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菩薩瓔珞經卷第十三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菩薩瓔珞經卷第十三(一名現在經)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聞法品第三十七

爾時,有菩薩名文殊師利,即從坐起,攝持威儀,前至佛所,長跪叉手,白佛言:「云何?世尊!名曰聞法得成無上正真之道,聞如空等空無所聞,亦無善惡諸法相貌。法無形相,云何?世尊!言受持諷誦本末空慧。」爾時,世尊默然不對。

時,文殊師利復更白佛:「夫聞法者,為有言教乃得聞法?為無言教乃得聞法?」爾時,世尊默然不對。

文殊師利三白佛言:「法有生滅,法無生滅,一切諸佛所轉法輪,為有轉耶?為無轉耶?」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云何?族姓子!一切諸佛皆轉法輪,亦有轉亦無轉。汝今所問,為問有轉?為問無轉?」

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今所問者,亦問有轉亦問無轉。」

佛言:「族姓子!諸佛正法,亦不有轉亦不無轉。」

文殊師利復問:「云何亦不有轉亦不無轉?」

佛言:「諸法如空,故無有轉,故無無轉。」

文殊師利又問:「今日如來,為有轉耶?為無轉耶?此諸菩薩眾生,為聞法耶?不聞法耶?」

佛言:「族姓子!諸法清淨,眾會菩薩亦復清淨。以是之故,亦不有轉亦不無轉。」

文殊師利又問:「云何有轉無轉?」

佛告文殊師利:「眾生無轉,本末空慧乃謂為轉;一切眾會、我身及汝皆謂無轉,本末空慧乃謂為轉。」

文殊師利又問:「云何有轉?云何無轉?」

佛言:「有斷無轉,無斷有轉;生滅無轉,無生滅者乃謂有轉。」

文殊師利又問:「云何有轉無轉?」

佛言:「有邊際縛著乃謂無轉,無邊際縛著是謂有轉。」

文殊師利又問:「云何有轉無轉?」

佛言:「一切世間見然熾法是謂無轉,一切世間不見然熾法是謂有轉。」

文殊師利又問:「云何有轉無轉?」

佛言:「淨無量福福祐眾生是謂無轉,見淨無量福福祐眾生是謂有轉。」

文殊師利又問:「云何有轉無轉?」

佛言:「淨無量眾生根本成一切智是謂無轉,見淨一切無量眾生是謂有轉。」

文殊師利又問:「云何有轉無轉?」

佛言:「亦不有轉亦不無轉,故謂有轉無轉。」

爾時,世尊與文殊師利說有轉無轉時,有八千比丘、三千比丘尼,逮得本末空慧心不退轉。復有無數眾生,聞此未曾有法,皆發無上正真道意,於將來世悉皆成佛同一名號,精進勇勐與我無異。

菩薩瓔珞經淨居天品第三十八

爾時,世尊與文殊師利說此聞法轉不轉品時,時有淨居天子,乃從過去無量諸佛殖諸功德,承事供養諸佛世尊,從一佛國至一佛國,通盡法藏辯才無礙,行大慈悲得空法性,權現生天欲度天故,即從坐起,整頓衣服,及諸將從儼然起立。時彼天子前至佛所,頭面禮佛足,白佛言:「世尊!我等諸天宿種功福今得生天五樂自娛,左右侍從自然響應,遊戲浴池快樂難量,為修何福得生天上?我所居宮四十九由延,七寶殿堂與世奇妙,後有浴池有七寶樹七重圍遶,為修何福乃獲此德?」

爾時,世尊告淨居天子曰:「善哉,善哉!天子!乃能於如來前而問此義,今當與汝一一分別,善思念之!過去恆沙諸佛世尊亦說此義,現在未來一切諸佛亦當說此微妙之法。云何?天子!我今問汝,汝當一一報我。汝所居天前過去者可記不乎?」

答曰:「不也。世尊!過去諸天其號名字不可稱記。」

「云何?天子!汝今此身為有常?為無常?」

天子報曰:「如我今身,是有常法非無常法。」

佛復告天子:「設汝今身是有常法,過去諸天今為所在?」

答曰:「磨滅。」

佛言:「云何?天子!過去諸天悉皆磨滅,汝今此身焉得存在?」

天子報言:「過去諸佛皆取滅度,今日世尊何由而生?」

佛告天子:「過去諸佛及我今身,為同不乎?」

天子答曰:「不也。何以故?過去諸佛,於過去中是過去現。」

「云何言過去諸佛皆悉滅度?」

天子又問:「為有三世?為無三世?」

佛報天子:「有三世名,然三世行異。」

天子又問:「如來今說有過去佛,我則不疑。復說十方現在諸佛,我亦不疑。云何世尊說有未來世佛?」

世尊報曰:「汝今問我,為問過去三世?為問現在三世?為問未來三世?」

天子白佛:「我亦不問過去三世、現在三世、未來三世,今日但問三世諸佛。云何未來說言佛乎?」

佛告天子:「未來佛者有二因緣。云何為二?或有過去諸佛如來、至真、等正覺,行大慈悲眾相具足,行善權方便入五道中,教化眾生不壞法界。復現在俗,或為梵天、或現釋身,隱佛形像,是謂菩薩摩訶薩未來成佛。或有菩薩受如來慧施行佛事,游至三千大千佛土,供養承事諸佛世尊。既未成佛眾相未具,或作天身或作鬼神不毀法界,是謂,天子!未來成佛,有此因緣。

「復次,天子!過去諸佛世尊復有二因緣。云何為二?得師子奮迅三昧,在閑靜處心無所著,內自思惟十法無量功德。云何為十種?是菩薩修諸佛世尊念所念法,是謂無盡之行。

「復次,天子!菩薩摩訶薩,分別如來一切諸法,是謂無盡之行。

「復次,天子!菩薩教化眾生,盡趣無上正真之道,是謂無盡之行。

「復次,天子!菩薩分別無量諸佛世界,淨佛國土教化眾生不毀智慧,如所念法而成就之,是謂無盡之行。

「復次,天子!菩薩如佛世尊所行禁戒修解脫法,因此禁戒教化無量眾生,盡發無上正真之道,是謂無盡之行。

「復次,天子!菩薩觀過去當來今現在諸佛出要,在樹王下降伏眾魔,執心如地不可傾動。是時弊魔波旬,作若干變化來恐於佛,或人頭獸身或獸頭人身,或四眼八眼至百千眼,或作猿猴虎豹來恐於佛,執心如地不為傾動,是謂無盡之行。

「復次,天子!菩薩於億百千劫疆記總持而現在前,或於一生至百千生,或念一劫至百千劫,其中所行或善或惡,一一分別悉不忘失,是謂無盡之行。

「復次,天子!菩薩能分別三世諸行,諸善功德盡現在前,如彈指頃,能使三千大千世界蜎飛蠕動之類,盡成無上正真之道,或成羅漢緣覺辟支之道,是謂無盡之行。

「復次,天子!菩薩摩訶薩,復憶過去無數諸佛所度眾生身口意行,不壞諸法演布智慧廣及一切,是謂無盡之行。如是,天子!菩薩摩訶薩得此師子奮迅定意者,則能具足三世諸法。

「復次,天子!或時菩薩分別十無相法。云何分別十無相法?於是善男子、善女人,內自觀身份別諸行諸根純熟,或有善行或不善行,或時清淨或時不清淨。

「復次,天子!若善男子、善女人,外觀他人身,一一分別諸根純熟諸根不純熟,或時清淨或時不清淨,是謂天子一無相行。

「復次,天子!若彼行人內自思惟攝意不亂,如我所行不違聖典。時諸如來、至真、等正覺,出入經行與身口意相應,懷來法寶轉大法輪,以無生心教化三世未度眾生,於中便獲自然法輪,無限無量悉入法律,是謂二無相法。

「復次,天子!若善男子、善女人,發弘誓心遍滿三千大千世界,智慧思惟亦無窮盡,音響流利無所障礙,分別一切眾生音響,或以一音報百千萬音皆演道教,普潤一切眾生之類,是謂三無相之法。

「復次,天子!若善男子、善女人,轉無上法輪廣化眾生,皆取滅度不染三世,諸天人民魔若魔天所未曾轉而佛獨轉,是謂四無相法。

「復次,天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一生中出家學道,剃除鬚髮受持禁戒,身既清淨亦使眾人樂其所樂,是謂五無相法。

「復次,天子!若善男子、善女人,性行合空,從空往來無量無限,終不自為教化眾生,超卓過空無所觸礙,是謂六無相法。

「復次,天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一切眾生獨步無礙,於諸法智演通慧義,坐放光明普到十方無量世界,或取滅度現無常義,或存或亡,或示相好、或隱相好,於中教化無量眾生淨佛國土,是謂七無相之法。

「復次,天子!若善男子、善女人,復有通慧名曰降魔,得此定意者,降伏四魔:愛、欲、死、天魔,使菩薩依猗此法而得成就,欲為法王最在前者,先當習此降魔定意,是謂八無相之法。

「復次,天子!若善男子、善女人,遍學諸法深入至要具足善本,亦使無量眾生得入此要,見菩薩力增長止觀,已盡無盡無生滅法。雖見相貌本無相貌,坐臥思惟菩薩眾行,是謂九無相之法。

「復次,天子!若善男子、善女人,具足十善之本。云何為十?身三、口四、意三,眾法自在不染著有,樂無量無為,復能樂無量百千定意,一一定意化無量眾生。是謂十無相之法。如是,天子!夫習法者當習無法,無行為行、無觀為觀,是謂為王眾行中妙,一切諸佛之所嘆譽,為行佛事為無等侶。」

爾時,天子復白佛言:「云何?世尊!三世諸佛則無三世,如世尊所說,過去諸佛還至現在,現在諸佛復至未來。法界不定,云何世尊言有三世乎?此義不然。何以故?過去已滅權還現在,現在未動復說未來,眾法相違。云何言過去諸佛數如恆沙?當來諸佛數如恆沙?現在諸佛數如恆沙?」

爾時,世尊告曰:「善哉,善哉!族姓子!今汝所問皆承佛威神,令汝得問此義。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與汝一一分別。」

天子:「受教!如是。世尊!」

佛告天子:「過去云何為過去乎?」

天子白佛:「漸漸生滅故曰過去,昨色非今色故曰過去,昨身非今身故曰過去,昨力非今力故曰過去。」

爾時,世尊復問天子:「云何?族姓子!身想知為異乎?」

天子白佛言:「不也。世尊!」

佛又問:「名色更樂為異乎?」

天子白佛言:「不也。世尊!」

佛又問:「出要至道為有異乎?」

對曰:「無也。世尊!」

佛告天子:「止止!族姓子!佛藏廣大非汝境界。過去智有限,現在智有限,未來智有限。何以故?一切諸法,法法相生、法法相滅,本無法者,無過去當來今現在,亦無今世後世善行惡行,亦無賢聖有果證者,是謂,族姓子!云何言有三世法乎?」

爾時,天子復白佛言:「三世名號云何而生?何由而滅?」

佛告天子:「生本無生、滅本無滅,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生本無生、滅本無滅。何以故?性自然空故。」

爾時,天子復白佛言:「世尊!今日如來,為在生耶?為在不生耶?」

佛告天子:「如來身者,於過去未來現在,亦不在生亦不在無生,是故無過去未來現在。」

天子白佛言:「世尊!但如來、至真、等正覺過去未來現在無生?一切諸法盡無生耶?」

佛告天子:「一切諸法皆悉無生,亦不見生亦不見無生。」

天子白佛:「我人壽命眾生根本至六度無極,為有生耶?為無生乎?」

佛告天子:「起不見起亦不見不起,諸法不可得而自成就,故曰無生。三世諸佛,無慾無污亦不有生,亦不無生故無所起,三昧正受亦復如是,說無所說故無言教。」

天子白佛:「四依四道為有生耶?為無生乎?」

佛告天子:「四依四道本無所生,況今有生?當來亦不生。」

爾時,天子白佛言:「世尊!淨地、性地、薄地、本無地、無淫怒癡地,為有生耶?為無生乎?」

佛告天子:「有受有取乃至一切諸法,色、痛、想、行、識、癡、愛、更樂,乃至生、老、病死,從須陀洹乃至無上道,亦不有生亦不無生。」

爾時,天子白佛言:「世尊!云何有生?云何無生?」

佛告天子:「得如意度無極者,是故不見有生不見無生。」

天子白佛:「云何如意度無極,亦不有生亦不無生?」

佛告天子:「從此岸至彼岸,不見眾生有生者有滅者,亦不見巢窟處所,是故亦不見生亦不見無生。」

天子白佛:「一切諸法及如來身,為在有生?為在無生?」

佛告天子:「亦在有生亦在無生,亦不見有生亦不見無生,是故三耶三佛亦不在有生亦不在無生。」

佛告天子:「若善男子、善女人,得此通慧定意觀了諸法,不在有生不在無生,如來經法亦復如是,不在有生不在無生。何以故?諸法無著無縛亦無解脫,是故降伏四魔。」

佛復告天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成就智者,則能具足一切諸法,復當修於十法。云何為十?一者、親近善知識求為朋友;二者、行大慈悲廣及一切;三者、滿足前人隨意所念;四者、淨一切界斷諸結使;五者、修清淨道為人重任;六者、荷負眾苦不譏彼受;七者、教化愚人訓誨正要;八者、教誨愚惑令信正道;九者、與法相應不譏彼受;十者、一心奉法不與邪部共相參預。是謂,族姓子!若善男子、善女人修持正法得此定意,便能具足一切諸法。」

爾時,世尊復告天子:「若有男子、女人恭敬於師,復當修習十無礙法。云何為十無礙法?一者、游至十方禮事諸佛,是謂族姓子一無礙;二者、於諸智慧無縛無脫念斷滅法,二無礙;三者、於諸苦樂心寂然滅,三無礙;四者、在空閑處思惟禪定意不錯亂,四無礙;五者、菩薩法本七出要道無有增減,五無礙;六者、一切色相本無所有不見來處,六無礙;七者、計本無形不有生滅解知無常,七無礙;八者、一心入定,道本自然不著諸法;九者、一意一行與法相應不相違背;十者、亦不在內亦不在外自然起滅,十無礙。如是,族姓子!若善男子、善女人,分別思惟十無礙者,便能具足一切諸法。」

佛告天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一心念頃盡能具足一切諸法,當修十法第一義辯。云何為十?一者、生智盡智無生滅智;二者、四等平均無吾我想;三者、喜安自守不失四信;四者、所言如意不違本願;五者、道心牢固法法成就,所行正見不違本相;六者、修六重法觀本無相;七者、怨讐一等無有是非;八者、一向信心了本所生;九者、講授諸法不有法想;十者、金剛定意不毀如性。是謂,族姓子!若善男子、善女人具此十法者,便能具足一切諸法。」

佛復告天子:「善男子、善女人修十法施亦無施想,便能具足一切諸法。云何為十?一者、坐樹王下心不移動;二者、恆樂閑居不處憒亂;三者、修三向定趣泥洹門;四者、禪寂定意自滅亂想;五者、檢意修道永無貪著;六者、法施財施不生想念;七者、相好自嚴照曜世界。八者、方便令無覺者;九者、顯曜正法示慧光明;十者、代人受苦不求相報。是謂,天子!若善男子、善女人行此十施,不起世想則能具足一切諸法。何以故?此善男子、善女人,心如金剛不可沮壞,菩薩所行諸法如是,亦非羅漢辟支所知。」

佛復告天子:「若善男子、善女人,修十清淨法者,復能具足一切諸法。云何為十清淨法?一者、道當清淨,穢濁非道;二者、道當一意,多想非道;三者、道當知足,多欲非道;四者、道當尊敬,憍慢非道;五者、道當檢意,放逸非道;六者、道當顯曜,自隱非道,六者道當連屬,無行非道(三本皆同第六重出);七者、道當精勤,懈怠非道;八者、道當覺悟,愚惑非道;九者、道當教化,矜悋非道;十者、道近善友,習惡非道。是謂,天子!善男子、善女人修此十法者,則能具足一切諸法。猶如日光永除闇冥,照曜世人各得眼目,菩薩亦復如是,習此十法便能具足一切諸法。天子當知,猶如真金內外明淨,所欲作器皆悉成就。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內無塵垢外有所照,亦如虛空普覆一切。菩薩亦復如是,修此十法亦無想念:『我有所辦,教化眾生斷諸結著。』

「復次,天子!猶如須彌山王四寶所成,須彌山王亦無此念:『我四寶所成,趾立四海中央。』菩薩得四辯才亦復如是,不念此辯所說如應。何以故?本無想念故。猶如大地普載萬物,樹木花果及諸藥草盡皆生長。地亦無此念:『我能成辦長養諸物。』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不作此念:『我化眾生行大慈悲,從一佛國至一佛國,擁護一切諸不度者。』

「天子當知,猶如四大海水出種種寶,諸有眾生往採寶者隨意而歸,海水亦不念:『我生諸寶給與眾生。』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救濟苦人,給施七寶。所謂七寶者,七覺意是,菩薩亦不作是念:『我施七覺意寶,善根具足、莊嚴佛樹、眾好自嚴飾。』何以故?本無想念。

「天子當知,猶如法界出生諸法大慈大悲六度無極。法界亦不作是念:『我出生諸法大慈大悲六度無極。』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出生諸法教化眾生,亦不念言:『我有所度。』

「天子當知,猶如入定比丘斷除眾想心不移動。入定比丘亦不作是念:『我今神力入定自在。』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隨所念法悉皆成就,所言真誠不違本要。

「天子當知,猶如金剛不可沮壞。何以故?本性自爾。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與法性相應不失本際。猶如明珠廣有所照,明月珠者亦不作是念:『我有所照,令眾生見其光明。』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猶如得仙道人,意有所願皆能成辦。彼五通人亦不作是念:『我今所念皆悉成辦。』菩薩亦復如是。猶如工巧之人善解六藝,或以刀劍或以矛矟壞敗大眾。彼工巧人亦不作是念:『我今所作人中最上,降伏大眾,無有與我等。』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入無量三昧正受定意,感動三千大千世界,亦不自稱譽:『我有此神力,感動諸世界莫不週遍。』

「猶如轉輪聖王本修十善五戒,具足統領三千大千世界,千子勇勐七寶具足,諸粟散小王盡來朝賀。爾時,轉輪聖王亦不作是念:『我今眾德具足、相好嚴身、統領四域。』何以故?福向性爾不相違背故。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修菩薩道敬承佛教,恆行教化天人蒙恩,所度眾生不可稱量。何以故?菩薩亦無是念:『我當濟度無量眾生,於無餘泥洹界而般泥洹。』空性自爾,無有眾生能使不爾。

「猶如農夫隨時種種作不失時節,前子非後子後子非前子,各各長大共相受入。然彼穀子不作是念:『我有所生、彼有所損。』何以故?本性自爾,無有人使令不爾者。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遍學諸法行菩薩道,復以十善功德之本淨眾生根,皆趣無為之道。爾時,菩薩不作是念:『我今有所濟度從此至彼。』何以故?本性自爾,無有人使令不爾。猶如甘雨隨時下降,百穀草木隨時滋長。然彼雲雨亦不作是念:『我有潤澤有所長養。』何以故?本無心故。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法雲一降普潤三千大千世界,令眾生類盡得潤澤,不捨本願行菩薩道。菩薩亦不作是念:『我今能降法雨,普潤三千大千世界,使眾生類盡得開解。』何以故?本無心意,弘誓之心性自然故。

「如是菩薩摩訶薩入此三昧定意,能使眾生至竟清淨,非餘清淨;能使眾生至竟安隱,非餘安隱;能使眾生得到彼岸,非餘得到;能使眾生獲度無極,非餘能度;能使眾生至竟歡喜,非餘歡喜;能使眾生斷結使,非餘能斷;能使眾生安處良祐福田,非餘能安;能使眾生受人信施福度一切,非餘能受福度一切;能使眾生入於賢聖法律,非餘能入賢聖法律;能使眾生立不退轉,非餘能立不退轉地;能使眾生得一切智盡遍三千大千剎土,非餘能遍三千大千;能使眾生為人作將導,非餘能作將導。何以故?菩薩摩訶薩習此定意,無量法行普週一切使得蒙濟,為開法性弘誓法門,不可思議無限廣大,不為一人淨菩薩道,普及一切難度眾生,於中建立應度無極。

「或時菩薩救濟一人故,沒命代受苦惱。或有菩薩為一人故,從劫至劫初不捨離,要使得度後乃自滅度。或有菩薩欲淨己界斷諸縛著,淨除眾生根本,安處清淨正法出要。復有菩薩執勤苦行不著天福,恆在五道周旋教化。

「或有菩薩得四無畏,教化眾生不懷怯弱。或有菩薩得四辯才,人來詰問理通無礙。或有菩薩堪任說法,不著榮冀僥倖求利。或有菩薩得總持門,分別法觀修不淨行。或有菩薩得佛定意,立一切智不捨卻妄想。或有菩薩得佛出要,令一切人出家學道。或有菩薩得神通慧,行權方便隨形而入。

「或有菩薩得無形觀三昧,入虛空界行不思議。或有菩薩得滅盡定,現取滅度不處泥洹。或有菩薩得七觀道,外現威儀內實充足。或有菩薩得天眼通,遍察十方無量諸佛,諮受未聞而自娛樂。或有菩薩得天耳通,遍聞眾聲分別善惡,輒往能度不令墮墜。或有菩薩得心意通,以神足力往而度之。或有菩薩得宿命通,自知宿命亦知他人所從來處,隨類降伏不墮邊際。

「或有菩薩得漏盡通,能斷一切眾生結縛。或有菩薩坐樹王下,得佛神德威儀法則,威儀成就、種性成就、父母成就、居家成就。或有眾生得佛光明,住佛所住心進如月初。或有眾生住佛慧地,能以智劍割斷塵垢。如是菩薩摩訶薩七十五法、如來深藏不思議行,得成作佛終不退轉,亦非羅漢辟支所及。

「如是,天子!菩薩摩訶薩得此眾行定意者,能使三千大千世界盡黃金色,招喚一切眾生之類,悉向無上正真之道。

「如是,天子!當以此法教化眾生,乃應菩薩律。復有菩薩修十二法,所行無礙,進止行來修菩薩道。云何為十二?一者、降伏魔兵現十力行;二者、與共功德無生滅想;三者、能以神力充一切願;四者、依無著力見佛變化;五者、如己所種善本功德,能施一切無有悔悋;六者、修第一法過於佛量;七者、知生為苦不染三有;八者、無盡道本而自娛樂;九者、知聲聞行亦不染著;十者、知緣覺法捨離不從;十一者、無礙道法行九次第;十二者、當化父母眷屬成就。是謂,天子!十二無礙清淨道本,菩薩當念修習成其道果。

「天子當知,菩薩摩訶薩當習一心定意,想知滅有十事,知過去未來現在,如佛所行而無有異。云何想知滅有十事?一者、觀色形像本無所有,亦不染著起形想法,菩薩摩訶薩如佛所行而無有異。爾時,菩薩修相好度無極,一一相者,如佛所行而無有異。菩薩神智變化無方,應化眾生隨緣往度,如佛所行而無有異。爾時,菩薩化無量身色像第一,以八種音聲勸導眾生,如佛所行而無有異。又彼菩薩淨佛國土,觀察眾生心意所念,威儀禮節不失禁戒,如佛所行而無有異。爾時,菩薩復入定意正受三昧,能憶眾生分別音響強記不忘,如佛所行而無有異。又彼菩薩行十明慧,無限無量不可窮盡,亦使眾生習此法本,應適隨時轉無上法輪,如佛所行而無有異。又彼菩薩得四無畏,在大眾中作師子吼,不斷賢聖如來正法,復以此法教化眾生,皆悉成就得無上道,逮一切智無所罣礙,如佛所行而無有異。又彼菩薩口所演教,遍佈一切入三世行,盡諸有漏成無漏行,神通智達能化一切,如佛所行。又彼菩薩得佛無畏十力具足,見佛國土眾生清淨,如佛所行而無有異。

「如是,天子!菩薩摩訶薩行此十事者,進成作佛而無有難。何以故?一切諸法本無所有,亦不來時亦不去時,諸法無相相亦無所有,諸法無聲聲本無形,本性自空。何以故?聲從空出還歸於空,眾生染污從起識想。天子當知,吾昔求道,從無敷劫分別本末,未能究盡一法定意。云何為一法?所謂無念也。菩薩得無念定意者,觀一切法皆悉無形。如是,天子!吾今成佛,由此一行,得成無上正真之道。」

爾時,淨居天子前白佛言:「世尊!如今所聞菩薩所行,諸法無量難可究竟,眾生若干諸根不同,云何欲得成無上正真之道?又聞佛言,如佛所行而無有異。今問如來,云何如佛所行而無有異?唯願世尊一一分別。」

爾時,天子復白佛言:「菩薩所行其法各異,志意所趣行跡不同。云何?世尊!如佛所行菩薩不異者,何以故不名為佛?何以故十力不具降伏魔宮?何以故不名為一切智?何以故不名為覺了一切諸法?何以故不名為遍觀行菩薩道?何以故不坐佛道場頒宣緣起?何以故不名為最正覺?何以故?不知三世正法諸佛所行?何故不住壽一劫宣佈智慧?何故不依猗諸法修正受定意?何故不分別法界進無量慧教誨菩薩以為眷屬?」

爾時,世尊告淨居天子曰:「善哉,善哉!族姓子!如汝所問,已過諸量,今當與汝說。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天子!今問菩薩所行與佛無異者,一切善男子、善女人,覺了諸法無形不可見,菩薩弘誓廣及一切當來過去今現在有形之類,展轉相成未獲智慧清淨空觀,設當得智慧者,故名為如來、至真、等正覺,倚菩薩慧化度眾生,自得復授彼,是謂菩薩道能斷三毒、不興十惡、盡如來境界,是謂名為十力。已越凡夫立菩薩行跡,心不移動於無上正真之道,是謂名為菩薩。若復善男子、善女人,分別法界共相受入,是謂名為一切智。猶如諸法本無相貌,以眾生故各有名號,可就知就、可捨知捨,不離善本修菩薩道,是謂名為菩薩。

「猶如菩薩分別無一無二,自然出生諸度無極。復自覺了亦使眾人同其法相,是謂名為佛。猶如彼菩薩不見二三諸法所生,善察不忘思惟達了,法從何起?法從何滅?轉法輪者為是何人?聞法是誰?能解知一切諸法者,是謂名為菩薩。猶如菩薩以其慧眼遍觀三千大千世界,有愛慾心無愛慾心,有愚癡心無愚癡心,有瞋恚心無瞋恚心,復能思惟遍斷根本者,是故名慧眼。

「復次,慧眼菩薩周旋往返游諸佛境界,盡知眾生心心所念應度不度,便能入化隨類度之,是謂名為菩薩。猶如菩薩以諸光明普有所照遍諸境界,示以無量智慧,憶諸佛世尊深奧之法,是謂名為菩薩。

「猶如菩薩以智慧光乃能照曜虛空境界,如來神智而現在前,閉塞罪門開泥洹路,復不染著十八本持無著無縛,是謂名為菩薩。猶如菩薩以佛威儀而自修習分別,如來獨步無侶,名色六入更樂受有生死,過去三世眾生本末一一悉知,名為無等侶。

「猶如菩薩紹繼如來、不斷佛種施行佛事,生者不知生、滅者不知滅,本無虛寂具四等心,亦複分別本無今有、本有今無,解了悉空不生若干念,是故名為佛。猶如菩薩得神通慧觀眾生,劫有近有遠,劫遠不以為慼,劫近不以為喜,成劫敗劫亦復如是,攝意持心而不亂者,是故名為菩薩。」

佛復告淨居天子:「若善男子、善女人行菩薩道,復當思惟一切諸法,從初發意乃至成佛,不計吾我我人壽命,自然其行斷諸塵垢,此乃名曰修菩薩道。

「復有菩薩發求道者,為一切眾生荷負苦行,亦復不見有得道者,亦復能度阿僧祇無量眾生,有受證者不受證者,於中受決無所染著,此乃名曰修菩薩道。

「復次,天子!若善男子、善女人,分別三空無量深法如實知之。云何為三空?一者、有覺有觀;二者、無覺有觀;三者、無覺無觀。是謂三空,菩薩所行。」

復告天子:「復有三空。云何為三?一者、盡空;二者、無盡空;三者、非盡非無盡空。是謂三空,菩薩所行。」

佛復告天子:「復有三空:一者、生空;二者、無生空;三者、非生非無生空。是謂三空,菩薩所行。」

佛復告天子:「復有三空。云何為三?一者、住空;二者、無住空;三者、非住非無住空。」

爾時,淨居天子白佛言:「世尊!過去當來今現在諸法,一切眾生盡有生滅著斷,有此三空不乎?」

佛告天子:「我今與汝說,善思念之!云何為住空?所謂住空,無為寂靜是也。天子當知,云何為無住空?汝身及我是也。云何為非住非無住空?一切有形三世諸法是也。」

佛復告天子:「若善男子、善女人,解此三空者,便能盡解一切諸法,五盛陰身亦復如是,是謂菩薩道。」

佛復告天子:「諸法無合無散,亦不見淨亦不見不淨,亦不自念言:『若我成佛,當於某處生,國土郡縣父母宗親姓氏名氏。』亦復不念:『生某劫中壽命長短。』復不自念言:『身黃金色坐花樹下,當成無上正真之道。』是謂菩薩道已能具足,得不退轉行無生心,本無一相況有二相。

「爾時,菩薩分別諸法悉歸空寂,恆自將護不為弊魔得便,趣無所趣轉無所轉,如是已入法界無量空慧,能自嚴飾眾相之法。」

佛復告天子曰:「猶如眼色內外無主,三事共合乃成眼識,痛想行識亦復如是,內外成就乃成諸識。」

佛告天子:「我今與汝引喻,智者以喻自解。猶如伊羅缽龍王,金福山側於中止住,七寶殿堂七寶垣牆七寶樹木,梯陛街巷皆七寶成,彫文刻鏤眾寶所成。時彼伊羅缽龍王,身體絕白如雪珂[卄/積],金蓋逐後,身體香,瓔悉七寶成。復以七寶以作食器,純紫磨金造作華鬘。復以七寶作鐘鼓樂器,七處齊平口齒齊正,容貌端嚴視無厭足清淨香潔,左右迴轉無所觸礙,有此眾德不可稱量。

「然,釋提桓因領三十三天天王中尊,心有所念如彈指頃,欲使金福山側伊羅缽龍王,如屈伸臂頃往至三十三天者,左右侍從給使天王尋到無礙。

「爾時,天王釋提桓因,欲使諸天證其功德,即被以七寶莊嚴龍身。時天帝釋乘此神龍東西遊觀,當於爾時,伊羅缽龍王復以神力化作種種供養,承事恭順彼天帝釋。龍自化形三十二首,一一首上口有七牙,一一牙上有七浴池,一一池中有七百蓮華,一一華上有七百玉女,一一玉女復將七百使人,作倡伎樂共相娛樂。若復天王釋提桓因意欲懈息,即詣七寶殿後至一浴池,名曰香潔,躬入浴池,乘伊羅缽龍王恣意遊戲。

「爾時,天王釋提桓因,以入一好浴池乘此龍已,眾寶雜廁莊嚴其身,作倡伎樂五欲自游,共相娛樂樂不可言。爾時,伊羅缽龍王,捨本形狀不作龍身,以己神力變作三十三天像,復入一浴池,及彼諸天將諸玉女共相娛樂,亦如天帝釋無異。左右觀見此變化,天身龍身各無有異,身與天身同、色與天色同,共在一浴池無有變異,釋身、龍身一而無二。何以故?皆由宿積功德所致。設此二人本求無上正真道者,今日成佛亦復不久,行從心得心淨道成,如彼天宮本不知所從來去亦無所至,一切眾行皆空皆寂。

「天子當知,汝今此身及彼天宮日月天子,悉歸磨滅不可久保。是故,天子!當解法性成敗所趣起滅常分,唯有泥洹最安最妙,非刀劍咒術能摧毀壞敗。」

爾時,世尊復告天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獲無礙定意弘誓牢固,以菩薩三昧七寶而自瓔珞,以七覺意花莊嚴其身,善住無礙定意不亂,身放光明無不有照。擊法鳴鼓聲徹十方,竪法高幢顯揚威儀,身鉤鎖骨力過天人,增益一切諸度無極,於自然法律皆悉成就。肌肉軟細不受塵垢,演慧法輪法王中勝入深法藏,以諸菩薩用為眷屬,八解浴池用洗心垢。不斷眾人弘誓之本,坐道樹下捨一切業,不悋國榮,用此惠施而成佛道,出此聲響:『今日正是時,吾不成佛者不起於座,要覺所覺乃起於座,唯地樹神乃知我心。』

「爾時,世尊說是語時,十方無量恆沙剎土,有八十億姟及神通菩薩僉然俱至,天地大動。十方諸佛各於其方,稱揚其德告四部眾:『今日菩薩釋迦文者,於沙呵剎土,當成無上正真之道。汝等堪任能至彼者,攝持威儀而往親覲。』是時,十方諸神通菩薩承佛聖旨,僉然興敬禮佛三匝,各持香華詣忍世界,興致供養圍遶道樹,稱善無量忍心如地,衣毛不竪係意在前,不左右顧視,慈心遂盛愍傷苦厄。『我今所以欲成佛者,矜愍一切。』說是語時,天地六返震動。爾時,世尊直前瞻視七日不動,諸天龍神八部之眾,皆來圍遶擁護菩薩,至成作佛令得究竟。我亦不捨菩薩所行。

「復次,天子!菩薩神足行六聖法,進前成佛乃應道教。吾前成佛,由此六行行大慈悲。云何為六?一者、慈仁哀愍不度;二者、兼施周滿一切;三者、廣演聖慧不有進退;四者、行三空慧淨攝國土;五者、攝取國土無進退心;六者、受佛印信封可眾生;是謂六事得成如來、至真、等正覺。」

佛復告天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六事,念化眾生不懷懈慢,充足一切眾生之願。一者、精進斷諸漏結;二者、苦行不捨道心;三者、自憶攝身口意;四者、追師求受正法;五者、修德為眾生故;六者、入定觀察根原;是謂菩薩摩訶薩具此六事便應通慧。」

佛復告天子:「諸佛世尊修此六法,得成無上正真之道,廣化眾生轉深法輪入總持門。云何為總持?所為總持者,樂法清淨總持。菩薩入此總持者,能使眾生娛樂法樂之樂。」

佛復告天子:「復有無邊際總持,菩薩得此總持者,使無邊際眾生立八解脫。」

佛復告天子:「復有無斷轉法總持,菩薩得此總持者,使諸眾生聞法不斷。復有覺道了眾生本總持,菩薩得此總持者,令阿僧祇眾生知本所從來。復有行跡無礙總持,菩薩得此總持者,知自然法無起無滅。復有誦法不忘總持,菩薩得此總持者,獲諸法門不起法想。

「如是,天子!菩薩總持百千億數非心所念,菩薩由此總持,便得遊戲百千三昧。」

佛復告天子:「有四賢聖如來辯才,菩薩得此賢聖辯才者,向泥洹門而無有礙。云何賢聖辯才?於是,天子!或有菩薩初心入定,後心向道行如來智,不壞前心入定之意,是謂菩薩賢聖辯才。

「復次,天子!菩薩入定,前念後念寂然不動,能具相好布現世人,純以菩薩左右侍衛,是謂菩薩賢聖辯才。

「復次,天子!或有菩薩現如入定,心游無量諸佛世界,採取殊妙賢聖法律,一切眾生無覺知者。

「復次,天子!復有菩薩入滅盡三昧無形正定,復從定起作無數變,一切眾生無覺知者。或現一劫至百千劫,或現一月或現一日乃至七日,或現成佛取般泥洹。是謂,天子!菩薩辯才功德無量。」

爾時,世尊告天子曰:「若有菩薩獨步三界,供養諸佛世尊者,先當習此賢聖辯才。若欲超過聲聞辟支佛者,欲供養諸佛世尊者,欲盡三世無量法者,欲得解脫如佛解脫者,欲使眾生一時成佛者,如是,天子!此菩薩摩訶薩當習此賢聖辯才,受持諷誦為人解說,雖不能多,初夜可;雖不能初夜,一時問可;雖不能一時,彈指頃可。何以故?三世諸佛一切諸道皆從此生,為世光明,諸困苦者自然安隱。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身生瘡癩膿血流溢,彼人聞此賢聖辯才即得除差。若善男子、若善女人,嵴曲負天目盲耳聾瘖瘂不言,遭值善知識,與說四賢聖辯才,即蒙解脫無有眾苦。如是,天子!若我曩昔不得四賢聖辯才,終不能成賢聖四辯才。何以故?其功德福難可限量,若從一劫至百千劫,復無數恆沙劫中嘆譽此法無以為喻。」

佛復告天子:「吾今略說其要。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至如來所頭面禮足,以此為首,乃至十方無量剎土,禮事供養信心不斷,種種華香懸繒幡蓋,問佛深義增益功德,知一切法如幻如化,兼化一切說菩薩道,一一分別平等大道。菩薩眾行種種不同,眾生性行亦復如是。種種菩薩境界、種種菩薩智慧、種種菩薩威儀、種種菩薩妙行、種種菩薩神足、種種菩薩出要、種種菩薩入不染著境界、種種菩薩無惑心自娛樂。種種菩薩法要,分別無量法故;種種菩薩通慧,觀眾生純熟根故;種種菩薩道慧,不捨本末定故;種種菩薩深觀,入定意故;種種菩薩弘誓,不違本願故;種種菩薩勇勐,成辦諸法故;種種菩薩精進,不懷懈怠故;種種菩薩勤苦,不念劫遠近故;種種菩薩大慈悲,心平等故;種種菩薩大悲,愍念一切故。種種菩薩喜心,未曾起怒故;種種菩薩護心,放捨一切故;種種菩薩不淨觀,自觀內諸法故;種種菩薩數出入息,內自攝意故;種種菩薩十二緣起,自滅諸法故;種種菩薩觀五盛陰,念斷諸想故。

「如是,天子!菩薩摩訶薩觀察諸法不可思議,淨一切跡應一切智,成一道本歸一泥洹,乃應賢聖辯才,分別如來所說經戒。云何為經?所謂經者,契經、歌、授決、本末、久遠事、相應、生經、方等、未曾有法、因緣經、譬喻、深藏斷結,是謂,天子!菩薩摩訶薩學此法者,便能具足。」

佛復告天子:「若有菩薩欲得具足如來身相者,三十二大人之相、八十種好,八種羯毘音聲、圓光七尺。欲得如是相者,當學賢聖辯才。欲得如來法身具足五分法身者,當學賢聖辯才。欲攝取一切菩薩具足六度無極,成一切智具足佛法,當學辯才。」

佛復告天子:「若有眾生,欲不斷諸法、不猗四大達如來深奧妙法,欲得如是,當學賢聖辯才。欲入智慧深淵,乘三達智遊戲於百千三昧,當學辯才。欲滅本姓名號成如來名號,欲離縛著不樂居業,欲得如是者,當學賢聖辯才。

「如是,天子!菩薩摩訶薩通學諸法已成大乘跡,具足本願、佛國成就、眾生清淨,於佛法藏無所罣礙,解了諸法如幻如響,如芭蕉樹、如鏡中像、如夢中所見,亦如幻化悉無所有。如是,天子!菩薩解了諸法,便能禮事諸佛世尊,從一佛國至一佛國,聽受佛法入深妙藏。」

佛復告天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得轉輪聖王七寶導從領四天子,欲作梵天王及釋提桓因,欲得如是者,當學賢聖戒律。」

爾時,世尊說此語時,九十八億得阿羅漢皆懷變悔,前白佛言:「我等過重,捨本所習今墮邊際,唯願世尊垂愍教誨,欲得修習賢聖辯才。」如是再三,佛默然可之。復有無數眾生聞此法已,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佛告淨居天子:「此賢劫中七百佛過,汝當作佛,名曰智積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

菩薩瓔珞經卷第十三

 

上篇:菩薩瓔珞經

下篇:佛說華手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集部目錄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600卷)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二 大般...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瑜伽師地論(100卷)

瑜伽師地論卷第一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

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

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 如是我聞...

佛說如來獨證自誓三昧經

佛說如來獨證自誓三昧經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佛說出家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舍離國。食時到,入城乞食。時毘...

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

三劫三千佛緣起(出《觀藥王藥上經》) 宋畺良耶舍譯 爾...

【註音版】佛藏經

佛藏經...

諸法無諍三昧法門

諸法無諍三昧法門卷上 陳南嶽思大禪師撰 如萬行中說。...

說無垢稱經

說無垢稱經卷第一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序品第一...

供五百羅漢儀軌

【施主至。客堂應酬。即報方丈。次令照客。捧香儀點明...

禪門鍛煉說

禪門鍛煉說 江西南康雲居山真如禪寺晦山戒顯著 堅誓忍...

舍利弗摩訶目連游四衢經

舍利弗摩訶目連游四衢經 後漢外國三藏康孟詳譯 聞如是...

佛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

佛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卷上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

佛說禪行三十七品經

佛說禪行三十七品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註音版】觀自在菩薩如意心陀羅尼咒經

觀自在菩薩如意心陀羅尼咒經...

【佛教詞典】省事論

【省事論】 p0890   集異門論十二卷十一頁云:省事論...

【佛教詞典】吉日良辰

(術語)由星宿之法定吉日良辰,為印度之古法,宿曜經...

現生可以了生死者,唯有淨土一門

原文: 須知佛法法門無量,修之及極,皆可以了生脫死。...

一句念佛是誰,戒定慧三學兼備

十一月初十開示(四七第四日) 三學兼修,一參具備。三...

聖嚴法師《看清執著和固執》

我們常說堅持己見的人太固執或是執著,到底什麼是執著...

與同行們一起賺錢

台灣企業家郭台銘曾接到一筆大訂單,就在集團上下摩拳...

慎言

去年冬天,一個安徽的朋友送給我一隻山裡的小墨龜。整...

福報減損會出現哪些現象

《了凡四訓》中袁了凡在受雲谷禪師啟發之後,發願改命...

什麼會讓你迷失方向

有一個小和尚,每天在廟裡潛心研究佛經,參禪打坐。十...

佛經中為我們開示了吃素的三個理由

作為一名佛教徒,吃素最正確的動機應該是大乘菩提心。...

助施功德也能得佛授記

無數劫以前,有一位老婆婆孤苦伶仃,以賣麻油膏為生。...

如何懺悔重大的罪業

子三,明業果相續。這個地方講到的果報,是指的眾生跟...

四十八大願——(第28願)菩薩道樹普見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

人生五個不在乎

人生在世,有些事情應該非常在乎的,比如做人的尊嚴,...

【視頻】《金剛經》蓮歌子演唱

《金剛經》蓮歌子演唱

【視頻】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聆志居士)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聆志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