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品中舍利弗又打了一個妄想——飯點到了,大家的午餐怎麼解決?維摩大士馬上觀到了他的心念,就說你不要老想著一口一口地吃那頓飯,真想吃點沒吃過的好東西,等會兒讓你胃口大開。意思是在欲界待久了,只知道用舌根來品味著吃東西,殊不知業已形成的未必是唯一的、合理的,十方國土中進食的方式多種多樣,不可思議。
接著入到三昧中,以神力示現給現場大眾,現見上方眾香佛國中的清淨大菩薩眾,都是以受用香氣長養色身,以香氣宣佈佛法。我人依本品的這段情節來了解一下,凡夫滋養色身,聖者滋養法身,在法界內到底有多少種「進食」模式。
佛說眾生的進食方式總說有多達有九種:第一種稱之為「段食」,吃東西的時候要分分段段地咬碎了再嚥下去,這其中要有香、味、觸三法共同參與,形成感官體驗的進食;
第二種叫「觸食」,當眼、耳、鼻等六識觸碰到可愛的外境而生快樂感,能夠長養身心,比如喜歡看球賽、聽演唱會可以廢寢忘食,就屬於這麼個情況;
第三種叫「思食」,第六意識想著好事而生起進食快樂,滋養充益色身諸根,「望梅止渴」就是典型事例;第四種是「識食」,比如說地獄內的眾生,還有無色界的天人,他們都是以阿賴耶識的相續不斷,而自認為是當下生命的存在。以上進食雖分四種,但同都屬於世間食。
下面五種都屬於出世間食。第五種叫「禪悅食」,指修行的道人入到禪定中,此禪定就可以滋養諸根而不會壞,虛雲老和尚一入定半個月不吃飯,還活得好好的,就是禪悅為食;
第六種叫「法喜食」,道人聽聞到佛法而生歡喜,便可以滋養慧命,連帶長養身心,比如聽講《法華經》過了六十小劫,在場的人感覺只有一頓飯的功夫,就是法喜充滿才能這樣;
第七種叫「願食」,大道心的修行者,發起四弘誓願而持心身,修六度萬行精進不懈,比如有些行者,他能用超於常人的精力幹許多利益眾生的事情,也看不出來有多累,就是願力在相資;
第八種叫「念食」,修行之人常憶念執持出世間的善法境界,護念不斷節節攀升,滋長法身慧命者;第九種叫「解脫食」,斷除世間煩惱之束縛,完全證得涅槃之究竟寂滅樂,而長養身心。
放眼法界,所進之食就有諸多種類,如果沒有佛的正遍知功德,我人整日就只知道吃飽喝足,哪裡意識到除了色身還有法身,除了靠食物、妄想、煩惱活著,還有禪悅、法喜、願力之解脫之食。
維摩詰經·香積佛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