法隨事觀想。並指法華三...

比丘避女惡名欲自殺經

比丘避女惡名欲自殺經 西晉沙門法炬譯 如是我聞: 一...

【註音版】普賢菩薩聖誕祝儀

本祝儀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600卷)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二 大般...

生經

生經卷第一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佛說那賴經第一 聞如是...

【佛教詞典】釋迦

(佛名)Śākya,釋迦牟尼,釋迦文之略。...

【佛教詞典】即身成佛

又作現身成佛、現生成佛。即發菩提心後,不須經過三大...

念佛有什麼規矩儀式和禁忌嗎

天下事有定理,無定事,當以理定事,以事論理,俾合乎...

修淨土的人,不要修到最後像外道一樣

淨土念佛法門它的特色,是一個他力門、果地教,也就是...

死緣的三類

按《瑜伽師地論》,死緣可以分為三類,就是壽盡死、福...

走出心中的妄想,才能去受用彌陀的光明

過去有一位年輕人,這個年輕人他跟一個女孩談戀愛,談...

聖嚴法師《發願》

每一個人都會貪生怕死,只可惜當我們正在呱呱落地之時...

懂得體貼他人的窘境

英國王室在倫敦為印度當地的領袖舉辦一場宴會,宴會進...

佛為什麼允許酒醉者出家

佛陀在祇園精舍的時候,有一天,一個喝醉酒的婆羅門來...

以妙音香花歡喜供佛,成就辟支佛果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法度眾。有一天,許多豪貴長...

七難、七不淨,四無常

1.凡人皆有七種不淨,因而對自身不必過於執著,有這樣...

思惟世無常,珍惜好時光

無常吞噬著歲月,太習慣於擁有,就會忽視無常的存在。...

人心莫測,於我有何關係

我常常這樣想,假定你如果不是證了他心通的人,你無論...

夢參老和尚:善用其心

我們好多道友,皈依佛之後會問:師父啊!怎麼修行啊?...

【視頻】佛說阿彌陀經(音樂伴奏唱誦)

佛說阿彌陀經(音樂伴奏唱誦)

【視頻】《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道證法師念誦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道證法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