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智度論卷第八十三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智度論釋大方便品第六十九之餘(卷八十三)

聖者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世尊!是門,利根菩薩摩訶薩所入。」

佛言:

「鈍根菩薩亦可入是門,中根菩薩、散心菩薩亦可入是門;是門無礙,若菩薩摩訶薩一心學者皆入是門。

「懈怠、少精進、妄憶念、亂心者所不能入;精進、不懈怠、正憶念、攝心者能入。

「欲住阿鞞跋致地、欲逮一切種智者能入。

「是菩薩摩訶薩如般若波羅蜜所說當學,乃至如檀波羅蜜所說當學;是菩薩摩訶薩當得一切智。

「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所有魔事欲起即滅。以是故,菩薩摩訶薩欲得方便力,當行般若波羅蜜。

「若菩薩摩訶薩如是行、如是習、如是修般若波羅蜜,是時,無量阿僧祇國土中現在諸佛念是行般若波羅蜜菩薩。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中生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故。以是故,菩薩摩訶薩應如是思惟:『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所得法,我亦當得。』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習般若波羅蜜!

「若如是習般若波羅蜜,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故,菩薩摩訶薩常應不遠離薩婆若念。

「若菩薩摩訶薩如是行般若波羅蜜,乃至彈指頃,是菩薩福德甚多。

「若有人教三千大千世界中眾生自恣佈施,教令持戒、禪定、智慧,教令得解脫、解脫知見,教令得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辟支佛道,不如是菩薩修般若波羅蜜乃至彈指頃。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中生佈施、持戒、禪定、智慧,須陀洹果乃至辟支佛道;十方現在諸佛亦從般若波羅蜜中生,過去、未來諸佛亦從般若波羅蜜中生故。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薩婆若念,行般若波羅蜜,若須臾時、若半日、若一日、若一月、若百日、若一歲、若百歲、若一劫、若百劫,乃至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是菩薩修是般若波羅蜜福德甚多;勝於教十方恆河沙等世界中眾生佈施、持戒、禪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教令得須陀洹果乃至辟支佛道。何以故?諸佛從般若波羅蜜中生,說是佈施、持戒、禪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須陀洹果乃至辟支佛道。

「若有菩薩摩訶薩如般若波羅蜜所說住,當知是菩薩摩訶薩是阿鞞跋致,為諸佛所念。如是方便力成就;當知是菩薩親近、供養無量千萬億諸佛,種善根,與善知識相隨,久行六波羅蜜,久修十八空、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佛十力乃至一切種智;當知是菩薩住法王子地,滿足諸願,常不離諸佛,不離諸善根,從一佛國至一佛國;當知是菩薩辯才無盡,具足得陀羅尼,身色具足、受記具足故,為眾生受身。

「當知是菩薩善知字門,善知非字門;善於言,善於不言;善於一言,善於二言,善於多言;善知女語,善知男語;善知色乃至識;善知世間性,善知涅槃性;善知法相,善知有為相,善知無為相;善知有法,善知無法;善知自性,善知他性;善知合法,善知散法;善知相應法,善知不相應法,善知相應不相應法;善知如,善知不如;善知法性,善知法位;善知緣,善知無緣;善知陰,善知界,善知入;善知諦,善知十二因緣;善知禪,善知無量心,善知無色定;善知六波羅蜜,善知四念處,乃至善知一切種智;善知有為性,善知無為性;善知有性,善知無性;善知色觀,善知受、想、行、識觀,乃至善知一切種智觀;善知色、色相空,善知受、想、行、識、識相空,乃至善知菩提、菩提相空;善知舍道,善知不舍道;善知生,善知滅,善知住異;善知欲,善知瞋,善知癡;善知不欲,善知不瞋,善知不癡;善知見,善知不見;善知邪見,善知正見,善知一切見;善知名,善知色,善知名色;善知因緣,善知次第緣,善知緣緣,善知增上緣;善知行相;善知苦,善知集,善知滅,善知道;善知地獄,善知餓鬼,善知畜生,善知人,善知天;善知地獄趣,善知餓鬼趣,善知畜生趣,善知人趣,善知天趣;善知須陀洹,善知須陀洹果,善知須陀洹道;善知斯陀含,善知斯陀含果,善知斯陀含道;善知阿那含,善知阿那含果,善知阿那含道;善知阿羅漢,善知阿羅漢果,善知阿羅漢道;善知辟支佛,善知辟支佛果,善知辟支佛道;善知佛,善知一切智,善知一切智道;善知諸根,善知諸根具足;善知慧,善知疾慧,善知有力慧,善知利慧,善知出慧,善知達慧,善知廣慧,善知深慧,善知大慧,善知無等慧,善知寶慧;善知過去世,善知未來世,善知現在世;善知方便;善知待眾生;善知心,善知深心;善知義,善知語;善知分別三乘。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生般若波羅蜜、修般若波羅蜜,得如是等利益。」

【論】

釋曰:

須菩提意以四種門雖安隱,以甚深故,利根者乃得入。

佛答:

「無不入」者,須菩提明智慧利根者能入,佛意:「但一心精進欲學者可入。」

譬如熱時,清涼池,有目有足皆可入;雖近,不欲入者則不入。「四門」、「般若波羅蜜」池亦如是,四方眾生無有遮者。

「不懈怠」者是正精進;「不妄念」者是正念;「不亂心」者是正定;「如」等四門是正見;正見等安住是戒行——此八聖道能得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小乘智短故,但說利根者能入;佛大乘大智故,說雖中根、鈍根,八法和合故,能入是四門。

佛此中以大悲氣故,說:「中根、鈍根皆可得入。」

若菩薩能如般若所說六波羅蜜學,不久當得薩婆若。

如聲聞法中,不但以正見得道,以八分合行故;大乘法亦如是,不但學般若故得薩婆若,與五波羅蜜合故得。

是故說:「菩薩如所說般若波羅蜜,當學得一切智。」

問曰:

上說「但般若能至一切種智」,今何以言「與五波羅蜜合故得至」?

答曰:

常說與六波羅蜜合故得至;或時有清淨佛國,但聞實相得至薩婆若,不用次第行諸波羅蜜。

此中說菩薩得薩婆若,則般若功報已足;今但讚行般若人力勢。如《經》中說:是菩薩行般若,所有魔事起即滅。

從上「諸佛所念」來至此,皆是讚菩薩行般若功德,乃至「分別善知三乘」。

「善知字門」者,如文字陀羅尼中說。

「非字」,名如、法性、實際,此中無文字。

略說義,是菩薩無量福德力故,善知二法——世間及涅槃。若厭世苦,則念涅槃;若欲沒涅槃,還念世間。

集諸福德道故,善知字;破福德中顛倒故,善知無字。

語、不語,亦如是。

「一語」者,以是一語能分別多少淨語、不淨語。一語、二語、多語,男語、女語等,音聲各異。菩薩善知是事故能伏諸邪道及諸豪勝。

善知色乃至識二種相,若常、若無常,如先說。

「善知舍道」者,菩薩從一地至一地,舍下地不憂,得上地不貪。

「不舍道」者,住是地中。

邪見;次世間正見;「一切見」:學、無學等諸見。

「行」者,十六行。

「善知須陀洹」者,人也;「須陀洹道」者,見諦道也;「須陀洹果」,第十六心、心數法,及無漏戒等諸法。

乃至佛亦如是。

「善知諸根」者,善分別二十二根。

有人言:觀可度眾生根有利鈍,具足者可度,不具足者未可度。

又菩薩亦自知善根具足、不具足;如鳥子自知毛羽具足,爾乃可飛。

「慧」者,一切智慧總相。

「疾慧」者,速知諸法。

有人雖疾而智力不強,如馬雖疾而力弱;有人雖有強智力而不利,譬如鈍斧雖有大力,不能破物。

「出慧」者,於種種難中能自拔出,亦能於諸煩惱中自拔出三界入涅槃。

「達慧」者,究盡通達,於佛法中乃至漏盡、得涅槃,破壞諸法到法性中。

「廣慧」者,道俗種種經書論議,於佛法中有無,無不悉知。

「深慧」者,觀一切法無量、無相、不可思議。世間深智慧者,能知久遠事,利中有衰、衰中有利。

「大慧」者,總具上諸慧名為「大」。又復一切眾生中佛為大,諸法中般若為大;知佛、信法,與大法和合,故名為「大」。

「無等慧」者,於般若中不著般若,能如是深入,更無異法可喻。復次,菩薩漸漸行道,到不可思議性中,無有與等者,故名「無等」。

「寶慧」者,如如意寶,自無定色,隨前物而變;般若亦如是,自無定相,隨諸法行。

又如如意珠,隨願皆得;般若亦如是,有人行者能得佛願,何況餘者!

過去已滅,未來未起,不得言有,不得言無,於是中能行實相,是名「善知」。

現在法念念生滅故不可知,而能通達,是名「善知現在世」。

「方便」名欲成辦其事,能具足因緣多少得所,於中不令有失。如菩薩雖行空,不證實際;雖行福德,亦復不著。

「待眾生」者,如估客、大將雖乘駃馬能疾到所止,故待眾人;菩薩亦如是,乘智慧駃馬,雖能疾入涅槃,亦待眾生故不入。

善知眾生種種善噁心。「深心」者,現在雖惡,其本則好;如父母撾子,外惡內善。如佛度鴦崛魔羅,知其淺心雖惡,深心實善。菩薩觀眾生信等五善根,從深心中來,是時可度。

「義」者有二,亦「法」、亦「名」;「語」者語言,以「名字」名物。

得「義無礙」、「法無礙」故,名「善知義」;「辭無礙」、「樂說無礙」故,名「善知語」。菩薩住是二善知中,能以三乘度眾生,是名「善知分別三乘」。

如是難解故解說,易解者不說。

問曰:

何以故先說「善知色乃至識」,後說「知眾、界、入」?

何以先說「善知緣」?後說「因、次第、緣、增上」?

答曰:

先廣說,後略說。

復有人言:先五眾有三種:善、不善、無記。戒眾等五,亦名為「五眾」。

「緣」,先略說,後廣說。

大智度論釋三惠品第七十

【經】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云何行般若波羅蜜?云何生般若波羅蜜?云何修般若波羅蜜?」

佛言:「色寂滅故;色空故,色虛誑故,色不堅實故,應行般若波羅蜜。受、想、行、識亦如是。

「如汝所問:『云何生般若波羅蜜?』如虛空生故,應生般若波羅蜜。

「如汝所問:『云何修般若波羅蜜?』修諸法破壞故,應修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言:「世尊!行般若波羅蜜,生般若波羅蜜,修般若波羅蜜,應幾時?」

佛言:「從初發意乃至坐道場,應行、應生、應修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次第心應行般若波羅蜜?」

佛言:「常不舍薩婆若心,不令餘念得入,為行般若波羅蜜、為生般若波羅蜜、為修般若波羅蜜。若心、心數法不行故,為行般若波羅蜜、為生般若波羅蜜、為修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修般若波羅蜜,當得薩婆若不?」

佛言:「不。」

「世尊!不修般若波羅蜜,得薩婆若不?」

佛言:「不。」

「世尊!修不修,得薩婆若不?」

佛言:「不。」

「世尊!非修非不修,得薩婆若不?」

佛言:「不。」

「世尊!若不爾,云何當得薩婆若?」

佛言:「菩薩摩訶薩得薩婆若,如如相。」

「世尊!云何如如相?」

「如實際。」

「云何如實際?」

「如法性。」

「云何如法性?」

「如我性、眾生性、壽命性。」

「世尊!云何我性、眾生性、壽命性?」

佛告須菩提:「於汝意云何?我、眾生、壽命法可得不?」

須菩提言:「不可得。」

佛言:「若我、眾生、壽命不可得,云何當說有我性、眾生性、壽命性?

「若般若波羅蜜中不說有一切法,當得一切種智。」

須菩提言:「世尊!但般若波羅蜜是不可說?禪波羅蜜,乃至檀波羅蜜亦不可說?」

佛告須菩提:「般若波羅蜜不可說,檀波羅蜜乃至一切法——若有為、若無為,若聲聞法、若辟支佛法、若菩薩法、若佛法,亦不可說。」

「世尊!若一切法不可說,云何說是地獄、是畜生、是餓鬼、是人、是天?是須陀洹、是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是諸佛?」

佛告須菩提:「於汝意云何?是眾生名字實可得不?」

「世尊!不可得。」

佛言:「若眾生不可得,云何當說有地獄、餓鬼、畜生、人、天,須陀洹乃至佛?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應當學一切法不可說。」

須菩提言:「世尊!菩薩摩訶薩學般若波羅蜜時,應學色、受、想、行、識,乃至應學一切種智?」

佛告須菩提:「是菩薩摩訶薩學般若波羅蜜時,應學色不增不減,乃至應學一切種智不增不減。」

須菩提言:「世尊!云何色不增不減學?乃至一切種智不增不減學?」

佛言:「不生不滅故學。」

「世尊!云何名不生不滅學?」

佛言:「不起不作諸行業——若有、若無故。」

「世尊!云何不起不作諸行業——若有、若無?」

佛言:「觀諸法自相空故。」

「世尊!云何應觀諸法自相空?」

佛言:「應觀色、色相空,應觀受、想、行、識、識相空;應觀眼、眼相空,乃至意;色乃至法,眼識界乃至意識界、意識界相空;應觀內空、內空相空,乃至應觀自相空、自相空相空;應觀四禪、四禪相空,乃至滅受想定、滅受想定相空;應觀四念處、四念處相空,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相空。如是,須菩提!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應行諸法自相空。」

「世尊!若色、色相空,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相空,云何菩薩摩訶薩應行般若波羅蜜?」

佛言:「不行,是名行般若波羅蜜。」

「世尊!云何不行是行般若波羅蜜?」

佛言:「般若波羅蜜不可得故,菩薩不可得,行亦不可得;行者、行法、行處亦不可得故,是名菩薩摩訶薩行不行般若波羅蜜,一切諸戲論不可得故。」

「世尊!若不行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從初發意菩薩,云何行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菩薩從初發意已來,應學空無所得法。是菩薩用無所得法故,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以無所得法故,修智慧;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名有所得?云何名無所得?」

佛告須菩提:「諸有二者,是有所得;無有二者,是無所得。」

「世尊!何等是二有所得?何等是不二無所得?」

佛言:「眼、色為二,乃至意、法為二,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為二,是名為二。」

「世尊!從有所得中無所得?從無所得中無所得?」

佛言:「不從有所得中無所得,不從無所得中無所得。

「須菩提!有所得、無所得平等,是名無所得。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於有所得、無所得平等法中應學!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如是學般若波羅蜜,是名無所得者,無有過失。」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不行有所得,不行無所得,云何從一地至一地,得一切種智?」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住有所得中,從一地至一地。何以故?有所得中住,不能從一地至一地。何以故?須菩提!無所得是般若波羅蜜相,無所得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相,無所得亦是行般若波羅蜜者相。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行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般若波羅蜜不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可得,行般若波羅蜜者亦不可得,云何菩薩摩訶薩分別諸法相,是色,是受、想、行、識,乃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得色,不得受、想、行、識,乃至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色不可得,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可得,云何具足檀波羅蜜,乃至具足般若波羅蜜,入菩薩法位中;入已,淨佛國土,成就眾生,得一切種智;得一切種智已,轉法輪作佛事,度眾生生死?」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不為色故行般若波羅蜜,乃至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行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薩為何事故行般若波羅蜜?」

佛言:「無所為故行般若波羅蜜。何以故?一切諸法無所為、無所作,般若波羅蜜亦無所為、無所作,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所為、無所作,菩薩亦無所為、無所作。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行般若波羅蜜無所為、無所作。」

【論】

釋曰:

聽者聞種種讚般若功德,得善知一切事,而貴愛是般若波羅蜜,方便欲得。

須菩提知眾人意,是故問佛:「世尊!云何行般若?云何生?云何修?」

有人言:「行」者,在乾慧地;「生」者,得無生忍法;「修」者,得無生忍法後,以禪波羅蜜熏修般若。

佛答:

五眾是一切世間心所行結縛處,涅槃是寂滅相,菩薩以般若波羅蜜利智慧力故,能破五眾通達令空,即是涅槃寂滅相。從寂滅出,住六情中,還念寂滅相,知世間諸法皆是空、虛誑、不堅實,是名般若。

行般若無定相故,不可得說若有、若無,言語道斷故。空如虛空,是故說「如虛空生」。

又「如虛空」,虛空中無有法生,虛空亦不能有所生,所以者何?無法、無形、無觸,無作相故;般若波羅蜜亦如是。

復有人言:有是虛空,但以常法、無作故不能生,是為定相。

摩訶衍中,「虛空」名無法,不得說「常」,不得說「無常」;不得言「有」,不得言「無」,「非有非無」亦不可得。滅諸戲論,無染無著,亦無文字。

般若波羅蜜亦如是,能觀世間似如虛空。

是名「生般若波羅蜜」。

菩薩得般若已,入甚深禪定,以般若力故,觀禪定及禪定緣皆破壞。何以故?般若波羅蜜舍一切法,不著相故,是名「修般若波羅蜜」。

聽者作是念:「一切法皆有時節。」是故須菩提問:「般若波羅蜜應幾時行?」

佛答:「從初發心乃至坐道場應行。」

問曰:

菩薩從初發心,應行十地、六波羅蜜、三十七品一切善法,何以但說行般若?

答曰:

須菩提但問般若故,佛答以行般若。

又復是一切法皆與般若波羅蜜和合,以般若大故,不說餘法。

問曰:

般若波羅蜜無量無限,何以故以道場為限?

答曰:

先已答,是「般若」到佛心中轉名「薩婆若」;理雖一,名變故,言「至道場應行」。

菩薩至道場,發意已來所得諸法皆舍,得無礙解脫故,皆通達三世。

問曰:

彈指頃六十念,念念生滅,云何「一心常念薩婆若,不令餘念得入」?

答曰:

心有二種:一者、念念生滅心;二者、相續次第生,總名一心——以相續次第生故,雖多,名為一心。

是時,不令貪、恚等心相續得入。何以故?

貪、恚等心久住,則能障般若波羅蜜,念少則不能為害——此為新發意菩薩故說。

復有大菩薩,雖行餘諸善法,皆與般若和合,能令念念中餘心不入。

菩薩多於般若中起種種戲論及諸邪心,是故佛教常念薩婆若,不令餘念得入。

「常念」者,心無餘向,縱使死急事至,不忘薩婆若。

「般若波羅蜜行相」者,所謂心、心數法不行。

問曰:

凡夫人入無想定,若生無想天;聖人住有餘涅槃、入滅盡定;一切聖人入無餘涅槃,心、心數法皆不行——是則心、心數法不行。菩薩行般若時,云何心、心數法不行?

答曰:

是事《阿毘曇》中說,非大乘中義。小乘、大乘種種差別,如先說。是故不應以《阿毘曇》難《摩訶衍》。

復次,無相三昧中,色等諸相滅故名「無相」;以「無相」故,不應生心、心數法;此亦非無想定、滅盡定。

問曰:

「無相」義,佛種種說:或名見諦道——信行、法行為「無相」,人以疾故;或說無色定,想微細難覺故,亦名「無相」;或以三解脫門中緣涅槃故,名「無相」。是故不得但以「無相」故名「心、心數法不行」。

乃至緣「涅槃無相法」,心、心數法不滅,何況緣有相法?

答曰:

見諦道中、無色定中說「無相」可爾。

若言「緣涅槃無相法」,是事不然!佛常種種讚歎「涅槃」無相、無量、不可思議法,即是「無相無緣法」,汝云何言「緣」?

問曰:

滅男、女色等相,故名「無相」,不言「無涅槃相」!行者取是涅槃相,生心、心數法,是名「緣」!

答曰:

佛說一切有為生法皆是魔網、虛誑不實,若緣涅槃心、心數法是實,則失有為法虛誑相;若不實,不能見涅槃。是故汝言「涅槃有相可緣」,是事不爾!

問曰:

佛自說「涅槃法有三相」,云何言「無相」?

答曰:

是三相假名無實,何以故?破有為三相故,說「無生」、「無滅」、「無住無異」,「無為」更無別相。

復次,「生相」,先已種種因緣破「生」,畢竟不可得故,云何有無「生」?離「有為相」,無為相不可得。

是故「無為」但有名字,無有自相。

復次,佛法真實寂滅無戲論;若涅槃有相,即是有定相可取,便是戲論,戲論故而生諍訟,若諍訟瞋恚,尚不得生天人中,何況涅槃!

是故如佛說:「涅槃,無相、無量、不可思議,滅諸戲論。」

此「涅槃相」,即是「般若波羅蜜」,是故不應有心、心數法。如先品說:「菩薩行般若,離心、非心相。」

若有非心相,應當難言:「無心相云何行般若?」今離此二邊,故不應難。

復次,先世無明顛倒邪見因緣故,得是身。是身中心、心數法雖有善,因緣生故無自性,虛誑不實,是善心果報,受人天福樂,皆是無常故,能生大苦,亦是虛誑不實;何況不善、無記心!因虛誑故,果亦虛誑。「般若波羅蜜」,真故,心、心數法不行。

須菩提聞是「心、心數法不行」,故問佛:「世尊!修般若波羅蜜得薩婆若不?」

佛言:「不。」何以故?「修」名常行積集,皆應是心、心數法力,是故言「修」。

修尚不得,何況「不修」!

「修不修」者,是般若無為法故「不修」,能觀實相故言「修」,二俱有過,故言「不」。

問曰:

若第三中有過,第四有何過,復言「不」?

答曰:

須菩提以取相著心問故,佛言:「不。」

以受「修不修」故,有「非修非不修」,是故佛言:「不。」

若以不取相心,說「非修非不修」則無有過。

須菩提四種問,佛皆不聽,心惑故復問世尊:「今云何當得薩婆若?」

佛答:「如如相。」

「如」亦不解,是故佛言:「如實際。」

問曰:

〈如品〉中,須菩提自善說「如」,今云何有疑?

答曰:

是「如」無一定相,是故不得不問;若「如」有一定相者,便應已解。

是「如」甚深無量故,須菩提有處解、有處不解;譬如大水,有人入深者、入淺者,皆名入水,不得言入淺者不入水。

問曰:

何以不以「如」喻「實際」,而以「實際」喻「如」?「實際」有何易解故譬喻?

答曰:

「如」、「實際」雖是一物,觀時異;「如」是諸法體性,「實際」是行者心取證。佛以須菩提得是「實際」為證,故以為譬喻。

問曰:

常說「法性」次「如」,「實際」次「法性」,今「法性」何以在後?

答曰:

今欲以「我性」、「眾生性」說畢竟空故,轉次在後。

復次,從見諦道、學道中能觀諸法「如」;無學道中煩惱盡故,定心作證;定心作證故,於一切總相、別相中通達,名為「法性」。

諸法本生處名為「性」,是故以「法性」喻「實際」。

「法性」有聲聞分、有大乘分;須菩提於聲聞分中不疑,大乘分中有疑故問。

佛欲以凡人所可解事為證,故言:「如我性、眾生性、壽命性。」

須菩提更無所問,佛欲結句故,反問須菩提:「於汝意云何?我法相實有不?」

須菩提得道故言「無」。須陀洹尚不見我,何況阿羅漢!

佛言:「汝以小乘鈍智尚不得我,何況佛!」

佛以智慧求我不可得,云何可說?如我不可說有,一切法亦如是。菩薩能行是不可說法故,當得薩婆若。

「不可說」者,不可分別若有、若無。

須菩提問:「世尊!諸法若不可分別,云何分別說有地獄等五道、須陀洹等諸聖道?」

佛答:「眾生無有定法,但有假名字,云何當分別說有地獄等?」眾生及諸聖人,從分別眾生等故有諸道名,眾生實不可得。

「如是,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學不可說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問:「世尊!菩薩應學色等諸法,今何以言學一切法不可說?」

佛答:「菩薩雖應學色等法,但應作不增不減故學。」

「不增不減」義,如先說。

此中佛自說得不增不減因緣:「若菩薩學不生不滅法,即是學不增不減。」

須菩提問:「云何學不生不滅?」

佛答:「不起不作諸行業——若有、若無故。」

「有」名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無」名斷滅邊,離八聖道強欲求滅。

以是二事,凡夫人起諸行業——若善、若不善。

是菩薩知諸法實相,所謂「不生不滅」,是故不作三種業,不起業相應諸法,是名「無作解脫門」。

「不生不滅」,是「無相解脫門」。

復問世尊:「何等方便故,能不作不起諸行業?」

佛答:「若菩薩能觀諸法自相空」,所謂「色、色相空,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相空。」菩薩爾時能作二事:一、能不作不起諸行業;二、能於一切法中行「自相空」。

復問世尊:「若色等法自相空,云何菩薩應般若波羅蜜中行?」

佛答:「不行,是名菩薩般若中行。」

此中自說因緣:「般若波羅蜜體不可得,行者、行法、行處不可得。」

法空故,般若波羅蜜不可得,行處亦不可得;眾生空故,行者不可得。

一切戲論不可得故,菩薩不行,名為「般若波羅蜜行」。

須菩提問:「若不行是般若行者,初發心菩薩云何應行般若?」

須菩提意:若「不行為行」者,初發心菩薩心則迷悶;若「以行為行」者,是則顛倒,是故問。

佛答:「初發心菩薩應學無所得法,無所得法即是無行。」

「學」名以方便力漸漸行,所謂佈施時,以無所得法故應佈施。諸法實相畢竟空,畢竟空中無有可得——若有、若無;菩薩住如是智慧心中,應若多若少佈施;佈施物、與者、受者,平等觀故——所謂皆不可得。

乃至薩婆若亦如是。

須菩提作是念:「有所得故則是世間顛倒,無所得故即是涅槃」,是故問佛:「云何有所得?云何無所得?」

佛略答:「二相是有所得;無二相是無所得。」

「二相」者,眼一、色一,兩「一」和合名為「二」。以眼故知是色,以色故知是眼,眼、色是相待法。

問曰:

若不見色時亦有眼,云何眼不離色?

答曰:

以曾見色故名為眼,今雖不觀色,以本為名。是故一切有為法皆屬因緣,因屬果,果屬緣,無有定自在者。

乃至意、法,菩薩、佛,亦如是。

凡夫無智,各各分別,作善不善業;智者知是「二」法皆虛誑,屬因緣,不以是「二」為「二」。

須菩提問:是二法即是有所得,不二法即是無所得。

「世尊!從有所得法中無所得?」

「從無所得法中無所得?」

為緣諸法取相行道故,得是畢竟空無所得?

為不作緣不取相不行道故,得是畢竟空無所得?

「若有所得中無所得」者,有所得即是顛倒,行顛倒云何得實?

「若無所得中得無所得」者,無所得即是無所有,無所有云何能生無所有?

佛以「二」俱過故,皆不聽。

有所得、無所得二事,皆能平等觀;「平等」即是畢竟空、無所得。

因「無所得」破「有所得」;事既辦,亦舍「無所得」。如是菩薩於「有所得」、「無所得」平等,般若中應學。

若菩薩能如是學,是名真無所得者,無有過失。

從一地至一地,義亦如是。

須菩提問:「世尊!若般若不可得,菩提不可得,菩薩不可得,云何菩薩學般若,分別諸法相——所謂惱相是色,苦樂相是受等?若菩薩行般若波羅蜜,色等法不可得,云何能具足檀波羅蜜等諸善法?云何能入菩薩位中?」如經中廣說。

佛語須菩提:「菩薩不以得色等諸法相故行般若。」

復問:「為何等事故行般若?」

佛答:「以無所得故行般若。何以故?一切法空、無相、無作、無起,般若波羅蜜、菩薩、菩提亦無相、無作、無起。菩薩為一切法實相故行般若,非以顛倒故。須菩提!菩薩應如是無作般若中行無作、無起故。」

大智度論卷第八十三

 

上篇:大智度論

下篇:金剛般若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釋經論部目錄

六度集經

六度集經卷第一 佈施度無極章第一(此有一十章) 聞如是...

佛說百佛名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

雜譬喻經

(一) 昔有比丘聰明智慧,時病危頓,弟子問曰:成應...

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

佛在舍衛國祇洹阿難邠坻阿藍。時佛傷哀諸所有生死之類...

大智度論

大智度論卷第一 大智度論卷第二 大智度論卷第三 大智...

轉法輪經憂波提舍

轉法輪經憂波提舍翻譯之記 轉法輪經。如來初說。憂波...

四阿鋡暮抄解

四阿鋡暮抄序 阿鋡暮者,秦言趣無也。阿難既出十二部...

十住毗婆沙論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一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

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章

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卷第一 終南太一山至相寺沙門釋...

寶女所問經

寶女所問經卷第一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問慧品第一...

淨業痛策

淨業痛策附刻序 淨業痛策者。乃涔陽空靈大師。諱照瑩...

緣生初勝分法本經

緣生初勝分法本經卷上 隋天竺三藏達磨笈多譯 如是我聞...

【註音版】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

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

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 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如是我聞...

佛說法印經

佛說法印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鴻臚卿傳法大師臣...

大寶積經之無量壽如來會

大寶積經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 詔譯 無量壽如...

觀念阿彌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門

觀念阿彌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門一卷 比丘善導集記  依...

【佛教詞典】戒品

(術語)戒之品類。五戒,十善戒等。梵網經下曰:常作...

【佛教詞典】沙彌次第

子題:生年、出家年 行事鈔·僧像致敬篇:「四分,沙彌...

生命尺

有一個女孩自殺,被一個老人撞見了,未遂。女孩哭訴了...

幸與不幸是取決於自己的看法

幸福與不幸、痛苦和快樂就像是硬幣的兩面,不幸與痛苦...

一個人的福報,靠攀緣拉關係來改變是很難的

蟾宮折桂,金榜題名,是很多未諳出世解脫法之人所追求...

信力不夠,心就容易散亂

問: 請教法師,現在念經持咒持名號,均是散亂心,心口...

家裡容易藏污納垢的地方

家裡的很多地方,可能看似乾乾淨淨,其實卻是藏污納垢...

宏海法師: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一) 各位同修,各位道友,今天因緣殊勝,又在我們《...

「色不異空」和「色即是空」有什麼區別

問: 色不異空和色即是空有什麼區別? 大安法師答:...

持名念佛在四種念佛中最為殊妙

念佛一法當中又有多門。這多門就是講有四種念佛,再加...

普陀山的和尚說普陀山的事兒--韋馱菩薩

各位有緣,大家吉祥。 我們來到普陀山,不管每一座寺院...

聖嚴法師《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

我們經常因為受到環境的影響而生氣。曾經有人告訴我,...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很容易嗎

問: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情。眾生卻對...

不善之家,正殃在身餘殃在孫

用世間狹劣的眼光去看,就把善這一個字看得太輕緩,認...

【視頻】《佛說阿彌陀經》李罕念誦

《佛說阿彌陀經》李罕念誦

【視頻】《安士全書》悟勝法師讀誦

《安士全書》悟勝法師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