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說舊城喻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臣法賢奉 詔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佛說舊城喻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臣法賢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眾俱。

爾時佛告諸苾芻言:「苾芻!我於往昔未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獨止一處,心生疑念:『何因世間一切眾生受輪迴苦?謂生、老死,滅已復生。由彼眾生不如實知,是故不能出離生、老死苦。我今思念此老死苦從何因有,復從何緣有此老死?』作是念已,離諸攀緣,定心觀察。諦觀察已,乃如實知:『今此老死因生而有,復從生緣而有老死。』

「知此法已,又復思惟:『生何因有,復以何緣有此生法?』作是念已,離諸攀緣,定心觀察。諦觀察已,乃如實知:『生因有起,復從有緣起此生法。』

「知此法已,又復思惟:『有因何起,復以何緣起此有法?』作是念已,離諸攀緣,定心觀察。諦觀察已,乃如實知:『有因取起,復從取緣起此有法。』

「知此法已,又復思惟:『取何因有,復從何緣有此取法?』作是念已,離諸攀緣,定心觀察。諦觀察已,乃如實知:『取因愛有,復從愛緣有此取法。』

「知此法已,又復思惟:『愛何因有,復以何緣有此愛法?』作是念已,離諸攀緣,定心觀察。諦觀察已,乃如實知:『愛因受有,復從受緣有此愛法。』

「知此法已,又復思惟:『受何因有,復以何緣有此受法?』作是念已,離諸攀緣,定心觀察。諦觀察已,乃如實知:『受因觸有,復從觸緣有此受法。』

「知此法已,又復思惟:『觸何因有,復以何緣有此觸法?』作是念已,離諸攀緣,定心觀察。諦觀察已,乃如實知:『觸因六處有,復從六處緣有此觸法。』

「知此法已,又復思惟:『今此六處何因而有,復從何緣有六處法?』作是念已,離諸攀緣,定心觀察。諦觀察已,乃如實知:『而彼六處因名色有,從名色緣有六處法。』

「知此法已,又復思惟:『今此名色何因而有,復從何緣有此名色?』作是念已,離諸攀緣,定心觀察。諦觀察已,乃如實知:『而彼名色因識而有,復從識緣有名色法。』

「知此法已,又復思惟:『識何因有,復以何緣有此識法?』作是念已,離諸攀緣,定心觀察。諦觀察已,乃如實知:『如是識法因名色有,從名色緣有此識法。唯此識緣能生諸行,由是名色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是故一大苦蘊集。』

「知此法已,又復思惟:『以何因故,得無老死?何法滅已,得老死滅?』作是念已,離諸攀緣,定心觀察。諦觀察已,乃如實知:『若無生法,即無老死。生法滅已,老死亦滅。』

「知此法已,又復思惟:『何法若無,生法得無?何法滅已,生法得滅?』作是念已,離諸攀緣,定心觀察。諦觀察已,乃如實知:『若無有法,即無生法。有法若滅,生法亦滅。』

「知此法已,又復思惟:『何法若無,有法不起?何法滅已,有法得滅?』作是念已,離諸攀緣,定心觀察。諦觀察已,乃如實知:『若無取法,有法即無。取法滅已,有法亦滅。』

「知此法已,又復思惟:『何法若無,取法得無?何法滅已,取法得滅?』作是念已,離諸攀緣,定心觀察。諦觀察已,乃如實知:『若無愛法,即無取法。愛法滅已,取法亦滅。』

「知此法已,又復思惟:『何法若無,得無愛法?何法滅已,愛法得滅?』作是念已,離諸攀緣,定心觀察。諦觀察已,乃如實知:『受法若無,愛法即無。受法滅已,愛法亦滅。』

「知此法已,又復思惟:『何法若無,受法得無?何法滅已,受法得滅?』作是念已,離諸攀緣,定心觀察。諦觀察已,乃如實知:『觸法若無,受法即無。觸法滅已,受法亦滅。』

「知此法已,又復思惟:『何法若無,觸法即無?何法滅已,觸法得滅?』作是念已,離諸攀緣,定心觀察。諦觀察已,乃如實知:『六處若無,觸法得無。六處滅已,觸法亦滅。』

「知此法已,又復思惟:『何法若無,六處得無?何法滅已,六處亦滅?』作是念已,離諸攀緣,定心觀察。諦觀察已,乃如實知:『名色若無,六處得無。名色滅已,六處亦滅。』

「知此法已,又復思惟:『何法若無,名色得無?何法滅已,名色亦滅?』作是念已,離諸攀緣,定心觀察。諦觀察已,乃如實知:『識法若無,名色即無。識法滅已,名色亦滅。』

「知此法已,又復思惟:『何法若無,識法得無?何法滅已,識法亦滅?』作是念已,離諸攀緣,定心觀察。諦觀察已,乃如實知:『行法若無,識法即無。行法若滅,識法亦滅。』

「知此法已,又復思惟:『何法若無,行法得無?何法滅已,行法得滅?』作是念已,離諸攀緣,定心觀察。諦觀察已,乃如實知:『無明若無,行法即無。無明滅已,行法亦滅。由是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處滅;六處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由是一大苦蘊滅。』

「一一了知如是法已,又復思惟:『我今已履佛所行道,已被昔人所被之甲,已到昔人涅槃之城。』」

佛復告言:「諸苾芻!譬如有人欲遠所詣,即履昔人所行之道,又被昔人所被之甲,乃尋昔人舊所都城。或行深山,或行曠野,行之不已,到彼舊城。其城廣大,乃是往昔王之所都。而此都城嚴麗依然。池沼、園苑皆悉殊好。人之見者,心無厭捨。是人見已,即自思惟:『我今迴還詣於本國,具以斯事上奏於王。』既至本國,即奏王曰:『大王當知!我被昔人所被之甲,乃履昔人所行之道。或行深山,或行曠野,行之不已,到一舊城。其城廣大,乃是往昔王之都聚。而彼城隍嚴麗依然。池沼、園苑皆悉殊好。人所見者,心無厭捨。大王宜應往彼都止。』王聞語已,即允所奏,乃與臣佐尋都彼城。而彼都城由王居止,轉更嚴麗,人民熾盛,豐樂倍常。

「諸苾芻!我亦如是。履於諸佛舊所行道,被於諸佛所被舊甲,行詣諸佛涅槃舊城。諸苾芻!何謂舊道?何謂舊甲?何謂舊城?即是過去諸佛所行八正之道。所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諸苾芻!此八正道是即舊道,是即舊甲,是即舊城。先佛所行,我亦履踐,乃可得見彼老死集。是故我證得老死滅乃至觀見生、有取、愛、受、觸、六處、名色、識等皆滅。又觀行集,亦令行滅;行法滅已,無明亦滅;無明滅已,即無所觀。是時我以自神通力成等正覺。

「諸苾芻!我所宣說如是正法,汝等精勤,應如是學,應如是行,記念修習,成諸梵行。天上人間宣布法化,廣為眾生作大利益。乃至苾芻尼、優婆塞、優婆夷、婆羅門、外道尼乾子等,亦應如是修習、宣布,廣為眾生作大利益。」

爾時世尊說是經已,一切大眾聞佛所說,信受奉行。

佛說舊城喻經


上篇:緣起聖道經

下篇:緣生初勝分法本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集部目錄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

楞嚴咒註音版

楞嚴咒註音版...

【註音版】勸發菩提心文

勸發菩提心文...

佛說長阿含經

長阿含經序 長安釋僧肇述 夫宗極絕於稱謂,賢聖以之沖...

佛說作佛形像經

佛說作佛形像經 闕譯人名出後漢錄 佛至拘鹽惟國。有諸...

八吉祥經

八吉祥經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

佛說阿難分別經

佛說阿難分別經 乞伏秦沙門釋法堅譯 阿難白佛言:「有...

沙彌羅經

沙彌羅經 失譯附三秦錄 昔有小兒,名曰沙彌羅。年始七...

【註音版】佛說轉女身經

佛說轉女身經...

佛果圜悟禪師碧岩錄

碧岩錄序 至聖命脈。列祖大機。換骨靈方。頤神妙術。...

【註音版】觀自在菩薩說普賢陀羅尼經

觀自在菩薩說普賢陀羅尼經...

大乘玄論

大乘玄論卷第一 胡吉藏撰 二諦義有十重。  第一標大...

佛說意經

佛說意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婆...

佛說作佛形像經

佛說作佛形像經 闕譯人名出後漢錄 佛至拘鹽惟國。有諸...

【註音版】佛說佛名經

佛說佛名經...

八吉祥經

八吉祥經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

高麗國普照禪師修心訣

高麗國普照禪師修心訣 三界熱惱,猶如火宅。其忍淹留...

【佛教詞典】銀碗裡盛雪

(公案)示生佛一如之真源,即一色邊之宗極者。雲門文...

【佛教詞典】根極微住相

【根極微住相】 p0923   大毗婆沙論十三卷六頁云:問...

誦《金剛經》十萬遍往生淨土

明浚。俗姓孫,齊人(今山東一帶)。平日以誦《金剛經...

就這個迴向心,這功德就大了

我們要想求福德的話我們多分是求解脫的,但是我們也求...

把苦逆作為往生淨土的墊腳石

命運多舛的念佛人,更要在念佛上多下些功夫。我們的拂...

聖嚴法師《有條件的虛榮心》

虛榮心的氾濫,在現代社會中可說是越來越明顯了。原因...

佛性為何沒有因果,它是如何產生染污的法

問: 弟子有一個問題糾結很久,萬法都有因果,佛性為什...

面有菜色者五穀雜糧幫你補

常宜清輕甜淡之物,大小麥面粳米等為佳。唐孫思邈《千...

業力帶著你去旅行

佛法裡面講,我們的生命由於自己有身口意的造作,就會...

副經中的正經

《莫到老來方修道》,我們講到淨土的部類門。此前講過...

佛度龍王與金翅鳥王

過去,有四龍王,一名噏氣,二名大噏氣,三名熊羆,四...

省庵大師涅槃會發願文

仰白十方三寶、釋迦本師、彌陀慈父、觀音、勢至、涅槃...

枉費稻穀

台灣有一句俗話:有樣看樣,無樣自己想。看樣:學人家...

不管遇到什麼因緣,它就是迴光返照這個明瞭的心性

我們佛教在止觀當中的修學,因為修行人因地發心的不同...

【視頻】《三千佛洪名寶懺》慧律法師領誦

《三千佛洪名寶懺》慧律法師領誦

【視頻】《往生論》善音居士念誦

《往生論》善音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