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智度論卷第四十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智度論釋往生品第四之下(卷四十)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舍利弗白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法眼淨?」

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以法眼知是人隨信行,是人隨法行,是人無相行;是人行空解脫門,是人行無相解脫門,是人行無作解脫門:得五根,得五根故得無間三昧,得無間三昧故得解脫智,得解脫智故斷三結:有眾見、疑、齋戒取:是人名為須陀洹;是人得思惟道,薄淫、恚、癡,當得斯陀含;增進思惟道,斷淫、恚,得阿那含;增進思惟道,斷色染、無色染、無明、慢、掉,得阿羅漢。

「是人行空、無相、無作解脫門,得五根;得五根故得無間三昧,得無間三昧故得解脫智,得解脫智故知所有集法皆是滅法,作辟支佛。是為菩薩法眼淨。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知是菩薩初發意行檀波羅蜜,乃至行般若波羅蜜,成就信根、精進根;善根純厚,用方便力故,為眾生受身;若生剎利大姓,若生婆羅門大姓,若生居士大家,若生四天王天處,乃至他化自在天處;是菩薩於其中住,成就眾生,隨其所樂皆給施之;亦淨佛世界,值遇諸佛,供養恭敬、尊重讚歎,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墮聲聞、辟支佛地;是為菩薩摩訶薩法眼淨。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如是知是菩薩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退,知是菩薩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知是菩薩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知是菩薩未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知是菩薩到阿鞞跋致地,知是菩薩未到阿鞞跋致地;知是菩薩具足神通,知是菩薩未具足神通;知是菩薩已具足神通,飛到十方如恆河沙等世界,見諸佛供養恭敬,尊重讚歎;知是菩薩未得神通,當得神通;知是菩薩當淨佛世界,未淨佛世界;是菩薩成就眾生,未成就眾生;是菩薩為諸佛所稱譽,所不稱譽;是菩薩親近諸佛,不親近佛;是菩薩壽命有量,壽命無量;是菩薩得佛時,比丘眾有量,比丘眾無量;是菩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以菩薩為僧,不以菩薩為僧;是菩薩當修苦行難行,不修苦行難行;是菩薩一生補處,未一生補處;是菩薩受最後身,未受最後身;是菩薩能坐道場,不能坐道場;是菩薩有魔,無魔。如是,舍利弗!是為菩薩摩訶薩法眼淨。」

【論】

釋曰:

菩薩摩訶薩初發心時,以肉眼見世界眾生,受諸苦患,心生慈愍;學諸禪定,修得五通,以天眼遍見六道中眾生,受種種身心苦,益加憐愍故,求慧眼以救濟之。得是慧眼已,見眾生心相種種不同,云何令眾生得是實法?故求法眼,引導眾生令入法中,故名法眼。

所謂「是人隨信行,是人隨法行」,初入無漏道——鈍根者名隨信行,是人初依信力故得道,名為隨信行;利根者名隨法行,是人分別諸法故得道,是名隨法行。

是二人,十五心中亦名為無相行;過是已往,或名須陀洹,或名斯陀含,或名阿那含。十五心中疾速,無人能取其相者,故名無相。

有人無始世界來,性常質直,好樂實事者:有人好行捨離者;有人世世常好善寂者。

好實者,用空解脫門得道,以諸實中空為第一故;好行捨者,行無作解脫門得道;好善寂者,行無相解脫門得道。

問曰:

何以說「得五根」?

答曰:

有人言:一切聖道,名為五根;五根成立故八根,雖皆是善,而三無漏根無有別異,以是故但說五根。

取果時相應三昧,名「無間三昧」;得是三昧已,得解脫智,以是解脫智斷三結,得果證。

「有眾見」者,於五受眾中,生我若我所。

「疑」者,於三寶、四諦中不信。

「齋戒取」者,九十六種外道法中,取是法望得苦解脫。

◎問曰:

見諦所斷十結,得須陀洹果,何以故但說三,不說七?

答曰:

若說有眾見,已說一切見結;如《經》說:有眾見,為六十二見根本故。

若人著我,復思惟:我為是常?為是無常?若謂無常,墮斷滅中而生邪見,無有罪福;若謂為常,墮常見中而生齋戒取,計望得道,或修後世福德樂;欲得此二事故取戒。求苦樂因緣故,謂天所作,便生見取。

若說有眾見,則攝是二見:邊見,邪見。

若說齋戒取,已說見取。

餘四結未拔根本,故不說。

是十結於三界四諦所斷,分別有八十八。

須陀洹乃至辟支佛,分別聲聞、辟支佛道,如先說。

菩薩法眼有二種:一者、分別知聲聞、辟支佛方便得道門;二者、知菩薩方便行道門。

聲聞、辟支佛事先已處處說,今當分別菩薩法。

若菩薩知是菩薩深行六波羅蜜,薄諸煩惱故,用信根、精進根及方便,為度眾生故受身;是菩薩生死肉身,未得法性神通法身,以是故不說三根。未離欲故,今世行佈施功德,信根、精進根,後世生剎利大姓,乃至他化自在天。先知因,後知果。

復次,「是菩薩不退」者,如先說「不退轉相」,亦如後〈阿鞞跋致品〉中說;與此相違,名為退。

不退菩薩有二種:一者、受記,二者、未受記。如《首楞嚴三昧》四種受記中說。

「具足神通」者,於十方恆河沙世界中,一時能變化無量身,供養諸佛聽法,說法度眾生。如是等,除佛無能及者,是為末後身。菩薩與此相違者,名「不具足」。

復次,各各自地中無所少,名為「具足」;各各地中未成就,是「不具足」。

「得神通」有二種:有用者,有不用者。

「未得神通」者,有菩薩新發意故,未得神通,或未離欲故,懈怠心故,行餘法故,是為未得;與上相違,是為「得」。

「淨佛世界」、「未淨世界」,如先說。

「成就眾生」者,有二種:有先自成功德,然後度眾生者;有先成就眾生,後自成功德者。

如寶華佛欲涅槃時,觀二菩薩心,所謂彌勒、釋迦文菩薩。彌勒菩薩自功德成就,弟子未成就;釋迦文菩薩弟子成就,自身未成就;成就多人難,自成則易。作是念已,入雪山谷寶窟中,身放光明。是時釋迦文菩薩見佛,其心清淨,一足立七日七夜,以一偈讚佛,以是因緣故,超越九劫。如是等,知「成就眾生」、「不成就眾生」者。

「諸佛稱譽」,如先說;與此相違,名為「不稱譽」。

「親近諸佛」,「無量壽命」,「無量比丘僧」,「純菩薩為僧」,「不修苦行」,如初品末說。

「一生補處」者,或以相知者,如阿私陀仙人觀其身相,知今世成佛。珊若婆羅門見乳糜,知今日成佛者應食。如遍吉菩薩、觀世音菩薩、文殊師利菩薩等,見是菩薩如諸佛相,知當成佛,如是等。

「坐道場」者,有菩薩見菩薩行處,地下有金剛地持是菩薩;又見天龍鬼神,持種種供養具,送至道場,如是等知坐道場。

「有魔」者,宿世遮他行道及種種求佛道因緣,不喜行慈,好行空等餘法,如是等因緣;以宿世破他行道,故有魔破壞。

問曰:

云何末後身菩薩,受惡業報、為魔來壞?

答曰:

菩薩以種種門入佛道,或從悲門,或從精進、智慧門入佛道。

是菩薩行精進、智慧門,不行悲心,好行精進、智慧故;譬如貴人,雖有種種好衣,或時著一,餘者不著。菩薩亦如是,修種種行以求佛道,或行精進、智慧道,息慈悲心。

破行道者,增上慢故,諸長壽天、龍鬼神不識方便者,見作惡行因緣,若不受報,生斷滅見,是故佛現受報;是故雖無罪因緣實魔來,以方便力,故現有魔。

如是等一切聲聞、辟支佛、諸菩薩種種方便門,令眾生入道,是名「法眼淨」。

【經】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佛眼淨?」

佛告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求佛道心,次第入如金剛三昧,得一切種智。爾時,成就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是菩薩摩訶薩用一切種,一切法中,無法不見,無法不聞,無法不知,無法不識。舍利弗!是為菩薩摩訶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佛眼淨。

「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得五眼,當學六波羅蜜。何以故?舍利弗!是六波羅蜜中,攝一切善法,若聲聞法、辟支佛法、菩薩法、佛法。

「舍利弗!若有實語,能攝一切善法者,般若波羅蜜是。

「舍利弗!般若波羅蜜能生五眼,菩薩學五眼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論】

釋曰:

菩薩住十地中,具足六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

菩薩入如金剛三昧,破諸煩惱習,即時得諸佛無礙解脫,即生佛眼,所謂一切種智、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乃至大慈大悲等諸功德,是名「佛眼」。

問曰:

智慧見物是眼相,云何大慈悲等名為「眼」?

答曰:

諸功德皆與慧眼相應故,通名為眼。

復次,慈悲心有三種,眾生緣,法緣,無緣。

凡夫人眾生緣;聲聞、辟支佛及菩薩,初眾生緣,後法緣;諸佛善修行畢竟空,故名為無緣,是故慈悲亦名佛眼。

已說佛眼;今說佛眼所用:是眼無法不見、不聞、不知、不識。

復次,有人謂:「十住菩薩與佛無有差別,如遍吉、文殊師利、觀世音等,具足佛十力功德等而不作佛,為廣度眾生故。」是故生疑。以是故說佛眼相。

十方眾生及諸法中,無不見、無不聞,是諸菩薩,於餘菩薩為大,比於佛不能遍知;如月光明雖大,於日則不現。

問曰:

眼為見相,云何說「聞」?

答曰:

眾生智慧,從六情生,知六塵。

人謂佛有所不聞,如外經書中言或有所不聞,是故佛智慧無所不聞。

又耳識因緣生智慧,智慧所知,言「無法不聞」。

問曰:

何以故三識所知合為一?三識所知別為三?眼名為見,耳名為聞,意知名為識,鼻、舌、身識名為覺?

答曰:

是三識助道法多,是故別說;餘三識不爾,是故合說。

是三識但知世間事,是故合為一;餘三亦知世間,亦知出世間,是故別說。

復次,是三識但緣無記法;餘三識或緣善,或緣不善,或緣無記。

復次,是三識能生三乘因緣,如眼見佛及佛弟子,耳聞法,心籌量、正憶念;如是等種種差別。

以是故,六識所知事,分為四分。

一切種智者,如人眼見近不見遠,見內不見外,見麁不見細,見東不見西,見此不見彼,見和合不見散,見生時不見滅。

肉眼見,天眼不見:眼根成就,未離欲凡夫人,故無天眼。

天眼見,慧眼不見:凡夫人,得天眼神通,故無慧眼。

慧眼見,法眼不見:未離欲聲聞聖人,不知種種度眾生道故,無法眼。

法眼見,佛眼不見:菩薩得道種智,知種種度眾生道,未成佛故無佛眼。

復次,肉眼、天眼見,慧眼、法眼、佛眼不見:凡夫人眼根成就,得天眼神通故,無慧眼、法眼、佛眼。

肉眼、慧眼見,法眼、佛眼不見:眼根成就,聲聞聖人不知種種度眾生道故,無法眼;聲聞人,故無佛眼。

肉眼、法眼見,佛眼不見:初得無生忍,未受法性生身菩薩,得道種智,未成佛故無佛眼。

天眼、慧眼見,法眼、佛眼不見:離欲聲聞聖人,得天眼神通,非菩薩故無道種智,無道種智故無法眼;聲聞人故無佛眼。

天眼、法眼見,佛眼不見:得菩薩神通,知種種度眾生道,未成佛故無佛眼。

慧眼、法眼見,佛眼不見:菩薩得無生法忍,得無生法忍已,能觀一切眾生得道因緣,以種種道而度脫之;未成佛故無佛眼。

復次,肉眼、天眼、慧眼見,法眼、佛眼不見:眼根成就,聲聞聖人,得天眼神通,無道種智故無法眼;聲聞人,故無佛眼。

天眼、慧眼、法眼見,佛眼不見:法性生身菩薩,具六神通,以種種道度眾生;未成佛,故無佛眼。

復次,肉眼、天眼、慧眼、法眼見,佛眼不見:初得無生法忍菩薩,未捨肉身,得菩薩神通,無生法忍道種智具足;未成佛故,無佛眼。

如是等,不名「無法不見、聞、覺、識」。若以佛眼觀諸法,是名「無所不見,無所不聞,無所不覺,無所不識」。

五塵隨義分別,亦如是。

三乘等諸善法,是五眼因緣。諸善法,皆六波羅蜜攝;是六波羅蜜,般若波羅蜜為本。以是故說「般若波羅蜜能生五眼;菩薩漸漸學是五眼,不久當作佛」。

【經】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修神通波羅蜜,以是神通波羅蜜,受種種如意事:能動大地;變一身為無數身,無數身還為一身;隱顯自在,山壁樹木,皆過無礙,如行空中;履水如地,凌虛如鳥,出沒地中,如出入水;身出煙炎,如大火聚;身中出水,如雪山水流;日月大德,威力難當,而能摩捫;乃至梵天,身得自在。亦不著是如意神通,神通事及己身皆不可得,自性空故、自性離故、自性無生故。不作是念:『我得如意神通』,除為薩婆若心。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得如意神通智證。

「是菩薩以天耳淨,過於人耳,聞二種聲:天聲、人聲。亦不著是天耳神通,天耳與聲及己身皆不可得,自性空故、自性離故、自性無生故。不作是念:『我有是天耳』,除為薩婆若心。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得天耳神通智證。

「是菩薩如實知他眾生心:若欲心,如實知欲心;離欲心,如實知離欲心;瞋心,如實知瞋心;離瞋心,如實知離瞋心;癡心,如實知癡心;離癡心,如實知離癡心;渴愛心,如實知渴愛心;無渴愛心,如實知無渴愛心;有受心,如實知有受心;無受心,如實知無受心;攝心,如實知攝心;散心,如實知散心;小心,如實知小心;大心,如實知大心;定心,如實知定心;亂心,如實知亂心;解脫心,如實知解脫心;不解脫心,如實知不解脫心;有上心,如實知有上心;無上心,如實知無上心。亦不著是心!何以故?是心非心相,不可思議故,自性空故,自性離故,自性無生故。不作是念:『我得他心智證』,除為薩婆若心。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得他心神通智證。

「是菩薩以宿命智證通,念一心乃至百心,念一日乃至百日,念一月乃至百月,念一歲乃至百歲,念一劫乃至百劫,無數百劫,無數千劫,無數百千劫,乃至無數百千萬億劫世;我是處如是姓,如是名,如是生,如是食,如是久住,如是壽限,如是長壽,如是受苦樂;我是中死、生彼處,彼處死、生是處,有相有因緣。亦不著是宿命神通,宿命神通事及己身皆不可得,自性空故、自性離故、自性無生故。不作是念:『我有是宿命神通』,除為薩婆若心。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得宿命神通智證。

「是菩薩以天眼見眾生:死時、生時,端政、丑陋,惡處、好處,若大、若小。知眾生隨業因緣:是諸眾生,身惡業成就、口惡業成就、意惡業成就故,謗毀聖人、受邪見因緣故,身壞命終墮惡道,生地獄中;是諸眾生,身善業成就、口善業成就、意善業成就,不謗毀聖人、受正見因緣故,命終入善道,生天上。亦不著是天眼神通,天眼神通事及己身皆不可得,自性空故、自性離故、自性無生故。不作是念:『我有是天眼神通』,除為薩婆若心。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得天眼神通智證。亦見十方如恆河沙等世界中眾生生死,乃至生天上。

「四神通亦如是。

「是菩薩摩訶薩漏盡神通,雖得漏盡神通,不墮聲聞、辟支佛地;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依異法。亦不著是漏盡神通,漏盡神通事及己身皆不可得,自性空故、自性離故、自性無生故。不作是念:『我得漏盡神通』,除為薩婆若心。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得漏盡神通智證。

「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具足神通波羅蜜;具足神通波羅蜜已,增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論】

釋曰:

如大海中有種種寶珠:有能殺毒,有能遮鬼,有能破病,有能除寒熱、飢渴,有能隨人所願,皆能與者;如是等無量無數寶珠。

大乘海中亦如是,有種種菩薩寶:有菩薩能破三惡道,有能開三善門,有能生五眼,有能修行神通波羅蜜。是故諸菩薩能為奇特希有之事,所謂取空相多、地相少,則能隨意動地。一身能多,多身能一;虛空中常有微塵滿中,是人離欲、福德因緣故,集諸微塵以為諸身,令皆相似。

有人言:諸非人恭敬是離欲菩薩,入其身中,隨其意所欲變化,則皆能化。轉輪聖王未離欲,少有福德因緣故,諸鬼神尚為其使,何況離欲行無量心人!

復次,是心相無有住處,若內、若外,若大、若小,以禪定力故,其心調柔,疾遍諸身,還復亦速;譬如千頭龍,眼、耳各有二千,及有千口,心一時用。龍是麁身尚爾,何況菩薩!

有人言:坐禪人事,所有力勢,不可思議;故一身為無量身,無量身為一身。

石壁無礙者,取石壁虛空相,微塵開闢,如噘入土。

履水者,取地相多,故履水如地。取水相多,故入地如水。取火相多,故身出煙火。

捫摸日月者,神通不可思議力故,令手及日月。入火定故,月不能令冷;入水定故,日不能令熱。

問曰:

是神通力乃至四禪中,此何以言「但至梵世,身得自在」?

答曰:

此先已說,梵是初門故,言「梵世」則攝一切色界。

又世人皆貴梵王,以為世界主故。

又是菩薩不欲於欲界散亂心現其自在,是故乃至離欲人中,能有所作。

如是神通相無量無數,為易解故,少說譬喻。

諸外道於此神通,有二事錯:

一者、起吾我心,我能起此事而生憍慢;二者、著是神通,譬如貪人著寶;以是故外道神通,不及聖人神通。

菩薩於是神通力,知一切法自性不生,故不著;但念一切種智,為度眾生故。餘五神通亦如是,如其法分別,先說其相,後皆說空。

六神通餘義,如〈讚菩薩品〉中五神通義說。

以是六神通廣利益眾生,故說「具足得如是神通,增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經】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住檀波羅蜜,淨薩婆若道,畢竟空,不生慳心故。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住尸羅波羅蜜,淨薩婆若道,畢竟空,罪不罪不著故。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住羼提波羅蜜,淨薩婆若道,畢竟空,不瞋故。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住毘梨耶波羅蜜,淨薩婆若道,畢竟空,身心精進不懈息故。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住禪波羅蜜,淨薩婆若道,畢竟空,不亂不味故。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住般若波羅蜜,淨薩婆若道,畢竟空,不生癡心故。

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住六波羅蜜,淨薩婆若道,畢竟空故,不來不去故;不施不受故,非戒非犯故,非忍非瞋故,不進不怠故,不定不亂故,不智不愚故。

爾時,菩薩摩訶薩,不分別:佈施、不佈施,持戒、犯戒,忍辱、瞋恚,精進、懈怠,定心、亂心,智慧、愚癡;不分別毀害、輕慢、恭敬!何以故?舍利弗!無生法中,無有受毀者、無有受害者、無有受輕慢恭敬者。

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得如是諸功德,聲聞、辟支佛所無有得。是功德具足,成就眾生,淨佛世界,得一切種智!

【論】

釋曰:

是菩薩初發意,行般若波羅蜜,漸行餘功德,所謂檀波羅蜜等。菩薩住檀波羅蜜,修治薩婆若道,觀一切法畢竟空,不生慳貪心;以是二事故,開薩婆若道。

所以者何?畢竟空中,無有慳貪;慳貪根本斷故,具足檀波羅蜜;具足檀波羅蜜故,莊嚴般若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畢竟空故,常不生癡心。所以者何?此中佛自說:一切法不來不去,無施無受故,乃至不智不愚故。

問曰:

若能如是觀,行六波羅蜜,得何等利益?

答曰:

此中佛自說:

此菩薩不念有所施與、無所施與。若念有施,入虛妄法中;又著佈施,心生憍慢。若念無所施,即墮邪見中。

是佈施論議,是佛法中初門,云何言無?乃至不念有癡、有慧!是人如金剛山,四面風起,不能令動。是菩薩爾時,若有罵詈、讚歎,心無有異。何以故?此中佛自說:「無生法中無有罵者、無有害者、無恭敬者。」聲聞、辟支佛,有加害者,不能深有慈悲心,若默然,若遠離;菩薩則不然,能深加慈心,愛之如子,方便度之,是故勝一切聲聞、辟支佛,而能教化一切眾生,忍辱、慈悲、方便深故,隨願清淨業因緣故,能淨佛世界。是法具足故,不久當得一切種智。

【經】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一切眾生中生等心。一切眾生中生等心已,得一切諸法等;得一切諸法等已,立一切眾生於諸法等中。是菩薩摩訶薩,現世為十方諸佛所念,亦為一切菩薩、一切聲聞、辟支佛所念。是菩薩在所生處,眼終不見不愛色,乃至意不覺不愛法。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不減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論】

釋曰:

佛若廣說諸菩薩相,則窮劫不盡,今佛此品末略說其相。是相足為諸菩薩所通行,所謂大慈悲故,初發度一切眾生心故,學諸佛等心觀眾生故,一切法自性空故——如是等因緣故,於一切眾生中生等心;得是等心已,得一切諸法等。

「一切法等」者,如先說眾生等、法等義,今當更說:慈愍四生眾生,一心欲利益,名眾生等。觀四念處亦不見身名為法等;四正勤等諸四法亦如是。

復次,念五道中眾生,皆沒無常老、病、死,是名眾生等。行是信等五根,若五神通,一心欲度是眾生,是名法等。

復次,眾生中行忍辱、慈悲等福,功德無量;功德無量故心柔軟;心柔軟故疾得禪定;修禪定故心如意調柔;心如意調柔故,破世間長短、男女、白黑等,入一相法,所謂無相。得是法等已,令一切眾生得是法等。

是菩薩得是二等,成就無量福德智慧故,得現世果報,為諸佛所念,餘人所念。

愛著生念者,皆是虛妄;唯諸佛念,是為實念,不愛著故。是人諸佛尚念,何況聲聞、辟支佛、菩薩!聲聞、辟支佛斷結者猶尚愛念,何況凡夫未離欲者!

以菩薩福德因緣生故,得如是等無量今世果報。

後世所生處,眼終不見惡色。惡色者,所謂能生苦受;聲、香、味、觸法,乃至能生憂心者。如六欲天,六情所對淨妙五欲,隨意歡喜。眾生種少福德,生天上如是,何況菩薩福德、實智慧無量無邊,為十方諸佛、諸餘賢聖所念!

【經】

說是般若波羅蜜品時,三百比丘從坐起,以所著衣上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佛爾時微笑,種種色光從口中出。

爾時,慧命阿難從坐起,整衣服,合掌,右膝著地,白佛言:「佛何因緣微笑?」

佛告阿難:「是三百比丘從是已後,六十一劫當得作佛,皆號名大相。是三百比丘捨此身已,當生阿閦佛國;及六萬欲天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彌勒佛法中,出家行佛道。」

是時,佛之威神故,此間四部眾,見十方面各千佛,是十方世界嚴淨,此娑婆世界所不能及。

爾時,十千人作願言:「我等修淨願行,以淨願行故,當生彼佛世界。」

爾時,佛知是善男子深心,而復微笑,種種色光從口中出。

阿難整衣服,合掌白佛:「佛何因緣微笑?」

佛告阿難:「汝見是十千人不?」

阿難言:「見!」佛言:「是十千人於此壽終,當生彼世界,終不離諸佛,後當作佛,皆號莊嚴王。」

【論】

問曰:

如佛結戒,比丘三衣不應少,是諸比丘何以故破尸羅波羅蜜,作檀波羅蜜?

答曰:

有人言:「佛過十二歲,然後結戒,是比丘施衣時未結戒。」

有人言:「是比丘有淨施衣,心生當受,以是故施。」

有人言:「是諸比丘多知多識,即能更得,事不經宿。」

復次,有人言:「是諸比丘聞佛說諸菩薩行檀波羅蜜,諸功德力勢無量故,得與般若波羅蜜相應,心大踴躍,即以衣施,無復他念,不故破戒。」

復次,諸比丘知佛法畢竟空,無所著,斷法愛;為世諦故結戒,非第一義。是比丘從佛聞第一義及佈施等六波羅蜜,聞諸菩薩種種大威力,愍念眾生,為諸煩惱所覆,不能得是菩薩功德;是故生大悲心,為眾生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以是故,以衣佈施。

若人以貪慾、瞋恚、怖畏、邪見、不恭敬心,輕佛語而不持戒,是名為破戒;是諸比丘都無此心,是故無破戒罪。

問曰:

佛何以故微笑?

答曰:

笑有種種:有人見妓樂事而笑;有人內懷瞋恚而笑;有人憍慢故笑;有人輕物故笑;有人事辦歡喜故笑;有人見不應作而作故笑;有人懷詐揚善故笑;有人見希有事故笑。

佛今見比丘以一袈裟施故,未來世中成辦佛事,是為希有,以是故笑。

問曰:

阿難何以常問佛笑,而餘比丘不問?

答曰:

是諸比丘不親近佛;又敬難心多,故不敢自問。

阿難善知人相,知諸比丘意;又見佛笑,疑故,作是念:「佛無眾生相,無有法相,知三界如夢、如幻,今有何事能令佛笑?佛如須彌山王、大地、大海,不以小因緣故動。」以是故問笑因緣。

佛告阿難:「業因緣果報相續,不可思議!是三百比丘卻後六十一劫,當得作佛,號名大相(施以手舉物顯示為相故,因以為名);六十一劫中是人利根,值佛說法,與般若波羅蜜相應故,是諸人疾得作佛。」是諸比丘未得天眼故,自疑不知生何處,恐不能得集諸功德,不得至道;是故佛言:「捨是身,當生阿閦佛世界。」

六萬欲天子,必是宿世共福德因緣,故與三百比丘,俱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彌勒所應度,是故佛說:「彌勒時,當出家。」

今佛記諸比丘生阿閦佛世界,故諸人咸欲見諸佛清淨世界;是故佛令大眾見十方面各千佛。是四眾見是清淨莊嚴佛世界,見諸佛身大於須彌山者,一生補處菩薩大眾圍繞,以梵音聲徹無量無邊世界;各自鄙薄其身,憐愍眾生故,為求無量佛法,作願生彼佛世界,如清淨世界行願中說。

笑因緣,如先說。

是十千人於此壽終,當生彼國,隨生彼國行業因緣具足故,此間集深厚無量福德故,終不離諸佛。見諸莊嚴佛世界發心故,皆號莊嚴王佛。

大智度論釋嘆度品第五

【經】

爾時,慧命舍利弗、慧命目犍連、慧命須菩提、慧命摩訶迦葉如是等諸多知識比丘,及諸菩薩摩訶薩、諸優婆塞、優婆夷,從坐起,合掌,白佛言:「世尊!摩訶波羅蜜,是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尊波羅蜜、第一波羅蜜、勝波羅蜜、妙波羅蜜、無上波羅蜜、無等波羅蜜、無等等波羅蜜、如虛空波羅蜜,是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

「世尊!自相空波羅蜜,是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

「世尊!自性空波羅蜜,是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諸法空波羅蜜、無法有法空波羅蜜、開一切功德波羅蜜、成就一切功德波羅蜜、不可壞波羅蜜,是諸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

「諸菩薩摩訶薩行是般若波羅蜜,無等等佈施,具足無等等檀波羅蜜,得無等等身,得無等等法,所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亦如是。

「世尊本亦復行此般若波羅蜜,具足無等等六波羅蜜,得無等等法;得無等等色,無等等受、想、行、識,佛轉無等等法輪。過去佛亦如是行此般若波羅蜜,具足無等等佈施,乃至轉無等等法輪。未來世佛亦行此般若波羅蜜,當作無等等佈施,乃至當轉無等等法輪。

「以是故,世尊!菩薩摩訶薩欲度一切法彼岸,當習行般若波羅蜜!

「唯,世尊!是行般若波羅蜜菩薩摩訶薩,一切世間天及人、阿修羅,應當禮敬供養!」

佛告眾弟子及諸菩薩摩訶薩:「如是!如是!諸善男子,行是般若波羅蜜者,一切世間天及人、阿修羅,應當禮敬供養。

「何以故?因菩薩來故,出生人道、天道,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居士大家,轉輪聖王,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出生須陀洹,乃至阿羅漢、辟支佛、諸佛。因菩薩來故,世間便有飲食,衣服、臥具,房舍、燈燭,摩尼、真珠,毘琉璃、珊瑚,金銀等諸寶物生。

「舍利弗!世間所有樂具,若人中、若天上、若離欲樂,是一切樂具,皆由菩薩有。何以故?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菩薩道時,住六波羅蜜,自行佈施,亦以佈施成就眾生;乃至自行般若波羅蜜,亦以般若波羅蜜成就眾生。

「舍利弗!是故菩薩摩訶薩為安樂一切眾生故,出現於世。」

【論】

問曰:

五千比丘中,上有千餘上座,所謂漚樓頻螺迦葉等;何以止說此四人名?

答曰:

是四比丘,是現世無量福田。

舍利弗是佛右面弟子;目揵連是佛左面弟子;須菩提修無諍定,行空第一;摩訶迦葉行十二頭陀第一,世尊施衣分坐,常深心憐愍眾生。

佛在世時,若有人欲求今世果報者,供養是四人,輒得如願,是故,是多知多識比丘;及四眾,讚般若波羅蜜。

問曰:

是阿羅漢最後身,所作已辦,何以復讚歎般若波羅蜜?

答曰:

人皆知阿羅漢得無漏道,以菩薩智慧雖大,結使未斷故不貴。

又以是阿羅漢有慈悲心,助佛揚化,故以之為證。

佛道於世間中最大,是般若能與此事,故名為「大波羅蜜」。

一切法中智慧第一故,言「尊波羅蜜」。

能正導五度,故名「第一波羅蜜」。

五度不及,故名為「勝波羅蜜」;如五情不及意。

能自利利人,故名為「妙波羅蜜」。

一切法中無有過者,故名「無上波羅蜜」。

無有法與同者,故名「無等波羅蜜」。

諸佛名無等,從般若波羅蜜生,故名「無等等波羅蜜」。

是般若波羅蜜畢竟清淨,不可以戲論破壞,故名「如虛空波羅蜜」。

般若波羅蜜中,一切法自相不可得故,名為「自相空波羅蜜」。

此波羅蜜中,一切法自性空故;諸法因緣和合生,無有自性,故名為「自性空波羅蜜」。

諸法中無有自法,故名為「諸法空波羅蜜」。

以此眾生空、法空故,破諸法令無所有;無所有亦無所有,是名「無法有法空波羅蜜」。

菩薩行是般若波羅蜜,無有功德而不攝者;如日出時華無不敷,故名「開一切功德波羅蜜」。

是菩薩心中般若波羅蜜日出,成就一切諸功德,皆令清淨;般若波羅蜜是一切善法之本,是故名為「成就一切功德波羅蜜」。

世間無有法能傾動者,故名「不可破壞波羅蜜」。

是諸阿羅漢讚歎因緣,所謂三世佛皆從般若波羅蜜生,所謂無比佈施,乃至無比智慧;世間中無有與等者,故言「無比」;是六波羅蜜,畢竟清淨無有過失,故名為「無比」,「無比」即是「無等等」。

復次,「無等等」:諸佛名「無等」;與諸佛等,故名為「無等等」。

問曰:

三世諸佛中,已有釋迦文佛,何以別說?

答曰:

今座上眾,皆由釋迦文佛得度,感恩重故別說。如舍利弗說:「我師不出者,我等永為盲冥!」

諸阿羅漢知三世諸佛,皆從般若波羅蜜中出;以是故諸阿羅漢說:「世尊!諸菩薩摩訶薩,欲遍知一切法,當習般若波羅蜜。」

阿羅漢讚歎菩薩時,心生恭敬,是故說「禮敬供養」。

「天、人、阿修羅」者,說三善道;三惡道無所別知,故不說。

佛聞羅漢讚歎已,佛印可言:「如是!如是!應當禮敬供養行般若波羅蜜者。」

汝雖無一切智慧,而說不錯,故重言「如是!如是!」

何以故?此中佛自說:「因菩薩故,出生人道、天道,乃至一切諸菩薩,為安樂一切眾生故說。」

剎利大姓乃至阿迦尼吒,須陀洹乃至諸佛,皆如先說。

問曰:

若因菩薩,有飲食等及諸寶物,人何以力作求生,受諸辛苦乃得?

答曰:

飢餓劫時,人雖設其功力,亦無所得,以眾生罪重故。

菩薩世世讚歎佈施、持戒、善心,是三福因緣,故有上、中、下。

上者,念便即得;中者,人中尊重,供養自至;下者,施功力乃得。

以是故說「因菩薩得」,實而不虛。

樂因緣甚多,不可稱計;今佛略說:「天樂、人樂、涅槃樂,皆由菩薩得。」

此中佛自說:「菩薩住六波羅蜜,自行佈施,亦教眾生行佈施。」雖眾生自行佈施,無菩薩教導,則不能行。

問曰:

除解脫樂,此二種樂,是眾生生結使處;貪慾因緣故生恚,菩薩何以教導此結使因緣?

答曰:

菩薩無咎!所以者何?菩薩慈悲清淨心,與眾生樂因緣,教修福事;若眾生不能清淨行福德者,於菩薩何咎!如人好心作井,盲人墮中而死,作者無罪!如人設好食施人,不知量者,多食致患,施者無罪!

復次,若諸佛菩薩,不教眾生作福德因緣,則無天、無人、無阿修羅;但長三惡道,無從罪得出者。

復次,眾生樂因緣故生貪,貪因緣故生恚,恚因緣故生苦,苦因緣故生罪;今欲免眾生於第五罪中,是故與樂。

復次,非定樂因緣生貪慾。或正憶念故,樂為善福因緣;邪憶念故生貪慾。今為正憶念樂故,令生福德因緣。

復次,唯佛一人無錯無失;是菩薩未成就佛道,未得佛眼故,以三種樂故,教化可度眾生。諸佛但以解脫樂,教化眾生。

大智度論釋舌相品第六

◎【經】

爾時,世尊出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從其舌相,出無數無量色光明,普照十方,如恆河沙等諸佛世界。

是時,東方如恆河沙等世界中,無量無數諸菩薩,見是大光明,各各白其佛言:「世尊!是誰神力故,有是大光明,普照諸佛世界?」

諸佛告諸菩薩言:「諸善男子!西方有世界,名娑婆,是中有佛,名釋迦牟尼;是其舌相出大光明,普照東方如恆河沙等諸佛世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為諸菩薩摩訶薩說般若波羅蜜故。」

是時,諸菩薩各白其佛言:「我欲往供養釋迦牟尼佛,及諸菩薩摩訶薩,並欲聽般若波羅蜜!」

諸佛告諸菩薩:「善男子!汝自知時!」

是時,諸菩薩摩訶薩持諸供養具、無量華蓋、幢幡、瓔珞、眾香、金銀、寶花,向娑婆世界,詣釋迦牟尼佛所。

爾時,四天王諸天,乃至阿迦尼吒諸天,各持天上天香、末香、澤香,天樹香、葉香,天種種蓮華——青、赤、紅、白,向釋迦牟尼佛所。

是諸菩薩摩訶薩及諸天所散諸華,於三千大千世界虛空中,化成四柱大寶台,種種異色,莊嚴分明。

是時,釋迦牟尼佛眾中,有十萬億人皆從坐起,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於未來世中,亦當得如是法,如今釋迦牟尼佛!弟子、侍從、大眾,說法,亦爾!」

是時,佛知善男子至心,於一切諸法,不生、不滅,不出、不作,得是法忍。

佛便微笑,種種色光從口中出。

阿難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微笑?」

佛告阿難:「是眾中十萬億人,於諸法中得無生忍。是諸人於未來世,過六十八億劫,當得作佛,劫名華積,佛皆號覺花。」

【論】

問曰:

初品中佛已出舌相,今何以重出?

答曰:

是事非一日一坐說。

前出舌相,為和合大會,度一切眾生,舍利弗問,佛答;今此異時,更為餘人;須菩提巧說空故,佛命令更說,是故出舌相光明。

問曰:

舍利弗智慧第一,竟何所少,而覆命須菩提?

答曰:

佛弟子眾多,一人說已,次命一人;譬如王者,群臣眾多,次第共語。

問曰:

若爾者,目連、迦葉等甚多,何以不次第皆與語?

答曰:

此經名智慧,舍利弗智慧第一,是故問。

須菩提雖有種種因緣,以二因緣大故;一者、好行無諍定,常慈悲眾生,雖不能廣度眾生,而常助菩薩,以菩薩事問佛;二者、好深行空法,是般若中多說空法——是故命須菩提說。

是「舌相光明」,「諸菩薩來往」義,乃至「華台供養」義,如先說。

爾時,眾生見是大神通力,所謂十方如恆河沙等世界中諸佛,以諸佛及釋迦文佛出無量光明故。眾生蒙佛神力,見舌相覆三千大千世界,及聞見諸佛在大眾中說法,即得無生法忍,作是願言:「我等未來世神通變化,亦當如今佛。」

佛知眾生得無生法忍,故微笑。「笑」義,「佛答」,如先說。

是人過六十八億劫作佛——是人見十方諸菩薩持七寶華來供養,變成七寶花台;因見是已,其心清淨,得無生法忍。是故作佛時,劫名華積,佛皆號覺華。

大智度論卷第四十

 

上篇:大智度論

下篇:金剛般若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釋經論部目錄

地藏菩薩本願經

覺林菩薩偈 華嚴第四會,夜摩天宮,無量菩薩來集,說...

【註音版】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普門品(日誦式版本)...

【註音版】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卷上(亦名金剛能斷般若) 無著菩...

寶髻經四法憂波提舍

寶髻經四法憂波提舍飜譯之記 寶髻經者。是大集中之一...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卷上 功德施菩薩造...

大智度論

大智度論卷第一 大智度論卷第二 大智度論卷第三 大智...

觀心論疏

觀心論疏卷第一 隋天台沙門灌頂撰 然論有序正流通。從...

佛說維摩詰經

佛說維摩詰經卷上(維摩詰所說不思議法門之稱一名佛法...

阿彌陀佛聖誕祝聖儀軌

(一)戒定真香讚: 戒定真香,焚起沖天上, 弟子虔誠...

佛說放牛經

佛說放牛經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

佛在舍衛國祇洹阿難邠坻阿藍。時佛傷哀諸所有生死之類...

佛說呵雕阿那鋡經

佛說呵凋阿那鋡經 東晉天竺三藏竺曇無蘭譯 聞如是:...

【註音版】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弘化社32分本)...

佛說力士移山經

佛說力士移山經 西晉天竺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無希望經

佛說無希望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游...

【佛教詞典】增上意樂行菩薩

【增上意樂行菩薩】 p1317 雜集論十三卷十二頁云:增上...

【佛教詞典】攘那跋陀羅

(人名)Jānabhadra,譯曰智賢。波頭摩國人。見開元錄...

如何避免起貪心見佛而著魔

問: 弟子學佛時間不長,業重福輕,障深慧淺,生怕起貪...

念佛為何要求「一心不亂」

《阿彌陀經》要求學人執持名號七日一心不亂。 《無量壽...

心能與佛合,則娑婆轉為極樂

心能造業,心能轉業;業由心造,業隨心轉。心不能轉業...

一隻貓的故事

女兒從北京回來,除了帶給兩老一些禮物外,還有一隻貓...

吾人所居之世界,具足無量諸苦

《阿彌陀經》云,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

人生的種種苦

佛教雲人生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

什麼樣的人不能皈依佛門

【原文】 凡皈依者,必須志誠懇切,修持淨土法門。若仍...

治病的根本方法是要息滅貪瞋癡

你看報紙上面說,全世界大概有死亡人數里面佔到15%都是...

經常這樣修行,就能解脫生死業力

我們應該知道,這一切的境界是我自己的妄想捏造出來的...

擁有「正見」,也就擁有快樂

佛法的修習違逆我們的習氣,真理違反我們的慾望。因此...

忍辱求安

寒山是唐代著名的和尚詩人。他的詩大多富有禪理,令人...

十二時·普勸四眾依教修行(敦煌歌辭)

雞鳴丑。雞鳴丑。曙色才能分戶牖。富者高眠醉夢中,貧...

【視頻】《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聆志居士讀誦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聆志居士讀誦

【視頻】《圓覺經》聆志居士念誦

《圓覺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