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部執異論

天友大菩薩造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部執異論一卷

天友大菩薩造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佛滅百年後  弟子部執異
 損如來正教  及眾生利益
 於不了義經  如言執故失
 起眾生厭怖  今依理教說
 天友大菩薩  觀苦發弘誓
 勝智定悲心  思擇如此義
 我見諸眾生  隨種種見流
 故說真實義  如佛言所顯
 若知佛正教  聖諦為根本
 故應取真實義  猶如沙中金

如是所聞。佛世尊滅後。滿一百年。譬如朗日隱頞悉多山。過百年後更十六年。有一大國名波吒梨弗多羅。王名阿輸柯。王閻浮提。有大白蓋覆一天下。如是時中大眾破散。破散大眾凡有四種。一大國眾。二外邊眾。三多聞眾四大德眾。此四大眾。共說外道所立五種因緣。五因緣者。如彼偈說。

 餘人染污衣  無明疑他度
 聖道言所顯  是諸佛正教

思擇此五處。分成兩部。一大眾部。二上座弟子部。至第二百年中。從大眾部。又出三部。一一說部。二出世說部。三灰山住部。於此第二百年中。從大眾部又出一部。名得多聞部。於此第二百年中。從大眾部又出一部。名分別說部。此第二百年滿。有一外道。名曰大天。於大眾部中出家。獨處山間。宣說大眾部。五種執異。自分成兩部。一支提山部。二北山部。如是大眾部四破五破。合成七部。一大眾部。二一說部。三出世說部。四灰山住部。五得多聞部。六分別說部。七支提山部。北山部。上座弟子部。住世若千年。至第三百年中。有小因緣分成兩部。一說一切有部。亦名說因部。二雪山住部。亦名上座弟子部。於此第三百年中。從說一切有部。又出一部。名可住子弟子部。於此第三百年中。從可住子弟子部。又出四部。一法上部。二賢乘部。三正量弟子部。四密林住部。於此第三百年中。從說一切有部。又出一部。名正地部。於此第三百年中。從正地部。又出一部。名法護部。此部自說勿伽羅是我大師。於此第三百年中。從說一切有部。又出一部。名善歲部。亦名飲光弟子部。至第四百年中。從說一切有部。又出一部。名說度部。亦名說經部。如是上座弟子部。合分成十一部。一說一切有部。二雪山住部。三可住子弟子部。四法上部。五賢乘部。六正量弟子部。七密林住部。八正地部。九法護部。十善歲部。十一說度部此諸部是執義本。執義有異。我今當說是執義本者。大眾部。一說部。出世說部。灰山住部。此四部是執義本。此諸部說。一切佛世尊出世。無有如來一法而是有漏。如來所出語皆為轉法輪。如來一音能說一切法。如來語無不如義。如來色身無邊。如來威德勢力無減。如來壽量無邊。如來教化眾生。令生樂信無厭足心。如來常無睡眠。如來答問無思惟。如來所出語。皆令眾生生愛樂心。如來心恆在觀寂靜不動。如來一心能通一切境界。如來一剎那相應般若。能解一切法。如來盡智無生智。恆平等隨心而行。乃至無餘涅槃。一切菩薩入胎中。無有柯羅邏。頞浮陀。卑尸。伽訶那捨佉。波羅捨伽。雞舍盧摩那佉等。菩薩欲入胎時。皆作白象相貌。菩薩出胎。皆從母右脇而生。一切菩薩無貪慾想。無瞋恚想。無逼惱他想。若菩薩有願欲生惡道。以願力故即得往生。菩薩為教化成就眾生故入惡道。不為煩惱業繫縛故受此生。一心正對觀四聖諦。一智通四聖諦。及四聖諦相。五識中有染淨色。無色界亦有六識聚。五根即是肉團。眼不見色。乃至身不覺觸。若心在定。亦得有語折伏心恆有。相壞心恆有。是故凡夫有上下。已成就法無處所。須氀多阿半(方晏反)那。心及心法。知有自性。有阿羅漢多他以不淨染污其衣。阿羅漢多有無知。有疑惑有他度。聖道亦為言所顯。說苦亦是道。說苦亦是因。般若相應滅苦。苦受亦是食。第八亦久住。乃至性法退。須氀多阿半那退法。阿羅漢多不退法。世間無正見。世間無信根。無無記法。若人入正定。一切結滅。須氀多阿半那。能作一切惡。唯不作五逆。一切諸經無不了義。無為法有九種。一思擇滅。二非思擇滅。三虛空。四空處。五識處。六無所有處。七非想非非想處。八十二因緣生分。九八聖道分。心者自性清淨客塵所污。一隨眠煩惱。二倒起煩惱。隨眠煩惱。非心非心法無所緣。隨眠煩惱異。倒起煩惱異。隨眠煩惱與心相離倒起煩惱與心相應。過去未來。是無現在。是有法入。非所知非所識。中陰是無。須氀多阿半那得定。此四部是執義本。執義異者。大眾部執義異餘三部。四聖諦悉真實。有如如對可讚行有苦。是自所作有苦。是他所作有苦。是兩所作有苦。非兩所作有苦。依因緣生。有不依因緣生。一時中有多心和合道與煩惱並起。業與果並起。種子即是芽。六根四大轉異。心心法不轉異。心遍滿身心增長。應知有如是諸義。諸部信樂不同。各有所執。是名執義異。多聞部是執義本。如來五鳴應說。出世五鳴者。謂無常苦空無我寂靜涅槃。此五鳴是正出世道。如來餘鳴是世間道。有阿羅漢多他以不淨染污其衣。阿羅漢多有無知。有疑惑。有他度。聖道亦為言所顯。餘所執與說一切有部所執相似。分別說部。是執義本。苦非是陰。一切入不成就。一切有為法相待假故立名苦。無人功力。無非時節死。一切所得先業造。增長因果能生業。一切諸苦從業生。聖道由福德得。聖道非修得。餘所執與大眾部所執相似。支提山部。北山部。此二部是執義本。菩薩不脫惡道。藪斗陂中恭敬事得執少。有阿羅漢多他以不淨染污其衣。阿羅漢多有無知。有疑惑。有他度。聖道亦為言所顯。餘所執與大眾部所執相似。說一切有部是執義本。一切有如有。如是兩法攝一切過去現在未來。是有一依正說。二依二法。三依有境界。四依有果。法入有三。所識所知所通。生老住無常。是行與心不相應。行陰所攝有為種類三。無為種類三。有為相三。無為相三。四諦中三諦有為。一諦無為。四諦次第觀。若人欲入正定。必緣空解脫門無願解脫門。得入正定。若觀欲界相應諸行。得入正定若人已入正定。在十五心中。名須氀多阿半那向。若至第十六心。名須氀多阿半那。世第一法一剎那心。三方便有退義。世第一法無退義。須氀多阿半那無退義。阿羅漢多有退義。一切阿羅漢。多不盡得無生智。凡夫亦能捨欲及瞋。外道得五通。天亦有夫嵐摩。於七定有覺分。餘定則無。一切諸定無不是四念處所攝。若不依定得入正定。亦得阿羅漢多依色界無色界心。得阿羅漢多不得入正定。欲界中得入正定。亦得阿羅漢多欝多羅鳩婁。無離欲人。聖人不生彼處。聖人亦不生無想天。不必定次第。得聖道四果。若人已入正定。依世道得至婆凡裡陀如寐(彌履反)阿那伽寐(彌履反)四念處。可說一切法隨眠煩惱是心法。不與心相應。一切隨眠煩惱。可立倒起名。一切倒起煩惱可立倒起名。不可立隨眠名。十二緣生是有為。十二緣生分亦有。隨阿羅漢多行。阿羅漢多。亦有福德增長。欲色界中有中陰。五識現起。時得生欲。不得離欲五識執別。相無分別。有心及助心法心及助心法定有境界。自性與自性不相應。心與心不相應。世間有正見。世間有信根。有無記法。阿羅漢多無有學法。一切阿羅漢多皆得定。一切阿羅漢多不皆證定。阿羅漢多有宿業猶得報。一切凡夫亦有在善心死。若人正在定必定不死。如來與弟子。惑滅無異。如來慈悲不取眾生作境界。若人執眾生相解脫意。不得成就一切菩薩定。是凡夫具九結。若菩薩已入正定者。未度凡夫地。是所取相續。假名眾生。一切行剎尼柯無有法。從此世至後世。依世假名。說弗伽羅度人。正法時行聚滅無餘。諸陰無變異。有出世定。有諸覺是無漏。有善是有因。若人正在定則無語。八分聖道是名法輪。世尊一切語。不皆是轉法輪。一音不具說一切法。一切語不皆如義。一切經不盡是了義。有經不了義。說一切有部。是執此義本。更有執異則無窮。雪山部是執義本。菩薩是凡夫。無有貪受生。不為胎等所裹。外道無五通。天無夫嵐摩。有阿羅漢多他以不淨染污其衣。阿羅漢多有無知。有疑惑。有他度。聖道亦為言所顯。餘所執與說一切有部所執相似。可住子部是執義本。非即五陰是人。非異五陰是人。攝陰界入故。立人等假名。有三種假。一攝一切假。二攝一分假。三攝滅度假。一切有為法剎那剎那滅。離色無有一法從此世至後世。可說人有移。外道有五通。若人正生五識。無慾無離欲。欲界相應諸結修道所破。若人能斷則得離欲。欲界見道所破則不如是。忍名相世第一法。此四位名正定。若人已入正定。在十二心中。是名須氀多阿半那向。至第十三心名須氀多阿半那。一切眾生有二種失。一意失。二事失。生死有二種因最上。一煩惱。二業。二種法是解脫最上因。謂毘缽舍那奢摩他。若不依自體增上緣慚羞。正法則不屬此人。煩惱根本有二種。恆隨一切眾生行。謂無明有愛。有七種清淨處。佛智於戒等不相應。諸境以依止所了緣。能通達一切法。若以滅攝之。凡有六種色無色界無入正定。菩薩於中恆生。若已生盡智無生智。得名為佛。如來說經有三義。一顯生死過失。二顯解脫功德。三無所顯可住子部是執此義本。從本因一偈故。此部分成四部。謂法上部。賢乘部。正量弟子部。密林住部。偈言。

 已得解脫更退墮  墮由貪著而復還
 已至安處游可愛  隨樂行故至樂所

正地部是執義本。過去未來是無現在及無為。是有四聖諦一時觀。若見苦諦。即見一切諦。見已曾見諸諦隨眠煩惱。非心非助心法。無有境界。隨眠煩惱異。倒起煩惱異。隨眠煩惱與心不相應。倒起煩惱與心相應。凡夫不捨欲界欲及瞋外。道無五通。天無夫嵐摩。無中陰。阿羅漢多福德無增長。五識聚有染離。六識聚與覺觀相應。有時頭眾生。世間無正見。世間無信根。無出世定。覺觀無無漏。有因無善。須氀多阿半那有退法。阿羅漢多無退法。道分是四念處所攝。無為法有九種。一思擇滅。二非思擇滅。三虛空。四無我。五善如。六惡如。七無記如。八道如。九緣生如。受生是始。死墮為終。四大五根心。及助心法。皆有變異。大眾中有佛。若施大眾得報則大。若別施佛功德則不及。一切佛及一切聲聞。同一道同一解脫。一切行剎尼柯。無有一法從此世度後世。正地部是執此義本。此部復執異義。過去未來有有中陰法入。有二種所知。及所識作意。是正業。無身口二業。覺觀是相應法。大地則劫住。依藪斗陂.恭敬事無有報。一切隨眠煩惱恆在。現世陰界入三法恆在。現世離法。偈言。

 五法是決定  諸苦從之生
 無明心貪愛  五見及諸業

諸部義本皆同。為執有異故成別部。法護部是執義本。僧中有佛世尊。依藪斗陂起恭敬有勝報。恭敬大眾則不及。佛道異聲聞道異。外道無五通。阿羅漢多身無漏。餘所執與大眾部所執相似。善歲部。是執義本。法已是所滅。已是所離則無。未滅未離則有。若業果已熟則無。未熟則有。有為法不以過去法為因。以現在及未來法為因。一切諸行剎尼柯。有學法有果報。餘所執與法護部所執相似。說度部是執義本。陰從前世至後世。若離聖道諸陰不滅。陰有本末。凡夫位中有聖法。有真實人。餘所執與說一切有部所執相似。

舊所出經論中亦有十八部名。但音多訛異不復如本。今謹別存天竺本名。仍以論初大眾等名。次第相對翻之。翻殊難具。如義疏中釋也。

初分成兩部(天竺呼部為尼柯與)一摩訶僧耆柯部。二他(託夷反)毘(步夷反)梨與部次從摩訶僧耆柯部。又出三部。一猗(意紫反)柯毘(步夷反)與婆訶利柯部。二盧俱多羅婆拖部。三高俱梨柯部。亦言高俱胝(張持反)柯部。次從摩柯僧耆柯部。又出一部。名婆吼輸底(張履反)柯部。次從摩訶僧耆柯部。又出一部。名波羅若(然闍反)底(張履反)婆拖部。次有外道。名摩訶提婆。於摩訶僧耆柯部中出家。自分成兩部。一支底(張履反)與世羅(良我反)部二欝多羅世羅(良我反)部。他毘與部又分成二部。一薩婆阿私底(張梨反)婆拖部。亦名醯兜婆拖部。二醯摩跋多部。亦名他毘梨與部。次從薩婆阿私底婆拖部。又出一部。名跋私弗底(張梨反)梨與部。次從跋私弗底梨與部。又出四部。一達謨多梨與部。二跋陀與尼與部。三三眉底(張梨反)與部。四山拖伽梨柯部。次從薩婆阿私底婆拖部。又與一部。名彌(三梨反)嬉(欣梨反)捨婆柯部。次從彌嬉捨婆柯部。又出一部。名達摩及多部。次從薩婆阿私底婆陀部。又出一部。名蘇跋梨沙柯部。亦名柯尸悲(方梨反)與部。次從薩婆阿私底婆拖部。又出一部。名僧千蘭底(張履反)婆拖部。亦名修丹闌多婆拖部。

部執異論一卷


上篇:十八部論

下篇:占察善惡業報經行法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史傳部目錄

大智度論

大智度論卷第一 大智度論卷第二 大智度論卷第三 大智...

【註音版】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禪秘要法經

禪秘要法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唯識二十論

唯識二十論一卷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十門辯惑論

十門辯惑論卷上 大慈恩寺沙門釋復禮撰 答大子文學權無...

大方廣佛華嚴經感應傳

大方廣佛華嚴經感應傳 四明山大方廣無生居士胡幽貞刊...

大唐西域記

大唐西域記序 竊以穹儀方載之廣,蘊識懷靈之異,《談...

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

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 門人灌頂撰 大師諱智顗。字德安。...

佛說十二游經

佛說十二游經 東晉西域沙門迦留陀伽譯 昔,阿僧祇劫時...

佛說相應相可經

佛說相應相可經 西晉沙門法炬譯 佛在舍衛國請諸比丘,...

佛說長者子制經

佛說長者子制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一時...

【註音版】慈悲道場懺法

慈悲道場懺法卷第一 慈悲道場懺法卷第二 慈悲道場懺法...

佛說須摩提菩薩經

佛說須摩提菩薩經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菩薩本業經

佛說菩薩本業經一卷 吳月氏優婆塞支謙譯 聞如是: 一...

天樂鳴空集

天樂鳴空集序 予讀《易傳》,至天地閉、賢人隱,未嘗...

佛說金剛三昧本性清淨不壞不滅經

佛說金剛三昧本性清淨不壞不滅經 失譯經人名今附三秦...

【註音版】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佛教詞典】食後說法有四益

行事鈔·訃請設則篇:「薩婆多,要食後說法有四益:一...

【佛教詞典】醫王善逝

(術語)藥師如來之別名(醫王之名,諸佛通用,今因藥...

生命的真相是什麼

生命的真相是什麼?生命不過是靈魂隨業流轉而不斷生生...

內心有正念跟妄念二個念頭

我們凡夫的虛妄分別心,當我們沒有遇到佛法的時候,我...

惜福從惜食惜衣做起

禮拜天,父親看著那抱怨早餐不好吃的兒子,心想:今天...

謙卑是修行人一生的功課

人生的每一種境界,都是修行,修什麼呢。修謙卑。記得...

沒皈依但精通佛法,算是佛弟子嗎

問: 有一位居士,還未到佛堂皈依,但精通佛法、研究...

走出憂鬱與痛苦的四個步驟

據說,過去有一位高僧在學法的時候曾經向他的師父請教...

相信了佛的話,就省去開悟見道的難關

阿彌陀佛因地為什麼要發願建立一個超勝十方諸佛的淨土...

怕死之心與阿彌陀佛大願相悖

千萬不可懷疑,懷疑即是自誤,其禍非小。況離此苦世界...

堅定心志,安於靜境

佛陀住世時,有位發心修行的人看到佛陀的僧團裡,每位...

天意與人為

簡單的區分:天意是前世的因,人為是今生的努力。 前...

發菩提心的十種因緣

此菩提心,諸善中王,必有因緣,方得發起。今言因緣,...

如何判斷修行有沒有進步

蕅益大師在《靈峰宗論》上說: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

【視頻】《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受記經》聆志居士念誦

《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受記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普賢行願品》木魚唱誦

《普賢行願品》木魚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