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說舊城喻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臣法賢奉 詔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佛說舊城喻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臣法賢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眾俱。

爾時佛告諸苾芻言:「苾芻!我於往昔未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獨止一處,心生疑念:『何因世間一切眾生受輪迴苦?謂生、老死,滅已復生。由彼眾生不如實知,是故不能出離生、老死苦。我今思念此老死苦從何因有,復從何緣有此老死?』作是念已,離諸攀緣,定心觀察。諦觀察已,乃如實知:『今此老死因生而有,復從生緣而有老死。』

「知此法已,又復思惟:『生何因有,復以何緣有此生法?』作是念已,離諸攀緣,定心觀察。諦觀察已,乃如實知:『生因有起,復從有緣起此生法。』

「知此法已,又復思惟:『有因何起,復以何緣起此有法?』作是念已,離諸攀緣,定心觀察。諦觀察已,乃如實知:『有因取起,復從取緣起此有法。』

「知此法已,又復思惟:『取何因有,復從何緣有此取法?』作是念已,離諸攀緣,定心觀察。諦觀察已,乃如實知:『取因愛有,復從愛緣有此取法。』

「知此法已,又復思惟:『愛何因有,復以何緣有此愛法?』作是念已,離諸攀緣,定心觀察。諦觀察已,乃如實知:『愛因受有,復從受緣有此愛法。』

「知此法已,又復思惟:『受何因有,復以何緣有此受法?』作是念已,離諸攀緣,定心觀察。諦觀察已,乃如實知:『受因觸有,復從觸緣有此受法。』

「知此法已,又復思惟:『觸何因有,復以何緣有此觸法?』作是念已,離諸攀緣,定心觀察。諦觀察已,乃如實知:『觸因六處有,復從六處緣有此觸法。』

「知此法已,又復思惟:『今此六處何因而有,復從何緣有六處法?』作是念已,離諸攀緣,定心觀察。諦觀察已,乃如實知:『而彼六處因名色有,從名色緣有六處法。』

「知此法已,又復思惟:『今此名色何因而有,復從何緣有此名色?』作是念已,離諸攀緣,定心觀察。諦觀察已,乃如實知:『而彼名色因識而有,復從識緣有名色法。』

「知此法已,又復思惟:『識何因有,復以何緣有此識法?』作是念已,離諸攀緣,定心觀察。諦觀察已,乃如實知:『如是識法因名色有,從名色緣有此識法。唯此識緣能生諸行,由是名色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是故一大苦蘊集。』

「知此法已,又復思惟:『以何因故,得無老死?何法滅已,得老死滅?』作是念已,離諸攀緣,定心觀察。諦觀察已,乃如實知:『若無生法,即無老死。生法滅已,老死亦滅。』

「知此法已,又復思惟:『何法若無,生法得無?何法滅已,生法得滅?』作是念已,離諸攀緣,定心觀察。諦觀察已,乃如實知:『若無有法,即無生法。有法若滅,生法亦滅。』

「知此法已,又復思惟:『何法若無,有法不起?何法滅已,有法得滅?』作是念已,離諸攀緣,定心觀察。諦觀察已,乃如實知:『若無取法,有法即無。取法滅已,有法亦滅。』

「知此法已,又復思惟:『何法若無,取法得無?何法滅已,取法得滅?』作是念已,離諸攀緣,定心觀察。諦觀察已,乃如實知:『若無愛法,即無取法。愛法滅已,取法亦滅。』

「知此法已,又復思惟:『何法若無,得無愛法?何法滅已,愛法得滅?』作是念已,離諸攀緣,定心觀察。諦觀察已,乃如實知:『受法若無,愛法即無。受法滅已,愛法亦滅。』

「知此法已,又復思惟:『何法若無,受法得無?何法滅已,受法得滅?』作是念已,離諸攀緣,定心觀察。諦觀察已,乃如實知:『觸法若無,受法即無。觸法滅已,受法亦滅。』

「知此法已,又復思惟:『何法若無,觸法即無?何法滅已,觸法得滅?』作是念已,離諸攀緣,定心觀察。諦觀察已,乃如實知:『六處若無,觸法得無。六處滅已,觸法亦滅。』

「知此法已,又復思惟:『何法若無,六處得無?何法滅已,六處亦滅?』作是念已,離諸攀緣,定心觀察。諦觀察已,乃如實知:『名色若無,六處得無。名色滅已,六處亦滅。』

「知此法已,又復思惟:『何法若無,名色得無?何法滅已,名色亦滅?』作是念已,離諸攀緣,定心觀察。諦觀察已,乃如實知:『識法若無,名色即無。識法滅已,名色亦滅。』

「知此法已,又復思惟:『何法若無,識法得無?何法滅已,識法亦滅?』作是念已,離諸攀緣,定心觀察。諦觀察已,乃如實知:『行法若無,識法即無。行法若滅,識法亦滅。』

「知此法已,又復思惟:『何法若無,行法得無?何法滅已,行法得滅?』作是念已,離諸攀緣,定心觀察。諦觀察已,乃如實知:『無明若無,行法即無。無明滅已,行法亦滅。由是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處滅;六處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由是一大苦蘊滅。』

「一一了知如是法已,又復思惟:『我今已履佛所行道,已被昔人所被之甲,已到昔人涅槃之城。』」

佛復告言:「諸苾芻!譬如有人欲遠所詣,即履昔人所行之道,又被昔人所被之甲,乃尋昔人舊所都城。或行深山,或行曠野,行之不已,到彼舊城。其城廣大,乃是往昔王之所都。而此都城嚴麗依然。池沼、園苑皆悉殊好。人之見者,心無厭捨。是人見已,即自思惟:『我今迴還詣於本國,具以斯事上奏於王。』既至本國,即奏王曰:『大王當知!我被昔人所被之甲,乃履昔人所行之道。或行深山,或行曠野,行之不已,到一舊城。其城廣大,乃是往昔王之都聚。而彼城隍嚴麗依然。池沼、園苑皆悉殊好。人所見者,心無厭捨。大王宜應往彼都止。』王聞語已,即允所奏,乃與臣佐尋都彼城。而彼都城由王居止,轉更嚴麗,人民熾盛,豐樂倍常。

「諸苾芻!我亦如是。履於諸佛舊所行道,被於諸佛所被舊甲,行詣諸佛涅槃舊城。諸苾芻!何謂舊道?何謂舊甲?何謂舊城?即是過去諸佛所行八正之道。所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諸苾芻!此八正道是即舊道,是即舊甲,是即舊城。先佛所行,我亦履踐,乃可得見彼老死集。是故我證得老死滅乃至觀見生、有取、愛、受、觸、六處、名色、識等皆滅。又觀行集,亦令行滅;行法滅已,無明亦滅;無明滅已,即無所觀。是時我以自神通力成等正覺。

「諸苾芻!我所宣說如是正法,汝等精勤,應如是學,應如是行,記念修習,成諸梵行。天上人間宣佈法化,廣為眾生作大利益。乃至苾芻尼、優婆塞、優婆夷、婆羅門、外道尼乾子等,亦應如是修習、宣佈,廣為眾生作大利益。」

爾時世尊說是經已,一切大眾聞佛所說,信受奉行。

佛說舊城喻經


上篇:緣起聖道經

下篇:緣生初勝分法本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集部目錄

【註音版】華嚴經淨行品

(印光大師校印本)...

【註音版】暮時課誦--單日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佛說八關齋經

聞如是:一時,婆伽婆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

【註音版】佛說四十二章經

(龍藏本)...

佛說大乘流轉諸有經

佛說大乘流轉諸有經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如是我...

佛說菩薩逝經

佛說菩薩逝經 西晉沙門白法祖譯 佛在鷂山中,與諸比丘...

入定不定印經

大周新翻三藏聖教序 御製 蓋聞: 大乘奧典,光秘賾於...

善思童子經

善思童子經卷上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如是我聞: 一...

佛說因緣僧護經

佛說因緣僧護經 失譯人名今附東晉錄 如是我聞: 一時...

蕅益大師文選

《序》 有非常之人。然後有非常之事。又必有非常之事...

佛說龍施菩薩本起經

佛說龍施菩薩本起經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註音版】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

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

佛說無量壽經

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我聞如是,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序 古筠比丘德異撰 妙道虛玄不可思議...

佛說四諦經

佛說四諦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一時,...

【註音版】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佛說出家緣經

佛說出家緣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如是我聞: 一...

【佛教詞典】一缽

為修行者所持之缽(應量器)。一般所言「三衣一缽」,...

【佛教詞典】正念正定為定蘊

【正念正定為定蘊】 p0506 瑜伽六十八卷二頁云:問:何...

極樂的五塵境界,就是彌陀的三身四德

關於積集智慧的資糧,本經講到有二種因緣:第一個是有...

不小心傷害了小動物是否破戒

問: 在清理花園的時候,不小心傷害了小動物,是否破戒...

聖嚴法師:在工作中要對事不對人

不論我們在公司擔當何種職務,都要顧及整體,而且要對...

往生的根本靠的是什麼

下面有一段蕅益大師非常獨到的見地,就是站在我們凡夫...

生從何來,死往何處

當我們看到呱呱墜地的初生嬰兒,可曾想到這個小生命從...

淨土修行揀正辨異

齋天的要義 我不是說齋天不好,只是現在有的大和尚,...

勿做人生遺憾事

遺憾的事是恨錯難以補救,後悔不已也。如一句話令人難...

業果和定業能不能轉?

在《地藏經》第一品裡有一個問題,業果能轉不能轉?定...

諸佛境界,實是吾人各具境界

圓頓大法,塵劫難聞,得與勝會,確是多生善根深厚,切...

【佛學漫畫】地藏菩薩的故事——見聞利益品

地藏菩薩的故事——見聞利益品...

小心你的口業

佛世的時候,有一位長者的妻子,懷孕之後,身體就臭穢...

花椰菜能預防皮膚癌

花椰菜中含有的異硫氰酸鹽能幫助人體免受紫外線傷害,...

【視頻】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王蓉)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王蓉)

【視頻】觀音普門頌

觀音普門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