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婆塞戒,雖為身命,不得酤酒。若破是戒,是人即失優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優婆塞,臭、旃陀羅、垢、結優婆塞。是名六重。」
在家菩薩戒的第六條重戒是不得酤酒。酤酒,即賣酒。如辦酒廠,開酒吧、酒店一類。在家居士受了菩薩優婆塞戒後,若為營生開食雜店等,絕不可以賣酒;若是辦酒廠,開酒吧、酒店之類,那就更要改行了。為什麼不可以賣酒?據《大智度論》中舉飲酒有三十五種過失(注①)。這裡只簡單地舉三條不能賣酒的理由。
一、成他惡業故。因為酒裡面含有酒精成分,飲了能刺激人的神經,使人神智糊塗。酒醉之後,無論什麼罪惡都有可能做出來。一人酒醉,一人肇事;多人酒醉,多人肇事。酒賣得越多,出的事故也就越多。所以罪業也就越大。
二、失他善行故。因為飲酒過度,必致身心疲憊,該做的事提不起精神去做。放逸懈怠,應生善不生,已生善皆滅。
三、損害他故。我在八一年曾看過一則有關飲酒的報道,感到十分震驚,當時就便記錄下來,想借此勸告好飲酒的朋友。
據意大利統計,該國每年死於肝硬化的兩萬人中,有40%以上是酗酒造成的。從1971年到1980年的9年中,有94500人死於由酒精引起的疾病。酒後開車造成的大小交通事故達56000起,有31000人因車禍喪生。因過量飲酒導致精神分裂乃至神經機能衰竭而死亡者達4500多人。1750人因醉酒而自殺。有關離婚案中起因於酗酒者比其他原因多ll倍。25%的虐待兒童罪和55%的亂 倫罪都是因酗酒引起的。又據日本厚生省同年八月公佈:估計日本全國已有2200000人需要治療的酒精中毒者。因嗜酒過度造成的酒精性肝炎患者,約有400000人。
單就這些數字看就已經夠嚇人了,其它因醉酒而引起兇殺等的犯罪案件以及因醉酒而發生的意外事故,尚未見詳細報道。我國人口眾多,平常會飲酒的人不在少數,因飲酒而導致種種不幸的事時有所聞。單從最近幾年在各地所發生的假酒案,就有不少人死於酒精中毒。這些悲劇當然都與賣酒脫不了關係。
經文:「優婆塞戒,雖為身命,不得酤酒。」
這句經文是說受過優婆塞戒之後,即使為著保住自己的身命,也不可以作賣酒的生意。其實這條戒並不難持。因為除了不賣酒,還有很多事業可以營生,決不會因為不賣酒就會危及自己的身命。就算不賣酒真的就會危及自己的身命,但想到賣酒與人,害人不淺,罪過極大,菩薩也是決不肯去為的。
「若破是戒,是人即失優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優婆塞,臭、旃陀羅、垢、結優婆塞。是名六重。」
若優婆塞受戒之後,仍要賣酒,具六個條件即為破戒。
一、是酒。包括其它飲後能令人迷醉的飲料。
二、酒想。自己知道是酒。
三、酤意。即為希求得利而賣酒。
四、受得值。即接受價值。
五、授與酒。即授給對方酒。
六、前人領。對方接酒,便為結犯。
或許有人要問:酤酒一事,資生之業,自己不貪不飲,為什麼結為重戒?若貪飲酒,斷智慧種,為愚癡人,何故反輕?
答:這是因為菩薩凡事以利他為前提。飲酒但自迷惑;賣酒與人,迷惑一切,會給眾生造成嚴重損害,所以結為重戒。
此中第四,即使不受價錢,以酒送人,也一樣結犯。
但若雖似酒色酒香,而無酒味,飲不醉人,不犯。又藥酒為治病救人故,雖亦希利,與人無損,酤者無犯。
酤酒果報,如經中云:「酒河地獄,是釀酒家罪;酒池地獄,是酤酒家罪;灌口地獄,是飲酒人罪。」 是知酤酒雖得世間薄利,卻失去學佛大利;且將來還要受酒河、酒池地獄的苦報,試問有誰願意做這大虧本的生意?
以上優婆塞六條重戒大略就說到這裡。下面一段經文是結重起輕。
「善男子!若受如是優婆塞戒,能至心持,不令毀犯,則能獲得如是戒果。善男子!優婆塞戒,名為瓔珞,名為莊嚴,其香微妙,熏無邊界,遮不善法,為善法律,即是無上妙寶之藏,上族種姓,大寂靜處,是甘露味,生善法地。直髮是心尚得如是無量利益,況復一心受持不毀!」
這一段經文是勸勵讚歎持戒的功德。意思是說善男子善女人,若是受了這菩薩優婆塞戒,能至心行持,不使所受的戒有所毀犯,就能獲得像下面所舉的這許多戒果。戒果,即由持戒所得的成果。
佛告訴善男子善女人說:「優婆塞戒,名為瓔珞。」 瓔珞是由珠寶等編綴而成的裝飾品,印度一般王公貴人佩戴在身上,代表尊貴的意思。以此比喻受了優婆塞戒的善男子善女人,若能淨持優婆塞戒,便是世間最尊貴的人。
「名為莊嚴。」 莊嚴是美好、偉大、崇高的意思。經中常就佛菩薩於因位時發大誓願,為利益眾生不惜身命,積功累德以嚴飾其身,稱之為莊嚴。在這裡是說善男子善女人若能淨持優婆塞戒,就能完成其美好莊嚴的人生。
「其香微妙,熏無邊界。」 香,指好的名聲,如留香百世。意謂能淨持戒,則好名聲遠聞無邊法界,留芳千古;若是犯戒破戒,則惡名昭彰,遺臭萬年。
「遮不善法,為善法律。」 即持此優婆塞戒,能遮止種種不善的行為;能自覺主動地去做種種應該做的善事好事。
「即是無上妙寶之藏。」 因為此菩薩戒廣具一切功德法財,故如同寶藏。凡一切諸佛,無不以此戒為本源,一切菩薩萬行莊嚴,亦無不以此戒為根本。所以能持淨戒,即能出生無上菩提妙寶。
「上族種姓」,指當時印度四種社會階級中居地位最高上的族姓。就十法界言,佛菩薩才是上族種姓。喻能持淨戒,受人尊重,即為上族種姓。
「大寂靜處」,離煩惱苦患叫做寂,得安樂自在稱為靜。能持淨戒,則能斷除一切煩惱苦患,得大安樂自在。
「是甘露味」,甘露是不死之藥。喻能持淨戒,則如飲甘露法味,由此而證法身常德。
「生善法地」,善法地謂諸佛國土,能持菩薩淨戒,則諸佛國土隨意往生。
「直髮是心,尚得如是無量利益,況復一心受持不毀。」 謂優婆塞優婆夷受戒之後,只要能直髮此持戒的心,尚且能獲得像上面所說的許許多多功德利益,何況更能把戒法落實到日常生活中,一心受持而不毀犯呢?這裡所說的一心受持,即是把持戒當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去看待。而且非常認真地去行持,如經中所說「乃至小罪,雖為身命,尚不毀犯。」 這樣才算是一心行持。決不是像有些人,到這裡掛名受戒,湊湊熱鬧,一出戒堂,過不了多久,便把所有戒法都丟得乾乾淨淨,更何談得上一心行持。我相信在座的諸位菩薩,是一定不會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