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四禪

【法界次第初門】  大字體  護眼色

 一初禪 二二禪 三三禪 四四禪

今次諸戒品而辨四禪者。上所明戒相。雖復粗細有殊。終是同防欲界身口外惡。既未除細亂。豈能超出欲界之境。若自尸羅皎潔。志在禪門。專修五法(五法在下別出科目)則色界清淨四大自現身中緣。是以次第獲得根本四禪種種勝妙支林功德爾乃因超欲網果居色界。通名禪者。禪是西土之音。此翻棄惡。能棄欲界五蓋等一切諸惡。故云棄惡。或翻功德叢林。或翻思惟修。今不具釋。而言根本者。以無量心背舍勝處一切處神通變化及無漏觀慧等種種諸禪三昧。悉從四禪中出。故稱根本

初禪有五支 一覺支 二觀支 三喜支 四樂支 五一心支

一覺支 初心在緣名為覺。行者依未到地。發初禪色界清淨色法。觸欲界身根。心大驚悟。爾時即生身識覺。此色觸未曾有功德利益。故名覺支

二觀支 細心分別名為觀。行者既證初禪功德。即以細心。分別此禪定中色法諸妙功德境界。分明無諸蓋覆。如是等功德。欲界之所未有。故名觀支

三喜支 欣慶之心名為喜。行者初發禪時。乃有喜生。但分別未了。故喜心未成。若觀心分別。所舍欲界之樂甚少。今獲得初禪。利益甚多。如是思惟已。則歡喜無量。故名喜支

四樂支 怡悅之心名為樂。行者發初禪時。乃即有樂。但分別喜動踴心息。則恬然靜慮。受於樂觸怡悅之安快。故名樂支

五一心支 心與定法一。故名曰一心。行者初證禪時。乃即著定。而心猶依覺觀喜樂之法。故有細微之散。若受喜樂心。自然與定法一。故名一心支

二禪有四支 一內淨支 二喜支 三樂支 四一心支

一內淨支 心無觀覺之渾濁。故名內淨。行者欲離初禪時。種種訶責覺觀。覺觀既滅則心內靜。心與靜色法相應。豁爾明淨。故名內淨支也

二喜支 欣慶之心名之為喜。行者初得內淨時。即與喜俱發。而喜心未成。次心自慶。得免覺觀之患。獲得勝定內淨之喜。歡喜無量。故名為喜支

三樂支 怡悅之心名之為樂。行者喜踴之情既息則恬然靜慮。受於內淨喜中之悅樂。故名為樂支也

四一心支 心與定法一。謂之一心。行者受樂心息。則心與定一。澄停不動。故名為一心支

三禪有五支 一舍支 二念支 三慧支 四樂支 五一心支

一舍支 離喜不悔。此心名舍。行者欲離二禪時。種種因緣。訶責於喜。喜既滅謝。三禪即發。若證三禪之樂。則舍二禪之喜。不生悔心。故名為舍。亦名三禪。樂初生時。是樂三界第一。能生心著。心著則禪壞。故須行舍

二念支 念名愛念。行者既發三禪之樂。樂從內起。應須愛念。將息則樂得增長。乃至遍身。如慈母念子。愛念將養。故名念支

三慧支 解知之心名慧。行者既發三禪之樂。此樂微妙。難得增長遍身。若非善巧之解慧。則不能方便長養此樂得遍身

四樂支 怡悅之心名之為樂。行者發三禪樂已。若能善用舍念慧將護此樂。樂既無過則增長遍身怡悅受樂安快三禪之樂。三禪為最樂。若離三禪。餘地更無遍身之樂也

五一心支 心與定法一。名曰一心。行者受樂心息。則心自與定法一。澄渟不動。名一心支

四禪四支 一不苦不樂支 二舍支 三念支 四一心支

一不苦不樂支 中庸之心。不苦不樂。行者欲離三禪時。種種因緣。訶責於樂。樂既謝滅。則不動之定。與舍俱發。故內心湛然。不苦不樂也

二舍支 離樂不悔此心名舍。行者既得第四禪不動真定。則舍三禪難舍之樂。不生悔心。故名舍支。亦云。證四禪不動定時。不應取定起動念心。若心行舍。則無動念之乖也

三念清淨支 念者愛念也。行者既得四禪真定。當念下地之過。念自功德。方便將養令不退失。進入勝品。故名為念。亦云是四禪中有不動照了正念分明。故名念支

四一心支 心與定法一。名一心支。行者既得四禪舍俱之定。舍念將息。則心無所依。泯然凝寂。一心在定。猶如明鏡。不動淨木無波湛然而照萬像皆現。何故此四禪中。獨名不動定也。初禪覺觀動。二禪喜所動。三禪樂所動。是四禪中先離憂喜。今復除苦樂。故名真定也。三界勝定。無復過此若三乘行人。善巧照了分明。則因此定發真無漏。有漏外道無慧方便。入此定時。不壞身色。直滅其心。入無想定。謂為涅槃。是為邪倒。非涅槃也。從初禪至四禪。有十八法。皆名支者支派也。從四禪中分派。出十八功德。故名支也

上篇:五戒 下篇:四無量心

佛教詞典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法界次第初門

寂種

歡喜涅槃寂滅的種性,如聲聞、緣覺乘之行人是。...

心鬼

(雜語)心邪而於現生作惡業,死後自感責身之惡鬼也。...

元康

唐代僧。初居山野,持誦觀音。貞觀(627~649)年間游...

唄匿

【唄匿】   或梵唄,此雲止。若准律文,唄匿。如法出...

詭詐

謂多貪者。為得如前供養等故。往至他家作如是語。汝等...

熾盛光

(雜語)熾盛光佛頂法也。又熾盛光如來也。...

常受快樂願

(術語)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之第三十九。...

住不動阿羅漢

何等住不動阿羅漢?謂鈍根性,若游散若不游散,皆能不...

色蘊相有三種

【色蘊相有三種】 p0571   瑜伽五十三卷十七頁云:相...

剎那

【剎那】 譯為一念,為時間的最小單位。《華嚴探玄記》...

諸冥

(術語)諸無知無明也。無知無明,冥真實之義,故曰冥...

虎溪岩

位於福建廈門玉屏山北。岩下有溪,相傳古時有虎棲息於...

【大藏經】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時稱...

【大藏經】思惟略要法

思惟畧要法 姚秦三藏羅什法師譯 形疾有三:風、寒、熱...

【大藏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

【大藏經】佛說十善業道經

十善業道經 大唐于闐三藏實叉難陀奉 制譯 如是我聞:...

人之一生——六入緣觸

緣觸這是談到他入到外面去,他就有一個接觸,但是六塵...

禪堂中的茶道

茶道是從中國禪文化中衍生出來的。這不僅因為趙州禪師...

聖嚴法師:老化是自然現象

一般人以為「生」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其實「生」是一...

深心誓出愛慾海,念佛頓斷生死流

人身難得而易失,三途時長而苦重。 深心誓出愛慾海,念...

只有「無住」,才跳得出三界

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

作佛形像的功德

佛言:天下人作佛形像者,其後世所生處,眼目淨潔,面...

大乘佛教的慈悲與智慧

大乘佛教的主要精神,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的話,那就是...

如法放生需要遵循的行為原則

放生是指解救處於生命危險和恐懼之中的眾生,使它們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