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方廣佛華嚴經(60卷)卷第二十三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三

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

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一

爾時,世尊在他化自在天王宮摩尼寶殿上,與大菩薩眾俱,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不退轉,從他方世界俱來集會。

此諸菩薩,一切菩薩智慧行處悉得自在,諸佛如來智慧入處悉皆得入;善能教化一切世間,於念念中普能示現神通等事;具足一切菩薩所願,於一切世、一切劫、一切國土,常修一切諸菩薩行;具足菩薩福德智慧而無窮盡。能為一切而作饒益;能到一切菩薩智慧方便彼岸;能令眾生背生死道向涅槃門;不斷一切菩薩所行;善游一切菩薩禪定解脫三昧神通明慧,諸所施為善能示現。一切菩薩無作神足皆悉已得,於一念頃能至十方諸佛大會,勸發諮請受持法輪,常以大心供養諸佛,常能修習諸大菩薩所行事業;其身普現無量世界,其音遍聞無所不至,其心通達明見三世一切菩薩所有功德具足修習。如是諸菩薩摩訶薩功德無量無邊,於無數劫說不可盡。其名曰:金剛藏菩薩、寶藏菩薩、蓮華藏菩薩、德藏菩薩、蓮華德藏菩薩、日藏菩薩、月藏菩薩、淨月藏菩薩、照一切世間莊嚴藏菩薩、智慧照明藏菩薩、妙德藏菩薩、栴檀德藏菩薩、華德藏菩薩、優缽羅華德藏菩薩、天德藏菩薩、福德藏菩薩、無礙清淨智德藏菩薩、功德藏菩薩、那羅延德藏菩薩、無垢藏菩薩、離垢藏菩薩、種種樂說莊嚴藏菩薩、大光明網藏菩薩、淨明威德王藏菩薩、大金山光明威德王藏菩薩、一切相莊嚴淨德藏菩薩、金剛焰德相莊嚴藏菩薩、焰熾藏菩薩、宿王光照藏菩薩、虛空無礙妙音藏菩薩、陀羅尼功德持一切世間願藏菩薩、海莊嚴藏菩薩、須彌德藏菩薩、淨一切功德藏菩薩、如來藏菩薩、佛德藏菩薩、解脫月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不可稱說,金剛藏菩薩而為上首。

爾時,金剛藏菩薩摩訶薩承佛威神,入菩薩大智慧光明三昧。即時十方世界於一方過億佛土微塵數世界,有十億佛土微塵數佛皆現其身,名金剛藏;十方世界皆亦如是,同聲讚言:「善哉!善哉!金剛藏!乃能入是菩薩大智慧光明三昧,如是十方世界微塵數等諸佛皆同一號,加汝威神。所謂:盧舍那佛本願力故;本威神力故;汝有大智慧故;欲宣一切菩薩不可思議諸佛法明故。所謂:入智慧地故;攝一切善根故;善分別一切佛法故;廣法智故;決定說諸法故;無分別智善分別故;一切世間法不能染故;出世間善根清淨故;得不可思議智力故;得一切智人智境界故。所謂:如實說菩薩十地差別故;菩薩安住十地故;分別說無漏法故;大智慧光明善分別以自莊嚴故;入具足智門故;隨所應住次第說故;得無礙樂說光明故;具足大無礙智地故;不忘失菩薩心故;教化成熟一切眾生界故;得至一切處決定智故。

「金剛藏!汝當說此法門差別。所謂:諸佛神力故;汝能堪受如來智慧神力故;自善根清淨故;清淨法界故;饒益眾生故;入法身智身故;於一切佛得授記故;得一切世間高大身故;過一切世間道故;淨出世間善根故。」即時十方諸佛與金剛藏真實無上身,與無障礙樂說辯,與善分別清淨智慧,與善憶念不忘,與善決定慧,與至一切智處,與諸佛無壞力,與諸佛無所畏,與諸佛無礙智分別諸法善開法門,與一切諸佛上妙身、口、意業。

何以故?以得菩薩大智慧光明三昧故,亦是菩薩本願力故,直心清淨故,智慧明白故,善集助道法故,善修本業故,念持無量法故,信解清淨光明法故,善得陀羅尼門不可壞故,法界智印善印故。

爾時,十方諸佛,皆申右手摩金剛藏菩薩頂;金剛藏菩薩即從三昧起,告諸菩薩言:「諸佛子!是諸菩薩願決定,無有過,不可壞,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遍覆一切十方諸佛世界眾生,為救度一切世間,為一切諸佛神力所護。何以故?諸菩薩摩訶薩入過去諸佛智地,亦入未來、現在諸佛智地。

「何等是諸菩薩摩訶薩智地?菩薩摩訶薩智地有十,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說、今說、當說,為是地故,我如是說。何等為十?一曰歡喜,二曰離垢,三曰明,四曰焰,五曰難勝,六曰現前,七曰遠行,八曰不動,九曰善慧,十曰法雲。是十地者,三世諸佛已說、今說、當說,我不見有諸佛國土不說是十地者。何以故?此十地是菩薩最上妙道,最上明淨法門;所謂:分別十地事。諸佛子!是事不可思議,所謂:菩薩隨順諸地智慧。」金剛藏菩薩說諸菩薩十地名已,默然而住,不複分別;時,一切菩薩聞說菩薩十地名已,咸皆渴仰,欲聞解釋,各作是念:「何因何緣金剛藏菩薩說十地名已,默然而住?」

時,大菩薩眾中,有菩薩名解脫月,知諸菩薩心之所念,以偈問曰:

「淨念智慧人,  何故說菩薩,
 諸地名號已,  默然不解釋?
 今諸大菩薩,  心皆懷猶豫,
 何故說是名,  而不演其義?
 大智諸菩薩,  咸皆欲聽聞,
 如是諸地義,  願為分別說。
 是諸菩薩眾,  清淨無瑕穢,
 安住堅實中,  具足智功德。
 皆以恭敬心,  瞻仰於仁者,
 願欲聞所說,  如渴思甘露。」

時,金剛藏菩薩聞說是已,欲令眾悅,以偈答曰:

「諸菩薩所行,  第一難思議,
 分別是十地,  諸佛之根本。
 微妙甚難見,  非心所能及,
 從佛智慧出,  若聞則迷沒。
 持心如金剛,  深信佛智慧,
 以為第一妙,  心無有疑難。
 遠離計我心,  及心所行地,
 如是諸菩薩,  爾乃能聽聞。
 寂滅無漏智,  分別說甚難,
 如畫於虛空,  如執於疾風。
 我念佛智慧,  第一難思議,
 眾生少能信,  是故我默然。」

解脫月菩薩聞說此已,語金剛藏菩薩言:「佛子!是大菩薩眾直心清淨,善行菩薩道,善集助道法,善恭敬供養諸佛;於無量佛多種善根,成就無量深厚功德,離癡疑悔,無有貪著及諸結礙,深心信解,安住不動,於是法中不隨他教。是故,佛子!當承佛力敷演此義,是諸菩薩於是深法皆能證知。」

時,解脫月菩薩欲重宣此義,以偈頌曰:

「願說安隱法,  菩薩無上行,
 分別於諸地,  令智慧清淨。
 眾智淨無垢,  安住深信解,
 於諸無量佛,  證知十地義。」

金剛藏菩薩言:「佛子!是諸大眾雖皆清淨離癡疑悔,於是法中不隨他教;其餘樂小法者,聞是甚深難思議事,或生疑悔,是人長夜受諸衰惱;我愍此等,是故默然。」

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此義,以偈頌曰:

「是眾雖清淨,  深智離疑悔,
 其心已決定,  不復隨他教。
 無動如須彌,  不亂如大海,
 其餘不久行,  智慧未明瞭。
 隨識不隨智,  聞已生疑悔,
 彼將墮惡道,  愍念故不說。」

解脫月菩薩言:「佛子!願承佛力,善分別此不可思議法,佛所護念事,令易信解;所以者何?善說十地義,十方諸佛法應護念;一切菩薩護是事故,勤行精進。何以故?是菩薩最上所行,得至一切諸佛法故。譬如一切文字,皆初章所攝,初章為本,無有一字不入初章者;如是,佛子!十地者,是一切佛法之根本;菩薩具足行是十地,能得一切智慧。是故,佛子!願說此義,諸佛護念,加以神力,令人信受,不可破壞。」

時,解脫月菩薩欲明顯此義,以偈頌曰:

「善哉智慧子,  清淨行具足,
 願說十地行,  所入十地法,
 具足於智慧,  得以成菩提。
 所有十方佛,  最勝人中尊,
 皆共護念汝,  說是十地義。
 十地為根本,  是名智行處,
 亦為究竟道,  佛無量法聚。
 譬如諸文字,  皆攝在初章,
 諸佛功德智,  十地為根本。」

爾時,諸菩薩一時同聲以偈請金剛藏菩薩言:

「上妙智慧人,  樂說無有量,
 德重如山王,  哀愍說十地。
 戒念慧清淨,  說是十地義,
 十力之根本,  無礙智本行。
 戒定慧功德,  集在仁者心,
 憍慢諸邪見,  皆悉已滅盡。
 是眾無疑心,  唯願聞善說,
 譬病思良醫,  如飢思美膳。
 我等亦如是,  聞甘露法味,
 是故曠大意,  願開初地門,
 乃至第十地,  次第為我說。」

爾時,釋迦牟尼佛從眉間白毫相,放菩薩力光明,百千阿僧祇光以為眷屬,普照十方諸佛世界,靡不週遍,三惡道苦皆得休息;悉照十方諸佛大會說法之眾,顯現如來不思議力。是光明遍照十方諸佛大會諸菩薩身已,於上虛空中,成大光明雲台;十方諸佛亦復如是,從眉間白毫俱放菩薩力光明,百千阿僧祇光以為眷屬,普現如來不思議力,悉照一切諸佛大會,及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一切大眾,並金剛藏菩薩及師子座。照已,於上虛空中成大光明雲台。時,諸大光明雲台中,諸佛神力故,而說頌曰:

「無等等諸佛,  功德如虛空,
 十力無畏等,  最尊世間主。
 於釋迦佛前,  而現此神力,
 以佛力開現,  法王無畏藏。
 說諸地所行,  諸地義差別,
 承諸佛神力,  無有能壞者。
 若人聞法寶,  則為諸佛護,
 漸次具諸地,  得以成佛道。
 若人堪任聞,  雖在於大海,
 及劫盡火中,  必得聞此經,
 若人癡疑悔,  終不能得聞。
 是故今佛子,  說諸地智道,
 入勢力觀法,  次第而修行。
 得至於餘地,  各得所利益,
 利一切世間,  願說勿令斷。」◎

◎爾時,金剛藏菩薩觀察十方,欲令大眾增益信敬,以偈頌曰:

「諸佛聖主道,  微妙甚難解,
 非思量所得,  唯智者行處。
 其性從本來,  寂然無生滅,
 從本已來空,  滅除諸苦惱。
 遠離於諸趣,  等同涅槃相,
 無中亦無後,  非言辭所說。
 出過於三世,  其相如虛空,
 諸佛所行處,  清淨深寂滅。
 言說所難及,  地行亦如是,
 說之猶尚難,  何況以示人?
 諸佛之智慧,  離諸心數道,
 不可得思議,  非有陰界入。
 但以智可知,  非識之所及,
 如空跡難說,  何可示其相?
 十地義如是,  非心意所行,
 是事雖為難,  發願行慈悲。
 漸次具諸地,  智者所能及,
 如是諸地行,  微妙甚難見。
 不可以心知,  當承佛力說,
 汝等當恭敬,  咸共一心聽。
 智慧所隨順,  諸地相入行,
 於無量億劫,  說之不可盡。
 今如實略說,  其義無有餘,
 一心恭敬待,  今承佛力說,
 大音唱因諭,  義名不相違。
 佛神力無量,  今皆在我身,
 我之所說者,  如大海一渧。」

金剛藏菩薩說此偈已,告於大眾:「諸佛子!若眾生厚集善根,修諸善行,善集助道法,供養諸佛,集諸清白法,為善知識所護,入深廣心,信樂大法,心多向慈悲,好求佛智慧;如是眾生乃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得一切種智故,為得十力故,為得大無畏故,為得具足佛法故,為救一切世間故,為淨大慈悲心故,為向十方無餘無礙智故,為淨一切佛國令無餘故,為於一念中知三世事故,為自在轉大法輪廣示現佛神力故,菩薩摩訶薩生如是心。

「諸佛子!是心以大悲為首,智慧增上,方便所護;直心、深心淳至量同佛力;善決定眾生力、佛力,趣向無礙智,隨順自然智;能受一切佛法以智慧教化,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菩薩發如是心,即時過凡夫地,入菩薩位,生在佛家,種姓尊貴,無可譏嫌;過一切世間道,入出世間道;住菩薩法中,在諸菩薩數,等入三世如來種中,畢定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住如是法,名住歡喜地,以不動法故。

「諸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歡喜地,多喜、多信、多清淨、多踴悅、多調柔、多堪受、不好鬪諍、不好惱亂眾生、不好瞋恨。

「諸佛子!諸菩薩住是歡喜地,念諸佛故,生歡喜心;念諸佛法故,生歡喜心;念諸菩薩摩訶薩故,生歡喜心;念諸菩薩所行故,生歡喜心;念諸波羅蜜清淨相故,生歡喜心;念諸菩薩與眾殊勝故,生歡喜心;念諸菩薩力不可壞故,生歡喜心;念諸如來教化法故,生歡喜心;念能為利益眾生故,生歡喜心;念一切佛、一切菩薩所入智慧方便門故,生歡喜心。菩薩復作是念:『我轉離一切世間境界,生歡喜心;入一切佛平等中,生歡喜心;遠離凡夫地,生歡喜心;近智慧地,生歡喜心;斷一切惡道,生歡喜心;與一切眾生作依止,生歡喜心;近見一切諸佛,生歡喜心;生諸佛境界,生歡喜心;入一切諸菩薩數,生歡喜心;離一切恐怖,生歡喜心。』所以者何?是菩薩得歡喜地,所有怖畏即皆遠離。所謂:不活畏、惡名畏、死畏、墮惡道畏、大眾威德畏、離如是等一切諸畏。何以故?是菩薩離我相故,尚不貪身,況所用物?是故菩薩無不活畏;心不希望恭敬供養,我應供養眾生,供給所須,是故菩薩無惡名畏;遠離我見、無我相故,無有死畏。又作是念:『我若死已,所生必見諸佛菩薩,是故無有墮惡道畏;我所志樂,無與等者,何況有勝?是故無有大眾威德畏。』如是菩薩永離一切諸恐怖事。

「諸佛子!是菩薩以大悲為首,於一切眾生,心無嫌恨,直心堅固,自然清淨,轉復勤修一切善根。所謂:信心增上,多行淨心;解心清淨,多以信心分別;出生大悲,成就大慈,心不疲懈,以慚愧莊嚴,成就忍辱柔和,敬順諸佛教法,信重善知識;日夜常修一切善根,常愛樂法,求多聞無厭;如所聞法,正念觀察,心不貪著,不求名聞,不求利養資生之物,常生寶心,無有厭足;樂一切智地,欲得諸佛力、無畏、不共法、求助諸波羅蜜法,離諸諂曲,如說能行;常行實語,不污諸佛家,不舍菩薩戒,生薩婆若心,不動如山王,不樂世間事,成就出世間善根,集善助菩提法,無有厭足,常求勝中勝道,菩薩成就如是淨地法,名為安住歡喜地。菩薩如是安住歡喜地,發諸大願,生如是定心。所謂:我當以清淨心供養一切諸佛,皆無有餘,一切供具隨意供養;發如是大願,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供養一切劫中所有諸佛,以大供養具無有休息。又一切諸佛所說經法皆悉受持,攝一切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諸佛所教化法,悉皆隨順,一切諸佛法,皆能守護,發如是大願,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皆守護一切劫中一切佛法無有休息。又一切世界一切諸佛從兜率天下、入胎、處胎、初生、出家、成佛道時,勸請轉大法輪,示入大涅槃,我於爾時,盡往供養,攝法為首,三時轉故,發如是大願,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奉迎供養一切諸佛無有休息。

「又一切菩薩所行,廣大無量,不可壞,無分別,諸波羅蜜所攝,諸地所淨,生諸助道法,總相、別相、有相、無相、有成、有壞,一切菩薩所行諸地道及諸波羅蜜本行,教化一切,令其受行,心得增長,發如是大願,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中菩薩所行,以諸教化成熟眾生,無有休息。

「又一切眾生若有色、若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卵生、胎生、濕生、化生,三界所繫,入於六道一切生處,名色所攝;教化成熟斷一切世間道,令住佛法一切智慧,使無有餘;發如是大願,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教化一切眾生無有休息。

「又一切世界廣狹及中,無數無量,不可分別、不可壞、不可動、不可說、麁細、正住、倒住、平坦、方圓,隨入如是世界智,如因陀羅網差別,如是十方世界差別,皆現前知,發如是大願,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如是世界皆現前知,無有休息。

「又一切佛土入一佛土,一佛土入一切佛土;一一佛土無量莊嚴,離諸垢穢具足清淨,智慧眾生悉滿其中,常有諸佛大神通力,隨眾生心而為示現;發如是大願,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淨如是國土,無有休息。

「又一切菩薩同心同學,共集諸善,無有怨嫉,同一境界,等心和合,常不相離,隨其所應,能現佛身,自於心中,悉能解知諸佛境界,神通智力,常得隨意神通,悉能遊行一切國土,一切佛會,皆現身相,一切生處,普生其中,有如是不可思議大智慧,具足菩薩行;發如是大願,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行如是大智慧道,無有休息。

「又乘不退輪,行菩薩道,身、口、意業所作不空,眾生見者即必定佛法;聞我音聲,即得真實智慧;有見我者,心即歡喜,離諸煩惱;如藥樹王,為得如是,行菩薩道;發如是大願,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行不退道,所作不空,無有休息。

「又於一切世界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一毛端,示現入胎、出家、坐道場、成佛道、轉法輪、度眾生、示大涅槃、現諸如來大神智力、隨一切眾生所應度者,念念中得佛道;知一切法如涅槃相,以一音聲,令一切眾生皆發歡喜;示大涅槃而不斷菩薩所行;示眾生大智地,使知一切法皆是假偽;以大智慧神通自在出生變化,充滿法界;發如是大願,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得佛道事,求大智慧、大神通等,無有休息。

「諸佛子!菩薩住歡喜地,以十願為首,生如是等百萬阿僧祇大願;以十不可盡法而生是願,為滿此願,勤行精進。何等為十?一、眾生不可盡;二、世界不可盡;三、虛空不可盡;四、法界不可盡;五、涅槃不可盡;六、佛出世不可盡;七、諸佛智慧不可盡;八、心所緣不可盡;九、起智不可盡;十、世間轉、法轉、智轉不可盡。若眾生盡,我願乃盡;若世界、虛空、法界、涅槃、佛出世、諸佛智慧、心所緣、起智、諸轉盡,我願乃盡;而眾生實不可盡,世界、虛空、法界、涅槃、佛出世、諸佛智慧、心所緣、起智、諸轉實不可盡,我諸願善根,亦不可盡。

「諸佛子!菩薩決定發是大願,則得利安心、柔軟心、調順心、寂靜心、不放逸心、寂滅心、直心、和潤心、不恚心、不濁心。如是則成信者,樂以信分別功德:信諸佛本所行道,信行諸波羅蜜而得增長,信善入諸地得殊勝功德,信得成佛十力,信具足四無所畏,信不共法不可壞,信諸佛法不可思議,信諸佛自在神力無量無邊,信諸如來無量行門,信從因緣以成果報。舉要言之:信諸菩薩普行諸佛功德、智慧、威神力等。

「諸佛子!菩薩作是念:『諸佛正法如是甚深、如是離相、如是寂滅、如是空、如是無相、如是無作、如是無染、如是無量、如是廣大、如是難壞。而諸凡夫心墮邪見,無明癡冥,蔽其慧眼,常立憍慢幢,墮在渴愛網,隨順諂曲,常懷慳嫉,而作後身生處因緣;多集貪慾、瞋恚、愚癡,起諸重業,嫌恨勐風,吹罪心火,常令熾然,有所施作,皆與顛倒相應;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相續起心、意、識,種於三界地,生苦惱芽,所謂:名色;名色和合增長六入;根塵相對生觸;觸故生受;貪樂受故生愛;愛增長故生取;取因緣故復起後有;有因緣故有生、老、死、憂、悲、苦、惱。如是因緣,集諸苦聚,受諸苦惱;是中無我、無我所;無作者、無受者、無知者,如草木、瓦石,又如影、響。凡夫可愍,不知不覺而受苦惱;菩薩於此,見諸眾生不免諸苦,即生大悲智慧,是諸眾生我應救護,令住畢竟佛道之樂,即生大慈智慧。』菩薩摩訶薩隨順如是大慈悲法,以深妙心住在初地,於一切物,無所貪惜,尊重諸佛大妙智故,學行大施,即時所有盡能施與,金銀、摩尼、硨磲、碼碯、瑠璃、珊瑚、琥珀、珂貝、珍寶、瓔珞嚴身之具,及象馬、輦輿、人民、奴婢、國土、城邑、園林、遊觀、妻妾、男女,一切所愛,皆悉施與;頭、目、耳、鼻、肢節、手足,深重佛故而不貪惜;菩薩摩訶薩住於初地,能行大施。是菩薩以大悲心、大施心,救一切眾生故,勤求世間、出世間利益之事,心無疲懈,是故菩薩生無疲倦功德,於諸經書能自開解,是故生知經書功德;得如是知經書智慧,善能籌量應作不作,於上、中、下眾生隨宜利益,是故菩薩生世智功德;得世智功德,則知時、知量,慚愧莊嚴,修習自利利彼之道,是故則生慚愧功德;如是功德,精勤修行,心不懈退,是精進不退功德,即得堪受力;得堪受力已,勤行供養一切諸佛,隨佛所說,如說修行。諸佛子!是菩薩悉知生起如是淨地法,所謂:信、慈、悲、施,無有疲倦,知諸經書,善解世法,慚愧,堪受,供養諸佛,如所說行。又是菩薩住歡喜地,少見諸佛,以願力故,廣見數百千萬億那由他諸佛世尊,心大歡喜深心愛敬,以上樂具,供養諸佛及一切僧,以是福德皆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菩薩因供養諸佛故,生教化眾生法,多以二攝攝取眾生,所謂:佈施、愛語,後二攝法,以信解力行未善通達,是菩薩隨所供養諸佛,教化眾生,皆能受行諸淨地法,如是諸功德皆迴向薩婆若,轉益明顯,堪任有用。譬如金師鍊金,隨以火力,調柔可用,增益光色,如是菩薩供養諸佛,教化眾生,行淨地法,此諸功德皆迴向薩婆若,轉益明顯隨意所用。

「諸佛子!是菩薩摩訶薩於初地中行果相貌,從諸佛、菩薩、善知識所,諮受請問成地之法,無有厭廢;是菩薩住初地中,於諸佛、菩薩、善知識所,諮受請問第二地中行果相貌,無有厭足;如是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地中,行果相貌,從諸佛、菩薩、善知識所,諮受請問成十地法,無有厭廢。是菩薩善知諸地對治法,善知諸地成壞,善知諸地行果,善知分別得諸地,善知諸地清淨行,善知諸地從一地至一地行,善知諸地是處非是處,善知諸地轉所住處,善知諸地勝進業,善知諸地得不退轉,乃至善知一切菩薩淨地法入如來智地。諸佛子!如是菩薩善知諸地行,未發初地,乃知十地無有障礙;得諸地智慧光明,乃至知諸佛智慧光明;如大商主,多將賈人,欲至大城,先問道路退還過咎,在道利害;未發初處,知道宿時,乃至善知到彼城事,能以智慧思惟籌量,具諸資用,令無所乏,正導人眾,得至大城,於險道中,免諸患難,身及眾人皆無憂惱;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於初地而善知諸地對治法,乃至善知一切菩薩淨地法,入如來智地;爾時,菩薩集大福德智慧資糧,為眾生、商主,隨宜教化,令出生死險難惡處,示安隱道,乃至令住薩婆若智慧大城,無諸衰惱;是故菩薩常應心不疲倦,勤修諸地本行,乃至善知入如來智地。

「諸佛子!是名略說菩薩入歡喜地,廣說則有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事。菩薩住歡喜地,多作閻浮提王,豪貴自在常護正法,能以大施攝取眾生,善除眾生慳貪之垢,常行大施而無窮盡,所作善業、佈施、愛語、利益、同事;是諸福德皆不離念佛、不離念法、不離念諸同行菩薩、不離念菩薩所行道、不離念諸波羅蜜、不離念十地、不離念諸力無畏不共法、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智。常生是心:『我當於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為大、為妙、為上、為無上、為導、為將、為帥、為尊,乃至於一切眾生中為依止者。』諸佛子!是菩薩若欲舍家,勤行精進,於佛法中,便能舍家、妻、子、五欲;得出家已,勤行精進,須臾之間,得百三昧;得見百佛;知百佛神力;能動百佛世界;能飛過百佛世界;能照百佛世界;能教化百世界眾生;能住壽百劫;能知過去、未來世各百劫事;能善入百法門;能變身為百,於一一身能示百菩薩以為眷屬。若以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此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不可計知。」

時,金剛藏菩薩欲重明此義,以偈頌曰:

「若有諸眾生,  厚修集善根,
 成就清白法,  親近於諸佛,
 清淨信樂力,  隨順慈悲心,
 如是人能發,  無量之佛智。
 諸佛一切智,  無量力清淨,
 堪受力堅牢,  成就諸佛法。
 悲心救世間,  淨修諸佛國,
 敷演轉法輪,  發此無上願。
 一念知三世,  而無有別異,
 種種時差別,  以示於世間。
 略說則盡求,  諸佛之功德,
 發於廣大心,  猶若如虛空。
 悲心智慧首,  方便合修行,
 深直心淳至,  其力無有量。
 心向無障礙,  而不隨他教,
 同諸佛平等,  而生於大心。
 諸佛子發生,  如是之寶心,
 即離凡夫地,  入於佛所行。
 即生如來家,  無有可譏嫌,
 則同於諸佛,  必成無上道。
 生如是心時,  即便得初地,
 其心不可動,  猶如大山王。
 是菩薩便有,  大喜相顯現,
 其心常清淨,  堪受於大事。
 心不樂鬪訟,  不好惱眾生,
 無有瞋恨心,  樂慚愧恭敬。
 又習行直心,  守護於諸根,
 常念救世間,  念求諸佛智。
 心生於歡喜,  我當得此事,
 得於歡喜地,  即過五恐怖。
 不活死惡名,  惡道眾威德,
 以不貪著我,  及與我所故。
 是諸佛子等,  遠離諸怖畏,
 常行慈悲心,  恆有信恭敬。
 慚愧功德備,  晝夜增善法,
 樂功德實利,  不樂於諸欲。
 如有所聞法,  能常善思惟,
 無有貪著行,  斷諸利養心。
 常樂於菩提,  一心求佛智,
 行諸波羅蜜,  離於諂曲心。
 隨說而能行,  安住實語中,
 不污諸佛家,  不舍菩薩學。
 遠世間事願,  樂出於世間,
 求善法無厭,  精進轉增益。
 諸菩薩如是,  好樂諸功德,
 而發於大願,  求欲見諸佛。
 護法至佛所,  行菩薩妙行,
 化一切眾生,  淨一切佛土。
 我佛國土中,  滿諸大菩薩,
 諸菩薩同心,  見聞皆不空。
 一切微塵中,  諸佛成佛道,
 發於如是等,  無量無邊願。
 是願無窮盡,  如虛空眾生,
 法界世涅槃,  諸佛出智慧。
 心緣起智轉,  我願如是住,
 如是發大願,  心柔軟調順。
 能信佛功德,  而觀於眾生,
 知從因緣起,  則生慈悲心。
 即於苦眾生,  我當救度之,
 為是眾生故,  而行種種施。
 所謂妙國土,  一切諸珍寶,
 象馬及車乘,  眷屬與人民,
 頭目及手足,  肌肉施無悔,
 求種種經書,  心無有疲倦,
 得解其義趣,  能隨世而行。
 慚愧堪受力,  漸令得增長,
 能以恭敬心,  供養無量佛。
 智者於日夜,  如是常修行,
 善根轉明淨,  猶若成鍊金。
 菩薩住是地,  能了知十住,
 展轉修行時,  無有諸障礙。
 譬如賈客主,  欲利諸商人,
 先問道路中,  諸險艱難事。
 菩薩住初地,  善知諸地行,
 而無有障礙,  能至於佛地。
 住是初地中,  多作閻浮王,
 善知於諸法,  常行慈悲心。
 如法而化導,  一切皆信敬,
 勸令行佈施,  以求佛智慧。
 菩薩若舍國,  佛法中出家,
 勤行於精進,  即得百三昧。
 能見百諸佛,  震動百國土,
 光明照百國,  飛行亦如是。
 化百土眾生,  入於百法門,
 念知百劫事,  示現於百身。
 能以百菩薩,  眷屬而示現,
 若以其願力,  過是數無量。
 今明初地義,  但以略解說,
 若欲廣說者,  億劫不能盡。
 是初菩薩地,  名之為歡喜,
 利益眾生者,  今已分別竟。」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三

 

上篇:大方廣佛華嚴經(60卷)

下篇:大方廣佛華嚴經(80卷)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華嚴部目錄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

【註音版】大佛頂首楞嚴經五十陰魔章

楞嚴經五十陰魔章...

六度集經

六度集經卷第一 佈施度無極章第一(此有一十章) 聞如是...

佛說百佛名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

佛說大方廣菩薩十地經

佛說大方廣菩薩十地經 元魏西域三藏吉迦夜譯 如是我聞...

大方廣入如來智德不思議經

大方廣入如來智德不思議經一卷 大唐于闐三藏實叉難陀...

漸備一切智德經

漸備一切智德經卷第一(一名十住,又名大慧光三昧) 西...

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思議佛境界分

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思議佛境界分一卷 唐于闐三藏提雲般...

佛說較量壽命經

佛說較量壽命經 西天中印度惹爛馱囉國密林寺三藏明教...

有德女所問大乘經

有德女所問大乘經 唐南天竺國三藏菩提流志奉詔譯 如是...

【註音版】佛說療痔病經

佛說療痔病經...

佛說大乘不思議神通境界經

佛說大乘不思議神通境界經卷上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

【註音版】佛說八吉祥經

佛說八吉祥經...

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

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 失譯人名今附梁錄 如是我聞:...

佛說慧印三昧經

佛說慧印三昧經一卷 吳月氏優婆塞支謙譯 聞如是: 一...

【註音版】佛說甘露經陀羅尼

佛說甘露經陀羅尼...

佛說頂生王因緣經

佛說頂生王因緣經卷第一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

【佛教詞典】獨覺道

【獨覺道】 p1383 瑜伽三十四卷二十七頁云:云何獨覺道...

【佛教詞典】護命放生儀軌法

(經名)一卷,唐義淨作。說放生之儀則。...

淨土經典對企業管理的啟示

成功的秘訣一向專志 阿難,法藏比丘於其佛所,諸天、魔...

見污穢身深信無常

從前佛陀在舍衛國只園精舍說法時,有位年輕的比丘進城...

大迦葉尊者與妙賢女

佛經裡的種種公案,一個是教化我們,一個是啟發我們,...

「唯心淨土」的正確含義

這個唯心淨土,我要給大家介紹一下。首先在這裡往往會...

橫財不堅固

【原文】 楊槐亭前輩言,其鄉有宦成歸里者,閉門頤養,...

佛陀為何主動宣說淨土法門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

前來助念的人越多越好嗎

問: 弟子所在的小城鎮念佛人極少,很難組建助念團,...

古代高僧淨土感應事蹟

淨土宗對佛教其它宗派影響很深,一直受到歷代高僧的推...

聖嚴法師《調整職場EQ的好方法》

現代很流行講EQ,身為宗教師,我並不太懂什麼叫做EQ...

本煥長老長壽秘訣:心胸開朗,粗茶淡飯

出身新洲農村貧寒之家,年輕時吃過很多苦的本煥大師,...

人生到底是苦是樂

佛教認為,三界沒有究竟永恆的快樂,苦才是人生的主旋...

鑒真大師東渡的故事

相隔一衣帶水的中日兩國人民,素來互相尊重,友好相處...

【視頻】譚詠麟《心經》

譚詠麟《心經》

【視頻】《達摩大師無心論》女聲念誦

《達摩大師無心論》女聲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