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各種動物在佛經裡的寓意

2015/03/03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各種動物在佛經裡的寓意

佛教以慈悲為懷,視眾生平等,這其中也包括了動物。佛法認為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無二的,在本質上並無差別。由於因緣果報的關係,所以現前的生命形態各有不同。而佛陀善於根據眾生不同的根性,以不同的教理說法,度其出輪迴苦海。在佛陀的各種說法當中,譬喻說法是比較生動、形象的,其中有些譬喻是有關動物的寓言故事,富有趣味的同時賦予了深刻的內涵,這也成為佛陀教化眾生的一個有效方式。

下面就佛經的一些動物的寓意略作闡解。

在佛經中,為守護佛法的八部之一。經中說龍族有卵生、胎生、濕生、化生之別。龍族的首領稱龍王,他們具有強大的威力,故成為佛的守護者,另外有一類「非法行龍王」,由於不順法物,行不善法,不敬沙門及婆羅門,所以常受到熱沙燒身的苦果以及被迦樓羅捕食的苦惱。在諸尊龍王中,以五大龍王及八大龍王最為著稱。

在佛教中是高貴的象徵,常以象王來譬喻佛的舉止如像中之王。《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中說,佛有八十種好,進止如像王,行步如鵝王,容儀如獅子王。《無量壽經》中記載,菩薩猶如像王,因其善調伏之故。

白象在佛教中是高貴種姓的象徵,如釋迦牟尼佛。在《摩訶止觀》中,六牙白象代表菩薩的無漏六神通。像有大力,表法身能負荷;無有煩惱雜染,因而為白色。或言白象之六牙表六度,四足表四如意。

又因在動物中,龍與象分別是水上、陸上最有力者,因此經典中常將二者合用,以「龍象」比喻菩薩的威猛能力或威儀具足,後人引申為殊勝的禪定力量,或者用來讚揚威儀莊嚴的高僧大德為「法門龍象」。

獅子是百獸之王,所以在佛教的許多經論中,都用獅子來比喻佛陀的無畏與偉大。如《大智度論》記載,獅子在四足獸中,獨步無畏,能降伏一切;佛陀也如是,在九十六種外道中,一切降伏無畏,所以稱為人獅子。《略出經》中說:「於菩提樹下,獲得最勝無相一切智,勇猛釋師(獅)子。」佛陀以無畏音聲說法,如同獅子的吼叫,所以也稱佛陀說法為「獅子吼」。此外,諸佛菩薩攝化眾生的法門也稱「師子法門」,即以獅子王來彰顯諸佛菩薩的功德。《涅槃經》中,以獅子吼列舉21事,一一配以菩薩的法門。《寶雨經》則列出菩薩的10種善法,一一比喻獅子王。

在佛教中也象徵高貴的動物,具足威儀與德行。在如來身相的八十種好之中,就有一項是「行步安平,猶如牛王」 。佛陀的德號中也有以「人中牛於」來稱讚佛陀的德行廣大無邊。在《法華經》中則以牛車來比喻菩薩乘,以大白牛車來比喻佛乘——大乘妙法。

禪宗則以牛來比喻眾生的心,如著名的十牛圖,即以牧牛為主題來代表修行的十種境界。

,佛的三十二相中,就有一相是馬陰藏相,又稱作陰馬藏相、馬王隱藏相,這個相好是代表佛陀已經超越男女之間的慾望,而現馬陰藏相。佛教的經典中,常以馬來比喻眾生的心念,如「心猿意馬」,即是指心意馳放不定,如同狂奔之野馬。經典中還以馬比喻眾生的根機四種分別。《雜阿含經》就列舉四種馬,比喻四種人悟道的層次。

,經典中以驢乳、牛乳來比喻似是而非者,就如同牛乳與驢乳,其顏色雖然相同,但是牛乳攢聚則成酥,驢乳攢聚則成糞。在禪宗中,驢通常被喻指那些根器下劣的人,除了用「驢前馬後」指斥學人只一味追從他人言行,而沒有自己獨特的機用者之外,還用「驢鞍橋」比喻愚昧、不辨真假法義的情形。

駱駝,經典中,駱駝被用來比喻心性難以調伏,或者代表散亂的心思,指心念隨著六根追逐外境,無法安住一處。《摩訶止觀》中云:「夫散心者,惡中之惡,如無鉤醉象,踏壞華池;穴鼻駱駝,翻倒負馱。」

在佛教的經典中通常以比喻凡夫不分辨世間法與修行,只是一味放任「貪、嗔、癡」三毒,貪着色、聲、香、味、觸五欲。在《法華經》中,以羊車比喻聲聞乘,在《大智度論》中,則以「牛羊眼」來比喻凡庸之眼。禪宗則以「觸鼻羊」來比喻不識法的昏昧學人。因為羊的眼睛不能分辨食物,凡是觸碰到鼻者即食之,因此有此比喻。

在佛法中代表的是生命的愚癡體性,在佛法中代表的是貪、嗔二毒。在禪宗公案中比喻對佛法茫然無知的人。如「黧奴白牯」,黧奴又作捏奴、貓類。意指無知的動物,多用以比喻不解佛法的人。

在佛經裡常以黑、白二鼠來比喻時間,說明生命無常。

猴子由於心性輕浮躁動,難捉難調,常捨一取一,故經典中常以其比喻凡夫的妄心。又以「猿」來比喻人的心識,謂眾生的心識如猿猴般無法安止。

鹿據《毗奈耶雜事》記載,佛陀於過去世曾為鹿王,為救群鹿而喪失生命,並於臨終時發誓願,當來得成無上正等覺,將諸鹿都能度脫生命羅網。佛陀於鹿苑初轉四諦法輪,即以鹿為輪法輪之三昧之形。

在《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記載,在佛陀的本生中,也曾經為兔王,為使佛法能久住於世,兔王自願投身火中,供養仙人,仙人因而悲傷地發願再不食肉。佛經中也以兔毛來表示極徽細的物質現象,如 「塵又有微塵、水塵、兔毛塵、羊毛塵……」佛經還以「龜毛兔角」來比喻了不可得之事。

,佛經常常以金龜來比喻即生死即涅槃的佛性,說佛性能游生死涅槃之海,就像龜之能游水與陸地。此外,佛經中以「龜藏六」來比喻學人應當守護六根,如同龜守護頭尾和四足一樣。龜藏六:1、藏頭,比喻眾生收攝眼根,不令觀色,則不為一切色塵所危害。2、藏前左足,比喻眾生收攝耳根,不令聞聲,則不為一切聲塵所危害。3、藏前右足,比喻眾生收攝鼻根,不令聞香,則不為一切香塵所危害。4、藏後左足,比喻眾生收攝舌根,不令嘗味,則不為一切味塵所危害。5、藏後右足,比喻眾生收攝身根,不令覺觸,則不為一切觸塵所危害。6、藏尾,比喻眾生收攝意根,不令知法,則不為一切法塵所危害。

,佛教中以蛇譬喻人身的地、水、火、風四大元素。《金光明最勝王經》記載,人身之四大,如四毒蛇居於一篋,地、水二蛇之性多沉下,風、火二蛇之性輕舉,四蛇若相互乖違,則眾病人。

虱子在佛經中,由於虱子的卵稱為虱蟣,轉用為長度單位,為隙塵的七倍。《俱舍論》記載: 「積七牛毛塵為隙游塵量,隙塵七為蟣,七蟣為一虱。」

蠍子由於其本身具有毒性,在藏密中被視為兇猛的象徵,常用於降伏守護、破除障礙等意。

豺、狼,佛教多用此兩種動物來比喻恐怖的地獄,如十六小地獄中,就有「豺狼地獄」。其中有豺狼競相咬罪人,使其肉墮骨飭,膿血流水,苦痛萬分。經中也以「貪狼」形容貪慾之深猶如狼的特性。

孔雀因能啖食一切毒蟲,因此在佛教經典中常被象徵本尊能啖盡眾生一切五毒煩惱。在《白寶口抄》中記載,孔雀尾表示息災,三莖之孔雀尾表徵拂去貪、嗔、癡三毒使其證三部如來;五莖之孔雀尾,表拂去眾生眼、耳、鼻、舌、意之五識煩惱,令其得證如來五智圓覺之果。

,經典中常以鵝王來比喻佛陀行走時,安詳徐步的樣貌。如《央崛摩羅經》記載:「爾時,世尊猶如鵝王,庠行七步。」在《大方廣佛華嚴經》中,則舉出天上的鵝王有五種功德:1、染合有時;2、呼鳴無畏;3、量宜求食;4、心無放逸;5、不受諸鳥諂佞言辭。

在佛教的經典中,屬於十二獸之一。所謂十二獸,據《大方等大集經·淨目品》記載,即是指每十二日交替司職時辰,常於閻浮提內遊行教化的十二獸。這十二獸乃是菩薩為度化眾生所示現,一日一夜常有一獸遍歷人間天上,教化眾生,其餘則安住修慈,如是週而復始。

佛典中也曾用金雞來比喻眾生本具的清淨自性。在《造像度量經》中,則以「雞子面」來形容菩薩的臉型。雞子即雞蛋。

鴿子也是佛教經典中經常見到的動物,如在顯示眾生於地獄、餓鬼、畜生、人天五趣中,生死流轉不已的輪迴圖像「五趣生死輪」,即以鴿子代表貪心的煩惱。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動物對地球和人類的獨特貢獻

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動物,裝點出一個繽紛美麗的世界...

虯龍與獼猴

這個故事出在《佛本行集經》,這個故事怎麼說的呢?大...

見一切眾生,都給它說三皈

有智慧沒有大悲心,那個智慧不叫稱性的智慧,是二乘人...

眾生皆有佛性

這年,我在關中,有一天,迎祥寺一僧人來找我,說寺裡...

佛教裡的譬喻故事

佛教善於講故事,無論是人還是動物,作為生命體驗者,...

貧兒欲與富等財物喻

從前,有一個窮人,只有少量的財物。看見非常富有的人...

豐子愷的牛畫

紅花兩朵插牛頭,辛丑新春應屬牛。 祝你今春耕種好,風...

七次往返諸天,最後一生覺悟成辟支佛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位很有名的護法,叫作須達長者,他...

【大藏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tǎn)右肩,合掌向佛...

【大藏經】【註音版】勸發菩提心文

勸發菩提心文...

【大藏經】佛說長阿含經

長阿含經序 長安釋僧肇述 夫宗極絕於稱謂,賢聖以之沖...

【大藏經】佛說療痔病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王捨大城竹林園中,與大苾芻...

一元門票的靈岩道場

一元門票靈岩道場 江蘇蘇州的木瀆古鎮,乃清乾隆六下江...

修行人有什麼事情,千萬不要輕舉妄動

我們身為一個修行者,經常會注意自己內心的狀態,很快...

報恩不在於物質,而在於那份心

佛教中,有本《父母恩重難報經》,縷述了父母猶其是母...

參禪悟道要真見自性

你們到禪堂裡來是幹什麼的呢?為了開悟的嘛,為了找本...

有些人遇到障礙時,為何三寶沒有出現

佛在世的時候在舍衛國,有一個大富長者的兒子,這個兒...

人生的意義何在

人生的意義何在?這是個大問題。人從有生以來,很快的...

欲全孝道,當修淨業

印光大師(1861~1940),陝西郃陽人,從小即跟兄長讀...

念念為眾生,事事皆佛法

佛就是覺悟的意思,佛者,覺也。當你心裡念念想著眾生...

【推薦】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濟

必有容,德乃大, 做人一定要心胸開闊,涵容一切,才能...

拜祖先用不用燒紙錢

問: 拜祖公到底用不用燒紙錢?請解答。 大安法師答:...

李炳南老居士《佛學常識課本》

小序一 佛法是什麼?他原是一種覺悟學。吾人處在宇宙...

如此行去,何不得力之有

疑情不得力者。此用心人之大病,不易療治也。何以故?...

具此三心者,必生彼國

上品上生者: 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

病中有沒有忘了念佛(弘一大師患重病的故事)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西歸直指》中有一個精妙深遠的...

福報大的人怎麼厭離娑婆

有些人厭離娑婆有困難,為什麼他對於厭離娑婆有困難?...

佛陀示現滅度為何對眾生有益

卯一、不滅有損 所以者何?若佛久住於世,薄德之人,不...

【佛教詞典】戒波羅蜜多種姓相

【戒波羅蜜多種姓相】 p0694   瑜伽三十五卷四頁云:...

【佛教詞典】善法真如

何等善法真如?謂無我性,亦名空性無相實際勝義法界...

【視頻】南無大行普賢菩薩(女聲)

南無大行普賢菩薩(女聲)

【視頻】惠空法師《瘦老道與胖和尚》

惠空法師《瘦老道與胖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