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寶積經卷第四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寶積經卷第四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 詔譯

第二無邊莊嚴會

無上陀羅尼品第一之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林,與大比丘眾及無量無數菩薩摩訶薩俱。此諸菩薩皆是一生補處,從異佛剎而來集會。

爾時世尊,大眾圍遶供養恭敬而為說法。時彼眾中有一菩薩,名無邊莊嚴,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向佛合掌,而白佛言:「世尊!我有少疑今欲諮問,唯願如來哀愍聽許。」

爾時佛告無邊莊嚴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如來、應、正等覺恣汝所問,當隨汝疑而為解說,令汝歡喜。」

時無邊莊嚴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我為趣求無邊智慧被精進甲。諸菩薩等求大方便善巧地者、趣無邊義智善巧者、決定大智初發起者、於菩提道已安住者,世尊!我為如是諸菩薩故請問如來,亦為利樂有情之類,心無等喻思惟諸法清淨智義甚深大智方便,簡擇得無量義善巧決定,為欲趣求大師子座、昇一切智師子之座,正初發起勇勐勤修獲不退轉,言詞善巧積集精進被甲冑者,為如是等諸菩薩故請問如來。世尊!若有菩薩,於諸有情願欲超昇到於彼岸,復有志求無礙無畏,住無畏中方便隨機演諸法義,善巧分別不增不減,又於諸法本性自性如實宣揚。世尊!復有趣入無等喻心、最勝之心及無上心,得自在故,為如是等請問如來。世尊!若諸有情求自然智及無師智,破無明殼超於天人,最為殊勝有希,利樂一切世間,當欲趣求大智無畏除自然智,欲示無邊知見善巧,將說無量決定之法,欲以光照世間天人。復有為諸眾生樂欲,開示無上無礙大智方便,欲行究竟清淨智見,求一切智善巧地者,我今為彼諸菩薩故欲問如來。世尊!若諸菩薩住是地已,速能圓滿成如來地,及能證得不可思議方便善巧波羅蜜多,以少功用成熟眾生。現前能得如是智慧,令諸眾生捨離惡法增長善法,示菩提道諸佛種性,及能安立無量眾生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不退轉。世尊!彼諸菩薩能開覺路,於佛法中令心歡喜,我為斯輩請問如來。世尊!此諸大眾皆悉已集,說微妙法今正是時。唯願如來開示演說如是法門,授諸菩薩,令得圓滿不思議願及一生補處所有善根。世尊!如是善巧陀羅尼門,如來隨時應當授與,使諸菩薩能持無量法門理趣善巧決定,及以言詞演說諸義,復有志樂當證菩提,安住無邊大神通業,成熟無量無數眾生,攝受如來善巧之智。惟願開示如是法門,當令眾生證菩提道。世尊往昔於長夜中已發弘誓,令無數眾生安住佛智及自然智。如是陀羅尼門應當演說,令諸菩薩成自善根,及以如來威加之力,持彼無上不思議願。世尊!如來、應、正等覺已證無量方便善巧,得不思議住無畏地,了諸眾生意樂差別,無量億劫蘊諸覺慧。世尊!此諸大眾瞻仰如來無時暫捨,於一切智智及諸法藏志求不怠、欲樂無厭,願聞如來決定之義。世尊安住一切智境,皆已知此諸菩薩願及發趣善巧成熟。世尊!是諸法門陀羅尼門圓滿句義,一切諸法決定善巧,如是法門如來應說,令諸菩薩未成熟者悉令成熟,已成熟者速得神通及一切智心解脫智見。世尊!若諸菩薩住不定地,是諸菩薩預聞法已,而得成就一切智境。世尊!我以此緣敢申巨問,惟願大慈威加守護攝諸菩薩說如是法。世尊!於後末世諍論起時,執著有情更相賊害,三毒增長壞亂正法,令諸菩薩於彼時中以大慈悲堪忍斯事,流佈此法而無諍論。由順無諍則能攝受大慈大悲,及當積集諸善根力。世尊!我今敢緣斯義,請問如來無礙法門決定之義。

「世尊!云何彼諸菩薩無量法門、法光明門及一切法方便發起?復願如來說不滅壞寂靜法門,兼演無邊微密法藏,具足成就念力無斷,降伏魔怨及諸異論,而不為彼之所摧伏。惟願如來演說正法,令諸眾生積集善根,亦令積集無邊善巧,於一切智智示現出生,隨念結集無量法要,得諸辯才清淨具足相續不亂無等句義,欲令證得無量法門及陀羅尼真實方便。又令眾生髮起意樂,為說先後兩際加行,示見去來現在諸法,於因自在、法無所住。願諸菩薩了知十方如來本事,以神通無畏遍諸佛剎,授彼眾生清淨法眼,亦為開示不思議法,成熟佛智方便善巧。我緣斯義敢有所請。惟願世尊說如來地廣大方便甚深之法,為一切智,攝諸善巧無量不思議法理趣,令彼菩薩願及方便善巧圓滿。此諸菩薩預聞法已,悉皆獲證大法光明,成就菩提殊勝善巧,及彼弘誓悉令圓滿。」

爾時佛告無邊莊嚴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無邊莊嚴!汝今為諸菩薩住清淨願方便善巧,亦為哀愍諸眾生故,以決定慧善問如來,汝之功德無有限量。諦聽諦聽,如實思惟,我今為汝分別解說,令諸菩薩於佛智境出生無量種種功德。」

無邊莊嚴菩薩言:「唯然世尊!我等樂聞。」

爾時佛告無邊莊嚴:「若諸菩薩為求無邊善巧願者,應知諸佛祕密語言,受持思惟如理觀察。云何觀察?無邊莊嚴!如來之智攝諸善巧,有所宣說無不清淨,是諸菩薩應當進修此之法要。諸佛所說皆是平等,安住大悲普於群生,決定成熟諸有情類。或於下乘志希解脫,於聲聞道有於真實最勝涅槃,弘誓圓滿成一切智。我今安住無上解脫,遠離餘乘下劣之法,善入諸佛祕密語言,及說如來無比詞句廣大清淨攝受諸法,令諸有情隨彼根性解脫成熟。然於是法皆悉平等,不增不減無缺無漏,乃至無色及無等色,無邊無際自性清淨。諸佛世尊之所演說,自性本性如實了知,而無有法了不了者。何以故?一切諸法皆是如來假名說故。若彼諸法由假名者,是則不可以法施設亦無示現。無示現故,如來所說皆真勝義,隨法同入一切諸法,於一切法不住分別亦非不住。以分別法及無分別,如實平等證一切法無有差別。法無有生,如是生法無所有故;法無有法,生妄分別遍計度故;法無有起,不自在故;法無觀待,捨圓滿故;法無作用,無去來故;法無自性,超過一切自性法故;法本平等無有差別,無戲論故。隨所作法起殊勝願無不成就,而於其中無有作者,乃至無有少法所得,皆歸於空。是故如來說一切法如幻如夢、無有高下。我當以此清淨弘誓攝眾生時,實無少法而可著者。無邊莊嚴!此是諸菩薩等法光明門。由斯門故,於殊勝願而得增長,如日出現光明普照。如是善男子等於此法門能信解者,與諸眾生作法光明。

「無邊莊嚴!若諸菩薩內正思惟、外無散亂,安住能斷諸障礙者,隨念菩薩普光三昧,及能信解甚深法者,應當觀察此諸法門。一切諸法如來悉知,以緣起門開示宣說。如是緣起虛妄不實,自性本性皆悉空寂,是緣起性亦非真實。能令眾生雜染清淨,於十方求皆不可得,無所得故無有攝受,無攝受故於我所說尚應捨離何況非法。所言捨離,彼亦非有,亦無所取、無有功用,本性清淨。一切諸法無有分別,了知分別如實性故。一切諸法無有所住亦不可見,無異性故。是故諸法無住無依,但以名字施設而有,彼皆空寂無有自性、無住而住。是故諸法無有住處,處無有故、盡故、滅故及變易故,如來但以異名宣說。如是密意應當了知,不應執著善與不善。若執善法,彼不善法亦當執著。由執如是不善法故,生諸苦惱,佛以異名於此示說為苦聖諦。由不執著善不善故,彼諸愛滅,如來於此善法所斷,異名示說為集聖諦。第二聖諦能了知故,滅故、盡故、無憶想故,厭離觀察無所有故,無喜想受無分別故,如來於此異名言說為苦滅諦。了知第三滅聖諦故,是所求道如實悟入一切法地,超過一切憶想分別戲論之境,八支相應修習正見乃至正定,苦滅趣道聖諦了知,佛以異名於此宣說為第四諦。諸佛世尊於此施設,知苦、斷集、證滅、修道;苦、集、苦滅及滅趣道。此苦無有,以世俗故假名施設。是無明等,一切皆是無智攀緣。何以故?於彼無智亦無有少攀緣可取,無有所證、無有光明,不可了知亦不可得,而於其中當有何物?一切皆是虛妄壞法,無有堅實。於中若以實物施設,彼即於常應有執著。若以無分別執著,彼即於斷應有執著。是故於苦不應分別,以智慧故應當了知,無智自性即苦自性,由與無明共相應故,無明亦不與物相應或不相應,彼亦無有。由彼不相應故,是故無明非分別非不分別,不作不壞亦無作者。施設作者不可得故,無邊莊嚴!此是諸菩薩了知悟入無明自性順明法門。由是門故,能捨一切無明黑闇,現前證得隨順明法,於菩提分能善修習,於諸聖諦能善了知。是諸菩薩於此法門能得清淨,所謂由不生故苦得清淨,不攀緣故集得清淨,由滅盡故滅得清淨,由修習故道得清淨,信平等故道即平等。如是諸法異名差別,應當解了。了已應斷應證應修。於如來言若能解了,彼即遍知、彼即隨斷、彼即作證、彼即修習。是故聖者如是知已,於一切法不取不捨,便得安住四諦法門。

「無邊莊嚴!一切諸法無有分別,亦不增長亦不積集。聖者如實善了知故,不起分別、不行戲論,能如實見不毀不著。由道斷故,於諸善法不起分別亦無戲論,況不善法。由無分別共相應故,亦復不住法非法斷。若遍知斷,即無法結及非法結。彼能了知結法虛妄,此虛妄法空無所有,此是彼等所入諦門。由是門故不愛不恚,證捨圓滿能斷諸結,安住正道到於彼岸,證法自性而無入出。

「無邊莊嚴!汝今當觀一切諸法本性皆空、自性寂靜、無有作者,諸法非實與結相應、非不相應。於彼無性法中不應執著,亦復不應離性非性而起分別。既能了知因緣清淨,不應戲論。諸有一切因緣生法,彼緣性空究竟清淨,如是因緣非互相應。諸法展轉無有所作、無有所行、無有事業,如是思惟一切諸法互相空故,無有自性、無依無住。無邊莊嚴!汝於此中應當悟入,則能增長不可損壞普遍光明清淨法門。由攝受故當得清淨,無戲論故當作光明超過結使,無所著故當得出離。

「無邊莊嚴!一切諸法唯有名相開示宣說。何謂名相?相謂四大所造諸色,名謂一切非色之蘊。如是名相,一切皆悉虛妄不實,以顛倒故而有執著,或色是我、色是我所,相分別故有名示說。如是名色二俱不實,一切皆是虛妄壞法、如幻如夢。色體不堅如夢所見,乃至四蘊亦非真實,但以世俗文字施設。如是知時不見有苦,由實諦故無有攀緣,無攀緣故心無所有,無所有故何有與彼攀緣相應?由此而能於涅槃界得超過想及所知滅。

「無邊莊嚴!三界由想、作意所生,是故說言三界虛妄,想及作意亦非真實。彼所有想即色執著,所有作意皆與受想行識相應。諸法本性亦無相應非不相應,乃至非想亦非作意,想及作意本性皆空。所有言說亦皆虛妄,但假施設令性寂靜。無邊莊嚴!諸法本性以假名故,如是所說亦皆平等。無邊莊嚴!於此法中證於實諦,諸菩薩等應當了知,謂諸如來一切結使皆捨離故,凡所演說終不唐捐。汝等於此應善思惟無令執著,於一切法勿生分別,離諸戲論,了一切法無有自性,而於眾生起慈悲想,思惟悟入如是法門,為利一切開示演說。云何法門?謂了無明諸有為法、悟智見等諸無為法,應遍清淨證入一切有為無為,無戲論智,非數入數、非數住數。隨順如是非數法故,證入無為清淨法門,獲得遍持光明智慧,攝受諸法令不失壞,能以覺慧方便善巧,廣為眾生演說諸法。無邊莊嚴!此是諸菩薩等入陀羅尼門。由是門故,出生廣大差別覺慧,及能發起演諸法義善巧之智。

「無邊莊嚴!此中何者是彼陀羅尼門?由是菩薩於諸法中能得總持方便善巧。無邊莊嚴!此中菩薩住遍清淨善巧之智行於辯才,由義覺慧觀察諸法本性自性。然一切法自性無住,無名無相無所建立,無邊建立不可宣示,但以世俗言詞演說。所有諸法本性自性皆不可說,無來無去無有文字,文字清淨無有功用。何以故?諸法本性等虛空故。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作無起無相清淨,以虛空開示演說,此則諸法無門之門。門清淨故,究竟無染亦不隨染。何以故?諸法究竟不生不起,所有自性亦不生起。是故當知,三世所說一切諸法自性無性,亦不應執諸法無性,此是諸菩薩無所執著陀羅尼門。為諸菩薩門清淨故,如是開示說一切法。有形相者,所說形相即非形相,不作不壞不愛不恚。是故當知,形相門者則為非門。門清淨故,由是能得入無形相清淨法門。為欲了知此形相門無所有故,不以有義如是宣說,無所作故入無形相。無邊莊嚴!如是所說無形相門,為陀羅尼清淨故轉。

「無邊莊嚴!所言門者猶如虛空。一切諸法依於虛空而有生滅,彼生滅者性皆平等,作是觀時無有生滅無所攝受,於一切法應如是知。一切諸法亦非攝受非不攝受,非等非不等,乃至無有少法而可得者。由是能了此形相門,為得無相門清淨故開示演說。無邊莊嚴!言無相者,所謂無身及身施設,無名無句亦無示現。於此教義應當了知,彼無形相與虛空等。言虛空者,亦無虛空及空示說。此是無明隨順明智力聚法門。菩薩能證陀羅尼門理趣方便,由證入故無有諍論、無有忘失,隨入無斷祕密語言陀羅尼門。譬如有龍名無熱惱,降澍大雨流澍無斷。無邊莊嚴!所言陀羅尼者,是何句義?」

無邊莊嚴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陀羅尼者,即是隨順諸法祕密方便假名,即是隨念遍持之業,即是說法語言之句。由智聚力,得入如是陀羅尼數。以善覺慧,應當受持無量無邊菩提之力。世尊!如我所解,此無邊智演說方便,為欲利益諸眾生故,開示流佈令法不斷。世尊!此陀羅尼門,是大虛空、是大方廣,以是義故能廣宣說。由說平等能攝受故,名隨教法。善巧開示廣大流佈,文字差別得圓滿故,通達辯才而得成就。由觀察義善巧說故,於義辯才而得圓滿。決定諸法善開示故,於法辯才而得圓滿。哀愍眾生以大慈悲而能攝受,由攝受故次第調伏令得清淨,無諸戲論而能演說平等捨法。世尊說此陀羅尼祕密方便法門品時,無量無邊善巧之義從佛口出。」

爾時佛告無邊莊嚴菩薩摩訶薩:「所言門者,即是如來一切智智門之增語。於此門中,由語言故而得演說一切諸法。如來安住無邊清淨、究竟清淨自然智見,以無所住無所建立,流注廣大甚深之法。無邊莊嚴!如來嘗說一切諸法皆是佛法,以於諸法能善了知名為佛法。諸法本性與佛法等,是故諸法皆是佛法。由能了知法非法故,說能了知一切諸法。能了知者,即能了知陀羅尼門。此陀羅尼而能遍入一切諸法,所謂語言演說談論。一切語言演說談論,皆由文字表示宣說,是中文字,阿字為初、荷字為後。猶如入胎、受胎、持胎以母為先,又如種子長養以父為先,如蘊積集以生為先,次後建立餘分差別,六處諸根次第成熟。如是字母為先,一切文字差別和合。如是字母為先,光發長養。所謂阿字為先、荷字為後,諸餘文字在其中間,隨彼相應和合而轉,此即能入演說語言陀羅尼門。又當了知一切諸行皆悉壞滅,如彼文字書學成已尋當除滅。如是一切有支建立皆當壞滅,如彼諸行和合故生,彼不和合應知壞滅。如是二種相應和合,建立一切諸有愛結;亦由如是二種和合,建立一切有為諸法。如是觀察,漸次能淨無作法門,由此能入演說生滅陀羅尼門,令諸菩薩方便善巧速得圓滿。猶如字母阿字為初、荷字為後,如是作已,應以語言演說談論,善入一切祕密言詞。又應了知無障礙法開示宣說,無邊莊嚴!猶如字母阿字為初,乃至諸餘一切文字分別作已,作意相續入於書寫;荷字之後更無文字而可建立。由是二種作意,能生一切有為之行,彼二分別無有真實。以於真實無少文字,本性自性亦無分別及不分別,而於其中亦復無有少分所作。

「無邊莊嚴!一切諸法以智所知,是智皆從文字建立而得生起。由是文字不成就故,彼智亦復無有形相可得。何以故?以於真實無有形相。由入如是無形相故,捨離一切所作事業。無所作故,捨離一切有為之事。無邊莊嚴!此是陀羅尼清淨善巧遍持法門。若諸菩薩於此學時,能起一切無癡事業,為諸眾生宣說正法,令不缺減、不住諸想覆蓋著心,及能遠離想及作意。以能趣入諸法覺慧,證無邊智理趣善巧。

「無邊莊嚴!若諸菩薩遍取名已,了一切法唯有種種積集言說所起之名而無真實。如是知者,應當隨入陀羅尼門理趣善巧。云何應入陀羅尼門理趣善巧?知所有名而無住處,不住諸法內外中邊,於一切處都不可得,但依積集種種言說而假施設,於施設名如實隨覺是如實句,以此實句應當了知一切諸法無名無說。此是諸佛力無畏地。於所有法,應以此門開示演說。如來所說一切諸法非一性、非異性,諸法無有一異性故。此一切法非生非有,如是宣示諸法亦空。法若空者彼即無相,若無相者即無願求。若法是空無相無願,則不可知、不可遍知,不應說彼若有若無。言有無者但是言說,不應於中而生執著。何以故?如來常說,若不執著一切法者是真勝義;若有著者,由是著故於彼彼法隨生執著。如是執著一切皆空,是敗壞法,但唯虛妄戲論分別。無邊莊嚴!汝應當觀演說諸法,而於彼法實無示說。豈於此中有能說者而為他說?無邊莊嚴!此清淨法,從諸如來之所演出,能了知者甚為希有。

「無邊莊嚴!汝等今於我前聞如是法,能善了知住清淨信,能生勝解雖復眾多,而於後世希有眾生於此法中能遍了知,唯除今時親於我所發弘誓言:『願於來世利益安樂諸眾生故,而當受持如來法教。』若曾往昔於如來所,承事供養深生信解,愛樂希求於甚深法理趣善巧願聽聞者,此諸菩薩當能獲得陀羅尼法。無邊莊嚴!由於往昔供養如來,復得值遇無量諸佛承事供養,於甚深法因緣理趣深信解者、善求於法多勝解者、趣行深廣求大乘者;聲聞乘人厭離三界,於甚深法勤修行者,此諸人等未曾聽聞此甚深法。無邊莊嚴!如來為欲利益安樂此諸有情,令證甚深廣大無量難見難解種智覺故,而復宣說甚深之法。此非愚夫無聞執著不求法者之所行地;有如理修行善根具足,於微少過生大怖畏,於諸怖畏而求解脫,是此等類之所依處。

「無邊莊嚴!如來今為汝等天人世間常演說法不生勞倦,由佛往昔行菩薩道時,於無量億劫精勤修學此甚深法,既修學已方便迴向:『云何為諸有情當轉無上微妙法輪,及為有情而得示現無上大智,令一切智智種性不斷?』無邊莊嚴!此由如來往昔願力,為令一切種性不斷,及威加此陀羅尼句,開示演說此甚深法廣令流佈,使諸有情於佛法中當能悟入,令一切智種性不斷,光闡弘宣此諸法教。無邊莊嚴!汝等今欲隨學如來,有諸眾生希求法者,開示演說勿生勞倦。

「無邊莊嚴!諸菩薩等如所聞法,於大眾中當廣開演所有法行,由是當得近於佛智,能速證獲陀羅尼門。由證陀羅尼故,以少功力而能受持光明照耀清淨法門。無邊莊嚴!一切諸法本性清淨,若法本性非彼相應非不相應,非和合住非不和合,於諸法中而無有法,若無有者則無有處而可示說,唯除因盡,因盡故即離,離故即滅。我為有情了知故,說一切諸法本性自性。於彼無因即無因盡,無因盡故無離無滅。無邊莊嚴!汝觀如來之所說法如是清淨,若有以法觀如來者,彼於如來見不清淨。何以故?如來非法亦非非法。如來尚不安住少法,何況非法。若住非法,無有是處。如來超過諸表示法不可宣說,一切語言皆清淨故。是故如來最極甚深廣大無量。

「無邊莊嚴!如是如來非色表示,非受想行識之所表示。如來亦非色盡解脫,非受想行識盡解脫。由是如來絕諸表示,與色等法非共相應非不相應,而於一切有為無為能遍解脫,不起分別無有戲論。如來不與色取相應,亦復不與受想行識諸取相應,永斷一切取蘊根本,而亦遠離諸法根本。謂無戲論,不入不出超度瀑流,不住無上諸佛智境亦非不住。應說如來不住少法、不取不捨。如說如來,說法亦爾。如來不相應故,如來之法亦不相應。如如來法,諸法亦爾。依如實理,諸法皆如,是故世尊說一切法悉是真如,一切法如與佛真如無二無別、非一非異。如來安住無分別法,非遍計故。無邊莊嚴!如來說法,終不超過一切諸法。何以故?無有少法可超過故。無邊莊嚴!如來於彼某時證得無上正等菩提,然於彼時實無有法而可得者,以一切法及諸隨法不可得故,不起分別亦復不起法與非法及作意想,於彼本性清淨法性而不安住亦不建立。如是了知簡擇法時,亦無了知及簡擇者。無邊莊嚴!此所演說第一義句,即是如來非句之句,句清淨故。以是義故,諸菩薩等得一切句清淨之智,由是能入無邊理趣陀羅尼門,亦無少法而可證入,不來不去。

「無邊莊嚴!所言句者,無句可得,非句句故,於一切句應如是知。如是諸句是厭離句,若厭離句是虛妄句,若虛妄句即厭離句。彼一切句是滅盡句,若滅盡句即真如句,若真如句即究竟句,若究竟句是盡離滅句,若盡離滅句即涅槃句。若涅槃句即非世俗,無句施設亦無示說。無邊莊嚴!言一句者,於一切善不善法中平等趣入。云何一句?所謂離句。於厭離中無有少句,是一切句猶如厭離句。亦非句,句清淨故。若句清淨即涅槃清淨,若涅槃清淨即句清淨。如是諸句皆不可說。若以語言宣示句者,而彼諸言於十方界求不可得,誰為誰說?故諸言說一切皆空。彼若空者即無有義,不應於中戲論分別。出生如是諸句義者,一切皆是無分別句、無戲論句。是故修觀行者,尋求觀察一切句時,當知皆為離滅涅槃。如是諸句不異涅槃亦不可說,然非不異。由言說句皆虛妄故為清淨句,宣說善巧表示諸句非實表示,若非表示非不表示則處中道。若處中道則無分別,以於此中分別斷故。於此法性平等入時,而無有處行少惡行,無所得故。如是不行,亦不遍行不等近行,若如是行,諸佛說為菩薩乘者無有少法而可行時,彼行菩薩地安住無上清淨陀羅尼故。

「無邊莊嚴!我今當說陀羅尼句。由是句故,令諸菩薩得陀羅尼,而能開示無邊法藏。應說此等住無諍地,以能摧破諸他論故、極寂靜故、廣演法故。此中何者是彼法門陀羅尼句?

「哆姪他若曳(一) 微若曳(二) 隖計(三) 烏迦(上)筏底(丁以反)(四) 阿(引)[口*路]計(五) 阿(引)[口*路]迦(上)筏底(丁以反)(六) 缽囉(二合上)陛(七) 缽囉(二合上)婆(上)筏底(丁以反)(八) 娜唎設儜(九) 儞(尼頂反)那唎設曇筏底(十) 遏替(十一) 遏他筏底(十二) 戍闥儜(十三) 鞞戍闥儜(十四) 缽唎戍闥儜(十五) 吃唎(二合)耶(十六)(上聲) 吃唎(二合)耶筏底(十七) 嗢哆囉尼(十八)(上聲) 珊哆囉尼(十九)(上聲) 摩訶毘社曳(二十) 麽訶毘社耶筏底(丁以反)(二十一) 阿怒珊地(上)(二十二) 阿缽囉(上、二合)底(丁以反)珊地(上)(二十三) 庾伽(上)磨[阿-可+欠][木*奈]陀(上)(二十四) 悉地(二十五) 悉馱遏挮(二合)(二十六) 悉陀(上)遏他(上)筏底(丁以反)(二十七) 麽底(丁以反)(二十八) 麽底(丁以反)缽囉(二鞞合)(二十九) 嗢哆唎(三十) 嗢哆囉筏底(丁以反)(三十一) 弭磨唎(三十二) 彌磨囉怒散地(三十三) 薩嚟(三十四) 薩囉筏底(三十五) 薩囉(引)怒伽底(三十六) 娑冥(上)(三十七) 娑麽[口*藍]婆(上)弭伽底(三十八) 羯底(丁以反)(三十九) 阿儞伽底(四十) 阿缽囉(上、二合)底(丁以反)儞筏底(四十一) 彌勢曬(四十二) 彌勢曬筏底(四十三) 阿(上)磨醯儞(四十四) 儞磨醯儞(四十五) 缽囉(二合)磨醯儞(四十六) 鄔(引)荷鄔哆囉嚀(四十七) 麽囉缽娜曳(四十八) 阿(上)勢鎩(去)(四十九) 阿怒跛勢鎩(五十) 阿怒伽迷(五十一) 阿缽囉(二合)底伽迷(五十二) 阿伽(上聲、呼)帝(五十三) 阿娜伽(上聲、呼) 底(五十四) 伽底弭戍馱儞(五十五) 缽唎戍第(五十六) 薑(去)竭差(初假反)(二合)掣(尺曳反)娜儞夜帝(五十七) 麽底(丁以反)缽囉(二合)避帝(五十八) 麽底毘戍馱儞(五十九) 三縵多(引)怒羯帝(六十) 三縵多缽唎縛(房可反)嚟(六十一) 三縵多毘戍馱(六十二) 儞阿怒跛仡囉(二合)呬(六十三) 阿儞仡囉(二合)呬帝(六十四) 呬那(引)囉梯(二合)(六十五) 阿囉他(二合)毘戍地缽囉冥(六十六) 奚都儞地珊寧缽囉(二合)避底(六十七) 缽囉(二合)避多筏底(丁以反)(六十八) 毘儞設者(二合)曳(六十九) 避儞設者(二合)耶(引)怒羯帝(七十) 阿難多囉挮(七十一) 阿難多苾仡囉(二合)奚(七十二) 麽社毘戍地(七十三) 阿怒竭囉奚(七十四) 缽囉(二合)竭囉荷毘戍馱儞(七十五) 阿地耶(二合、引)多麽(二合)毘竭帝(七十六) 麽呬囉馱(二合)毘戍馱儞(七十七) 苾地耶(二合、引)怒竭底(丁以反)(七十八) 苾地耶(二合、引)怒散地(七十九) 缽唎戍馱儞(八十)

「無邊莊嚴!此是陀羅尼標釋之句。諸菩薩等由是句故,而能隨念無量如來所有法藏,亦能為諸有情開示演說住無諍地,復能隨入一切義句理趣善巧,善能了知無量廣大差別智覺,隨其所願皆得圓滿。」

大寶積經卷第四

 

上篇:大寶積經

下篇:大方廣三戒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寶積部目錄

佛說療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瘡、青春痘等等) 佛說療痔病咒: 怛(dan...

龍舒增廣淨土文

龍舒淨土文序 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

【註音版】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佛說出家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舍離國。食時到,入城乞食。時毘...

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

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卷上 元魏天竺三藏曇...

佛說離垢施女經

佛說離垢施女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出小無量壽經) 劉宋天竺...

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

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佛說分別緣生經

佛說分別緣生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鴻臚卿傳教大...

【註音版】有德女所問大乘經

有德女所問大乘經...

止觀大意

止觀大意 唐天台沙門釋湛然述   因員外李華欲知止觀...

佛說彌勒來時經

佛說彌勒來時經 失譯人名附東晉錄 舍利弗者,是佛第一...

眾經譔雜譬喻

眾經譔雜譬喻卷上 比丘道畧集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佛說四品法門經

佛說四品法門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

雲門匡真禪師廣錄

雲門匡真禪師廣錄卷上並序 祖燈相繼數百年間。出類邁...

佛說尸迦羅越六方禮經

佛說尸迦羅越六方禮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佛在王...

持心梵天經

持心梵天所問經卷第一(一名莊嚴佛法諸義,又名佛說等...

【佛教詞典】供具

(物名)又云供物。供佛菩薩等之香華飲食幡蓋等事物也...

【佛教詞典】臨濟喝德山棒

又作臨濟金剛王·德山木上座。唐代臨濟義玄禪師教導學...

佛教中的九種食

佛教認為食有長養、資益之義、包括物質與精神兩方面。...

順境逆境都不能忘記求生西方

諦法師專修淨業,予料其必得大利益。以彼撐持道場種種...

飄去的是雲 留下的是天——如瑞法師的故事

1981年,24歲的如瑞削髮為尼,繼承通願老法師的遺願。...

變成富人又能怎樣呢

每天,漁人都要駕著自己的小船,到湖裡捕魚。他的經驗...

想長相莊嚴,最好去西方極樂世界

他有福蔭,這種人一出生下來,他的長相都是很莊嚴的儀...

療治眾生的心靈疾病

《大乘寶雲經》說:閻浮提內耆婆醫王最為第一,令三千...

百千萬劫難遭遇——人身難得

那麼有沒有的來的話,我們這裡再給大家點及一下。首先...

蓮宗助念的殊勝利益

蓮宗助念利益之殊勝,非世俗送終陋習所能比。對有緣的...

諦閑老法師生病時說「觀是假的,疼是真的」是何含義

問: 《影塵回憶錄》中提到,諦閑老法師生病時說觀是假...

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

諸位要知道,禪定是現量境,這不是妄想哦。禪定的境永...

不只關懷,更要包容

「關懷」與「包容」很類似,但兩者之間仍有很大的不同...

如何看待孩子的教育

問∶ 您認為對孩子的教育從您的角度該如何進行? 慧律...

【視頻】《佛說五王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五王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佛說貧窮老公經》風柯月渚讀誦

《佛說貧窮老公經》風柯月渚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