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華嚴經疏》中的十種迴向

2020/12/29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華嚴經疏》中的十種迴向

在《華嚴經疏》這部書裡,把迴向分為十種。哪十種呢?

一、自他迴向

把自己的功德、福報、智慧迴向給他人,就是回自向他。我做的功德,迴向給你;你做的功德,迴向給第三者,這都是「回自向他」。回自向他可以利益、安穩自己、他人。

二、回少向多

就是願意積少成多,由小到大的積累功德。今天我們誦了一本經,或者說參加了一個法會,這在漫長的佛法修學道路上,只不過是福德銀行裡存下了一點點的存款而已。雖然今天所做的很少,不應該去驕傲,可是歡喜心還是要生起的。因為功德可以逐漸積累,只要努力不斷,總有圓滿完成的那一天。

所以,依然要生起歡喜心、讚歎心,願意把自己的這點微小的功德,不斷地擴大,不斷地發展,迴向圓滿的佛果,這種歡喜讚歎心就是「回少向多」的迴向心。回少向多可以攝受一切眾生,得人佛智。

三、回自因行向他因行

什麼叫「因」呢?成就一件事物的最初的動機、因素,就叫「因」。我們自己有機緣培得了功德,把這種善因緣,迴向給眾生,希望別人也有這樣的機會,這就是回自因行向他因行。今天能夠到法源寺來聽經,出了寺門,看到大街上滿臉惶恐的眾生,就應該把聽經的因迴向給他們,希望他們也能夠有福報來聽經聞法,親近諸佛菩薩,得到清淨自在,走上光明之路。這個行為就是「回自因行向他因行」的迴向了。

四、回因向果

現在修學佛法,是為將來成就佛果而積累資糧。成就佛道不僅要培植福德的因緣資糧,還要像經典中所講,把培植的「因」迴向給未來的佛果,希望自己與眾生早一點成就菩提大道。

世間人為了做成一件事情,比如說買房、買車等,需要一大筆款,這筆款不能從天上掉下來,需要一點一點地存,每個月領了工資後,匯入到自己的存款賬戶裡去。一次,兩次,慢慢地積少成多,就可以達到目標了。這個過程,也可以說是「回」,就是把存款回入你的賬戶。如果一拿到工資就大吃大喝,馬上沒了,房子、車子,永遠都是個夢。

善法功德,不把它們存起來,慢慢地拋撒流失,成佛道路就漫長了。如果把修持善法的功德都存入未來佛果的賬戶裡,成就佛道的資糧便越來越多。

五、回劣向勝

凡夫眾生平時所做的福德,都是有漏的、不究竟的,話說回來,雖然是有漏的、不究竟的,若不以之為前提條件,作一個契入佛法的台階的話,我們又怎麼能夠進入清淨、究竟的無漏佛法呢?即便我們現階段修學的佛法不是最究竟的,也願意讓自己發起迴向心,迴向不究竟的佛法入究竟的佛法,迴向不究竟的福德入究竟的功德,這就叫回劣向勝。

初開工廠,生產出來的產品不太好,但是若願意並有信心造出更好的產品,在此基礎上不斷地加工改進,好的產品終有一天能推出來。回劣向勝也是一樣的道理。

我們現在做的雖然是有漏的、不究竟的,有些低劣,但是你只要有這個信心,有這個迴向之心,早晚是可以得到究竟無漏大功德的。菩薩不但自己能夠回劣向勝,而且能夠隨喜凡夫乃至二乘人所修的劣福,誘使他們迴向無上的菩提大道。

六、回此向證

「回此向證」就是說願意將一切善根,迴向永遠的脫離痛苦的此岸。而到涅槃清淨的彼岸,實際上此岸就是凡夫世界,彼岸就是佛果世界,「回此向證」就是願意從凡夫的世界走向覺悟的世界,這樣的迴向真的不可缺少。

七、回事向理

皈依受戒、誦經拜佛、坐禪念佛、弘法利生,這些自利利他的學佛實踐都是「事」,即事相。學佛人做這些事的目的不外是遵行佛法道理,由此契入佛陀的境界、諸法的真如理體。我們若能在實踐這些事相的同時,不忘修學的真正目的,時時地迴向自己,由「事」入「理」,就能達到真正的學佛效果。

常人做事情,往往把握不住行動的根本目標,會身在廬山中,不識真面目,忘記自己在做什麼,到底要幹什麼,於是經常背離初衷。掌握了「回事向理」的精神,並應用於一切生活事物中,那麼我們的身心就能得到一種提升和超脫。

八、回差別行向圓融行

世間事相,千差萬別,佛陀在因應世間眾生根機的時候,相應地也從佛法不同層面予以側重介紹,從而產生了外相各自別異的法門,所謂「八萬四千」就是法門眾多的一個象徵。

居士聽法師們講佛法,有的說有一個真實的果位叫涅槃佛果,認真修學可以證取;有的則說一切諸法,幻象所生,佛國涅槃,等同生死。有的說西方極樂世界莊嚴殊勝,美妙和樂;有的說東方淨琉璃世界,琉璃為地,七寶莊嚴。可能會不知所措:「這邊」有」,那邊」空」;一個」西」,一個」東」。我該怎麼辦呢?」

於是,有的人取一者為真實,斥其它為虛假;有的人行一者為己徑,排其它為異路,這就落入了分別執見的陷阱。要知道,佛法原本是圓融的一體,「空」與「有」只是事相上的分別,東與西只是方位上的假設,哪裡能夠當作固定的封域呢?之所以會有分別執見的出現,根本原因在於對佛法沒有全面系統的認識。那麼,怎麼樣才能究竟圓滿無差別呢?要有一顆迴向心,迴向有差別、不平等的法入無差別、平等的法,這就是「回差別行向圓融行」。

九、回世間向出世間

所有學佛人的最終的目的都是擺脫三界輪迴,達到佛陀不生不滅的最高境界。這個境界就是出世間,達到這個境界的方法就是出世間法。「出」就是離開,離開三界的束縛稱為出。然而,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法都在世間,都是世間法。我們要的是出世間法,可是卻處在世間法中,那麼該怎麼辦呢?不用怕,出世間法正是建立在世間法基礎之上的,也只有站在世間法的本位上來修學,才能到達出世法的位置。以世間為立足點進行修學,每積累一點功德都回轉到出世法的成就上,這就是「回世間向出世間」。

衛星能在宇宙空間運轉,如果不是先有一個發射架把它束縛在地上,它能騰空而起嗎?不能!再說了,沒有火箭的推送,它能上升到天空嗎?也不能!只有先固定在架子上才能騰飛;只有火箭的助力才到天空。修學佛法也一樣,只有先在不究竟的世間修學,你才能脫離這個世間。衛星如果像人,發射器就是世間,火箭則就是迴向法門。沒有世間與迴向的幫助,誰也不能到出世間的微妙法中。

十、回順理事行向理所成事

從宇宙萬有如如不動的理法界,迴向本體與現象「相即相入」的理事無礙法界。這就是從「回順理事行」向「理所成事」。

上面舉了三種迴向與十種迴向的說法,《往生論註》又列有兩種迴向的說法。哪兩種迴向呢?一種叫「往相迴向」,另一種叫「還相迴向」。

什麼叫往相迴向呢?解釋起來很簡單,就是把功德往外迴向,和眾生一起往生極樂國土。就是說,以自己的功德迴施一切眾生,願意自己和一切眾生,共同往生阿彌陀佛的安樂淨土,這就叫往相迴向。

什麼叫「還相迴向」呢?從外面往裡面來,就叫「還」,這樣解釋,就相對容易了。我們每一個人修習佛法,不管道路多麼漫長,但是有一點是必然肯定的,就是最終我們必然會達到淨土佛國,都能夠達到諸佛的果位。

但是,自己成佛後,是否永遠呆在極樂世界,自在安樂,再也不回來了?不是那麼一回事。學佛人僅僅自己成佛不行,一定還要再回來,救拔過去和你一起生活的兄弟姐妹、親戚朋友,乃至娑婆世界裡所有的鄰居們。

不管誰到了淨土佛國,都不是快樂地享福,而是發願快快再次返回世間,去而返歸這就是「還相迴向」。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教知識文章列表

把功德迴向給眾生,我吃虧了嗎

眾生和諸佛,誰更重要? 有一次,寺院裡要舉行大的法會...

《華嚴經》講了什麼內容

整個華嚴經(八十華嚴)共有七處九會三十九品。《華嚴...

眾經之王--華嚴經的不思議功德

如果我們跟全圓的華嚴經比較就會發現無量壽經也全體具...

怎麼理解這三種迴向

迴向有三種。 回己向他, 把自己修行的功德迴向給其他...

清明節佛弟子怎樣做才對已故親人最有利

清明,是我國農曆的二十四節氣之一。中國傳統的清明節...

迴向和不迴向有什麼差別

問: 迴向和不迴向有什麼差別? 大安法師答: 迴向和...

迴向的功德很大嗎

問: 迴向的功德很大嗎? 寬見法師答: 是功德很大。...

如何為亡人稱名迴向

早晚功課,為亡人稱名迴向。森則按照普通叢林功課,每...

【大藏經】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

佛在舍衛國祇洹阿難邠坻阿藍。時佛傷哀諸所有生死之類...

【大藏經】【註音版】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弘化社32分本)...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盂蘭盆經

佛說盂蘭盆經...

【大藏經】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楞嚴經共10卷)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

淨宗三祖-承遠大師

1.生平 承遠大師(公元712---802年),四川綿竹縣人。...

佛門中的「八大菩薩」

八大菩薩有哪些來歷? 八大菩薩是佛經中記載輔助釋迦牟...

善男子善女人的含義

善男子(梵kula-putra;巴kula-putta;藏rigs-kyi b...

超度的含義

佛教中的超度是指為救度亡靈,使其超脫苦難,請僧尼為...

不流汗的運動

朋友約我到大飯店的俱樂部去做健身的運動。 健身房裡...

佛源老和尚和地藏菩薩的因緣

佛源老和尚是鐵骨錚錚的,也是獨得祖師棒喝的真傳。看...

吃葷者開始吃素後容易有飢餓感該如何解決

由於肉類較不容易消化,滯留於腸胃道時間較長,因此較...

聖嚴法師《因為柔軟,所以堅強》

柔軟與堅強,兩者看起來雖然像是對立的,但卻可以同時...

天台宗對觀音信仰的歷史貢獻

中國佛教天台宗對觀音信仰在中國漢傳佛教領域的普及與...

體驗什麼叫作「貧窮」

一位億萬富豪想讓他的兒子體驗什麼叫作「貧窮」,於是...

智諭法師:清淨心

今天和大家講清淨心。清淨心對修道人很重要。經上說:...

兩土世尊度眾生的分工

釋迦牟尼佛是我們娑婆世界教主,阿彌陀佛是極樂世界的...

要把這件事當做日常穿衣吃飯來對待

持志久遠。 這也是針對我們有些修行人:開始發心大,中...

放棄自我主導權,真如才會顯現

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都創造很多很多的業力,當然我們...

顛倒的屠夫

宮門前,跪著一位身披獸皮的屠夫,希望能謁見阿闍世王...

想了生死必須掌握正確的軌則

初學者必須由文字來做引導的,這以下舉出一個實際的例...

【佛教詞典】釋氏稽古略

(書名)四卷,元覺岸撰。用編年之體。以歷代統系為綱...

【佛教詞典】三妄執

由有無明,生五根本煩惱貪、嗔、癡、慢、疑也。此五根...

【視頻】崇慈法師《印宗法師》

崇慈法師《印宗法師》

【視頻】大安法師《省庵大師-啟建涅槃聖會的啟示》MP3

大安法師《省庵大師-啟建涅槃聖會的啟示》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