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善惡以什麼為標準

淨慧法師  2024/10/23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善惡以什麼為標準

佛說戒律就是世出世間善惡的基本準則。因果是規律,戒律是善惡的標準。如何判斷善和惡,以戒律為前提。善惡的判斷有一個基本精神。一切使眾生受到傷害,引起煩惱的事情,就是惡業;一切令眾生有利益的事就是善業。

從善惡的基本精神來判斷,有利於現世後世的行為就是善,不利於現世後世的行為就是惡。

戒律的基本精神是止惡行善,既有利於當生當世的行為清淨、善法增長,更有利於後世得生善處,獲得解脫。這就是善法,反此就是惡法。符合這一精神就是持戒,不符合這一精神就是犯戒。

戒律有通戒和別戒。「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四句話叫做七佛通戒。因為過去的人,善根清淨,一聞千悟。

說止惡就止惡,說行善就行善,說自淨其意馬上就心地清淨,用不著許多具體條文,有這幾句話就足夠了。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的最初十二年中也沒有制戒,也是以七佛通戒作為佛弟子言行的基本準則。這就是所謂的通戒。

別戒,首先它是一條條的,所以是別;還有就是針對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層次,製定不同的戒律,所以是別。比如說,佛為在家男女居士製定在家五戒;為出家的沙彌、沙彌尼製定沙彌十戒;為出家的比丘、比丘尼製定了二百五十條比丘戒,三百四十八條比丘尼戒;還有菩薩戒。

菩薩戒分為僅為在家菩薩受的六重二十八輕,通於在家出家菩薩的《梵網經》十重四十八輕戒。這些都是別戒。別者,依身份不同、依具體內容不同,各別各別守持,各別各別有開遮持犯。戒律的根本精神,就是規定什麼應作、什麼不應作。

更加扼要的是菩薩的三聚淨戒,它把一切的戒律統攝無遺,同時也把一切善法包括無遺。三聚淨戒就是攝善法戒、攝律儀戒、饒益有情戒。

三聚淨戒是把戒律的具體條文濃縮到很少的幾個字裡面,讓我們在守持的時候,能夠根據這三大原則來判斷我們在生活中每一件事是否符合善法;是否符合佛教律儀的要求;是否符合利益一切有情的根本精神。

在修菩薩行時,並不是說這十重四十八輕戒就能把所有應作不應作的事情都包括進來。相反地,這三聚淨戒,可以運用在一切時一切處,可以把戒律上所涉及的內容包括進去,同時也可以把戒律上沒有講到的內容涵括其中。

所以三聚淨戒是最高的戒律,是修菩薩行的人最高的覺悟和慈悲心的體現。我們能夠根據三聚淨戒來落實修行,落實止惡行善的根本精神,就是處處符合因果的原則,符合因果的規律。

所以在深信因果前提下,要用精進持戒來保證自己的一切言行符合因果規律,順於善法,順於解脫。符合因果嚴持戒律,就能順解脫。反此就不順解脫,就是順於生死。人生的去向兩條路:逆生死就順解脫,逆解脫就順生死。生死與解脫就是我們學佛人每時每刻都在選擇的根本問題。

如果修行真正上路了,到家了,一切言行自然順解脫。剛學佛的人,剛修行的人,剛知道什麼是善法、什麼是惡法、什麼是因果、什麼是解脫的時候,那就要時時刻刻用智慧來抉擇何者當為,何者不當為。只有深信根本,深信因果,嚴持戒律,才能夠真正說得上修行在起步。

佛法的修行,概括起來就是戒定慧三學。我們學習佛法、修行佛法,離不開三學。以三學為基礎,就會順解脫;不以三學為基礎,就順生死。所謂了生死,就是要持戒、修定、證慧。

我們平常總在說,我要修行,我要了生死,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不把理路搞清楚,就有盲修瞎練的可能;如果能夠把理路搞清楚,就知道怎麼修、修什麼,那就會事半功倍,不斷地在修行路上有所進步。

佛教的修行,以信為基礎,以解為先導,以行為落實,以證為圓滿,是為信、解、行、證。沒有信,不可能有正知正見的解;沒有解,不可能有正確的行為;沒有正確的行為,當然不會有正確的結果。結果就是證。

證雖有淺深的不同,但它是實際經驗的獲得,實際經驗的親身體驗。時時刻刻有體驗,就會增加信心、鞏固信心,就會使自己所理解的佛法在自己生命的深處得到驗證,就會更加精進地修行。由於更加精進地修行,又會引導我們進入更深層次的體驗。

所以信解行證四者,雖然說起來有階段性,實際做起來都是當下的,都是同時的。信了就解,解了就行,行了就是收穫。並不是說今天信、明天解、後天行、大後天證。看起來有次第,落實起來沒有次第。

我的這個說法,可以在我們每天的打坐中自己去體驗。如果剛開始接觸佛教的人,也還是有次第的。如果信心不具足,信了又疑,疑了又覺得可惜,總在疑信之間徘徊,不生解、不起行,那就很難進步。

《心地觀經·厭捨品》中說:「入佛法海,信為根本;渡生死河,戒為船筏。」渡過煩惱的大海,要憑藉戒的舟航,才能從生死的此岸渡到涅槃的彼岸。不過,此岸、彼岸、舟航,都只是比喻而已。

真正使信、解、行、證在當下一念得到落實,那麼此岸、彼岸與舟航,也都在當下一念完成了。此岸就是彼岸,生死就是涅槃,煩惱就是菩提,就是一念之間的轉化,一切的任務都完成了。

佛法的修行很不容易,真正去落實了就不難,只是一念之間的事。所以說一念迷即是眾生,一念悟即是佛。佛與眾生就在一念迷悟之間。我們在禪堂用功,是為了求覺悟。

所謂斷煩惱證菩提,菩提被煩惱障礙了,我們要把煩惱一點點地洗除乾淨。去掉一分煩惱,就增加一分覺悟。菩提就是覺悟的意思。

所以希望大家都樹立起堅定的信心,堅信自己本來是佛,敢於直下承當。在直下承當的前提下,每一念都像佛那樣有智慧,都像佛那樣有慈悲,都像佛那樣一點煩惱一點迷惑都沒有。時時刻刻能夠如此保持,當下成佛。如果信不及,不肯直下承當,佛永遠都在西天。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慧法師文章列表

受戒後在心中會產生什麼效果

我們受了戒以後,內心當中一個最大的差別,就是我們內...

菩薩十八根本戒之謗棄大乘

《集頌》:誹謗大乘菩薩藏,背捨佛說深廣法。說像似法...

修行人為什麼一定要受戒

問: 為什麼修行者一定要受戒? 如本法師答: 凡夫修...

《在家菩薩戒淺說》之不說四眾過

優婆塞戒,雖為身命,不得宣說比丘、比丘尼、優婆塞、...

天豈有厚於彼,而薄於此之命令乎

【原文】 人每謂現生所享受苦樂吉凶者為命,謂天所命令...

宣化上人:戒律的根本

戒律根本只有一個,就是不自私,人要是有自私心,就會...

持戒念佛,本是一門,淨戒為因,淨土為果

《華嚴經》云:戒是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若能...

持戒對念佛往生的意義

若人無善心,不得聞此經,清淨有戒者,乃獲聞正法。 曾...

【大藏經】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最...

【大藏經】【註音版】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大藏經】【註音版】地藏菩薩本願經

根據弘化社《地藏菩薩本願經》流通本印本校對註音。...

【大藏經】梵網經菩薩戒本

【依東林寺版本】 (舉香讚) 爐香乍熱。法界蒙熏。諸...

如何防治禪病

人身四大所成,生老病死人人難免。人的一生就是被老病...

以金剛慧斷煩惱

今天接著講《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四祖道信大師說:...

六祖大師教你在家如何修行

六祖為在家人修行說了一個《無相頌》,並且說,在家人...

代眾生受苦的精神

有人經常問我這個問題,我佈施了之後有這麼多倒霉的事...

不只關懷,更要包容

「關懷」與「包容」很類似,但兩者之間仍有很大的不同...

我求的太多,地藏菩薩不會煩嗎

要想成佛,就像商人到海采寶一樣,你得請一個入海采寶...

如何看待孩子的教育

問∶ 您認為對孩子的教育從您的角度該如何進行? 慧律...

心無形故,力最無上

《金剛三昧經》云:大力菩薩言:何謂存三守一,入如來...

比丘十八物

所謂比丘十八物,又稱頭陀十八物,即是指古代大乘比丘...

對來生沒有計劃,生命就不知道怎麼活

修行除了要注意眼前的因緣,更要注意未來的因緣,就是...

聖嚴法師《安心就能安世界》

只要有人的一天,只要有地球的一天,只要是生存在地球...

每天念經拜佛為何還是煩惱

很多時候我們是把修行的 外相當成修行本身而不自知。...

人生的關卡可大可小

人生的關卡,可大可小。善於處理的人,舉重若輕;不善...

學禪者應注意的十事

有學僧問寂室禪師道:請問老師!在禪門中,應該具備些...

難當的和尚 難得的清淨信

我們不要把這修行信心看的很簡單了,非常的重要,不可...

一心念佛得佛助 不解佛力苦勞碌

我們由前世到今生必定欠了眾生很多的債務,債務包括了...

【佛教詞典】一代三段

劃分釋迦一代之教法為三段,此乃日僧日蓮依天台宗之五...

【佛教詞典】尼四獨戒獨渡水犯緣

亦名:四獨戒獨渡水犯緣、獨渡水犯緣 行事鈔·尼眾別行...

【視頻】大安法師《依四聖諦而發心》

大安法師《依四聖諦而發心》

【視頻】寺院巡禮--樂至報國寺

寺院巡禮--樂至報國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