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教的生死輪迴

2011/08/04  大字體  護眼色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輪迴現像在到處詮釋。例如風起雲湧,凝聚成雨,雨水被太陽蒸發後變成雲,雲再聚成雨,這種週而復始,是輪迴的現象。連宇宙物理的運轉也是輪迴,譬如春夏秋冬、花開花落等等。可見世間的一切現象都離不開輪迴循環的道理。人,也在輪迴中。我們常常看到電視中受刑的犯人,在面臨死亡的那一刻,拍著胸膛豪邁的說上一句:「砍頭不過是個碗大的疤,十八年後老子還是一條好漢。」可見人是相信輪迴的。在近代,西方心理醫師利用催眠術喚起病者的前世記憶,震驚全球。那麼什麼是生命的輪迴呢?

一、何謂生命輪迴

佛說:死亡,只是此期生命形式的消失,我們離開這個世界,卻離不開輪迴不息的六道,離不開炙然火宅般的三界。在出離生死之前,生命仍將延續,所做的種種業力,也將跟隨著並影響著我們。「六道」,佛教的六道即指天道、人道、修羅(神)道、傍生道、鬼道、地獄道,這都是由於五戒十善及十惡五逆(十善的反面是十惡,殺父、殺母、殺羅漢、破壞僧團的和合、出佛陀的身血,稱為五逆)而有的類別,五戒十善分為上中下三品,感生天、人、修羅的三道,十惡五逆分為下中上三品,感生傍生、鬼、地獄的三道。作善業,生於上三道,作惡業,生於下三道。在每一類別中的福報享盡或罪報受完,便是一期生死的終結,便又是另一期生死的開始,就這樣在六道之中,生來死去,死去生來,便稱為輪迴生死。而「業」,即人的行為,主要指身、口、意三業。「身業」是身體的行為,「口業」是種種言說,「意業」是精神意識的行為。「業力」則專指以前(如前世)所表現的行為,可以導致當前(現世)的結果的力量。

佛經云:「眾生之諸業,百劫不毀壞,因緣聚合時,其果定成熟。」佛教認為三世輪迴的主體是「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是種子識,它不是像靈魂那樣的主體,因為阿賴耶識只是一種能力,它能夠聚合業力的種子,因而它是一種業力的聚合體,不斷亦不滅。生命接觸種種境緣後,產生種種的善惡行為,這些行為後果的種子又回薰於阿賴耶識,儲存於阿賴耶識,當肉體死亡時,阿賴耶識最後離去,而在生命體投胎轉世時,最先投生,因此阿賴耶識是輪迴的主體根本。人在輪迴途中,因阿賴耶識中的種子而顯善惡境界,隨遇各種緣而上升善道或墮於惡道,這些都是根據其中的業力而定。

有人提出, 既然有輪迴的存在,為什麼我們對於前世過往的事卻沒有一點記憶呢?道教認為,人在投胎前,一旦喝了「孟婆湯」,就會忘掉過去的種種。西方柏拉圖認為靈魂投胎前要經過酷熱的沙漠,口渴難忍,飲用了「莫愁河」的清涼河水,才去轉世降生,但是一喝了「莫愁河」的水,對於過去的點點滴滴將遺忘盡淨。羅馬人則相信人在投胎時所經過的河叫做「奈思河」,喝了「奈思河」的水,對於前生往事再也思憶不起來。

佛教主張人之所以會忘掉過去的事,是因為「隔陰之迷」。陰指的是「中陰身」, 自亡者斷氣,至轉世投胎前之歷程稱之為 「中陰身」。「中陰身」,六根具足,狀如五六歲孩童,具有神通,能夠穿越銅牆鐵壁,去來迅速,無所障礙,唯有雌性的子宮以及佛陀的金剛座不能穿過。「中陰身」 在最初的四十九天中,每七天一生死,經過七番生死(短暫者僅二七或三七日),等待業緣的安排,而去投胎。由於這個「中陰身」的隔離,使我們忘記前生的種種造作,不知身為何道眾生。

二、輪迴的根本原因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幸福安樂,不願貧困痛苦。但人一旦來到世間就得經歷生、老、病、死,就算有快樂也是短暫的。人為什麼會落入這種苦難的境地?而為什麼這種苦難不是一世,我們總是在不斷的輪迴流轉之中?

根本原因是因為我們的癡愚、貪愛、瞋恚。癡愚即是無明,眾生的意欲大多是盲目的,以盲目的意欲指導行為,這種盲目的不能見到世間實相的意欲就是無明,也是我們執取和貪愛的根源。不了解事相的本性,被癡愚所驅使,對自己喜歡的事物產生愛樂之心,而對不喜歡的討厭的事物產生忿憎感;又因為貪愛與瞋恚,助長了癡愚。因為它們我們的心靈外觀扭曲。

我們常常會說「我覺得」、「我認為」、「我可以」等等這樣的話,這就是由癡愚、貪愛、瞋恚三毒構成的每時每刻的我執。我執,指人類執著於自我的缺點,包括自大,自滿,自卑,貪婪……,或者自我意識太強,或者太關注自己而忽略別人等等。有情眾生為了滿足自身的慾望而做下或善或惡的業,如此種種造成了眾生的苦難。

三、超越輪迴

《圓覺經》裡說:「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慾,故有輪迴。」只要有恩愛貪慾,就逃不出輪迴。輪迴,是生與死不斷循環的過程,印度人認為處於輪迴中的生命是不完美的,因為生靈要接受永恆的輪迴,在世間遭受每一期生命的痛苦也就是無限的。在佛教看來,長生、永生、不死,仍然在痛苦的輪迴之中,唯有無生,才能從生命的煎熬痛苦之中超拔出來,才是究竟常樂的清淨生命。

佛教的最終目標,是解脫,超越,自由,或涅槃,佛教希望人們能夠從現實的苦難之中,達到自由和解脫的「涅槃」境界。涅槃是超越現象無生無滅的一種精神境界。所謂無生的境界,就是超越輪迴,不受生死之苦的境界。

那麼怎樣才能超越輪迴呢?那當看清六道輪迴之苦,並產生出離之心,「汝當求出離,得此佛說教。以恆堅實志,奉行次法規。如像推草寮,摧破死主力。當舍生死輪,滅苦盡無餘。」修持佛陀開示的法教,便能將煩惱如草屋般摧毀,進而除去我執,打破自我中心的迷思,從輪迴中解脫出來。佛陀開示的法教即為戒、定、慧三學。戒,是一種規則,它能幫助我們戒掉不良的習氣、不好的行為,幫助我們遵守一定的人生規則,使我們獲得幸福;定,就是心專注一境,同一時間內專心致意做一件事;慧,表現為正知正見,了解事物的本來面貌。戒、定、慧三學,是清治貪瞋癡煩惑的利器,是使人們逃出生死苦海的法門,是我們求得解脫的道路。由於戒行的精嚴,正知而住,使心不為五欲之境所動,由此進而修定,由修定而離欲,依定而發慧,有慧便可以降伏內心的煩惱,而得到解脫。

有人提出,之前已種下惡業,如何解脫。對於過去已然造下的種種惡業,可以藉由福德智慧的廣增來轉化,福德從行善來,智慧由修道得,所以《優婆塞戒經》云:「善心智慧因緣力故,惡果定者亦可轉輕。」即使是造了五逆十惡的人,若能於臨命終時,至心稱念阿彌陀佛,令聲不絕而具足十念者,便可帶業往生極樂世界下品下生的蓮華之中。此外,禮懺誦經也是佛教特有的修持法門。

四、輪迴的意義

那麼輪迴的存在對我們的人生究竟有什麼意義呢?對生命有什麼意義呢?

似乎總能聽到這樣一句話:「如果有來生,我一定會……」從這句簡單的話可以看出人是相信輪迴的,而生命的輪迴給人以希望。人的生命不止只有短暫的幾十年,這一期的生命結束了,下一期又開始了,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綿延不絕,希望無限。「好比燃燒薪木,一根木柴燃盡了,再加上一根,一根一根地添加,雖然木材各不相同,但是火焰能夠不停地延續下去,薪盡火傳。」

生命的輪迴,給人的心蓋上一座房子,約束淨化人的心靈。當有情眾生「確信業報由各自負責」才不會像賭徒那樣,不計後果押注,恣意揮霍自己的人生,也不會受到外界的種種誘惑,種下惡業。善惡自造,苦樂自招心不敢如野馬,任性而行。

生命的輪迴,給人精神上的寄託,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在輪迴面前,即便是天上的「神」也不能脫離「業」,這樣人才能真正的達到平等的境界。不管你是俯看眾生的達官貴人也好,還是跪坐街頭以行乞為生的乞丐也好,都不可能避免的進入六道輪迴中。而在輪迴中,神無權主宰人的下一世生命,而是由人自己的業力所決定,根據人自做的業力,而產生千差萬別的苦樂果報。從乞求神靈賜福予我們不要降禍的神權控制中超脫出來,主宰我們的是自身的業力,神不能給我們幸福,也不能剝奪我們快樂的人生,自己才是起惑造業,輪轉生死的掌權者。

有了輪迴,現世的生活才有意義,短暫的塵世生命才有了著落。「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會讓現世的人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會更加謹慎。有了因果輪迴,這個世界就會少了許多惡,肆無忌憚的貪官污吏就會少很多,盜賊詐騙就會少很多,就會少了爾虞我詐、爭名奪利,多了行善積德,現世就會變得美好一些。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胎生是什麼因緣而投胎

看四生成就。先看詳示胎生。 見明色發,明見想成,異見...

佛陀說愚癡有六苦,唯有念佛得大解脫

釋迦牟尼佛在經典裡說到,愚癡的苦,有六種之多: 一、...

帶著前世記憶的一品高官

清朝初年有一位記得前世經歷,深受順治、康熙皇帝賞識...

人類普遍的一種的悲哀

我們一般人的生活情態,從早上睜開眼睛離開床鋪,到晚...

眼前活計放不下耳

我們不能真為解脫生死而修行眼前活計放不下耳,這是一...

不用三祇修福慧,但將六字出乾坤

不用三祇修福慧,但將六字出乾坤。如來金口無虛語,歷...

為何會有「魚鳥龜蛇」這類卵生眾生

卵是因想生,就是說這個眾生過去生當中接觸六塵,他的...

遇安禪師的生死自在

溫州瑞鹿寺上方遇安禪師,天台德韶國師之法嗣,福州人...

【大藏經】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

佛在舍衛國祇洹阿難邠坻阿藍。時佛傷哀諸所有生死之類...

【大藏經】【註音版】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弘化社32分本)...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盂蘭盆經

佛說盂蘭盆經...

【大藏經】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與大比...

為什麼佛菩薩都不穿鞋

佛不著履,有三因緣: 一者,使行者少欲。 二者,現足...

【推薦】你下輩子的房子買在哪裡

我在觀音寺認識一個師兄,曾經和我一起住過,40多歲時...

以真空妙有來調伏內心,這才是真正的阿練若

在唯識的教法當中,把勝義的道理分成四種: 第一個,世...

人生的方向該往哪個地方走

完整人生的五個層次,第一生存,第二生意,第三生活,...

不遇明師總是閑,自作聰明空費力

從前有一個人,在某天夜晚對他的兒子說:明天一早,你...

不飲酒戒

酒會亂性,使人失去理智,不得清醒糊里糊塗,一旦酒精...

念佛攝心的方法

原文: 至於念佛,心難歸一。當攝心切念,自能歸一。攝...

佛陀開示不能吃肉的原因

這時,大慧大士又問佛說:為什麼學大乘菩薩道的人不吃...

控制憤怒情緒的策略

大多數憤怒管理計劃都借助認知行為療法的一些技巧來幫...

念佛必須要明理,千萬不可忽視

教理不明,修行就不得力,說個不好聽的話,就是盲修瞎...

「忍」的重要性

從佛教的角度來講,忍是一種度化眾生的法門,具有深刻...

我為什麼要選擇淨土法門

末學學佛已有幾年,先是學禪宗,近來才開始修淨土。 末...

聖嚴法師《慚愧心》

凡夫眾生通常同時具有兩種個性,一是虛驕、自負,一是...

正智正念隨緣住

佛陀曾有一段時間游化至跋只國,淨住鞞舍離的庵羅園中...

本份事

石榴禪師有一次看到侍者拿著缽盂往齋堂方向走,就把他...

袈裟的由來與殊勝之處

袈裟,梵語音譯為迦沙曳,義譯為不正、壞、濁、染等。...

【佛教詞典】象寶

(動物)轉輪聖王七寶之一。為乘駕而感得像之最勝也。...

【佛教詞典】佛土

佛土在經論中有時也叫做佛剎、佛界、佛國、淨剎、淨界...

【視頻】世間什麼苦最難忍

世間什麼苦最難忍

【視頻】慧律法師《大小乘戒律之差別》

慧律法師《大小乘戒律之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