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承遠大師生平及淨土思想

2020/11/15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承遠大師生平及淨土思想

一、承遠大師的生平

承遠大師(公元七一二年—八〇二年),俗姓謝,四川綿竹縣人,出家前學道於成都唐禪師(處寂禪師)。開元二十三年(公元七三五年),二十四歲的大師離開四川到荊州玉泉寺,依惠真法師剃度學道。後遵師命去南嶽衡山,從通相律師受具足戒,於其座下學經、律。

此時從天竺遊學歸來的慧日法師(慈愍三藏),由長安到廣州弘傳淨土法門,承遠大師久聞其名,仰慕至極,乃不遠千里前去拜謁慧日法師,乞教修行要義。慧日法師對其開示云:「如來付受吾徒,用弘拯救;超然獨善,豈曰能仁?」隨即教他依《無量壽經》來修念佛三昧,樹功德幢,以濟群生。(據《南嶽彌陀寺承遠和尚碑》)慧日法師的教誨使大師明確了修道的方向及旨趣,由是頓息諸緣,一心專修淨業。

天寶初年(公元七四二年),三十一歲的承遠大師參學已畢,回到衡山,依照慧日法師的教導,一方面精進修念佛三昧,另一方面弘教濟生。大師剛回到衡山時,在山之西南以樹枝、茅草搭建了非常簡陋的精舍,內中僅安置經像,名為「彌陀台」。

此時大師的衣食也沒有保障,有人供養食物則吃,無人供養則食野果、花草;衣著唯求御寒蔽體而已。大師萬緣放下,精勤苦修,證得念佛三昧,常感聖境現前,所謂「恆於真際,靜見大身,花座踴於意田,寶月懸於眼界」(《南嶽彌陀寺承遠和尚碑》)。

遠近道俗逐漸聞知承遠大師的德業,紛紛前來親近乞教。大師悲智雙運而行教化,立中道而教之權巧,為使眾生速得成就,特開示念佛法門,勸導大眾求生淨土。此外,為了方便度化一切有緣眾生,大師將經教法語、彌陀名號等書寫在大街小巷,鐫刻於山岩溪谷,俾使人們耳濡目染,互相傳誦。

由於大師高深的道德和善巧的教化所感,出現了「南極海裔,北自幽都,來求厥道」(《佛祖統紀》)的盛況,「人從而化者以萬計」(《南嶽彌陀和尚碑》),「前後受法弟子百有餘人」(《南嶽彌陀寺承遠和尚碑》),受法弟子中就包括後來被尊為蓮宗四祖的法照大師。

永泰元年(公元七六五年),法照大師在廬山修禪定。一日入定,極樂聖境現前,見一襤褸僧人侍於阿彌陀佛之側,詢知是南嶽的承遠大師。出定後,法照大師即前往衡山拜見承遠大師,受其教導,由禪觀而轉修淨土。

隨著求道者的日漸增多,大眾見承遠大師居處破舊,粗衣敝食,生活清苦,便為大師搭建茅篷,並且發心營造殿宇。對於這些,大師既不拒絕,也不營求。殿寺建成以後,題名為「彌陀寺」。營造殿宇的結餘,大師都佈施給飢餓病苦之人。

而大師自己則仍然一如既往地堅持儉朴的生活習慣和精進念佛的修行作風,於道場中領眾辦道,弘教濟生。即便是晚年,大師依然為大眾作表率,白天領眾共修、過堂時先於大眾到達,夜晚在房中至誠念佛直至凌晨。

對此,《南嶽彌陀寺承遠和尚碑》中作了這樣的描述: 「期頤將及,志力無法替,早鐘會食,到必先眾,夕磬虔念,居恆達晨,其克己練心,慎終如始,皆此類也。」

後來,代宗皇帝奉法照大師為國師,聞法照大師言其師有至德,便也推尊承遠大師,頂禮有加,賜大師所住持的寺廟為「般舟道場」。

承遠大師於唐貞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公元八〇二年)告別諸弟子,安詳示寂於彌陀寺,享年九十一歲。

二、承遠大師的淨土思想及德業

大凡祖師大德垂跡於世,化導眾生,無外乎身教與言教二者,或側重於某一面,或是二者兼具,都是應機施教。言教可以引導學佛者獲知修行的理論,身教則從真修實幹中率身垂范,以感人心。承遠大師的淨土思想沒有以文字形式保存,而是通過自身的行持及教化眾生的實踐展現出來,並流傳至今。

換言之,大師的淨土思想就體現在他的日常德業之中:嚴持淨戒,清淨自活;勤苦修行般舟三昧,成就念佛三昧而樹功德幢;善巧化導,激勵眾生精進念佛,往生安養。

承遠大師的淨土思想源於慧日法師的教誨。慧日法師作為一位蓮宗大德,雖然沒有列入祖師位,但對蓮宗弘傳有重要貢獻。慧日法師蒙觀世音菩薩教誨,提倡持名念佛之法,推崇般舟三昧之行,著有《往生淨土集》《般舟三昧讚》等淨土論集。

有感於當時一些禪宗修學者不注重戒律、空談心性、貶抑淨土而貽誤眾生的情況,慧日法師提出融通各宗而會歸淨土的思想。後來諸多的祖師大德都繼承了這一思想,比如永明大師、元照律師、蓮池大師、蕅益大師等。

承遠大師乞教於慧日法師時,慧日法師對大師期望甚深,以《無量壽經》授予大師,指導和勉勵大師嚴持淨戒,精勤修行,成就念佛三昧,樹功德幢。關於念佛三昧,蓮池大師在《佛說阿彌陀經疏鈔》中作了這樣的描述:「事理者,如來一語,事理雙備,故同名一心,有事有理,如《大本》云‘一心繫念’,正所謂一心不亂也,而事理各別。」(說明一心不亂有事一心與理一心。)「理一心者,如前體究,獲自本心,故名一心。」

「斯則(理一心)能所情消,有無見盡,清淨本然之體,更有何法而為雜亂?以見諦故,名理一心也。言慧者,能照妄故。兼定者,照妄本空,妄自伏故。又照能破妄,不但伏故。」

「理一心者,念而無念,即實相也。蓋彼以無念正入,此以有念巧入,作用稍別,究竟不殊,是故同名念佛三昧。」(詳細解釋理一心,即念佛三昧的內涵。)

「既得一心不亂,始知蓮華行樹種種莊嚴,並非心外,何必耳聽金言,方是彌陀說法;娑婆印壞,始名淨土文成者哉!然則珍禽庶鳥,瓊院茆堂,何劣何優?何淨何穢?故曰西方在目前也。」(念佛三昧所證的淨土境界)念佛法門不僅修行簡單、穩妥,而且成就殊勝,以此成就自利,並化導眾生,契理契機。承遠大師終其一生,都在躬身實踐這一思想。

承遠大師修持念佛三昧所成就的境界,非凡愚所能臆測言表,令後輩學人高山仰止。前文提到的法照大師於定中見到承遠大師在極樂世界侍於佛側,即可證明承遠大師的非凡境界。清悟開法師在《蓮宗正傳》對大師「生即侍佛」的奇異事蹟,作了如此的評述:「羸形垢面,尚在娑婆,而正定中人,已見侍佛側矣。苟非潛修密證之功,曷臻乎此!」若以大師後來「六十餘年,苦節真修,老而彌篤」(《南嶽彌陀寺承遠和尚碑》)的修持功夫來論,已臻何種境界,真的是難思難議!

承遠大師以一生勤苦的修行真正樹立了念佛法門功德幢,證明了念佛三昧的成就無比殊勝,是諸三昧中王,是寶王三昧。由此不僅鼓勵諸念佛人勇往直前地精勤念佛,更吸引、攝受禪、教、律等各宗人士兼修念佛法門,匯歸淨土。大師的德業感召著一代又一代的淨土修持者追隨大師的足跡,為淨土法門的弘傳精進不怠。

三、對吾輩念佛人的啟示

承遠大師給我們示現了一個念佛人的幢相,時至今日,追思大師的淨土行持,依然有振聾發聵之感。大師是一位念佛成就者,作為一個志在此生成就往生淨土的念佛人來說,自應以大師為楷模,勉力而行。茲將幾點感想與諸蓮友分享:

首先,修行人要發菩提心,自利利他。但是若我們沒有實際的修持就妄想廣泛地攝受、教化眾生,很有可能會讓我們業識中的煩惱種子起現行,攀緣五欲六塵,將成就淨業變成了口頭活計,如此自利不能成就,利他也恐成畫餅。

其次,應該過簡單、清淨的生活,少欲知足,各種資生用具盡可能少,飲食和衣物能夠保障正常生活即可,謝絕不必要的人事因緣,對增上我們的淨業修行有重要作用。

其三,所謂「戒為無上菩提本」,要嚴持重戒及性戒,盡可能持好遮戒及方便戒,這是佛弟子的本分事,也將增上我們的修行。

其四,要正念求度,唯此為大,放下一切名聞利養之心,痛念無常之可怕,有效對治懈怠、放逸及貪瞋癡等煩惱。如此我們的心地在用功時能夠保持寂靜、安穩、相續的狀態。

其五,聞思修淨土五經一論及蓮宗祖師大德的著作,思維娑婆世界之苦,常觀極樂世界之樂,建立深信切願。

最後,要發精進勇猛之心,努力剋服身心上的各種困難和考驗,以信願為引導,長久、至誠地持念彌陀名號,真正成就往生大事。

如此,我們現生以承遠大師為榜樣,遵從大師的教導,精進念佛,臨終時一剎那中離五濁,便可以與大師把手同遊於極樂淨土,豈不快哉!

《淨土》2019年第6期    文/道鼐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廣欽老和尚100句行持語錄

1、我們修行主要是專心於佛號,心心念念不離佛號,四...

四祖道信大師的開悟因緣

四祖道信大師,俗姓司馬,河內人(今河南沁陽縣),生...

三車祖師--窺基法師

● 一坐坐了幾千年 前邊提到坐禪要有忍力,不怕苦二十...

佛門孝子通琇國師度化母親

清朝玉琳通琇國師,俗姓楊,是江蘇延陵望族。明朝萬曆...

淨宗四祖-法照大師

1.生平 法照大師(公元747---821年),身世事蹟多不詳...

普陀山的和尚說普陀山的事兒--誰是高僧

普陀山有三大寺,我們現在第二大寺法雨寺的山門口,前...

阿那律陀尊者為什麼叫做無貧

阿那律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

星雲大師《文人與禪》

各位教授、各位同學: 今天承蒙貴校的邀請,能夠有機...

【大藏經】佛說食施獲五福報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告諸比丘:...

【大藏經】大智度論

大智度論卷第一 大智度論卷第二 大智度論卷第三 大智...

【大藏經】【註音版】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大藏經】瑜伽菩薩戒本

《瑜伽菩薩戒本》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度過人生種種難關,要做到這四點

在寺院日常接待事務中,應酬最多的恐怕就是世人的種種...

生活跟修行不能分開

大家學佛,不可以將生活跟修行分兩部分,其實不是的。...

心地是相貌的根本

五代、北宋之間,有個著名的道教學者陳希夷,就是傳說...

學佛後什麼都是順境了嗎

文殊菩薩什麼意思啊?就是妙智慧妙吉祥的意思。就告訴...

把人生看做一次旅行

《紅樓夢》裡的開篇偈語說道:人人都說神仙好,唯有功...

七種不退轉之法

古印度時,佛陀與五百位大比丘,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弘...

蕅益大師論出家

蕅益大師,吳縣(江蘇)木瀆人,俗姓鐘。字蕅益,號八...

聖嚴法師《生一棵樹的氣》

有一次,我看到一個人在掃院子,一邊掃,一邊抬頭看看...

入定和睡著有什麼區別

問: 頂禮法師。弟子在靜坐念佛時,沒念多久就有睡著的...

夢參老和尚:能聽聞佛法都是有福報的

這個世界將近有六十億人口,究竟皈依三寶的有多少?這...

要做正信佛弟子,必須先受三皈依儀式

佛寶是指己修行而至福德、智慧圓滿究竟的人。法寶是指...

冬天,應多吃這些「大塊頭」

俗話說:春吃花、夏吃葉、秋吃果、冬吃根。根菜是指以...

蕅益大師:阿彌陀佛像讚

一指光,周法界。十念成,皆自在。 感應道交,生佛無礙...

不被一切現象所約束

天氣冷了,古代的那些老修行,住在深山裡邊,可能比這...

律航法師《持名念佛要義十則》

一、念佛須明真理 生死何來?因有妄念;欲了生死,須斷...

為婦換鼻

世間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再美麗的人也有些地方缺憾,若...

【佛教詞典】金剛衣天

(天名)Aājra-vasin,金剛界曼荼羅外金剛部西方五天...

【佛教詞典】相應不善

【相應不善】 p0837   俱舍論十三卷十五頁云:相應不...

【視頻】夢參老和尚《一切法皆宛然》

夢參老和尚《一切法皆宛然》

【視頻】南無阿彌陀佛-印光大師調(文殊講堂)

南無阿彌陀佛-印光大師調(文殊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