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工作的謀生不要違背慈悲

一行禪師  2014/05/03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工作的謀生不要違背慈悲

為了修習正命,你必須找到一個謀生的方法,而這個方法不會違背你慈悲的理想。你用來謀生的方法可能是你心靈最深處之自我的一種表現,或者它也可能成為你和別人痛苦的根源。

經典上通常這樣解釋正命,即不需要違犯五戒中的任何一戒去謀生;不做武器交易,不進行奴隸貿易,不經營肉類買賣,不出售酒類飲料、毒品或毒藥;不作預言或算命。比丘和比丘尼們必須注意,不要為醫藥、飲食、衣服、臥具四事對在家人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不要佔有超過生活必需品之外的物品。我們每時每刻都要保持頭腦清醒,盡量從事對人類、動植物和大地都有益的職業,或者至少對它們的傷害降到了最低程度。在我們所生活的社會裡,有時候工作很難找。

但是,如果出現了這樣一種情況,即我們的工作牽涉到殺生害命,那麼,我們也應該努力去尋找另外一份工作。我們的職業既能夠增長我們的智慧和慈悲,也能夠侵損我們的智慧和慈悲。我們必須注意到我們用來謀生的方法所造成的長期後果和短期後果。有很多的現代工業對人類和自然是有害的,就連食品生產也不例外。化學農藥和化學肥料能夠給環境造成很大的破壞。對農場主們來說,修習正命是很困難的。

如果他們不使用化學藥品,對他們來說,要進行商業競爭可能會很困難。這只是一個例子而已。當你從事你的職業或者進行貿易的時候,請遵守五戒吧。凡是涉及到殺生、偷盜、邪淫、妄語或者賣酒和賣毒品的工作,都不是正命。如果你的公司給河流和大地帶來了污染,那麼,在那兒工作就不是正命。製造武器或者利用別人的迷信來為自己謀利,這也不是正命。人們有迷信的傾向,比如,他們相信命運取決於星宿或者他們的掌紋。沒有人能夠肯定將來會發生什麼。借助於修習正念,我們可以改變星占家為我們所預言的命運。況且,預言本身往往就是一種模棱兩可的東西。

正命不僅僅是個人的事情。它是我們的共業。假設我是一個學校的老師,我相信,在孩子們的心中培養慈悲和智慧是一份很美好的工作。如果有人要求我停止教學而去當——比方說屠夫——我會很反感的。但是,當我就事物的內在聯繫進行禪觀的時候,我發現屠夫不是惟一要對殺生負責任的人。我們或許以為,屠夫的職業是邪命,我們的職業是正命,可是,如果我們不吃肉,他就不會殺生。

正命大家的事情。每一個人的職業都會影響到其他每一個人。屠夫的孩子或許能夠從我的教學中受到教益,而我的孩子因為吃肉,所以也要為屠夫的職業而承擔一部分責任。設想一位農場主,他飼養肉牛賣,現在他想受五戒。他想知道,他是否也可以根據第一條戒律去保護生命。他覺得,為了牛群的健康,他已經給了它們最好的條件。他甚至自己經營屠宰場,這樣,當他殺牛的時候,他就可以避免給那些牛施加不必要的殘忍。他的農場是從他父親那兒繼承下來的,而且,他還有家庭要贍養。這真是進退兩難。他應該怎麼辦呢?

他的意圖是好的,可是他卻不幸從他的祖輩那兒繼承了農場和與之相關的業習。每次當一頭牛被宰殺的時候,這件事就會在他的意識中留下一個印象,而這個印像在睡夢中、坐禪時或臨終的那一刻會襲上他的心頭。當他的牛活著的時候,他把它們照料的很好,這確實是正命。他有這份願望,想對牛好,可是,他同時又想獲得固定的收入,以使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有保障。

他應該繼續深入地觀察,並與當地的修行團體一起來修習正念。當他的智慧增長了以後,他就會自然而然找到辦法,走出目前這種為了謀生而殺生的困境。

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會為了我們努力修習正命貢獻一份力量。正命不僅僅是我們賺錢的方式而已。雖然在擁有正命方面,我們不可能取得百分之百的成功,但是我們可以下決心朝著慈悲和減少眾生痛苦的方向發展。我們可以下決心朝著慈悲和減少眾生痛苦的方向發展。我們可以下決心創建一個團體,在這個團體中,有更多的人能夠從事正命、而不去從事邪命。

修習正命就意味著要修習正念。每次電話鈴響起來的時候,你要把它當成是正念的鐘聲。先停下你正在做的事情,有意識地呼吸,然後去接電話。你回電話的方式能夠體現正命。我們要準備在我們中間就如何在工作中修習正念和正命展開討論。當我們聽到電話鈴響起來的時候,或者在我們拿起話筒準備打電話的時候,注意自己的呼吸了嗎?當我們照料別人的時候,微笑了嗎?

我們從一個會議走向另一個會議的時候,是否以正念在走路?我們練習正語了嗎?在長達數小時的緊張工作之後,我們練習徹底放鬆了嗎?我們的生活方式是否有助於每一個人活得安祥快樂,是否能夠幫助他們擁有一份安祥和快樂的工作?這些都是很實際也很重要的問題。鼓勵人們用這種方式去思考和行動,並幫助我們大家長養慈悲心,以這種方式去工作,就是修習正命。

如果某人有一份職業,它給眾生帶來了痛苦,或者使別人受到剝削,那麼它會浸染他自己的意識,就像我們污染了自己要呼吸的大氣一樣。很多人是通過邪命的手段富起來的。然後他們來到寺廟或教堂作佈施。這些佈施更多來自於恐懼感和負罪感,而不是來自於想給他人帶來歡樂或者幫助他人減輕痛苦的願望。當寺廟或教堂收到這些巨額佈施的時候,負責收取這些資金的人必須明白:他們應該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給佈施者指出一條道路,幫助他走出邪命,從而使他(或她)實現身心的轉變。這樣的人比需要任何東西更需要佛法。

當我們研究和修習八正道的時候,我們就會看到,八正道的每一個要素都包含在其他七個要素當中。我們還會看到,八正道的每一個要素都包含了苦、集、滅三聖諦。

通過修習第一聖諦,我們可以辨認出自己的痛苦,併用它的名字來稱呼它——沮喪、焦慮、恐懼或不安,等等。然後為了發掘痛苦的根源,我們直接剖析這種痛苦,這就是修習第二聖諦。這兩種修行包含了八正道的前兩個要素,即正見和正思惟。我們所有的人都有逃避痛苦的傾向,但是,現在通過修習八正道,我們擁有了直面痛苦的勇氣。

我們借助於正念和正定來勇敢地審視我們的痛苦。這種深入觀察,清楚地向我們顯示了痛苦的根源,它就是正見。正見不會把我們的痛苦歸結為某一個理由,而是歸結為重重錯綜複雜的因緣:我們從自己的父母、祖父母以及祖輩們那兒所繼承下來的種子;我們心中被朋友和國家的政治經濟形式所澆灌的種子;以及很多其他因緣。

現在是行動的時候了。我們應該做一些事情來減少自己的痛苦。一旦我們知道了是什麼在滋養著我們的痛苦,我們就會找到一個方法,停止攝入那種食,不管它是粗食、觸食、思食還是識食。我們可以通過修習正語、正業和正命來做到這一點。同時要記住,正語也就是深深地傾聽。為了更好地修習這三個方面,我們要以五戒為指導。只要我們依五戒而修行,我們就會看到,我們就是在用正念說話、做事或謀生。

正念能夠讓我們充分地意識到我們所說過的非正語的話,我們所做過的非正業的事情。一旦正念和正精進得到了修習,正定就會自然而然地隨之升起,並且還會產生智慧和正見。實際上,只修習八正道的一個要素而不修習其他七個要素,是不可能的。因為它們是互即互入的。互即互入適用於佛陀所宣講的一切教法。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工作的信條

人都要有工作,有的人在工作裡面,常常感到有挫折感,...

窮書生的傳家寶

佛經裡有一段故事:有位書生以教書維生,但是家鄉環境...

比爾蓋茨:施惠勿念,受恩莫忘

美國微軟公司聯合創始人、比爾和梅琳達蓋茨基金會主席...

不要忽略了自己的優點

一個窮困潦倒的青年,流浪到巴黎,期望父親的朋友能幫...

養成凡事盡心盡力、努力以赴的認真態度

記得我上小學、中學的時候,那時環境衛生比較差,常有...

羅睺羅忍辱的故事

阿難說:佛陀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的時候,羅喉羅和...

只要有心就能渡

一直以來,敏敏都有一個理想,要寫一本書。敏敏的文筆...

關於施食的看法

關於施食的看法許多師兄因為害怕鬼神,不敢施食,甚至...

【大藏經】【註音版】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大藏經】【註音版】文殊師利菩薩除淫慾神咒

文殊師利菩薩除淫慾神咒...

【大藏經】瑜伽菩薩戒本

《瑜伽菩薩戒本》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大藏經】右繞佛塔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及...

知命認命,是改命的前提

佛教的思想是因緣觀,先知命而後認命。很多人一學佛就...

【推薦】歷代祖師大德放生開示

智者大師 智者大師相傳為釋迦牟尼佛乘願再來,隨陳時...

能夠長壽的不是富裕或條件優越的人

經常可以看到,能夠長壽的不是那些生活富裕或者處於優...

從文字相你來覺悟到道

佛法的道分成兩種:一種道是不能解釋的,離言說相的,...

佛法不是叫你逃避,而是讓你面對現實

經常聽到有人說:佛法就是逃避現實。還有人說,學佛法...

壽命長遠,這個很重要

壽命長遠。這個很重要!時間,是一個修道的基礎。你問...

希求涅槃之樂

過去,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化,當時有位梵志,...

依「六度」來學佛

如何學佛?我們要依六度來學佛。 六度:佈施、持戒、...

寺院屋簷下為什麼要掛鈴鐺

在我國一些寺廟等傳統古建築的屋簷下,總能看到這繫掛...

心一定下來,那個舒服是難以言表的

現在講講念佛的感受。今天有居士來找我,她說她在念佛...

如何讓父母吃素不殺生

若父母天性與佛相反,當至誠代父母持念迴向,消除宿業...

在生活和職場中要做到口和無諍

生活和職場裡難免有不少紛爭,但如果能掌握六和敬的口...

你不相信又如何能求感應呢

不管讀那一部經,都是功德無量,特別是地藏經,當你遇...

臨終前身體四大的變化

說到人的死亡,其實人天天隨時在死,不只一年一月的衰...

五念門

五念門是《往生論》的又一重要內容。 第一禮拜門, 身...

受傷未嘗不是另一種成全

清朝時,淄川有一個窮小子,臘月將盡,還缺吃少穿,他...

【佛教詞典】有障過

【有障過】 p0541   瑜伽二十一卷三頁云:云何有障過...

【佛教詞典】香嚴上樹

(公案)禪師云:如人上樹,口銜樹枝,手不攀枝,腳不...

【視頻】學唯識要兼讀楞嚴經(淨界法師)

學唯識要兼讀楞嚴經(淨界法師)

【視頻】恰恰念觀音

恰恰念觀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