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有四義,即:(一)就字體而言,指梵語悉曇章之生字根本,如摩多(母音)十二字、體文(子音)三十五字等各別偏立,未成全字,以義未具足,故稱半字;摩多、體文相合而成全字,以義理皆具足,故稱滿字,如毗伽羅論(梵 Vyākarana,即文法書)。據北本涅槃經卷五載,譬如長者,唯有一子,長者欲令其子受學速成,然因子年幼,故教其半字,而不教授滿字毗伽羅論。此則譬喻中之半字,即指小乘聲聞之九部經;滿字毗伽羅論,則指方等大乘經典。同經卷八亦載,佛陀說法,初說半字以為根本,舉凡各種記論、咒術、文章、諸陰等之實法皆屬之;凡夫學之以為根本,然後始能了知是法非法。
(二)就所說之法而言,實說「世法」為半,實說「出世法」為滿。又出世法中說小乘為半,說大乘為滿。
(三)就所生而言,生煩惱者為半,生善者為滿。又生善之中,生世善者為半,生出世善者為滿;就出世善之中,生小乘之行者為半,生大乘之行者為滿。北本涅槃經卷八載,半字為煩惱言說之根本,滿字乃一切善法言說之根本。譬如世間為惡者,稱為半人;修善者,稱為滿人。[涅槃經義記卷四(慧遠)、出三藏記集卷一、大涅槃經疏(吉藏)、悉曇藏卷七(安然)]
(四)於教判方面,歷來有曇無讖、慧遠、菩提流支、智顗、窺基、湛然等人,根據半滿二字之本義轉用為教相判釋之獨特解釋。諸師所判立之說法不一而足,然大抵皆以此二教分別表示大(滿)小(半)乘二教。(參閱「半滿二教」1597) p1591
上篇:半印 下篇:半制大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