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修行佛法莫作容易想

大安法師  2019/08/05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修行佛法莫作容易想

菩薩曰:「心行處滅,是諸佛常住真心。心行處有,是眾生生死業心。其間不容絲發。若汝等能綿密加工,使此心無些子空隙,方得幾分相應。莫略做半年十月,便謂我能苦心修道。不知此正障道處,切宜慎之。又工夫雖加,若未到銅山鐵壁,推不倒、移不動處,猶未是打成一片。

切莫見些影響,便即歇手,是為半途之廢,必至棄其前功,毫無所益。此又學道人大病,不可不知。要知佛法如大海,轉入轉深,斷非小小知見之所能盡。應盡形修習,造極為則,切莫作容易想。」—— 《西方確指》

覺明妙行菩薩開示,心行處滅,是諸佛常住真心,心行處有,是眾生生死業心。這個道理,大乘圓頓的經典常常是這樣表達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心行就是我們的念頭,這個生滅的念頭沒有了,滅盡了,生滅滅已,寂滅現前,寂滅是十方諸佛的常住真心。常住真心,有時候表現為佛性,有時候表現為一真法界,有時候表現為圓覺,有時候表現為無量光、壽。

所以,我們要體會常住真心,一定要達到無念的狀態。那麼,心行處有,就是我們心裡這個五蘊,尤其是受、想、行、識,念念不間斷,有念頭的話,這個有念的業識心,就是我們眾生無量劫以來在六道生死輪迴的「業心」。所以,是真心還是妄心,就是在有念和無念當中判斷,這裡面不容有一絲毫差錯。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修行做功夫怎麼做?就是要截斷生死的業心,要像香象過河,截流而過。我們念佛就得要綿密,淨念相繼,念念都是阿彌陀佛,使念佛的心沒有一點點空隙,你稍微有空隙,馬上妄想雜念乘虛而入,妄想雜念不招自來,洶湧澎湃,這是無量劫以來,六塵緣影在我們內心的累積,所以一定要把這個空隙擋住,念念都是阿彌陀佛,淨念相繼,才有可能得到「幾分相應」的功夫。

這個功夫,確實是要發長遠心的,要累積起來的。這個心性上的功夫,不是你在外面作秀,做宣傳廣告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功夫用得是不是得力,用得是不是綿密,這是不能騙人的。做功夫一定要長遠地去做,不能說念了半年或者十個月,就沾沾自喜,「你看看,我多麼苦心修道,每天我要念多少。」你就是做了半年、十個月的功夫,你就覺得很了不起了,甚至就想歇手不幹了,這恰好是障道之處,千萬要避免這樣的短期行為。

再就是,念佛功夫雖然精進,你念得比較長遠,但是這個功夫如果還沒有到銅山鐵壁,推不倒、移不動的時候,還沒有到打成一片的時候…… 確實,我們念佛的功夫要取法於上,爭取做到功夫成片。功夫成片不是說出來的,是做出來的,你要耕耘,你一天幾萬聲佛號,要雷打不動地去念。

無論你是閉關還是打佛七,真正是要忘我地投入,使這句佛號在心性上像銅山鐵壁一樣的堅固啊!銅山鐵壁的力量上來了,你虛妄的妄想雜念就進不去。這樣,念念都是清淨的佛號,你才有功夫成片的可能性。

你千萬別說,我念念佛,好像得了點輕安,好像很舒服,就認為功夫到家了,差不多了,就停下來了,這就是半途而廢。你半途而廢,必定是前功盡棄。為什麼呢?古人把修行比喻成鑽木求火,木頭裡面有火,但你鑽木求火的這過程,得要有很大的耐心。你不能鑽一鑽就停下來,停下來再拿起來鑽,這樣猴年馬月都不會成功。

所以鑽木取火就是你盯著這個木頭不斷地鑽,鑽得有點影像,就是有點暖氣,有點溫度了,但是你還要繼續鑽,鑽得即將起火的前身,木頭還會冒煙,等冒煙的時候,還不是成功的時候,你還要繼續鑽,鑽到它起火了,你才成功了。如果你鑽得火沒有起來,只是有點溫度,有點冒煙,你就停下來,它又冷了,冷了你再鑽,那不是前功盡棄,毫無利益嗎?

念佛也是一樣啊!本來你這段時間念得很清淨,念得比較好了,這時候你一放,放幾個月,去忙世間的事業去了,等忙得一頭霧水,心很散亂,想一想,再來念念佛,念一段時間,又覺得還不錯,又放下來了,又去忙什麼事情,你就等於是鑽木求火,火沒有出來,老是給它中止。

這是凡夫眾生修道的大病——得少為足,這是不可不知道的。要知道,心性的修行,佛法如大海,你功夫用到一分,對佛法的理解就增進一分。佛法像深廣的大海,你會覺得越進入就越深,永遠找不到它的底,無有邊涯。佛的智慧無限深廣,你怎麼能說你修行一段時間就能到家呢?

大家知道龍樹菩薩,他是公元二世紀左右的一位上根利智之人,他原來沒有接觸佛法之前,所有外道的典籍都通達,他真的是過目不忘,非常聰明,等他以後出家,在很短的時間當中把所有的佛經全都看完了。看完以後他就生了一念傲慢之心,覺得自己是不是可以另外立一個宗教做教主。

大龍菩薩就憐憫他,怕他以這種傲慢心造孽,所以就方便引他到龍宮,打開龍藏讓他看。龍樹菩薩這一看,龍藏裡面無量無邊的佛經,這時候他才知道佛法太深廣了,他的傲慢心才被降服下來了。《華嚴經》是龍樹菩薩從龍宮誦出來的,大本、中本、小本,他誦了一部小本的《華嚴經》,十萬偈。

翻譯成中文是四萬五千偈,我們八十一卷的《華嚴經》,不夠小本《華嚴經》的一半。

所以,佛法大海絕對不是凡夫鼠目寸光的知見所能窮盡的。現在我們在這世間修行佛法,為什麼難?難就難在,第一,我們的知見狹劣,難以理解大乘佛法圓頓的奧義。第二,壽命短暫,好不容易看點佛經,有點味道,但是壽命到了,死魔。

所以我們在這個時代,要以謙恭的心,盡形壽來修習淨土法門,一定使修行這個法門到達一定的高度,這裡講造極為則,以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作為我們的目標。這個目標,說實在話,我們要樹立取法於上,但能不能達到?還是有相當的難度。

事一心不亂是伏斷見思惑,理一心不亂都要破一品無明。有相當的難度,但我們也要盡量去做。

所以對佛法的修行,切莫作容易之想,就是最有智慧的人,他面對佛法的大海,都有興嘆之感,更何況一般根機的人。在這個時代,我們發四宏誓願,佛法無邊誓願學,我們要發這個願,但在西方極樂世界才能真正兌現這個願。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大安法師文章列表

小怒數到十,大怒數到千

聰明的一休是很招人喜歡的,喜歡他的中國人可能有好幾...

學菩薩精神,走菩薩路

既然要學菩薩精神,走菩薩的道路,就必須時時立下善的...

宣化上人:為何與道不相應

修道很久而未能與道相應,這是什麼原因?因為妄想心在...

慧律法師《降低慾望和標準》

人為什麼會痛苦?為什麼會煩惱?我們認為金錢可以代表地...

【推薦】顛倒凡夫如何得到臨終的正念

我們佛教的修學,相對於其他的宗教來說,算是比較多元...

無論離合,婚姻都是一場修行

關於如何處理家庭倫理關係,佛陀在《善生經》中把在家...

不起煩惱便是修行

修行的方法,是勤修戒定慧三學:修行的目標,是熄滅貪...

【推薦】出家沙彌淨人須知

這個時代大家能發大心出家,說明具有多生多劫的佛緣和...

【大藏經】阿閦佛國經

阿閦佛國經卷上 發意受慧品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

【大藏經】【註音版】地藏菩薩本願經

根據弘化社《地藏菩薩本願經》流通本印本校對註音。...

【大藏經】佛說長阿含經

長阿含經序 長安釋僧肇述 夫宗極絕於稱謂,賢聖以之沖...

【大藏經】唯識二十論

唯識二十論一卷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安樂死並不安樂

問: 世間很多人都認為安樂死沒有痛苦,只是在倫理上...

傳印長老的臨終開示是慈悲之極的話

去年我們上傳下印長老往生,你說他出家七十多年,臨終...

淨土五經格局的由來

《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佛說無量壽經》在...

淨土法門的修行一定要依照聖言量

問: 我聽元音老人講,修淨土法門行者念南無阿彌陀佛結...

釋迦牟尼傳

一、出家前的生活 1.太子降生 我聽到過這樣的故事:二...

《淨土法門普被三根論》白話譯

(圓濤法師白話譯) 【原文】 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

人最容易犯的三個錯誤

人最容易犯的錯誤有三個:第一是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力...

極樂世界可以活著去嗎

一般來說普通大眾對佛門中的求生西方、或求往生,就以...

聖嚴法師《提升人的質量》

人的質量,就是人的品格、品德、氣質。氣質是可以改變...

布施之道

俗話說,鳥為食亡,人為財死。這是說衣食錢財這些身外...

【推薦】【佛學漫畫】佛陀早把「量子」整明白了

在量子力學領域,竟然印證了穿牆術的存在,還給起了個...

萬一犯了五逆和謗法,就不能往生嗎

問: 關於往生的條件,在於深信切願,弟子對這點也是...

慧律法師《空的哲學思想》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諸位法師、諸位長官、諸...

【推薦】具足清淨律儀,有十種功德利益

戒為無上菩提本,世人應當持淨戒,若人堅持以淨戒,是...

怎麼才能擺脫生死業力的惡性循環

佛陀他是一層一層的攝事入理。其實這個攝事入理不但是...

新春的供養

今天講的內容都關係到我們怎樣做人,怎樣修行,怎樣務...

【佛教詞典】習氣

(術語)大乘之妄惑,分現行與種子及習氣三者,既伏惑...

【佛教詞典】提婆五法

又作提婆五邪法。即佛世時,提婆達多所說之五種邪法。...

【視頻】天因法師《神僧佛調法師》

天因法師《神僧佛調法師》

【視頻】10個純素的理由

10個純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