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多欲為苦--警惕慾望的禍患

2014/08/26  大字體  護眼色

多欲為苦--警惕慾望的禍患

「多欲為苦」,意思是說:眾生從無始劫以來,對慾望貪求無厭,永無止境;總會遭到「求不得苦」的時候,就會苦惱叢生。所以說「多欲為苦」。

學佛者,應該特別警惕慾望的禍患,正所謂「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我們假使不能夠以智慧觀照慾望的話,就會處處為欲境所轉,等於在種地獄之因,不得不謹慎。

馬鳴菩薩所著的《大莊嚴經論》中也指出:「若其多欲者,諸根恆散亂,貪求無厭足,希望增苦惱。」假使一個人的慾望很多,其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就會如飢似渴地不斷向外攀緣,追求滿足,心無法安定,難免被外境所困擾和牽制,心神常常處於散亂之中。貪慾之心是永遠無法滿足的,也沒有停止的時候,不斷生滅的慾念化著希望的泡影,只能徒增無邊的苦惱。

除了貪色和貪財,每一個人都希望有好的名聲,喜歡貪求名譽、地位。更有一種人,認為名譽可以光宗耀祖,顯親榮己。因此不斷貪求,所以叫做名欲。

佛說《四十二章經》中第二十一章有關於「貪名危身」的開示:「佛言:人隨情慾求於聲名,聲名顯著,身已故矣,貪世常名,而不學道,枉功勞形。譬如燒香,雖人聞香,香之燼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後。」教人明白好求聲名的人,不單是沒有益處,而且有害處。所以佛說,人追隨著自己的情和欲,去追求世間的一個好名譽。等到功成名就了,這時候,這身也就快要老死了。實在沒有什麼大意思!貪求世間的功名利祿,而不學道,這就枉費了功夫,勞苦了身形。譬如一柱燃著的香,雖然令人聞著清香四溢,可是在不知不覺中,這柱香也越燃越短,最終化為灰燼。等到這柱香燒完了的時候,才知道當初追求的虛名正是危身之火。而這些往往是在人貪求虛名、陶醉其中時毫不察覺,到知道時已經悔之晚矣。

食慾:就是貪著種種飲食——山珍海味,甚至於貪食美味佳餚而殘殺生命,所以叫飲食慾。

中國人一向是很講究品嚐美味的,所謂開門七件事:油、鹽、柴、米、醬、醋、茶,都是和吃有關係的。食在人生當中,是很重要的。

《楞嚴經》說:「一切眾生皆依食住。」一切眾生,所以能夠活在世界上,就是依靠飲食維持生命。

在《佛遺教經》中,釋迦佛告誡我們:「汝等比丘,受諸飲食,當如服藥,於好於惡,勿生增減。」

願雲禪師有一首偈說:「千百年來碗裡羹,怨深如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是讓我們慈悲戒殺,奉行素食。

睡眠欲就是整天情識昏昧,昏睡如泥。像這種貪睡眠的,叫睡眠欲。依照社會一般的說法,每天起居三八制,工作八小時;休息八小時;睡覺八小時。但是有的人喜歡睡懶覺,這種習慣是要不得的。

孔夫子有個學生叫宰予,老夫子上課的時候,他常常打瞌睡,因此,孔夫子很生氣地責罵他:「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大意是,宰予,你這麼大好的光陰不聽課,只想睡覺,他好像爛木頭一樣的,怎麼可以雕刻呢?用糞土建造的牆壁,也是不可以把它粉飾的。

無獨有偶,釋迦牟尼佛也有一個喜歡睡懶覺的弟子,名叫阿那律,每當佛講經的時候,他總是打瞌睡,佛很嚴厲地呵斥他:「咄咄何為睡,螺螄蚌蛤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

阿那律聽了佛的教訓,感到非常慚愧,於是精進修行,七日七夜沒有睡覺,這麼用功下來,真是過猶不及,把眼睛都修瞎了。佛陀見到這情形,就很慈悲地教他修「金剛照明三昧」,結果,他證得了天眼通,成為佛十大弟子中「天眼第一」的羅漢尊者。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人的生命、人格,往往為資用欲而葬送。蘇東坡說:「人之所欲無窮,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荀子說:「欲而不得必爭,爭必亂。」從這句話,可以知道欲的害處了。

《四書》中的《孟子》,一開始就講到被儒家尊為「亞聖」(次於孔夫子的聖人)的孟子,去見梁惠王,梁惠王很高興地說:「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大意是,老夫子啊!你不辭辛苦,千里迢迢趕到我這兒來,一定會給我的國家帶來很大的利益,一定會滿足我們好多的希望嗎?

但孟子的回答是:「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意思是說,你做國王的,不要慾望心太強,一開口就講「利」字,只要有仁義也就好了啊。所以孟子又說:「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

孟子的意思是說,做君王的一開口就是希望對我的國家有什麼好處,怎麼樣可以滿足我們國家的利益;而為官的假如一開口就說對我的家庭有什麼好處;或者讀書人、甚至老百姓都說對我們自身有什麼好處,有什麼可以滿足我的私慾,那麼,舉國上下,上自國君,下至老百姓,大家都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彼此相爭,這樣一來,國家就會危險了。可見儒家也是反對強調慾望的。

綜觀多欲的人,苦惱越多。貪財,財無所樂反添愁;貪名,名無所樂為名累;貪色,慾壑難填傷身多;可見佛說「多欲為苦」如警世鐘。我們可以從佛陀的弟子大迦葉塚間修行,從孔子的門人顏回居陋巷,得到證明。從這些道理來看,苦就是由於多欲而來,多欲就是苦的根源。「知足的人,雖臥地上,猶如天堂;不知足的人,雖處天堂,亦如地獄。」古人說:「人到無求品自高。」無求的境界就是無慾的境界,人能無慾,品格自然高尚。

當然,佛教並不是絕對要人禁慾的,佛教是要人遵行中道的態度,對於眷屬、資用、身體等的慾望固然不可放縱,但也無法完全脫離,所以,應該安住菩提道中,以智化情、以行善法欲而離雜染欲。以慈悲代替貪慾,以智慧融化情感,不讓心中生起雜染欲,自然就不會「多欲為苦」了。

佛陀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教導弟子們,欲想擺脫苦惱,超越輪迴,必須克制貪心,截斷慾望,清心寡慾,不為物累,不為欲縛,使自己心不為境所轉,身不為形所役;而於「身心自在」的狀況下,精進辦道,然後可粉碎名利枷鎖,跳出慾海狂瀾;甚至斷煩惱,了生死,恢復真我的本來面目,究竟離苦得樂!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慳與舍

從前,有兩個兄弟,父母早亡,家產富饒,以不能孝養雙...

眾生最大的也是最難斷的貪

柏林禪寺在唐朝出過一個偉大的禪師趙州從諗禪師,他的...

本分的錢都受不住,意外的財能守住嗎

人人都講發財,所以炒股,發財來得快嘛。可也別忘了賠...

貪、嗔、癡

貪、嗔、癡:又名三毒;指毒害出世善心的三種煩惱──...

免除死刑的契機

在佛陀時代,有一位出家人,他是大迦葉尊者的徒弟,他...

皮克的99塊金幣

皮克很快樂,皮克是地球上最快樂的叫花子。 我為什麼...

聖嚴法師:慾望得失

諸欲求時苦,得之多怖畏,失時懷熱惱,一切無樂時。─...

守金不舍墮蛇身

久遠以前,波羅奈國有一個很喜愛黃金的人。每天天色微...

【大藏經】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序 宋、無為子楊傑述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大藏經】早課(朝時課誦)

●大佛頂首楞嚴神咒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三稱) 妙湛...

【大藏經】佛說無量壽經

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我聞如是,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

【大藏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序 古筠比丘德異撰 妙道虛玄不可思議...

六齋日的淵源

佛陀之所以製定每月的六齋日受八關齋戒,我們在前面已...

要想了生脫死,應先知道自己的工夫

古人說: 靜中工夫十分,動中才有一分; 動中工夫十分...

21句話幫你去掉憂愁和焦慮

人總是對自己擁有的東西不珍惜,直到不再擁有時才會加...

佛教的情感觀

佛的弟子,有出家的有在家的,人是有情眾生,人是有情...

文珠法師: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的功德

觀世音菩薩,無量劫來,成就大慈大悲法門,利益眾生,...

10種有益皮膚健康的食物

好皮膚也靠吃出來。美國《預防》雜誌最新載文,刊出了...

素食者比食肉者平均壽命高10歲

保加利亞天然生活方式推崇學者曾:要想健康,就要遵照...

輪迴中誰能與其出苦者

菩薩地上有變易之苦,羅漢果中有分段之苦,一切諸天有...

睡蓮花開的聲音

有時候,最後結局的定奪往往來源於內心的信心。 我們...

把今生當做通往淨土的跳板

我們現在是叫做現在,那我們現在對望過去,就是過去跟...

縱欲是以消耗福報為代價

當慾望的享樂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風尚時,一些在傳統道...

【推薦】「心霾」比「霧霾」更可怕

我們都知道,世間一切經濟的發展,實離不開能源,然在...

聖嚴法師《佛在眼前》

法身非變化,亦非非變化;諸法無變化,示現有變化。 ...

是邪是正

漸源仲興禪師在道吾禪師處任侍者時,有一次端茶給道吾...

我們應當如何正確理解和求加持

什麼叫加持?加持就是說,加是加被,持是任持。加被是...

淨宗修學的基礎

希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應當修持淨業三福。一者,...

【佛教詞典】學僧

又作學問僧。其義有二:(一)指研究佛教之僧侶。(二)指...

【佛教詞典】為掉所動戒

【為掉所動戒】 p1176 瑜伽四十一卷八頁云:若諸菩薩、...

【視頻】印順大和尚尼泊爾陞座送行

印順大和尚尼泊爾陞座送行

【視頻】慧律法師《學佛與自私》

慧律法師《學佛與自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