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此國見,彼國眾生本所不見,亦復不聞。
就是說,這種災惡的相狀是其中一個國家能看得到、聽得到、感受得到,但另外一個國家完全看不到、聽不到,也完全感受不到。
這句話主要是在講什麼觀念呢?就是講到前面說的「當處發生,當業流轉」。就是說,我們的果報體是每一個人的心性一念妄動以後產生了業力,也在我們心性當中表現出來讓自己來受用。自己造業,自己變現出來給自己受用,就叫「當處發生,當業流轉」。這句話意思就是說,外在的世界是我們的內心世界變現出來的。
我們講一個歷史的公案來加以說明。春秋時代宋國景公的時候,宋景公有一天晚上下了殿以後,突然覺得心裡面悶悶不樂。所以我們心裡面是一個很重要的卦相,心裡面其實就是一種相貌。他就請占卜的師傅來占卜,看到天上出現了兇惡的災星。這個時候宋景公就很緊張,心裡面悶悶不樂,天空又出現了災星。他就把他的一個很有智慧的大臣子韋請過來,跟子韋說:「我心裡面感到非常的煩悶,好像有什麼不吉祥的事情要發生一樣,然後天上又出現了災星,應該怎麼辦呢?你幫我想個辦法。」
這個大臣說:「從這個災星來看,這個災難跑不掉,一定要出。大王!你最近會有大災難出現。」但是子韋說:「根據我所學的智慧,我們這些道術是可以把這個力量移轉掉。要不這樣子,大王!我幫你做一個法會,把這個災難的力量移到宰相的身上,由他來承當。你說好不好?」
宋景公說:「不行啊。我是國君,宰相是聽我的。我做錯,我自己負責,怎麼是宰相來負責?這不合道理,不可以,不能由宰相來負擔。」那么子韋說:「宰相不能負擔這個業力,我們可以移之於人民,把這個災難給人民。這個時候人民會有很多人產生病痛,把這個業消掉。」宋景公說:「我身為國君,要造福人民;我造福人民都來不及,怎麼能把這個災難去送給人民?這個不對,不可以,不合道理。人民沒有錯。」那么子韋說:「移之宰相不可,移之人民也不可,要不這樣子,我們做個法把這個災難的業力移之於饑饉,讓老百姓饑荒,把這個業釋放出來。」
宋景公說:「不可以啊!老百姓饑荒很痛苦的。那這樣子,不要移了,乾脆由我來承當好了。」宋景公講完以後,子韋就拜下去說:「君有仁慈之心,天必厚賞之。」他說:「君王你現在起了三個堅固的善念,我跟你講移之於宰相,你說不可,第一個善念;第二,移之於人民,你又說不可,第二個善念;第三個,移之於饑饉,你又說不可。」他說:「你生起三個重大的善念,上天一定要重重地賞你。」果然,第二天再請星座官來看災象,已完全消失掉了。
當然,從佛法的角度,不是上天賞他,諸位知道誰賞他嗎?「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我們一念心性是本來清淨、本來無一物的,但是我們動一個念頭以後,「當處發生」,這就是一種力量。這個力量可能是一個善的力量,也可能是一個邪惡的力量,就保存在心中了。因緣成熟的時候,這個力量怎麼樣?「啪」,釋放出來!
他做了諸侯國君,但是他以前的惡業有時候也會起現行。遇到惡業起現行的時候,我剛剛講過,一個人可以煩惱現前、業障現前,但不能起顛倒。他必須保持善念,保持正念,保持慈悲心。他一念心中惡業的妄動,結果「心生則種種法生」;這個時候他起了慚愧心、懺悔心,「心滅則種種法滅」,結果他心中的罪業也消滅了。完全是自己的心念。
如果這個時候宋景公起顛倒,他業障現前的時候,把這個災難做法移之於人民,我看宋景公後果不堪設想。惡業起現行的時候又造一個惡業,火上加油。所以我們可以看得出來,這個宋景公是有觀照力的。
這個地方是說明,不管是別業也好,共業也好,總而言之,是怎麼有的?「當處發生,當業流轉。」就在我們一念心性當中,一念的妄動而顯現;也因為我們一念的覺悟而消滅。這個就是整個生命的緣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