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名 Caturdhyānabhūmi。又稱四靜慮天、四靜慮處、四生靜慮、生靜慮。指修習四禪定所得報果之色界天,或指居於此界之眾生。即色界之初禪天、第二禪天、第三禪天、第四禪天。據俱舍論卷八、卷二十八載:(一)初禪天,此處已不食人間煙火,故無鼻、舌二識,但有眼、耳、身、意四識生起之喜、樂二受和尋伺思惟能力。(二)第二禪天,更無眼、耳、身三識,亦無尋、伺思惟,唯有意識及喜受、舍受(非苦非樂之感受)相應。(三)第三禪天,唯有意識活動,與樂受、舍受相應。(四)第四禪天,唯有與舍受相應之意識活動。前三禪天各有三天,第四禪天則有八天,合為色界十七天。其一一天之名稱及名義之由來,分載於俱舍論卷八、順正理論卷二十一。然關於色界諸天之廢立,其他經論亦有舉出十六天、十八天、二十一天、二十二天者。又狹義之四禪天僅指第四禪天,包含無雲、福生、廣果、無煩、無熱、善現、善見、色究竟等八天。[長阿含經卷二十、佛本行集經卷九、大般若經卷四○三、大毗婆沙論卷九十八、卷一三六、立世阿毗曇論卷六、大智度論卷九、俱舍論光記卷八、卷十一](參閱「四禪」1843、「色界」2545) p1846
上篇:四禪八定 下篇:四禪比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