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教經典的三藏十二部分類

界詮法師  2017/08/24  大字體  護眼色

佛教經典的三藏十二部分類

佛教的「三藏十二部」是根據三藏的內容分成十二類。

第一個是叫契經。契經,本來經的解釋也就叫契經,那麼這個地方又叫契經,也就是總稱而已。那這個地方所謂「總」叫契經,「別」的可以叫作長行,就是經文一種類別,就是專門是沒有頌的,就是一句話幾個字沒有定,這種情形叫作長行。

第二種叫作應頌。應頌也叫重頌,長行說完了以後,重複長行的意思,所以又有頌文那一類,就叫作應頌或者叫重頌。比如說《法華經》裡面有長行,長行裡面有偈頌;比如說大家讀過《普賢行願品》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有長行、有重頌。

第三種叫記莂。記是決義,莂是分別記事,分成三種:一個是記弟子生死因果,就是佛有一類經典專門講弟子的一些因果的事情,你過去世做什麼什麼啦,有這樣的一類;第二種是明記分別甚深之意,就是把這個道理抉擇、說明,道理講得比較深奧;第三種是對弟子授未來成佛之記,就是說某人將來什麼什麼時間成佛啊,有一類經典是這樣的,這是第三種。

第四種叫諷頌,諷頌也叫孤起頌,孤起頌就是單獨專門只是頌,而沒有長行的這叫孤起頌。比如說有一部經叫《法句經》,它專門只是頌詞的。

第五種是自說。佛講法通常有請而說的,只有《阿彌陀經》是沒有請而說,這叫自說,佛自己說,因為這樣的事情,講極樂世界的事情比較深奧,弟子們也沒辦法了解,故此佛不請而說,這一類叫自說。

第六種叫緣起。就是有因緣佛才講法,佛說法要有待因緣的,要有請而說。你比如說它分成三種:一個是因請而說。佛弟子請的,比如講《法華經》,佛弟子一再請,舍利弗再三請佛說法,那佛才說;第二種因犯制戒。這也是因緣。比丘戒跟菩薩戒不一樣,比丘戒是因為佛弟子有違犯,在某種因緣環境之下違犯了,這樣的情形對僧團發展不利,然後佛就制戒;第三種因事說法。就是因什麼事情,特別針對某一個事情而說法的,這是因事而說。

第七種叫譬喻。弟子們聽不懂,說的什麼意思呢? 佛要種種譬喻,打個比方說這樣的,叫作譬喻。經典裡面有這樣一類譬喻經。

第八種是本事。本事是說佛弟子過去世的因緣。佛曾經有一個弟子,佛講法他總是愛打瞌睡,他一說就打瞌睡,就睡著了,然後講完了以後,他又醒起來了。佛有一次講法他又打瞌睡了,佛就呵斥他,他說你已經睡了五百世,你現在還睡!那怎麼辦呢?他就很慚愧。後來,他說睡覺都是因為眼睛,我們一睡覺眼睛就閉上了,然後他把他兩個眼珠用竹棍子全部把它彈掉,兩個眼珠全部彈掉,彈掉眼睛看不見吶。後來他專門修天眼,怎麼修呢?他就坐在一個懸崖峭壁、萬丈深淵的地方,叫人家引他去坐在那裡,他說實在想睡,這樣要摔下去呀,就讓他摔死就算了。這佛告訴他說你已經五百世睡覺——這怎麼五百世睡覺呢?當蝸牛。蝸牛知道吧,什麼叫蝸牛?頭上有兩個角的那樣子,一個螺在那殼殼裡面,它爬行很慢的,我們種菜,有些菜它會爬到菜心裡面去,現在人專門養這個東西來吃,說那裡面含蛋白質很高,你們有沒有吃過?現在的中國人無所不吃,吃昆蟲、 吃螞蟻……是吧?那麼他講這個事情,他很慚愧啊,就去修天眼,後來果然修得天眼通。這是講佛弟子過去世的一些因果的事。

第九種本生。是佛自己敘述過去行菩薩道的種種情形,在因地還沒成佛的時候,發心利益眾生的種種事情,就講佛本生的事,叫作本生經。有一部叫本生經的。

第十種是方廣。方廣是講大乘甚深之意,叫作方廣,也叫無比法,講的道理比較深奧。

第十一種叫未曾有。未曾有,也是說佛弟子最殊勝的種種事情,非常特殊的異常的事,叫作未曾有。

第十二種叫論議。論議就是辨明種種道理的,是十二種。那麼這是十二類,無非是從三藏十二部當中,它經的一個講法上、文字上的莂上不同而已,進行分成十二類。

那麼十二類怎麼去記住呢?下面有一個頌子,把這個頌子記住了,就記住十二部了,一個一個記比較很難記。「長行重頌與莂,孤起無問而自說,比喻本生及本事,方廣論議未曾有」,給它次第調整一下,把這四句記住,就記住三藏十二部的名稱。這是經典。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教知識文章列表
界詮法師文章列表

佛學常見辭彙(十五畫)

【增劫】 人壽由十歲起,每百年增一歲,增至八萬四千...

我是信佛的人,怎麼會這樣

我有一位道友他才四十幾歲,是我閩南佛學院的第一批學...

是「山門」還是「三門」

當我們進入到佛教寺院時,通常會先經過山門,有時也會...

佛教念珠的實用性

佛教念珠有一百八顆、五十四顆、四十二顆或二十一顆數...

聖嚴法師《學佛與日常生活》

曉雲法師,信定法師,諸位同學,諸位居士: 今天是我...

為什麼學佛的人不算命呢

為什麼學佛的人不算命呢?算命已經低級了,你讀三年級...

唯識學的精華

一、廣闊的人生和宇宙觀 佛學在分析世出世間的森羅萬象...

佛教如何看待「化解太歲」

化解太歲,又叫順星、拜斗。有法師反對和批評。有僧人...

什麼是佛

佛是佛陀一詞的略稱,古時也寫成浮屠或浮圖,是Buddh...

初地菩薩到十地菩薩之間的境界

初地菩薩住於歡喜 初地菩薩有七個徵象:(一)能堪忍受,...

淨宗六祖-永明延壽大師

1.生平 永明大師(公元904---975年),諱延壽,字沖元...

菩薩的十重戒

菩薩十重戒,泛指殺戒、盜戒、淫戒、妄語戒、酤酒戒、...

痛苦是把雙刃劍

眾生的疾病都是來自於長久的、外在的和內在的不和諧。...

慧律法師《愛你所做的事》

「我愛」會讓自己失去理性,甚至面臨沒有選擇餘地的窘...

有十種方法能快速得福

每人個都想得到幸福,幸福有它的因,才能得到幸福的果...

修悟的下手處

大約末法修行人多,得真實受用者少。費力者多,得力者...

廣結善緣的幾種方法

有人說: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發明,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

宣化上人:一言一行都要謹慎小心

佛教徒也要注意因果,凡事要小心謹慎,不能隨便譭謗人...

宣化上人《緊急關頭要念觀音菩薩》

今天傳授你們一個要訣,什麼要訣呢?就是在緊急關頭的...

星雲大師親述韋陀菩薩顯靈救人的奇跡

星雲大師說:我向來不喜歡講神通,但我相信神跡是有的...

莫以為做和尚容易,除非你不修行

他們看到和尚沒兒沒女,自由自在,以為當和尚好玩。其...

看著是幸福,其實是災禍

為什麼要受苦?我們招感來的。為什麼招感苦?因為沒有...

【佛教詞典】天宮

梵語 deva-pura 之意譯。音譯作泥縛補羅。指天人所住之...

【佛教詞典】隨心轉律儀

【隨心轉律儀】 p1369 大毗婆沙論一百十九卷十六頁云:...

【視頻】懺雲法師《三皈五戒儀軌開示》

懺雲法師《三皈五戒儀軌開示》

【視頻】淨界法師《天台教觀綱宗》

淨界法師《天台教觀綱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