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中國僧服知多少

2012/02/18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剃除鬚髮,身著染衣是佛教僧侶最顯著的標誌

剃除鬚髮的出家儀式,自佛世至今二千多年來都沒有改變,但是在僧服卻依佛教傳布地區氣候的不同,而有很大的變化。尤其中國幅員廣闊,南熱北寒,佛教流傳時間最久,以致中國僧侶的服裝在時代中變遷很大,與印度原始佛教僧侶的服制比較起來,不論在形式、顏色及功能等各方面都相差很遠。

原始佛教僧人穿著糞掃衣

去除貪心、揀別外道在僧團成立的初期,佛陀和他的弟子們都穿糞掃衣──一種用破布製成的衣服。這些破布或來自墓地,或是在大街上、垃圾場撿來的。後來佛陀也允許信徒供養僧伽布料,不過要先把它剪成幾塊,然後縫在一起,為的是要減低它的價值,減少僧人的貪染。穿這樣的衣服除了表示僧侶過的是一種簡朴的宗教生活外,還有揀別外道的用意。因為當時其他教派的苦行者,有的穿著樹皮或草製成的衣服,有的穿用毛、羽絨或鹿皮製成的衣服,甚至有的人一絲不掛(在印度至今仍有這樣裸形的苦行者)。佛陀不僅不主張縱欲的行為,也不提倡上述極端的苦行,因為他從經驗裡得知這種苦行對解脫並沒有任何助益,而糞掃衣能夠去除比丘對外在物質的貪慾,又足以達到遮蔽身軀、保護身體,防禦冷、熱、蚊、蟲、風等的功能。它毋寧是當時一種最好的、最簡便解決穿衣問題的方法。

佛陀反對苦行,也反對奢侈,所以規定僧人只能擁有三衣──安陀會、郁多羅僧和僧伽黎。安陀會是五條布縫成的中宿衣(下衣),郁多羅僧是七條布縫成的入眾衣(上衣),僧伽黎是九條乃至二十五條布縫成的大衣(注一)。三衣之外加上僧只支(覆肩衣)和涅槃僧(裙子)則成五衣。

以「點淨」或「染淨」破壞衣色

這些衣服除在縫製、數量上有所規定外,在顏色上也規定要先「壞色」,不許用上色(注二)或純色,如黃、赤、青、黑、白五大色就不許著用。佛陀教導比丘們從樹根、樹皮、樹汁和花提煉染料,破壞衣色的整齊,免除對衣服的貪著。

平常我們所說的「袈裟」就是「染色」、「不正色」的意思,在佛世時只有指出那些顏色是不適當的,到佛滅後,由於各部派所持的律有所不同,對如何是「壞色」也有不同的看法,大抵分為二種──「點淨」或「染淨」,「點淨」是在新衣上有一處點上另一種顏色,「染淨」則是將新衣染成壞色,不論是「點淨」或「染淨」,法定有三種壞色──青(青而黑的色)、黑、木蘭色(赤而黑的色)(注三)。

袈裟顏色隨部派規定有所不同

西元二、三世紀時,印度的佛教在戒律上分為五部,為標幟自己的宗派,三衣便有不同的規定,如後漢安世高譯《大比丘三千威儀》中便舉出薩婆多部著絳袈裟,曇無德部著皂袈裟,迦葉維部著木蘭袈裟,彌沙塞部著青袈裟,摩訶僧只部著黃袈裟。現在東南亞各國的僧人都著黃色袈裟,正是摩訶僧只部的流傳,雖然五部的衣色不同,但原來的赤色袈裟卻在五部通用。

西元七世紀時,義淨法師傳來的說一切有部的律制,談到僧服的顏色是赤色的,而玄奘大師旅印時所見那揭羅曷國保存佛陀的僧只支是黃赤色,梵衍那國阿難弟子商那和修的九條僧只支是絳赤色,可見有部的僧衣是赤色的。中國的僧服分為法服、常服二類

中國天氣較印度寒冷,僅僅三衣不可能御寒,所以三衣之外需有其他衣服。因此中國僧侶的服裝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常服,就原有的服裝稍微改變式樣而成,為御寒之用,是僧人日常穿著的;一類是法服,就是只在法會佛事期間穿著的三衣。

紫袈裟、朱紅袈裟為尊貴衣

佛教傳入中國以後,有部僧侶到中國弘法的人最多,漢末牟融的《理惑論》中說:「今沙門被赤布,日一食,閉六情,自畢於世。」可見當時的僧服是赤色的。唐武后時,沙門法朗等九人翻譯大雲經,武后依唐代三品以上服紫的規定,賜給他們紫袈裟(見《唐書》)。從那時起至宋代僧人以受賜紫衣為榮,一時之間,穿著紫色、緋色衣蔚為風尚,完全不按戒律的約束。

袈裟的顏色隨意選用,特別是隨著常服的顏色而任意改變。如常服有緇、黃、褐等色,袈裟也有著許多顏色。在《酉陽雜俎續集》中就曾形容僧人的法衣形狀如稻,顏色如蓮;又說如赤麻白豆,若青若黑。雖然中國僧衣的顏色如此多樣,一般還是以朱紅袈裟為最尊貴。但是古代所謂「赤衣」是紅而兼黑或紅而兼黃的顏色,並不是純赤色。

僧服顏色混亂的情況,一直到了明代洪武初年製定僧侶的服色才得以統一。那時規定的服色是──禪僧(注四)茶褐色常服、青色腰帶、玉色袈裟;講僧玉色常服、綠色腰帶、淺紅色袈裟;教僧黑色常服、黑色腰帶、淺紅袈裟。而現在僧侶的常服大多是褐、黃、黑、灰四色。

「緇衣」成為僧人的專稱

僧侶的常服在最初時是與俗人相同的,只是在顏色上有所分別,如緇衣之類,它究竟是什麼形式,什麼顏色呢?

緇色是黑色中帶點紅色,如果黑色再多一些,就會近於黑色了,這種緇色可能與有部的赤衣(黃赤色)有關。東晉和石趙時,僧人便有「緇衣」或「緇流」的稱號,如劉宋時孔凱稱慧琳為黑衣宰相(見《通鑒》)。齊初荊州竹林寺僧慧與玄暢被稱為黑衣二傑(見《高僧傳?僧慧傳》),可見「緇衣」久已成為僧人的專稱了。一直到清代,僧人也仍著緇衣。

「緇衣」和「白衣」是僧俗的對稱,如果說到在家與出家,通常會提到「緇素」、「緇白」這些名詞,為何在家人會被稱為「白衣」呢?那是因為當時一般人多穿白衣的緣故。原本在漢朝時,平民多穿青綠色衣(注五),到了三國時,由於天下歷年荒亂,人民更加困苦,所以穿白衣成為習尚。正在這時期僧侶增多,衣服尚緇,才造成「緇素」的說法(注六)。直到唐代,一般百姓仍穿著白衣。

但是僧服也不一定一直是緇色的,北周武帝時曾因「亡高者黑衣」的讖語,下令僧侶改穿著黃色衣(見《僧史略》)。從此以後僧人常服的顏色便五花八門起來了,如有黑色、赤色衣,也有青黃間色衣、褐色衣。

僧人以方袍為常服

僧侶常服的式樣在最初與俗服相同,直到東魏法上法師時僧服的樣式才有規定(注七)。經過隋末的喪亂,僧侶的服裝又與俗服混同起來(注八)。唐朝義淨法師在《南海寄歸傳》中提到唐時僧尼著用禪袍、襦、衫、□褲(有襠的短褲)等類衣服(注九),還有特製的如偏衫(注十)和方裙二種衣物。

其實那些褻衣、襦、衫等未必有所規定,仍是隨著時代與俗人的衣服一樣。漢魏的俗服是常常變更的,有時廣領而大帶,或作垂胡袖,或長裙曳地,或短衣蔽腳。僧人的外衣為與俗服有區別,所以才有「方袍」(另一名稱為「海青」)的出現。「袍」是長衣(長至足上,有表有裡)的統稱,一般人都穿著長袍,僧俗袍衣的差別是在裙與袖作法不同,「方」是對「曲」而言的,漢朝時的江充就曾穿著曲裙單衣去見漢帝(注十一),可見俗服是曲裙而僧服是方裙的。而且方袍的衣袖也是採取方的,不像俗服的袖管作窄而圓的垂胡式,這應當是「方袍」名稱的由來。

在宋元明三代,僧人也穿著「直裰」,如明朝蓮池大師就曾在《沙彌律儀要略》中告誡新學的沙彌,在入廁前要「於竹竿上掛直裰,摺令齊整」,可見當時的僧人常服即是直裰。直裰是一種比較寬而又大的長衣,背的中縫直通到下襬,所以也稱為「直身」,是宋代士大夫階層平時所穿用的服式。

僧衣的另一名稱是「衲衣」。衲是補綴的意思,因為袈裟是由多數碎布補綴而成,所以譯作衲衣。在《長阿含經》中曾提到迦葉尊者著衲衣去見佛陀。《大智度論》中也有說五比丘曾問佛陀:「當穿著何種衣?」佛告訴他們:「應披衲衣。」這都是指袈裟而言,但是後來僧侶的常服,也常是破舊經過補綴的,衲衣於是成為僧服的通稱。由於穿著衲衣的緣故,所以比丘也常自稱老衲、衲僧、衲子,僧眾就稱為衲眾。

結語

中國佛教與印度原始佛教的僧團生活,基本上有很大的差距,佛制三衣是為讓比丘遮身和御寒之用,所以三衣不可一刻或離,例如若不穿安陀會就會成為裸形外道。但是在中國,三衣只有課誦、佛事、法會時才會穿著,與原制相差甚遠。直到現在,中國的僧服仍是分為常服、法服二類,只是連方袍也成為佛事法會時的服裝,而平常所見的就是短褂、羅漢褂、長衫等衣服了。

中國僧服的演變,使我們看到僧人受到各種社會風尚的影響,而不斷改變僧服的顏色與樣式,或許有人會以為僧人如此就是同於流俗,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我們可以發現正因為這種根植於本土的改革,不但使僧人生活的基本所需得到安頓,更創造了屬於中國的穿衣風格,才使僧人於中國繼續生存下來,而不受限於印度的原制,這種漸次轉變的過程,或許可以做為中國佛教迎向時代的一面借鏡。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教知識文章列表

略說四種僧物

第三就是僧物。先在名相上進行以一些介紹,然後再談用...

出家與行使孝道之間是否矛盾

問: 中國受儒家文化頗深,儒家孝道中不孝有三,無後...

慈學長老尼:出生與出家之難

出生難 我的名字叫慈學,是出家的時候師父賜的。俗名林...

能夠身心俱出家,才稱為大丈夫之事

佛讚歎出家。這是中品上生,從這來看,他主要是針對僧...

守戒的僧人

釋尊在舍衛國祗園精舍傳法的時候。一天,許多化緣歸來...

【圖】僧人威儀規範教學(平興寺版)

僧儀規範(平興寺版)...

慧律法師:學佛並非都要出家

談到出世,連帶就會說到出家。好多人都誤以為信仰佛教...

深思此二十一事,可得道矣

過去,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化時,為眾多比丘弟子...

【大藏經】大寶積經之無量壽如來會

大寶積經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 詔譯 無量壽如...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無量壽經

(印光大師校印本)...

【大藏經】佛說食施獲五福報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告諸比丘:...

【大藏經】大智度論

大智度論卷第一 大智度論卷第二 大智度論卷第三 大智...

比丘尼的八敬法

八敬法,八敬法又名八敬戒、八尊師法、八不可越法、八...

迴向的意義

迴向,又作迴向、轉向、施向。以自己所修之善功德,回...

何謂「無為法」

無為法,為是造作的意思,一切有生滅的法,均由眾緣造...

寺院和廟宇是一回事嗎

人們常把寺院和廟宇混為一談,其實它們是兩回事。寺院...

在病患中發明心地

念頭未起,靈然清淨,本無我人,此其所以一切病患奈何...

積極護生,如法放生

一、古代放生與現代放生之亂象 據經典記載,救護生命是...

地藏經消業障法門

《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佛經中的孝經。佛在忉利天為母說...

周利槃陀伽的故事

周利槃陀伽,此雲繼道。其母省親,生於路傍故。姿性魯...

梵網經菩薩戒和其他菩薩戒有何區別

問: 梵網經菩薩戒和其他菩薩戒有何區別? 大安法師答...

21種口業與形成的災禍對應因果

1、說髒話的人痰多,容易口臭。 2、愛說刺激的話的人容...

每天懺悔罪業,罪業的念頭是不是又會數數熏習

問: 請問法師,法師一直在講重罪問題,必須至少懺一年...

發菩提心

我們常常講一個公案,說有師徒倆,師父是證到了羅漢果...

所謂貴人者,謂其能去乎賤態也

【原文】 所謂貴人者,非爵尊位顯,學富五車之謂也。謂...

清朝陸安人往生的案例

清朝陸岫梅,六品官吳昌濂的妻子,江蘇蘇州人。一生樂...

殺生不異殺佛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當作佛。佛視一切眾生皆是佛,...

淫女惑人成骷髏

善能觀察真實道理之人,見到任何美好之人事物,無有貪...

【佛教詞典】一往再往

指一再地探求義理。一往,即一次往求,僅就文字表面作...

【佛教詞典】不同緣意識

【不同緣意識】 不同緣意識,指意識雖與前五識俱起,且...

【視頻】紀錄片:禪境宜春

紀錄片:禪境宜春

【視頻】淨界法師《謂己一念超越諸佛,狂魔入心之狀》

淨界法師《謂己一念超越諸佛,狂魔入心之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