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傳入我國之基督教。即東羅馬異端派之聶斯托裡派(Nestorius)。意謂「光明之宗教」。五世紀初,敘利亞人聶斯托裡所創。又稱大秦景教。唐太宗貞觀九年(635),波斯人阿羅本等教士自波斯來華傳教譯經。太宗優禮之,敕於長安興建波斯寺,玄宗時易名為大秦寺。當時有教士二十一人。不久更向全國各地發展。高宗時於各州置景寺,並尊阿羅本為「鎮國大法主」。至則天武后,則保護佛教與摩尼教,鎮壓景教。玄宗以後至德宗,皆於各州置景寺或予以保護。德宗建中二年(781),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碑文中有「法流十道,(中略)寺滿百城」之語,可知其全盛時期之狀況。
武宗會昌五年(845),下詔禁止佛教流傳,拆毀天下寺廟,勒令僧尼還俗,景教亦遭波及,教士二千餘人被逐,一時絕跡於中原,但仍流行於契丹、蒙古等地。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景教亦隨之而來,與當時傳來之天主教被統稱為也裡可溫教。據大秦本經之目錄所載,該教經典(包括註疏等)共有五百三十部;譯為漢文者有序聽迷詩所經、景教三威蒙度讚、志玄安樂經、常明皇樂經、宣元至本經等。明天啟年間在西安附近掘得景教流行中國碑,譯成拉丁文及多種外文。光緒三十三年(1907),此碑由金勝寺移至城內碑林。 p5007
上篇:景德傳燈錄 下篇:景昌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