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宗鏡錄卷第九十八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宗鏡錄卷第九十八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志公和尚偈云。頓悟心原開寶藏。隱顯靈蹤現真相。獨行獨坐常巍巍。百億化身無數量。縱令畐塞滿虛空。看時不見微塵相。可笑物空無比況。口吐明珠光晃晃。尋常見說不思議。一語標宗言下當。

龐居士頌云。萬法從心起。心生萬法生。生生不了有。來去枉虛行。寄語修道人。空生有不生。如能達此理。不動出深坑。

寒山子詩云。男兒大丈夫。作事莫莽屎。徑直鐵石心。直取菩提路。邪道不用行。行之必辛苦。不要求佛果。識取心王主。

懶瓚和尚歌雲。莫謾求真佛。真佛不可見。妙性及靈台。何曾受熏練。心是無事心。面是孃生面。劫石可移動。箇中無改變。又云。吾有一言。絕慮忘緣。巧說不得。只用心傳。更有一語。無過直與。細於毫末。大無方所。本自圓成。不勞機杼。

騰騰和尚歌雲。修道道無可修。問法法無可問。迷人不悟非空。達者本無逆順。八萬四千法門。至理不過方寸。煩惱正是菩提。淨華生於泥糞。識取自家城邑。莫謾游他州郡。

高僧釋法喜。臨遷化時告眾雲。三界虛妄。但是一心。端坐而卒。

高僧釋靈潤雲。捨外塵邪執。得意言分別。捨唯識想。得真法界。前觀無相。捨外塵相。後觀無生。捨唯識想。又常與法侶登山遊觀。野火四合。眾並奔散。唯潤安行。如常顧陟。語諸屬曰。心外無火。火實自心。謂火可逃。無由免火。及火至潤。潛然自斂。

高僧釋法空。入台山幽居。每有清聲召曰。空禪。如是非一。自後法空。知是自心境界。以法遣之。遂乃安靜。初以禪修。終為對礙。遂學大乘離相。從所學者。並以此誨之。以法為親。以法為侶。

高僧釋靖邁。臨終雲。心非道外。行在言前。言畢坐蛻。

高僧釋通達。因以木打塊。塊破形消。既覩斯變。廓然大悟心跡。

高僧釋轉明。凡有所諮學者。常以平等唯心一法。志而奉之。

高僧釋道英。入水臥雪。而無寒苦。如是隨事以法對之。縱任自在。不以為難。良由唯識之旨。洞曉心腑。外事之質。豈得礙乎。當講起信。至心真如門。奄然入定。

高僧釋道世雲。勤勇懺悔者。雖知依理。須知心妄動。遠離前境。經云。譬如[疊*毛]花千斤。不如真金一兩。喻能觀心強。即滅罪強。

伏陀禪師云。籍教明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凡聖一路。堅住不移。不隨他教。與道冥符。寂然無為。名為理入。

高僧釋智通雲。若夫尋近大乘。修正觀者。察微塵之本際。許一念之初原。便可荊棘播無常之音。梟獍說甚深之法。十方淨土。未必過此矣。

高僧釋曇遂。每言。三界虛妄。但是一心。追求外境。未悟難息。

高僧解脫和尚。依華嚴作佛光觀。於清宵月夜。光中。忽見化佛。說偈云。諸佛秘密甚深法。曠劫修行今乃得。若人開明此法門。一切諸佛皆隨喜。解脫和尚乃禮拜問雲。此法門如何開示於人。化佛遂隱身不現。空中偈答雲。方便智為燈。照見心境界。欲知真實法。一切無所見。

太原和尚雲。夫欲發心入道。先須識自本心。若不識自本心。如狗逐塊。非師子王也。善知識。直指心者。即今語言是汝心。舉動施為。更是阿誰。除此之外。更無別心。若言更別有者。即如演若覓頭。經云。信心清淨。即生實相。又經云。無依是佛母。佛從無處生。

天皇和尚雲。只今身心即是性。身心不可得。即三界不可得。乃至有性無性。總不可得。無佛無眾生。無師無弟子。心空。三界一切總空。以要言之。三界內外。下至螻蟻蠢動之者。悉在一塵中。彼此咸等。一一皆如。是。各各不相妨。一切法門。千般萬種。只明見性。更無餘事。

興善和尚雲。從上已來。祖佛相傳一心之法。以心印心。不傳餘法。初祖指一言以直說。譬如龍吐水至津。津滿至河。乃至大海。龍是水之源。以知如今已後。學人。相傳一心之法。皆是簡要說。而喚心時。不得別覓佛。當佛時。不得更求心。是以若人信自心是佛。此人所有言說。當能轉法輪。若人不信自心是佛。此人所有言說。皆是謗方等大乘。所以經云。性外得菩提。譬如壓砂求油。不是油正因。

顒禪師有問。涅槃明。眾生即佛性。佛性即眾生。但以時異。有淨不淨。未審非情亦是眾生不。答。經云。文殊問金色女。汝身有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不。女言。如我身有五陰十二入十八界。梵網經云。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風。是我本體。又依正二身。互相依立。華嚴經云。一切法無相。是則佛真體。經明。若計靈智之心是常。色是敗壞無常者。則外道斷常之見。華嚴明。眾生界即佛界。佛界即法界。法界之外。更無別法。乃至萬法雖異。其體常同。若不迷於所同。體用。常無有二。無二之旨。蓋出世之要津。一念相應。不隔凡成聖矣。

臥輪禪師云。詳其心性。湛若虛空。本來不生。是亦不滅。何須收捺。但覺心起。即須向內反照心原。無有根本。即無生處。無生處故。心即寂靜。無相無為。

南泉和尚雲。然燈佛道了也。若心想所思。出生諸法。虛假合集。彼皆不實。何以故。心尚無有。何所出生。若取諸法。猶如分別虛空。如人取聲。安置篋中。亦如吹網。欲令氣滿。又云。如今但會一如之理。直下修行。又云。但會無量劫來性不變。即是修行。

汾州無業和尚。初問馬祖。三乘至理。粗亦研窮。常聞禪師即心是佛。實未能了。伏願指示。馬祖曰。即汝不了底心即是。更無別物。不了時是迷。了時是悟。亦猶手作拳。拳作手也。師又問。如何是祖師西來密傳心印。祖曰。大德正鬧在。且去。別時來。一足始跨門限。祖雲。大德。便卻迴頭。祖雲。是什麽。遂豁然大悟。示徒雲。祖師來此土。觀其眾生。有大乘根性。唯傳心印。印汝諸人迷情。得之者。即不論凡之與聖。愚之與智。多虛不如少實。大丈夫兒。不如直下休歇去好。頓息萬緣。截生死流逈出常格。靈光獨照。物類不拘。巍巍堂堂。三界獨步。何必身長丈六紫磨金輝。項佩圓光。舌相長廣。若以色見我。是人行邪道。設有眷屬莊嚴。不求而自至。山河大地。不礙眼光。一聞千悟。獲大總持。又臨終告眾雲。汝等見聞智覺之性。與虛空齊壽。猶如金剛。不可破壞。一切諸法。如影如響。無有實者。經云。唯此一事實。餘二即非真。言訖。奄然而化。

真覺大師云。夫心性靈通。動靜之原莫二。真如絕慮。緣計之念非殊。惑見紛馳。窮之則唯一寂。靈原不狀。鑒之則。乃千差。千差不同。法眼之名自立。一寂非異。慧眼之號斯存。理量雙消。佛眼之功圓著。是以三諦一境。法身之理恆清。三智一心。般若之明常照。境智冥合。解脫之應。隨機。非縱非橫。圓伊之道玄會。故知三德妙性。宛爾無乖。一心。深廣難思。何出要而非路。是以即心為道者。可謂尋流而得源矣。

神秀和尚雲。一切非情。以是心等現故。染淨隨心。有轉變故。無有餘性。要依緣故。謂緣生之法。皆無自性。空有不俱。即有情正有時。非情必空故。他即自故。何以故。他無性。以自作故。即有情修證。是非情修證也。經云。其身周普。等真法界。既等法界。非情門空。全是佛故。又非情正有時。有情必空故。自即他故。何以故。自無性。以他作故。即非情無修無證。是有情無修無證也。善財觀樓閣時。遍周法界。有情門空。全一閣故。經云。眾生不違一切剎。剎不違一切眾生。雖云有無同時。分相斯在矣。

隋朝命大師融心論雲。圓機對教。無教不圓。理心涉事。無事非理。無事非理。何亂而不。定無亂不定。則定亂兩亡。無事非理。故事理雙絕。乃至雖離二邊。非有邊而可離。言亡四句。實無句而可亡。此處幽玄。融心可會。若以心融心。非融心矣。心常如實。何所融也。實不立心。說融心矣。

智達禪師心境頌云。境立心便有。心無境不生。若將心繫境。心境兩俱盲。境心各自住。心境性恆清。悟境心無起。迷心境共行。若迷心作境。心境亂縱橫。悟境心元淨。知心境本清。知心無境性。了境心無形。境虛心寂寂。心照境冷冷。

甘泉和尚雲。夫欲發心入道。先須識自本心。心者。萬法眾生之本。三世諸佛祖。十二部經之宗。雖即觀之。不見其形。應用自在。所作無礙。洞達分明。了了無異。若未識者。以信為先。信者信何物。信心是佛。無始無明。輪迴生死。四生六道。受種種形。只為不敢認自心是佛。若能識自心。心外更無別佛。佛外無別心。乃至舉動施為。更是阿誰。除此心外。更無別心。若言別更有者。汝即是演若達多。將頭覓頭。亦復如是。千經萬論。只緣不識自心。若了自心本來是佛者。一切唯假名。況復諸三有。則明鏡可以鑒容。大乘可以印心。又云。求經覓佛。不如將理勘心。若勘得自心。本自清淨。不須磨瑩。本自有之。不因經得。何乃得知。經云。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若能如是解者。一念相應。即名為佛。

普岸大師云。大道虛曠。唯一真心。善惡勿思。神清物表。更復何憂。

溈山和尚雲。內外諸法。盡知不實。從心化生。悉是假名。任他法性周流。莫斷莫絕。

臨濟和尚雲。如今諸人。與古聖何別。爾且欠少什麽。六道神光。未曾間歇。若能如是。秖是箇一生無事人。欲得與祖佛不別。但莫向外馳求。爾一念清淨光。是爾屋裡法身佛。爾一念無分別光。是爾屋裡報身佛。爾一念差別光。是爾屋裡化身佛。此三種身。即是今日目前聽法底人。此三種是名言。明知是光影。大德。且要識取弄光影底人。是諸佛本源。是一切道流歸捨處。爾四大六根。及虛空。不解聽法說法。是箇什麽物。歷歷地孤明。勿箇形段。是這箇解說法聽法。所以向爾道。向五陰身田內。有無位真人。堂堂顯露。無絲發許間隔。何不識取。大德心法無形。通貫十方。在眼曰見。在耳曰聞。本是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心若不生。隨處解脫。灌溪和尚偈云。五陰山中古佛堂。毘盧晝夜放圓光。箇中若了非同異。即是華嚴遍十方。

石頭和尚雲。且汝心體。離斷離常。性非垢淨。湛然圓滿。凡聖齊等。應用無方。三界六道。唯自心現。水月鏡像。有生滅耶。汝能知之。無所不備。諸聖所以降靈垂范。廣述浮言。蓋欲顯法身本寂。令歸根耳。

黃蘖和尚雲。達磨西來。唯傳一心法。直下指一切眾生心。本來是佛。不假修行。但今識取自心。見自本性。莫別求法。云何識自心。即如。今言語者是。汝心。若不言語又不作用。心體猶如虛空相似。實無相貌。亦無方所。亦不一向是無。只是有而不見。又云。但悟一心。更無少法可得。此即真佛。佛與眾生一心。更無有異。不如言下自認取本法。此法即心。心外無法。此心即法。法外無心。

丹霞和尚雲。汝等保護一靈之物。不是汝造作得。不是汝詺邈得。吾此地無佛。無涅槃。亦無道可修。無法可證。道不屬有無。更修何法。唯此餘光。在在處。處則是大道。

水潦和尚雲。若說一法。十方諸佛收入一法中。百千妙門在一毛頭上。千聖同轍。決定不別。普照十方。猶如明鏡。心地若明。一切事盡皆看破。從上已來。以心傳心。本心即是法。

仰山和尚雲。頓悟自心無相。猶若虛空。寄根發明。即本心具恆沙妙用。無別所持。無別安立。即本地。即本土。

大顛和尚雲。老僧往年見石頭和尚。問曰。阿那箇是汝心。對雲。言語者是心。被師喝出。經日卻問。前日既不是心。除此之外。何者是心。師云。除卻揚眉動目一切之事外。直將心來。對雲。無心可來。師云。汝先來有心。何得言無心。無心盡同謗。我。時於言下大悟。即對雲。既令某甲除卻揚眉動目一切之事。和尚亦須除之。師云。我除竟。對雲。將示和尚了也。師云。汝既將示我心如何。對雲。不異和尚。師云。不關汝事。對雲。本無物。師云。汝亦無物。對雲。既無物。即真物。師云。真物不可得。汝心現量意旨如此也。大須護持。

三平和尚偈云。即此見聞非見聞。無餘聲色可呈君。箇中若了渾無事。體用無妨分不分。又偈云。見聞知覺本非因。當體虛玄絕妄真。見相不生癡愛業。洞然全是釋迦身。

安國和尚雲。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者。不住色。不住聲。不住迷。不住悟。不住體。不住用。而生其心者。即是一切處而顯一心。若住善生心。即善現。若住惡生心。即惡現。本心即隱沒。若無所住。十方世界唯是一心。信知風幡不動。是心動。有檀越問。和尚是南宗北宗。答雲。我非南宗北宗。心為宗。又問。和尚曾看教不。答雲。我不曾看教。若識心。一切教看竟。學人問。何名識心見性。答。喻如夜夢。見好與惡。若知身在床。上安眠。全無憂喜。即是識心見性。如今有人。聞作佛便喜。聞入地獄即憂。不達心佛。在菩提床上安眠。妄生憂喜。

歸宗和尚雲。即心是佛。徹底唯性。山河大地。一法所印。是大神咒。真實不虛。是諸佛之本原。菩提之根骨。佛何者是。即今言下是。更無別人。經云。譬如一色。隨眾生見。得種種名。一切法唯是一法。隨處得名。

大悲和尚雲。能知自心性含於萬法。終不別求。念念功夫。入於實相。若不見是義。勒苦累劫。亦無功夫。

草堂和尚雲。夫帝網未張。千瓔焉覿。宏綱忽舉。萬目自開。心佛雙照。觀也。心佛雙亡。止也。定慧既均。亦何心而不佛。何佛而不心。心佛既然。則萬境萬緣無非三昧也。

百丈慧海和尚。因撥火示溈山靈祐。因茲頓悟。百丈乃謂曰。此暫時岐路。經云。欲見佛性。當觀因緣時節。時節既至。如迷忽悟。似忘忽憶。方省舊道己物不從他得。是故祖師云。悟了同未悟。無心得無法。秖是無虛妄凡聖等心。本來心法。元自備足。是汝今既爾。善自護持。又廣語問雲。見不。答。見。又問。見復如何。答。見無二。既雲無二不以見見於見。若見更見。為前見是。為後見是。經云。見見之時。見非是見。所以雲。不行見法。不行聞法。不行覺法。諸佛疾與授記。又云。自心是佛。照用屬菩薩。自心是主宰。照用屬客。如波說水。照萬有以顯功。若能寂照。不存。玄旨。自然貫於今古。如雲神無照功。至功常存。又云。如今欲得驀直悟解。但人法俱泯。俱絕。俱空。

盤山和尚雲。大道無中。復誰前後。長空絕跡。何用量之。空既如是。道豈言哉。心月孤圓。光吞萬像。光非照境。境亦非存。光境俱亡。復是何物。譬如擲劍揮空。莫論及之不及。斯乃空輪無跡。劍刃非虧。若能如是。心心無知。全人即佛。全佛即人。人佛無異。始為道矣。

大梅和尚。初問馬祖。如何是佛。答。即汝心是。問。如何是法。答。亦汝心是。問。祖無意耶。答。汝但識取自心。無法不備。後住梅山。示眾雲。汝等諸人。應當各自明心達本。勿逐其末。但得其本。其末自至。汝等欲得其本。但識取汝心。此心元是一切世間出世間法之根本。但心不附一切善惡而生。即知萬法本自如如。時有學人。問。心外別無法耶。答。祖佛是汝心生耳。心是萬法之本。豈別有法過於心耶。釋曰。如六祖雲。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恆沙。以諸佛是極善邊際。眾生是極惡邊際。以善惡收盡一切法。故云若不思量。全歸心體。但有微毫之法。皆是思想心生。如寒山子頌云。萬機俱泯跡。方見本來人。泯之一字。未必須泯。以心外元無一法。所見唯心。如谷應自聲。鏡寫我像。秖謂眾生不達。鼓動心機。立差別之前塵。如空華起滅。織無邊之妄想。似焰水奔騰。不復一心本源。故令泯絕。若入心體。雖云湛然。不落斷滅。自然從體起用。週遍恆沙。又大梅雲。此心法門。真如妙理。不增不減。種種方便。善能應用。當知總是此性本來具足。不生不滅。能知三世一切作用。所以雲。我觀久遠。猶若今日。常在於其中。經行及坐臥。

岩頭和尚雲。於三界中。有無。唯自己知。更無餘事。但識自己本來面目。喚作無依。神蕩蕩地。若道別有法有祖。賺汝到底。但向方寸中看。逈逈明朗。但無慾無依。便得決了。高城和尚歌雲。無相心。能運耀。應聲應色隨方照。雖在方而不在方。任運高低總能妙。尋無頭。復無尾。焰光運運從何起。只者如今全是心。心用明心心復爾。不居方。何處覓。運用無蹤復無跡。識取如今明覓人。終朝莫謾別求的。勤心學。近叢林。莫將病眼認華針。說教本窮無相理。廣讀元來不識心。識取心。了取境。識心了境禪河靜。若能了境便識心。萬法都如闥婆影。

千頃和尚雲。一切眾生。驢騾象馬。蜈蚣蚰蜒。十惡五逆。無明妄念。貪瞋不了之法。並從如來藏中顯現。本來是佛。只為眾生。從無始劫來瞥起一念。從此奔流。迄至今日。所以佛出世來。令滅意根。絕諸分別。一念相應。便超正覺。豈用教他多知多解。擾亂身心。所以菩提光明。不得發現。汝今但能絕得見聞覺知。於物境上莫生分別。隨時著衣喫飯。平常心是道。此法甚難。學人問。和尚。夜後無燈時如何。師云。悟道之人。常光現前。有什麽晝夜。問。何不見和尚光。師云。擬將什麽眼見。學人云。世人同將現在眼見。師彈指雲。苦哉。一切眾生。根塵相涉。從無始來。認賊為子。至於今日。常被枷鎖。汝將眼見。意識分別。擬求佛道。即是背卻本心。逐念流轉。如此之人。對面隔越。

惟政和尚雲。古聖今聖。其理齊焉。昔日日。今日日。照不兩鮮。昔日風。今日風。鼓無二動。一滴之水潤焉。大海之水潤焉。又頌云。一念得心。頓超三界。見無所見。貪瞋爛壞。

牛頭山忠和尚。學人問。夫入道者。如何用心。答曰。一切諸法。本自不生。今則無滅。汝但任心自在。不須制止。直見直聞。直來直去。須行即行。須住即住。此即是真道。經云。緣起是道場。知如實故。又問。令欲修道。作何方便而得解脫。答曰。求佛之人。不作方便。頓了心原。明見佛性。即心是佛。非妄非真故。經云。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又問。真如妙法。理智幽深。淺識之徒。如何得見。答曰。汝莫謗佛。佛不如是。說。一切諸法。非深非淺。汝自不見。謂言甚深。若也見時。觸目盡皆微妙。何以高推。菩薩。別立聖人。且如生公雲。非曰智深。物深於智耳。此傷不逮之詞耳。汝莫揀擇法。莫存取捨心。故云法無有比。無相待故。夫經者。以身心為義。華嚴經云。身是正法藏。心為無礙燈。照了諸法空。名曰度眾生。

夾山和尚雲。目前無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

大安和尚雲。汝諸人各自身中。有無價大寶。從眼門放光。照破山河大地。耳門放光。領覽一切善惡音聲。六門晝夜。常放光明。亦名放光三昧。汝自不識。在四大身中。內外扶持。不教傾側。兩腳牙子。大簷得石二簷。從獨木橋上過。亦不教伊倒地。且是什麽。汝若覓毫髮。即不可見。故志公雲。內外推尋覓總無。境上施為渾大有。

長沙和尚偈云。最甚深。最甚深。法界人身便是心。迷者迷心為眾剎。悟時剎海是真心。身界二塵元實相。分明達此號知音。又學人問。盡法界眾生識心。最初從何而有。偈答雲。性地生心主。心為萬法師。心滅心師滅。方得契如如。

龍牙和尚雲。夫言修道者。此是勸喻之詞。接引之語。從上已來。無法與人。只是相承種種方便。為說。出意旨。令識自心。究竟無法可得。無道可修。故云菩提道自然。今言法者。是軌持之名。道是眾生體性。未有世界。早有此性。世界壞時。此性不滅。喚作隨流之性。常無變異。動靜與虛空齊等。喚作世間相常住。亦名第一義空。亦名本際。亦名心王。亦名真如解脫。亦名菩薩涅槃。百千異號。皆是假名。雖有多名。而無多體。會多名而同一體。會萬義而歸一心。若識自家本心。喚作歸根得旨。譬如人欲得諸流水。但向大海中求欲識萬法之相。但向心中契會。會得玄理。舉體全真。萬像森羅。一法所印。

德山和尚雲。若有一塵一法。可得。與汝執取生解。皆落天魔外道。只是箇靈空。尚無纖塵可得。處處清淨。光明洞達。表裡瑩徹。又云。汝莫愛聖。聖是空名。更無別法。只是箇炟爀靈空。無礙自在。不是莊嚴修證得。從佛至祖。皆傳此法而得出離。

牛頭下佛窟和尚雲。若人不信一文殊說。十方文殊一時說。一佛涅槃。一切諸佛俱涅槃。何以故。不達色根本故。問。了色性無所有是本不。答。此是住觀語。非是即事見根本。若即事見者。只汝生老病身。及無明淫怒。是色根本。事外無理故。是以若了一色根本。即舉十方色同。名為一說一切說。一涅槃一切涅槃。當知色體無性。性無不包。又云。雖同凡夫。而非凡夫。不得凡夫。不壞凡夫。謂別有殊勝在心外者。即墮魔網。我今自觀身心實相作佛。即是見十方佛同行同證處。問。佛身無漏戒定熏修。五陰不縛不脫。不敢有疑。且如大品經云。眾生不善五陰之身。亦不縛不脫。甚令人驚疑。答。若向眾生五陰外。別有諸佛解脫。無有是處。只了眾生自性。從本已來。無有一法可得。誰縛誰脫。何得更有縛脫之異。問。經云眾生與佛平等。無有縛。脫何得六道眾生沉淪不得解脫。答。眾生不了色心清淨。妄想顛倒。不得解脫。若知人法常空。其中實無縛脫。問。作何觀行懺悔。臨終免被業牽。答。汝須深信諸佛所行所說處。與我今日所行所說處無別。乃至成佛尚不得涅槃相。何況中間罪福妄業可得。此是真實正知正見。真實修行。真實懺悔。但於行住坐臥不失此觀。臨終自然不失正念。

佛窟下云居和尚。心境不二篇雲。世出世間。俱不越自一念妄心。而有。一念才起。萬像分劑。一念相生。便成心境。若非心境。何得有念可見。既有所見之念。又有能見之心。將知念即是境。見即是心。所見之念。便成色蘊。能見之心。便成四蘊。經云。五蘊是世間。一念具五蘊。一一蘊中。皆具五蘊故得一不礙多。多不礙一。所以心境交通。互為賓主。經云。境智互相涉入。重重無盡。即是一塵含法界。一一法皆遍也。觀自一念動。即恆沙世界一時振動。觀自一念常定。即六道眾生悉皆常定。若諦了一念之體。即恆沙世界常現自心。由迷一念。即境智胡越。

大珠和尚雲。心性無形。即是微妙法身。心性體空。即是虛空無邊身。示行莊嚴。即是功德法身。此法身是萬化之本。隨處立名。智用無盡。是無盡藏。問。何者是法身。答。心能生恆沙萬法。故號法家之身。經云。一念心塵中。演出恆沙偈。時人自不識。問。真法幻法。各有種性不答。佛法無種。應物而現。若心真也。一切皆真。若有一法不真。真義則不圓。若心幻也。一切皆幻。若有一法不是幻。幻法則有定。若心空也。一切皆空。若有一法不空。空義則不圓。迷時人逐法。悟罷法由人。森羅萬像。至空而極。百川眾流。至海而極。一切賢聖。至佛而極。十二部經。五部毘尼。四。圍陀論。至心而極。心是總持都院。萬法之原。亦是大智慧藏。無住涅槃。百千名號。皆是心之異名。

先洞山和尚心丹訣雲。吾有藥。號心丹。煩惱爐中鍊歲年。知伊不變胎中色。照耀光明遍大千。開法眼。覩毫端。能變凡聖剎那間。要知真假成功用。一切時中鍛鍊看。無形狀。勿方圓。言中無物物中言。有心用即乖真用。無意安禪無不禪。亦無滅。亦無起。森羅萬像皆驅使。不論州土但將來。入此爐中無不是。無一意。是吾意。無一智。是吾智。無一味。無不異。色不變。轉難辯。更無一物於中現。莫將一物制伏他。體合真空非鍛鍊。

先曹山和尚雲。古佛心牆壁瓦礫是者。亦喚作性地。亦稱體全功。亦云無情解說法。若知有。這裡得無辯處。十方國土。山河大地。石壁瓦礫。虛空與非空。有情無情。草木叢林。通為一身。喚作得記。亦云一字法門。亦云總持法門。亦云一塵一念。亦喚作同轍。若是性地不知有。諸佛千般喻不得。萬種況不成。千聖。萬聖盡從這裡出。從來不變異。故云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

靈辯和尚雲。夫一心不思議。妙義無定相。應時而用。不可定執。經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用有差別。隨處得名。究竟不離自心。此心能壞一切。能成一切。故云一切法皆是佛法。心作天。心作人。心作鬼神。畜生地獄。皆心所為。好惡皆由心。要生亦得。要不生亦得。即是無礙義。只今一切施為。行住坐臥。即是心相。心相無相。故名實相。體無變動。亦名如來。如者不變不異也。無中現有。有中現無。亦曰神變。亦曰神通。總是一心之用。隨處差別。即多義。一中解無量。無量中解一。了彼互生起。當成無所畏。又東方入正定。西方從定出。若了心外無法。一切唯心。即無一法當情。無有好惡是非。即不怖生死。一切處皆是解脫。故云當成無所畏。縱然心外有一切境法。亦從自心妄想因緣而生。無有自性。其體本空。如幻如化。

先雲居和尚雲。佛法有什麽多事。行得即是。但知心是佛。莫愁佛不解語。欲得如是事。還須如是人。若是如是人。愁箇什麽。若云如是事即不難。自古先德。淳素任真。元來無巧。設有人問。如何是道。或時答[鹿*瓦]甎木頭。作麽皆重。元來他根本腳下實有力。即是不思議人。把土成金。若無如是事。饒爾說得蔟華蔟錦相似。直道我放光動地。世間更無過也。盡說卻了。合殺頭。人總不信受。元來自家腳下虛無力。釋曰。雲居和尚。乃物外宗師。此土七生為善知識。道德孤邁。智海泓深。具大慈悲。常盈千眾。所示徒雲。但知心是佛。莫愁佛不解語者。此為今時學人。一向外求但學大乘之語。不能返本內自觀心。明見天真之佛。若了此心佛。即自然智。無師之智現前。何煩外學。如雲從門入者非寶。又云。從天降下即貧窮。從地湧出卻富貴。若從心地湧出智寶。有何窮盡。故云。無盡之藏。但若得心真實去。根腳下諦去。自然出語盡與實相相應。言下救人生死。變凡為聖。捉礫成金。道有亦得。道無亦得。句句悉成言教。若也心中未諦。圓信不成。空任虛浮只成自誑。直饒辯說縱橫。只增狂慧。設或說得天華墜。石點頭。事若不真。總成妖幻。所以志公見雲光法師講法華經。感天華墜。雲。是齩蚤之義。是先聖誠言。實為後學龜鏡。可以刻骨。可以。書紳。今遍搜揚。深有。意矣。

宗鏡錄卷第九十八

      戊申歲分司大藏都監開板

 

上篇:宗鏡錄(100卷)

下篇:萬善同歸集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諸宗部目錄

【註音版】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佛說玉耶女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長者給...

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世尊思惟觀察。愍未...

唯識三十論頌

唯識三十論頌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 奉詔譯 護...

角虎集

角虎集卷之上 古越雲頂山一壑沙門 濟能 纂輯 白雲峰...

如淨和尚語錄

如淨禪師語錄序 五家宗派中。曹洞則機關不露。臨濟則...

永明智覺禪師唯心訣

永明智覺禪師唯心訣 詳夫心者,非真妄有無之所辨,豈...

淨心誡觀法

淨心誡觀法序 宋餘杭郡沙門 釋元照述 太近至易,無如...

大正句王經

大正句王經卷上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

金光明最勝王經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

【註音版】佛說月光菩薩經

佛說月光菩薩經...

華嚴經問答

華嚴經問答上卷 沙門法藏撰 問。三乘事理。普法事理雲...

寶星陀羅尼經

寶星經序 唐釋法琳撰 《寶星經》梵本三千餘偈。如來初...

勸修淨土切要

重刻淨土切要序 今夫苦樂縱橫。一靈萬變。升沉往返。...

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 寶華山弘戒比丘 讀體 彙集 早覺 (經律...

佛說不自守意經

佛說不自守意經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

普達王經

普達王經 失譯人今附西晉錄 聞如是: 一時,眾祐游於...

【佛教詞典】閻浮提

華譯為贍部洲。閻浮是樹名,譯為贍部,因為此洲的中心...

【佛教詞典】三蘊

(名數)於化地部別萬法為三種:一、一念蘊者,剎那生...

不與一切萬法為伴侶

你看我們現在都活在妄想,所以我們往生弄得自己非常沒...

念佛平時須相續

今天的講話題目是念佛平時須相續。再分三段來講: 第一...

《大集經》中沒有這句經文,這是以訛傳訛嗎

問: 淨土宗學人常見這麼一句話,《大集經》云:末法億...

蓮宗與通途佛法不共之四種特質

釋尊一代時教,五時說法,由悲智心隨宜開演的無量法門...

印光大師:往生助念利益甚大

臨終欲不昏沉,必須平常有真行持。平常泛泛悠悠,臨終...

聰明女人有「三氣」

聰明女人有三氣,即骨氣、靈氣和大氣。 骨氣就是不因...

普賢菩薩十大行願

普賢十大行願是修學大乘佛法的基本準則。普賢十大行願...

太善良會被欺負,該怎麼辦

問: 在這個斗諍的世界裡,如果太善良是會被欺負的。...

出家出的是什麼家

《佛說四十二章經》云: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

貪睡的人有什麼後果

《勸發增上意樂經》云:若樂睡眠與昏沉,痰癊風病及膽...

財物化為灰燼,商人竟能悠然睡覺

有位商人的家裡失了火,不僅房子嚴重損壞,連財物都幾...

修福從恭敬三寶開始

問: 請問法師,弟子剛剛皈依,應當如何理解三寶的功德...

【視頻】《心經》演甫居士

《心經》演甫居士

【視頻】大乘起信論(男聲讀誦)

大乘起信論(男聲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