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五百羅漢介紹

2023/07/23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200、淨眼尊者

淨眼尊者,為妙莊嚴王之子之一。

據《法華經》載,過去世光明莊嚴國的國王名為妙莊嚴王,邪風熾盛,不信佛法。淨眼和其兄淨藏則不然,他們夙信佛法,憐憫父王邪見,還躍上虛空演示種種神通,身上出火,以此神通勸說父王皈依佛教使父王翻心至佛所,得法華利益。

201、波羅密尊者

波羅密尊者,即濟度羅漢。中天竺人,剎帝利種姓。

尊者十歲出家,學大乘教法,又學律藏,博通戒綱、心樂、禪思。十二年間刻苦攻讀,手不釋卷。學成後游印度各大名寺,尋訪名師,他佛學精博,志在傳教,親率僧俗十人前來中國。路經突厥北面汗呆護衙帳,為可汗說法,深得可汗崇敬,並被挽留。

唐武德九年(626),高平王使喚突厥,將其迎入長安,受到唐高宗的接見。高宗病逝後,太子繼位,命尊者居興善寺,主持翻譯佛經,譯出《大莊嚴經》三十五卷。貞觀六年(632)冬,唐太宗敕命將所譯佛經繕寫十部,頒賜全國大寺,使之流傳海內。次年,尊者於勝光圓寂,眾弟子收其舍利,建塔於勝光寺供養。據《法華經方便品》,尊者救度群迷,化導眾生證入覺悟之境界。

波羅密,又作波羅密多羅、波頗、波羅頗、迦羅密多羅,意譯明知識、光智、究竟、到彼岸,度無極,指覺悟的境界。

202、俱那含尊者

俱那含尊者,賢劫中之第二佛過去佛,過去七佛中第五佛俱那含牟尼如來。

尊者與人壽三萬歲時出生於清淨域。據《長阿含經》載,尊者曾舉行過一次說法集會,有三萬弟子參加。

俱那含,又作拘那含、拘那牟尼、迦諾迦牟尼、羯諾迦牟尼,意譯曰金寂、金仙人。

203、三昧聲尊者

三昧聲尊者,大梵天的變化身。梵名摩訶婆羅賀摩,意為清淨、離欲。為佛陀的護法天神。與濕婆、毗濕奴原是婆羅門教和印度教的創造神,合稱為三大神,主宰三千大千世界,是世間眾生的創世神。

據傳,佛陀在靈山會上,尊者以金色波羅花獻佛,並以身為床坐,請佛為眾生說法。時佛陀登座拈花示眾。大眾皆惘然不知所措。唯大伽葉破顏微笑,於是他得佛印心,傳涅槃妙心,實相無相之正眼法藏。此即禪宗「拈花微笑」、以心傳心的由來。尊者既是創造之神,同時卻又是毀滅之神。能使世間安穩,萬物興盛;也可使世間災難叢生,眾生苦惱。他誠心誠意崇奉佛法,每當一代新佛出世,他首請轉法輪。在佛陀出世後,他創造出古梵文教誨大眾,功德無量,終成正果。

佛教有三界之說,其中欲界為具有食、色之欲的眾生所居。欲界之上為色界,為己離食、色之欲的眾生所居。色界眾生為諸天眾,又可分為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等。尊者即為初禪諸天之王,故又稱「大梵天王」。傳說,尊者口中生婆羅門,兩臂生剎帝利,兩腿生毘舍,兩腳跟生首陀羅,四種姓制方才形成。

在佛教藝術中,常以人間帝王的形象出現,常和帝釋天一起隨侍於佛陀左右。

204、菩薩聲尊者

菩薩聲尊者,稽菩薩,梵文菩提薩埵的略稱,意譯曰覺有情、道眾生、道心眾生。即追求成就佛果的大乘修行者。

《翻譯名義集》卷一引僧肇釋:「菩提,佛道名薩埵,大心眾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薩埵。」又引法藏釋:「菩提,此謂之覺,薩埵,此曰眾生。以智上求菩提,用悲下救眾生。」

尊者修持大乘六度,精進勇猛求大菩提,用諸佛道成就眾生。

205、吉祥咒尊署

吉祥咒尊者,吉祥咒,吉祥能持、邪惡不侵之義,故名。

尊者以救護眾生苦難為自己的誓願,尊者能在危難之時保護一切眾生。

夜間,如果眾生遇到夜叉、羅剎、狂顛、厭蠱、萘枳尼、王賊水火等鬼怪為害,尊者便會前來保護眾生。

人行路受強盜攔截,或受深山中惡禽獸襲擊,或路途艱險,途中饑饉,以及在大江河湖海中航行遇難,尊者也會前來救護。

若受狂風暴雨之災,霹靂雷電之害,天空星變,日蝕月蝕,人生疾病,尊者也會前來救助。他能保護眾生,並使信眾變得聰慧無比,智慧超人。

206、缽多羅尊者

缽多羅尊者,印度僧人。

五代十國時期,尊者於前蜀光天元年(即後梁貞明四年,公元918)自印度摩加陀國來到四川,自言行程九萬九千三百八十里,時年二百七十歲。

按中印僧人交流往來從長安西行,出敦煌,經今新疆及中亞等地到中國,即多走西北路線。而尊者卻從印度跨越古代所謂西南夷地區崇山峻嶺到達中國,為經此路線到達中國的第一位印度高僧。

缽多羅、又作缽怛羅、波多羅、缽和羅等。

207、無邊身尊者

無邊身尊者,即無邊身菩薩,居於意樂美音世界。

據《大般涅槃經》卷一載,尊者身軀龐大無比,每一毫毛孔裡生出一朵蓮花,每一蓮花上有八萬八千城,裝飾著七種寶物。城內街道寬闊,兩旁種植七行多羅寶樹,花果茂盛,微風吹來,發出如天仙演奏的音樂。城內河中妙水盈滿,清淨香潔,水中有七寶船,眾生在河中嬉戲、浴身。城中住宅如花園般美麗,宅內花香水淨。城中各居住著八萬四千個國王,周圍又有無數臣民,豐衣足食,安樂吉祥。

尊者威德無量,外道不敢歁凌眾生。每當他出行時,大地都會發生六種震動;當他與其它眾菩薩同堂而居時,其它眾菩薩便會闇然無光,神通力消滅。

208、賢劫首尊者

賢劫首尊者,即賢劫菩薩。

據說佛陀在一次法會上念誦了過去無數諸佛念誦過的咒語(即「善治七十二種病憂惱陀羅尼」、又稱「拔五種陰無明根本陀羅尼」),併命尊者和彌勒菩薩在末來向大眾宣說此咒。可以使眾生永不犯諸惡,除盡一切煩惱。

咒文如下:「南無佛陀,南無達摩、南無僧迦,南無摩訶梨尊者毗闍羅闍、藹咄陀達陀、娑満馱、跋闍羅翅、陀羅崛萘誓萘、遮利遮利、摩訶遮利吁摩利吁摩勒翅悉耽鞞閭鞞、阿閻鞞利究(匊/匊)翅薩婆羅尼翅阿扇提摩俱梨應詣吁彌吁彌吁摩吁摩婆禍呵。」

209、金剛味尊者

金剛味尊者。即金威力菩薩。是佛教的保護神。居於妙高山頂三十三天帝釋宮中的最勝樓閣。

據《佛說境界攝真言經》載,尊者己具備佛的種種智能,威力最強,為諸金剛中威力最強勁者,被喻為最勝上味。

能證入一切如來觀察智大瑜珈,具無量神通,能隨心所欲,變化自如。

尊者能隨眾生所願,巧妙地施展神通使其各遂其願。同時他又嫉惡如仇,憑藉自己的無量神通降伏世間惡魔及外道,為保護佛法而建立了無量功德。

210、乘味尊者

乘味尊者即乘味禪尊者。唐代高僧,荊州人。乘味,圓通方便之義。

尊者博學多聞,精研佛典,德行高淳。為了深究佛學真諦,與同州禪僧法振禪師、梁州禪僧乘如禪師一起,由海路前往印度,在折返途中圓寂於瞻波。

能按眾生之差別,不生搬硬套佛法佛理,靈活方便地啟迪,使眾生能達到覺悟境界,從而獲致證果。

211、婆私吒尊者

婆私吒尊者,為佛陀弟子。為虛空藏院千手觀音之左脅侍者,乃觀音二十八部眾之一。於密教中,位於胎藏界曼荼羅外金剛部之東方。

尊者生於婆羅門種族。傳說為印度吠陀時代《梨俱吠陀》第七卷讚歌之作者。原為邪見外道,自命不凡。執一切覺、草木有命之邪說。據《大智度論》卷三載,得罪後全身陷沒地中。據《大方等陀羅尼經》卷一謂,尊者從地獄出,位列佛陀法會,受佛陀教化。後改惡從善,歸依佛法,證阿羅漢果。

婆私吒,又作婆悉吒、婆四吒、縛斯仙、婆斯仙、婆藪仙人。略作婆私、婆吒。意為最勝、無上。系七大仙、十大仙之一。又據《雜阿含經》卷四十四、《毗婆子沙論》卷一二六載。有婆羅門女名婆四吒,因喪失六子而神智狂亂,祼露形體奔竄於路上,與世尊相遇後,神智隨即清醒,進而聽聞四尊說法,乃證果位,二者或為同一人。

212、心平等尊者

心平等尊者,心平等,指證諸法平等之理,於一切眾生,不起怨親等差別之見。

佛教認為,人在懺悔時應起七種心:一、生大慚愧心;二、恐怖心;三、厭離心;四、發菩提心;五、冤親平等心;六、念報佛恩心;七、觀罪性空心。所謂冤親平等心,即於一切眾生,無冤無親,同起慈悲無彼我之相,平等救度。

尊者遵循佛祖教導,對待冤賊仇敵和父母親屬一視同仁,發大慈悲心,普度眾生。因此他的佛性修習己達心性完全平等的境界。

213、不可比尊者

不可比尊者,據《佛名經》載,己獲佛的果位,不可比,指佛的德行是不可比的。

尊者遍行世間,廣說佛法,勸導眾生棄惡從善。他告誡眾生不要離開善良的朋友,不要遠離諸佛和諸大菩薩;邪惡的勢力猶如魚釣上的餌料,引人誤入魔途如蛾赴火。

今世多行善事,轉生會有好的報應,否則就會沉入無邊苦海,為羅剎鬼所吞食。天資聰穎者也要行為謹慎,否則只會自尋煩惱;若一心追求自身的利益,聰慧的心靈就會被烏雲所遮蓋。

眾生若自身即將獲得解脫時,仍要具有佛一樣慈悲的心性,救助那些處於痛苦之中的人們,不可有片刻的猶豫。眾生遇見不可比尊者可獲得極大力量和無邊的幸福。

214、樂覆藏尊者

佛教認為,修行佛法之人,入諸禪定,一心清淨,萬慮俱止,可使身心愉悅,獲得出家樂、遠離樂、寂靜樂、菩提樂、涅槃樂等五樂。

世間眾生多惑業煩惱,出家達道,可永斷此苦;遠離欲界之愛慾煩惱,可生禪定之樂;澄心寂靜,可發深妙之樂;成無上道,可於法界得自在之法樂;離生死之苦,可入於無餘涅槃。

獲究竟寂滅之樂尊者出家修習禪定,經歷了自初禪以至涅槃的過程,體驗了每個禪定階段的妙樂。

215、火焰身尊者

火焰身尊者,即火焰身菩薩。密號常住金剛。為佛教五大明王之主尊。

尊者能自出猛火,降伏異端,在佛教密教中,大日如來是一切諸佛的總體,不動明王是一切諸佛的教令輪身。不動明王奉行大日如來的教令,表示出忿怒形相,他能念動真言,施展神通力。顯現出種種變化身,降伏世間的一切惡魔,收服世間的一切外道,不動明王在密宗中極受推重,享受多數的祭祀,祈禱他降伏罪惡,保護佛教普降愛敬,鉤如亡魂。

尊者保護佛法,功德具足,雖然早在大日如來蓮花台前已經成佛,但他要作大日如來的童僕,供大日如來役使,所以又稱之為不動使者。

尊者名不動明王,又作不動使者。

216、頗羅墮尊者

頗多墮尊者,全稱賓頭盧頗羅墮,據《妙法蓮花經·序品》載,日月燈明佛之俗姓即為頗羅墮。賓頭盧突羅闍原為拘捨城優填王的大臣。《法住記》所列十六羅漢之第一尊。

據《賓頭盧突羅闍為優陀延王說法經》載,他本是跋蹉國拘捨彌城優陀延王宰相之子,自幼聰明博聞,出家學道,修得羅漢果位,尊者以神通見長,據《十誦律》等載,佛陀在王舍城時,樹提居士將一木缽高高懸起,並聲言若有沙門能不用梯杖取下此缽,缽便歸其所有。尊者即入於禪定,借神通力騰空而起取下木缽,佛因他在未受戒人眾面前妄自顯弄神通,不准他入於涅槃,命他率一千阿羅漢常住西瞿陀尼洲,為眾生廣植福田。

相傳東晉高僧道安夢見尊者,因不得入涅槃,住在西域,願相助弘傳佛法,請以飯食供養。因此在佛教寺院中,常將尊者之像供奉在食堂中,稱之為聖僧。蘇東坡有讚曰:「白氎在膝,貝多在中,目視超然,忘經與人,面顱百皺,不受刀箭,無心掃除,留此殘雪。」

頗多墮,又作頗羅吒。印度古代婆羅門六姓之一,或婆羅門十八姓之一。意譯利根仙人,辯才、満、満正。

217、斷煩惱尊者

佛教認為,世間眾生之苦,皆源於煩惱。由煩惱而做出諸多惡業,前世惡業之因,報為今生之苦,世世轉生皆苦。

尊者善於斷除眾生的煩惱,他告誡大眾:煩惱切斷了眾生的慧根,是一切眾生的怨敵。世人由於愚癡貪味,做出許多惡事,其後果如同激流的江河將眾生漂入生死大海不能得救,係於生死地獄不能逃脫。

尊者勸導眾生皈依佛法,增益佛性,可使心性清淨煩惱不生,洗滌掉往世造就的無量惡業,增益善心,永獲解脫。

世間煩惱眾生祈禱尊者,可清除煩惱,心靜情寂,視名譽財利如浮雲,一生安樂自得。

218、薄俱羅尊者

薄俱羅尊者,因像貌端正、身材偉岸而名。修行八十年未曾病,從未服過一粒藥,壽命極長,又被稱作「長壽第一」。

據說,尊者因將一枚呵梨勒果藥佈施,九十一劫不墮惡道,受天人福樂,他最喜兀,修道八十年,從不為人說法。阿難問他:「你為什幺不為人說法呢?是不是因為沒有辯才,缺乏智能?」他說:「我既不乏辯才,也不乏智能,只是喜歡安靜,不喜熱鬧,才不說法。」故又被稱為:省事第一「。

他自出家修道後,從不偃臥而眠,始終結跏趺坐,未曾倚樹。

薄俱羅,又作薄拘羅、薄羅婆拘羅、縛矩羅、波鳩蠡。意譯曰善容,偉形。

219、利婆多尊者

利婆多尊者,《首楞嚴經》稱他為「坐禪第一」。

尊者原為一老鬼,因與一少鬼吃一死人而發生爭吵,後為一僧人點化,得羅漢果位。

據《智度論》載,有一個匆匆趕路的人,夜間未能投宿客點,借住在一所外教的神廟裡。有一老鬼扛著一具死尸也來到此廟,想吃掉充飢,隨同進來一位小鬼,打算奪走死尸吃掉,雙方爭執不下,就請行路人為他們作證,行路人暗想,我說實話亦死,說假話亦死,寧肯說實話去死也不說假話死。於是,他作證尸體是老鬼扛來的。少鬼大怒,當即把行路人吃掉,只剩下頭和兩手兩足。老鬼認為行路人為自己喪生,心生慚愧。便把少鬼吃剩下的頭和手足換在自己身上。

天亮後,老鬼來到一座佛教的寺院門前,向寺僧詢問:這頭和手腳是我自己的呢,還是別人的呢?寺僧詢問了事情的經過,對他說:世上萬物多是水、土、風、火四大組成,這個頭及手腳與身體有什幺區別呢?老鬼感悟到佛理深奧,無所不包,遂入寺為僧,發願行善,饒益有情。

利婆多,又稱離婆多,假合和。

220、護妙法尊者

護妙法尊者,即慧遠(523-592)隋代僧,俗姓李,敦煌(甘肅)人。

尊者十三歲隨沙門僧思出家,後博覽大小乘經典,習《四分律》,後專事法上,盡學餘部。未久,攜學侶遷回高都(山西晉城)清化寺,四眾合建講堂。後值北周武帝滅佛,敕命廢經毀像,並令沙門還俗。眾皆莫敢抗諫,尊者獨挺出與帝辯駁帝卒滅佛法。尊者乃隱汲郡西山,誦《法華》《維摩》等經,以期遺法之不墮。

隋立,尊者於洛邑大開法門,遠近望風來歸,為文帝所重。曾數度應召親臨御席,後居興善寺。未久又另移居淨影寺,專事講學,故又有「淨影寺慧遠」、「淨影」之稱,以別於廬山慧遠。開皇七年(587)敕為大德,十二年入寂,世壽七十。尊者屬地論宗南道派,晚年又就曇遷稟受攝大乘論,博綜當代諸學,亦精通文理,世稱釋義高祖。著有《一切經音義》、《大乘義章》、《大涅槃經義論》、《十地經論疏》等二十部餘卷,被視為佛經註釋家泰斗。

護妙法尊者,又稱隋遠、小遠、大遠、北遠。

221、最勝意尊者

最勝意尊者,即最勝意菩薩。尊者的誓願為最勝、最樂、最善、最高妙,故名最勝意。

不僅身心清靜,功德圓滿,而且還常住世間,廣化眾生,多行善事。增益佛性。他心懷慈悲,助救眾生脫離苦難從未間歇,勸導眾生滅除罪惡,引導眾生排除修行道上的障礙。

他勸導世間帝王及權貴要多行善事,因為生死輪迴注定其終有尊極福盡之時,如果今世作惡多端,來世可能轉生牛背上的咀蟲;如果治國懈怠無功,猶抱石沉淵,求得出頭之日實在困難。

尊者勸說世間平民百姓多行善事,種下的罪惡終會在輪迴轉世中受到報應。

222、須彌燈尊者

須彌燈尊者,須彌,山名,譯作妙高山、妙光山。須彌燈是須彌山王者的名號,居東方三十六恆沙國須彌相世界。

據《阿彌陀經疏》云:「須彌燈者,須彌雲妙高,妙則三智圓融,高則超過因位,燈則喻三智遍照也。」所謂須彌,即聲聞緣覺之智、菩薩之智、佛智「三智圓融」。「三智圓明」。兼容相含,普照眾生。

又據《阿彌陀經義疏》云:「須彌燈者,山燈,即喻法、報二身、無量精進,從行為名,方便度眾生,未嘗暫懈。」

法身亦即佛身,報身指行功德而顯佛之實智。尊者先天者有如來藏,以自己的法力精勤不懈地普度眾生通往佛土,遂證得阿羅漢果。

223、設特伽尊者

設特伽尊者,即摩訶目犍連,簡稱目犍連、目連,佛祖十大弟子之一。能神足輕舉,飛行十方,人稱「神通第一。」

傳說,其父為古印度摩竭國有一富翁,名富相,十分敬重僧尼。但其母青提夫人卻視僧尼為仇人,死後墮入阿鼻地獄。

尊者在舍利弗帶動下,投奔佛祖,修得羅漢果位後,在阿鼻地獄,見她日日遭受銼腰錐背、刀刺火燒諸種苦刑,形容憔悴,切骨痛心,乞來飯食餵哺,未及到口,即變成灰炭,目連求救於佛陀,佛陀授意目連在七月十五日延請十方僧眾廣設盂蘭盆會,超度眾餓鬼,使其母脫離地獄。

現今在農曆七月十五日中元節,寺廟中都要舉行誦經法會,僧尼誦經,施放焰口,救拔孤魂,即源於此,尊者後為婆羅門外道棍擊而死。

224、彌沙塞尊者

彌沙塞尊者,為優波鞠多的五個弟子之一,創化地部。

據《玄應音義》卷二十三,「此羅漢在俗為王國師,匡為土境,故名化地;今人佛法,佛法如地,又匡化之。故以名也」。

又據《拾毗尼義鈔》載,尊者總是身穿一件青色袈裟,他對佛教經義精研覃思,理解深妙,「禪思入微,究暢玄旨」。

彌沙塞,又作彌沙翼,彌喜捨娑柯,意譯化一、化地、不著有無觀。

225、善圓滿尊者

善圓滿尊者,佛祖著名的聲聞弟子。原為古印度輸波羅伽國最富有的商人。

據《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經》卷四載,古印度輸波羅伽國有富貴長者名自在,有四子。幼子名圓滿,見其史出海經商,也蒙發出海之念。父以其年幼,讓他在城內經營店舖。尊者不欺不誑,生意興隆,獲利頗豐。

自在死後,尊者未分得遺產,艱苦度日。一天偶然得到一根牛頭檀香木,為輸波羅伽國王出四億兩黃金購買以治熱病,圓滿用三億兩買進一批貨物,轉手獲得比原價高三倍的利潤;又六次出海,次次安全返回,增殖財富不可勝計,成為全國最富有的商人。

一日,尊者聞喬答摩王子捐棄王位,出家為僧修得正果,便親往給孤獨園聽佛陀說法,在佛法啟示之下,毅然捨棄家產,剃度為僧,做出種種功德。

226、波頭摩尊者

波頭摩尊者,即波頭摩菩薩。

據《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十七云:「波頭摩者,此雲亦蓮花,身心如蓮花,淨無塵垢。」可見,尊者在無數動中供養無數諸佛,勤修不懈,身心俱淨,已成正果。他還具大慈悲心腸,希望眾生皆得度脫。

《菩薩瓔珞經》卷十四曾載,佛陀成佛後在法樂講堂,尊者曾到法樂講堂勸請佛陀說法以度眾生,其言如下:「沉翳生死,流轉五道,唯願世尊開甘露門,久饑虛者得蒙濟度。」

227、智慧燈尊者

智慧燈尊者,即智慧燈佛。智慧能破愚疾之暗,故譬之以燈。

佛陀佛得道前,曾經有過相當多次數的轉生,次次轉生,都積有功德,最後所積功德無量,才恆得正道,獲得佛果。佛陀的前世身曾轉生在一個名叫善化幢燈的世界。

據《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五十二載,善化幢燈世界有六千萬億眾生,諸佛相繼在此世界出世,教化諸多的百姓。當時,尊者恭敬地供養諸佛,智慧燈佛是那時的第十尊佛。智慧燈及其它諸佛受到佛陀前世身的供養,都對他予以加持,佛陀的前世身從智能燈佛處得到了智慧和力量,在修佛的道路上又有所成就。

228、栴檀藏尊者

旃檀藏尊者,即旃檀藏菩薩。旃檀是一種樹,能發同濃郁的香味。

尊者身散異香,具大功德。

據《菩薩瓔珞經》卷四十載,尊者曾於佛陀剛成佛時,在法樂講堂勸請佛陀講法傳道,以使眾生脫離苦厄,說:「五濁鼎沸世,不識真正法,慧日既以降,惟願除暗冥。」

可見旃檀藏菩薩對人世間的污濁丑之事早已心懷憂慮,他希望憑藉佛法的威力予以掃除,就像太陽升起,黑暗消失,世間一片光明祥和。

229、迦難留尊者

迦難留尊者,迦,釋意為業作,指芸芸眾生耕種收穫,繁衍不息於世間。

尊者出家之初辛勤修練,俗心漸遠,佛心日進,已領悟到清淨空寂,無憂悉無煩惱的樂趣。偶爾迴首世間,眾生雖有貧乏之困,病老之苦,離別之思,然而鄰里之間亦有人情交際,家庭之中妻子兒女亦有天倫之樂,不免有思塵還俗之想。

尊者心寂清靜,冷眼旁觀,三千大千世界,無非生老病死,往覆輪迴,苦不堪言。世人雖有種種樂趣,然而凡夫俗子舉足動步無非是罪,難免後世轉為畜生、餓鬼,或墮入地獄,受盡無邊之苦。

要想獲得永遠的解脫,唯有參習佛法,升往清淨佛國。尊者盡心修道,因而獲羅漢果位。尊者也因其本生的行德而獲「迦難留」法號。

迦難留,似為中文「家難留」的諧音。

230、香焰幢尊者

香焰幢尊者,幢是一根頂頭裝飾著各種顏色絲帛的竿柱,常立於佛前,用以表麾眾生,制伏諸魔。香焰是溝通信徒與佛聯繫之物,香焰幢是佛的象徵。

據《最勝王經》卷六云:「見彼香煙,一剎那頃,變成香蓋。」香焰幢與此相類,由供佛之香之煙結成幢形。香焰幢尊者崇佛之心極堅極誠,每日於佛前禮拜懺悔,燃香致敬,誠心所感,香煙相結相聚,作一煙幢。

231、阿濕卑尊者

阿濕卑尊者,佛陀的聲聞弟子。

據《大寶積經》卷九十九載,佛祖在王舍城外的耆闍崛山崗中修行時,尊者與迦葉等諸大聲聞弟子曾入城化緣,來到王宮時,阿闍世王親自超迎、行禮、讓座。而無畏德公主則不起迎、不行禮、不讓座,默然坐在原地,受到父王的質問。無畏德公主反問道:大王看到小國的諸侯起迎嗎?獅子獸王見到一群小獸起迎嗎?大海的龍王見到河湖的龍王起迎嗎?

阿闍世王雖然心中不平,但是無言以對。尊者等發現無畏德聰慧而有辯才,便為講說佛法,使公主頓然開悟。同佛陀與彌勒菩薩鑒知此事,施神通力加持,使喚無畏德當時獲得菩薩果位,並由女身轉為男子,稱為無畏德菩薩。

232、摩尼寶尊者

摩尼寶尊者,即摩尼寶瓔珞菩薩。在梵文中,摩尼的意思就是珠、寶、離垢、如意。於密教,則指體達「阿字本不生,妙理之慧,此慧遠離動轉,猶如堅固不壞之金剛。

據《成唯識論了義燈》卷七載,尊者為「等覺中一人」。所謂「等覺」是大乘階位五十二位中第五十一位,為菩薩之極位,將得妙覺之佛果,功德智能與佛相等。尊者佛性清淨,光明無暇,「不為垢穢所染」;所謂如意,據《仁王經良賁疏》卷下,尊者功德圓滿,已達「隨意所求皆滿足」即隨心所欲的境界。尊者以除世間污穢、脫眾生苦難為己任。「摩尼珠,投之濁水,水即不清。」

摩尼寶尊者,又名金剛慧菩薩。金剛慧,指通達實相之理而破除諸相之智。《維摩經》關子中《不二品》:「達罪性則與福無異,以金剛慧決了此相。」《維摩經註》卷八:「什曰:‘金剛置地下至地際,然後乃止也。’肇曰:‘金剛慧,實相之慧也。’」

233、福德首尊者

福德首尊者,為佛祖的前世身。

據《大寶積經》載,佛祖曾向眾弟子述說自己歷世轉生的功德,意在激勵弟子們競相傚彷,不懈努力。

佛祖回憶說,自己曾轉生為國王,名「福德」,福德王在位時勵精圖治,因而感動了天地,全國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百姓安居樂業,無飢寒之憂。

然而尊者依然擔心百姓受飢寒疾病之苦,在全國城鄉設有糧食與醫藥救濟處,以備食不果腹者或患有疾病者之需。

尊者的作法,後為元世祖忽必烈傚彷,在元大都廣做慈善事業,皇宮每天向窮人施捨食品。

234、利婆彌尊者

利婆彌尊者,又作香樟婆提。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目犍連的弟子。

據《摩訶僧祗律》載,佛陀涅槃後,徒眾準備結集法藏,大迦葉曾派尊者到三十三天邀請柬提那比丘前來參加佛典結集之會。

結果柬揭那聽說佛陀涅槃,決心以身故隨侍,亦人涅槃。他回來後,曾參加佛教經典的第一次結集。

235、捨遮獨尊者

捨遮獨尊者,生於無佛之世。

尊者不能聆聽佛陀的教誨。然而生來喜歡寂寞清靜,厭惡世俗煩惱。於是獨居靜養,自悟佛性,久經修習,心性豁然如大日光明遍照,悟到佛法的究竟,最終修得智能圓滿、功德圓滿,通曉佛法本意,永離生死輪迴。

236、斷業尊者

斷業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業,意為造作,泛指一切身心活動。

佛教有身口意三業。《大毗婆沙論》卷一百一十三云:「若自性者,應唯一業,所謂語業,語即業故;若所依者,應一切業皆名身業,以三業皆依身業故;若等起者,應一切業皆名意業,以三業絲質是意等起故。」三業善惡,有不同的果報。《成實論》卷七謂:「業報三種,善、不善無記;從善、不唾報、無記不生。」又謂:「善得愛報,不善得不愛報,無記不報。」

佛教主張斷除一切業障,才能解脫生死之苦海,到達清淨的佛土。尊者能像利劍一樣,斬斷一切世俗情絲,刻苦修習佛法,已出離因果報應,不墮輪迴。最終取得羅漢果位。

237、歡喜智尊者

歡喜智尊者,即阿難婆伽。為三阿難(阿難陀、阿難跋陀和阿難婆伽)之一。阿難意為歡喜。

尊者通曉受持大乘佛教教義,遵循大乘佛教的理論修習佛性,度化眾生。他佛學理論淵博,從中博得了無窮的智能和神通。同時具備大乘佛教所共有的慈悲心性,隨時隨地向大眾宣講大乘教義,普度眾生至清淨彼岸。

238、幹陀羅尊者

幹陀羅尊者,西域人。

尊者不遠萬里來到洛陽,後至洛陽東南之山修立寺廟,被推為寺主。風操卓然,善法術。一次對同住僧眾說:「洛陽東南有盤鵄山,山中原有古寺,今故基尚存,可以修立寺院。」眾僧不信,但承受他入山,果然找到一處舊寺石基,遂修立寺廟於其上,推他為寺主。新寺距洛陽一百餘里,他總是每天清晨就來到洛陽城中,薄暮方回。有一位自認為行走迅速的僧人奔走如飛,仍趕不上他。犍陀勒讓他拽著自己的衣角,該僧只覺得耳邊風聲颯颯,須臾至寺,卻毫無疲倦的感覺。

幹陀羅,又作犍陀勒、幹陀羅。

239、莎伽陀尊者

莎伽陀尊者,佛陀聲聞弟子。佛祖曾為其授記,預言其未來世當得佛位,佛號「普明」。莎伽陀,譯作善來。尊者以之為名,有勸迎眾生皈依之義。

據《妙法蓮華經》卷四載,佛祖曾為他等諸羅漢授記,未來世當得佛位,佛號為「普明」。他等人聽了佛的點化深受啟發,認為自己本來智能短淺,經佛的教化之後已大有長進,但是自己尚未察覺。他當時興趣例作為比喻:一位長者去看望朋友,恰逢朋友醉臥不醒,長者將珍寶繫在朋友的衣服上就離開了;朋友酒醒後腹內無食,到處乞討,討到一點吃的便覺滿足,當朋友再次遇到長者時,才知道自己是腰纏萬貫的大富翁。莎伽陀感謝佛祖給予自己的智能,這些智能足以使他脫離煩惱,獲得正覺,無需到處乞求獲得解脫的方法。

240、須彌望尊者

須彌望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須彌望,即望須彌也。須彌,山名。天帝釋所居,四寶所成。

須彌是著名的神山,意譯妙高。佛教傳說,須彌山是人類所住世界的中心,日月環繞此山回族出沒。山高八萬四千由旬,山頂上為帝釋天,四面山腰為四天王天,周圍有七香海、七金山。第七金山外有鐵圍山所圍繞的威海,威海四週即四大部洲。

為了表示佛陀至尊至上的地位,佛教將佛製成須彌山形狀,名須彌座,也中須彌壇。須彌望尊者乃是虔誠的佛家弟子,他努力修行,心想須彌,眼望須彌,最後得以證阿羅漢果,因名須彌望。

241、持善法尊者

持善法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善法,為佛教修行之大法。

佛教分五戒十善與三學六度,其中五戒為: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十善為: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慾、不瞋恚、不邪見,即所謂不犯十惡,謂之十善。

五戒十善之法,為在家修行的居士所受持的善法。三學為:戒學、定學、慧學,戒學以防人生惡業,定學使人性靜心澄,慧學使人觀達真理辨是非。

六度為: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能。度,即渡。度,即渡。六度可使凡俗渡生死苦海,至清靜樂土。三學六度為出家僧尼受持的善法。尊者嚴格按照善法要求,居俗受持五戒十善,出家受持三學六度,循序漸進,堅持修行,終於脫離垢染,證得正果。

242、提多迦尊者

提多迦尊者,摩伽陀國(一說摩突羅國)人,其姓未詳,初名為香眾。為西天二十八祖之第五祖。

據《景德傳燈錄》等書載,尊者出生時,其父夢一金色太陽從屋頂穿出,照耀大地。依《阿育王傳》卷六載,尊者從優波鞠多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於初日即得須陀洹果,第一羯磨時得斯陀含果,第二羯磨時得阿那含果,第三羯磨時證得阿羅漢果,後得優婆鞠多付法。

據《付法藏因緣傳》卷五載,尊者具大神通、大威力,說法不倦,後行化至中印度,付法於彌遮迦說偈曰:「通達本法心,無法無非法。悟了同未悟,無心亦無法。」說完偈語,他踴身上虛空,作十八變,人火光三味自焚其身,而入涅槃。彌遮迦和八千比丘悲感,乃收其舍利,起七寶塔供奉之。

提多迦,又作提知迦、地底迦。意譯作有愧。

243、水潮聲尊者

水潮聲尊者,即一切海潮聲菩薩。《楞嚴經》把佛聲音譬如海潮。海潮無念,不違其時,與大慈大悲佛之聲音應時適機而說法相似。

世間的江河湖海,其名雖異,然潮音相同。世間諸佛的名稱不同,所講的經卷有異,但都是為了大眾獲得解脫。

尊者學習世間諸佛的修身養性方法,傾聽世間諸佛講解經卷,親身故經受諸佛的教誨。由於尊者廣學諸佛之法,因此他脫離世俗蓋障,心性清淨如明月,通達佛性。佛興慈悲,哀憫眾生,發海潮音。

尊者哀憐眾生,能應眾生的需要,應時而至,幫助他們脫離生死苦海。

244、智能海尊者

智能海尊者,即智能菩薩。《無量壽經》說:「如來智能海,深廣無涯底。」尊者以之命名,說明他智能超群。所謂智能,即「於法觀達」、「無境不照」的精神狀態。

智能海比喻尊者智能如大海般瀚無際,涵容一切。據《新年華嚴經論》卷十七載,尊者「以智能成滿,方能隨俗善人生死」,也就是說,他並不以自己得道為滿足,而是以慈悲為懷,教化眾生,積大功德,因而獲得幸福的佛果。「入於一切眾生生死之地,同一切眾生之利而教化之,令信順入正法。」

又據《大方廣佛華嚴經願行觀門骨目》卷上載,佛陀佛身故放光明,普照十方,十方大菩薩各說偈語,尊者偈曰:「此人無慧眼,不能得見佛,有諍說生死,無諍即涅槃,生死及涅槃,二俱不可得。」

245、眾具德尊者

眾具德尊者,即隋朝著名,僧人信行(540-594)。魏郡(河南安陽)人,俗姓王。又稱三階禪尊者,為三階教之祖。

尊者少蘊悲懷,慧悟奇拔。四歲出家,博涉群經,潔身自愛,備愛尊敬,後蒙隋文帝召請,位於長安。認為佛陀之時代為正法時代;其次,正受教法之時代為像法時代;即今(隋)正值佛教衰微之時,故經典與特定之佛皆無濟於事,乃倡三階新義,稱第三階佛教,解行頗異前人。又謂當世之人成就我見、邊見,或偏學一乘、三乘,或偏念彌陀、法華,愛此僧彼,故提倡「普真普正宗」。即法不分大小,人不辨凡聖,普信普歸。捨棄具足戒,與民眾同勞動、共修行,故產生一日一食之嚴格規律。

隋初,被召入長安,居真寂寺。躬自勞役,乞食度日。因其人格高潔,教義簡明,海內英傑也前來拜訪,故信徒雲集,其教大行於世。人稱「四依菩薩」。至唐朝,其弟子信義設立一庶民金庫,稱無盡藏院,以利濟民眾。然於隋開皇二十年(600)至唐開元十三年(725)間,此派系四度遭到禁令與壓迫,安史亂後,乃見銷歇。

尊者於開皇十四年正月入寂,享年五十五。撰有《對根起行雜錄》《三階位別集錄》等書三十五部。後隨三階教的禁遏而湮沒。今僅存者為《三階佛法》四卷一書,其餘對根起行法等數書則僅餘斷片殘篇。

246、不思議尊者

不思議尊者,即不思議菩薩。

據《最勝問菩薩十住除垢斷結經》載,在佛陀於毘舍離城奈氏樹園舉行的法會上,他曾闡釋自己對菩薩慧的理解:「無為不離有為,有為不離無為,解知有為無為悉無所有,於中淨身口意,是謂菩薩慧。」

又據《大寶積經》佛說決定毗尼經《大方便佛報恩經》等書載,當佛陀向眾菩薩詢問何人「能於眾末世擅改持正法」時,他說「我能堪任愍念,成就餓鬼眾生,令得解脫。」他還曾向佛祖發誓,在佛祖涅槃後,「護持正法,於十方界廣泛流佈,使喚不斷絕。」佛陀曾親口告訴大眾說,以他為首的七十個大菩薩已歷經無數劫,供養過無數佛,常修梵行,心不疲倦,善擅改佛法的大菩薩。他們以慈修身,不捨大悲。眾生臨死時若稱尊者之名,虔心皈依,死後便可往生佛國淨土。

247、彌遮仙尊者

彌遮仙尊者,即彌遮迦。中印度人,八千仙人的導首。為西無二十八祖中之第六組。

據載,尊者曾是天上的仙人,由阿彌陀向他傳授仙法,因而仙術超群。他博聞多達,有大辯材。率有大仙八千,後逢付法藏第五祖提多迦尊者,遂與諸仙共發菩提心,成為提多迦之弟子。

提多迦入滅時,以法藏付囑。並囑他廣傳正法,引導眾生脫離六道輪迴。後游化北印度,得婆須蜜付囑大法,入於尊者子奮迅三昧,身躍虛空,復歸本座而自焚化。眾人收其舍利,建塔供養。

248、尼馱伽尊者

尼陀迦尊者,據《賢愚經·尼揭下度緣品》載,原為除糞人,譯作因緣,屬於地位低賤的首陀羅種姓。

佛陀不分貴賤,以平等心對待眾生,將他度之。尊者虔誠歸信,恪遵戒律,精勤修行,終證阿羅漢果。

尼陀迦尊者,又作尼馱迦、尼陀、尼提。

249、首正念尊者

首正念書尊者。正念,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之一。正念是謂集中思想觀念書於修習佛法中去,不令離散和邪念滋生。

尊者皈依佛法,修煉佛性追求思維境界的清淨。心性稍有馳散,偏離其如,即收心斂意,回歸法性。久而久之,將心身與法性融為一體,使法性成為自身天然之性。無論遊巡於有情世間,還是身居寺院清淨剎土,其佛性都不改變,群垢不能染,眾苦不能惱,外道不能歁,磨滅不能損,種種干擾猶如浮雲,自身的佛性則如明月,他以朗朗明光施惠於天下眾生。

250、淨菩提尊者

淨菩提尊者,即唐代禪僧淨覺(683-750?)。俗姓韋,為唐中宗庶人之弟。心體無污染稱為淨,對境不迷稱為覺。佛,意為覺;佛之體清淨本然,故一般以淨覺為佛之異稱。又作盧舍那、淨滿。

尊者於太行山剃髮受具足戒,居某禪師之舊蘭若,猛虎舐足、毒蛇熏體、或山神獻果、天女散花,亦未嘗喜怖。曾師事北宗禪之始祖神秀。神秀寂後,聞東京有玄賾者,即承受從要受指導,律儀周密,深解經典。爾後於太行山靈泉谷撰《楞嚴師資記》,復往長安大安國寺。入寂後,荼毗於少陵原赤谷蘭若。王維撰有《大唐大安國寺故大德淨覺尊者塔銘》,收於《全唐文》卷三二七。尊者致力於闡明北宗禪之祖統,著有《注般若心經》,入室弟子逾七十名。

尊者諸惡滅盡,居於淨土,眾德悉備,功德圓滿,有極高的思維認識能力,能破除眾生的憂惱,使大眾皆受用廣大法樂。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教知識文章列表

阿難尊者最後的遺教

受人尊敬的阿難尊者,王舍城人氏,為剎帝利種姓,為斛...

五百羅漢圖釋大全

五百羅漢圖釋大全...

知識不等於證悟

雖然經常誦念經文,但放逸而不奉行的人,像替人放牧的...

宣化上人:阿羅漢的神通

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 阿羅漢...

沙曷比丘飲酒醉臥樹下,為何世尊還讚歎他

過去,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化時,有一千二百五...

千句偈不如一句有益的偈語

唱誦毫無義理的千句偈語,不如唱誦一句有法益的偈語,...

五台山故事:掉隊的羅漢哪去了

明朝,五台山萬壽寺方丈志誠法師與三寶弟子經過千辛萬...

十八羅漢

在佛教經典記載中,原是十六羅漢,羅漢即阿羅漢的簡稱...

【大藏經】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上 佛在羅閱...

【大藏經】【註音版】十小咒

十小咒...

【大藏經】信心銘

至道無難  唯嫌揀擇  但莫憎愛  洞然明白  毫...

【大藏經】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爾時喜王...

中國僧服知多少

剃除鬚髮,身著染衣是佛教僧侶最顯著的標誌 剃除鬚髮...

阿修羅的十種原因

阿修羅是梵語,翻譯成中文的意思,就是無端或容貌丑陋...

佛珠的含義

佛珠,也叫念珠,是佛教徒念佛時用以記數和束心的工具...

遊覽寺院的四個禁忌

一忌稱呼不當。對寺廟的僧人應尊稱為大師、法師,對住...

怎樣去調伏這一念心

佛法的修學,跟我們一般世間做的學問,在過程當中有一...

【推薦】只要問妄想一句話,它就完了

我們如果是從今生開始,那很簡單,處理今生的問題就好...

徹悟大師「十信」解讀

佛法大海,信為能入,眾生對於至極圓頓、唯佛與佛乃能...

夏天貪涼的危害

現在人都是在冷氣間裡得病的,這裡冷氣可以很冷很冷,...

人死了不是燒點紙就能解決問題

鬼的定義是什麼呢?鬼類中的餓鬼比較多,鬼當中也有大...

【佛學漫畫】曠世一人:傅大士

大士之意,本為菩薩,是勇士,是慈悲。傅大士以白衣之...

勝利之道

從前,有一個青年在家人的幫助下開了一家客棧。由於青...

靈岩山寺性寂法師生平和往生紀實

靈岩山寺性寂法師生平和往生紀實 二十多年前在蘇州靈岩...

讓你靜心的34條法語

1、心外無物,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

「帶業往生」是否應該說為「伏業往生」

問: 請法師慈悲為弟子們詮釋帶業往生的義理,是否應該...

生命如何才能活出意義與價值

時間就是生命,生命又由一天天組成,那麼我們的生命究...

無分別智要如何修

我們來看窺基大師是怎麼說的。他說無分別智怎麼修呢?...

【佛教詞典】喬底迦

(人名)羅漢名。俱舍光記二十五曰:喬底迦,是牧牛種...

【佛教詞典】八大菩薩曼荼羅經

《八大菩薩曼荼羅經》,一卷,唐代不空譯。是說觀自在...

【視頻】中國佛學院普陀山學院

中國佛學院普陀山學院

【視頻】普門頌(音樂唱誦版)

普門頌(音樂唱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