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菩薩瓔珞經卷第十二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菩薩瓔珞經卷第十二(一名現在報)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清淨品第三十四

爾時,長老邠耨文陀尼子白佛言:「世尊!今聞如來、至真、等正覺說三世法,諸天人民八部鬼神皆興供養,宿衛菩薩摩訶薩進成佛者,當來過去現在諸佛,演說三世分別智慧,然熾一切諸法所生。復以神足道力所化,感動三千大千世界,修行執心不捨本願,清淨國土淨除眾生跡。」

是時,長老邠耨文陀尼子復白佛言:「世尊!若有菩薩摩訶薩,修習本無一相之法,內自思惟分別身相內外清淨不生染著。云何菩薩摩訶薩,內自思惟分別身相內外清淨?」

「於是,族姓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行六度無極諸佛所行,一切諸法悉皆清淨。云何諸法一切清淨?於是善男子、善女人,分別三世悉無所有,不見成就三乘道者,從須陀洹乃至如來、至真、等正覺,皆修三世清淨之行,內自觀身份別識想,有時清淨有時不清淨。云何菩薩摩訶薩有時清淨、有時不清淨?於是族姓子!若善男子、善女人,分別三向空無相願,不見吾我我人壽命一切諸法,從須陀洹乃至菩薩摩訶薩所說清淨。

「復次,邠耨文陀尼子!無學無著無所生滅,分別空觀三無學法,有時清淨有時不清淨。云何三無學法有時清淨、有時不清淨?於是,族姓子!於未來中分別一切諸法,所修正法一一思惟有覺有觀正受三昧,有時清淨、有時不清淨。」

邠耨文陀尼子白佛言:「世尊!云何無學無著無所生滅,分別空觀三無為法,有時清淨、有時不清淨?」

佛告邠耨文陀尼子:「若有無學學人,分別未來一切諸法,永除斷滅不興塵勞。復以此法廣及眾生,是謂有時清淨。復次,善男子、善女人!所修行人習意欲斷,未來塵勞永不使起,是謂有時不清淨。如是,邠耨文陀尼子!於三無學成就一法。

「復次,邠耨文陀尼子!無學學人分別現在一切諸法,有覺有觀正受三昧,永使斷滅不生塵勞,是謂有時清淨;初習行人於現在法分別思惟,有覺有觀正受三昧,永使斷滅,是謂有時不清淨。如是,邠耨文陀尼子!於三無為法有時不清淨。」

佛復告邠耨文陀尼子:「或時無學學人,於是過去法分別一切諸法所生,一一思惟無覺無觀,永使斷滅不生塵勞,如是成就三無為法,是謂有時清淨;若修行人,分別思惟現在諸法無覺無觀,亦使斷滅不生塵勞,是謂善男子有時不清淨,三世分別三有為法亦復如是。」

佛復告邠耨文陀尼子:「無學學人,復當分別三向法性皆悉清淨而無所有。云何無學學人於三世中,分別三向而無所有?於是無學學人,於未來法分別一切諸法所生,有時清淨、有時不清淨,是謂族姓子於三有為法成就一法。」

佛復告邠耨文陀尼子:「所修學人,復於未來分別一切法諸法所生,皆空皆寂而無所有,永使斷滅不興塵勞,是謂族姓子有時清淨、有時不清淨。」

佛復告邠耨文陀尼子:「無學學人,於現在法復當分別無願正行,有時清淨、有時不清淨,亦使斷滅不生塵勞,是謂於有為法有時清淨、有時不清淨。」

佛復告邠耨文陀尼子:「所修行人,於現在法思惟分別無相正受,有時清淨、有時不清淨,亦使斷滅不生塵勞,是謂於三無為法有時清淨、有時不清淨。」

爾時,邠耨文陀尼子復白佛言:「世尊!唯此三空三向有時清淨、有時不清淨耶?頗有諸法有時清淨、有時不清淨乎?」

佛告邠耨文陀尼子:「如是如是。族姓子!如汝所問。一切諸法有時清淨、有時不清淨。從須陀洹上至如來、至真、等正覺,有時清淨、有時不清淨。從四意止、四意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意、八賢聖行,有時清淨、有時不清淨。」

爾時,邠耨文陀尼子白佛言:「世尊!云何有時清淨、有時不清淨?」

佛告邠耨文陀尼子:「汝欲聞從第一義有時清淨、有時不清淨耶?為欲聞三世諸法有時清淨、有時不清淨乎?」

邠耨文陀尼子白佛言:「世尊!願樂欲聞,從第一義有時清淨、有時不清淨。」

佛告邠耨文陀尼子:「一切諸法無數非有數,亦不住亦不不住,是謂於三世法而得清淨;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亦不見住亦不見不住,於住想著生染污心者,是謂不淨。菩薩弘誓遍救一切眾生之類,雖度眾生不懷望想,是謂清淨;若復生意興想著者,是謂不淨。

「現智慧光除去闇冥,是謂為淨;於中便生想著,是謂不淨。導引眾生永處無為,是謂為淨;見有所度生染污意,是謂不淨。一意一向趣無為道,亦使眾生同己所得,是謂為淨;而自稱說我有所度,是謂不淨。道在人心隨類教化,精進勇勐不懷懈怠,是謂為淨;所修勤力心不退轉,然有想著欲成無上正真之道,是謂不淨。

「分別諸行空無所有性本自然,是謂清淨;復自分別不斷望求,是謂不淨。無數身行皆知為空,不生想念有所成辦,是謂清淨;自嘆功勞染著身法,是謂不淨。口所演教無有邊崖,亦不自念有無之道,是謂清淨;能捨一切進修威儀,欲得成無上正真之道,是謂不淨。

「分佈文字總持諸法強記不忘,是謂清淨;不見文字出生諸法,不信空慧成道教者,是謂不淨。一切諸想皆歸於空,是謂清淨;本無名號為作名號,復欲於中成無上道,是謂不淨。痛想行識無著無縛,推求境界亦無所有,是謂清淨;識神無為非眼界所覩,方欲慇勤知其巢窟,是謂不淨。一切諸法不見受入,方欲求覓諸道出生,於中不惑成道教者,是謂清淨;雖生諸法意有進退懷三道心,是謂不淨。

「精勤法界習智受證,是謂清淨。知諸佛法一而不二,復無起滅虛寂無形,是謂清淨。十力所住不遠十地,進修明慧化諸境界,是謂清淨。觀察諸法永離三毒,是謂清淨。

「大乘正法超越生死,是謂清淨;諸法無著自生識想,是謂不淨。諸法無教為生六度,是謂清淨;知轉輪法為立處所,是謂不淨。修習諸法盡同一相,是謂清淨;諸法無生為說出生起二見心,是謂不淨。如來達聖轉大法輪,空性無形永處泥洹,是謂清淨;不見諸法不見泥洹,有此二心欲成無上正真之道,是謂不淨。三世諸法有上中下,以次受證無所戀著,是謂清淨;於中起想見受證者,是謂不淨。

「本無增減悉歸於空,是謂清淨;設見增減分別諸法,是謂不淨。諸法無生受無生證,是謂清淨;設見諸法有所出生,為起識想記其名號,是謂不淨。不見諸法麁澁柔軟是謂清淨;若複分別見有麁澁柔軟者,是謂不淨。諸法無上不見動轉,是謂為淨;設複分別見動轉者,是謂不淨。諸法永寂不可護持,是謂為淨;設複分別受持諸法,斯是善法斯非善法,是謂不淨。

「一切諸法無有內外,解知身法悉歸於空,是謂為淨;若複分別內外諸法,此是內法此是外法,有此二心者,是謂不淨。一切諸法聾不聞聲,是謂清淨;若複分別諸法有聾有聲起二見者,是謂不淨。諸法成就一切道品,是謂為淨;見有出要見道果者,是謂不淨。百千萬行無有窮盡,悉歸虛空而無想念,是謂清淨;見有漏盡斷結除縛,是謂不淨。

「一切諸法皆空無形,生者自生滅者自滅,亦不見生亦不見滅,是謂清淨;若複分別見有起滅,是謂不淨。一切諸法亦無師受,自然覺悟成八等行,是謂清淨;若復見有從師諮受分別高下,是謂不淨。忍心不起得柔忍心,斷諸結使永息不起,是謂為淨;若能思惟不計本行,有起有滅便有二心分別諸法,是謂不淨。夫欲求道親善知識,是謂為淨;設復思惟意懷懈怠中有退心,是謂不淨。本末轉法音響教授,是謂為淨;設復有見轉大法輪音響受教,是謂不淨。未有諸法十二緣起,尋能分別捨而不從,是謂清淨;見有然熾滅結使者,是謂不淨。

「一切諸法甚奇甚特,去不可窮來亦不盡,接度眾生得至彼岸,是謂為淨;若復見度彼岸者,是謂不淨。諸法未來思惟永滅,是謂清淨;見有未來有起滅者,是謂不淨。現在分別八十四行,莊嚴如來威顏容色,是謂為淨;見有現在起愛樂心染著容色者,是謂不淨。諸法無生不見造作,自然與律應度無極,是謂為淨;若見造作一切諸法,應禁戒律興此心者,是謂不淨。

「一切諸法無有形像,悉歸無為應無上道,是謂為淨;設復見彼形色之變自生念想,是謂不淨。一切諸法獨而無侶,諸法無說不見言教,是謂為淨;見有說法有言教者,是謂不淨。諸法不起不染三世,是謂為淨;見三世法有起滅者,是謂不淨。諸法無猗不著三界,是謂為淨;見有依猗著三界者,是謂不淨。諸法無身唯法為體,是謂為淨;見有法身度知見者,是謂不淨。

「當來過去現在諸佛,去亦無數來亦無盡,所說道教各無參差,是謂為淨;若復宣說三世諸佛言教增減者,是謂不淨。諸法無形亦無色像,是謂為淨;復以諸法造色像者,是謂不淨。諸法不可覩見寂然虛空,是謂為淨;若復宣說諸法可見者,是謂不淨。諸法無量不相違背,是謂為淨;見有諸法有量有數者,是謂不淨。諸法無境亦無剎土,教化眾生淨佛國土,是謂為淨;若見眾生淨佛國土化眾生者,是謂不淨。

「諸法平等泥洹一性,是謂為淨;見有受果成就道者,是謂不淨。諸法出要不念法報,是謂為淨;見有出要受法報者,是謂不淨。諸法盡生永離形色,是謂為淨;見有離生受形色者,是謂不淨。諸法常定初不變易,是謂為淨;見有動轉變易不住者,是謂不淨。諸法不可覺知,亦無有人能尋跡者,是謂為淨;見有形跡可尋追求者,是謂不淨。」

佛復告邠耨文陀尼子:「若有菩薩摩訶薩,執持修行淨不淨者,現世便得無盡慧三昧正受定意,便能超越諸佛境界,從一佛國至一佛國,教化眾生淨佛國土。一一分別諸法所趣,以四等心普潤一切,以漸教授各令得度,隨本所願各使充足,復以神通宿命智觀,審知根本淨其行跡。

「或時菩薩入正受三昧得神通慧,諸佛世尊復加威神,分別法性自然而生自然而滅,生非我生滅非我滅。菩薩大士無有是念:『由我出生,有此法生、有此法滅。』菩薩摩訶薩無有是念:『我今已成菩薩、某不成菩薩,我成菩薩法、某不成法,我成究竟、某不成究竟,我成菩薩幻術、某不成幻術,我成菩薩教化、某不成教化,我成菩薩音響、某不成音響,我成菩薩神通智、某不成神通智,我入菩薩境界、某不入境界,我過眾行本、某不過眾行本,我修菩薩律、某不修菩薩律,我淨菩薩剎、彼不淨剎。』

「如是,邠耨文陀尼子!菩薩摩訶薩初無此念,分別諸法有高有下。何以故?菩薩得此定意正受三昧者,神足自游隨意所念,不於諸法有增減心。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此定意者,堪任周旋教化眾生淨佛國土,從一佛國至一佛國,禮事恭敬諸佛世尊,復以善權方便與作善知識,微說道教至無為道,亦使眾生立信堅固,相視如父、如母、如兄、如弟各無異心,展轉共相教授,隨意所念盡成道果。是謂菩薩摩訶薩入此定意,便能具足一切諸法。」

爾時,世尊與邠耨文陀尼子而說頌曰:

「一切諸法本,  所歸門不同,
 各各境界異,  所行法亦然。
 我說清淨道,  眾行不可盡,
 今粗與卿說,  淨其不淨行。
 諸佛不可量,  言教亦無盡,
 今粗說正要,  分別諸道果。
 諸佛義廣大,  空慧非有異,
 彼此具成就,  悉歸解脫門。
 眾智根門淨,  諸佛所加嘆,
 斷念除眾想,  具足眾智說。
 諸佛所演教,  令知恩愛患,
 忘有不處有,  故得人中尊。
 佛本積宿行,  自致無上尊,
 具足菩薩法,  演布大乘業。
 眾智現在前,  盡知眾生原,
 分別無生滅。」

是時,世尊復告邠耨文陀尼子:「若有菩薩摩訶薩,便得具足諸度無極,分別法界微妙之行,智慧增益演佈導訓,皆使週遍得四無畏眾智自在。復得出要度不度者,心念諸法皆現在前,禪智滿足念識為食,法界為身總持為行,恆常周旋諸佛國土,令諸眾生皆悉具足,成就佛道分別諸定,行善權方便。諸佛所行悉過其量,從眾生心所念善惡,皆能分別隨類而化,從無央數億千萬劫,一心入定不毀正法無他異想。」

爾時,世尊復與邠耨文陀尼子而說頌曰:

「吾昔求佛道,  未受菩薩別,
 經歷億百千,  禪定不移動。
 究竟一切法,  不生染著想,
 從是得作佛,  得為人中尊。

「(經本從此已下少七偈,順本記之譯人語也)

「一切諸法不可思議,眾生境界亦復如是。若復善男子、善女人入無形三昧,遍觀三千大千世界,應度眾生亦當覺知,無限無量不應度者亦當覺知,三世起滅亦當覺知。如是,邠耨文陀尼子!菩薩摩訶薩得此定意者,清淨不清淨行。」

菩薩瓔珞經釋提桓因問品第三十五

爾時,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如來、至真、等正覺,說一切諸法皆使清淨,及諸無量恆沙佛土諸佛世界,清淨如空皆無所有,今復聞說盡當覺知一切諸法。云何於諸法之中無形不可見,而欲覺知一切諸法乎?」

爾時,世尊告釋提桓因:「善哉,善哉!拘翼!乃能於如來前而問斯義,今當與汝一一引譬,智者以譬喻自解。猶如幻師化作萬物、國土、城郭、宮殿、屋室、飲食、床臥、貧賤、富貴、名號、姓字、父母、兄弟、僕從、給使,復幻作人左右衛從。如此幻師所見化法,或經劫數供給所須衣被、飲食、醫藥、床榻、臥具,受者實受施者實施。如卿觀之,為實有不乎?」

是時,釋提桓因白佛言:「無也。世尊!何以故?一切諸法皆空皆寂幻化非真,愚者深著便致顛倒,無來無去無著無縛無盡無不盡,幻化無形亦不可猗。」

佛告釋提桓因:「如是如是。拘翼!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得如幻三昧自然定意,分別一切諸法所起,無緣無著不見成敗,化導一切眾生之類,不見有度不見無度,度無所度化無所化,皆空皆寂復無生滅。何以故?如幻定意正受三昧,甚深微妙無有邊崖,如幻境界不可思議,唯有菩薩摩訶薩遍能觀察乃得達了,亦不見生亦不見滅,亦復不見當有生者,亦復不見已有生者。何以故?菩薩所入不可思議,非是羅漢辟支所知。菩薩所度猶如虛空,虛空所度無形無像,如幻三昧亦復如是,亦無東西南北四維上下。

「拘翼當知,今當與汝引喻。猶如凡夫本無形色,未能分別禪定根本,生亦不知生,不生亦不知不生,亦復不知當生已生,未能究竟心所念法,亦不見住亦不見不住,亦不見盡亦不見不盡。何以故?心本無形不可猗著,亦非三乘所能思議。拘翼當知,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入此如幻三昧,一切諸法皆現在前,無有邊際亦無境界,有亦不見有、無亦不見無。何以故?菩薩境界不可思議,所行法則遍滿三千大千世界。

「拘翼當知,今當與汝引喻。猶如娑竭龍王意慾念雨,若在六天便雨甘露,若在四天王上能雨七寶,難陀、優缽難陀龍王及摩那斯龍王,雨六天上,便雨衣被、服飾、香瓔、華鬘;若雨第四天上,自然飲食各令充足。云何?拘翼!此龍所作為實有不乎?」

爾時,釋提桓因白佛言:「無也。世尊!何以故?但彼諸天功德,乃使諸龍王等獻奉供養。」

佛復問釋提桓因:「云何?拘翼!七寶宮殿衣被服飾,皆龍所降本無所有,今復自說諸天福德故使諸龍降雨諸寶。諸龍及寶物,為有為無?」

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義說法說亦不有龍亦無寶物。何以故?一切萬物皆空皆寂,我身及天亦無所有。龍所降雨亦無有雨,亦不見盡亦不見不盡。愚惑之人自生識想。」

佛告釋提桓因:「如是,拘翼!菩薩摩訶薩入如幻三昧,盡觀一切諸法、諸法所生,亦不見生亦不見不生。見諸法門有盡無盡,見幻化法門有盡無盡,復見無量無限教化法門,復見無量無限諸佛世尊游步法門,復見無量無限諸根羅網見入法門,復見無量無限諸物世界成敗劫燒,心意廣大,超越諸佛所行法門。如是,拘翼!當知諸法無生無滅,但以眾生自生識著,未入定意觀察人心,不解空慧而獲無生。」

爾時,世尊與天帝釋而說頌曰:

「出要入道門,  分別三世行,
 展轉由五道,  破有不處有。
 菩薩如實觀,  分別慧明道,
 本我所造行,  如今乃剋獲。
 世界皆如空,  彼我無二想,
 恭恪於諸佛,  今獲無頂相,
 顏貌如優曇,  廣長覆面門,
 不生亦不滅,  德為天人尊。
 拘翼當念本,  眾行不缺漏,
 勇勐不懈怠,  究竟本末空。
 於坐不起想,  不見有趾立,
 不猗眾行本,  故號為沙門。
 實無有泥洹,  亦無五道趣,
 菩薩所游處,  權化見有生。
 從無央數劫,  無慾無所貪,
 初無有悔心,  況當有猗著?
 自從是已來,  修善不離本,
 一行成佛道,  得轉無上法。
 猗託生死中,  教化無數人,
 令知無生法,  自然應道教。」

爾時,世尊與釋提桓因說此偈時,無數百千諸天人民,即於坐上得無生心。復有無數諸天、龍神,皆發無上正真道意。

佛復告釋提桓因:「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及四部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受持諷誦此如幻定意無盡法者,便能具足無量法藏。云何為無量法藏?欲具足如來辯才者,當學此如幻定意無盡法藏。復次,拘翼!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得究竟覺知佛慧者,當學此如幻定意無盡三昧。復次,拘翼!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得游至諸佛世界親近佛者,當學此如幻定意無盡三昧。」

佛復告釋提桓因:「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得轉無上法輪如佛所轉,在大眾中而無畏者,當學此如幻定意無盡法藏。復次,拘翼!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得諸佛百千總持自娛樂者,當學此如幻定意無盡法藏。」

佛復告釋提桓因:「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得一切眾生願者,淨佛國土神足變化者,當學此如幻定意無盡法藏。復次,拘翼!若善男子、善女人,欲使諸佛世界無量眾生無量性行盡同一趣者,當學此如幻定意無量法藏。復次,拘翼!若善男子、善女人,欲使無量世界諸佛剎土合為一者色如黃金,當學此如幻定意無盡法藏。何以故?一切諸佛皆從此生,過去諸佛皆從此如幻定意,得成無上正真之道。現在十方諸佛世尊,亦皆從此如幻定意無盡法藏,得成無上正真之道。當來無數恆沙諸佛,亦當習此如幻定意無盡法門。」

佛復告釋提桓因:「我今與汝引譬,智者以喻自解。猶如勐火光焰赫熾復更益薪,大風所吹遂復熾盛。燒焚山野無有休息,要盡草木火勢乃減,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發心起學濟度眾生,分別思惟法界所趣,乃至無數恆沙剎土,復觀虛空眾生根原,復自思惟恆沙剎土無數世界眾生心意所念根原,一一分別復自計挍:『吾以何智具足彼願?』一一分別已法所趣,當轉何法云何教化。爾時,菩薩復自思惟:『我本發願具足諸善,遍化眾生充足我願。』復自具足威儀禮節,轉入三世根本之行,自念轉法入不思議。如是挍計應度不度,一切世界或有或無,復更周旋諸佛世界,無限無量不可思議,與共周旋立功德業,不斷正法要誓所趣,行大慈悲執弘誓心,究盡生死心無缺減。何以故。一切眾智悉具足故。復觀眾生心意所念,應由何路而得將導,恆念眾生如母愛子。是故菩薩摩訶薩,執此勤苦無量之心,復入無量無限三昧,觀察世界不捨本誓,如是廣大無限之用。」

爾時,世尊與釋提桓因復說頌曰:

「菩薩初發心,  弘誓甚廣大,
 要盡虛空際,  所願乃具足。
 當度眾生時,  不見有所度,
 解知三世本,  因緣不久寄。
 心正不動傾,  正本應道教,
 恆求善方便,  以次至解脫。
 心不懷怯弱,  晝夜思惟法,
 一行得成佛,  亦不從師受。
 身本心各行,  道力知清淨,
 出家在空野,  入定身不動。
 然熾一切法,  普照十方界,
 自修宿命智,  乃知眾生根。」

爾時,世尊與釋提桓因說此法時,一切眾會莫不欣然,皆發無上正真道意。

菩薩瓔珞經本行品第三十六

爾時,有天子名眾首瓔珞,即從座起,偏露右臂,齊整衣服諸根寂靜,從先佛已來常修梵行,三處已盡果願已辦,右膝著地長跪叉手,前白佛言:「唯然,世尊!所居方界去此極遠,願欲所問,若見聽者敢有所啟。」

佛告眾首瓔珞菩薩:「善哉,善哉!族姓子!為眾導首發開童蒙,竪法大幢演慧光明,有所疑結今正是時,如來當為一一分別,隨問還報使得開解。」

爾時,眾首瓔珞菩薩即白佛言:「世尊!頗有一生補處菩薩更不進修無上正真之道,得成佛不乎?頗有一住立根德力菩薩大士,乃至八地菩薩大士,更不進修無上正真之道?頗有諸天,眾行具足立不退轉,諸根具足不復人身得成佛不乎?唯然,世尊!當以方便而發遣之。」

爾時,世尊告眾首瓔珞菩薩曰:「善哉,善哉!族姓子!乃能於如來前作師子吼。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從初發意乃至成佛,菩薩所行諸法不同,或有菩薩摩訶薩,彈指之頃求菩薩心,即成無上正真之道不經日夜。或有菩薩從初發意不捨弘誓,乃至六住進求佛道,便有退轉而不成就。或有菩薩從初發意乃至七住,進趣成佛不經八地。」

爾時,眾首瓔珞菩薩問:「云何?菩薩摩訶薩彈指之頃發菩薩心,即成佛道不經日夜。云何菩薩從初發意乃至六地,有退轉者而不成就?云何菩薩乃至七住進趣成佛不經八地?」

爾時,世尊告眾首瓔珞菩薩曰:「若有菩薩摩訶薩,彈指之頃求菩薩道,不經日夜而成佛者,此善男子、善女人,諸根具足未曾經歷生死之難,或從何會一旦修天來生此間,或從無怒佛土來生此間,或從無量佛土一聞如來說本末空無生滅道,便成無上正真之道。

「或有菩薩摩訶薩,眾行具足得如來明慧法觀,復修如來念佛、念法、念比丘僧、念天、念安般、念死亡,念修四意止、四意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意、八聖道,親善知識,於淫怒癡不大慇勤,增益善本,亦使眾生具足善根。雖在六地心生猶豫:『咄!我將非七住菩薩乎?』或復自念:『我審然不疑。』復為偽化菩薩壞敗此菩薩言:『汝今已得本末空慧。』此菩薩聞已歡喜踴躍:『我今聞神德菩薩所見證明,今當得無上正真之道。』斯則不久,便於六住退轉,乃墮聲聞辟支佛道。」

佛復告眾首瓔珞菩薩曰:「若善男子、善女人,已在六地具足菩薩行,復自思惟:『我今審然在八住地,當成無上正真之道。』亦復不久,親近善知識方便為說八住行法:『善男子知不乎?汝今已在八住地中,莫自貢高輕餘菩薩。如是,善男子!當成無上正真之道亦復不久。』菩薩聞之歡喜踴躍不能自勝,便隨善男子教在閑靜處,一心自念。如是彼菩薩即在八住行中立不退轉,施為佛事經歷劫數成佛不久。」

佛復告眾首瓔珞菩薩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行菩薩道,復為異菩薩所見勸勉:『汝今成佛教化眾生亦復不久。』菩薩自念:『我無此行,云何當成無上正真之道?將非此人使我不成究竟?』執心牢固便得進前,在七住地得不退轉。是謂菩薩摩訶薩在六住中有退不退。」

爾時,眾首瓔珞菩薩問:「云何八住菩薩即得成佛不經胞胎,有是無耶?」

佛言:「有之。八住菩薩觀一切法如空如幻空寂無形,所行法則亦復如空,欲度眾生亦無眾生想,往詣十方諸佛世界,聽受無量法教一切諸佛本無身想,亦當分別內外無形,遍問諸佛一切諸法無有厭倦。復當教授一切眾生捨是就是深入禪定,可坐知坐可臥知臥,若化眾生不失時節,為說深法令眾生類盡得度脫。如是菩薩摩訶薩,具如此行時,便得佛三昧,教化眾生淨佛國土,已淨國土便入菩薩正要,已入正要便能出生一切總持法門,已具法門則能示現辯才無礙。當來過去現在諸佛所演法教,皆悉具足變化無方,諸法成就各無錯亂,能淨一切眾生心垢,便得解脫無礙法慧,十方諸佛皆來擁護此善男子、善女人,成就諸法十力具足悉無所畏。

「菩薩如是分別眾生心識所念,一一選擇終不捨之。立一切人使獲本末空慧,無量無限十方世界安處道教,種種方面皆有離別,十方世界皆有合會。復於十方無量世界,如來、至真、等正覺眾智瓔珞而現在前。復於無量剎土一一諸佛,名號姓字皆悉分別;如一方面無量諸佛世界分別無量諸佛姓字,十方境界諸佛姓字亦復如是。

「菩薩摩訶薩復使十方無量世界或舒或縮,如十方世界已舒已縮,復使無量無限恆沙剎土,以智慧力或舒或縮。一一名號復於無量無限見如來面,復以慧力或舒或縮。如是無量無限恆沙諸佛剎土分別諸佛名號,皆悉分別如是十方諸佛法界分別名號,然諸佛世尊皆來擁護此菩薩,使得成就。

「菩薩摩訶薩得此大乘意入本末空定,不失菩薩威儀法則,遍能觀察眾生根本,復能知諸佛心識所念。彼菩薩不當名為菩薩,當名如來。何以故?解一切法超越眾行,於一切法不懷狐疑,行等如來,得一切如來正法。或知一生、知百千生、知阿僧祇無量佛法,受持諷誦,成就佛道亦不忘失,入一切智不見吾我,覺知諸佛法總持強記亦不忘失。

「彼菩薩觀一切法為見光明,以智慧光照愚癡冥智不退轉。彼菩薩摩訶薩,以善權方便教化眾生無有罣礙。彼菩薩已得無量法,耳根清淨聞無盡法,自然應化信而不從。彼菩薩摩訶薩無量無限使眾生身變化非一,或現無央數色還合為一,復從無色至無數色,使眾生類莫不信解,出廣長舌普覆三千大千世界復還為一,如是教化無央數眾。」

佛告眾首瓔珞菩薩:「若有菩薩摩訶薩,十方世界虛空邊際盡能了知此眾行者,便名為菩薩補如來處。」

爾時,世尊復與眾首瓔珞菩薩而說頌曰:

「十方聞法界,  示現眾生路,
 修行諸佛事,  人中菩薩尊。
 在眾成就道,  遍知菩薩行,
 超越一切行,  十力無有礙。
 諸佛常擁護,  面見而在前,
 稱揚其功德,  嘆法無有上。」

菩薩瓔珞經卷第十二

 

上篇:菩薩瓔珞經

下篇:佛說華手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集部目錄

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

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

斷際心要 河東裴休集並序 有大禪師。法諱希運。住洪州...

【註音版】准提咒持誦儀軌

准提咒持誦儀軌...

優婆塞戒經

優婆塞戒經卷第一 集會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

第一義法勝經

第一義法勝經翻譯之記 夫愛法者必深善根。《涅槃經》...

佛說自誓三昧經

佛說自誓三昧經(獨證品第四出比丘淨行中) 後漢安息三...

佛說五大施經

佛說五大施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師...

佛說不思議功德諸佛所護念經

佛說不思議功德諸佛所護念經卷上 曹魏代失譯人名 東方...

【註音版】千轉大明陀羅尼經

千轉大明陀羅尼經...

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覺意三昧

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覺意三昧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

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所說經(一名不可思議解脫上卷) 佛國品第一 如是...

祝釋迦牟尼佛成道儀(隨早課)

一、香讚 戒定真香 焚起沖天上 弟子虔誠 熱在金爐上...

佛說四未曾有經

佛說四未曾有法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象腋經

佛說象腋經 宋罽賓三藏曇摩蜜多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

陰持入經

陰持入經卷上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佛經所[衛-韋...

【註音版】大乘入楞伽經斷食肉品

大乘入楞伽經斷食肉品...

華嚴經·淨行品

(據《華嚴經疏鈔》分段) 爾時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

【佛教詞典】中觀論疏

凡十卷(或作二十卷)。又作中論疏。唐代嘉祥大師吉藏...

【佛教詞典】珊度沙

【珊度沙】 p0890   大毗婆沙論一百八十一卷十四頁雲...

若現生竭誠盡敬,則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原文: 吾常曰,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

有這一念的信心成就,決定得生自心本具的極樂世界

我們正式來說明信願行三種資糧修行的內容。今初,首先...

寶手比丘

佛陀時代,舍衛國中有位大富長者的夫人生了一個兒子,...

6種養顏補虛的豆漿

1、黃豆漿 用料:黃豆85克,水1200毫升(容量可根據個...

凡事推因驗果,皆可論及過去與未來

生活中,我們經常見到有人愛拿自己的長處去揭別人的短...

佛教徒的化妝與美容

早上醒來我會用智慧水洗滌臉,讓貪嗔的油垢不再污染本...

要想解脫一定要看破財色

只要皈依三寶,能念三寶,都是修行;能這樣的思想,這...

有一盞燈是特意為他們點亮的

一個行路人因為太疲憊,躺在路邊睡著了。不久,一條毒...

有三種福田要去耕耘

聖人告訴我們,有三種福田我們要去耕耘,會有好的報應...

寧可千年不悟,也不能一時住境

現在正是用功的時候,功夫用到什麼地方,那只有自己心...

當鳴不鳴

心裡有鬼的人,不論講話做事,都恐惶而不能自在,不能...

最沒有智慧的高僧

今天的故事說的是領悟,它來自《雜譬喻經》。 在外國...

【視頻】《文殊師利發願經》釋大力讀誦

《文殊師利發願經》釋大力讀誦

【視頻】《普門品》尼眾唱誦

《普門品》尼眾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