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差末菩薩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差末菩薩經卷第五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阿差末言:「唯,舍利弗!菩薩神通知他心念亦不可盡。何謂知心?達諸群黎過去所念、當來所思、現在所想。又其菩薩知心如幻,則隨時宜勸誨眾生,說報應行禍福所趣——某人心和所報善德、某人行中得中間報、某人行劣得劣弱報、某人志性心喜佈施、某人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某人志性愛樂慈心悲哀喜護、某人志性慕學大乘、某人志性好學聲聞緣覺之乘、某人體性本殖所種各異不同、某人德本當以某藥而療治之、用修薄福故生賤處、某行淨德心性不明、某人心淨所行清、某人心淨所行了定,如是比類,悉知眾生古昔世時心所念異、所修不同,因其所行而為說法,是則名曰知他心念。

「佛知當來眾人所懷:某人當來因奉禁戒報應如是,佈施所報亦復如是,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其亦若茲,所行俗業得俗事報。某人來世修學大乘所行法則、威儀、禮節,報應如是。眾生當來舉動、進止、威儀、諸業、心念各異,後當報受所種果實悉曉了之。某人志性行不淳淑,當隨顛倒眾患之難,因其所知心行則解,從其法器而為演法,所宣法者終不倒錯,應病與藥。

「若演法時無所置思,咸復達覩現在眾生心念是非,審諦明瞭——知於某人懷貪慾心、某性多瞋、某挾癡冥、知某無慾、某無瞋恚、愚騃之心——因其塵勞、心性馳逸,悉解此等眾生所念,緣其勞穢而為說法,各令解達。所詣眾會察其心本,應病與藥各為宣暢。假使眾人心懷猶豫、志不自決、迷惑馳騁,雖有進退,懷抱沉疑、不明智慧、惑心惡行,行來所念不能卒解。覺了心性斷除塵勞,又去罣礙離垢清淨,光明顯曜而無所受,無所造立捨於瑕疵。以法光明照於一切眾生心行,隨時入教而為說法悉令普達,是為菩薩知他心念無盡神通第三之業。」

阿差末言:「菩薩念往古知不可盡,敢可憶念思逮了本,群黎之類皆悉荷蒙如來聖旨堅住法界,熟惟真宜而不可動,性不卒暴備悉禪定,不懷怨望住而審諦。知十、五十、百世、千世、識不可計億載世事、天地成敗、合散進退,一劫、十劫、百劫、千劫、了無數億百千姟劫名字、種姓、言語、飲食、所更苦樂。自知本原見他眾際,古昔從來別已種德,眾生善本身所立功,勸助佛道照眾生心,使識善本勸發道意。前世宿命、苦樂、安危忽已悉過,皆歸無常。苦、空、非身,愚者迷惑,以色自倚、貢高勢富,憍恣眷屬、荒亂自大,恃怙貴位、貪釋梵職、慕四天王、轉輪聖帝,樂諸所趣終如五旋,好於愛慾尊高之處、喜為己身求想安隱。緣是欲得化於他人,設慕世位,當察非常、苦、空、非身,暢過去劫所行本末,其現在事無有處所,寧失身命不犯非義。古昔所立功德之本,咸用勸助悉具大道,現在善本執御眾生棄邪行業、不斷三寶佛法聖眾發一切智,是為菩薩知往古世而自證明第四神通不可盡誼。

「何謂菩薩神足飛行?神通已達不可盡者,自察己心而好精進攝受法典,所修業行輒能成就,恆得由己常諦奉行,於四神足現在目前,諸通悉達無所復為。以無數品顯現神足威變無量,則以一身化無數身、以無數身還復一體;飛行飄疾如一念頃,不礙牆壁、鐵圍、山川,經自通過如鳥游空;坐於虛空如處地上、履水而行如在陸土、出入無間如無門戶。以是神足觀察人根而開化之,從其眾生因可訓誨而顯神足,為現端正顏色無比、或因毛孔而演大光、或立威神,隨其形類而開度之,應病與藥各令得所。或聲聞緣覺像色貌立之、或現佛身而開化之、或現釋梵色像形貌、亦如四鎮轉輪聖王。種種異形教誨群生,或現畜生形貌像類,從其眾人之所好喜各為說法,因而將養。勢力堅強、多懷毒害、瞋恚盛者,因其所宜而闡慈心,或顯大力、或四征力、或半鈎鎖、或具鈎鎖力,其力無極勢不可限。須彌山王甚大巍巍——高三百三十六萬里,廣長入海其數亦等——以一指擎擎之挑擲他方佛國如投一果,其菩薩力終不損耗。又此三千大千世界廣長無邊——下盡地際,極於上方三十二天——舉著右掌於若干劫擎之不勞。建神足力顯其聖慧,以此威德聖慧所致恣意所欲,能舉大海投之牛跡、在於牛跡亦不逼迮亦不漏逸,能變牛跡以成大海。假使劫燒天地欲壞,建立威神變為洪水,道化聖旨成為水災,欲使為火輒如意念。

「取要言之,在所顯示無一蔽礙令變為幻,上、中、下法如意所欲無不成者,無能動移妨廢之者。釋梵、魔、天及與他方,所作如法輒從經教,捨諸佛道威神無盡,其餘眾人——天上、世間——無能作威移菩薩德,以此威力為諸民庶顯若干變,悅豫功勳頒宣經道。有是神足,其心堅強未曾退還,度魔境界、塵勞之穢,入佛境土不煩擾人,應其所乏各令得所,往古宿世所造德本,諸魔官屬不能毀之,是為菩薩神足變化第五神通而不可盡。」

阿差末復謂舍利弗言:「菩薩漏盡神通要者不住有為、不處無為,以大慈故不造生死、以大悲故不住滅度,欲成道德不著終始、欲現佛身不住滅度,顧戀一切不迷塵欲、化度十方不取滅度,行施、戒、忍、精進、一心、智慧隨時不惑流潤,行權方便不慕無為,欲具本願志性清淨,不違道慧方便開化,在於生死五道坦明,不樂無為六通平正,不難五趣、六度、四等、四恩、四辯、三十七品,療生、病、死成其佛土,嚴淨三場不處有無,生死無為皆觀自然,等如虛空,無進、無退,是為菩薩第六神通而不可盡。」

阿差末言:「唯,舍利弗!菩薩大士有四恩行而不可盡。何謂為四?一曰、佈施,二曰、仁愛,三曰、利益,四曰、等與。其佈施者謂有二品:一曰、衣、食、金、銀、珍寶、車、馬、人從,二曰、法施,廣佈經典靡不周流。其仁愛者亦有二品:若有求者恣意與之、欲聽經者為講說法。其利益者亦有二品:自成己行、具他人願。其等與者亦有二品:如自己身所念思惟建立功德;來求衣、食、諸所可乏悉施與之,加復勸人令住道業。

「又所謂施,見乞求者踴躍與之,面色不變益加熙怡;彼仁愛者見來乞求愍如赤子;彼利益者勸諸來求令住坦然平等之地;彼等與者,假使有人身行、口言、心念缺漏,訓之令護三事相副令入大乘。

「復次,捨心貪嫉則曰佈施;精進不斷名曰仁愛;有所利益,志性清和,後不懷恨乃曰利益;勸入大乘不墮小意是曰等與。

「復次,慈心順窮則曰佈施;興發歡悅,懷恕戀心乃曰仁愛;興大悲哀,被戒德鎧,為群黎故而忍眾苦名曰利益;養護諸行令不損耗,勸一切智是曰等與。

「復次,若求法者亦能惠與無所悋惜,則曰佈施;其仁愛者,有所施與兼以法教使得坦然;其利益者亦為己身復為他人興隆道化;其等與者為一切故尋發道意、諸通慧心。

「復次,內外所有皆能放捨,不懷妄想則曰佈施;稱譽一切功勳之慧,不違師友乃曰仁愛;捨身之安所便身誼,念憂他人名曰利益;合集要行,若住苦惱既自勤修,思慧成道,觀之如掌,以惠他人,不懷悒悒是曰等與。

「何謂法施?如己聞法為他人說;興仁愛者,若有所演,不貪衣、食、利養之業;彼利益者若教他人諷誦經法,隨時而授未曾勞惓;何謂等與?未曾違遠一切智心,常隨法訓不以為患。

「何謂佈施?愛喜法者不乏衣食、缽器、履屣、諸床、臥具、病瘦醫藥所當得者,他人所乏輒能與之,觀其志性尋為說法各使得所;其等與者能加施人,淨三道場不望想報,則用勸助無上正真最正覺心。

「復次,其法施者於諸施中最第一尊,作是察已乃興法施;其仁愛者斯心質樸,顯愍哀義;其利益者念道義理,不受嚴飾;其等與者班宣佛法,道慧具足。

「復次,其佈施者具足備悉諸度無極;其仁愛者成於戒禁忍度無極;其利益者進度無極,不墮顛倒退思補過;其等與者廣大禪思,智度無極。

「復次,其佈施者則應初發菩薩心行;其仁愛者奉修正行順菩薩本;其利益者成不退轉菩薩法教;其等與者則謂一生補處菩薩之基業也。

「復次,其佈施者立道根本;其仁愛者喻於備悉牙、莖、枝葉,稍成道教;其利益者喻於道法究竟,華茂芬葩熾盛;其等與者究竟果實道德之業。是為名曰菩薩四恩。」

阿差末言:「唯,舍利弗!菩薩大士有四辯才亦不可盡。何謂為四?一曰、義辯,二曰、法辯,三曰、應辯,四曰、辭辯。

「何謂義辯?曉於諸法真諦之義,明己所達識報應慧,所知和雅不自修功,入因緣慧不壞法界。悉達本淨入於無本,悉解本無了住本際,永無有際曉解空義,奉修無想在於無願,曉無所求立無所行。明諸行者入一慧門,不計有人、不見吾我,無壽、無命,道智則一。游正真慧,知於過去無央數劫、曉於當來無邊際義、識於現在一切眾行,悉解五陰猶如幻化、四種如蚖、諸入若空,滅寂內行外無所游,解諸國土無有境界。心意無形,其所行至為無所到,觀其志性明識審諦;苦無處所,於諸所習而無所造,其滅盡者自然之相,曉入徑路。

「分別諸法句義所趣,通入諸根,暢達五力,建立寂然。明察所觀,一切所有如幻、芭蕉、野馬、形影、夢中所見、山中之響、水中之月,悉虛無實。以若干相了為一相,知合會者必當別離、今欣欣者後會憂慼。曉聲聞乘因音而解、知緣覺乘從十二緣寂靜歸一,暢大乘學,積累無量一切德本乃成大道,是謂義辯。

「復次,其義辯者唯歸仰義,一切諸法皆趣於義亦無所歸。所以者何?一切諸法所歸趣者悉皆空空,是謂為義;一切諸法悉無有想,其解無想是謂為義;一切諸法悉無有願,其無有願是謂為義;一切諸法悉歸澹泊,其澹泊者是謂為義;一切諸法悉無有人、無壽、無命,其無壽命是謂為義。若曉諸法分別如此是謂義辯。其講說法無所處當言有處所,彼土所講則不可盡,所演辯才無能障翳,諸佛世尊之所言教,悉遙勸助。所宣聖慧,真諦無異、無有罪釁,是謂義辯。

「何謂法辯?若了諸法隨時而入——善惡、禍福,興德、罪釁,有漏、無漏,在世、度世,苦樂、危害,塵勞、瞋恨各有品類——入於生死若處泥洹,分別法界、方俗之業是謂法辯。復次,其法辯者曉諸貪慾——心所戀慕、某人好色——知當何藥而療治之。某淫泆盛、某貪慾強、或有少欲,某可除欲、某不可除,或從往本欲應欲來、或當來世習貪慾相、或於現世習貪慾相,或復有人內懷貪慾外無恩愛、或復有人外抱貪慾內無恩愛、或復有人內外有欲,或復有人覩其顏色而發情慾聞聲不動、或復有人聞其音聲而興貪慾不以色動、或復有人因其聲像而興色慾、或復因香諸味細滑由心諸法而起貪慾、或復有人無色聲香味細滑之念是為貪慾。眾生所行當作是入,其貪慾門所習或欲二萬一千、其瞋恚行亦二萬一千、其愚癡行亦二萬一千、其等分行亦二萬一千。若能解了於此諸行八萬四千,便能隨時而開化之無有損耗,其不入慧誘進令前,不失其節解知應器,殊特下劣有所頒宣無所侵抂,是謂法辯。

「何謂應辯?若能普入一切音詞,諸天之聲、世間人聲,諸龍、鬼神、揵沓惒、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人與非人所有音聲,悉能得聞五趣眾生所說之響,隨其音響而為黎庶講說經法,是謂應辯。如是隨順而為演法,是則應辯。曉了經典,知其文字、觀所入義,如是品類解一種言、十種百種,了男女言,大小、嬰孩,亦知過去、當來、現在文字所趣,亦解一字、又了二字之所入處,亦知一字獨而無侶、亦知二字而無有伴,是謂應辯。應於真諦言無缺漏,了了分明而無誤失,訥隧之言義理備悉,所在眾人皆悅其辭無怨望者。頒宣深義,文辭至質合宜文飾,自察其心從佛之教,觀於眾生志性所趣,而為應義使心開解,歡然踴躍各得其所,是謂應辯。

「何謂辭辯?所說應時,辭不亂錯,言不中止無能制者,所可說義無能障塞,卒問尋對應機飄疾答不遲晚,如所問報不失應節、不違問者。辯才無諍,所說辯才應真諦法、立忍辱力,所宣深妙演若干義,辯才次第不越來意,佈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分別一切章句義理,講說意止、意斷、神足、根、力、覺意,發心成道觀察寂然,解暢一切禪思脫門三昧正受,入於聖慧剖判三乘。悅可一切眾生所念,言詞和雅,語無瑕穢亦無麁言,不合義者,口不卒暴、舌不迷荒惡言之教,所語柔軟、清淨無病,言語徐詳無不實詞。隨時事義所傳輒正,不卒、不暴,方便隨意,無有異詞,亦無細言、竊微盜語,所語列露無屏處言,極高舉聲言詞安隱。有所說者無能得短,諸賢聖眾所共諮嗟,所稱揚者通流他國,其音微妙亦如梵聲聞者悉達。口所言詞不違法教,皆見一切眾生根本,應其心念而為說法,其聞法者輒隨平等斷苦惱患,是為菩薩詞辯無盡。」

阿差末言:「唯,舍利弗!菩薩辯才復有四事而不可盡。何謂為四?一曰、取義不取識,二曰、歸慧不取所識,三曰、歸於要經而不迷惑,四曰、自歸於法而不取人。

「何謂為義?何謂為識?入於世法是謂識著,度世之法乃謂為義。所謂識者,佈施調意,明智安庠;所謂義者,化於調定,寂寞澹泊歸於聖慧。所謂識者,諮嗟生死而不患厭;所謂義者,雖在生死不處顛倒,悉能越度終始之患。所謂識者,諮嗟泥洹功德之勳;所謂義者,一切諸法本淨滅度,不懷望想。所謂識者,隨其本乘而為分別;所謂義者,入一法慧。所謂識者,一切所有皆能佈施,無所愛惜;所謂義者,淨三道場,歸一大道。

「所謂識者,護身、口、意,普學禁戒,嘆譽止足功德之行;所謂義者,護身、口、意,解不可得,悉無所作是謂禁戒,能為清淨。

「所謂識者,見諸貢高、自大、憍慢、放恣、懷瞋、含毒之士,為演安庠忍辱之德;所謂義者,行能自致無所從生法忍。所謂識者,慇勤精進,分別一切德本之義;所謂義者,無應、不應,無雙、無隻,所行精進而無所住。所謂識者,解脫禪思,脫門安庠,三昧正受;所謂義者,曉了滅盡,定意正受。所謂識者,一切所聞輒能受持智慧道原;所謂義者,觀於智慧無有處所亦不可得。所謂識者,頒宣於斯三十七品道義之訓;所謂義者,奉行遵修諸佛道法,因諸報應致道果證。所謂識者,剖判苦諦及習盡道;所謂義者,至於滅寂,證明澹泊。所謂識者,因其所生悉由無明至老、病、死;所謂義者,以滅無明及老、病、死亦無永除。所謂識者,講說所觀寂然之本根原所歸;所謂義者,因其慧明而得解脫至微妙智。所謂識者,解淫、怒、癡,分數適等本不可別;所謂義者,以得永消眾惡諸想,不念懷恨。

「所謂識者,解脫一切諸陰蓋法、罣礙之難;所謂義者,游無蔽礙解脫慧門。所謂識者,諮嗟三寶功德無量;所謂義者,以離於貪、不與欲合奉宣功勳。所謂識者,若有菩薩從初發意,常嘆開士一切禁戒名稱之美;所謂義者,一心念頃皆能曉了,尋得成就一切敏慧。

「取要言之,悉能講宣八萬四千諸品法藏,是謂為識;於諸文字、諸所識著,解無所得、義無處所,是謂為義。

「何謂為慧?何謂為識?住於識者則有四事:一曰、識在於色心處其中,二曰、而懷妄想處在縛著,三曰、游於生死識在周旋,四曰、迷惑識著不能自拔,是謂為四。何謂為慧?其識不處住五陰地,斷諸陰蓋——色、痛、想、行、識——是謂為慧。復次,所謂識者,曉了四大地、水、火、風;假使識行不住四種、識不馳騁、不壞法界是謂為慧。復次,所云識者,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心法,所識之著是謂為識;設使消除,外不游逸,慧之所導於一切法無所悕望,是謂為慧。有所猗著則生識矣,亦從想念、悕望、多求而生識矣,是謂為識;若無所受亦無悕望,心不懷念、無所慕樂、志不望報,是謂為慧。有為行法則住於識;修無為行,識無所住,奉無為明,乃謂為慧。若住起分名謂為識;不起、不滅,識無所住乃謂為慧。

「何謂為取經義?何謂為取?慇勤元元求諸經典是謂為取;若於經典致入道果,是謂取義。若於諸經成就眾行是謂為取;若能分別諸經本末是謂取義。若在諸經入造行業是謂為取;若於諸經滅盡罪福、永除塵勞,是謂取義。若於諸經採取要慧而為他人說塵勞業,是謂為取;若於諸經了了分別清淨章句,是謂取義。若於諸經厭生死難,愁慼不樂是謂為取;其於諸經觀察生死及與滅度不以為二,是謂取義。若於諸經但宣雜句、嚴飾之教,是謂為取;若於諸經愛樂深義,鈎奧致遠,坦然無為,是謂取義。若於諸經想識無數、心念眾生,是謂為取;若於諸經喜於識知、心無所生,是謂取義。若於正經計吾我、人及與壽命,含血之類懷可不可,造立悕望,所可說者悉無有主,強立本末、君長之主,是謂為取;其於諸經解空無想無願之法,不起、不生,悉無所行,不計吾我及與壽命,講三脫門,是謂取義。

「何謂為法?何謂為人?若著人者,何從修法是謂為人;若在於人,不捨諸法而住境界,是謂取法。復次,所謂人者,雲諸凡夫凡庶性行,乃謂為人。若於凡夫奉真人義,修於篤信,執持經典,合八等人、道跡人、往來人、不還人、無著人、緣覺人、菩薩人。復有一人出現於世,多所愍傷、多諸安隱,慈哀三界——諸天、世人及三惡趣——莫不蒙濟,名曰如來。如來正真普安一切,顯示徑路化於黎庶使入道義。假使有人依猗著求則無有護,因欲開化此等迷惑,故為說是當歸於法,莫取於人。計於法者無所造作、無有同像、無作不作,住無所住亦無根本。普行平等等於正真,亦等邪業。以邪等正、以正等邪,邪正無二,無所悕望、悉無所行。於一切法逮致自然,其相究竟猶如虛空,是謂為法。所開導法亦不思念以為恩德。若入於此法門義者,觀一切法皆為道法,悉御諸法不以勞惓,是諸菩薩四歸之義而不可盡。」

阿差末菩薩經卷第五

阿差末菩薩經卷第六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阿差末言:「唯,舍利弗!菩薩功德業及聖慧業亦不可盡。何謂德業?若能佈施出身所有,持戒之德、道慧之業,常行慈心,思惟定意,行無極哀,奉眾善本。為己身施亦為他人,合集功德勸施一切三世眾生,普及諸學及與不學、諸緣覺乘,亦復勸助諸初發意學菩薩法,逮入行者不退轉等一生補處,過去、當來、諸現在佛普勸德本所行休祚,咸皆祝願諸佛賢聖、講經法師,以是功德使得長存,壽命無極。勸眾德本雖合福祚,其不發意勸發道心;已發心者使度無極。若有貧匱救攝以財;其身病者給與醫藥,隨時供養不懷諛諂;其羸劣者勸立忍辱;其蔽藏罪令不匿過,常懷羞恥列露殃舋。奉敬現在、諸過去佛,愛敬歸命其師和上,常行法施化無師主,勤修精進求法不懈。

「見諸法師視之如佛,聽法無厭抱念心懷,聞遠有經十四千里,故自舉往不以為勞。雖說經法不慕利養,孝順父母夙夜供養不離左側,常念反覆乳哺之恩。不以懷恨,積德無厭,身行謹勅,體無綺飾。常護口辭,不演麁言,自守其意,心不懷毒。建立佛寺、講說精舍,所獲功報猶如梵天。何謂梵福?初成佛時尋欲滅度,諸天儼然皆來勸助:『本為一切欲度十方、五江、三源流泆不息。願守本誓,開度一切迷惑、盲冥、顛倒、上下六十二見、沉塞閉在九十六徑,唯須大聖以明濟之。』佛言:『善哉,天王懷慈。五濁之世甚難開化,當分三乘開化誘進,然後能入無上大道。』此梵天福不可稱限,其興佛寺功德亦然,積無量度因此功勳具足諸相三十有二;奉行若干眾善之本,由是周滿八十種好。

「修行十善而不自大,莊嚴其身端正姝好;棄捐一切惡言麁辭,緣是莊嚴口演辯才;常有慈心不懷毒害,則莊嚴心淨如明珠。莊嚴佛土神通變化、莊嚴經典為他人說、莊嚴眾會令奉道教,棄除兩舌、惡口、讒言、鬪人。諮受經典而觀察之:『以何開度令至大道?』有所頒宣未曾越次,亦無所抂,顏色和悅。眾人見之莫不歡然,剪去陰蓋一心聽經。其意明利以為莊嚴,稽首歸命諸佛正覺,莊嚴道場遵眾德本以為元首,淨所生處將護罪福、愛慾、塵勞。逮得寶掌皆能佈施一切重寶故無所望,以無極財而施與者得致無盡廣大寶藏。

「面常和悅不興慼顏,以故親友、伴黨、同學莫不喜歡。等心眾生緣是得致平坦如掌。不輕未學,喜然燈火貢上佛寺,父母、師友得淨光明靡所不照,積德奉戒行無點污。世世所生在清淨處不演他穢,若在胎藏常無垢染,奉行十善生於天上,還在人間未曾想念一切結網,以故獨步而無虛妄。

「訓無師法,故於諸法最極尊豪。志性清淨,普世眾人視之無厭,不惜身命,未曾欺中,無所侵枉。因本諸願悉能具成諸佛道法,緣是之故備眾德本。

「是,舍利弗!薄立德本將育隨時獲福無量,復過於此不可稱限,吾粗舉要不悉敷之。

「何謂慧業所從因由,受其神識知五慧通。何謂為因?何謂為由?其多欲者常求佛法,明慧親友常與其俱諮受、奉敬、執御佛慧,不求聲聞、緣覺之乘,離於自大,奉如尊聖、敬如正覺,志性和調覩諸親友,遵於慧義不著言辭,見諸法師所行道品,不樂外形,聞所說法勤修法教,斯行法者是為慧業。

「何謂法業?希求少欲不在汲汲,少辭尠言,常自覺悟修行精進,有所聞義思惟稱量,饑虛於法未曾懈惓。其心鮮明不為五蓋之所覆蔽,悔其罪舋、消化眾殃,其意質樸而無諛諂。以行為要,愛法、樂法,以法為本,舉動為法,恆求經義,如救頭然發索及肌。勤勤修身、習行元元未曾違遠,馳趣殊勝捐棄亂會,獨在一處樂於閑居,習仁賢行,限節知足未曾退還。樂於法樂不慕世榮,求度世法志不忽忘,舉動進止常樂要義,求柔順業積累堅要。常懷慚恥,修敏念慧,遣諸無智,棄除愚癡、盲冥羅網,慧眼清淨。其所覺了極為曠遠,以無為慧聖意遠照,現在智慧當來功勳,不自揚名嘆他功勳,善修聖業,不離罪福淨修道慧。

「復次,其慧業者有四事施而得致之:一曰、施紙、竹帛,二曰、以筆施惠令寫經本,三曰、施與好墨及以上硯,四曰、法師所演講若干法,因從啟受一切世間諸可難致。供養法師、或以頌偈施與於人、若有妙法授與法師、不懷諛諂至誠佈施,施此四事得致慧業,逮於五事——信、戒、慧、解、度知見品。

「將護四慧而得自在。何謂為四?一曰、將護法師以為師主,二曰、將護種姓不起亂心,三曰、將護土地鄉邑人意,四曰、自守護心令不馳騁,是為四事。

「復有四事親近慧業令德成就。何謂為四?一曰、以深經典奉進法師,二曰、晝夜慇勤親近慧義,三曰、衣食供給所乏,四曰、漸近道場而不退還,是為四。緣是之故致五力慧。何謂為五?一曰、信力;二曰、解脫力,精進不廢,博聞無厭;三曰、意力,不捨道心;四曰、定力,等視諸法;五曰、智力,所聞不忘;是為五力。

「戒慧力業復有四事。何謂為四?一曰、以法安諦奉行禁本,二曰、思惟經典察義所歸,三曰、以法勸助於正真道,四曰、務求要訓以法為戒,是為四。

「慧忍行業復有四事。何謂為四?一曰、精進求法,若加惡者罵詈其身而皆忍之;二曰、愛樂法者,若遇鬪訟、飢渴、寒熱悉能忍之;三曰、奉敬善師,順和上命;四曰、元元思法,忍空無想、不願之義;是為四。

「精進行業復有四事:一曰、勤求聽經不以勞惓,二曰、聞則執持未曾遺忘,三曰、精修說法不以懈廢,四曰、元元奉行以為正業,是為四。

「禪定行業復有四事:一曰、根心寂靜而無憒閙;二曰、常一其意,苦樂無二;三曰、一心精專求諸神通;四曰、入於佛慧消除俗智;是為四。

「智慧行業復有四事:一曰、不住斷滅;二曰、不處有常;三曰、其心不迷,曉了不亂緣起之本;四曰、信無吾我;是為四矣。

「善權慧業復有四事:一曰、樂世法者隨俗而化,二曰、計有人者隨之牽來,三曰、復以經道因遂誘進,四曰、修慧解者因明而度之,是為四。

「道慧之業復有四事:一曰、修六度無極而得至道,二曰、以達歸盡游於正化,三曰、其學調心、調七覺意,四曰、常進遵行一切智慧之本,是為四。

「無厭聖業復有四事:一曰、聞法無厭,二曰、頒宣經典而無懈難,三曰、試惱察原不以為勞,四曰、明達高節通利無惓,是為四矣。」

阿差末復言:「其能周入,若佈施者當正觀業,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慈悲喜護。所以者何?菩薩一切雖未成就,演智慧首為聖土地,悉歸於道住於正慧,化無慧義使歸大乘,一切諸魔不得其便,皆為諸佛所見建立至一切智無上正真,是為菩薩聖慧之業而不可盡。」

阿差末言:「唯,舍利弗!菩薩意止亦不可盡。彼自觀身、觀他人身,觀身本行成精進業,察身報應所從合成,知身無主、無可貪者。猶如觀外草木、眾果、叢林、芻草,從因緣生悉無主名;是身如是,猶如草木、牆壁、瓦石水中之影,五陰,四大諸入所惑。觀己身空,無有吾我,不得久常,無有堅固。危脆之物分離之法,以是之故不當計身是我所也。以此危脆無堅固身,當求要義。

「何謂為要?如來身者乃謂真要。吾當勤求成佛聖體無極法身,猶如金剛不可破壞,超越一切三界俗身。縱使此體瑕疵無量,因是當除一切穢濁,當致如來空慧法身,以勤修力合集眾德,真誠俱會察四大身,吾以此身皆為眾生志求修道。猶如察外所有四大,地、水、火、風,成若干形——門戶、井灶、造立屋宅、生活之業——以安眾人;吾四大身亦復如是,以若干事而依怙之,興若干便無量財貨,爾乃得安養身之業。

「觀身苦痛不可稱限,觀形無常、生死往反,不當復貪無極受形。觀身無我,而眾生類不解本末,當訓誨之令患厭此。觀身寂然,將至一定令修靜默,當觀身空,無想、無願,便歸澹泊清淨本際。

「彼自觀身、觀他人身,無所慕樂,不計堅固,知不長存。察內身行,不復聽從內諸塵勞、愛慾之患;又觀外身未曾得與外塵俱合。身無勞穢,所行清淨;身以清淨然後遂致像好體嚴;身像已成,為過諸天及世間人,顏容巍巍無有儔匹,是為菩薩自觀己身、觀他人身建立意止。

「何謂菩薩自觀痛癢、觀他人痛癢而得意止?菩薩發意觀察如是,所可經歷皆是苦惱。彼察痛癢採求聖慧,選擇明智慕樂寂然,正使遭樂不繫在欲,若存在欲緣致苦痛。見諸眾生墮諸惡趣、三塗之難為興大哀,不以結網而見繫縛;雖身以值不苦、不樂、諸痛癢者,不為癡冥結網而見繫縛。雖在痛癢意故寂定,從來所更不苦樂痛,則以聖慧顯示眾生,棄捐痛癢無益之義,蠲除一切眾生痛癢。被澹泊鎧,心自念言:『此等群黎歸在痛癢不自覺知,縛在眾苦痛癢之地常懷憂慼,依猗不苦不樂之痛為之迷荒,以是之故不入智慧。』攝大哀者入於智慧,曉了休息一切痛癢,因此大哀,使諸眾生免除眾難,為宣經典。

「何謂名之為痛癢也?心中懷惱或復成樂。何謂選擇此無痛癢?無我、人、壽,又彼菩薩不猗痛癢,亦無貪護。所受痛癢無反覆行、無倒痛癢,亦無妄想諸見痛癢,亦無眼、耳、鼻、口、身、心之痛癢,亦無色、聲、香、味、細滑之痛癢。眼所屬者從因緣起,計於苦樂無苦無樂,是謂痛癢。取要言之,內外亦然,從因緣生以致痛癢。

「苦樂善惡不苦不樂,其一痛癢因:一、心識,二、痛癢者謂有內外,三、痛癢者隨過去教、從當來行、因現在識,四、痛癢者謂從四種——地、水、火、風,五、痛癢者從念五陰——色、痛癢、思想、生死、識,六、痛癢者從六衰故,七、痛癢者從七識故,八、痛癢者或從八邪而迷荒故,九、痛癢者謂九神處,十、痛癢者謂十惡業。取要言之,一切痛癢皆由貪樂、因從念欲而致眾痛,是故言曰不可數人其痛無量。

「菩薩於彼觀己痛癢觀他人痛癢,知眾群黎起分痛癢,當顯慧業使諸眾生因痛癢慧覩見德本除去諸罪,是為菩薩觀己痛癢、觀他人痛癢心意止也。

「何謂菩薩自觀己心、觀他人心其意止也?其菩薩心未曾忽忘,舉動行步常自將護而復察之,心適起已尋便消滅無常住處,不住在內亦不在外,不兩間得。吾從初始發菩薩心已來,彼心盡滅,離別星散悉無有處,其無無處不可處之。心在某處,其心所集眾德之本,是亦滅盡離別星散,無處不處不可分別,所可因勸發道意者亦復自然,以是故曰心者不知心、心者不見心、心心不相待。

「何謂其心而發無上正真道意成最正覺?其道心者不與善合、其善本心不與勸助意共俱合、其清淨心不捨道心,其人觀此,不恐、不怖、亦不懷懅。又復心念十二因緣甚為深妙,不失報應所種果實,心亦不著於一切法。假使因緣從報應致,一切諸法無有真諦亦無君主,恣其所欲而自迷惑,吾當精進執其一心使不迴轉。

「何謂心法?何謂迷惑?心如幻化,無能淨者,是為心法;假使皆捨,解迷惑事、勸助佛國是亦迷惑。心如夜夢覺不知處,是為心法;若於禁戒而行謹慎,然後自勸是五神通,是為化變。心如野馬,本末滅盡,是為心法;設以順從一切忍力,安和正覺莊嚴其心而化變矣,用勸助之是為化變。心如水月,究竟自然寂靜澹泊,是為心法;若悉精進勸發具足無數佛法,是為化變。心不可持亦不可見,是為心法;若復備悉禪思脫門三昧正受、願佛定意,是為化變。

「心者無形、無比、無教,亦無像色,是為心法;若能頒宣分別智慧、勸助佛道、推往古世,是為化變。心無因緣終不起生,是為心法;若能導御一切德本,是為化變。設無有對心終不起,是為心法;若因法報修於道心,是謂為變。其心境界永離垢濁初無所生,是為心法;若導御心得致報應至於佛界,是謂為變。

「菩薩自觀己心、觀他人心,得神通已其心一定,尋見一切眾生心念,因說罪福皆自然矣。菩薩自見其心、見他心已則興大哀,已興大哀教化眾生不以勞倦。其心不滅亦復不盡,堅住其心,不與生死而俱同塵。能自制心,以此聖慧通達之心,入於不起無所生法,不墮聲聞、緣覺之地,常自御心堪任具足諸佛道法,一心念頃以智慧心逮得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是為菩薩自察己心、觀他人心得至意止。

「何謂菩薩自觀其法、觀他人法得法意止?以明智眼普見諸法未曾中忘至成佛道。自觀其法觀他人法,是時菩薩悉見諸法,其想於空令脫空義,脫無想願度無所生,亦無所滅而離諸行。等見諸法捨於緣起十二牽連,觀法界行,菩薩察法不隨非法,不計吾我亦不計人壽命處所,是謂為法。何謂非法?自見吾我、計人壽命,覩於斷滅,計有常存而見有無合散之事。

「一切諸法皆亦是法,一切諸法亦復非法。所以者何?曉空無想及無願義,是一切法皆為應法;自計吾我縛在諸見,是一切法悉為非法。

「彼自觀法、觀他人法,菩薩行此不見諸法。何所佛法?誰非佛法?其無徑路、無有解脫、亦無生死,皆能開導一切諸法。處於眾生逮得無蓋無極大哀,療諸塵勞己心發念:『是無塵欲亦無不塵。』所以者何?是所趣者開度平等,不疑塵勞、不畏貪慾,曉了是者乃名曰佛。塵欲自然,道亦自然,立心如是,雖有所住亦無處所,不住立意而名曰住,是謂為住。

「立於法界,不住法界、不住人界,則無所住名曰虛空,一切諸法等如虛空。若有菩薩自觀身法、觀他人法,則能導御諸佛道法。一切諸法皆歸解法,若曉了者乃能顯發,盡於無為亦無所盡。道無生處、不生之處,觀察眾生未曾捨離無生本際。趣法意止,意在諸法而令堅住,不著聲聞、緣覺佛法。何謂不著?何謂處當?心所在處常能堅住,其住不迷,未曾忽忘,觀已來際其法所由,亦觀他法而得意止。頒宣無量分別章句,所行無際等御佛法,可悅一切眾生心念,降伏眾魔得自在慧,乃謂道義。是為菩薩自見己法、見他人法得至意止。

「何謂四意斷而不可盡?身諸惡法未興起者令不起生,以生尋滅而修精進,自攝其心所念順義,益加精勤,是謂平等奉精進行。不失順節,習修平均,以能攝心觀於正諦,此之謂也。所以者何?所念順義,惡不善法不復重來。

「何謂不善?毀戒、亂定、惑於智慧。何謂毀戒?欲生天上則謂毀戒;不從法教,其缺戒品,是謂毀戒。何謂亂定?違失禮誼,行不專精,心在他念,是亂定意。何謂惑於智慧?斷諸邪見、見若干品、顛倒諸事、陰蓋礙法,其缺智慧,是謂不善。假使諸惡如是像法興起來者而不聽之,是一意斷。

「假使諸惡不善法興即尋覺之,知之非法不善報應,了之損耗為行穢矣。名之冥室修奉順義消不淨欲。則以慈心而除瞋恚,解十二因緣而滅愚冥,其盡塵勞是謂為斷。同因緣起,觀其所生不得本末而無所斷,一切諸法從習行致,是二意斷。

「設令善法未興起者勸令興發,顯使精進自攝其心,嘆無量德。所以者何?善法無量,菩薩大士所應修行,當樂慧根。眾德之本皆由精進致諸福慶,顯揚通致德祚之原,是三意斷。

「所可謂言,善法若興令得堅住,不畏失節、不忽忘之,益樂元元,夙夜精進,自攝其心以勸助道斯謂平等。所以者何?勸道心者德本不朽。所以者何?其心清淨,雖處三界而無所著。若有勸助,德猗三界則謂盡索;若能勸樂志一切智謂通慧本終不損耗,是四意斷。

「何謂菩薩而修神足?神足有四,已自發樂慇勤精進。彼以何習興神足本?當行四等慈悲喜護,常當遵習四無放逸,廣大其心而不貪身。以能治心奉第一禪,如是至四以得禪定身心輕便,身心已便所謂入神通,以入神通即生神足。

「勤修精進元元志道,以勤樂故輒親道義、以精進故能成此法、以勤修故而致此義,一心觀察以方便法曉致神通,故謂神足。常愛樂故能有所變、以精進故能使成就、以專精故能了廣大,聊自修德輒成於道。有計於彼菩薩神足,緣是之故而得親近,有心自在所欲至到無能違者。諦行所致究竟根原眾行備悉,魔不能制,等如虛空,徹視無邊、洞聽無際、定意無限、神足無底,見一切根自覩其原,是為菩薩行四神足而不可盡。

「何謂菩薩修於五根而不可盡?何謂為五?一曰、信根,二曰、精進根,三曰、意根,四曰、定根,五曰、慧根。

「何謂信根?常信諸法。何謂為法?其正見者信游生死,隨其神足以成彼行,不樂他神而解第一真諦之義、脫於深妙十二因緣,無吾我、人,空無想願、無所著相,普信諸法不墮諸見,信諸佛法,信於十力、四無所畏,不懷狐疑亦無猶豫,合集佛法令無限際,是謂信根。

「何謂精進根?所信法者因此精進,諸根益明踰日月光,是精進根。

「所可用法修精進根,由是之故不失意根。其意廣大,不住崖際,是謂意根。

「斯意靜然不違意根,意廣如空,以之意根專精不亂,是謂定根。

「其定意根常住寂名而專守一,是謂慧根;觀察曉了,若於此法如是色像分別無我,是謂慧根。

「如是五根能具足者具諸佛法,其能具者住受決地而不動移。猶如外學、五通仙人,雖視胎中不能豫別男女之根。諸佛世尊亦復如是,菩薩所學未成五根則不授決,五根已達然後受決,是為菩薩五根無盡。

「何謂諸力?則有五力而不可盡。何謂為五?一曰、信力,二曰、精進力,三曰、意力,四曰、定力,五曰、慧力。

「何謂信力?常懷篤心,在一寂靜而不迷荒,無有色像住見佛形,亦知他法一心寂靜,所在信力未曾退轉,是謂信力。

「何謂精進力?設常元元修於精進,在在修德勤於經典,所生之處其心堅強,所修德本天上世間無能毀者,亦不能制令不增益,由是之故德本興盛至無限量,是精進力。

「何謂意力?所在念法心不懈廢,愛慾眾難無能犯者,以此意力越眾塵勞。其菩薩者意之所念,天上世間無能亂者,是謂意力。

「何謂定力?若在眾會游憒閙中所在寂靜,頒宣道力進止行步。第一禪者無能蔽礙,所修德本專精道行亦無能毀;第二禪者修於歡悅,內清澹泊而不有礙;第三禪者欲化眾生,將護正法無所觀察;逮於四禪者亦無所礙。以此四禪修禪品類無能踰者,所修定意無能亂者,定意自在,是謂定力。

「何謂慧力?若處俗法及度世法,悉能曉了所生之處,無能為師,悉知世俗章句、文字、所造立業,神仙異術、五經、六藝、方俗異書,菩薩不學自然知之,及度世法無所不通。菩薩以此聖明之慧心能通暢,天上世間獨步無侶,隨時頒宣,是謂慧力而不可盡。

阿差末菩薩經卷第六

阿差末菩薩經卷第七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何謂覺意?菩薩所行有七覺意。何謂為七?一曰、意覺意,二曰、法覺意,三曰、精進覺意,四曰、喜覺意,五曰、信覺意,六曰、定覺意,七曰、護覺意。

「何謂意覺意?所思念法而觀察經,審於正典思惟經法,稱揚專念自察其意,不得法相能曉了此。何謂諸法無有相者?其相自然,諸法悉空。其能曉了如是覺念,是謂意覺意。

「何謂法覺意?若能分別八萬四千諸經法藏,選擇諸法應於藏義;若不應藏,歸於正義;若無正義,近義、遠義、清義、深義。若第一義曉了法力,合者、散者、決不決者。悉能選擇,知其本末,是謂法覺意。

「何謂精進覺意?若以此意由是宣法,攝取信定所護聖慧,以微妙力樂於強識無能制遠,精進修行此平等行,是精進覺意。

「何謂喜覺意?所愛樂法篤信不離,常懷喜悅而不怯弱,其身、口、心常得休息,思務道法,消化塵勞、愛慾之患,是謂喜覺意。

「何謂信覺意?若能所信永離身心、愛慾、塵勞,心住定意,是謂信覺意。

「何謂定覺意?由以意定達了諸法,分別聖慧心以專精,明識諸法諸根通利,斷眾倒見所住無處,皆由定故能致此耳。解無吾我、諸法平等,是謂定覺意。

「何謂護覺意?若能思惟分別法界,心不馳騁、猗在俗法,心無邊際、不為俗法之所迷惑,不住假號、無能動者,無思、無念,無喜、無慼,由是之故得至聖路。柔順法忍是謂護覺意。此七覺意而不可盡。

「何謂正見?賢聖度世不住吾我、不住人壽命、無所猗見、不住有見及與無見、不住德本、不墮邪見、六十二疑,是謂正見。

「何謂正念?凡夫所念淫怒癡病、塵勞之弊,菩薩學者不想念此,唯念戒定慧解度知見事所示現品,常念道義恆一其志,謂心不邪,是謂正念。

「何謂正語?所說言辭不自見身不見他人,言語柔和不演麁義,以此宣教入於聖道,不說世談無益之言,是謂正語。

「何謂正治?所修行者罪福眾義不行此法,唯修正道平等之義,是謂正治。

「何謂正業?演賢聖辭多所悅豫而知止足,不捨限節、不貪利養、不懷諛諂、心不游逸,所修輒善將養威儀,見他得供不懷嫉妬,己所得養安身而已,不犯殃釁,隨佛教訓,是謂正業。

「何謂正便?若修方便從其正教,不從淫、怒、愚癡、愛慾而俱同塵,常遠此便樂於聖道至成滅度無為之義,常思念此,是謂正便。

「何謂正意?其意所住真正不受、不懷諛諂,而悉覩見生死之難,一心思惟無為之道,不忘聖路,是謂正意。

「何謂正定?以定意故乃謂平等,由是之故諸法悉等,其於正定而立平等。若有菩薩住此定者,等度眾生不越正慧,是謂正定而不可盡。

「去來今佛皆游此路,若有菩薩順從此教習學頒宣,是則名曰八道而不可盡。」

阿差末言:「唯,舍利弗!菩薩寂然,所觀察者亦不可盡。何謂寂然?其心澹泊寂寞定然,諸根不亂專精無想,作性安隱不卒不暴,庠序靜思捨不順念,樂於一義,除眾憒閙,好喜閑靜,其身寂寞,心未曾亂,思於閑居。無有眾惡,不匿其過,不墮邪見而知止足,志性清淨威儀備悉,不越禮節知其隨時,舉動應宜供養順教,合集德力而不自大,不猗名稱,功勳遠聞。其心專精樂於獨處,一心禪思,興於慈悲而行悲哀,修於喜悅,奉行觀護,從第一禪至八不思議定意之門,是謂寂然。又其寂然業不可量,若能通達於此業者,是謂寂然。

「何謂為觀?分別智慧奉修道法,無我、無人,無壽、無命,觀五陰身、四大法種,觀諸衰入猶如空聚,分別具成而觀察知。十二因緣順無所亂,捨離諸見,覩諸報應因緣果實,曉識德果,所造證明入於正真,已能入中省眾聖慧。

「所謂觀者,平等法明,所見諸法而正諦觀,不見異法,空無想願,唯覩於此三脫之門。所謂觀者,不見處所屋室之宅,亦復不無不見起分,不得顛倒妄想之業。所謂觀者,永無所見,設無所見是謂為觀,於諸所見而無所見,是謂為觀。如是見者名真諦見,乃能曉了隨佛之教。如是見者,為菩薩故不墮無行、不住正行,是謂為觀。此則名曰菩薩寂然正觀而不可盡。」

阿差末言:「唯,舍利弗!菩薩總持辯不可盡。何謂總持?積累德本,思惟大業,八萬四千諸品法藏,執持誦念,思之、懷之、不捨精進,是謂總持。又總持者,皆能啟受諸法所說,聲聞、緣覺、諸菩薩眾、一切群黎,文辭、言說、所講義理悉能識念,是謂總持。假使劫燒、天地遇災、其身壽終,又彼菩薩雖遭此難,續識總持懷在心中,未曾忽忘亦不迷荒,以聖慧眼普見諸法如自察掌,是為總持亦不可盡。

「何謂辯才無有盡者?所謂辯者,所說無礙。若講誼時無能制者、辯才通利無能斷者,音辯無限節,卒問尋對應機無難,通達如水無一質礙。前世宿命所造清淨行,報應所致乃得此辯,諸佛所護、諸天宿衛,所講說者終不唐舉、辭無所侵、趣無為道。如是辯才皆為備悉,恭恪謙下,相人之器而為宣法。其有聞者各得其所不豫思惟,有來問者吾當說此,所詣眾會趣見人根,發生心念而為說法。本所從來生在人間,志性真正,一劫宣經而不休息,所講經典無所罣礙,是為菩薩辯不可盡。」

阿差末言:「又有菩薩講一切法皆歸無常、物非我有,其慧所說而不可盡;一切皆苦、諸法無我,菩薩宣此亦不可盡。何謂無常?觀本末事悉歸無常、無有科律。其無常者不可令常,從始以來無不無常,是謂無常義。何謂苦義?雖有歡樂會當歸盡,願不久存,論說眾苦悉趣空無。其空無者亦虛無實,虛空苦義正等無異。何謂非身?於我不我永無本末,彼亦為虛,寂靜無要,有計其空及空義者悉無有身。何謂寂義?於寂無寂乃謂為寂,所解脫者而於澹泊亦無澹泊,是謂為寂。所謂脫者,修於靜默除一切想;除諸想已斯曰無為泥洹之寂,此謂寂滅義。是為菩薩行四諦之法而不可盡。

「菩薩所行常修一道,不遵他行。何謂一乘道?菩薩獨步而無有侶,唯一己身得成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被大德鎧。自攝精進無極勢力,其身獨立不從他教,超諸俗力一己游步,被於堅固非常德鎧,以此開化一切眾生,是謂教化。所訓誨者諸賢聖教,菩薩大士所訓誨者,是謂教化。施非我伴,我是施侶;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則非我伴,吾是慧侶,亦復不住六度無極。吾順奉行諸度無極四恩之行,不興發我吾當建立攝諸四恩。取要言之,諸善德本不能立我吾當建立攝諸德本,如是像法無有伴侶,當自獨立而無二伴。住金剛場以己身力降伏眾魔,一發心頃得成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是為菩薩一乘之道而不可盡。」

阿差末言:「唯,舍利弗!菩薩善權亦不可盡。何謂善權?諸佛世尊隨時便宜,道法自遇有所開化,以權方便親近道心。其善權者因虛空生無有邊際,志性隨時令致殊特。其善權者皆能具足諸度無極,所生之處因權行戒、佈施、忍辱,護身、口、心,得至佛道不廢精進,若無權者違失精進。善權一心轉進聖慧不爾心亂,善權智慧不捨生死周旋之難。善權慈者多所養護除諸不仁,善權哀者不厭生死開化一切,善權喜者不樂一切諸所好慕,善權護者修眾德本而不迴還。善權天眼得佛十眼徹視十方而無邊際,善權天耳得佛十耳聞十方聲心所念形,善權知心見眾生根悉曉本末,善權方便念過世事見於三世去來今義,善權神足在所至到而無限節,多所開化十方黎庶。善權方便知眾生性隨以方便而誘[言*求]之,善權修行曉眾人相本末終始,善權所度過於此際令至彼岸,善權入塵化眾愛慾令度諸垢,善權下擔去諸五陰所負重殃,善權行限而所頒宣不可稱載,以諸有限說無邊際,善權勸化諸弱劣根,誘進退者使廣無極。

「以權方便知其時節,增減、進退、非時行時;以權方便因其正路入於邪徑,眾生之類住於邪路化入正道;以權方便能使尠少變為廣大,其廣大者能使無限;以權方便,諸諍亂者伴侶相憎勸令和合;以權方便其在下士小乘之黨使住微妙;以權方便得至滅度,還入生死免此餘人;以權方便解諸繫縛、閉塞羅網;以權方便能使壞結,心志忍辱;以權方便常在寂靜不墮滅盡;以權方便悉能解達一切所修,威儀禮節不失儀式;以權方便觀諸眾生而不毀戒,常順正禁;以權方便有所攝取而不諍訟;以權方便興隆道法,宣佈十方;以權方便獨步三界而無患難;以權方便得至脫門致無所行;以權方便棄不賢行,雖在其中不與同塵;以權方便與道者俱入不違訓;善權方便捨於無為,能入生死濟脫眾患;以權方便入於魔界,照諸塵勞、愛慾之根;以權方便計於一切,無有一切亦不無有,是則名曰菩薩所行善權方便入不可盡。」

阿差末言:「是,舍利弗!菩薩所行八十品第而不可盡,諸佛世尊皆由此法八十無盡而出生矣。」

阿差末菩薩說是法門不可盡品時,七萬八千人從本以來未發道心,應時皆發無上正真道意;五萬二千菩薩尋時逮得無所從生法忍。一切眾會咸取眾華、若干種香、諸寶華蓋以用供散如來至真及阿差末。諸菩薩上奉敬歸此無極經要。

天於虛空鼓諸天樂舉聲稱嘆:「佛者世尊從無數劫所積德本自致正覺,廣度一切。今阿差末菩薩大士稱舉經典宣揚本末不可盡誼,若有人聞此不可盡經典要者心不懷疑、信持諷誦、為他人說、篤佛言者,亦當逮得如是功德不可盡誼。」

佛取體衣賜阿差末,一時嗟嘆阿差末菩薩言:「善哉善哉!快說此經。如來所勸代之悅豫,十方江沙今現在佛亦共諮嗟。」

時阿差末取佛所賜著其頂上而嘆說言:「此世尊衣當以頂奉、夙夜承事,為是天上世間擁護至尊無量佛之所服。」

應時十方各有寶幢、寶蓋、寶幡各自然至,覆阿差末菩薩之上。寶衣、寶蓋、寶幢幡中自然演教而出音言:「善哉善哉!阿差末菩薩!快說此辭能講頒宣無盡法門,十方諸佛咸共嗟嘆。」

時舍利弗前問佛言:「今此寶衣、寶蓋、寶幢從何所來乃演此音?」

佛告舍利弗:「阿差末菩薩前所曾化眾生之類,使發無上正真道意,各於十方皆成正覺,此如來等故遣此來供養報恩正士本德、頒宣洪業大會之品、供養經典,故覆其上。」

時諸眾會見此變化、聞佛所說,益復加敬阿差末菩薩大士,歡喜踴躍:「我等善利,宿本祿厚乃得值見阿差末菩薩稽首諮講,其聞此法福不可量。假使有人聞阿差末菩薩名者德無能限,況復面值得歸聞經?其佛大聖嗟嘆勸之,豈況凡庶?」

佛告舍利弗:「若族姓子、族姓女學菩薩乘,諸佛世尊住世一劫咸共供養佈施所有、奉修禁戒而無所毀、假使眾人加之痛害皆能忍之、元元精進行如救頭所火然熾、禪思一心不懷憒亂、觀察智慧不失時節,奉敬諸佛如是終劫。復有族姓子、族姓女聞此經典,篤信受持而諷誦讀、專修奉行,進退在心,佛嘆此等六度無極皆為備悉,疾逮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所以者何?若有菩薩學此經典,心自發念:『我學斯經,具為人說頒宣悉周。』是則名曰能悉備具施度無極。所以者何?受此經者計於法施、眾施之上近於佛道。若具禁戒所度無極無所犯負,眾行周悉無一缺漏,是故名曰戒度無極。所以者何?菩薩若宣此經典時普備禁戒,一切眾生不能稱載,功德之勳所不能逮。假使菩薩忍一切法,眾所嬈害而心不起,不如誦學此經典要,悉為人說以為行智而得具足忍度無極。其身、口、心常行精進,欲度一切未曾懈廢,是則名曰進度無極;其有專精於此經典,思惟不亂一心定意,是第一禪所度無極;若於此經現在察惠,拾取其義知行所趣,是則名曰智度無極。

「是,舍利弗!若有精學此經典者,因少行故具足菩薩六度無極。以是之故當作斯觀:若有菩薩取此經典誦在心懷、若載竹帛上著經卷,為以得攝一切諸法、諸佛經典執在手掌,可使四大變之令異,無能作威轉其道意。所以者何?是經名曰諸菩薩印,當求斯印,假使有人奉是印者,則能遵奉一切佛法。」

時四天王與營從俱,皆執兵仗捨之一面,叉手白佛:「我等四天是佛弟子,以得道跡,能共堪任供養此等諸族姓子及族姓女周匝宿衛,受是經典持諷誦者奉之如佛。所以者何?一切諸乘皆由此生。」

於是天帝前白佛言:「數從如來諮受經典,其數百千,未曾得聞如此經義,暢達進理無有遺疑。我曾往昔與忉利天數數聞經,初未值斯。若有郡國、縣邑、村落、州城、大邦宣此經者,當詣其所聽所諮講,擁護法師,益其氣力、精進堅強、勇勐不怯、辯才通利、獨步無畏。斯族姓子以無所畏,獨在眾中、若在屏處,廣宣此經。」

佛言:「善哉善哉!拘翼!若發勇意欲護法師,樂令氣力精勤無難。」佛言:「拘翼!若護法師則護經典,以護經典則能將護一切眾生。」

時梵忍天王前白佛言:「吾當捨離梵天之樂、禪思等心,往詣法師所說經處擁護法師,現四瑞應令覺知之:『其梵天王來至斯會從諸天人。』何謂為四?一者、令見微妙光明,二者、得聞天香,三者、法師所說流利而無質礙,四者、章句相次義不相越,是謂四事。說是經時,心無所忘、口語辯慧、一切眾會悉欲來試無能亂者、心懷念法一心聽經,以此四事所現惠意,當知梵天與諸眷屬來詣彼會。」

時魔波旬前白佛言:「因此經典令我羸劣無一勢力,若有菩薩聞斯經典則為受決,所游諸國視之如佛。唯然,世尊!我身於今見阿差末威神聖力,棄諸貢高、不懷自大。所以者何?以此經典當興擁護宿衛法師,從今自制不敢違教,所在流佈行此經典,遙將養之,不敢嬈亂。」

爾時,世尊告阿難曰:「汝當勤受於此經典,持諷、誦讀、為他人說,當令正法永得久存。」

阿難白佛言:「唯然,世尊!我已啟受、諷誦已達,但不能堪令普流佈如諸菩薩。」

佛告阿難:「汝且默安,自當有人普令流佈。今此會中有諸菩薩主護正法,當令奉宣佈此大化。」

於時彼會有六十億諸菩薩眾尋從座起,應護正法,前白佛言:「唯然,大聖!吾等俱共當受此經大會法品,隨時流佈遍於十方及此忍界,皆當蒙恩彌勒菩薩護法王典,當廣宣佈斯經典要。佛滅度後,若有菩薩在於末俗五濁之世得聞此經、持諷、誦讀,當知彌勒之所建立。」

時佛讚告諸菩薩曰:「善哉善哉!諸正士眾!汝等佛前而自諮嗟欲護正法,則為擁護十方江沙諸佛正法。」

時阿差末菩薩前白佛言:「唯然,大聖!當見原恕。向者我身所講經典,力少智薄,所宣句誼或能不備,是故歸佛見捨罪釁及諸菩薩奉無盡法。」

佛告阿差末:「卿所說法句誼相次,無一違理,逮無罣礙。若有菩薩無陰蓋者,所宣道教無有缺漏,分別經義審如所言;況今正士暢此經典表裡通達,所度無極豈不及乎?今阿差末得四分別,辯才智慧所暢自在,而於大乘無所依仰、獨步無侶,宣決眾疑度於彼岸。若有菩薩住此道地,其身、口、心終無缺漏,於一切慧以為元首無所不通,身、口、心行而皆備悉。十方無數百千億佛皆共諮嘆卿所講說,今佛相恕表裡通達無一遺漏,十方諸佛亦復俱然。」

於是阿難前白佛言:「此經典者所號云何?以何奉持?」

佛告阿難:「此經名曰『阿差末菩薩之所講說義理章句而不可盡』,其要名曰『阿差末品』。阿難!若有人受此經法者,其心轉明,強識義理,功勳之正轉百千倍,為他人說則立佛事。」

佛說如此,阿差末菩薩、賢者阿難、諸天、龍、神莫不歡喜,稽首而去。

阿差末菩薩經卷第七


上篇:寶星陀羅尼經

下篇:大集大虛空藏菩薩所問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大集部目錄

【註音版】雨寶陀羅尼

雨寶陀羅尼...

佛說四十二章經

昔漢孝明皇帝夜夢見神人,身體有金色,項有日光,飛在...

【註音版】慈悲道場懺法

慈悲道場懺法卷第一 慈悲道場懺法卷第二 慈悲道場懺法...

【註音版】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方等大集經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一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於姑臧譯 瓔珞...

寶星陀羅尼經

寶星經序 唐釋法琳撰 《寶星經》梵本三千餘偈。如來初...

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卷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在王舍城靈鷲...

大哀經

大哀經卷第一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諸菩薩所生莊嚴大...

佛說罪福報應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迦維羅衛國釋氏精舍,與千二百五十比...

淨土境觀要門

淨土境觀要門 元傳天台宗教興教大師虎谿沙門 懷則述...

佛說七女經

佛說七女經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佛游於...

【註音版】大方等如來藏經

大方等如來藏經...

淨心誡觀法

淨心誡觀法序 宋餘杭郡沙門 釋元照述 太近至易,無如...

佛說阿含正行經

佛說阿含正行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一...

謗佛經

謗佛經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如是我聞: 一時,婆...

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

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等譯 如是我...

治禪病秘要法

治禪病秘要法卷上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治阿練若亂心病七...

【佛教詞典】返沒

(術語)往返沉沒於生死海也。...

【佛教詞典】陸天地同根

禪宗公案名。又作天地同、南泉一株花、南泉牡丹。唐代...

只有堅志力行,方能成就大器

《禪林寶訓》中記載著這樣一則動人的故事。 舒州(今安...

持戒念佛,父母也得利益

無論出家在家,念佛求往生,必須孝養其父母。尤其出家...

聖嚴法師《不放棄自己》

問:導演李安近年非常風光,但他在成功之前,有六年時...

好樂淨土,尊重名號

大方向我們在學習淨土的時候,你要分成兩塊,第一個你...

如何看待夏蓮居的《無量壽經》會集本

問: 印祖是否見到了夏會本?有無文字記載?許多大德都...

不要向生活投降

真金需要火煉,經歷過苦難的人,人格會更完善。但是,...

享福未必真的有福

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就是因果的觀念。事實上,種瓜...

比丘聞花香遭呵斥——香欲的過患

三、訶香欲者:所謂男女身香,世間飲食馨香,及一切薰...

中國佛教僧人的稱謂

為了隨順中國傳統文化的名諱、禮儀,中國佛教僧人的稱...

貪小便宜

我們每天打開報紙或電視,就常常看到報導,有些騙徒用...

在繁忙中就實現最大的自在

我們一來到這個世界上,就在一種強大力量的推動下,在...

想求得「好死」,不容易

五福的最後一福是考終命。考終命就是善終,或一般人所...

【視頻】《心經》潮語讀誦

《心經》潮語讀誦

【視頻】《佛說阿彌陀經》慧平法師念誦

《佛說阿彌陀經》慧平法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