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亦無可戀,死亦無可捨。太虛空中,之乎者也。將錯就錯,西方極樂。——楊傑居士
淨土宗有一部非常重要的論著——《淨土十疑論》,此論有個序是楊傑居士所著。他是北宋時代安徽人,字次公,自號無為子。楊傑居士做過高官,參禪有悟,對淨土又有信心,所以對當時的文人士大夫影響甚大。
楊傑居士是少年登科(考上進士),很有才學。宋代的知識分子一般對佛教都很好樂,所以楊傑早年是好樂禪宗,參天衣義懷禪師。有一天他在泰山祭祀,在雞初鳴之時,睹日出如盤湧,豁然大悟,蒙義懷禪師印可。
後來楊傑居士的母親去世,他在家丁憂三年閱《大藏經》。讀到淨土經典時產生信心,繪丈六阿彌陀佛,隨身觀念,開始禪淨雙修。這也代表著宋代文化的一種趨向,宋代自趙匡胤以來,有儒道釋三家合流的趨勢,在教內有禪淨合流的趨勢,這些在士大夫階層表現得尤為突出。
當年《淨土十疑論》刻版時,請楊傑作序,就是想以他的影響力來推動此論在教內外的流通(由此,我們也能夠推測出智者大師在隋朝寫的這部論,經過六七百年,到了北宋期間,還在廣為流通。時至今日,淨業行人也應深讀此論)。
楊傑居士在臨命終時也是很有把握,通過他臨終說的一個偈,表明他成就往生了。偈曰:「生亦無可戀,死亦無可捨。太虛空中,之乎者也。將錯就錯,西方極樂。」
這偈子的前兩句「生亦無可戀,死亦無可捨」,有宗門下的那種境界——生,是虛幻的,沒有留戀的必要;死,也是不真實的、空的,也沒有什麼可以捨的。
「太虛空中,之乎者也。將錯就錯,西方極樂。」在宗門下是不立一塵、不建凡聖的。所以要說有一個求生淨土的概念,它就有一個取捨,這個取捨在宗門下是不許可的,不許可就算它是錯吧!將這個錯,就這個錯,也要指歸西方極樂。
在這個世間,雖然說取捨都乖違了平等自性,但是我們眾生的心意識一定離不開這樣的取捨,所以將錯就錯,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會契證到無取無捨的本性。
楊傑居士說將錯就錯,西方極樂,說明他往生極樂世界的願心是很堅固的。
這跟蘇東坡就有所不同了,蘇東坡他也是很好樂禪宗,很有一點境界,對淨土法門也曾經寫過《西方淨土變盡讚並序》,很有一點對淨土的信向。但是臨命終時呢,門人弟子都勸他念佛,包括徑山長老過來叫他念佛,然而蘇東坡說淨土不無(承認西方淨土是有),但又指指自己心,說這裡著不上力(正念很難保證)。
你說這裡著不上力也情有可原,說明功夫不到,但是他還補了一句話,著力即差。又把宗門的這個東西用上了,著力即差,說完這句話他就斷氣了。這說明蘇東坡沒有解決往生的問題,但楊傑成功了。當時有位荊王夫人,在一個夢境當中神識到極樂淨土,就見到了楊傑在西方極樂世界蓮華中的情景。
在這裡做這種介紹,就是讓我們有一種親切感。楊傑居士現在已經是極樂世界的菩薩了,他所作的序很有淨土法門正確的法義,甚至有些話都成為我們淨土宗的一些經典名言,如「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等等,就熟在人口,被廣為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