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五百羅漢介紹

2023/07/23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251、梵音天尊者

梵音天尊者,為佛陀的侍者。梵音,又作梵聲。佛菩薩之音聲。即佛報得清淨微妙之音聲,亦即具四辯八音之妙音。

尊者為印度的創世神,梵天生於金胎梵卵,卵殼分成兩半,一半化為天,一半化為地。他創造了(三千大千世界)眾生,魔鬼與災難。佛陀從兜率天降生人世時,梵天是釋迦的侍者,手持白拂在前引導。佛祖成道後,成為佛陀的弟子。施捨出自己的宮殿,請佛祖在殿內為諸天神說法,他自己則成為佛教的護法神。大梵天能發出五種聲音,聲音曲折微妙,清淨悅耳,作這樣的聲音誦經,宣揚無上正法,使聞者歡喜,易於從中領會佛教清淨奧妙的道理。據傳,佛教法會開始時,眾生詠頌如來妙色金身,讚歎佛祖的大德。使眾生聽後心神寂靜,肅然起敬,這一儀式是由大梵天延續而來的。

大梵天王,又稱梵王,名為尸棄或世王。

252、因地果尊者

因地果尊者,因地,為果地之對稱。地者,位地、階位之意。指修行佛道之階位,與「因位」同義。是指修行佛道之位;果地,則指成佛之位。

《楞嚴經》卷五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又同書卷四云:「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尊者發心與成佛同在一處,這說明他本具慧眼,誠心修習大乘之行,兢兢業業,一刻也不鬆懈,終於修習到了菩薩果位。

253、覺性解尊者

覺性解尊者,覺有二義:一為覺悟之覺,二為覺察之覺。覺是佛教中最高的思維與認識能力。

佛祖悟得世間大道,為眾生指明了解脫的方法,故被稱為「覺王」、「覺皇」。他根識清淨,見聞佛法,便理解其中的道理,洞開真智,了達通悟,並能勤行精進,遠離一切迷妄,自始自終,堅持不懈,達到了既能覺己又能覺人的地步。證得羅漢果位。

254、精進山尊者

精進山尊者,《慈恩上生經疏》卷下曰:「精,謂精純無惡雜故;進,謂升進不懈怠故。」於法無染曰精,念念趨求曰進,故名。

精進,謂勇猛勤勉地修持諸善法,即於修善斷惡、去除轉淨之修行過程中不懈怠的努力上進。

尊者勇猛精進,自強不息,從不懈怠,艱苦修習佛法,就像登山一樣。終證得阿羅漢果。

255、無量光尊者

無量光尊者,即甘露光菩薩,密號大明金剛,離染金剛,賢劫十六尊之一。無量光,稱讚阿彌陀佛光明之十二種名稱之一謂佛光不可勝數。

尊者精通顯教教義,熟悉各種戒律;同時通達密宗各種教法,能解釋秘密真言的含義,隨心所欲進入各級禪定。他善於摧破一切外道,邪見與魔鬼。

256、不動意尊者

不動義,性虛空十義之一,謂真如體性,常住而不變不動之意。

《摩訶止觀》卷二上曰:「對境覺知,異乎木石,名為心;次心籌量,名為意。」意,即是心在對事物直觀感知的基礎上的思考。不動意,即意不動,即入於禪定,心如止水。這裡意仍指意力,即求不覺之意志、毅力,《無量壽經》淨影疏云:「求佛之心,名為意力。」

尊者求佛之心堅固不動,以禪定為修行途徑,常使意志定於一處,任何外物皆不能動。

257、修善業尊者

修善業尊者,佛陀前世身。名善事,為寶鏡王長子。

據《賢愚經》卷九載,往昔古世有一寶鏡王,王有二子,長子名善事,次子名惡事。二人奉王命一起入海求寶,在回歸的路上,被其弟惡事貪圖財利而將雙目刺瞎。然積有歷代善行功德,盲目不治而愈。空手返回國內,寶鏡王聞知大怒,決意懲治惡事。尊者寬大為懷,再三請求下父王赦免了惡事的罪過。

尊者後轉生為佛陀,其弟後轉生為提婆達多。佛陀滅度後升往忉利天,提婆達多因不修善業,墜入地獄。

258、阿逸多尊者

阿逸多尊者,為佛陀弟子之一。

尊者為國王時,曾為女色財氣所迷,國家大亂,因而被殺,墮入地獄。在地獄中他深刻反思、潛心修練,終於往生兜率天。他修慈最勝,慈曰與樂,遵奉阿逸多尊者可以獲得精神上的安樂。《中阿含》卷十三《說本經》及《賢愚經》卷十二載,尊者阿夷哆,於未來久無人壽為八萬歲時,願成轉輪王,名號為螺。阿氏多比丘於有而起意樂,起勝解,起欣慕,起希望,起尋求,故佛呵斥之。慈氏菩薩於有不起意樂乃至尋求,於利樂諸有情事起意樂乃至尋求,故佛讚歎之。此等皆說阿逸多與彌勒實為兩人,同為佛陀時代受佛教化之弟子。

阿逸多,又作阿氏多,阿恃多、阿嗜多、阿夷哆、意譯無勝、無三毒。依《法華經》卷六《隨喜功德品》、《平等覺經》卷四等載,以阿逸多即為彌勒。

259、孫陀羅尊者

孫陀羅尊者,又名孫陀利,生於舍衛城外一村落。

尊者降生人世時,室內有泉水湧出,清香甘美,有珍寶隨水流出。尊者容貌端正,殊似天仙,令觀者驚嘆。

波斯匿王以此事為奇異,將他帶到迦蘭陀竹林拜見佛祖。尊者見佛祖光明似日。伏身便拜,聽了佛祖講解四諦法,心開意解,當即出家為僧,精進勤學,證得羅漢果位。

佛祖對波期匿王說:過去世有一萬八千比丘在山林中修行,一長者將眾僧邀至家中,先備香水供眾僧沐浴,又將珍寶放在水盆中施級眾僧。長者今世轉生為孫陀羅,而且容貌端正,心性靈慧,得道迅速。

260、聖峰慧尊者

聖峰慧尊者,聖慧,即佛陀的智慧。

尊者以修「定」而得:「慧」。他以佛祖之智慧往來於眾生間,關心眾生疾苦,幫助他們求得精神上的永遠解脫。

261、曼殊行尊者

曼殊行尊者,即文殊菩薩當世身。曼殊,又作満濡、曼乳。譯作妙。系曼殊室利之略稱。亦即《維摩經》所謂之文殊尊者利。曼殊室利,意即妙德、妙吉祥,為四大菩薩之一。曼殊室利菩薩於佛陀入滅後在印度出世,宣揚大乘教義,於密教胎藏界示現童子形。

據《文殊室利般涅槃經》載,文殊生於古印度舍衛國的一個婆羅門家庭,據說他出生時家中出現許多瑞兆,故名。後隨釋迦佛出家。釋迦滅度後,他來到雲山,為五佰仙人解釋十二部經。最後又回到出生地,在尼拘樹下結跏趺坐,入於涅槃。

又據《文殊尊者利法寶藏陀羅尼經》,佛陀曾告訴金剛密跡主菩薩,在贍部洲東北方有一個叫「大振那」的國家,國中有一座大山,山有五峰,稱為五頂山。佛陀去世以後,文殊菩薩將以童子形遊行於此,在山中居住,為眾生宣說佛法。中國佛教認為山西五台山就是佛經中所說的「大振那」國的五頂山,因此以五台山為文殊菩薩說法道場而成了佛教的聖地。尊者為眾菩薩之首,被認為是如來法王「之子」。因此常稱他為「法王子」。他是智慧的化身,經常協同釋迦宣講佛法。

在《維摩詰經》中,他又代表釋迦佛,率領弟子們前探望病中的維摩詰,並與維摩詰反覆討論大乘佛教教義,宣說大乘佛法玄理。

曼殊行,又稱曼殊室利童子,略稱曼殊童子。文殊菩薩,全稱文殊師利,又作曼殊室利。

262、阿利多尊者

阿利多尊者,古獅子國僧人。

尊者初為宮廷大臣,曾赴印度迎請阿育王之女僧伽密多,為師子國女佛教徒授戒。後來皈依佛門,以摩陀為師,學習律藏,為獅子國佛教僧團領袖。

據《十誦律》卷十五載,當佛陀率領徒眾在舍衛園時,尊者心生惡邪之見,雲「我如是知佛法義,作障道法不以障道。」佛聞知後,召集眾比丘,教誡其不得謗佛,仍不悔改。佛便令作羯磨擯懲治他。後迴心向善,精勤修行,持戒甚嚴。

《摩訶僧祗律》卷二十一載,佛曾發出「自今日後不聽白衣家內非親裡比丘尼邊自手取食」之戒。尊者嚴格遵守,盡管他身上生瘡,一般人家不讓他進門,也不施於食物,他寧願挨餓也不到慈善的比丘尼處乞食。佛對他大加讚賞,並特地更改戒律,准許生有惡疾、一般人家不願接待的比丘到自己不沾親帶故的比丘處乞食。

阿利多,又作阿利吒、阿栗吒等。

263、法輪山尊者

法輪山尊者,法輪菩薩。為十方諸大菩薩之一。法輪,指佛教之教法。

佛之法輪所到之處,眾生皈依,煩惱驅除,功高如山。尊者即有如是功德,尊者功德巍巍如高山,智慧深遠如大海,他具有無量的威力,能顯現出各種神通變化。他的恩德普照十方無量百千諸佛世界,一切大威德神、諸天龍、夜叉、乾達婆、阿修羅、人類及非人類,都領受他的恩澤。

據《大寶積經》卷一百三《菩薩身行品》五載,迦葉尊者向佛陀請示說:十方諸大菩薩功德無量,弟子們都想一睹菩薩的尊容,然而他們各在一方,很難相遇,願佛滿足眾弟子的願望。於是佛陀傳示普賢菩薩,傳招十方諸大菩薩前來,各自顯現在本土時的身相。

尊者應佛陀之召,在眾生面前現示法身,其身高大如須彌山,身體大放光明照亮世界,迦葉等觀看者無不讚嘆。

264、眾和合尊者

眾和合尊者,比丘三人以上,集同處、持同戒、行同道、此名眾合和,也作和合僧。

佛教重視破和眾為逆重罪之一。具體說來。和合分為「理合」與「事和」兩種,事和,又可分為六種,謂「六和敬」:一身和敬,同禮拜等之身業也;二口和敬,同讚詠等之口業也;三意和敬,同信心等之意業也;四戒和敬,同戒法也;五見和敬,同空等之見解也;六利和敬,同衣食等之利也。

眾和合尊者善於與同道和合相處,並促使眾僧聚居一起修持佛法,相互促進,同證道果。

265、法無住尊者

法無住尊者,即唐代高僧曇晟。俗姓王,生於唐代宗建中三年(782年)。法無自性,隨緣而起。因緣而化。無住,萬有之本,不生搬硬套之意。

尊者善於因材施教,使眾生都能體會佛法的光澤,高興進入法門。少時出家於今湖南石門縣,拜百丈師為師,法號曇晟。參禪二十年,乃不悟禪理。

百丈圓寂後,師事藥山。藥山問曇晟:百丈大師講些什麼法?他答道:一日眾弟子在講經堂上站定,百丈手杖柱地,一語不發。站了一個時辰,將眾人遣散。眾弟子將要出門時,百丈又將大家召回來,問這是什麼禪?眾弟子不知其意。藥山聞言大喜,曰:「今天通過你而了解到尊者兄百丈的禪法。」曇晟聽完藥山的話,頓悟禪機,伏身便拜,感謝恩師點化。

藥山圓寂,曇晟繼承衣缽,住譚州(今長沙)雲岩寺,納徒講禪。唐武宗會昌元年(841年)圓寂,唐武宗賜謚號為「無住大尊者」,塔名「淨勝」。曇晟傳洞山良价,良价傳曹山本寂,是為曹洞宗,尊者乃曹洞宗先祖。

266、天鼓聲尊者

天鼓聲尊者,天鼓,指置於忉利天善法堂之大鼓,此鼓由天之業報生得,不擊而能自出妙音,是佛法的象徵。

因天鼓音聲無主無作,無起無滅,能利益無量眾生,故用此比喻佛之說法。

據《法華義疏》卷一載,賊來賊去之際,天鼓皆鳴,而諸天心勇,修羅懼怖;眾生煩惱之應來應去,佛皆說法,而弟子心勇,諸魔懼怖。天鼓無心能為四事,如來雖說,亦復無心,故以天鼓喻顯佛之音聲說法。

尊者己具深厚德行法力,他說法時,眾生如聞天鼓妙音,煩惱消退,如明鏡之台,塵埃悉除。

267、如意輪尊者

如意輪尊者,即如意輪菩薩。以其手分別持如意寶珠和寶輪,故名如意輪,密號為持寶金剛。

其形相一般為六臂像,至於手持寶物及印相,則依經軌的不同而有多種差異。據《如意輪瑜珈念誦法》載,尊者具六臂,全身金色。頭上結寶頂髻,戴莊嚴冠,以示莊嚴,冠有化阿彌陀佛,住天說法相。

右邊第一手作思惟相,表示愍念眾生;第二手持如意寶珠,表示能滿足眾生的願望;第三手持念珠,表示渡一切眾生苦。左邊第一手按明山,意為成就眾生信心無動搖;第二手持蓮花。以蓮花喩潔淨,表示能淨各種不合佛法之事;第三手持寶輪,表示能弘揚佛法,順轉無上法輪,使佛法永住世間,故又名如意輪。六臂表示能游於六道,以大悲心解除六道眾生各種苦惱。這是普通常見的形象。另外還有手作說法印,或持鉤杖等多種。

如意輪尊者,又稱如意輪觀音,為密宗所傳六觀音之一。

268、首光焰尊者

首光焰尊者,即光焰幢菩薩。

據《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六十載,尊者曾參加佛陀在室羅筏國逝多林給孤獨園大莊嚴重閣的法會。尊者所行無礙,遍訪一切諸佛世界,供養一切諸佛,脫離一切煩惱蓋障,得大智慧他的德行萬丈光明,照亮了眾生的心田,使眾生俱解脫。

269、無比校尊者

無比較尊者,獲菩薩果位。居於古印度東方妙真珠國。

據《佛說稱讚如來功德神品名經》載,妙真珠國的現地世佛正啟迪知如來已經授記,當正遍辭呈滅度後,由尊者居臨佛位,號稱「毫相殊勝猶如初日燈光月焰波頭摩花身故爭如金滿虛空界光明廣大無礙莊嚴圓光十方普照一切無不明瞭幢相旗王正啟迪知如來。

」善男信女誦念此佛名號,行禮參拜,意敬心誠,反省自己的罪惡與過失,發誓改過自新,重罪可獲免除,後世尊榮,六根圓滿,品行端正,受到眾人的尊敬。

若想結交善良的朋友、不做惡而增殖財產、業績昭昭而獲得榮位,祈求此佛,也能得到心滿意足的報答。

270、多伽樓尊者

多伽樓尊者,為香名,香乃佛使,能將信徒之心通達於佛。

《最勝王經》卷七云:「零凌香多揭羅」。《玄座音義》卷一云:「多伽羅香,雲根香。」又卷二十曰:「多迦婁香,又作多伽樓,譯曰木香相也,一作不沒香。」尊者誠心向佛,勤修不懈,達到很高的境界,因而身故放異香。

多伽樓,又作多揭羅、多伽留、多伽婁等。譯作木竿相、凌零竿、雲根香、不沒香。

271、利利婆多尊者

利婆多尊者,佛祖的聲聞弟子。天上的室星。其父母年老無子祈星宿礙而得,故以星名。

尊者因一天夜間見兩惡鬼爭食尸體而悟世事皆空之理,認為人不可貪戀暫時的逸樂,而應追求永恆的真理。他出家為僧後,曾長期跟承受佛陀學習佛法。在諸弟子中,尊者從禪入定,心不錯亂,被稱作「坐禪第一」。

據《佛說廣博嚴淨不退轉經》卷第四載,尊者善於降伏惡魔,收服外道,保護佛法不受破壞。

利婆多,又作利婆多、離越多、離婆多,意譯「室星」,是北方的星宿。

272、普賢行尊者

普賢行尊者意為以普賢菩薩之德行為修習目標。為以普賢為人格蕩型所立之阿羅漢。稽諸史實,未必實有其人。普賢菩薩,又作遍吉菩薩。以尊者之身相及功德遍一切處,純一妙善,故稱普賢。我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與文殊菩薩為釋迦如來之脅士。

普賢主一切三昧,乘白象持右側。常助成宣揚如來之化導攝益。四川峨眉山為其說法之道場。《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卷四十,說普賢菩薩十大行願: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承受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迴向。經中一一述此十大願,明其功德無量,臨命終時,得此願王引導,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然此十大願為一切菩薩行願之標誌,故亦稱普賢之願海。有以普賢延命菩薩為本尊之修法,稱為普賢延命法。尊者以普賢菩薩為榜樣,濟度眾生,使人人得解脫。他「賢善愛眼視眾生,願與普賢尊無異。」

在密教中,普賢與金剛薩埵同體,列於金胎兩部曼荼羅中,為賢動十六尊之一,安置於北方四菩薩之最下位,密號普攝金剛。胎藏界曼荼羅中,位列中台八葉院之東南隅,密號真如金剛。

273、持三昧尊者

持三昧尊者,即三昧藏菩薩。

持三昧,善心定於一處而不動。

三昧是佛教修煉心身故的方法,是一切禪定的總稱,修行三昧可以獲得無窮的智慧與神通。據《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一載,三昧藏菩薩堅持楞嚴諸三昧門,通曉無染著陀羅尼真言,由此覺悟到化學的真諦。他堅持修禪,書局獲知極高的智慧和神通,他智慧深遠,能洞悉事物的原委,預示事物的未來。他脫離了世俗,永遠沒有煩惱的困擾。他由諸原三昧門獲得神通,可以隨心所欲地遍游十方世界,來往於法界無邊剎海,以大慈大悲濟度一切有情脫離苦海,功德無量。

尊者智慧廣大猶如無際的虛空,悟性深湛猶如莫測的大海,心性安穩不動猶如須彌山,清潔無染猶如白蓮花,內外清淨如摩尼寶,光明熾盛如同真金。

274、威德聲尊者

威德聲尊者,即大威德王菩薩。

密教五大明王之一,配於西方,是西方阿彌陀佛的忿怒身。其梵名閻曼德迦,別稱降焰魔尊、六足金剛等。

據說此王有大威德力,能斷除一切魔障,摧伏一切惡龍。眾生若一心憶念阿彌陀佛,祈求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便會派遣大威德王菩薩等二十五位大菩薩前去保護,使人不受惡神不斷發展鬼打擾,心離煩亂,專心致志修習禪定,發菩提心。

其形象,常見的有三面六臂、六面六臂六足等多種。據《大神驗念誦法》等載,尊者身故坐青色水牛,通身青黑,手持弓、箭、劍、戟、索、棒等兵器,以髑髏為瓔珞,以虎皮為裙。其身長大,遍身火焰。面上三目,赤眼暴惡,豎發如火焰。不著冠繒。當前一面大笑,牙齒暴出,左右各一面,頂上有三面。六足著環,膝脛皆露,狀極可畏。

275、利婆多尊者

利婆多尊者,古印度拘尸那揭羅國長老,以遵循佛祖教誨聞名於世。

尊者為佛滅後百年的印度名僧,持戒嚴謹,德高望重。時毗耶離國比丘跋耆等違背佛祖製定的戒律,擅自製定「十事證言」,認為:凡屬習慣的行為不算違背佛祖製定的戒律、可以隨意吃鹽、可以隨時接受施主的食物,為治病可以飲酒,可以接受金、銀、寶物等佈施。有的出家人竟然手持金缽,沿街挨戶乞錢,多少不限。

尊者堅決反對破壞戒律的行為,曾與上座部長老耶舍陀、三菩伽、沙羅等組織了佛教史上第二結集。與會者共計七百人,認定跋耆比丘的十事證言為非法,維護了佛祖在世時製定的戒律。

276、名無盡尊者

名無盡尊者,據《大乘義章》卷二:「表詮諸法,說之為名。」無盡,即無相,《大日經疏》卷十四曰:「無盡者,即是無相別名。」故名無盡即指所有可以因其名而想其狀者絲質為無相,亦即「諸法皆空」也,正如《維摩經》淨影疏云:「諸法悉空,名為無相。」

佛教教人視一切諸相若有若無,遷流不常。尊者恪守佛教教導,棄掉世俗十相,據《涅槃經》卷三十云:「所謂色相、聲相、香相、味相、觸相、生住壞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無如是相,故名無相。」尊者書局達到無相境界,成阿羅漢果。

277、阿那悉尊者

阿那悉尊者,為佛家弟子。

尊者以善長修煉著稱。他認為,呼吸是一切修煉的基礎。人在一生中無時無刻不在呼吸。一個新年的生命降生人世,首先要呼吸;呼吸停止,標誌著生命結束。

他認為,只有控制自身故的呼吸,才能控制生命進一步修煉其它功法。尊者體會到,調息有輕有重,有冷有暖,有粗有細,有滑有澀。調整全身毛孔及臟器,可以使喚呼吸暫時停頓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通過調息,可使喚體內清涼,滅除熱惱,洶湧的盡情可以平靜下來,不間斷地調息,而且步步深入,可使身心清淨、捨棄貪慾,增長智慧,健康身體。

278、普勝山尊者

普勝山尊者,即宋朝名僧普勝法尊者。俗姓張,祖籍深州陸澤。

據《宋高僧傳》卷二十八載,尊者幼年時即不苟言笑,淡薄俗世之情。二十歲時,出家於五台山華嚴寺,拜超化大師為師。當有人問他為何不在家鄉出家而不遠千里到五台山時,他回答說:「附神驥可以日千里矣。」這表達了他探求佛法究竟的高遠志向。

後來,他聽說崇法大師在洛陽宣講唯識論,便前往從學。尊者深具慧根,諸經註疏過止便識,融會貫通。

宋太祖曾賜法號「宣教」,並賜紫衣。年六十三歲時,在淨土院圓寂,門人與信徒收舍利葬於龍門山寶應西阜,並建塔旌表。

279、辨才王尊者

辨才王尊者,即樂音乾闥婆王,四乾闥婆之一,是主管音樂的神。居住於十寶山中。

尊者聰明而有辯才,能發美音而歌唱。尊者及其下屬千餘人,皆善長演奏樂器,歌聲優美,居住在十寶山中。常於山中施魔幻術,在空中變化出海市蜃樓。當忉利天諸神演奏音樂時,尊者便有所感地率下屬上天奏樂,演奏完畢,降歸十寶山。

佛祖得道後,尊者以音樂讚頌佛陀的功德。據《智度論》卷十載,尊者在佛前彈琴,其音美妙而震驚宇宙,宇宙大地為之震動,佛祖的大弟子迦葉在座位上都不得安穩。

280、行化國尊者

行化國尊者,古印度僧人。行化國,指專行教化的佛國。

古代印度分為許多小國,在佛教盛行之初,這些國家的宗教信仰尚不一致,崇奉佛法者有之,尊信外道者有之,排斥佛教者亦有之。

佛以教化眾生為本,不分貴賤、不分畛域,皆予教化。

尊者秉乘教旨,不畏艱難,親率領弟子周遊印度許多小國,弘傳佛法,濟度眾生。在他的感召下,許多國王放棄外道信仰而皈依佛法。

281、聲龍種尊者

聲龍種尊者,為文殊師利的過去身。因其以聲音教化眾生,故名聲龍種。

據《首楞嚴三昧經》卷下載,在過去久遠世,南方有佛土名平等國,其中有佛名為龍種上如來,又名大身佛、神仙佛,即尊者。龍種上如來壽命有四百四十萬歲,由聲而說教,即通過講解佛經而教化眾生。當時無數神仙百姓由於龍種上如來的說教而脫離苦海,升入極樂世界。

282、誓南山尊者

誓南山尊者,即唐代律僧道宣(596-667)。為南山律宗之祖。浙江吳興(一說江蘇潤丹徒)人,俗姓錢,字法遍。

尊者十六歲出家,告後隨日嚴寺慧(君頁)、大禪定寺智首學律。後住於終南山仿掌谷(長安之南),研究、弘傳四分律,為律宗三派之一南山律宗的始祖,人稱四分律祖。曾至各地講說律學,亦參與玄奘之譯場。嚴守戒品,深好禪那。歷住崇義寺、豐德寺、淨業寺。顯慶三年(658),奉敕任長安西明寺首座。龍朔二年(662),高宗敕令僧尼須禮拜君親,尊者與玄奘等上書力爭,此事乃止。乾封二年二月,於淨業寺創立戒壇,諸方前來求戒者二十餘人,為後世建築戒壇之法式。於是年二月入寂,世壽七十二,法臘五十二,謚號「澄照」。

尊者生平獎掖後,不遺餘力,德行淳厚,為緇素所共仰,一生收有弟子千餘人。著述宏富。所著之《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羯磨疏》、《戒本疏》、《拾毗尼義鈔》、《比丘尼義鈔》稱為律學五大部。誓南山尊者,又稱南山律師、南山大師。

283、富伽耶尊者

富伽耶尊者,稽諸史實,未必實有其人。富伽耶,舊譯作人,或作眾生,新譯作數取趣。指輪迴轉生之主體而言。數取趣,意為數度往返五趣輪迴者,乃外道十六辭呈見之一。即「我」之異名。或單指人之意而言。

佛教主張無我說,故不承認有生死主體之起初補生氣勃勃伽羅(勝義之補特伽羅),但為解說權變之故,而將人假名為補特伽羅(世俗之補特伽羅)。然部派佛教中,犢子部、正量部、經量部等,卻承認補特伽羅為實有。尊者擅長順各人情趣,採取不同方法宣講佛法,教化眾生獲得解脫。他特別指出不能為佈施而佈施,而要通過佈施消除吝嗇之心,利益他人。

富伽耶,又作補特伽羅、富特伽羅、弗伽羅、福伽羅。譯為人、眾生、數取趣、眾數者。

284、行傳法尊者

行傳法尊者,為佛陀在世時之僧。

佛祖創立佛教後,為使信奉婆羅門教的人改信佛教,信徒們不避寒暑,東奔西走,弘揚佛法,濟度眾生,謂之行化。尊者即為其中之一。

他曾自朝至暮地奔往來於各地,克服種種困難,為弘傳佛法,濟度眾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285、香金手尊者

香金手尊者,即寶手菩薩。位居密教現圖胎藏界曼荼羅地藏院九尊中之第六位。

尊者以淨菩提心之如意寶珠成滿世間之悉地,猶如意珠在手,能滿足一切所願,故稱寶手菩薩,密號滿足金剛。他的一隻手清香四溢,聞者可以消除煩惱,心生快樂;另一隻手能生出無數珍寶金銀,用以救濟貧苦而獲得溫飽,所以稱香手菩薩。他不需邀請,便能主動前來施慈悲於眾生。

其形象為左手按腰持蓮花,花上有三股金剛杵。杵上並有寶珠焰,右手舒掌托寶珠當胸,半跏趺坐於赤蓮花上。

286、摩拿羅尊者

摩拿羅尊者,古印度那揭下國常自在王之次子。被禪宗尊為西天二十八祖之第二十二祖。

據《景德傳燈錄》等載,尊者三十歲時,隨名僧婆蘇槃豆出家,被付正法眼藏。行化舒心法至西印度時,曾使喚國王得度皈依佛法。一日,在國王行走的路上出現一座小塔,高一尺四寸,其色青玄,四面皆有圖像;前面圖像描繪尸毗王割股救鴿,後面描繪慈力王剜身故燃燈,左面描繪薩太子投崖飼虎,右面描繪月光王捐捨寶首。國琴瑟想把塔迎到宮中供養,但多少人也舉不起來,於是大會國中梵行、禪觀、咒術三類人眾,結果盡皆不識。時摩拿羅亦到會,他知道這是當年阿育王所造諸塔中的一座,遂為國王演說塔之所因。國王遂傳位太子,出家修行,是為得度比丘。

後尊者又至月支國,繼續弘法,付法藏於鶴勒那,說偈曰:「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復無憂」。說畢,伽跌而坐,入於涅槃,鶴勒那與月氏國王起塔供奉。

287、光普現尊者

佛稱大日如來,大日能照耀四面八方。光普現尊者,功德無量。能佛光普照十方世界,不僅人間眾生受其恩澤,六道畜性,地獄餓鬼以及魔鬼外道亦攝於他的威德,改惡從善,得到解脫。

288、慧依王尊者

慧依王尊者,即慧王菩薩。

據《賢劫經》卷一載,佛陀在衹樹給孤獨園住滿三年後,外出遊化,至維耶離。其時,尊者正專心修行。聞佛祖至,前往迎接,並為佛陀及隨行人員安排場地,敷設座位。

尊者已具足五通,成就三昧,勇猛精進,破除眾魔,心地慈善,廣佈佛法,功德果滿。

289、降魔軍尊者

降魔軍尊者,名大樂金剛。又名大樂不空菩薩,因其能降伏魔軍,所以又號稱降魔軍尊者。

尊者善長坐禪入定,於禪定中悟到佛學的真諦而獲得最上大樂,獲得了最上大樂後,就可以領會到諸佛的無上智慧;擁有了諸佛的無上智慧,則有降伏一切魔軍的神通力。他降伏了一切魔軍,在欲界、色界、無色界中建立了最高的成就,饒益一切有情眾生。

尊者以自證而得大樂,化他而得大喜,不間斷地利益眾生而稱不空。

290、首焰光尊者

自焰光尊者,即大焰光菩薩。屬上首菩薩。

據《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一載,尊者常親近佛陀,參加佛陀的法會,聆聽參悟佛陀演示的無上妙法。

他心性清淨,常向大眾宣講佛法,得如大海般之智慧。他無所依止,可以隨諸眾生心之所樂,呈現相應之色身,幫助眾生離諸塵障。

他已得無量光明,形成光網,照耀世界。眾生沐浴其光焰,煩惱盡除,如同月輪一樣明淨。

291、持大醫尊者

持大醫尊者,譯作壽命童子。古印度摩揭陀國頻毗沙羅王的諸庶子,王舍城著名的醫生。與佛陀為同時代人。

在王舍城東北角的庵婆羅園中修建起寺院,請佛祖和他的一千二百五十名弟子在寺中居住,並提供日用衣食。當時,摩揭陀國國王阿闍世王不信佛法,由於他囚禁父母、欺凌弱小鄰國,罪惡深重,遍體生瘡,痛苦難忍,遍請名醫而不能治癒。後延請尊者為其治病。七月十五日夜間,尊者引導王在月光下去見佛祖,得其點化而開悟,遂懺悔前罪,皈依依教,疾病痊癒。並保護佛教的發展,為佛陀的事業作出無量功德。佛教以救大眾於苦難為大醫,他既能醫治人的身病,又醫治大眾的心疾,可謂醫中之大醫。

持大醫尊者名時縛迦、又作耆婆;意譯 童子、能活、更活。

292、藏律行尊者

藏律行尊者,即懷素(634—707)。唐代律僧。京兆(陝西西安)人。俗姓范。

尊者「獨好毗尼(律),兼善俱舍(藏)」自幼聰敏,器度寬大。十二歲禮玄奘出家,專承經論。受戒後,從道宣習《四分律行事鈔》。其後,轉入法礪之弟子道成門下,學《四分律疏》。

慨嘆古人之義未能飛盡善,乃另辟新徑,獨抒己見,在此基礎上撰述《四分律開宗記》二十卷,糾彈古疏之過,總結為十六失,而別立一家之說,時人號稱「新疏」,以別於法礪之《四分律疏》。

自是,尊者所立之新說,乃稱東塔律宗,而與法礪、道宣之律學併稱三大宗。他的學說盛行於四及西北一帶,門人甚眾。初住長安弘濟寺,上元三年(656),奉詔住西太原寺,敷席弘闡,學眾雲集。

後於景龍元年入寂,世壽七十四。著有《俱舍論疏》、《遺教經疏》、《四分比丘戒本疏》、《僧羯麿》等數種。

293、德自在尊者

德自在尊者,即大自大天。為古印度的生殖神。梵名為摩訶首羅。摩訶意為「大」,首羅意為「自在」。其本然的形象為無頭無足,無臂無手,無眼耳鼻舌,渾然一體的術狀物,即男根。後演繹為世界的創造者,居於色界之頂,為三千大千世界之主。以為護世八方天和十二之一,守護在東北方。

尊者原是婆羅門教主神之一的濕婆神。在古代印度神話中,他是毀滅之神,又是苦行和舞蹈之神。瓶者心情愉快則眾生安樂,瞋怒則眾苦惱,他是佛教的保護神。每當新佛出世,他作引導。佛陀得道後,他讓出自己宮殿,請佛陀說法。

據說他有極大的力量,頭上生有三眼,其中第三隻眼能噴出神火燒燬一切,還可主宰人間的一切悲喜榮樂。他的形象,據說有五頭,在眼、四手,分別持三股叉、神螺、水罐、鼓等器物。渾身塗灰,頸上繞蛇,乘坐一條大白牛。佛教中有「自在天外道」或「塗灰外道」,即以此尊為崇拜對像。《續高僧傳·玄奘傳》及《西域記·健馱陀國》等有載。

294、服龍王尊者

服龍王尊者,即降龍大尊者。名李誠惠。蔪州(一說蔚州靈丘山)人。

據說,他的父母己到壯年尚未生子,便到五台山向文殊菩薩祈請,果然懷孕生下尊者。尊者風骨爽秀,聰明超群,幼年即到五台山真容院,拜法順為尊者,年二十正式受戒出家。

東台東南一百餘里有一處龍宮池,尊者曾經在池邊結廬修道,畜一龍於淨瓶中,不幸逃入東台之龍宮,隱於巨石之穴。尊者見一道白氣從水中蒸騰而上,遂大聲喝吒,龍懼而出。後唐莊宗欽仰大尊者高行,特遣使賜紫衣,並授予:「傳法大尊者」稱號。敕書中有云:「泛慈舟而拯溺,持慧炬以引迷。五百龍神,皆降懿德;一萬聖眾,盡繼玄蹤。」

同光三年,大尊者枕手圓寂,享年五十。朝遷賜溢號曰:「法雨大尊者」,塔號曰「慈悲喜捨雲之塔」。

295、闍夜多尊者

闍夜多尊者,禪宗推其為西天第二十祖。中於竺人。

尊者父母素信三宣泄,然坎坷多疾,遂生不平之疑。後於中天竺遇鳩摩羅多,釋以因果罪福之說,尊者頓釋前疑,承言領旨,萌發窒礙慧,遂出家受具足戒。並嗣其法。他勸人純心為善,國中之人師從其化導,功德無量,俱稱為善對大士。後至王舍城敷揚頓教,。臨入滅時,仁心法於婆修盤頭(世親)。付法偈曰:「言下合無生,同於法輪性,若能如是解,通達事理竟。」付法之後,奄然歸宗,世壽不祥。

有趣的是,四川新都寶光寺內的羅漢堂內,將此尊塑造成清代康熙皇帝的形貌:頭戴風帽,肩披錦氅,身著龍袍,安然而坐。據說康熙在游鎮江金山寺時,曾賦詩一首:「朕本西文一衲子,然何落到帝王家。」有人更說他是羅漢轉世。故爾有此作略。傳說因康熙出過天花。所以這位闍夜多尊者的臉上也有一臉的麻子。但皇帝長麻子也不同凡人,塑偈上的麻子被描繪成五個一團,組成一個「梅花」圖案。

296、泰摩利尊者

秦摩利尊者,即鳩摩利。據《大方廣佛華嚴經隨收演義抄》卷十五載,尊者為迦維羅衛國人,乃佛陀之叔父甘露飯王后裔。

尊者從孫覺賢三歲喪父,八歲喪母,為外氏收養。尊者聞覺賢陪敏異常,乃度其出家為僧。覺賢刻苦修行博學多聞,以禪律馳名。後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傳法譯經。

297、義法勝尊者

義法勝尊者,即中印度高僧曇柯迦羅。

尊者原名為著名學者,天性聰敏,悟性過人,過目不忘。能解四吠陀,自謂天下文理悉在心腹之中。能觀察風雲星宿而知天變,佔圖讖變化而知人事。

所《阿毗曇心經》載,二十五歲時,偶爾拜訪一座寺院,在寺中偶爾看到《法勝論》,讀後不解其義,向一僧人請教方悟解其理,於是認識到佛理深邃,非世俗及外道諸書所能比及。乍此摒棄世樂,出家精進,誦大小乘經典及諸部律藏。曹魏黃初三年(222)至許昌(一說嘉平二年至洛陽)。嘉平二年(250),於洛陽白馬寺譯出僧禰律戒本一關羽並請梵僧製定羯磨法,傳授戒律,為我國授戒度僧之始,其後不知所終。

義法勝,又作曇摩迦羅、曇摩柯羅、曇柯羅,意譯法時。

298、施婆羅尊者

施婆羅尊者,佛陀姑姑之子,即佛陀錶弟。

按,佛陀之祖父師子頰王生有四子(淨飯王、白飯王、斛飯王、甘露飯王)一女(甘露味)。佛陀為淨飯王之子,施婆羅為甘露味之子,後出家為佛陀弟子。尊者本性慷慨,好施捨,供養佛陀及眾僧人。

據《大智度論》關羽二十四載,「好施如施跋(婆)羅」。

299、闡提魔尊者

闡提魔尊者,《涅槃經》云:「闡提,屠家之子,常修惡業,以見我故,即便捨離,如闡提比丘。

尊者原是以殺牲為業的惡人,後遇佛祖,聆其教化,始改惡從善。獲得證果。

300、王住道尊者

王住道尊者,即得度。本為西印度國王。

一日在他常走的路上現出一座小塔,青玄色,高一尺四寸,四面皆有圖像,分別繪的是尸毗王割股救鴿、慈力王剜身燃燈、薩埵太子投崖飼虎、月光王捐捨寶首。國王欲將小塔請入宮中供奉,但眾人皆舉它不動,於是大會國中梵行、禪術等三種修行者,可誰也說不清塔的來歷。

後遇著名僧人摩拿多認出此乃往昔阿育王所造八萬四千塔中的一座,便為國王演說此塔之因,還告訴國王說:「今之出現,王福力所至孝也。「尊者聽完,乃說:」至聖難逢,世樂非久。「於是傳位於太子出家為僧,僅七日便證得阿羅漢果。摩拿羅讓他常住本國廣度眾生。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教知識文章列表

阿難尊者最後的遺教

受人尊敬的阿難尊者,王舍城人氏,為剎帝利種姓,為斛...

五百羅漢圖釋大全

五百羅漢圖釋大全...

知識不等於證悟

雖然經常誦念經文,但放逸而不奉行的人,像替人放牧的...

宣化上人:阿羅漢的神通

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 阿羅漢...

沙曷比丘飲酒醉臥樹下,為何世尊還讚歎他

過去,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化時,有一千二百五...

千句偈不如一句有益的偈語

唱誦毫無義理的千句偈語,不如唱誦一句有法益的偈語,...

五台山故事:掉隊的羅漢哪去了

明朝,五台山萬壽寺方丈志誠法師與三寶弟子經過千辛萬...

十八羅漢

在佛教經典記載中,原是十六羅漢,羅漢即阿羅漢的簡稱...

【大藏經】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上 佛在羅閱...

【大藏經】【註音版】十小咒

十小咒...

【大藏經】信心銘

至道無難  唯嫌揀擇  但莫憎愛  洞然明白  毫...

【大藏經】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爾時喜王...

中國僧服知多少

剃除鬚髮,身著染衣是佛教僧侶最顯著的標誌 剃除鬚髮...

阿修羅的十種原因

阿修羅是梵語,翻譯成中文的意思,就是無端或容貌丑陋...

佛珠的含義

佛珠,也叫念珠,是佛教徒念佛時用以記數和束心的工具...

遊覽寺院的四個禁忌

一忌稱呼不當。對寺廟的僧人應尊稱為大師、法師,對住...

怎樣去調伏這一念心

佛法的修學,跟我們一般世間做的學問,在過程當中有一...

【推薦】只要問妄想一句話,它就完了

我們如果是從今生開始,那很簡單,處理今生的問題就好...

徹悟大師「十信」解讀

佛法大海,信為能入,眾生對於至極圓頓、唯佛與佛乃能...

夏天貪涼的危害

現在人都是在冷氣間裡得病的,這裡冷氣可以很冷很冷,...

人死了不是燒點紙就能解決問題

鬼的定義是什麼呢?鬼類中的餓鬼比較多,鬼當中也有大...

【佛學漫畫】曠世一人:傅大士

大士之意,本為菩薩,是勇士,是慈悲。傅大士以白衣之...

勝利之道

從前,有一個青年在家人的幫助下開了一家客棧。由於青...

靈岩山寺性寂法師生平和往生紀實

靈岩山寺性寂法師生平和往生紀實 二十多年前在蘇州靈岩...

讓你靜心的34條法語

1、心外無物,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

「帶業往生」是否應該說為「伏業往生」

問: 請法師慈悲為弟子們詮釋帶業往生的義理,是否應該...

生命如何才能活出意義與價值

時間就是生命,生命又由一天天組成,那麼我們的生命究...

無分別智要如何修

我們來看窺基大師是怎麼說的。他說無分別智怎麼修呢?...

【佛教詞典】喬底迦

(人名)羅漢名。俱舍光記二十五曰:喬底迦,是牧牛種...

【佛教詞典】八大菩薩曼荼羅經

《八大菩薩曼荼羅經》,一卷,唐代不空譯。是說觀自在...

【視頻】中國佛學院普陀山學院

中國佛學院普陀山學院

【視頻】普門頌(音樂唱誦版)

普門頌(音樂唱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