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百六十二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百六十二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初分校量功德品第三十之六十

「復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為發無上菩提心者宣說淨戒波羅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應修淨戒波羅蜜多,不應觀一切菩薩摩訶薩行若常若無常。何以故?一切菩薩摩訶薩行一切菩薩摩訶薩行自性空,是一切菩薩摩訶薩行自性即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淨戒波羅蜜多。於此淨戒波羅蜜多,一切菩薩摩訶薩行不可得,彼常無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無一切菩薩摩訶薩行可得,何況有彼常與無常!汝若能修如是淨戒,是修淨戒波羅蜜多。』

「復作是言:『汝善男子應修淨戒波羅蜜多,不應觀一切菩薩摩訶薩行若樂若苦。何以故?一切菩薩摩訶薩行一切菩薩摩訶薩行自性空,是一切菩薩摩訶薩行自性即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淨戒波羅蜜多。於此淨戒波羅蜜多,一切菩薩摩訶薩行不可得,彼樂與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無一切菩薩摩訶薩行可得,何況有彼樂之與苦!汝若能修如是淨戒,是修淨戒波羅蜜多。』

「復作是言:『汝善男子應修淨戒波羅蜜多,不應觀一切菩薩摩訶薩行若我若無我。何以故?一切菩薩摩訶薩行一切菩薩摩訶薩行自性空,是一切菩薩摩訶薩行自性即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淨戒波羅蜜多。於此淨戒波羅蜜多,一切菩薩摩訶薩行不可得,彼我無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無一切菩薩摩訶薩行可得,何況有彼我與無我!汝若能修如是淨戒,是修淨戒波羅蜜多。』

「復作是言:『汝善男子應修淨戒波羅蜜多,不應觀一切菩薩摩訶薩行若淨若不淨。何以故?一切菩薩摩訶薩行一切菩薩摩訶薩行自性空,是一切菩薩摩訶薩行自性即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淨戒波羅蜜多。於此淨戒波羅蜜多,一切菩薩摩訶薩行不可得,彼淨不淨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無一切菩薩摩訶薩行可得,何況有彼淨與不淨!汝若能修如是淨戒,是修淨戒波羅蜜多。』

「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說,是為宣說真正淨戒波羅蜜多。

「復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為發無上菩提心者宣說淨戒波羅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應修淨戒波羅蜜多,不應觀諸佛無上正等菩提若常若無常。何以故?諸佛無上正等菩提諸佛無上正等菩提自性空,是諸佛無上正等菩提自性即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淨戒波羅蜜多。於此淨戒波羅蜜多,諸佛無上正等菩提不可得,彼常無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無諸佛無上正等菩提可得,何況有彼常與無常!汝若能修如是淨戒,是修淨戒波羅蜜多。』

「復作是言:『汝善男子應修淨戒波羅蜜多,不應觀諸佛無上正等菩提若樂若苦。何以故?諸佛無上正等菩提諸佛無上正等菩提自性空,是諸佛無上正等菩提自性即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淨戒波羅蜜多。於此淨戒波羅蜜多,諸佛無上正等菩提不可得,彼樂與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無諸佛無上正等菩提可得,何況有彼樂之與苦!汝若能修如是淨戒,是修淨戒波羅蜜多。』

「復作是言:『汝善男子應修淨戒波羅蜜多,不應觀諸佛無上正等菩提若我若無我。何以故?諸佛無上正等菩提諸佛無上正等菩提自性空,是諸佛無上正等菩提自性即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淨戒波羅蜜多。於此淨戒波羅蜜多,諸佛無上正等菩提不可得,彼我無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無諸佛無上正等菩提可得,何況有彼我與無我!汝若能修如是淨戒,是修淨戒波羅蜜多。』

「復作是言:『汝善男子應修淨戒波羅蜜多,不應觀諸佛無上正等菩提若淨若不淨。何以故?諸佛無上正等菩提諸佛無上正等菩提自性空,是諸佛無上正等菩提自性即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淨戒波羅蜜多。於此淨戒波羅蜜多,諸佛無上正等菩提不可得,彼淨不淨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無諸佛無上正等菩提可得,何況有彼淨與不淨!汝若能修如是淨戒,是修淨戒波羅蜜多。』

「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說,是為宣說真正淨戒波羅蜜多。」

時,天帝釋復白佛言:「世尊!云何諸善男子、善女人等說無所得佈施波羅蜜多名說真正佈施波羅蜜多?」

佛言:「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為發無上菩提心者宣說佈施波羅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應修佈施波羅蜜多,不應觀色若常若無常,不應觀受、想、行、識若常若無常。何以故?色色自性空,受、想、行、識受、想、行、識自性空;是色自性即非自性,是受、想、行、識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佈施波羅蜜多。於此佈施波羅蜜多,色不可得,彼常無常亦不可得;受、想、行、識皆不可得,彼常無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無色等可得,何況有彼常與無常!汝若能修如是佈施,是修佈施波羅蜜多。』

「復作是言:『汝善男子應修佈施波羅蜜多,不應觀色若樂若苦,不應觀受、想、行、識若樂若苦。何以故?色色自性空,受、想、行、識受、想、行、識自性空;是色自性即非自性,是受、想、行、識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佈施波羅蜜多。於此佈施波羅蜜多,色不可得,彼樂與苦亦不可得;受、想、行、識皆不可得,彼樂與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無色等可得,何況有彼樂之與苦!汝若能修如是佈施,是修佈施波羅蜜多。』

「復作是言:『汝善男子應修佈施波羅蜜多,不應觀色若我若無我,不應觀受、想、行、識若我若無我。何以故?色色自性空,受、想、行、識受、想、行、識自性空;是色自性即非自性,是受、想、行、識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佈施波羅蜜多。於此佈施波羅蜜多,色不可得,彼我無我亦不可得;受、想、行、識皆不可得,彼我無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無色等可得,何況有彼我與無我!汝若能修如是佈施,是修佈施波羅蜜多。』

「復作是言:『汝善男子應修佈施波羅蜜多,不應觀色若淨若不淨,不應觀受、想、行、識若淨若不淨。何以故?色色自性空,受、想、行、識受、想、行、識自性空;是色自性即非自性,是受、想、行、識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佈施波羅蜜多。於此佈施波羅蜜多,色不可得,彼淨不淨亦不可得;受、想、行、識皆不可得,彼淨不淨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無色等可得,何況有彼淨與不淨!汝若能修如是佈施,是修佈施波羅蜜多。』

「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說,是為宣說真正佈施波羅蜜多。

「復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為發無上菩提心者宣說佈施波羅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應修佈施波羅蜜多,不應觀眼處若常若無常,不應觀耳、鼻、舌、身、意處若常若無常。何以故?眼處眼處自性空,耳、鼻、舌、身、意處耳、鼻、舌、身、意處自性空;是眼處自性即非自性,是耳、鼻、舌、身、意處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佈施波羅蜜多。於此佈施波羅蜜多,眼處不可得,彼常無常亦不可得;耳、鼻、舌、身、意處皆不可得,彼常無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無眼處等可得,何況有彼常與無常!汝若能修如是佈施,是修佈施波羅蜜多。』

「復作是言:『汝善男子應修佈施波羅蜜多,不應觀眼處若樂若苦,不應觀耳、鼻、舌、身、意處若樂若苦。何以故?眼處眼處自性空,耳、鼻、舌、身、意處耳、鼻、舌、身、意處自性空;是眼處自性即非自性,是耳、鼻、舌、身、意處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佈施波羅蜜多。於此佈施波羅蜜多,眼處不可得,彼樂與苦亦不可得;耳、鼻、舌、身、意處皆不可得,彼樂與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無眼處等可得,何況有彼樂之與苦!汝若能修如是佈施,是修佈施波羅蜜多。』

「復作是言:『汝善男子應修佈施波羅蜜多,不應觀眼處若我若無我,不應觀耳、鼻、舌、身、意處若我若無我。何以故?眼處眼處自性空,耳、鼻、舌、身、意處耳、鼻、舌、身、意處自性空;是眼處自性即非自性,是耳、鼻、舌、身、意處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佈施波羅蜜多。於此佈施波羅蜜多,眼處不可得,彼我無我亦不可得;耳、鼻、舌、身、意處皆不可得,彼我無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無眼處等可得,何況有彼我與無我!汝若能修如是佈施,是修佈施波羅蜜多。』

「復作是言:『汝善男子應修佈施波羅蜜多,不應觀眼處若淨若不淨,不應觀耳、鼻、舌、身、意處若淨若不淨。何以故?眼處眼處自性空,耳、鼻、舌、身、意處耳、鼻、舌、身、意處自性空;是眼處自性即非自性,是耳、鼻、舌、身、意處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佈施波羅蜜多。於此佈施波羅蜜多,眼處不可得,彼淨不淨亦不可得;耳、鼻、舌、身、意處皆不可得,彼淨不淨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無眼處等可得,何況有彼淨與不淨!汝若能修如是佈施,是修佈施波羅蜜多。』

「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說,是為宣說真正佈施波羅蜜多。

「復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為發無上菩提心者宣說佈施波羅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應修佈施波羅蜜多,不應觀色處若常若無常,不應觀聲、香、味、觸、法處若常若無常。何以故?色處色處自性空,聲、香、味、觸、法處聲、香、味、觸、法處自性空;是色處自性即非自性,是聲、香、味、觸、法處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佈施波羅蜜多。於此佈施波羅蜜多,色處不可得,彼常無常亦不可得;聲、香、味、觸、法處皆不可得,彼常無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無色處等可得,何況有彼常與無常!汝若能修如是佈施,是修佈施波羅蜜多。』

「復作是言:『汝善男子應修佈施波羅蜜多,不應觀色處若樂若苦,不應觀聲、香、味、觸、法處若樂若苦。何以故?色處色處自性空,聲、香、味、觸、法處聲、香、味、觸、法處自性空;是色處自性即非自性,是聲、香、味、觸、法處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佈施波羅蜜多。於此佈施波羅蜜多,色處不可得,彼樂與苦亦不可得;聲、香、味、觸、法處皆不可得,彼樂與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無色處等可得,何況有彼樂之與苦!汝若能修如是佈施,是修佈施波羅蜜多。』

「復作是言:『汝善男子應修佈施波羅蜜多,不應觀色處若我若無我,不應觀聲、香、味、觸、法處若我若無我。何以故?色處色處自性空,聲、香、味、觸、法處聲、香、味、觸、法處自性空;是色處自性即非自性,是聲、香、味、觸、法處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佈施波羅蜜多。於此佈施波羅蜜多,色處不可得,彼我無我亦不可得;聲、香、味、觸、法處皆不可得,彼我無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無色處等可得,何況有彼我與無我!汝若能修如是佈施,是修佈施波羅蜜多。』

「復作是言:『汝善男子應修佈施波羅蜜多,不應觀色處若淨若不淨,不應觀聲、香、味、觸、法處若淨若不淨。何以故?色處色處自性空,聲、香、味、觸、法處聲、香、味、觸、法處自性空;是色處自性即非自性,是聲、香、味、觸、法處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佈施波羅蜜多。於此佈施波羅蜜多,色處不可得,彼淨不淨亦不可得;聲、香、味、觸、法處皆不可得,彼淨不淨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無色處等可得,何況有彼淨與不淨!汝若能修如是佈施,是修佈施波羅蜜多。』

「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說,是為宣說真正佈施波羅蜜多。

「復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為發無上菩提心者宣說佈施波羅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應修佈施波羅蜜多,不應觀眼界若常若無常,不應觀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若常若無常。何以故?眼界眼界自性空,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色界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自性空;是眼界自性即非自性,是色界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佈施波羅蜜多。於此佈施波羅蜜多,眼界不可得,彼常無常亦不可得;色界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皆不可得,彼常無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無眼界等可得,何況有彼常與無常!汝若能修如是佈施,是修佈施波羅蜜多。』

「復作是言:『汝善男子應修佈施波羅蜜多,不應觀眼界若樂若苦,不應觀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若樂若苦。何以故?眼界眼界自性空,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色界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自性空;是眼界自性即非自性,是色界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佈施波羅蜜多。於此佈施波羅蜜多,眼界不可得,彼樂與苦亦不可得;色界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皆不可得,彼樂與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無眼界等可得,何況有彼樂之與苦!汝若能修如是佈施,是修佈施波羅蜜多。』

「復作是言:『汝善男子應修佈施波羅蜜多,不應觀眼界若我若無我,不應觀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若我若無我。何以故?眼界眼界自性空,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色界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自性空;是眼界自性即非自性,是色界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佈施波羅蜜多。於此佈施波羅蜜多,眼界不可得,彼我無我亦不可得;色界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皆不可得,彼我無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無眼界等可得,何況有彼我與無我!汝若能修如是佈施,是修佈施波羅蜜多。』

「復作是言:『汝善男子應修佈施波羅蜜多,不應觀眼界若淨若不淨,不應觀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若淨若不淨。何以故?眼界眼界自性空,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色界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自性空;是眼界自性即非自性,是色界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佈施波羅蜜多。於此佈施波羅蜜多,眼界不可得,彼淨不淨亦不可得;色界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皆不可得,彼淨不淨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無眼界等可得,何況有彼淨與不淨!汝若能修如是佈施,是修佈施波羅蜜多。』

「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說,是為宣說真正佈施波羅蜜多。

「復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為發無上菩提心者宣說佈施波羅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應修佈施波羅蜜多,不應觀耳界若常若無常,不應觀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若常若無常。何以故?耳界耳界自性空,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聲界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自性空;是耳界自性即非自性,是聲界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佈施波羅蜜多。於此佈施波羅蜜多,耳界不可得,彼常無常亦不可得;聲界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皆不可得,彼常無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無耳界等可得,何況有彼常與無常!汝若能修如是佈施,是修佈施波羅蜜多。』

「復作是言:『汝善男子應修佈施波羅蜜多,不應觀耳界若樂若苦,不應觀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若樂若苦。何以故?耳界耳界自性空,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聲界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自性空;是耳界自性即非自性,是聲界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佈施波羅蜜多。於此佈施波羅蜜多,耳界不可得,彼樂與苦亦不可得;聲界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皆不可得,彼樂與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無耳界等可得,何況有彼樂之與苦!汝若能修如是佈施,是修佈施波羅蜜多。』

「復作是言:『汝善男子應修佈施波羅蜜多,不應觀耳界若我若無我,不應觀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若我若無我。何以故?耳界耳界自性空,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聲界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自性空;是耳界自性即非自性,是聲界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佈施波羅蜜多。於此佈施波羅蜜多,耳界不可得,彼我無我亦不可得;聲界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皆不可得,彼我無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無耳界等可得,何況有彼我與無我!汝若能修如是佈施,是修佈施波羅蜜多。』

「復作是言:『汝善男子應修佈施波羅蜜多,不應觀耳界若淨若不淨,不應觀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若淨若不淨。何以故?耳界耳界自性空,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聲界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自性空;是耳界自性即非自性,是聲界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佈施波羅蜜多。於此佈施波羅蜜多,耳界不可得,彼淨不淨亦不可得;聲界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皆不可得,彼淨不淨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無耳界等可得,何況有彼淨與不淨!汝若能修如是佈施,是修佈施波羅蜜多。』

「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說,是為宣說真正佈施波羅蜜多。

「復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為發無上菩提心者宣說佈施波羅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應修佈施波羅蜜多,不應觀鼻界若常若無常,不應觀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若常若無常。何以故?鼻界鼻界自性空,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香界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自性空;是鼻界自性即非自性,是香界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佈施波羅蜜多。於此佈施波羅蜜多,鼻界不可得,彼常無常亦不可得;香界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皆不可得,彼常無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無鼻界等可得,何況有彼常與無常!汝若能修如是佈施,是修佈施波羅蜜多。』

「復作是言:『汝善男子應修佈施波羅蜜多,不應觀鼻界若樂若苦,不應觀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若樂若苦。何以故?鼻界鼻界自性空,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香界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自性空;是鼻界自性即非自性,是香界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佈施波羅蜜多。於此佈施波羅蜜多,鼻界不可得,彼樂與苦亦不可得;香界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皆不可得,彼樂與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無鼻界等可得,何況有彼樂之與苦!汝若能修如是佈施,是修佈施波羅蜜多。』

「復作是言:『汝善男子應修佈施波羅蜜多,不應觀鼻界若我若無我,不應觀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若我若無我。何以故?鼻界鼻界自性空,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香界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自性空;是鼻界自性即非自性,是香界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佈施波羅蜜多。於此佈施波羅蜜多,鼻界不可得,彼我無我亦不可得;香界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皆不可得,彼我無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無鼻界等可得,何況有彼我與無我!汝若能修如是佈施,是修佈施波羅蜜多。』

「復作是言:『汝善男子應修佈施波羅蜜多,不應觀鼻界若淨若不淨,不應觀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若淨若不淨。何以故?鼻界鼻界自性空,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香界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自性空;是鼻界自性即非自性,是香界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佈施波羅蜜多。於此佈施波羅蜜多,鼻界不可得,彼淨不淨亦不可得;香界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皆不可得,彼淨不淨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無鼻界等可得,何況有彼淨與不淨!汝若能修如是佈施,是修佈施波羅蜜多。』

「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說,是為宣說真正佈施波羅蜜多。

「復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為發無上菩提心者宣說佈施波羅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應修佈施波羅蜜多,不應觀舌界若常若無常,不應觀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若常若無常。何以故?舌界舌界自性空,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味界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自性空;是舌界自性即非自性,是味界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佈施波羅蜜多。於此佈施波羅蜜多,舌界不可得,彼常無常亦不可得;味界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皆不可得,彼常無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無舌界等可得,何況有彼常與無常!汝若能修如是佈施,是修佈施波羅蜜多。』

「復作是言:『汝善男子應修佈施波羅蜜多,不應觀舌界若樂若苦,不應觀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若樂若苦。何以故?舌界舌界自性空,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味界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自性空;是舌界自性即非自性,是味界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佈施波羅蜜多。於此佈施波羅蜜多,舌界不可得,彼樂與苦亦不可得;味界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皆不可得,彼樂與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無舌界等可得,何況有彼樂之與苦!汝若能修如是佈施,是修佈施波羅蜜多。』

「復作是言:『汝善男子應修佈施波羅蜜多,不應觀舌界若我若無我,不應觀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若我若無我。何以故?舌界舌界自性空,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味界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自性空;是舌界自性即非自性,是味界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佈施波羅蜜多。於此佈施波羅蜜多,舌界不可得,彼我無我亦不可得;味界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皆不可得,彼我無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無舌界等可得,何況有彼我與無我!汝若能修如是佈施,是修佈施波羅蜜多。』

「復作是言:『汝善男子應修佈施波羅蜜多,不應觀舌界若淨若不淨,不應觀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若淨若不淨。何以故?舌界舌界自性空,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味界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自性空;是舌界自性即非自性,是味界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佈施波羅蜜多。於此佈施波羅蜜多,舌界不可得,彼淨不淨亦不可得;味界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皆不可得,彼淨不淨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無舌界等可得,何況有彼淨與不淨!汝若能修如是佈施,是修佈施波羅蜜多。』

「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說,是為宣說真正佈施波羅蜜多。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百六十二

 

上篇:大般若波羅蜜多經(600卷)

下篇: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般若部目錄

【註音版】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

譔集百緣經

譔集百緣經卷第一 菩薩授記品第一 (一)滿賢婆羅門遙...

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

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

斷際心要 河東裴休集並序 有大禪師。法諱希運。住洪州...

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

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 梁扶南國三藏僧伽婆羅譯 如...

梵語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梵飜對字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並序 [燉煌出 S. 700]...

大般若經·第九會能斷金剛分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七十七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一 陳優禪尼國王子月婆首那譯...

佛說魔嬈亂經

佛說魔嬈亂經 失譯人名附後漢錄 聞如是: 一時,婆伽...

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最...

【註音版】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受用三水要行法

受用三水要行法 唐三藏法師義淨撰 准依聖教。及西方現...

百千頌大集經地藏菩薩請問法身讚

百千頌大集經地藏菩薩請問法身讚 開府儀同三司特進試...

起一心精進念佛七期規式

起一心精進念佛七期規式 虞山普仁院淨業比丘 行策 ...

大莊嚴論經

大莊嚴論經卷第一 馬鳴菩薩造 後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

讚禮地藏菩薩懺願儀

明菩薩沙彌古吳智旭述 行者淨身口意。至尊像前。應念...

佛說鬼問目連經

佛說鬼問目連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一...

【佛教詞典】釋提桓因

(天名)又云釋迦提婆因提,釋迦因陀羅,釋迦羅因陀羅...

【佛教詞典】迦那跋底

(天名)雙身象鼻之歡喜天名。見誐那缽底條。...

從阿彌陀佛因地發願來解釋無量壽

法身壽命無始無終,報身壽命有始無終,此亦佛佛道同,...

放棄自我主導權,真如才會顯現

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都創造很多很多的業力,當然我們...

始信參禪輸懶惰

溈仰宗的創始人靈祐禪師在沒有成為一代宗師之前,跟隨...

回歸本來面目的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卑躬屈膝地去討...

聖嚴法師《學習觀音菩薩》

眾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

聖嚴法師:不要自己障礙自己

佛教有一種「業」的觀念,凡是我們的一舉一動,不論經...

過去世不知道造了什麼業,應該如何懺悔

我們今生造的業我們知道,我們可以向佛菩薩發露,對不...

惟賢長老《人生的真諦》

人生由於名利等引起煩惱、挫折,因而生出痛苦。那麼,...

為什麼有人活得快樂,有人活得痛苦

第六意識在受用外境時,包括了受用跟想像,也就是受用...

調整心態養成佛陀的思考智慧

我們現在做為一個生死業障凡夫,第一件事情就是趕快調...

善太郎的故事

日本有個善太郎,這個人是修淨土的,專念阿彌陀佛,他...

從事餐飲行業造殺業的人如何轉行

北京阜成門內大街,有一大葷館子,名九如春,生意很發...

【視頻】增廣印光法師文鈔(老實居士念誦)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老實居士念誦)

【視頻】《佛說佛名經》(萬佛懺)

《佛說佛名經》(萬佛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