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具緣派

【佛光大辭典】  大字體  護眼色

梵名 Prāsavgika。全稱中觀具緣派(梵 Mādhyamika-prāsavgika)。為印度佛教中觀派之分支。約於四七○至五四○年間,由中觀論師眾護(梵 Sajgharaksita,又作僧護,音譯僧伽羅苦什達)之弟子佛護(梵 Buddhapālita)所創。中觀派之祖龍樹依般若經而造中論,倡說「緣生即空」之義,於中論本頌之歸敬頌中列舉不生(梵 anutpāda)、不滅(梵 anirodha)、不常(梵 a?ā?vata)、不斷(梵 anuccheda)、不一(梵 anekārtha)、不異(梵 anānārtha)、不來(梵 anāgama)、不出(梵 anirgama)等「八不」,以破斥諸法有所得之見解,闡明緣起即因待之法。故可謂中觀派乃通達諸法緣生之義,令有無之諸見皆泯絕,而使真空中道之正觀現前之宗派。

於印度佛教史中,中觀派系與瑜伽派相互對立的大乘佛教兩大教派之一。自二世紀之龍樹開始,歷經提婆、羅羅跋陀羅、青目等,至六世紀初,護法、佛護、清辯等論師相繼弘揚中道空觀之旨。其中,佛護與清辯同時就學於眾護,研習龍樹之教說,然兩人見解互異,各自造立論書,批評對方之論說,由是,中觀派乃分裂為二,即以清辯之學說為主流之依自起派,及以佛護為主流之具緣派。

佛護為印度南方坦婆羅國(梵 Tajbara)人,師事眾護之後,居於南方檀多弗利伽藍(梵 Dantapuri),譔著根本中論註一書,主張諸法畢竟空之說。七世紀時,有月稱論師(梵 Candrakīrti)出,撰中論註、六十頌如理論釋、四百論註、入中觀論等書,提倡具緣派之說,並對清辯之中論註釋予以強烈評議;其學說思想後傳入西藏廣泛流傳。其後,又有寂天論師(梵 ?āntideva),作菩提行經、大乘集菩薩學論等,祖述中觀之旨趣。

自七、八世紀開始,中觀派與瑜伽派漸有相互融攝之傾向,而形成中觀瑜伽派,由是,本派與依自起派之對立,及各自演布之情形,即自然消融於中觀、瑜伽兩大派交流之時潮中。[大唐西域記卷十、南海寄歸內法傳序、多羅那他印度佛教史、W. Wassiljew: Der Buddhismus; Th. Stcherbatsky: The Conception of Buddhist Nirvāna](參閱「中觀派」1037、「依自起派」3055) p3079

上篇:具壽 下篇:具縛
佛教詞典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光大辭典

三無為

梵語 tri-asajskrta。指虛空、擇滅、非擇滅等三種無為...

提和越

(雜名)Devasopāna,譯曰天地。薩曇分陀利經曰:天王...

梵輪

巴利語 brahma-cakka。法輪之別稱。有多種解釋:(一)佛...

驢乳

(譬喻)與牛乳相對,譬似而非者。秘藏寶鑰上曰:摩尼...

了因佛性

(術語)三因佛性之一。了達正性之覺智也。...

增上

取增上者,謂眼等根望能取境界,有增上力故。生增上者...

封體

(術語)謂或於某體以秘法封神佛之神靈者。...

慧財

【慧財】 p1318 瑜伽八十三卷六頁云:言慧財者:謂能招...

因分果分

為因分、果分之併稱。即因之分齊與果之分齊之意。又可...

無縱逸

【無縱逸】 p1051 瑜伽八十三卷十三頁云:無縱逸者:謂...

四大譯經家

中國佛教史上譯經最多、影響最大之四位譯經家。有二說...

抽解

抽身解衣之意。又作抽脫。即自列眾中抽身而出,脫卸袈...

【大藏經】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序 宋、無為子楊傑述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大藏經】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卷第一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序品第一...

【大藏經】佛說無量壽經

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我聞如是,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

【大藏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序 古筠比丘德異撰 妙道虛玄不可思議...

救命的口袋

人之初、性本善,每個人都有善良的本性,但是被後天習...

發心與發願是一回事嗎

發心也就是發願,只是願更為強烈與堅決,更具有目標性...

能持戒不犯,就沒有苦果

出家人頭上燒了幾個香疤,為什麼?還有知道的嗎?三壇...

《佛說離睡經》十種離睡之法

《佛說離睡經》前半部分乃述目犍連尊者獨自在寂靜處經...

禪堂法器與規矩詳解

寺院的中心為禪堂。禪堂有四大法器:鐘板、香板、散香...

精勤修善得梵天之福

佛陀住世時,曾經在古印度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弘法度...

能憶宿命因果本末

【若能至心歸敬及瞻禮讚嘆。香華。衣服。種種珍寶。或...

聖嚴法師:不要讓人生空虛無奈

現在大部分人的生活,幾乎就是日復一日地上班、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