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智度論卷第五十五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智度論釋幻人聽法品第二十八(卷五十五)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爾時,諸天子心念:「應用何等人聽須菩提所說?」

須菩提知諸天子心所念,語諸天子言:「如幻化人聽法,我應用如是人。何以故?如是人無聞、無聽、無知、無證故。」

諸天子語須菩提:「是眾生如幻、如化,聽法者亦如幻、如化耶?」

「如是!如是!諸天子!眾生如幻,聽法者亦如幻;眾生如化,聽法者亦如化。

「諸天子!我如幻、如夢,眾生乃至知者、見者,亦如幻、如夢。

「諸天子!色如幻、如夢,受、想、行、識如幻、如夢。

「眼乃至意觸因緣生受,如幻、如夢。

「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如幻、如夢。

「諸天子!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如幻、如夢。

「須陀洹果如幻、如夢,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如幻、如夢。

「諸天子!佛道如幻、如夢。」

爾時,諸天子問須菩提:「汝說佛道如幻、如夢,汝說涅槃亦復如幻、如夢耶?」

須菩提語諸天子:「我說佛道如幻、如夢,我說涅槃亦如幻、如夢;若當有法勝於涅槃者,我說亦復如幻、如夢。何以故?諸天子!是幻、夢、涅槃,不二不別。」

【論】

問曰:

上已說「如幻、如夢,無說者、無聽者」,今何以故復問「應用何等人,隨須菩提意聽法者」?

答曰:

諸天子先言「須菩提所說不可解」,此中須菩提說幻化人喻。

今諸天子更作是念:「何等人聽,與須菩提所說相應,能信、受、行、得道果?」

須菩提答:「如幻化人聽者,則與我說法相應。」

問曰:

是化人無心心數法,不能聽受,何用說法?

答曰:

非即使幻化人聽,但欲令行者於諸法用心無所著,如幻化人,是幻化人無聞亦無證。

「眾生如幻、如夢,聽法亦如幻、如夢」:「眾生」者說法人,「聽法」者是受法人。

須菩提言:「不但說法者、聽法者如幻、如夢,我乃至知者、見者,皆如幻、如夢,色亦如幻、如夢,乃至涅槃如幻、如夢,即是所說法如幻、如夢。」

一切眾生中,佛為第一,一切諸法中,涅槃第一。

聞是二事如幻、如夢,心則驚疑:「佛及涅槃最上最妙,云何如幻、如夢?」

以是故,更重問其事:「佛及涅槃審如幻、如夢耶?」須菩提將無誤說!我等將無謬聽!是以更定問。

須菩提語諸天子:「我說佛及涅槃,正自如幻、如夢。」

是二法雖妙,皆從虛妄法出故空。所以者何?從虛妄法故有涅槃,從福德智慧故有佛,是二法屬因緣,無有實定;如「念佛、念法」義中說。

須菩提作是念:「般若波羅蜜力,假令有法勝涅槃者,能令如幻,何況涅槃?」

何以故?涅槃一切憂愁苦惱畢竟滅,以是故,無有法勝涅槃者。

問曰:

若無法勝涅槃者,何以故說「若有法勝涅槃,亦復如幻」?

答曰:

譬喻法,或以實事、或時假設,隨因緣故說。如佛言:「若令樹木解我所說者,我亦記言得須陀洹。」但樹木無因緣可解,佛為解悟人意故,引此喻耳。

涅槃是一切法中究竟無上法,如眾川萬流大海為上,諸山之中須彌為上,一切法中虛空為上。

涅槃亦如是,無有老、病、死苦,無有邪見、貪、恚等諸衰,無有愛別離苦,無怨憎會苦,無所求不得苦,無常、虛誑、敗壞、變異等一切皆無。

以要言之,涅槃是一切苦盡,畢竟常樂,十方諸佛、菩薩弟子眾所歸處,安隱常樂,無過是者,終不為魔王魔人所破。

如《阿毘曇》中說:「有上法者,一切有為法及虛空,非智緣盡;無上法者智緣盡,所謂涅槃。」是故知無法勝涅槃者。

須菩提美般若波羅蜜力大,故言「若有法勝涅槃者,是亦如幻。」

譬如大熱鐵丸,以著擘起毳上,直燒下過,熱勢無損,但更無可燒者;般若波羅蜜智慧,破一切有法,乃至涅槃,直過無礙,智力不減,直更無法可破。是故言「設有法勝涅槃,智慧力亦能破。」

【經】

爾時,慧命舍利弗、摩訶目揵連、摩訶拘絺羅、摩訶迦旃延、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摩訶迦葉及無數千菩薩問須菩提:「般若波羅蜜,如是甚深難見、難解、難知,寂滅微妙,誰當受者?」

爾時,阿難語諸大弟子及諸菩薩:「阿鞞跋致諸菩薩摩訶薩能受是甚深難見、難解、難知,寂滅微妙般若波羅蜜;正見成就人、漏盡阿羅漢所願已滿,亦能受之;復次,善男子、善女人多見佛、於諸佛所多供養、種善根、親近善知識、有利根,是人能受,不言是法、非法。」

須菩提言:

「不以空分別色,不以色分別空;受、想、行、識亦如是。

「不以無相、無作分別色,不以色分別無相、無作;受、想、行、識亦如是。

「不以無生、無滅、寂滅、離分別色,不以色分別無生、無滅、寂滅、離;受、想、行、識、亦如是。

「眼乃至意觸因緣生受,亦如是。

「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三昧門,一切陀羅尼門,須陀洹乃至阿羅漢、辟支佛、佛、一切智,不以空分別一切智,不以一切智分別空,不以空分別一切種智,不以一切種智分別空。無相、無作、無生、無滅、寂滅、離亦如是。」

須菩提語諸天子言:「是般若波羅蜜甚深,誰能受者?是般若波羅蜜中無法可示,無法可說;若無法可示、無法可說,受人亦不可得。」

爾時,舍利弗語須菩提言:「般若波羅蜜中,廣說三乘之教,及攝取菩薩之法,從初發意地乃至十地,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護持菩薩之教。菩薩摩訶薩如是行般若波羅蜜,常化生,不失神通,游諸佛國,具足善根,隨其所欲供養諸佛,即得如願,從諸佛所聽受法教,至薩婆若初不斷絕,未曾離三昧時,當得捷疾辯、利辯、不盡辯、不可斷辯、隨應辯、義辯,一切世間最上辯。」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如舍利弗言:般若波羅蜜廣說三乘之教,及護持菩薩之教,乃至菩薩摩訶薩得一切世間最上辯,不可得故。我乃至知者、見者不可得,色、受、想、行、識,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不可得,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不可得,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佛十力乃至一切種智,亦不可得故。」

舍利弗語須菩提:「何因緣故,般若波羅蜜中廣說三乘而不可得?何因緣故,般若波羅蜜中護持菩薩?何因緣故,菩薩摩訶薩得捷疾辯乃至一切世間最上辯不可得故?」

須菩提語舍利弗言:「以內空故,般若波羅蜜廣說三乘不可得故;外空乃至無法有法空故,廣說三乘不可得故。內空故,護持菩薩,乃至一切世間最上辯不可得故;外空乃至無法有法空故,護持菩薩,乃至一切世間最上辯不可得故。」

【論】

者言:

是時諸大弟子舍利弗等語須菩提,是般若波羅蜜法甚深、難解:以諸法無定相故為「甚深」;諸思惟觀行滅故「難見」;亦不著般若波羅蜜故,名「難解難知」;滅三毒及諸戲論故,名「寂滅」;得是智慧妙味故,常得滿足,更無所求,餘一切智慧皆麁澁叵樂,故言「微妙」。

諸大弟子作是言:般若波羅蜜智慧甚深,世間人智慧淺薄,但貪著福德果報,而不樂修福德;著有則情勇,破有則心怯;本所聞習邪見經書,堅著不捨,如是人常樂世樂。以是故言:「誰能信受是深般若波羅蜜?」若無信受,何用說為?

阿難助答:有四種人能信受,是故大德須菩提所說必有信受,不空說也。

一者、阿鞞跋致菩薩摩訶薩,知一切法不生不滅,不取相無所著故,是則能受。

二者、漏盡阿羅漢,漏盡故無所著,得無為最上法,所願已滿,更無所求故,常住空、無相、無作三昧,隨順般若波羅蜜故,則能信受。

三者、三種學人,正見成就,漏雖未都盡,四信力故,亦能信受。

四者、有菩薩雖未得阿鞞跋致,福德利根,智慧清淨,常隨善知識,是人亦能信受。

信受相,不言「是法非佛菩薩大弟子所說」;雖聞般若波羅蜜諸法皆畢竟空,不以愛先法故而言「非法」。

問曰:

自上已來,阿難都無言論,今何以代須菩提答?

答曰:

阿難是第三轉法輪將,能為大眾師,是世尊近侍。雖得初道,以漏未盡故,雖有多聞智慧,自以於空智慧中未能善巧,若說空法,自未入故,皆是他事,是故無言。或時說諸有事,則能問能答。如後品中問佛言:「世尊何以故但讚歎般若波羅蜜,不讚五波羅蜜?」此中問人誰能信是深般若波羅蜜者,非是空事故,阿難便答。須菩提常樂說空事,不喜說有。

又以阿難是時樂說心生,是故聽答。阿難煩惱未盡,故智慧力鈍,然信力勐利故,於甚深般若波羅蜜中能如法問答。

問曰:

般若波羅蜜無所有,無有一定法,云何四種人信受,不言非法?

答曰:

今須菩提此中自說因緣:「不以空分別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以是故,般若波羅蜜無所失,無所破;若無所破,則無過罪,是故不言非法。空即是般若波羅蜜,不以空智慧破色令空,亦不以破色因緣故有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故以般若波羅蜜中破諸戲論,有如是功德,故無不信受。

無相、無作,無生、無滅,寂滅、遠離,亦如是。

乃至一切種智,皆應廣說。

問曰:

諸大弟子問是義,須菩提何以乃答諸天子?

答曰:

諸大弟子已得阿羅漢,但自為疑故問,益利事少;諸天子發心為菩薩,利益深故為說。

復次,雖為諸天子說,即是答諸大弟子。

上說「諸法空」,今說「深般若波羅蜜中眾生畢竟空」。以是故,般若波羅蜜中無有說者,何況有聽受者?若能如是解諸法空,心無所著則能信受。

爾時,須菩提說深般若波羅蜜,舍利弗讚歎助成其事。

般若波羅蜜非但以空故可受,亦廣說有三乘。

三乘義,如先說。

「攝取菩薩」者,以般若波羅蜜,利益諸菩薩,令得增長。

復次,「攝取」者,是般若波羅蜜中有十地,令菩薩從一地至一地,乃至第十地。

十地義,從六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義,如先說。

「化生」者,說般若波羅蜜行報。

行般若波羅蜜,於一切法無礙故,得「捷疾辯」。

有人雖能捷疾,鈍根故不能深入,以能深入故利,是「利辯」。

說諸法實相,無邊無盡故,名「樂說無盡辯」。

般若中無諸戲論故,無能問難斷絕者,名「不可斷辯」。

斷法愛故,隨眾生所應而為說法,名「隨應辯」。

說趣涅槃利益之事故,名「義辯」。

說一切世間第一之事,所謂大乘,是名「世間最上辯」。

須菩提然其問,言:「如是!如是!」

舍利弗作是念:「須菩提常樂說空,何以故受我所說般若波羅蜜廣說三乘之教?應當更有因緣。」

須菩提答:「般若波羅蜜雖廣說三乘法,非有定相,皆以十八空和合故說。」攝取菩薩七種辯亦如是,以空智慧故。

大智度論釋散華品第二十九

【經】

爾時,釋提桓因及三千大千世界中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諸天,作是念:「慧命須菩提為雨法雨,我等寧可化作華,散佛、菩薩摩訶薩、比丘僧、須菩提及般若波羅蜜上!」釋提桓因及三千大千世界中諸天,化作華,散佛、菩薩摩訶薩、比丘僧及須菩提上,亦供養般若波羅蜜。是時,三千大千世界,華悉週遍於虛空中,化成華台,端嚴殊妙。

須菩提心念:「是諸天子所散華,天上未曾見如是華比。是華是化華,非樹生華,是諸天子所散華,從心樹生,非樹生華。」

釋提桓因知須菩提心所念,語須菩提言:「大德!是華非生華,亦非意樹生。」

須菩提語釋提桓因言:「憍尸迦!汝言是華非生華,亦非意樹生。憍尸迦!是若非生法,不名為華。」

釋提桓因語須菩提言:「大德!但是華不生?色亦不生?受、想、行、識亦不生?」

須菩提言:「憍尸迦!非但是華不生,色亦不生,若不生,是不名為色;受、想、行、識亦不生,若不生,是不名為識。

「六入、六識、六觸,六觸因緣生諸受,亦如是。

「檀波羅蜜不生,若不生,是不名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不生,若不生,是不名般若波羅蜜。

「內空不生,若不生,是不名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不生,若不生,是不名無法有法空。

「四念處不生,若不生,是不名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不生,若不生,是不名十八不共法。乃至一切種智不生,若不生,是不名一切種智。」

【論】

釋曰:

釋提桓因及諸天聞須菩提所說般若義:一切法盡是實相,無所分別。雖說空,於諸法無所破,亦不失諸行業果報。

聲聞人於佛前能說是甚深法故,釋提桓因等皆歡喜,作是念:「須菩提所說法,無礙無障,譬如時雨。」如有國土,溉灌種蒔及種種用水,常苦不足;若時雨普降,無不霑洽,無不如願。小乘法亦如是,初種種讚歎佈施、持戒、禪定、無常等諸觀,有量有限,末後說涅槃。此中須菩提所明,從初發心乃至佛道,唯說諸法實相,無所分別。

譬如大雨遍滿閻浮提,無所不潤。又如地,先雖有穀子,無雨則不生;行者亦如是,雖有因緣,不得法雨,發心者退,未發者住;若得法雨,發心者增長,未發者發。

以是故說「如雨法雨」。

復次,譬如惡風、塵土、諸熱、毒氣等,得雨則消滅;法雨亦如是,惡覺觀塵土、三不善毒、邪見惡風、邪師惡蟲、及諸惡知識等,得般若波羅蜜法雨,則皆除滅。

人蒙時雨故供養天,諸天聞法雨,大利益,欲供養故,作是念:「我等寧可作華,散佛、諸大菩薩、比丘僧及須菩提,亦供養般若波羅蜜。」

以須菩提善說般若,敬之重故,甄名「供養」。

是般若波羅蜜多說諸法空,又上欲得如化人聽法,隨其相故,以化華供養。

復次,諸天當歡喜時,便稱心供養,不容多還取,故即作化華,散佛、須菩提、諸菩薩、比丘僧及般若波羅蜜——華散佛上,是供養佛寶;散諸菩薩、須菩提,及般若波羅蜜,是供養法寶;散諸比丘僧,是供養僧寶。作是念已,隨意變化供養三寶。大福德成就故,心生所願,皆得如意,不從他求。

問曰:

華台端嚴,為是誰力?

答曰:

是諸天力;諸天福德自在故,小能為大。

有人言:「是佛神力,佛以此般若波羅蜜有大功德,因時少而果報甚大,成就佛道,是故現此奇特。」

須菩提即時分別,知非實華。

釋提桓因知須菩提覺是化華,語須菩提言:「大德!是華非生華。」「非生華」者,言「是華無生,空無所出。」

須菩提說是般若波羅蜜,諸法無生空寂故,以無生華供養。

「意樹」者,諸天隨意所念則得。以要言之,天樹隨意所欲,應念則至,故言「意樹」。

釋提桓因難須菩提故言:「是華無生,何以言是華不從樹生?」

須菩提反質言:「若不生,何以名華?」不生法中無所分別——所謂是華、是非華。

是時釋提桓因心伏而問:「但是華無生,諸法亦無生?」

須菩提答:「非但是華不生,色亦不生。」

何以故?若一法空,則一切法皆空;若行者於一法中了了決定知空,則一切法中皆亦明瞭。若五眾不生,則非五眾相;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五眾從因緣和合生,無有定性,但有假名。

「假名實相」者,所謂五眾如、法性、實際。

須菩提所說,不違此理;何以故?聖人知名字是俗諦;實相是第一義諦。有所說者隨凡夫人,第一義諦中無彼此,亦無諍。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眾生空,乃至知者、見者空故。須陀洹但有假名,乃至佛亦如是。

【經】

爾時,釋提桓因作是念:「是慧命須菩提,其智甚深,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

佛知釋提桓因心所念,語釋提桓因言:「如是!如是!憍尸迦!須菩提其智甚深,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

釋提桓因白佛言:「大德須菩提,云何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

佛告釋提桓因:「色但假名,須菩提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受、想、行、識但假名,須菩提亦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所以者何?是諸法實相,無壞不壞故,須菩提所說亦無壞不壞。眼乃至意觸因緣生諸受,亦如是。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辟支佛道、菩薩道、佛道;一切智、一切種智,亦如是。須陀洹乃至阿羅漢、辟支佛、佛,是但假名,須菩提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何以故?是諸法實相,無壞不壞故。須菩提所說亦無壞不壞。如是,憍尸迦!須菩提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

須菩提語釋提桓因:「如是!如是!憍尸迦!如佛所說諸法但假名,菩薩摩訶薩當作是知:諸法但假名,應如是學般若波羅蜜。」

「憍尸迦!

「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學,為不學色,不學受、想、行、識。何以故?不見色當可學者,不見受、想、行、識當可學者。

「菩薩摩訶薩如是學,為不學檀波羅蜜。何以故?不見檀波羅蜜當可學者。乃至不學般若波羅蜜,何以故?不見般若波羅蜜當可學者。

「如是學,為不學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何以故?不見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當可學者。

「如是學,為不學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何以故?不見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當可學者。

「如是學,為不學須陀洹果乃至一切種智。何以故?不見須陀洹果乃至一切種智當可學者。」

爾時,釋提桓因語須菩提言:「菩薩摩訶薩何因緣故不見色,乃至不見一切種智?」

須菩提言:「色、色空,乃至一切種智、一切種智空。」

「憍尸迦!色空不學色空,乃至一切種智空不學一切種智空。

「憍尸迦!若如是不學空,是名學空,以不二故。

「是菩薩摩訶薩學色空,以不二故;乃至學一切種智空,以不二故。

「若學色空不二故,乃至學一切種智空不二故;是菩薩摩訶薩能學檀波羅蜜不二故,乃至能學般若波羅蜜不二故;能學四念處不二故,乃至能學十八不共法不二故;能學須陀洹果不二故,乃至能學一切種智不二故。是菩薩能學無量無邊阿僧祇佛法。

「若能學無量無邊阿僧祇佛法,是菩薩不為色增學,不為色減學,乃至不為一切種智增學,不為一切種智減學。

「若不為色增、減學,乃至不為一切種智增、減學,是菩薩不為色受學,不為色滅學;亦不為受、想、行、識受學,亦不為滅學。乃至一切種智亦不為受學,亦不為滅學。」

舍利弗語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如是學,不為受色學,不為滅色學,乃至一切種智亦不為受學,亦不為滅學?」

須菩提言:「菩薩摩訶薩若如是學,不為受色學,不為滅色學,乃至一切種智亦不為受學,亦不為滅學。」

「須菩提!何因緣故,菩薩摩訶薩不為受色學,不為滅色學,乃至一切種智亦不為受學,亦不為滅學?」

須菩提言:「是色不可受,亦無受色者,乃至一切種智不可受,亦無受者,內外空故。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一切法不受故,能到一切種智。」

是時,舍利弗語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如是學般若波羅蜜,能到一切種智耶?」

須菩提言:「菩薩摩訶薩如是學般若波羅蜜,能到一切種智,一切法不受故。」

舍利弗語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法不受、不滅學者,菩薩摩訶薩云何能到一切種智?」

須菩提言:「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不見色生、不見色滅;不見色受、不見色不受;不見色垢、不見色淨;不見色增、不見色減。何以故?舍利弗!色、色性空故。

「受、想、行、識亦不見生、亦不見滅;亦不見受、亦不見不受;亦不見垢、亦不見淨;亦不見增,亦不見減。何以故?識、識性空故。

「乃至一切種智亦不見生,亦不見滅;亦不見受,亦不見不受;亦不見垢,亦不見淨;亦不見增,亦不見減。何以故。一切種智、一切種智性空故。

「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為一切法不生不滅,不受不捨,不垢不淨,不合不散,不增不減故,學般若波羅蜜,能到一切種智;無所學、無所到故。」

【論】

釋曰:

釋提桓因歡喜言:「須菩提其智甚深,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

爾時,佛讚須菩提言:「如是!如是!如釋所言。」

問曰:

佛何故讚須菩提?

答曰:

示師不自高,弟子承順師法故。有人師所說,弟子不受;弟子所說,師不聽。如凡夫人處眾說法時,破一切語不受。以佛無吾我心故,讚須菩提言:「如是!如是!」

復次,佛以大悲心,欲令眾生信受須菩提所說故,讚言:「其智甚深!」

菩薩知一切法假名,則應般若波羅蜜學。所以者何?一切法但有假名,皆隨順般若波羅蜜畢竟空相故。

「如是學、不學色」者。

假名法中無有定色,若無色者,云何「學色」?何以故?菩薩以五眼求色,而不見是色若我、若無我等相。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何以故不見色」者,答言:「色中色相空」,不可得故;不可見即是自相空。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復次,「不學色」者,是色空即自不能學色空,以諸法行於他相、不行自相故;譬如人乘馬,非馬乘馬。

問曰:

若如是不學一切法,云何「學一切智」?

答曰:

是中說:若能於諸法空中無所著,是為「真學色空」。

若著空者,是破諸法而不破空。

若人破色而不著空,是則色與空不二不別,是為能學色空,以不可得空故不見空。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無量無邊阿僧祇佛法」者,是讚一切種智。上一切種智,是菩薩心中有量有限,在佛心中則無量無限。以是故,上雖說學佛法,今更別說。

若能如是學,正行菩薩道,不增、減色學。

「不增」者,若但見四大及造色和合成身者,則不生著;以於是身中,起男女好丑長短相,謂為定實,生染著心,是為「增」。

若破色使空,心著是空,是為「減」。

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不受、不滅」者,空故「不受」;業果因緣相續故「不滅」。

是中須菩提自說因緣:「色受者,不可得故不受。」

又以色內、外空故「不受」;以色中內、外空,空故「不滅」。

問曰:

應以十八空空諸法,此中何以但說「內、外空」?

答曰:

受色者無故,說「內空」;色不可受故,名「外空」。

是內、外空,則攝一切法空;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若菩薩能如是學,則出生一切種智。一切種智是無障礙相,若菩薩觀一切法如虛空無障礙,則是學一切種智,因果相似故。

舍利弗作是念:「菩薩法應當滅一切煩惱,應當受一切諸善法;今不受、不滅學,云何出至薩婆若?」作是念已,問須菩提。

須菩提答言:

「破一切法生相故不生,破一切法無常相故不滅,觀一切法種種過罪故不受,觀一切法種種利益故不捨,一切法性常清淨故不垢,一切法能生著心故不淨。

「一切法雖是有作無作、起滅、入出、來往等,而不多不少,不增不減。」譬如大海,眾流歸之不增、火珠煎之不減;諸法亦如是,法性常住故、一切法自性不可得故。

能如是學,則出到薩婆若,不見學相,不見出相,不見菩薩相,不見般若波羅蜜相。

此中略說故,但說「無學」、「無出」。

【經】

爾時,釋提桓因語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當於何處求?」

舍利弗言:「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當於須菩提品中求。」

釋提桓因語須菩提:「是汝神力使舍利弗言:『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當於須菩提品中求』?」

須菩提語釋提桓因:「非我神力。」

釋提桓因語須菩提:「是誰神力?」

須菩提言:「是佛神力。」

釋提桓因言:「一切法皆無受處,何以故言是佛神力?離無受處相,如來不可得,離如,如來亦不可得!」

須菩提語釋提桓因言:

「如是!如是!憍尸迦!離無受處相,如來不可得;離如,如來亦不可得。無受處相中如來不可得,如中如來不可得。

「色如中如來如不可得,如來如中色如不可得。色法相中如來法相不可得,如來法相中色法相不可得;受、想、行、識法相中,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憍尸迦!如來色如中不合不散,受、想、行、識如中不合不散;如來離色如不合不散,離受、想、行、識如不合不散;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如來色法相中不合不散,受、想、行、識法相中不合不散;如來離色法相中不合不散,離受、想、行、識法相中不合不散;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憍尸迦!如是等一切法中不合不散,是佛神力,用無所受法故。」

「如憍尸迦言:『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當於何處求?』

「憍尸迦!不應色中求般若波羅蜜,亦不應離色求般若波羅蜜;不應受、想、行、識中求,亦不應離受、想、行、識求。

「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色、受、想、行、識,是一切法皆不合、不散,無色、無形、無對,一相,所謂無相。

「乃至一切種智中不應求般若波羅蜜,亦不應離一切種智求般若波羅蜜。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一切種智,是一切法皆不合、不散,無色、無形、無對,一相,所謂無相。

「何以故?

「般若波羅蜜非色,亦非離色;非受、想、行、識,亦非離受、想、行、識;乃至非一切種智,亦非離一切種智。

「般若波羅蜜非色如,亦非離色如;非受、想、行、識如,亦非離受、想、行、識如。

「般若波羅蜜非色法,亦非離色法;非受、想、行、識法,亦非離受想、行、識法;乃至非一切種智如,亦非離一切種智如。

「般若波羅蜜非一切種智法,亦非離一切種智法。何以故?憍尸迦!是一切法皆無所有不可得,以無所有不可得故,般若波羅蜜非色,亦非離色;非色如,亦非離色如;非色法,亦非離色法。乃至非一切種智,亦非離一切種智;非一切種智如,亦非離一切種智如;非一切種智法,亦非離一切種智法。」

【論】

問曰:

佛、舍利弗、須菩提,從上來種種因緣明般若波羅蜜相,今釋提桓因何以故問「當何處求般若波羅蜜」?

答曰:

此不問般若體,但問般若言說名字可讀誦事,是故舍利弗言:「當於須菩提所說品中求。」須菩提樂說空,常善修習空故;舍利弗雖智慧第一,以無吾我嫉妬心,又斷法愛故,而言「當於須菩提所說品中求」。

問曰:

佛處處說般若波羅蜜,欲比須菩提所說,百千萬倍不可算數譬喻為比,何以不言「於佛所說品中求」?

答曰:

釋提桓因意:「除佛一人,誰能善說者?」是以推須菩提。

復次,佛常一日一夜六時,以佛眼觀眾生,無令不聞法故墮落,是故隨眾生所應解、所應得、所應習行等說。或說般若波羅蜜無常、苦、空、無我,如病、如癰等,名為「般若波羅蜜」;或分別諸法總相、別相,或說諸法因緣和合生,無有作者、受者,無知者、見者,名為「般若波羅蜜」;或時說法空、或說畢竟空,名為「般若波羅蜜」。

以是故不言「佛所說品中求」。

又釋提桓因心念:「不知何者定是般若定相?」

是以舍利弗言:「須菩提常深入空,所說皆趣空,所說空亦空。」是故言:「當於須菩提所說品中求。」

釋提桓因歡喜,讚須菩提言:「大德神力甚大!」

須菩提謙言:「非是我力,是佛所受神力。」

釋提桓因言:「若一切法皆無所受,云何言是佛所受神力?若離無受相,如來不可得,離如中,如來不可得。」

釋提桓因作是念言:「一切法無受相,一切法空,無依止處,云何當言定有如來?若無如來,云何有所受神力?又復離無受相,如來亦不可得;今離是如,如來不可得。」

問曰:

「無受相」與「如」,有何等異?

答曰:

諸法實相,亦名「無受」,亦名「如」——諸法中不可著,故名「無受」;諸戲論不能破壞,故名為「如」。

今如來空中不可得,離空亦不可得。

須菩提然其言:「如是!如是!」今須菩提廣說其事。

「無受相、如相中,如來不可得」者,或以佛名名為「如來」,或以眾生名字名為「如來」。

如先世來,後世亦如是去,是亦名「如來」,亦名「如去」。

如十四置難中說:「死後如去者,為有?為無?亦有亦無?亦非有非無?」

佛名如來者,如定光佛等行六波羅蜜,得成佛道;釋迦文佛亦如是來,故名「如來」。

如錠光佛等智,知諸法如,從如中來,故名「如來」;釋迦文佛亦如是來,故名「如來」。

此二種如來中,此間說是「佛如來」。

因解佛如來無所有,一切眾生、一切法,皆如是亦無所有。

無受及如來義,如先說。今當更略說:「無受相、如來相,皆空無所有,無受相、如相,無定性故,無如來。」

有人言:「諸法實相有二種說:一者、諸法相畢竟空,是實;二者、有人言:畢竟空可示可說故非實,如涅槃相不可示不可說,是名為實。」

於此二事,畢竟空中如來不可得;破畢竟空實相中如來亦不可得。

畢竟空即是無受相,破畢竟空實相即是如。

從此已下,廣說二義。

於五眾乃至一切種智,如來不可得;如來不可得故,云何當有如來神力?

如來不可得,如上說。

是五眾非如來,離五眾非如來,五眾不在如來中,如來不在五眾中,如來亦不有五眾。

五眾生滅無常、苦、空、無我相故,非是如來;若是如來者,如來亦應是生滅。

復次,五眾是五法,如來是一,云何「五法作一」?若五即是一,一亦應即是五。若爾者,世間法、出世間法,一切亂壞!

如是種種因緣故,五眾非如來。

若離五眾有如來者,如來應無見、無聞,無知、無識,亦不覺苦樂。所以者何?知覺等是五眾法故。

問曰:

如來用眼、耳、智慧等能知見者,有何咎?

答曰:

能見是眼,非是如來。若如來非見相用眼能見者,未取色時,云何知用是眼?亦可用耳見!

問曰:

如來用智慧分別能知,眼是能見,餘不能見,以是故用眼,不取餘根!

答曰:

知亦如眼過,知是五眾,非是如來。若用知知眼,複用何事能知此知?

問曰:

如來用知知眼,以眼知色,若欲知如來,以何得知?若以如來知如來,是則無窮!

答曰:

知相知中住;如來若知,即是知相;若是知相,則是無常;若無常者,則無後世!

復次,離五眾有如來者,如來應是常,如虛空相不應變異受苦受樂,亦應無縛無解,有如是等過罪。

破異故,五眾不在如來,如來不在五眾,亦非如來有五眾。

問曰:

應以五眾因緣故有如來;若無五眾,則無如來!

答曰:

若以五眾因緣有如來者,則如來無自性;若無自性,何得從他性生?

於五眾中,五種求如來不可得,是故無如來。

但以戲論故,說有如來;以斷戲論故,無如來。

如來是不生不滅法,云何當以戲論求於如來?

若以戲論求如來者,則不見如來。若當都無如來,則墮邪見!

是故,若以有、無戲論求如來,是則不然!

如來相即是一切法相,一切法相即是如來相;如來相即是畢竟空相,畢竟空相即是一切法相。

問曰:

此中何以但說二事言:「五眾如中無如來如,如來如中無五眾如」?

答曰:

此是略說。說二,則五事都攝。

復次,二十種我見,雖一切凡夫人有,不能一時起。

今是會中,或此二事,以是故,但說二事。

如五眾,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五眾法相,乃至一切種智法相,亦如是。

五眾如,即是法相。

問曰:

若如即是法相,何以重說?

答曰:

行者既到五眾如,心驚,法相何以畢竟空無所有!是故說五眾法法相自爾。

如人觸火燒手,則無慍心,以其火相自爾故。

若人執火燒之,則忿然而怒,以其執火燒故。

「如來五眾如中、五眾法相中,不合不散」者:除五眾如無如來,即是一相,所謂無相。所以者何?

一法無合無散故,二法故有合有散。

離五眾法相,亦無合無散。所以者何?離五眾法相,如來不可得故。

如來如、法相,五眾如、法相,無二無別故;言離五眾如、五眾法相,亦不合不散;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能如是知諸法如、法相,不合不散故,有是神力。

「當於何處求」者,上來因佛神力說般若相,今直說云何求般若。

論者言:五眾虛誑無常,本無今有,已有還無,如幻如夢,般若波羅蜜是諸佛實智慧,云何當於五眾中求?譬如求重寶,必於大海寶山中求,不應在溝瀆臭穢處求。

離五眾則無生無滅,無作無起,無有法相,是中云何可求?

復次,五眾、般若波羅蜜,不一不異,不合不散,無色、無形、無對,一相,所謂「無相」。

問曰:

般若波羅蜜,是智慧心數法,故可應無色、無形、無對;五眾中色眾,云何當說無形、無對?

答曰:

聖人以慧眼觀諸法平等皆空,一相,所謂「無相」;以是故,色眾無形、無對。

復次,凡夫人所見色非實,種種如先破。

復次,有因緣,般若波羅蜜,不即是如凡夫人所見五眾;破凡夫人所見五眾故,即是般若波羅蜜,故言「不離」。

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如相、法相相,如先說。

【經】

釋提桓因語須菩提:「是摩訶波羅蜜,是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無量波羅蜜、無邊波羅蜜,是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諸須陀洹、須陀洹果,從是般若波羅蜜中學成;乃至諸阿羅漢、阿羅漢果,諸辟支佛、辟支佛道、諸菩薩摩訶薩,皆從是般若波羅蜜中學成。成就眾生、淨佛世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從是學成。」

須菩提語釋提桓因言:「如是!如是!憍尸迦!是摩訶波羅蜜,是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無量波羅蜜、無邊波羅蜜,是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

「從是中學成,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辟支佛道、諸菩薩摩訶薩;從是般若波羅蜜中學成成就眾生、淨佛世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得、今得、當得。」

「憍尸迦!色大故,般若波羅蜜亦大。何以故?是色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受、想、行、識大故,般若波羅蜜亦大。何以故?受、想、行、識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以是因緣故,憍尸迦!是摩訶波羅蜜,是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

「憍尸迦!色無量故,般若波羅蜜無量。何以故?色量不可得故。憍尸迦!譬如虛空量不可得,色亦如是量不可得。虛空無量故,色無量;色無量故,般若波羅蜜無量。受、想、行、識,乃至一切種智無量故,般若波羅蜜無量。何以故?一切種智量不可得。譬如虛空量不可得,一切種智亦如是量不可得。虛空無量故,一切種智無量;一切種智無量故,般若波羅蜜無量。以是因緣故,是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無量。

「憍尸迦!色無邊故,諸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無邊。何以故?憍尸迦!色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受、想、行、識無邊故,般若波羅蜜無邊。何以故?受、想、行、識,前際、後際、中際,皆不可得故。乃至一切種智無邊故,般若波羅蜜無邊。何以故?一切種智前、後、中際不可得故。以是因緣故,憍尸迦!是般若波羅蜜無邊。色無邊,乃至一切種智無邊。」

「復次,憍尸迦!緣無邊故,般若波羅蜜無邊。」

「須菩提!云何緣無邊故,般若波羅蜜無邊?」

須菩提言:「緣一切無邊法故,般若波羅蜜無邊。」

「云何緣一切無邊法故,般若波羅蜜無邊?」

須菩提言:「緣無邊法性故,般若波羅蜜無邊。

「復次,憍尸迦!緣無邊如故,般若波羅蜜無邊。」

釋提桓因言:「云何緣無邊如故,般若波羅蜜無邊?」

須菩提言:「如無邊故,緣亦無邊;緣無邊故,如亦無邊。以是因緣故,諸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無邊。」

「復次,憍尸迦!眾生無邊故,般若波羅蜜無邊。」

釋提桓因問須菩提:「云何眾生無邊故,般若波羅蜜無邊?」

須菩提言:「於汝意云何?何等法名眾生?」

釋提桓因言:「無有法名眾生,假名故為眾生,是名字本無有法,亦無所趣,強為作名!」

「憍尸迦!於汝意云何?是般若波羅蜜中說眾生有實不?」

釋提桓因言:「無也!」

「憍尸迦!若般若波羅蜜中實不說,眾生無邊亦不可得。憍尸迦!於汝意云何?佛恆河沙劫壽,說眾生、眾生名字,頗有眾生法有生有滅不?」

釋提桓因言:「不也!何以故?眾生從本已來常清淨故。」

「以是因緣故,憍尸迦!眾生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亦無邊。」

【論】

問曰:

釋提桓因是須陀洹人,云何能問深般若波羅蜜?

答曰:

如須菩提是具足阿羅漢,以利益菩薩、憐愍眾生故,問菩薩所行事。

釋提桓因雖是聲聞人,是諸天主,有利智慧、憐愍眾生故,問般若波羅蜜,亦如是。

復次,有人言:「三千大千世界中,有百億釋提桓因。《中阿含》中說釋提桓因得須陀洹者,異今釋提桓因。今釋提桓因是大菩薩,憐愍眾生故,三種讚般若波羅蜜,所謂摩訶波羅蜜,無量波羅蜜,無邊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中學成諸聖道故。」

須菩提然釋提桓因讚,而廣解其讚言。

「以五眾大故,般若波羅蜜大。」

「五眾大」者,所謂三際不可得故;亦以無量無邊故言「大」。

破是無量無邊五眾,將一切眾生入無餘涅槃中,故言「般若波羅蜜大」。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無量」者亦爾,但以虛空譬喻為異。有法雖大,不必無量,是故不得以空為喻;如須彌山,於諸山中雖大而有量,所謂八萬四千由旬。

「無邊」者,以五眾廣大無量,故言「無邊」;亦以五眾有邊則有始,有始則有終,即是無因無緣,墮斷滅等種種過故。

復次,五眾,三世中不可得故,言「無邊」。

「緣無邊」者,所謂一切法四緣:

因緣,生一切有為法;次第緣,過去現在心心數法;緣緣、增上緣,一切法。

是四種緣,一切處、一切時皆有故,說緣無邊;緣無邊故,般若波羅蜜無邊。

復次,「緣無邊」者,四緣法虛誑無實,畢竟空故無邊。

復次,緣如、法性、實際無邊故,般若波羅蜜無邊。

「如、法性、實際」,是自然無為相故無量無邊。

五眾無邊,是觀力故,強作無邊。

復次,「眾生無邊」者,以眾生多故;無量阿僧祇三世十方眾生,無人能知數,故言「無邊」。

復次,是中說眾生空,故言「無邊」,但強為作名。

「亦無所趣」者,以眾生無有定法可趣向故。如火定有所趣;而眾生名,無實眾生可趣。

「於汝意云何,般若波羅蜜中頗說實有眾生不?」「不也!大德!」

若眾生實無,云何「有邊」?

譬如諸佛是一切實語人中第一,於無量恆河沙劫壽說眾生名字,是眾生法不以說故有生、有滅,何況餘人顛倒虛誑少時說?生我心故,當有眾生。

是眾生不以入般若波羅蜜中故言「無」,從本已來,常清淨、無所有,有無等戲論滅故。是以說「眾生無邊故,般若波羅蜜無邊。」

問曰:

「無邊」中何以故廣說?而「大」及「無量」何以略說?

答曰:

以眾生因緣故,一切凡夫起諸煩惱,於五眾中作諸邪行,難破故是以廣說。

若破眾生相,餘一切易破。

大智度論卷第五十五

 

上篇:大智度論

下篇:金剛般若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釋經論部目錄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序 古筠比丘德異撰 妙道虛玄不可思議...

無量義經

無量義經序 蕭齊荊州隱士劉虯作 無量義經者,取其無相...

【註音版】金光明最勝王經

金光明最勝王經...

【註音版】大悲咒修持儀軌

大悲咒修持儀軌...

三具足經憂波提舍

三具足經優波提舍翻譯之記一卷 施戒聞三備攝眾行。是...

三法度論

三法度論卷上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德品第一...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

世尊我一心  歸命盡十方  無礙光如來  願生安樂...

佛地經論

佛地經論卷第一 親光菩薩等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

止觀義例

止觀義例卷上 天台沙門湛然述  第一所傳部別例 第二...

佛說彌勒大成佛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摩伽陀國波沙山(孤絕山也)過去諸...

五陰譬喻經

五陰譬喻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一時,佛...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一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

徹悟禪師文集

徹悟禪師文集卷上 門人(喚醒、了睿)輯錄 法語 示眾...

佛說雜譬喻經

雜譬喻經 比丘道略集 雀離寺師將沙彌下喻 聖王生九百...

佛說薩羅國經

佛說薩羅國經 失譯人名今附東晉錄 昔有大國名曰薩羅,...

【註音版】佛七圓滿日佛前大迴向後禮祖儀

此文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大師...

佛說四無所畏經

佛說四無所畏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法大...

【佛教詞典】無對法

【無對法】 p1051 品類足論六卷四頁云:無對法云何?謂...

【佛教詞典】當途王經

(經名)法華經普門品即觀音經之異名。謂於當世流通中...

阿難與摩登伽女

摩登伽女與阿難的故事主要依據《楞嚴經》、巴利文經典...

站在眾生的角度來思惟事情

這個地方我們值得一說的就是:所有的菩薩大概你要行菩...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諸佛稱名讚歎願

第十七願諸佛稱名讚歎願: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

念珠的由來

佛陀駐錫在靈鷲山說法的時候,附近有一個弱小的國家,...

大安法師:不能打罵破戒的出家人

在家居士首先要恭敬僧寶。尤其在佛滅度之後,佛寶法寶...

懺雲法師放蒙山的緣起和自身的感應

我們現在要研究蒙山這個施食法,大家很著重啊!我們要...

文殊發塔下的深思

大約三年前,偶然在佛教卡通《貧女乞齋》中觀看了文殊...

做事要選好目標

一天,弟子們和禪師一起在田裡插秧,可是弟子插的秧總...

淨業行人應當遠離這十種地方

學淨土法門的人,他的本懷是要出離三界的輪迴,遠離五...

做個好人收益大、成本低

面對紛繁複雜的工作生活,人們常常產生做人難的感覺,...

為什麼佛教常用蓮花呢

大乘寺的法堂和圖書館,都是以蓮花為主題裝潢的,對佛...

解脫色身的愛縛

男子,依佛法出家,仍為愛心所縛,常以蘇油摩身,用湯...

【視頻】《佛說寶網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寶網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六波羅蜜多經》女聲讀誦(佛說持戒經選輯)

《六波羅蜜多經》女聲讀誦(佛說持戒經選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