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行學派】奉行《瑜伽師地論》等教說為宗派的,稱為瑜伽行學派,又作瑜伽宗,這是與印度中觀學派對立的大乘教派。公元五世紀之間,傳說在兜率天宮的彌勒菩薩,於中印度阿瑜陀國阿瑜遮那講堂,為無著論師說《瑜伽師地論》、《分別瑜伽論》、《大乘莊嚴經論》、《辨中邊論》、《金剛般若論》。無著秉承彌勒之說,並著《攝大乘論》,《顯揚聖教論》等論著以弘揚之。繼而世親論師轉小入大,撰《十地經論》、《唯識三十論頌》等以光大其說。世親之弟子陳那亦作《觀所緣緣論》、《入瑜伽論》等以宣揚瑜伽思想,復著《因明正理門論》而定因明之論式。同時復有親勝、火辨二大論師註釋世親之《唯識三十論頌》。相繼而起者另有德慧、安慧、護法、難陀、清辨、戒賢、淨月、勝友、最勝子、智月、法藏、智光、無性、親光等諸師,相繼發揮三性中道之旨,提倡觀行萬法唯識的妙理,以悟入真如之性。 瑜伽行學派本與中觀學派世代對立,彼此論難。然八世紀初,寂護及弟子蓮華戒融合中觀自立派與瑜伽派的思想,成立瑜伽中觀自立派。此派思想,有關勝義諦者乃採用中觀自立派的論點,有關世俗諦者則依據瑜伽唯識的立場。八世紀後,印度佛教傳入西藏,西藏佛教改革者宗喀巴以甚深觀、廣大行,意圖綜合般若中觀與瑜伽唯識兩派。八、九世紀以後,瑜伽派為中觀派綜合攝取,獨立學派不復存在。在我國,以北涼曇無讖所譯的《菩薩地持經(即瑜伽師地論菩薩地)》、劉宋求那跋摩之《菩薩善戒經》,及北魏菩提留支、勒那摩提等之《唯識二十論》、《十地經論》等為瑜伽派經論的最早譯介。其後,我國的瑜伽派漸分為地論宗與攝論宗;前者系以《十地經論》為主,後者則以《攝大乘論》為主。兩宗雖同立『八識緣起』之說,然地論宗以阿賴耶識與如來藏心同視為真識,攝論宗則視阿賴耶識為妄識,故別立第九阿摩羅識,此為兩宗論點最大的歧異。直至唐代,玄奘自印度遊學回國,譯出《瑜伽師地論》、《顯揚聖教論》、《辨中邊論》等論,又糅譯十大論師的《唯識三十頌釋論》為《成唯識論》等書,乃展開該學派的教說,其弟子窺基復加以宏揚,而有大乘唯識宗的創立。參閱『法相宗』、『唯識宗』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