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五百羅漢介紹

2023/07/23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301、無垢行尊者

無垢行尊者,佛陀時代之婆子羅門僧、兄弟五人,排行第二。摰,又作無漏,指離煩惱之清淨。

尊者曾與兄弟四人入山學道,獲得五神通,其最小之弟名為弗那,以耕種為業,見佛陀乞食,即施以白淨飯滿缽;一日弗那至田中,見所生苗稼均變成數尺高之金禾,收割己盡,還生如初,國王聞之,亦前往割禾,然亦不得盡。此後聞言而往取者,均不能割盡。尊者等四人得知,遂欲以歡喜團供養佛陀,願求生天。於是各持歡喜團,往詣佛所,大兄取一團置於缽中,佛告以「諸行無常」;尊者復以團置於缽中,佛謂「是生滅法」;第三亦如法置於缽中,佛告以「生滅滅己」;第四亦置團於缽,佛謂「寂滅為樂」;兄弟四人遂各參此偈,得阿那含,後皆超佛所,出家為僧。得阿羅漢道。

據傳,尊者曾於佛陀講經時主動地擔當護持佛法,利益眾生的責任。佛陀講經時,問諸菩薩道:「我涅槃後,誰能護持正法,教化大眾,利益眾生?」無垢菩薩道:「我堪任此職,護持佛法,利益眾生」。尊者能入智慧方便三昧,示現種種神通變化,滿足眾生欲樂。增益佛法。羅漢果。

302、阿波羅尊者

阿波羅尊者,佛陀弟子。

據《大威德陀羅尼經》卷八載,佛陀在祗樹完給孤獨園準備講陀羅尼法,告訴阿難:「有陀羅尼法本,過去諸佛己曾顯示略廣解釋。為諸侍者及眾生受安樂故,憐憫世間諸天人等廣利益故,我今亦欲說此陀羅尼。」話音剛落,尊者即從座位上站起來,表示不滿:「世尊,莫作是說,言正見非正見也。」正說著,舌頭墮落在地,身體亦入阿鼻地獄中。尊者心中畏怖,深切懺悔不信佛法的罪過,悉心向善,脫離苦海,證得阿羅漢果。

303、聲皈依尊者

聲皈依尊者,佛的聲聞弟子因聽佛宣講佛法,故號聲皈依。以別於不需要尊者教,自行覺悟的弟子。

《華嚴經》認為,佛有十身,即眾生身、國土身、業報身、聲聞身、獨覺身、菩薩身、如來身、智身、法身、虛空身。世間眾生佛性深淺不同,因緣善惡不同,求道情起亦不同。佛祖根據種種不同而現化身相,導化眾生領悟佛法。尊者耳根最利,聽佛宣講佛法,善於領會要旨,體悟佛法真諦,脫離世俗。永入涅槃。

304、禪定果尊者

禪定果尊者,禪定,一心考物,妄念不生為禪‘一境靜靜念,坐見本性為定。禪定是修習佛法的一種方法。參禪為出家人的必修課,一心參坷以萬緣俱息,求得永遠的寂靜,獲得永恆的解脫。

據《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上曰:「妄念不生為禪,坐見本性為定,本性者,是汝無生心;定者,對境無心,八風不能動;八風者,利、衰、毀、譽、稱、饑、苦、樂,是名八風。苦得如是定者,雖是凡夫,即入佛位。」

《月燈三昧經》卷七謂,修習禪定則萬緣俱息,定性現前,可獲十種利益,即安住儀式、行慈境界、無煩惱,守護諸根、無食喜樂、遠離愛慾、修禪不空、解脫魔羂、安住佛境、解脫成熟。

尊者循序漸進,通過堅持不懈地修習禪定而成正果。

305、不退法尊者

不退法尊者,即《中阿含》卷三十《福田經》所說之不退法阿羅漢。不退法,即不退相,乃九無學(無需再學)之一,亦稱二十七聖賢之一。指最上利根,所得功德不退失之無學聖者。

獲得羅漢果位的僧人,由於佛性深淺不同,而分為不退法羅漢、思法辦漢、護法羅漢、安住法羅漢、堪達法羅漢、不動法羅漢,其中,退法羅漢,一旦得羅漢果,遇遙惡緣,便失去果位;不動羅漢,根性堅固,不可退轉,而且能以自身的佛性與智慧降伏外道,宏揚佛法。

尊者生來利根(根機敏慧之意),所習功德悉無遺失,學而不忘,人稱無需再學之聖者。他己本性堅固,清淨常住,救護眾生,功德顯著。

306、僧伽耶尊者

僧伽耶尊者,即僧伽陀。唐代西域僧。蔥嶺北何國(一說碎葉)人。

尊者熟諳三藏,精通佛理。唐龍朔初年至西涼府。又遊歷江淮之地,居止玗楚龍興寺,後於泗州臨淮縣(安徽省)信義坊得金像一尊,上有古香積之銘記及普照王佛之銘,遂建臨淮寺。

尊者屢次顯現神異,有繪畫才能。嘗現十一面觀音形,人益信重,世稱觀音大士化身。

中宗景龍二年於內道場被中宗召問法要,被尊為國師。未久,即住京師薦福寺,因治眾病、祈雨有驗,蒙賜:普光王寺「之額於臨淮寺。

景龍四年終於薦福寺。世壽八十三。中宗深為哀悼,送其遺骸還本處。弟子惠儼、木叉等為之建塔院。懿宗二年賜號」證聖大尊者「。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敕賜」普照明覺大尊者「之謚號。

307、達摩真尊者

達摩真尊者,即菩提達摩(?——535)中國禪宗之初祖,西天第二十八祖。原屬南天竺剎帝利種姓,意譯作道法。南天竺香至國(或作婆羅門國、波斯國)國王之第三子。

尊者從般若多羅學道,與佛大先併稱為門下二甘露門,四十年之後受衣缽。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尊者泛海之廣州番禺,武帝遣使迎至建業,然與武帝語不相契,遂渡江至魏,止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禪九年。時人不解其意,稱壁觀婆羅門。時神光於伊洛披覽群書,慕尊者高風,斷臂求法,尊者感其精誠,遂傳官心法門,授彼一宗之心印,改名慧可。

經九載,欲歸西文,囑慧可一宗之秘奧,授《楞伽經》四卷。未久入寂。葬於熊耳山上林寺。越三年,魏使宋雲度蔥嶺時,適逢達磨攜隻履歸西文。一生頗富傳奇性。於梁大通二年(528)示寂。梁帝尊稱為「聖胄大師」唐代宗賜「圓覺大師」之謚號,塔名空觀。

達摩,又稱菩提達磨、菩提達摩、菩提達磨多羅、達磨多羅、菩提多羅。通稱達磨。

308、持善法尊者

持善法尊者,佛教分善法為兩種:一為世間之善法即五戒十善,二為出世間即出家人之善法,指三學與六度。尊者由淺入深,堅持不懈,不論在家或出家都嚴格遵守善法規條,修心養性,積功累德,終證阿羅漢果。

309、受勝果尊者

受聖果尊者,即佛果克勤禪師(1063——1135),宋代臨濟宗僧。四川崇寧人,俗姓駱,字無著,賜號「圓悟」。

尊者生於書香之家,博學能文,幼時於妙寂院依自省出家。受具足戒後,於成都依圓明學習經論。後至五祖山修謁五祖法演,蒙其印證,盡領其佛法奧意。與佛鑒慧勤、佛眼清遠,被譽為叢林三傑,世有「演門二勤一遠」之稱。

政和初年至荊州,當世名士張無盡禮謁之。與之談論華嚴要旨及禪門宗趣。復受澧州刺史之請,住夾山靈泉禪院。後因樞密鄧子常之奏請,敕賜紫報及「佛果禪尊者」之號。

政和末年,奉詔移住金陵蔣山,大振宗風。後居於金山,高宗幸揚州時,詔其入對,賜號「圓悟」,世稱「圓悟克勤」。後歸成都昭覺寺,紹興五年示寂,世壽七十三,謚號「真覺禪尊者」。其靈骨葬於昭覺寺,至今尚在。

大慧宗杲、虎丘紹隆為其禪門龍象。曾於夾山之碧岩,集雪竇重顯之頌古百則,編成《碧岩錄》十卷,世稱「禪門第一書」,該書原為其弟子宗杲視為秘傳不授之書,以火焚燬,後世重刊。此外有《圓悟佛果禪尊者語錄》二十卷。

310、心勝修尊者

心勝修尊者,心勝修,即修勝心,亦即修殊勝之行之心也。《無量壽經》有「等心、勝心、深心」之說,《淨影疏》云:「所(能)行務上,名為勝心」。修習佛法,首先要保持良好的心地,才能保證修煉取得良好的效果。

尊者志趣高遠,始終把著眼點放在追求佛果的崇高地位。又艱苦修行,兢兢業業,堅持不懈,終證阿羅漢果。

311、會法藏尊者

會法藏尊者,為阿彌陀佛的前世身。又稱法藏比丘。

原是一位國王,捐棄王位,出家為僧,法號法藏。法,謂法性;藏,為含藏,指佛陀所說之教法。以教法含藏多義,故稱法藏,或指含藏此等教說之聖教、經典等;經典含藏眾多之法門,故有此稱。

據《無量壽經》卷上載,過去久遠劫前,世自在王如來之時,有一國王聽聞佛說法後,即發無上正直道意,乃棄王位出家,號曰法藏,其高才勇哲,超異於世,未久即見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他發誓要拔眾生於生死苦海,選擇了西方安樂佛果,併發四十八願,大地震動,天花飄落,法藏立刻證果,號稱阿彌陀佛。以其所聞教法護持不失,聚集眾多,故《無量壽經》譯作「法藏」,即法的積聚之義。唐代所譯之《大寶積經》卷十七無量壽如來譯作「法處」,宋代所譯之《大乘無量壽莊嚴經》譯作「作法」,《大智度論》則譯作「法積」。

法藏,音譯曇摩迦、曇摩迦留。意譯作法寶處、法處、法積、作法。

312、常歡喜尊者

常歡喜尊者,即常歡喜菩薩。

據《大方廣如來藏經》載,尊者曾參加過佛陀舉行的法會。他恭敬供奉過無數佛,得有大神通力,無所畏懼。他能轉不退法輪,總持空藏法門,不捨志意,行不色想,深具濟世度人之心。

眾生有禮敬稱呼其名者,皆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得不退轉。

313、威儀多尊者

威儀多尊者,威儀,指坐、作、進、退有威德,有儀軌。一行、二住、三坐、四臥四者各有儀則,不損威德,乃佛徒具足眾戒者應遵守的生活準則。

諸佛、菩薩及比丘僧眾,坐作進退各有規度,稱之為儀。坐作進退容儀可觀,稱之為威,謹守威儀規度,可以禁除貪、瞋、癡三毒,使心身清淨,永無煩惱。他規度具足,慎行無誤。在行、住、坐、臥的日常生活中能忍行坐苦,非時不臥,非時不住。無論是坐於床、地,或者坐臥於枯草幹葉之上,心中常念供養佛法僧寶,調協心思,排除世俗惡業的干擾,安住於佛性之中。

此外,他尚有細行威儀三千,菩薩威儀八萬四千。舉手投足,無不循規合度,慎行無誤,因而證得果位。

314、頭陀僧尊者

頭陀信尊者,或即唐代鎮州龍興寺釋頭陀。陀,意為抖擻,抖擻能去塵垢,修習此行能捨貪著。頭陀信即實行頭陀修行方法。

據《宋高僧傳》卷三十《唐鎮州龍興寺頭陀傳》載,尊者出生於貧窮之家,父母以開磨坊為生。頭陀幼年器度溫潤,有長者的規儀。其父讓他守磨,到夜深時分,頭陀看到驢、牛己很疲憊,便放開驢、牛去吃草、飲水,自己代替驢、牛推磨,父母知道此事,為之罷業。頭陀請示出家為僧,父母答應了他的要求。

尊者曾修習十二頭陀行,極為艱苦,被褥三十年不曾更換,身上披著破破爛爛的糞掃衣。隨時按照佛法檢查自己的言行,隨時驅除塵障,住心於佛性的修養因而獲得證果。他深受信奉佛教者的敬重,卻不受人供施,號為「抖擻上人」。

315、議洗腸尊者

議洗腸尊者,天竺人。晉時來洛陽。

尊者以洗腸滌胃為喻,教誨眾生懺悔罪惡,清淨心性而獲安樂。現種種神異,以弘寺法,其右乳邊有一肉孔。時常以棉絮塞之,拔除其絮,一室光明如晝。遇朔望日,至水邊引腸胃滌之,復納之入腹內,後世常有人謂信佛曰洗腸。中士稱之為「洗腸羅漢」。

他告誡眾生,要經常觀想十方聖賢利益眾生的功業,對照聖賢而懺悔自己,舒立心肝,洗滌腸胃,可滅一切罪、一切障。

316、德淨悟尊者

德淨悟尊者,德淨悟,指德行清淨無暇。

尊者深植慧根,崇信佛法,廣做善行,培德因本。出家之後,修習禪定,得清淨之覺悟,開起初知見,證菩提正道。

又憫念書眾生之迷途誤,心體為塵垢所蒙蔽,四處遊走,為眾說法,力圖使眾生知見自性清淨,悟解佛法妙諦,脫苦海而得自在,往生淨土。

317、無垢藏尊者

無垢藏尊者,即虛空藏菩薩的化身。梵名阿迦捨蘖婆,一作虛空孕。因其包藏一切功德如虛空,故名。虛空藏德布五方,每方各有一化身,尊者居於北方。系密教胎藏界曼荼羅虛空藏院之主尊,現圖胎藏界曼荼羅釋迦院之釋迦右方脅侍、金剛界曼荼羅賢劫十六尊之一。密號如意金剛。

尊者在諸大菩薩中,應天之明星,尊者擁有無量寶藏,但沒有慳吝之心,隨眾所求而佈施,利樂眾生。億得佛的神通,力圖使眾生脫離苦海,於虛空中得自在。隨眾所需,或法施,或財施,皆令歡喜。尊者住於東方大莊嚴世界(一說住於西方一切香集依世界)。又,密宗有五大虛空藏菩薩之說,以虛空藏菩薩所具之五德分身,配置於東、南、西、北、中五方。其形象為白玉色,左手按拳,右手持蓮。蓮上有寶珠,趺座於蓮台上。

無垢藏尊者作為賢劫十六尊者之一,又名金剛幢,或金幢。

318、降伏魔尊者

降伏魔尊者,即降伏菩薩。《佛名經》卷九將其列為上首菩薩。

據載,佛陀向大弟子舍利弗列舉了應當禮敬歸命的諸佛國世界,其中提到「南無風愛世界觀世音如來國土,降伏魔菩薩、山王菩薩以為上首」。

魔,即魔障。諸如生、老、病、死,七情六慾都是見道的魔障。魔障還包括那些專門破壞人所行之善事,甚至要傷害人們生命的外魔等等。

尊者為諸魔的剋星。「能令諸魔發菩提心而為承事」,不僅使邪魔難以侵凌,而且能使諸魔棄惡從善。

319、阿僧伽尊者

阿僧伽,為無著菩薩之梵名。無礙之意。又稱無礙障。北印度犍陀羅國普魯夏普拉人。

為古代印度大乘佛教瑜珈行派創始人之一。

於佛滅度後一千年出現於世。

320、金富樂尊者

金富樂尊者,金富樂,比喻俗人得金。欣喜倍常。出家之人得佛果猶若世俗之人得金。故名。

世俗之人以富為樂,於是拚命追求財富、貪求財寶。佛教則以之為外欲而加以排斥摒棄。「財欲」被列為「五欲」之一。《智度論》卷十七云:「哀哉眾生,常為五欲所惱,而求之不己。此五欲者,得之轉劇,如火灸疥。五欲無益,如狗咬炬。五欲增爭如鳥競肉。五欲燒人,如逆風抗炬。五欲害人,劭踐惡蛇。五欲無實,如夢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須臾。世人愚惑,貪著五欲,至死不捨,為之後世受無量苦。」

尊者金錢財富如糞土,而一心向佛。出家修行,以金剛心斷絕煩惱,得寂靜之樂。

321、頓悟尊者

頓悟尊者,即南北朝名僧道生(355——434)又稱竺道生。東晉時之《涅槃經》學者。巨鹿(今河北平鄉)人,寓居彭城(今江蘇銅山),俗姓魏,又稱直往菩薩。

尊者從竺法汰出家,故以竺姓。十五歲,即登講座,宿學名士亦莫能抗禦。二十歲,受具足戒,講演之聲譽遍於天下。初住建業龍光寺,後入廬山幽棲七年,師事慧遠,博研經論,復至長安受鳩摩羅什之教,時稱羅什門下四傑之一,義熙五年(409)歸復建業,主張「闡提成佛」,「頓悟成佛」說,教界為之嘩然,其他之涅槃學者亦排斥之。遂再度棲隱廬山,他曾似頑石為徒,宣講自己的學說,群石肯首歡躍。「道生說法,頑石點頭」之典故即出之於此。直至曇無讖之《大般涅槃經》流傳至建業,眾人始嘆尊者之卓識。

著有《二諦論》、《佛性當有論》、《法身無色論》、《佛無淨土論》等。此外,提倡四種法輪說,予後世之影響極大。,宋元嘉十一年入寂,世壽八十。弟子僧瑾,道猷等繼續倡導頓悟之義。

322、周陀婆尊者

周陀婆尊者,古印度僧人,或即十六羅漢之注荼半託迦。

據說,其母本為富貴長者之女,與家奴私通而有孕,遂逃他國。在途中臨產生下二子。大的叫「半託迦」,意即「大路邊生」。小的叫注荼半託迦,意即「小路邊生」。尊者或即後生者,故名小路。愚鈍無比,歸依佛法,出家為僧後,刻苦修行,終成阿羅漢果。

周陀婆,又作周陀,漢譯為不樂、小路。亦譯作蛇奴。《嘉祥法華義疏》卷九曰:「周陀者,翻而不樂,又云小路。」《法華玄讚》卷八曰:「周陀,此雲蛇奴。」此尊可與第77尊周利盤特、第498尊注荼迦尊者同尊,可互參。

323、住世間尊者

住世間尊者,己經歷了無量數劫的修行,具有了成佛的品行與功德。本可以升往天界佛國樂土,然而甘願長住世間,教化眾生,使十方世界皈依三寶。

尊者具有四身:圓鏡智品顯現法身,以饒益佛界眾生;平等智品顯現報身,以顯益尚在世間修行的弟子;成事智品顯現化身,以救護過去、現在、未來三世間六道及一切有情,使之脫離苦海,轉生淨土;觀察智品則應機說法,根據眾生賢愚情趣不同而採用不同的方法教說導化。

324、燈導首尊者

燈導首尊者,即導首菩薩。《佛名經》所列應當禮敬歸命的十方諸大菩薩之一。佛法如燈,導引眾生不至於迷航,故以為名。

佛教認為人生在凡夫地,總有無量罪過,若不及早懺悔,死後就會墮入地獄,受種種苦,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若能及早回頭,皈依佛法,受持並念誦導首菩薩名號,誠心悔過,則可滅罪增福,往生淨土。

尊者熟諳佛法,自性清淨。能以佛法導引迷茫眾生脫離苦海,超生佛土,猶如破除迷霧的指路明燈。自性潔淨之眾生,若能受持並讚歎尊者,可得現世安穩,於未來世則可得無上菩提。

325、甘露法尊者

甘露法尊者。甘露,譬喻如來之教法,如來清淨,長養眾生身心,譬如甘露之德。

《法華經·藥草喻品》:「我為世尊。無能及者,安隱眾生,故現於世。為大眾說,甘露淨法,其法一味,解脫涅槃。」《十地經論》卷二:「如病思良藥,如眾依蜂依蜜,我等亦如是。願聞甘露。」甘露可滋潤乾涸的田野,使作物生長;如來之教法如甘露,可使人離煩惑見道。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二:「世尊我今身有調牛良田,除去株杌,唯悕如來甘露法雨。」

尊者為求解脫,曾釀造甘露不死之藥,飲後身輕不老。雖長生不死,但仍為世間煩惱所困憂,遂繼續尋找獲得永恆解脫之道。後皈依佛教,勤修佛法,悟得證果。視佛法為甘露法,勝過一切外道邪說,其功效非仙藥所能比擬。尊者遵從佛祖教導,不辭勞苦,廣宣佛法,降甘露法雨以普救眾生,功德圓滿,終獲證果。

326、自在王尊者

自在王尊者,即自在王菩薩。

據《維摩詰所說經》載,尊者曾參加佛陀的毗耶離庵羅樹園和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舉行的法會。

《自在王菩薩經》載,尊者曾向佛陀請教如何能得大自在:「云何菩薩摩訶薩,於大乘法中得自在行,而能為人演說此法,以自在力,摧伏諸魔增上慢者及諸外道有所見得諸貪著者,令住大乘,具足大願,成就戒行,得阿耨三藐三菩提?」

佛陀為之說法,他歡喜受持,經過長期刻苦的修行,大智本行悉皆成就,了達諸法深妙之義,聲名高遠逾於須彌,深信堅固猶如金剛,法寶普照而雨甘露,為大醫王,善療諸病。

327、須達那尊者

須達那尊者,佛祖的前世身,轉生為濕波國太子。

尊者自幼施善,修佛教佈施行,曾將國家所有珍寶,包括國寶大白象施於敵國。其父將他流放國外,以使其改過。見眾生能藏痛苦,將所有財產,連同自己的孩子也一起施捨給窮因贏弱之人。

天神為考查其是否真正樂施好善,化身為一婆羅門僧,將其妻子討走,他亦毫不後悔。天神行七步後又將妻子還給他,幫他成就善良的願望。

父王聞知,將他接回本國,並贖回他的兩個女兒,使其全家團聚。敵國國王聞知,亦迴心向善,送回白象,兩國和好,從此百姓吉祥安樂。

328、超法雨尊者

超法雨尊者,即法雨菩薩,喻佛之教法。

佛法滋潤眾生,令由迷妄而至證悟,猶如雨之普澤草木,使其生長,而至開花結果,故以雨譬喻之。北本《涅槃經》卷二:「無上法雨,雨汝身田,令生法芽。」

據《佛說決定總持經》載,尊者曾參加佛陀在羅閱祗耆崛山中舉行的法會。他智慧通達,攬攝法藏,洞察眾生心意,善於因勢利導,指迷解惑,如細雨滋潤眾生心田。《法華經·普門品》曰:「澍甘露法雨,滅除煩惱焰」。

329、德妙法尊者

德妙法尊者,即三國名僧康僧會。康居國(巴爾喀什湖與鹹海之間)人。德謂德行或功德,妙法謂佛法。德妙法意謂德行增長,功德圓滿,妙塵可得。

祖居印度,隨父航海貿易,移居交趾(越南中北部)。父母早亡,矢志學佛。尊者出家以後,不為俗情所擾,刻苦修行精通三藏,天文讖緯、占卜諸法,無不知曉。尊者堅持不懈,因而獲得證果。

赤烏十年(247),至東吳都城建業(南京),弘揚佛法。吳主孫權喜道術,與他交談後深廳佛法之精妙,乃創立建初寺,命其於寺中譯經傳法,此乃江南佛寺之始,他於寺中譯出《六度集經》《雜譬喻經》,又註釋了《安般守意經》《法鏡經》《道樹經》等,還初步將梵語介紹到漢地。

晉太康元年(280)示寂。他是早期較系統地在漢地傳播佛法的著名僧人。

330、士應真尊者

士應真尊者,即羅摩阿羅漢。應真,阿羅漢之舊譯,《出三藏記》卷一曰:「舊經無著果,亦應真,亦應儀,新經阿羅漢。」即應受人天供養之真人。

據載,尊者原為憍薩羅國國王達薩拉塔之長子,為遵守父王之諾言,放逐南印度森林中十四年,隨行之妃子私多為魔王所劫掠,因而此起戰爭。後得猴神哈奴曼之幫助,夫妻團聚,返憍薩羅國為王,後皈依佛法,十分虔誠,廣植福田,終證阿羅漢果。

尊者還系古印度文學作品大敘事詩《羅摩耶那》之主角。印度人視尊者為民族英雄,據傳為毗濕奴神之第七次化身,因受諸神之託,乃誕生地界以降伏惡鬼。為廣受膜拜之人格化神。印度教中有一羅摩派,認為只要對羅摩有絕對歸依之熱誠,必定能得解脫。

331、堅固心尊者

堅固心尊者,即堅固意菩薩,音譯涅裡荼地也捨也,係密教胎藏界地藏院之第八尊,介於除蓋障菩薩與持地菩薩之間。堅固心,指崇信佛法而不動搖。

尊者尊重諸佛,愛樂佛法,通曉經論,遭受逼迫而忍辱屈辱,能不惱不瞋。是佛教普通僧眾的功德海,偷生通往清淨樂世的引路人。無論在何時何處,尊者都能用智慧去開悟眾生。看到孤兒,心中便生慈悲心;看到外道,便為他們誤入歧途而悲哀;看到他人享有榮譽而高興則心生歡喜。在永無盡頭的修行中。不知疲倦,奮勇精進。尊者利益眾生逾越其他諸尊,故密號超越金剛。

其形像,身呈肉色,右手持開敷蓮花,花上有火焰乘載羯磨金剛。左手握拳向上置膝上,坐於赤蓮花上,表示內證堅固不壞。三昧耶形為蓮上十字金剛。 堅固心尊者又作堅固惠菩薩、堅固菩薩、堅固深心菩薩、堅意菩薩。

332、聲向應尊者

聲響應尊者,佛祖之聲,有如空谷回音,綿延盤旋,經久不息,可發聵振聾。使人豁然頓悟。

佛教為了使眾生了悟萬法皆空,以「十緣生句」作為比喻,其第六曰「響」,即空谷回聲。人立於谷底。大吼一聲,便會有許多吼聲從四面響起,這些回聲似乎真實,其實究竟本無所有,正如鏡影水月、夢中幻象、海市蜃樓一般,他因聽到空谷回音而豁然頓悟,證成正果。

他佛學高深,以此譬喻眾生,希望眾生俱獲解脫,析理透闢,聲如龍鐘,扣人心弦,眾生聽了,無不歸依。

333、應赴供尊者

應赴供尊者,或即佛祖。應供,音譯阿羅漢、阿羅訶。為佛十號之一。又作應真、應。指斷盡一切煩惱智德圓滿,應受人天供養、尊敬者,亦即應受人天以種種香、花、瓔珞、幢幡、伎樂等供養者。《禪苑清規》卷八:「僧為佛子,應供無殊,天上人間,咸所恭敬」,應供者即佛。應赴供,指即將成佛。

尊者使未度者度,未解者解,未安者安,未涅槃者涅槃。他平常不動,只要舉足動步則使眾生受益。南行七步,作眾生最上福田;西行七步,使眾生長壽不老;北行七步,使眾生離生死輪迴;東行七步,願導化眾生住佛入道,斷滅煩惱魔;上行七步,使世間不為不淨物所染污;下行七步,使法雨滅地獄猛火,令眾生安穩歡樂。

334、塵劫空尊者

劫塵空尊者,空為佛教理論的核心。塵劫,又稱塵點劫,分為「三千塵點劫」和「五百塵點劫」兩種,均表示極為漫長的時間。塵劫空,指世上一切究竟本無所有。

尊者了悟世界之究竟空相,因此不爭不求。在極為漫長的時間裡,虔心供養一切諸佛,一心修行得大自在,心無所住,神通廣大,超然解脫。

335、光明燈尊者

光明燈尊者,即光明燈菩薩,佛法如燈,照引眾生,使眾生由迷途向樂土。尊者生於無佛之世。

據載,尊者曾與文殊菩薩等恭敬禮拜世間諸佛,七日中遍游十方世間,唯見佛陀的分身佛,不見他佛,於是返回天界如來處。佛陀對眾人說:「過去佛已經滅度,未來佛尚未降生,現在我已不住世間。就靠眾菩薩去教化眾生。」

佛陀告誡他們:要勤修佛法,堅固佛心,使自己獲得無上的智慧,並廣為眾生說法。並提醒他等大菩薩,現在無佛住於世間,不要放逸佛法,退轉佛心,而使佛法泯滅。

尊者遵照佛陀教導,在無佛的世間廣說佛法,勸導眾生堅固佛心,禮敬佛、法、僧,其言如天燈照亮世界。

336、執寶炬尊者

執寶炬尊者,即執寶炬菩薩。據《注維摩詰經》卷一載:尊者「執慧寶炬,除眾暗冥。」寶炬象徵絕大智慧,能照亮眾生心智,除去眾生幽冥。

尊者以大慈悲普覆十方一切世界,心意廣闊深遠。他佛性清淨,安住不動如須彌,無所染著如蓮花,內外清淨如摩尼寶,光明熾盛如熔真金。他熱心助人,以火炬般光芒萬丈的智慧,引導眾生走向極樂淨土。

337、功德相尊者

功德相尊者,即功德相菩薩。功德相,又稱功德相嚴。以正觀心性,具一切莊嚴法身而得名,居於西方阿彌陀佛國。

據《七佛八菩薩所說大陀羅尼神咒經》卷二載,他曾為眾講說十妙行。所謂十妙行,即:具福弘廣,普慈眾生;蔭覆一切,如母視子;積德行善,不計功勞;精勤修習,捨慧化人;行十善行,轉教倫;持戒淨潔,猶如明珠;身品意業,以慈為本;所作事業,拯濟為先;為眾說法,微妙方便;常游諸國,為大國師。

尊者的講說成為欲求菩薩果位僧眾的行為軌範。

338、忍生心尊者

忍心生尊者,忍在佛教中,一指忍耐違逆之境不起瞋心,一指安住於道而不動心。忍心,指在修行中要具備忍耐的心性,頂住自身內在情慾和外界物慾的影響,使佛性種子生根開花,順利成長。

尊者身處佛法遭排擠壓抑之世,對佛法信心堅定,對眾生之歧視不瞋不怒,寬以待人。深信佛教一定會重新受到人們的崇信,在其人格的感召下,佛教逐漸贏得廣泛的信從。

339、阿氏多尊者

阿氏多尊者,又作阿資答、呵逸多等。在《法住記》的十六羅漢中位列十五,住鷲峰山。西藏所傳為十六羅漢之第二尊,住於優尸羅山。

尊者本為佛的一名侍者。佛陀涅槃前,眾生挽留佛陀暫住世間,心想得到他護持,免受苦難。佛陀見此,派十六羅漢不入涅槃,永住世間,濟度眾生。尊者與其眷屬一千五百阿羅漢共住於鷲峰山,護持正法,饒益有情。世間眾生如有災難,可誠心發願,設四方施捨大會,以衣食、藥品、施捨眾僧,尊者等十六大羅漢可令施主得無上報果。

五代禪月大師貫休所畫尊者像,為雙手抱右膝,開口仰視,齒牙畢顯,脫落數枚。清乾隆稱其為「心是菩薩,貌是鬼王」。蘇東坡讚曰:「勞我者晳,休我者黔。如晏如岳,鮮不僻淫。是哀駘它,澹台滅明,名妍於心,得法眼正」。

340、白香象尊者

白香象尊者,即白香象菩薩。因身發異香而得名。

據《維摩經義疏》卷一:「白香象,其香最勝,大士(即菩薩)身香亦如是也。」白象,指全身潔白之象。以像有大威力而性情柔順,故菩薩入母胎時,或乘六牙白象,或作白象形,表示菩薩性善柔和而有大勢;且白象之六牙表示六度,四足表示四如意。

尊者前世為一白象,因在兩國間的戰爭中,勸說國王休兵息戰,免除百姓痛苦,得以轉世為人。經常參加佛陀的法會。為《十住毗婆沙論》卷五所列舉的世人「皆應憶念」的諸在大菩薩之一。身發異香,護持眾生,宣講佛法聲如雷鳴,直入眾生之心,清除諸中蓋障;如樂音、似甘露,滋潤眾生,催引眾生心中之法芽。

341、識目生尊者

識自在尊者,即大白觀自在菩薩。

出家人祝禱尊者,可預示未來前程。

據《金剛頂瑜珈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規經》卷下載,僧眾修煉瑜珈真言,在入睡前用衣服將頭蓋住,右側而臥,排除雜念,用右手向右旋轉摩擦面部,同時誦念大白真言二十一遍,唯獨觀想大白觀自在菩薩,入睡後便可進入夢鄉,預見前任吉祥或障礙,若夢見老者、國王、白衣少女、鮮花、水果等,預示前途吉祥。反之,若夢見屠夫、丑女等,則預示前途障礙重重。

342、讚歎願尊者

讚歎願尊者,美其功德為讚,讚之不足又稱揚之為嘆。讚歎,即稱美其德。《文句》卷二云:「發言稱美,名讚歎。」《行事鈔》下三亦云:「美其功德曰讚,讚文不足,又稱揚之為嘆。」

佛教認為讚歎諸佛是修行的重要法門。

據說昔時佛陀與彌勒同修菩薩行,同見弗沙佛入火定而大放光明,佛陀便翹一足,以偈讚佛七日,因而比彌勒超九劫而成佛。尊者發下誓願,修持「讚歎供養正行」,一心讚歎供養彌陀佛,因而獲羅漢果。

343、定拂羅尊者

定拂羅尊者,即弗若多羅(功德華)。罽賓國人。

據梁《高僧傳》卷一載,尊者少年出家為僧,通曉三藏,尤精《十誦律》,以持戒清嚴見稱於世。時人認為他己獲菩提涅槃真正聖果。後秦弘治初年來中國,時帝姚興待以上賓之禮。姚興國師鳩摩羅什因其戒范謹嚴,也對他極為崇敬。此時佛法雖己傳入漢地,然律藏尚未見傳播。知尊者精通律藏,後秦君臣僧俗對他更加敬慕。

弘治六年(404)十月,集聚僧徒數百人,在長安寺譯經,請尊者誦出《十誦律》梵文,由羅什漢譯。惜此經譯出三分之二,尊者圓寂,大業未成而巨匠殞,僧俗大眾,悲痛逾常。拂羅東來,使佛教律藏得以流傳中原。

344、聲引眾尊者

聲引眾尊者。《天台維摩經疏》卷二云:「菩薩觀眾生眼等六根何根偏利,若耳根偏利,即聲為佛事」。

尊者勤於修行,精研佛法。自己己得神悟,又慈悲為懷,冀救眾生於苦海,遂以聲說法,以其音聲作為感召眾生皈依佛法的手段,使眾生懺悔罪業,修持善行,往生樂土。

345、離淨語尊者

離淨悟尊者。佛之語曰淨語;離謂分離辨析,離淨語並非遠離淨語,而是能分析穢惡,張揚淨語。

據《大集經》卷十載;「須彌可說口吹動,不可說佛有二語,實語、真語及淨語。」佛語真實無誑,即淨語。

尊者生於無佛之世,無法聆聽佛音,學法無師,問疑無友。但前世身生於有佛世界,宿業所至,喜聞佛法,勤于思維,雖未得果位,然佛性亦相當充盈。轉生今世,尊者生性寂靜,仍能分辨香花與毒草,不為世俗塵障所侵蝕,點滴修持,終於豁然開朗,喜獲羅漢果位。

346、鳩捨尊尊者

鳩捨尊者,即鳩捨菩薩。《佛名經》將他列為應當禮敬的十方菩薩之一。

據《十住毗婆沙論》卷五載,眾生若欲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應當受持並誦念諸大菩薩,其中包括鳩捨菩薩。

佛教認為,眾生不論貴賤貧富,生在凡夫地,都有無量罪過。如或因宿業而生罪,或從六根而起過,或以內心自邪思維,或借外境起於染著,等等,皆可墜入十惡境地,因此,眾生應向鳩捨菩薩等禮敬懺悔,虔誠皈依,則可滅無量罪,長無量福。

347、郁多羅尊者

郁多羅尊者,佛陀之前世身。

尊者為在無數劫以前波羅捺國五百仙人之師,因憐憫眾生多苦多難,遂發願求正道。

曾自剝身皮為紙,拆除身骨為筆,用血和墨,以換取婆羅門的頌偈。婆羅門偈曰:「常當攝身行,而不殺盜淫。不兩舌惡口,妄言及綺語。心不貪著欲,無瞋恚毒想,捨離諸邪見,是為菩薩行」。

他得偈後,傳授給國民,教給他們誦讀,並照此修行。國內由此少憂愁而多歡樂。

348、福業除尊者

福業除尊者,福業善業的別稱。

據《增一阿含經》福德有三:一施福業,施於貧窮之人,可獲世出世之福利;二平等福業,以平等之慈悲心,愛護一切眾生,可成世出世之福利;三思維福業,以智慧思維觀察出離之法,為出世福善之業。

勤修福業,可得福報,享人天樂果。尊者由修福業開始,又超越福業修不動業,即色界、無色界之善業,最後唯以心識住於深妙之禪定,導引眾生皆入淨土。

349、羅餘習尊者

羅餘習尊者,羅為梵天五十字門之一,有「火」義。餘習,殘餘惡習。

尊者善長滅除佛教高僧的世俗餘垢,佛教視貪、瞋、癡為世俗三毒,貪毒使人引取無厭,瞋毒使人易起憤怒,癡毒使人心性暗鈍。諸佛修習既久,心性清淨,世俗三毒己永盡無餘。

有些高僧、羅漢,雖然己經斷除煩惱,但是仍然殘存世俗的某些垢染,猶如器皿中的香料,香料取走後香氣猶存,又如灶中的柴草,煙火雖熄而炭灰不盡。諸聖者亦有餘習,如舍利弗有瞋恚餘習,畢陵迦蹉有慢之餘習。

尊者能以智慧之火,除高僧、羅漢餘習之暗,資生佛性之明,使僧俗大眾身心清淨,增益佛性。

350、大藥尊尊者

大藥尊尊者,即大藥王菩薩,也稱大藥王子。

據《十住毗婆沙論》卷五載:「眾生憶念大藥等諸大菩薩名號,可以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又據《大寶積經》卷一百一十云:」尊者本為外道,在過去七佛之第一佛毗婆尸佛時植有善根,尊者心向佛法,常思考「識」的意義,可惜始終不能決了。尊者仰望佛法如飢似渴,常恐佛陀入於涅槃而自己未聞佛法,愚昧無知,不識善惡,迷惑轉輪轉生死若干趣。在一次法會上尊者向佛陀請教,被決疑網,得以解脫。據雲尊者能「救眾生之病源,治無明之痼疾。」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教知識文章列表

阿難尊者最後的遺教

受人尊敬的阿難尊者,王舍城人氏,為剎帝利種姓,為斛...

五百羅漢圖釋大全

五百羅漢圖釋大全...

知識不等於證悟

雖然經常誦念經文,但放逸而不奉行的人,像替人放牧的...

宣化上人:阿羅漢的神通

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 阿羅漢...

沙曷比丘飲酒醉臥樹下,為何世尊還讚歎他

過去,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化時,有一千二百五...

千句偈不如一句有益的偈語

唱誦毫無義理的千句偈語,不如唱誦一句有法益的偈語,...

五台山故事:掉隊的羅漢哪去了

明朝,五台山萬壽寺方丈志誠法師與三寶弟子經過千辛萬...

十八羅漢

在佛教經典記載中,原是十六羅漢,羅漢即阿羅漢的簡稱...

【大藏經】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上 佛在羅閱...

【大藏經】【註音版】十小咒

十小咒...

【大藏經】信心銘

至道無難  唯嫌揀擇  但莫憎愛  洞然明白  毫...

【大藏經】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爾時喜王...

中國僧服知多少

剃除鬚髮,身著染衣是佛教僧侶最顯著的標誌 剃除鬚髮...

阿修羅的十種原因

阿修羅是梵語,翻譯成中文的意思,就是無端或容貌丑陋...

佛珠的含義

佛珠,也叫念珠,是佛教徒念佛時用以記數和束心的工具...

遊覽寺院的四個禁忌

一忌稱呼不當。對寺廟的僧人應尊稱為大師、法師,對住...

怎樣去調伏這一念心

佛法的修學,跟我們一般世間做的學問,在過程當中有一...

【推薦】只要問妄想一句話,它就完了

我們如果是從今生開始,那很簡單,處理今生的問題就好...

徹悟大師「十信」解讀

佛法大海,信為能入,眾生對於至極圓頓、唯佛與佛乃能...

夏天貪涼的危害

現在人都是在冷氣間裡得病的,這裡冷氣可以很冷很冷,...

人死了不是燒點紙就能解決問題

鬼的定義是什麼呢?鬼類中的餓鬼比較多,鬼當中也有大...

【佛學漫畫】曠世一人:傅大士

大士之意,本為菩薩,是勇士,是慈悲。傅大士以白衣之...

勝利之道

從前,有一個青年在家人的幫助下開了一家客棧。由於青...

靈岩山寺性寂法師生平和往生紀實

靈岩山寺性寂法師生平和往生紀實 二十多年前在蘇州靈岩...

讓你靜心的34條法語

1、心外無物,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

「帶業往生」是否應該說為「伏業往生」

問: 請法師慈悲為弟子們詮釋帶業往生的義理,是否應該...

生命如何才能活出意義與價值

時間就是生命,生命又由一天天組成,那麼我們的生命究...

無分別智要如何修

我們來看窺基大師是怎麼說的。他說無分別智怎麼修呢?...

【佛教詞典】喬底迦

(人名)羅漢名。俱舍光記二十五曰:喬底迦,是牧牛種...

【佛教詞典】八大菩薩曼荼羅經

《八大菩薩曼荼羅經》,一卷,唐代不空譯。是說觀自在...

【視頻】中國佛學院普陀山學院

中國佛學院普陀山學院

【視頻】普門頌(音樂唱誦版)

普門頌(音樂唱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