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諸法集要經

觀無畏尊者集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諸法集要經卷第七

觀無畏尊者集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宣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日稱等奉 詔譯

說罪品第十五之餘

 明瞭罪福相,  是為具智者,
 於此無正解,  乃愚癡所作。
 善達諸功德,  於過惡亦然,
 二種如實知,  常獲於樂分。
 若人造諸罪,  如與冤同處,
 樂行善利者,  如近於良友。
 由愛染造作,  境界常現前,
 展轉癡暗中,  常受諸楚毒。
 欲境如稠林,  貪愛常游處,
 愚夫不達法,  何因能出離?
 墮彼地獄中,  和合受眾苦,
 當知不作罪,  無由來至此。
 行善獲勝報,  無量福莊嚴,
 為惡自招殃,  決定無能免。
 謂自他苦樂,  循環三有海,
 由業風所吹,  如波依於水。
 若人生於逸,  常造作諸惡,
 以是因緣故,  當墮於地獄。
 從地獄得脫,  生於餘趣中,
 復為欲所牽,  忘昔所受苦。
 此心由慣習,  暫悟即還迷,
 樂壞苦復生,  不思惟後患。
 為五根所誑,  狂亂侵佗境,
 受流轉無窮,  皆由愛纏縛。
 墮地獄鬼趣,  傍生及邊夷,
 或暫生天中,  須臾還退殃。
 受諸趣流轉,  如世間車輪,
 皆由業習牽,  而不生疲厭。
 設使生天中,  受極妙快樂,
 福盡還退墮,  此皆輪迴行。
 墮蓮華地獄,  百千俱胝數,
 受無量苦惱,  愚癡無厭怖。
 三界無有樂,  皆為苦所逼,
 眾生癡所盲,  未嘗懷憂畏。
 愚夫迷苦因,  於苦不能了,
 是苦從因起,  如種生其果。
 由苦樂所拘,  於三有往返,
 唯除寂滅樂,  永離諸憂惱。
 若在所生處,  能思念諸苦,
 是苦不復生,  離苦獲安隱。
 若人能憶念,  地獄中苦惱,
 則於彼樂中,  少分而不著。
 如是了知已,  世間悉虛假,
 當離諸過患,  以慧善修作。
 壽命不久住,  瞬息剎那間,
 斷除彼惡因,  常奉行眾善。
 了住壽非堅,  一切由心造,
 依正行所作,  不求邪活命,
 未來世苦惱,  何不生驚怖?
 癡索鎮縈纏,  獄火常燒煮。
 癡為不善法,  違白淨福業,
 能引惡眾生,  長淪於苦海。
 若人不怖罪,  樂多造諸惡,
 展轉地獄中,  為獄火燒炙。
 如一微細火,  則能燒諸物,
 愚夫罪少許,  亦墮於地獄。
 若人怖惡道,  不作諸罪行,
 能攝受正法,  舍惡而從善。
 惡友生放逸,  起無慚無愧,
 智者常遠之,  彼如火如毒。
 苦法為魔障,  樂法無所礙,
 於二善分別,  一切皆通達。
 遠彼惡知識,  樂廣行施忍,
 慈念諸眾生,  是生天要行。

地獄品第十六

 若人邪活命,  造作眾惡業,
 今當說其報,  後墮於地獄。
 謂等活黑繩,  眾合二號叫,
 燒然極燒然,  無間地獄等;
 如是八地獄,  方面各一門,
 彼一一獄門,  四獄為城郭;
 鐵城遍圍繞,  造惡者充滿,
 獄卒叉罪人,  如魚烹鼎鑊;
 雨山石器杖,  斫截碎其身,
 日夜常悲啼,  渴令飲銅汁;
 為極苦逼切,  發聲大號吼,
 受種種治罰,  向四方奔竄。
 若人癡所覆,  橫生諸惡見,
 招彼地獄因,  如海深且廣。
 此下劣惡見,  損害於自佗,
 無量苦因緣,  汝為自纏縛。
 由著邪見故,  恃己生憍慢,
 永墮惡道中,  長時受極苦。
 由造彼惡業,  汝今來至此,
 下劣愚癡人,  自作何愁怖?
 作惡希善報,  則無有是處,
 種植於深淵,  必無其果利。
 若人縱愚癡,  數親近和合,
 為彼少樂故,  後受於多苦。
 愚夫妄為樂,  戀著於妻孥,
 起染污煩惱,  皆由愛惑心;
 於己命終時,  無一能捄護,
 獨趣險惡道,  慘然而長逝。
 又彼地獄中,  本無諸苦器,
 隨造惡有情,  自心之所變。
 譬如然妙香,  倏爾飄無狀,
 亦如群宿禽,  夜集曉還散。
 或劫取佗財,  及害彼身命,
 造此極不善,  皆為癡所致。
 謂由彼癡故,  從瞑入於瞑,
 失生天正行,  及最上寂靜。
 彼妻子眷屬,  纏縛難出離,
 沒生死海中,  而無所依怙。
 貪求造眾惡,  雲為於妻孥,
 及自受酸辛,  彼各知何所?
 於無量生中,  常貪著美色,
 由是造諸過,  鄙劣而無愧。
 先造彼罪惡,  後不生追悔,
 定墮地獄中,  長劫無出期。
 親屬雖聚多,  於己何能捄?
 見餘著欲者,  受報亦如此。
 自行於善行,  必招其樂果,
 愚夫癡所蔽,  於此殊無悟。
 若為癡所覆,  貪恚亦隨生,
 所愛為佗有,  己苦無能免。
 內為三毒燒,  外獄火圍繞,
 長劫受楚毒,  何時免惡道?
 自心造諸惡,  曾不生愧恥,
 為獄火燒炙,  何用徒悲啼?
 汝輩極暗鈍,  樂行於非法,
 不鬚生悔恨,  於苦當安忍。
 愚夫造眾罪,  作已生驚怖,
 業果常相隨,  皆從因緣起。
 於善何曾修,  於惡不能斷,
 若離彼惡者,  地獄不復見。
 若人癡所覆,  不了於業果,
 為邪師所悞,  轉增其過咎。
 由怖先造罪,  常生於熱惱,
 無正法對治,  終為苦逼切。
 若能離諸過,  於苦則無分,
 住正念思惟,  不應作諸罪。
 若樂作眾惡,  彼於苦無厭,
 以苦而加苦,  何由能出離?
 心不生厭患,  彼何有寂靜?
 我於罪眾生,  故不生悲愍。
 汝為癡所縛,  造彼非法行,
 彼因汝自作,  匪我而能捄。
 積集彼癡行,  罪惡悉盈滿,
 不能持淨戒,  苦報孰能免。
 若人造惡業,  隨因則受報,
 應知苦因緣,  自作而自受。
 汝為愛索拘,  狂亂無慚赧,
 受極險治罰,  彼苦無能說。
 若人造眾惡,  則受諸楚毒,
 不作則不受,  無因亦無報。
 如是諸過患,  果在於地獄,
 於諸善法中,  曾不生欣樂;
 不修於福業,  造無量罪惡,
 受報亦如然,  愚夫徒悔惱。
 舍離諸善人,  多行於詭詐,
 不修真實因,  求樂不可得。
 積集眾罪垢,  從愚癡心起,
 長劫受極苦,  皆由昔所造。
 地獄諸有情,  為獄卒囚執,
 苦切而責之,  業盡汝當出。
 又彼愚癡人,  為自心所誑,
 不了所作業,  煩惋懷悲愴;
 以非利為善,  以良友如冤,
 損壞於自他,  常處大黑暗。
 彼三毒惡行,  與深冤無異,
 能牽諸有情,  至焰摩羅所。
 是癡何因生?  皆由計我所。
 不修施等行,  以何而濟度?
 罪為第一冤,  隨惡趣顯現,
 於此世他生,  而不相舍離;
 所造作諸惡,  如利刀毒火,
 險惡極可畏,  作已汝當受。
 若人心寂靜,  不著諸境界,
 不隨癡所行,  則離於惡報。
 聞地獄苦聲,  愚闇不生怖,
 如持彼乾薪,  投之於烈火。
 又世間火然,  焰久即能滅,
 當知彼業火,  長時而熾盛;
 常火勢可斷,  業火長相續,
 若人造惡行,  畢竟為所燒。
 是故彼業火,  常燒地獄人,
 不怖惡道者,  無能免斯害。
 以慧當揀擇,  於己善防護,
 遠離彼惡業,  則不受諸苦。
 為癡之所覆,  常造作眾惡,
 今受此極苦,  悲號徒爾為。
 謂初中後分,  及盡苦邊際,
 苦因與苦果,  皆不可愛樂。
 昔在於人間,  廣作諸惡業,
 招此險惡報,  汝今當自受。
 離顛倒分別,  因果常相應,
 如昔之所作,  隨業而受報。
 汝能於自身,  常生其保重,
 云何起殺業,  伺斷佗壽命?
 汝求彼財利,  備受諸艱辛,
 云何於佗財,  興心而劫盜?
 汝於自妻妾,  專意而防護,
 云何於佗色,  而生於侵暴?
 汝作妄語罪,  欺誑於良善,
 為佗不信受,  彼舌極可畏。
 汝樂飲酒罪,  引生於癡鈍,
 招非法誹謗,  何不生遠離?
 如是五種惡,  皆汝先所造,
 今受此惡報,  何為徒悲慟?
 不善法如毒,  應當常遠離,
 能令諸有情,  長淪於苦海。
 又彼貪慾火,  於三有熾然,
 見善利不修,  後樂何所得?
 說巧笑言辭,  增長於貪慾,
 斯為大過咎,  當斷無有餘。
 墮彼地獄已,  發聲大號哭,
 獄卒咸謂言:  如彼因而受。
 不遠離諸惡,  作已還復造,
 彼因即增長,  受報亦如此。
 若畏未來苦,  當現修眾善,
 則無地獄報,  亦不生悲啼。
 放逸如彼地,  出生諸不善,
 無量諸有情,  皆為貪所牽。
 汝昔造眾罪,  起貪等惡行,
 愚夫不了知,  當苦何人代!
 不生慈愍心,  隨諸惡流轉,
 無邊苦海中,  憑何而濟度?
 資財及所愛,  命盡悉遺棄,
 由造此眾罪,  為獄卒所追。
 極勐惡火聚,  充遍於虛空,
 乃至地方所,  熾焰而無間。
 苦切不可觀,  惶怖何所至?
 鋒刃為其道,  驅逐令履踐。
 險難廣如海,  獨逝而無伴,
 何時得解脫,  於我誰能捄?
 我為苦逼切,  疲乏不能往,
 為彼所執縛,  牽挽而將去;
 妻孥朋屬等,  到此皆如冤,
 縱無量珍財,  求囑無能脫。
 由昔放逸故,  樂壞翻為苦,
 為死羂所牽,  冥莫何歸趣?
 彼琰摩獄卒,  極暴惡忿怒,
 執縛加凌辱,  心生大惶怖。
 我觀彼惡處,  種種苦治罰,
 一切情非情,  皆騰於勐焰。
 復有大毒蟒,  周匝悉圍繞,
 悲號求出離,  無歸亦無捄。
 墮黑暗獄中,  深廣猶大海,
 虛空宿曜光,  長劫何由覩?
 謂由彼五根,  顛倒生貪著,
 流轉三有中,  何由能寂靜?
 一切身肢分,  為利鋸分解,
 無量極苦惱,  言莫能盡宣。
 積集罪如山,  眾苦常圍繞,
 念念常增長,  心作身自受。
 受極苦迫窄,  辛酸唯自知,
 琰摩勅彼言:  汝觀昔所作。
 若了知自罪,  於苦能堪忍,
 乃至業未盡,  一一當思惟。
 昔由癡所覆,  今徒生悔惱,
 汝作如是因,  自受如是果。
 由惡作所起,  造增上重罪,
 墮難中險難,  受苦中極苦。
 愚夫造罪已,  如以薪投火,
 從劫而至劫,  業盡或當出。
 非諸天脩羅,  夜叉鬼神等,
 我為死羂拘,  彼皆不能捄。
 為彼索所縛,  牽至琰摩所,
 惶怖無依歸,  隨業之所趣。
 若離欲過患,  三界中最勝,
 解脫一切縛,  則不造諸罪。
 若和合因緣,  先從父所得,
 彼如是劬勞,  汝何行殺害?
 又復害母罪,  惡業無過此,
 墮於地獄中,  受增上極苦。
 斷三有結縛,  是名阿羅漢,
 愚癡行殺害,  今受此苦報。
 一切諸法藏,  顯示解脫門,
 法破和合僧,  今受此苦報。
 常發虛妄言,  指東而談北,
 所說無誠信,  今受此苦報。
 又復生綺語,  損壞真實寶,
 無益於自佗,  今受此苦報。
 起兩舌惡業,  互相而讒謗,
 離散彼親朋,  今受此苦報。
 說無義惡語,  如刀杖毒火,
 令佗生熱惱,  今受此苦報。
 護惜己身命,  損害諸有情,
 常無慈愍心,  今受此苦報。
 佗所有珍財,  偷取或劫奪,
 恣為五欲因,  今受此苦報。
 樂作欲邪行,  如火益其薪,
 常生疑怖心,  增長諸不善;
 樂著於邪見,  損壞佗善根,
 受惡報無窮,  受第一苦惱。
 此諸惡境界,  汝愚癡隨轉,
 皆由身語心,  相應而造作。
 造彼眾惡已,  將終苦現前,
 為獄卒所驅,  速趣於地獄。
 是地獄苦惱,  極難堪忍受,
 假使海深廣,  燒然亦枯涸。
 若人了諸惡,  因果非可樂,
 常當正思惟,  於罪不應作。
 謂佛法僧寶,  眾德皆圓滿,
 得生於人中,  何不能親近?
 初作微細罪,  如小火所燒,
 後廣造惡因,  如投身火聚。
 於罪徒憂怖,  意不斷諸惡,
 常思受苦報,  今汝復何造?
 當知彼少罪,  則能生眾苦,
 業盡當出離,  餘無有能捄。
 彼琰摩使者,  檢察隨釋放,
 若惡報未盡,  還牽受眾苦。
 於身肢方面,  分裂而斫截,
 無數罪有情,  生悲愁號叫。
 復有惡有情,  多作離間語,
 猶如一種子,  後增長無數。
 皆由彼惡慧,  而生於鬪亂,
 於親屬朋友,  悉為作破壞。
 常遠諸善言,  樂發於惡語,
 當割截其舌,  因果還相似。
 百千功德門,  由舌而破壞,
 今受此苦報,  何時獲出離?
 墮彼地獄中,  極熱生飢渴,
 譬如以芥子,  擲須彌火聚。
 又彼地獄火,  復從飢渴生,
 及墮落諸天,  受報亦如此。
 所造眾惡業,  皆由三毒起,
 展轉勐焰間,  無藏竄逃避。
 無智諸有情,  妄起於分別,
 不善說為善,  於良友如冤。
 云何諸眾生,  不悟真實法?
 設為彼開示,  心不生愛樂。
 不樂聞正法,  輕毀說法師,
 於濁惡世中,  何由生慧眼?
 愚夫之境界,  愛慾長迷惑,
 不依正法律,  無因能自悟;
 為癡索所牽,  常樂作諸惡,
 作已受極苦,  徒生於憂悔。
 由增上愚癡,  於法說非法,
 彼因既顛倒,  則錯行亂學;
 無明慧揀擇,  耽嗜於五欲,
 於善不修習,  見惡則隨作。
 諸天心著樂,  投放逸火中,
 不遇勝善緣,  彼即隨退墮。
 又彼愚癡人,  憎嫉諸賢善,
 矯現諸威儀,  誑佗而求利。
 口雖說正法,  心常伺他咎,
 是人於世間,  為第一惡者。
 若人著欲樂,  則是求苦惱,
 為自心所誑,  樂壞非他受。
 是故以正慧,  常修十善行,
 於諸非義利,  畢竟永除斷。
 樂利益於佗,  繫心無暫舍,
 常依淨善法,  應當如是住。

餓鬼品第十六

 若人不行施,  如無燈求光,
 舍離於善業,  何能有樂報?
 如世間盲者,  於物無所覩,
 離施無福因,  當墮餓鬼趣。
 墮無財鬼中,  週遍而求覓,
 常困於飢渴,  皆由慳所感。
 若樂修施者,  一切無能壞,
 不作於少因,  後乃徒生悔。
 由先造惡業,  墮餓鬼趣中,
 為獄火燒炙,  長受飢渴苦;
 何時離彼趣,  暫得於快樂?
 何劫得解脫,  則舍諸熱惱?
 由不了因果,  及彼道非道,
 為飢火所逼,  相續苦不斷。
 丑狀發髼亂,  唯筋皮相連,
 希求諸飲食,  暫覩無由得。
 為眾苦逼迫,  墮諸惡險難,
 曾無有親朋,  於我暫能捄。
 汝昔於人中,  斷作諸福行,
 如至於寶洲,  空手而獨返。
 若樂修勝行,  常遠彼諸惡,
 我觀彼善人,  躡生天階漸。
 由彼身語意,  造作諸不善,
 眷屬皆他往,  獨依苦而住。
 為琰摩使者,  捉縛而驅逐,
 入深邃黑暗,  去處極懸遠。
 我於一切處,  常受諸苦惱,
 乃至須臾頃,  曾無微少樂。
 今受此果報,  皆由先所作,
 何時免斯苦,  得至於樂處?
 為渴所逼故,  徒陟彼高原,
 設見於河池,  到則皆枯涸。
 於曠野山林,  週遍而尋覓,
 受渴乏艱辛,  求水不可得。
 乃至濕潤處,  彼亦不能見,
 復有大烏鳶,  利嘴而啄食。
 為彼飢渴火,  常逼切其身,
 宛轉險道中,  叫呼求捄護。
 昔近欲境界,  彼如鏡中像,
 虛壞己修財,  今獨受此報。
 由造彼業故,  籠罩難出離,
 於四向奔走,  業盡當解脫。
 從三毒所生,  極惡勐火聚,
 念念常熾然,  則能燒巨石。
 又火焚彼石,  水沃即能止,
 我業火如海,  深廣何能滅?
 惡業如其薪,  愛風同發起,
 燒彼罪有情,  周匝無能避。
 我造諸罪咎,  遠離於善法,
 墮彼鬼世間,  為自心所誑。
 我為彼飢渴,  二火鎮燒然,
 及刀杖傷殘,  受三種極苦。
 我造諸惡業,  墮餓鬼趣中,
 非眷屬親朋,  能為作捄濟。
 唯有彼善法,  與我作依怙,
 謂施戒多聞,  三種為歸捄。
 乃至我造作,  諸極惡苦因,
 墮愚癡網中,  長淪於苦海。
 受極重熱惱,  實難堪難忍,
 我若得出離,  少罪不復造。
 彼餓鬼趣中,  常生大愁怖,
 於此不善因,  是故當遠離。

畜生品第十八

 彼畜生苦報,  為牽縛捶打,
 不斷殺因緣,  則更生食噉。
 愚夫愛惑心,  樂行於損害,
 不修施戒因,  後受畜生報。
 為愛索所縛,  五根如癡瘂,
 懷忿恨憎嫉,  後受畜生報;
 應作不應作,  可食不可食,
 於善不善法,  皆不能了知。
 人趣多追求,  諸天著放逸,
 餓鬼受飢渴,  地獄唯極苦。
 若人於有情,  樂行於殺戮,
 招種種危苦,  當互相殘害。
 又復諸眾生,  多慳復散亂,
 以是因緣故,  當墮鬼畜趣。
 彼三毒過患,  沒溺諸有情,
 受生死輪迴,  深險難出離。
 若樂求正法,  則生諸善果,
 具足彼明慧,  為人所恭敬。
 是故具智者,  樂修清淨業,
 如理而作意,  躋解脫正道。

饑乏業報品第十九

 樂作不饒益,  驅役諸眾生,
 招下劣苦因,  無與饑相似。
 叫呼求飲食,  從自身起火,
 燒彼罪眾生,  如然於藁木。
 是火遍方處,  所至即隨逐,
 設經百劫中,  匪食無能濟。
 世火雖炎熱,  飢火復過是,
 奔馳三有中,  於食求無得。
 又世間有情,  常生種種過,
 為飲食因緣,  沉淪三有海。
 住彼三有中,  隨業而牽去,
 長時受楚毒,  此苦說無盡。
 處於胎藏中,  為糞穢所溺,
 受逼迫熱惱,  此苦說無盡。
 耽著於欲境,  樂殊妙嚴飾,
 貪求受艱辛,  此苦說無盡。
 常詣他舍宅,  求丐於衣食,
 為彼所輕賤,  此苦說無盡。
 由愛毒所使,  勞己而求覓,
 乃至身未終,  此苦說無盡。
 自貪其欲境,  眾冤伺其便,
 心常生惶怖,  此苦說無盡。
 由為彼妻孥,  多生於憂慼,
 斯為第一冤,  此苦說無盡。
 枉費諸珍財,  為親朋訶毀,
 由斯起愁惱,  此苦說無盡。
 變異身衰老,  策杖而徐行,
 色力頓疲羸,  此苦說無盡。
 生平所愛寵,  臨終皆棄舍,
 獨往無所依,  此苦說無盡。
 愚夫造諸罪,  墮於惡趣中,
 皆由飲食因,  智者之所誡;
 了知是業報,  心當生怖畏,
 樂修於施戒,  以眾善莊嚴。

諸法集要經卷第七

諸法集要經卷第八

觀無畏尊者集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宣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日稱等奉 詔譯

舍離懈怠品第二十

 謂由彼劣慧,  而生於懈怠,
 好習戲論言,  遠離於正智。
 舍離善知識,  樂習近惡友,
 為破法因緣,  此說為邪命。
 不知時與方,  及彼諸難處,
 不應說為說,  心常生愁怖。
 不避於譏嫌,  而常往乞食,
 為佗所輕賤,  樂自稱己德;
 起增上貪癡,  生掉舉邪慢,
 深著於五欲,  心不依正教。
 違背王教勅,  常懷於忿恚,
 狂亂失正念,  非時而致死。
 遠離說法師,  不達法非法,
 善人雖教招,  生瞋而毀呰。
 貪嗜彼飲食,  常著於睡眠,
 如是罪眾生,  當墮於地獄。
 若決定精進,  能生於樂報,
 是故依正法,  而當取善果。
 若懈怠為本,  生三種過失,
 唯精進對治,  能破諸癡惑;
 謂彼三毒因,  能招三種報,
 此三為根本,  隨趣於三有。
 若樂彼懈怠,  則棄諸善法,
 眾惡由之生,  當墮於地獄。
 或取彼生貪,  或舍此增恚,
 如是處執著,  此說為愚癡。
 懈怠覆其心,  如中毒悶絕,
 於放逸深坑,  墮落無疑惑。
 若樂行精進,  離懈怠垢穢,
 解脫諸恐怖,  此則獲樂分,
 若作意懈怠,  不修勝淨法,
 得廣大過咎,  是人唯苦分。
 由眷屬纏縛,  當墮於險難,
 是故此生中,  無貪彼欲樂。
 又彼懈怠者,  常為癡所蔽,
 無少分福業,  眾共生輕賤。
 又彼懈怠者,  生睡眠惛沉,
 破壞解脫門,  智者善防護。
 又彼懈怠者,  起無慚無愧,
 此二為苦本,  後得大恐怖。
 又彼懈怠者,  悉廢其修作,
 是人於世間,  雖活即如死。
 又彼懈怠者,  引生於掉舉,
 令心不寂靜,  命終心散亂。
 沒懈怠淤泥,  何由超苦海?
 唯勇勐精進,  能到於彼岸。
 又彼懈怠者,  如傍生無異,
 但思念所食,  餘則無所知。
 由貪嗜飲食,  樂作不淨行,
 所欲多匱乏,  常從佗乞丐。
 乃至於自身,  忍寒熱飢渴,
 皆由懈怠故,  備受於艱苦。
 由彼懈怠故,  眾人皆嫌棄,
 彼為自欺罔,  何能盡苦際?
 不學真實乘,  唯貪於美味,
 命終墮惡道,  徒勞生後悔。
 若發起精進,  安住彼正念,
 永斷不善法,  此則為智者。
 如是種種苦,  皆由懈怠生,
 了知是業報,  畢竟不復造。
 眾生三毒火,  念念常熾然,
 大悲甘露雨,  為彼而息除。

悲愍有情品第二十一

 謂身語意業,  常與善相應,
 顯示三惡道,  引之令出離。
 若依止悲心,  能趣寂滅樂,
 愍念諸眾生,  如母愛己子。
 於有苦眾生,  尋求而捄護,
 鬼趣尚蒙祐,  得生於天趣。
 若具足悲心,  愛念諸含識,
 是名大丈夫,  人天咸恭敬。
 若人有悲心,  則能持淨戒,
 如月照世間,  光明常清淨。
 能令諸眾生,  離愁怖憂慼,
 是故於悲心,  畢竟常親近。
 若人離麁獷,  以悲心莊嚴,
 是名良福田,  名稱普週遍。
 由悲心普滋,  諸根無垢染,
 住清淨正見,  去菩提不遠。
 若人具悲心,  如諸天自在,
 於百千生中,  永離彼貧乏。
 若人意質直,  如金可貴重,
 復安住悲心,  斯為無盡寶。
 若人具精進,  常勤求正法,
 以悲心明燈,  為說除疑暗;
 常於晝夜中,  不舍其悲意,
 隨其所至處,  樂說而無懈。
 悲心極清涼,  息眾生熱惱,
 令得上妙樂,  後獲真常果。
 故諸佛所讚,  悲為無盡財,
 亦如淨池沼,  能滌諸罪垢,
 是最上莊嚴,  破煩惱黑暗,
 沃潤菩提苗,  令得真常果。
 若人有悲心,  如牛出醍醐,
 具足其美味,  蠲身心熱惱。
 三有如巨海,  三毒如駛流,
 悲心為舡筏,  仁者所乘蹈。
 悲為功德財,  白淨法嚴瑩,
 善人常繫念,  此說名為悲。
 悲舍離剛強,  內則生諸善,
 除煩惱過患,  如鎔金出鑛。
 悲心如寶器,  滿中容妙物,
 增長彼善根,  隨念獲安隱。
 悲心如寶藏,  眾生用無盡,
 能破彼貧窮,  成就廣大利。
 悲心常寂靜,  樂修習諸禪,
 離放逸境界,  出五欲垢染。
 又復起慈心,  於他生愍念,
 令彼獲輕安,  得脫苦纏縛。
 以意善思惟,  常遠彼罪垢,
 解脫諸恐怖,  志求寂靜樂。
 常與忍相應,  自他則無惱,
 世間咸喜見,  後得生天中。
 若人能安住,  慈忍無上寶,
 一切諸有情,  瞻之如父母。
 慈愍無過上,  為樂之根本,
 若人無是心,  後則唯有苦。
 若梵天悲心,  自在天忍辱,
 諸持明智母,  皆不及慈行;
 不害第一福,  正見最上善,
 寂靜心常安,  得離諸險難。
 是故當了知,  心常生憐愍,
 以施戒忍慈,  修成無垢智。

佈施品第二十二

 由淨施所感,  十二種功德,
 得生人天中,  財富無與等。
 若人返是者,  獲咎亦如此,
 愚癡不樂施,  後墮於惡處。
 為妻子眷屬,  起慳悋貪愛,
 造匱乏苦因,  常希求不足。
 若廣行佈施,  解脫貪纏縛,
 摧彼我慢幢,  破滅諸癡暗。
 施為彼先導,  引生殊勝處,
 於人世天中,  當招於巨富。
 施如彼浴池,  戒能淨諸垢,
 以智善觀察,  能超於三有。
 謂施戒及智,  三種如燈明,
 若人善修習,  永離諸癡暝。
 愛恚如巨海,  疑惑如波濤,
 欲渡彼險難,  當修施戒智。
 眾生多狂亂,  隨所生貪著,
 欲防護彼心,  當修施戒智;
 如是三種行,  我說為良藥,
 善除煩惱病,  皆使獲清涼。
 心起邪思惟,  生放逸過失,
 為彼淫怒癡,  相應而纏縛;
 是三毒可畏,  如火燒世間,
 以施等對治,  當斷令永盡。
 不修施等行,  彼則為愚癡,
 是人常苦惱,  求樂則無有。
 若在在處處,  眾生造諸罪,
 隨彼彼因緣,  受種種果報。
 一切有為法,  皆從因緣起,
 未見無惡因,  而受於苦報。
 心不樂惠施,  面常生怒色,
 斯為貧窶因,  是故當遠離。
 若施生喜心,  離相應慳垢,
 後得生天中,  諸天共遊戲。
 是慳如彼冤,  損壞極可畏,
 能令諸眾生,  受餓鬼飢渴。
 若樂行佈施,  所生即快樂,
 是故諸智者,  於施常稱讚。
 施如彼光明,  所至則隨有,
 若生人天中,  得供養恭敬。
 故諸佛所說,  當善修佈施,
 住不可破壞,  最上堅牢處。
 善行其施者,  則降彼慳冤,
 常以慧觀察,  無令得其便。
 施如彼良田,  而有其三種,
 善熏心種子,  各獲其果利。
 初樂行於施,  後專持淨戒,
 以智斷愛垢,  此理無過上。
 世間皆無常,  復多諸過失,
 不能斷彼愛,  何由生勝處?
 當發起大心,  樂廣行佈施,
 舍此不修習,  後受餓鬼報。
 由依止施故,  復堅持淨戒,
 是人於後身,  受轉輪王位。
 由具彼禁戒,  善知時非時,
 解脫苦邊際,  得近菩提道。
 諸天不行施,  其福則隨滅,
 智者了知已,  當樂行喜舍;
 乃至此生中,  受人間快樂,
 皆由彼施故,  常繫念修作。
 設墮畜生中,  亦受彼快樂,
 皆由彼施故,  是如來所說。
 若人不樂施,  後墮餓鬼趣,
 斯由慳悋故,  常食諸不淨。
 若樂行佈施,  則得清涼果,
 不修如是行,  為飢渴所燒。
 由先放逸故,  不修施等因,
 於彼命終時,  自心生熱惱。
 心喜而行施,  得眾所愛敬,
 常獲於吉祥,  感果故相似。
 若人不樂施,  自亦不受用,
 常悋惜其財,  終為佗散壞。
 若人具珍財,  奉尊親師長,
 斯順於正行,  則不為虛用。
 於貧病疲乏,  一切諸有情,
 常樂清淨施,  為之作眼目。
 由如是行施,  施已得生天,
 諸天若生慳,  不久而退墮。
 人間修施因,  天中受樂報,
 非無所修因,  而妄招其果。
 若離於施戒,  亦不修禪定,
 如是愚癡人,  雖活死無異。
 若不樂正法,  則減失慧命,
 愚夫不修習,  雖活則如死。
 若人無智燈,  心則不明瞭,
 彼則如傍生,  為人皮所覆。
 不施復多貪,  諸根常散亂,
 當知彼非人,  如餓鬼鬪諍。
 住慈念觀察,  修施戒禪定,
 斯為寂靜人,  諸天咸恭敬;
 具德眾所尊,  無德咸輕易,
 如是善了知,  是名人中天。
 善修其施者,  獲富樂長壽,
 於此世佗世,  常樂行喜舍。
 眾生隨自業,  生於五趣中,
 唯施等善因,  見之如父母。
 了知佈施因,  所感其勝報,
 當奉持淨戒,  得脫三有苦。

持戒品第二十三

 戒為最勝財,  如日光普照,
 若人命終時,  唯戒為伴侶。
 持戒得生天,  或得諸禪定,
 於此世佗世,  光明無與等。
 若人樂生天,  少因則能得,
 是故遠諸惡,  常持於淨戒。
 若能護彼戒,  心樂行於施,
 後得生天中,  獲妙樂無比。
 妻子及珍財,  親眷朋屬等,
 護持淨戒者,  覩此皆非樂。
 於戒生愛敬,  如護念赤子,
 則離彼毀犯,  常生於勝處。
 由修彼淨行,  施戒悉圓滿,
 以白業莊嚴,  得生於天上。
 戒如於寶藏,  能生彼富饒,
 名稱及生天,  不求而自至;
 此三種勝報,  鬼趣尚能求,
 何況具智人,  淨心而奉戒?
 若人於淨戒,  盡形能護持,
 得至不滅處,  永盡諸苦際。
 過去諸輪迴,  為三毒纏縛,
 戒如淨光明,  能破彼黑暗。
 戒如天池沼,  具眾寶嚴瑩,
 亦名堅固財,  水火無能壞。
 是故彼正士,  於戒曾無犯,
 常生愛敬心,  得最上寂靜。
 決定心堅固,  於戒無缺漏,
 唯彼戒功能,  命終常守護。
 若親持戒人,  如日光所照,
 習近毀禁者,  轉增其癡鈍。
 離不善垢穢,  無希求熱惱,
 如是持戒人,  諸佛所稱讚。
 持戒具福慧,  初中後皆善,
 破戒唯愚夫,  如傍生無異。
 若人持淨戒,  得戒衣所覆,
 於戒若毀犯,  彼則如裸體。
 由持戒生天,  天眾競迎奉,
 於彼園苑中,  而共相遊戲。
 具足諸福業,  堅修持梵行,
 是人生天中,  決定無疑惑。
 由持彼戒故,  增益諸善利,
 於上妙五欲,  心不生染著。
 若此世佗世,  戒為其伴侶,
 於彼險惡道,  為之作依怙。
 於飢渴怖畏,  作第一捄護,
 應當善觀察,  舍此何歸趣?
 寧以利刀劍,  而自斷其首,
 於彼戒功能,  不應生毀犯。
 是持戒功德,  因果皆清淨,
 招世出世樂,  為諸佛所讚。
 若人不護戒,  無初中後善,
 失廣大利益,  及最上寂靜。
 持戒第一善,  施所不能及,
 彼財有限量,  戒功能無盡。
 由戒德莊嚴,  眾人所愛敬,
 當知諸如來,  因戒而成聖。
 持戒最清涼,  除身心熱惱,
 是故常奉行,  當得生天道。
 戒為生天梯,  亦名為樂海,
 若人離彼戒,  後唯生憂悔。
 戒如清涼水,  深廣常彌滿,
 為彼持戒者,  滌身心垢穢。
 受天中妙樂,  及殊勝莊嚴,
 皆由戒功能,  善因之所致。
 若安住淨戒,  眾善咸依止,
 念念常增長,  無惡道怖畏。
 若專修梵行,  以戒而嚴身,
 是人於現生,  得供養恭敬。
 由堅持禁戒,  常遠諸不善,
 於彼一切處,  得快樂安隱。
 若持彼彼戒,  各別有功能,
 常生殊勝處,  隨意而自在。
 施戒智三種,  能生於慈心,
 常愛念眾生,  得親近承事。
 戒如妙珍寶,  善人常貴重,
 永離諸過失,  得生於天中。
 具足清淨智,  如鎔金離垢,
 常樂持淨戒,  得生於天中。
 能令諸有情,  一切處安隱,
 不造諸罪行,  得生於天中。
 若人護彼戒,  以智善揀擇,
 於彼晝夜中,  精進常無退。
 戒如彼良馬,  善人所乘御,
 以真實思惟,  不著於樂報。
 天中上妙樂,  諸天共遊戲,
 皆由持戒故,  而得生於彼。
 天上妙花鬘,  天衣而嚴飾,
 諸天共遊戲,  皆善因所得。
 有妙蓮花池,  生清涼香風,
 諸天共遊戲,  皆善因所得。
 天上諸宮殿,  眾寶而莊嚴,
 諸天共遊戲,  皆由持戒故。
 天中妙園林,  眾華悉開發,
 游止諸寶山,  皆由持戒故。
 由具彼淨戒,  生三十三天,
 如人入己宅,  即無諸憂患。
 若人護彼戒,  得最上壽命,
 破戒命終時,  受無量極苦。
 於持戒功德,  知已常愛樂,
 善護於戒者,  則不生毀犯。
 由能護彼戒,  善住於忍辱,
 以寂靜因緣,  眾人咸樂覩。
 若依止淨戒,  如乘於舡筏,
 能運載自佗,  得渡三有海。
 由戒水清涼,  能滌於心智,
 閻浮檀金花,  諸天來奉獻。
 若人意寂靜,  以戒常莊嚴,
 自在生諸天,  受樂而無極。
 由廣修勝行,  受最上妙樂,
 遊戲於諸天,  皆由持戒故。
 若持彼淨戒,  如陞於階陛,
 智力常相扶,  得生尊勝處。
 若人純淨心,  於戒無缺漏,
 由戒法清淨,  常生安隱處。
 善護於戒者,  常思惟觀察,
 離微細毀犯,  得至寂滅處。
 戒能生彼樂,  棄背諸罪垢,
 是故常守護,  畢竟除憂怖。
 由持彼戒故,  命終無怖畏,
 於三惡道中,  為第一捄護。
 若人不護戒,  如盲瞖眼目,
 於戒不清淨,  常生下劣處。
 求人天快樂,  唯戒為其本,
 於戒不清淨,  後則生悔惱。
 無戒愚癡人,  不得生天界,
 是故具智者,  於戒常奉持。
 天中妙五欲,  第一殊勝樂,
 由戒清淨故,  而獲於多果。
 彌盧山金光,  戒光復過彼,
 柝為十六分,  亦不及其一。
 戒光常照明,  逾真金嚴瑩,
 皆由自善業,  得生於忉利。
 持戒有三品,  謂彼上中下,
 皆如所作因,  受報亦如是。
 由持彼戒故,  則不生放逸,
 安住於正法,  常獲諸妙樂。
 戒能離諸垢,  常發淨光明,
 設百千日光,  類此無能及。
 若上品持戒,  獲七種功德,
 隨意而受用,  善逝之所說。
 由依止淨戒,  正見常現前,
 從人世生天,  斯不為難得。
 戒為清涼觸,  於身不舍離,
 愚夫不親近,  常受諸熱惱。
 若人清淨心,  善護於禁戒,
 具彼七種財,  決定無能壞。
 若人清淨心,  修持於梵行,
 如禽有二翼,  飛空而不墮。
 由持彼戒故,  而得清淨果,
 為勝中最勝,  則更無過上。
 若心善修作,  依止施戒寶,
 於天上人間,  長生殊勝處。
 身不持淨戒,  心不樂正法,
 內外無所蘊,  何由免惡道?
 若樂寂靜法,  為人所恭敬,
 彼內外堅固,  如金剛無異。
 旃檀沉水香,  怛計薝卜花,
 人天咸所重,  不及彼戒香。
 若人修施戒,  唯意樂生天,
 此為垢濁因,  如毒和美膳。
 是故於彼戒,  堅持求出離,
 遠離破戒人,  如毒如刀杖。
 如是善護戒,  往趣人天中,
 無戒眾所嫌,  求樂不可得。
 了知是功德,  專心無暫舍,
 為第一捄護,  無與戒相似。

忍辱品第二十四

 善安住於忍,  為第一莊嚴,
 此為最勝財,  非世寶所及。
 若人修忍行,  為世所恭敬,
 是故常一心,  堅固而修習。
 若人修忍行,  離忿怒過失,
 於此世佗世,  善人常稱讚。
 忍財與戒財,  及彼勝慧財,
 如是諸功德,  超過於世間。
 是故具智者,  樂行於忍辱,
 常於諸眾生,  心不生厭舍。
 忍如妙良藥,  能療治忿毒,
 由彼忍力故,  展轉無令起。
 愚夫無明慧,  如盲無所覩,
 以忍辱燈明,  引之登正道。
 由無正法財,  於五趣旋轉,
 善修忍行者,  我說為富饒。
 忿怒深過咎,  如險惡曠野,
 若人具忍行,  於彼善超越。
 若不修忍行,  迷失於正道,
 欲離惡趣苦,  非忍何由免?
 若人行忍辱,  晝夜獲安隱,
 永離諸憂慼,  後世常端正。
 忍為功德藏,  善人常守護,
 於意善調伏,  無煩惱所嬈。
 忍為生天梯,  出輪迴怖畏,
 若能善修習,  解脫地獄苦。
 忍為功德水,  清淨常充滿,
 能捄餓鬼渴,  滌傍生罪垢。
 若專修忍行,  獲吉祥安樂,
 等視諸有情,  如世之慈母。

精進品第二十五

 為長養正法,  觀彼時及方,
 起勇勐精進,  而求彼彼果。
 若離於正法,  及時方作用,
 由無彼精進,  多增懶墮事。
 智者多勇捍,  樂解脫正法,
 速趣於天中,  如箭頃相似。
 由彼精進力,  善營種種事,
 於彼彼所作,  皆悉得成就。
 若出世正法,  及世間義利,
 皆由彼精進,  舍此則無有。
 若人遠精進,  則舍諸善法,
 為世所輕嫌,  如兔影昏月。
 舍離八聖道,  淨智不增長,
 唯彼精進力,  得至安隱處。
 若人具精進,  如王力自在,
 羅漢無精進,  不能成菩提。
 了知是功德,  諸根不散亂,
 發起精進心,  為第一最勝。
 得淨智現前,  常生於正念,
 遠離彼老死,  得證真常果。

禪定品第二十六

 若人修諸定,  於慧而不著,
 應當常一心,  生清淨意樂。
 善住心一境,  無相違過失,
 解脫諸怖畏,  此說為安樂。
 若心住一境,  則離諸疑惑,
 清淨如真金,  此說為安樂。
 若人心寂靜,  諸根不散亂,
 決定趣菩提,  此說為安樂。
 由心住一境,  樂修習諸定,
 是人常獲得,  三摩地快樂。
 樂獨處空閑,  常修彼勝定,
 了知彼妙樂,  出過於世間。
 如是清淨心,  常安住一境,
 解脫過失網,  到最上寂靜。
 若心專一境,  善制於五根,
 以智水滅除,  愛火所燒害;
 常現前安住,  清淨殊妙樂,
 由解脫彼愛,  受用而無盡。
 心邪曲思惟,  處處而生起,
 善住持定者,  常一境相應。
 此最上禪定,  能趣涅槃城,
 破壞諸魔怨,  是故應修習。
 善堅固諸定,  則能調意馬,
 永離諸憂染,  得最上安住。
 善修於定者,  離貪而止足,
 所招殊勝報,  此無能盡說。
 如是善修習,  住心一境性,
 能超生死流,  得至不滅處。

勝慧品第二十七

 由慧力為先,  樂勤求正法,
 與定常相應,  如母愛於子;
 又世間父母,  不能偏隨逐,
 彼於五趣中,  一切皆捄護。
 慧山極高峻,  戒水常清淨,
 於三有過患,  一切皆明見。
 若真實了知,  眼根所緣境,
 以智為所依,  能渡三有海。
 善修施戒定,  說彼智為先,
 由智樂持戒,  則能免惡趣。
 若眼所觀境,  由慧而離染,
 故如來所說,  善住八聖道;
 於苦等四諦,  最初而開示,
 由增上慧力,  破愚夫常見。
 智如彼利劍,  斷貪愛藤蔓,
 離生等纏縛,  及彼過失聚。
 智為勝甘露,  是出世法財,
 最上善知識,  為第一寶藏。
 修智戒耆舊,  離貪愛疑惑,
 常依止寂靜,  開示真實道。
 慧如彼金剛,  力能極堅利,
 摧壞諸煩惱,  令乘大智車。

諸法集要經卷第八


上篇:十不善業道經

下篇: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集部目錄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夫滿教難思,窺一塵而頓現;圓宗叵測,覩纖毫以齊彰。...

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唐終南山釋道宣述) 妙法蓮華經者...

正法念處經

正法念處經敘 夫域中之名四等,道之所生萬殊,名蓋眾...

【註音版】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

(龍藏本)...

佛說無上依經

佛說無上依經卷上 梁天竺三藏真諦譯 校量功德品第一...

佛說大乘善見變化文殊師利問法經

佛說大乘善見變化文殊師利問法經 西天中印度,惹爛馱...

十不善業道經

十不善業道經 馬鳴菩薩集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

申日兒本經

申日兒本經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諸法本經

佛說諸法本經(出《中阿含》別翻)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佛說無上依經

佛說無上依經卷上 梁天竺三藏真諦譯 校量功德品第一...

【註音版】佛說逝童子經

佛說逝童子經...

原人論

原人論序 終南山草堂寺沙門宗密述 萬靈蠢蠢皆有其本,...

淨土證心集

淨土證心集卷上 傳天台古和 卍蓮 述 淨土緣起 佛之...

【註音版】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天台智者大師禪門口訣

天台智者大師禪門口訣 師言安般守意。當知色心相因而...

佛說大乘善見變化文殊師利問法經

佛說大乘善見變化文殊師利問法經 西天中印度,惹爛馱...

祭灶儀規

《平興寺佛事儀軌》祭灶儀規 1、淨水讚 楊枝淨水 遍灑...

【佛教詞典】不還果者

謂現法中。於五順下分結。已永斷遍知。謂有身見。戒禁...

【佛教詞典】夢

【夢】 p1280 瑜伽一卷十二頁云:云何夢?謂由依止性羸...

淨界法師:八識規矩頌

前面的《百法明門論》,它是廣泛地探討一切法的別相跟...

淨宗十三祖-印光大師

1.生平 印光大師(公元18611940年),諱聖量,別號常慚愧...

念佛可以懺除我們的三障

宿障就是煩惱障、業障、報障這三障,障礙著我們讓我們...

沒有這兩大特性就不叫財富

佛說,貪心之人永不富有,永遠貧窮。我說,心貧窮是永...

賴吒和羅聖者的故事

有一次,釋迦世尊帶著五百個比丘弟子,從拘留國游化到...

一位80後大學生如何成為素食者

世間至重者生命,天下最慘者殺傷。 蓮池大師 經過長時...

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

萬事萬物各有因緣,互相資助,一體不能分開;因緣又是...

為什麼一個人會有造業的傾向

由此遍計,能遍計度。 由於整個遍計執的名言、相貌、執...

香港大富翁何老太太生西事例

民國二十七年秋,香港工商報載過一件奇聞,就是香港大...

心念紛飛,當作何方便

或問心念紛飛,當作何方便?予曰:佛言心者,制之一處...

莫被邪見和狂慧所誤

有一種人,雖然他有一點智慧,但不是真正的智慧。或者...

農婦麻三的慘淡人生

在我的老家,有一個非常可憐的老人,她無兒無女,老伴...

【視頻】《大般涅槃經》平興寺僧眾唱誦

《大般涅槃經》平興寺僧眾唱誦

【視頻】《心經》念佛靜心曲

《心經》念佛靜心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