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海濤法師《忍辱菩薩行》

海濤法師  2010/01/2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在佛法八萬四千種法門中,忍辱為何會列於菩薩六度修行之一?因為忍辱不僅是日常生活中與他人接觸時最容易遇上的考驗,更是每個人修行中必經之磨練過程。

菩薩在度化眾生的過程中,難免會遭遇到種種不順或逆境,但很多時候,所謂的順境或逆境其實取決在自己的價值觀和心念,一個正向思考、包容圓通的心境,往往可以化危機為轉機,甚至在人所不能之處有所突破。所以菩薩教化眾生:當忍受一切內外順、逆、苦、樂等境,對所遭遇的種種障礙與成就,皆能安忍,不生煩惱,自能身心安隱,成就自利。進一步來說,能化諸有情,皆令和順,是名利他。能做到所謂逆境不瞋,順境不喜,心裡還是維持原來的寧靜祥和,這就叫做忍。

忍辱,確實是一種美德,不但能抑制人的瞋火,還能融化人與人之間的仇恨。如果一個修學佛法的人勤習各種法門,能將經論倒背如流,但卻缺乏忍辱的修養,不能給眾生歡喜心,常與眾生起衝突,這樣要如何度化眾生呢?所以世尊在經典中處處勸人修行忍辱,而中國經典故事中,文殊、普賢菩薩所化身的寒山與拾得二大士,以及彌勒菩薩化身的布袋和尚,也都教人應忍天下難忍之事。雖然凡夫菩薩還無法做到如寒山、拾得二大士菩薩般的忍辱境界,但也應該知道,忍辱是修行的第一步,如《佛遺教經》便說:「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

《大寶積經》中有一段解釋菩薩福德莊嚴的經文:世尊告訴大迦葉尊者,菩薩有四種無量福德莊嚴──以清淨心而行法施、於破戒人生大悲心、於諸眾生中稱揚讚歎菩提之心,以及於諸下劣修習忍辱。這經中所說的四法都與佈施、持戒以及忍辱有關,其中「於諸下劣修習忍辱」,可算是最難做到的忍辱精神。因為凡夫都還有我執、我相的存在,因此當我們受到比自己身份地位更下劣的人的辱罵或傷害時,通常都會難以忍受。其實若對這種人能修忍辱,便更能於一切處修忍。    

「於諸下劣,修習忍辱」讓世尊視為菩薩的無量福德莊嚴之一,可見忍辱不但可成就道果,更可莊嚴菩薩的無量福德。另外,在《瑜伽師地論》中對於忍辱的解釋,更是相當直接明確:不忿怒、不報怨、不懷惡,這三者就是忍辱最基本的心態。而修行安忍之人,光是忍辱還不夠,世尊緊接著說:還必須懷柔眾生,這就是菩薩的慈悲。在身、語、意三方面都要做到愛護眾生,讓眾生沒有煩惱,可見這忍辱的修行功德有多大!   

明白忍辱的基本道理後,我們就來談談菩薩道的忍。經論中解釋忍辱定義的經文非常的多,此中《菩薩地.忍品》的解釋大意是:因為透過智慧的思惟、抉擇或本性柔和堪忍怨害,而以無染心、悲愍心地忍受一切逆境,或是為求名聞利養、向權貴低頭而忍等等,有時只是權衡得失或明哲保身,或是因執著某些利益而無可奈何地忍受一切逆境,這些都不能算是忍辱。   

我們學佛的人都知道要忍辱,但不明白忍辱真義之人,都將忍辱變成含恨了,或者是忍而不發,這是隱忍而不是忍辱!云何稱為忍辱波羅蜜呢?這需要智慧來輔助。   

忍,有生忍、法忍、無生法忍。對於人與人之間的衝突、乃至蚊蟲的傷害都能忍受,名為「生忍」。對於身體的老、病、痛,或者寒、熱這一切的事情都能安住不動,是為「法忍」。如果有般若的智慧,觀察生忍、法忍都是畢竟空不可得,那稱為「無生法忍」,這是菩薩圓滿六度波羅蜜的境界了。   

所以,忍辱法門是修行過程中相當重要的一門功課,如果於日常修行中就無法行忍,無法克服苦受,則遑論有戒、定、慧修學了。經由忍辱的磨練,可銷磨凡夫瞋恚之氣或種種惡習,而養成慈悲、良善的心性,如此的心性乃有助於修行。但是忍辱的最終目的還是要達到「忍辱波羅蜜」的境界,因為也只有透過通達緣起空性之慧力而放下我、法二執後,才能達到究極之忍辱波羅蜜。

佛法是悲智雙運的,當你學習佛法,依按照佛陀的教導度化眾生、弘揚佛法時,不免有種種的困難或譭謗。如果這時你還能運用般若波羅蜜,從內心裡面去化解所有的煩惱,讓度化眾生的最初發心得以不受影響,這就是將佛法運用在生活中了。修行必須以大悲心和利他心為基礎而生起菩提心,也就是為了讓一切眾生從痛苦中解脫而立志成佛之心。在修行忍辱的過程中,這個偉大的慈悲菩提願始終不變,這才稱為忍辱菩薩行、忍辱波羅蜜!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海濤法師文章列表

淡定與慈忍

記得一位禪師曾經說過,無事忙中老,空裡有哭笑 。 當...

聖嚴法師《柔順的扁擔才能負重》

我曾經看過鄉下人家做竹扁擔,愈是上等的竹子,所做出...

莫大之禍起於須臾之不忍,不可不謹

佛陀成道之後,嚴格持守戒律,廣為度化有緣眾生。在弘...

【推薦】不要被第二支毒箭所傷

昨晚正在給家裡的花花草草重新安置一個小家,只聽得客...

護心勿起瞋

佛陀住世時,眾僧日中一食,托缽化緣畢,或在山林間經...

宣化上人:佛為何勝魔

佛沒有嗔恨心,魔卻有嗔恨心,不同之處就在於此。佛成...

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問: 去火車託運衣物,服務態度差到無所謂,被強迫保...

貪心和嗔心的對治方法

在佛法中,對於貪心和嗔心都有具體對治方法。其中,關...

【大藏經】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三十三天...

【大藏經】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療痔病經

佛說療痔病經...

【大藏經】地藏菩薩本願經

覺林菩薩偈 華嚴第四會,夜摩天宮,無量菩薩來集,說...

如是因如是果,還要去問誰啊

佛法中關於宿命通的一些看法,應該說,這是所有佛教徒...

聖嚴法師《提升人的質量》

人的質量,就是人的品格、品德、氣質。氣質是可以改變...

【推薦】每天醒後用十一問來反省自己

如果在黎明,早上你睡眠之後,你坐起來,在那種夜氣清...

聖嚴法師:日新又新

曾有人問我說:「習禪已經十多年,總覺得沒有什麼進步...

挖空心思勉強得到,實際上不是好事

如果命中沒有,而挖空心思勉強得到的東西,實際上不是...

叢林中出坡的意義

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開啟中國禪宗僧團制度的恢弘氣...

人為什麼會到媽媽肚子裡呢

六道眾生都在生死輪迴中,不知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一般...

素食也是修心

素食不就是講飲食的問題吧?還有什麼其他的?當然不止...

如何把「空假中」三觀運用於日常生活中

大乘佛法把所有的智慧,尤其天台宗把所有的智慧分成空...

怎樣理解感應道交

問: 怎樣理解感應道交? 大安法師答: 感應道交是淨...

慧律和尚般若頌

眾生方寸心即佛 不欠絲毫如來同 無量劫來聲與色 染習...

賬災濟恤救了好多人,能抵罪過嗎

大家看過《影塵回憶錄》就知道,有位朱子橋老將軍,他...

【佛教詞典】謗法闡提

(術語)二種闡提之一。又曰斷善闡提,闡提為梵語一闡...

【佛教詞典】知庫

(職位)禪林司倉庫者。又曰庫頭。...

【視頻】淨界法師《借相離相》

淨界法師《借相離相》

【視頻】《佛說阿彌陀經》聆志居士讀誦

《佛說阿彌陀經》聆志居士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