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成為一個不惑、不憂、不懼的人

梁啟超  2015/10/16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成為一個不惑、不憂、不懼的人

諸君!我在南京講學將近三個月了。這邊蘇州學界裡頭有好幾回寫信邀我,可惜我在南京是天天有功課的,不能分身前來。今天到這裡,能夠和全城各校諸君同聚一堂,令我感激得很。但有一件,還要請諸君原諒:因為我一個月以來,都帶著些病,勉強支持,今天不能作很長的講演,恐怕有負諸君的期望哩。

問諸君:「為什麼進學校?」我想人人都會眾口一辭的答道:「為的是求學問。」再問:「你為什麼要求學問?」「你想學些什麼?」恐怕各人答案就很不相同,或者竟自答不出來了。諸君啊!我替你們總答一句吧:「為的是學做人。」你在學校裡頭學的數學、幾何、物理、化學、生理、心理、歷史、地理、國文、英語、乃至什麼哲學、文學、科學、政治、法律、經濟、教育、農業、工業、商業等等,不過是做人所需要的一種手段,不能說專靠這些便達到做人的目的。任憑你那些件件學得精通,你能夠成個人不能成個人,還是另一個問題。

人類心理,有知、情、意三部份,這三部份圓滿發達的狀態,我們先哲名之為「三達德」—知、仁、勇。為什麼叫做「達德」呢?因為這三件事是人類普通道德的標準,總要三件具備才能成一個人。三件的完成狀態怎麼樣呢?孔子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所以教育應分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 現在講的知育、德育、體育不對,德育範圍太籠統,體育範圍太狹隘。—知育要教導人不惑,情育要教導人不憂,意育要教導人不懼。教育家教學生,應該以這三件為究竟;我們自動的自己教育自己,也應該以這三件為究竟。

一、怎樣才能不惑呢?

最要緊的是養成我們的判斷力。想要養成判斷力:第一步,最少須有相當的常識;進一步,對於自己要做的事須有專門知識;再進一步,還須有遇事能判斷的智慧。假如一個人連常識都沒有了,聽見打雷,說是雷公發威;看見月蝕,說是蝦蟆貪嘴。那麼,一定鬧到什麼事都沒有主意,碰著一點疑難問題,就靠求神、問卜、看相、算命去解決。真所謂「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憐的人了。學校裡小學、中學所教,就是要人有了許多基本的常識,免得凡事都暗中摸索。但僅僅有這點常識還不夠。我們做人,總要各有一件專門職業。這職業也並不是我一人破天荒去做,從前已經許多人做過。他們積了無數經驗,發見出好些原理、原則,這就是專門學識。我打算做這項職業,就應該有這項專門學識。例如我想做農嗎?怎樣的改良土壤,怎樣的改良種子,怎樣的防禦水罕、病蟲``````等等,都是前人經驗有得成為學識的。我們有了這種學識,應用他來處置這些事,自然會不惑;反是則惑了。做工、做商``````等等,都各各有他的專門學識,也是如此。我想做財政家嗎?何等租稅可以生出何樣結果,何種公債可以生出何樣結果``````等等,都是前人經驗有得成為學識的。

我們有了這種學識,應用他來處置這些事,自然會不惑;反是則惑了。教育家、軍事家``````等等,都各各有他的專門學識,也是如此。我們在高等以上學校所求得的知識,就是這一類。但專靠這種常識和學識就夠嗎?還不能。宇宙和人生是活的,不是呆的;我們每日所碰見的事理,是複雜、變化的,不是單純的、印板的。倘若我們只是學過這一件才懂這一件,那麼,碰著一件沒有學過的事來到跟前,便手忙腳亂了。所以還要養成總體的智慧,才能得有根本的判斷力。這種總體的智慧如何才能養成呢?第一件,要把我們向來粗浮的腦筋,著實磨練他,叫他變成細密而且踏實;那麼,無論遇著如何繁難的事,一定可以徹頭徹尾想清楚他的條理,自然不至於惑了。第二件,要把我們向來昏濁的腦筋,著實將養他,叫他變成清明;那麼,一件事理到跟前,我才能很從容、很瑩澈的去判斷他,自然不至於惑了。以上所說常識、學識和總體智慧,都是知育的要件;目的是教人做到「知者不惑」。

二、怎麼樣才能不憂呢?

為什麼仁者便會不憂呢?想明白這個道理,先要知道中國先哲的人生觀是怎麼樣。「仁」之一字,儒家人生觀的全體大用都包在裡頭。「仁」到底是什麼,很難用言語來說明。勉強下個解釋,可以說是:「普遍人格之實現。」孔子說:「仁者,人也。」意思說是人格完成就叫做「仁」。但我們要知道:人格不是單獨一個人可以表見的,要從人和人的關係上看出來。所以「仁」字從二人,鄭康成解他做「相人偶」。總而言之,要彼我交感互發,成為一體,然後我的人格才能實現。所以我們若不講人格主義,那便無話可說;講到這個主義,當然歸宿到普遍人格。換句話說,宇宙即是人生,人生即是宇宙,我的人格和宇宙無二無別。

體驗得這個道理,就叫做「仁者」。然則這種「仁者」為什麼會不憂呢?大凡憂之所從來,不外兩端:一曰憂成敗,一曰憂得失。我們得著「仁」的人生觀,就不會憂成敗。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遠不會圓滿的,所以易經六十四卦,始「幹」而終「未濟」;正為在這永遠不圓滿的宇宙中,才永遠容得我們創造進化。我們所做的事,不過在宇宙進化幾萬里的長途中,往前挪一寸兩寸,那裡配說成功呢?然則不做怎麼樣?不做便連一寸兩寸都不往前挪,那可真失敗了。「仁者」看透這種道理,信得過只有不做事才算失敗,凡做事便不會失敗;所以易經說:「君子以自強不息。」換一方面來看,他們又信得過凡事不會成功的;幾萬里路挪了一兩寸,算成功嗎?所以論語說:「知其不可而為之。」你想:有這種人生觀的人,還有什麼成敗可說呢?

再者,我們得著「仁」的人生觀,便不會憂得失。為什麼呢?因為認定這件東西是我的,才有得失之可言。連人格都不是單獨存在,不能明確的畫出這一部分是我的,那一部分是人家的,然則那裡有東西可以為我所得?既已沒有東西為我所得,當然亦沒有東西為我所失。我只是為學問而學問,為勞動而勞動,並不是拿學問勞動等等做手段來達某種目的— 可以為我們「所得」的。所以老子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持。」「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你想:有這種人生觀的人,還有什麼得失可憂呢?總而言之,有了這種人生觀,自然會覺得「天地與我併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自然會「無入而不自得。」他的生活,純然是趣味化、藝術化。這是最高的情感教育,目的是教人做到「仁者不憂」。

三、怎麼樣才能不懼呢?

有了不惑、不憂功夫,懼當然會減少許多了。但這是屬於意志方面的事。一個人若是意志力薄弱,便有很豐富的知識,臨時也會用不著;便有很優美的情操,臨時也會變了卦。然則意志怎樣才會堅強呢?頭一件須要心地光明。孟子曰:「浩然之氣,至大至剛。」「行有不慊之心,則餒矣。」又說:「自反而不縮,雖褐寛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俗詞說得好:「生平不作虧心事,夜半敲門也不驚。」一個人要保持勇氣,須要從一切行為可以公開做起,這是第一著。第二件要不為劣等慾望所牽制。論語說:「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欲,焉得剛?’」被物質上無聊的嗜欲東拉西扯,那麼,百鏈鋼也會變為繞指柔了。

總之,一個人的意志,由剛強變為薄弱極易,由薄弱返到剛強極難。一個人有了意誌薄弱的毛病,這個人可就完了。自己作不起自己的主,還有什麼事可做!受別人壓制,做別人奴隸,自己只要肯奮鬥,終能恢復自由。自己的意志做了自己嗜欲的奴隸,那麼,真是萬劫沉淪,永無恢復的餘地,終身畏首畏尾,成了個可憐人了。孔子說:「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我老實告訴諸君吧,做人不做到如此,決不會成一個人。但是做到如此真是不容易,非時時刻刻做磨練意志的工夫不可。意志磨練得到家,自然是看著自己應做的事,一點不遲疑,扛起來便做,「雖千萬人吾往矣」。這樣才算頂天立地做一世人,絕不會有藏頭露尾、左支右絀的丑態。這便是意育的目的,要人做到「勇者不懼」。

我們拿這三件事作做人的標準,請諸君想想,我自己現在做到那一件?那一件稍為有一點把握?倘若連一件都不能做到,連一點把握也沒有,噯喲!那可真危險了,你將來做人恐怕就做不成!講到學校裡的教育嗎:第二層的情育第三層的意育,可以說完全沒有,剩下的只有第一層的知育。就算知育罷:又只有所謂常識和和學識,至於我所講的總體智慧靠來養成根本判斷力的,確實一點兒也沒有。這種「販賣智識雜貨店」的教育,把他前途想下去,真是令人不寒而慄!現在這種教育,一時又改不來,我們可愛的青年,除了他更沒有可以受教育的地方。諸君啊!你到底還要做人不要?你要知道危險呀!非你自己抖擻精神想法自救,沒有人能救你呀!

諸君啊!你千萬不要以為得些片斷的知識就是算有學問呀!我老實不客氣告訴你吧:你如果做一個人,知識自然是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個人,知識卻越多越壞。你不信嗎?試想想全國人所唾罵的賣國賊某人某人,是有知識的呀,還是沒有知識的呢?試想想全國人所痛恨的官僚、政客—專門助軍閥作惡、魚肉良民的人,是有知識的呀,還是沒有知識的呢?諸君須知道啊!這些人,當十幾年在學校的時代,意氣橫厲,天真爛縵,何嘗不和諸君一樣,為什麼就會墮落到這樣田地呀?屈原說的:「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豈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天下最傷心的事,莫過於看見一群好好的青年,一步一步的往壞路上走。諸君猛醒啊!現在你所厭、所恨的人,就是前車之鑒了。

諸君啊!你現在懷疑嗎?沉悶嗎?悲哀、痛苦嗎?覺得外邊的壓迫你不能抵抗嗎?我告訴你:你懷疑、沉悶,便是你因不知才會惑;你悲哀、痛苦,便是你因不仁才會憂;你覺得你不能抵抗外界的壓迫,便是你因不勇才會懼。這都是你的知、情、意未經修養、磨練,所以還未成個人。我盼望你有痛切的自覺啊!有了自覺,自然會自動。那麼學校之外,當然有許多學問,讀一卷經,繙一部史,到處都可以發見諸君的良師呀!

諸君啊!醒醒吧!養定你的根本智慧,體驗出你的人格人生觀,保護好你的自由意志。你成人不成人,就看這幾年哩!

1922年12月27日在蘇州學生聯合會講演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戰勝自己,不向命運低頭

著名的江民殺毒軟件創始人王江民,因小兒麻痹而導致終...

蓮池大師:人生的愛好

【人處世各有所好,亦各隨所好以度日而終老,但清濁不...

人生為什麼不能十全十美

經云:財富從佈施中來,貧窮從慳貪中來。長壽從慈悲中...

怎樣擁有人生的光彩

有一個人去應聘工作時,隨手將走廊上的紙屑撿起來,放...

【推薦】人生觀的四個層次

人生觀,本是哲學名詞,是指對於人生抱持的看法,以及...

星雲大師《擁有全面的人生》

世間沒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人生往往只能擁有一半,不能...

時常惦記著死亡是否太消極了

問: 師父,有的人會覺得,時常惦記著死亡太不吉利或...

來時一絲不掛,去時一縷青煙

【來時一絲不掛,去時一縷青煙,人生其實就那麼簡單】...

【大藏經】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小品經序 釋僧睿 般若波羅蜜經者,窮理盡性之格言,菩...

【大藏經】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世尊思惟觀察。愍未...

【大藏經】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序 宋、無為子楊傑述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大藏經】唯識三十論頌

唯識三十論頌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 奉詔譯 護...

【推薦】十種惡行會讓你來世變丑

《佛說業報差別經》:一者好行忿怒。二者好懷嫌恨。三...

宏海法師2018天津行開示

好,各位,那我們先,既然是今天大家來行這個佛事,特...

心的妙用

看山、看水、看花、看草、看人、看事,看盡男男女女,...

若是做錯了事要怎麼懺悔

問: 我們若是做錯了事,應怎麼懺悔? 答: 迷途知返...

如果嗔心還在,「美」會受損失

使色不美引非善,辨理非理慧被奪。不忍令速墮惡趣。忍...

慧律法師《世間人對佛教的誤解》

※神佛不分 中華文化兼容並蓄,對於勸善的宗教皆能廣...

最好的懺悔方法是至誠念佛

在懺悔法裡面它有作法懺,有取相懺,有實相懺。那麼最...

淨土闡教聖眾之首——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梵語阿那婆婁吉低輸,現在西方極樂世界,為補...

心念盡是貪愛,是長不出智慧來的

我們總愛想過去的事,過去都已經沒有了,還要回憶,把...

大安法師:大勢至念佛圓通章講記

前 言 諸位大德同修: 在結夏安居精進佛七期間,與大家...

善求與惡求

有一段時期,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法。當...

人埋葬後魂神是否還在墳墓中呢

摘自《佛說大灌頂神咒經》: 阿難又問佛言。若人命終送...

修行人要修六波羅密

修行人要修六波羅密。(六波羅密,即是六度。一、佈施...

副經中的正經

《莫到老來方修道》,我們講到淨土的部類門。此前講過...

如何得到佛力加持

問: 聽說佛祖的慈悲力量不可思議,怎樣才能得到慈力...

真正跟外境接觸,也就這麼一念而已

這個果報的受用,我們來看看它的差別。這個差別有兩種...

【佛教詞典】醍醐灌頂

醍醐,係由牛乳煉製成之酥酪,為世間之無上味。以「醍...

【佛教詞典】疾得成佛

謂不須累劫修習,而能速得成佛。此係華嚴宗之說。華嚴...

【視頻】釋迦牟尼佛名號的由來

釋迦牟尼佛名號的由來

【視頻】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