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宗鏡錄卷第八十九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宗鏡錄卷第八十九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夫諸佛唯一法身。云何說三身差別。

答。約用分三。其體常一。識論雲。如是法身。有三相別。一自性身。謂諸如來真淨法界。受用變化平等所依。離相寂然。絕諸戲論。具無邊際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實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二受用身。此有二種。一自受用。謂諸如來。修集無量福慧資糧。所起無邊真實功德。及極圓淨常遍色身。相續湛然。盡未來際恆自受用廣大法樂。二他受用。謂諸如來。由平等智。示現微妙淨功德身。居純淨土。為住十地諸菩薩眾。現大神通。轉正法輪。決眾疑網。令彼受用大乘法樂。三變化身。謂諸如來。由成事智。變現無量隨類化身。居淨穢土。為未登地諸菩薩眾。二乘異生。稱彼機宜現通說法。令各獲得諸利樂事。是以轉滅三心得三身。一根本心。即第八識。轉得法身。二依本心。即第七識。轉得報身。三起事心。即前六識。轉得化身。又一斷德。斷一切煩惱。即法身。二智德。總四智。為報身。三恩德恩憐悲育一切有情。為化身。則八解六通。一心而起。三身四智。八識所成。終無一理一行而從外來。皆從自識施為一心而轉。乃至一身無量身。如華嚴所明無量身雲。重重無盡。皆從性起無礙圓融。

又古德問。夫法身者。法是軌持義。軌謂軌則。令物生解。即法身。能令三根本智而生解故。持謂任持。不捨自性。謂持法身凝然之體。不捨無為之自體故。且如根本智。正證如時。不作如解。能所冥合一體。如日光與虛空合。不分彼此。是無分別。如何得明軌解。若有軌解義。即有分別。若有分別。即與後得智何別。

答。凡論分別。有其三種。一隨念分別。剎那後念續於前念。二計度分別。即。週遍計度。三自性分別。任運緣境不帶名言。今本智證如。但無隨念計度二分別。名無分別。然不妨有自性分別。如人飲水。雖無言說。然冷煖自知。故知亦有軌義。

問。變化身與他受用身。為是真實心。是化現心。

答。此二身是化。然化不離真。識論雲。此二身。雖無真實心及心所。而有化現心心所法。無上覺者神力難思。故能化現無形質法。若不爾者。云何如來現貪瞋等。久已斷故。云何聲聞及傍生等知如來心。如來實心。等覺菩薩尚不知故。由此經說。化無量類。皆令有心。又說如來成所作智。化作三業。又說變化有依他心。依他實心相分現故。乃至自性法身。唯有真實常樂我淨。離諸雜染。眾善所依。無為功德。無色心等差別相用。自受用身。具無量種妙色心等。真實功德。若他受用及變化身。唯具無邊似色心等。利樂他用。化相功德。是以如來妙體。清淨法身。不去不來。如影如像。猶四王天之日月。顯清淨水中。不出不入。似憍尸迦之宮殿。現瑠璃地內。非有非無。涅槃無名論雲。法身無像。應物以形。般若無知。對緣而照。萬機頓赴而不撓其。神千難殊對而不幹其。慮動若行雲。止猶谷。神豈有心於彼。此情繫於動靜者。乎既無心於動。靜亦無像於去來。去來不以像故。無器而不形。動靜不以心故。無感而不應。然則心生於有心。像出於有像。像非我出故。金石流而不燋。心非我生故。日用而不勤。紜紜自彼。於我何為。所以智周萬物而不勞。形充八極而無患。益不可盈。損不可虧。寧復痾癘中達壽極雙樹。靈竭天棺。體盡焚燎者哉。是以諸佛不出世。亦不入涅槃。本悟真心成道。真心無形。豈有出沒耶。但隨有心機熟眾生。感見報化之身。所有見聞。皆是眾生心中之影像。故云心生於有心。像出於有像。則諸佛無心無身。豈有勞慮疲患者乎。復禮法師述三身義雲。法身猶虛空之性。雲蒸即翳。霧斂即明。其性本常矣。報身若乘空之日。赫矣高昇。朗然大照。其體恆在矣。化身如鑒水之影。沚清即現。流濁乃昏。顯晦不恆往來無定。夫化佛者。豈他歟。報身圓應之用。報身者何哉。悲智所成之體也。悲以廣濟為理。智以善權為業。所以因時降跡。隨物現身。身跡者用也。悲智者體也。體是其本。用是其末。依體興用。攝末歸本。欲求其異。理可然乎。報身即化也。化身即法也。化身即法理微矣。還寄影喻而述焉。夫水中之日影也。不從外來。不從內出。不此不彼。不異不一。不無其狀。不有其質。倏然而存。忽焉而失。像著而動。性靈而謐。執實者為妄。知妄者了實。日何謂也。日若從外來者。水外寧在乎。若從內出者。水內先有乎。若言在此者。於彼不見乎。若言在彼者。於此不覩乎。若言是異者。一見有二乎。若言是一者。二見豈一乎。若言是無者。於見可亡乎。若言是有者。求體曾得乎。謂其生。生無所從。謂其滅。滅無所往。不生矣。不滅矣。性相寂然。心言路斷。斯可謂見水影之實性也。見影之性者。可見化身實性。見化之性者。即證法身之體也。淨名雲。佛身即法身也。又觀身實相。觀佛亦然。般若云。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又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是以舉足下足。道場觸處而無盡。開眼閉眼。諸佛現前而不滅。如上所說。一體三身。理事相成。體用交徹。不出不在。隱顯同時。皆是一心本宗正義。是以一身多身。皆是法界。所悟一法。即無礙法界。即事之理。全在多中。所現。乃是即理之事。全居一內。又成壞一際。緣起同時。如始造眾寶像時。十年像成。百年像壞。初得一寶之時。十年像成。百年像壞。總在得寶緣起之時。以百年不去。現在不住。眾寶緣中無成壞體。以明智慈萬行諸波羅蜜三十七道品眾善法中。以成如來身。然一一緣中。無我無作者。無成壞體。方名正覺。

問。諸佛法身。湛然明淨。如何起六根之相。

答。一以即相明真。何乖大用。二以利他勝業。不斷化門。如寶性論雲。依自利利他。成就業義故。說偈云。無漏及遍至。不滅法與恆。清涼不變異。不退寂靜處。諸佛如來身。如虛空無相。妙色常湛然。六根甚明淨。佛眼見眾色。耳聞一切聲。鼻能嗅諸香。舌能練眾味。身覺三昧觸。意知一切法。除諸稠林行。佛離虛空相。又偈云。如虛空無相。而現色等相。法身亦如是。具足六根相。又偈云。如來鏡像身。而不離本體。猶如一切色。不離於虛空。如法華經中。明六根清淨。眼見一切色。耳聞一切聲。鼻嗅一切香。舌了一切味。身現一切境。意知一切法等。

問。若眾生可度。則諸佛界增。眾生界減。若不可度。諸有行願。皆悉唐捐。如何會通。斷其邪見。

答。經云。一切愚癡凡夫。不如實知一法界故。不如實見一法界故。起邪見心為眾生界增。眾生界減。所以只為不如實了一法界心。故見增減。又經云。眾生定相不可得故。又經云。眾生界無性故。眾生界無邊故。古德雲。以要言之。眾生界猶如虛空。假使無量勝神通者。各無量劫行於虛空。求空邊際。終不可盡。非以不盡不名遊行。非以遊行令得其際。當知此中佛度生道理亦爾。非以當得令其有終。非以無終說有無得。是故若難一切眾生。皆當作佛。是則眾生雖多。必有終盡之疑。無不通也。起信論明。不思議業相。則諸佛境界。云何不思議。以非一非異。不有不無。非言思可定。情解所測故。稱不思議之業相。此不思議之業相者。謂與眾生作六根境界故。寶性論雲。諸佛如來身。如虛空無相。為勝智者作六根境界。示現微妙色。出顯妙音聲。令嗅佛戒香。與佛妙法味。便覺三昧觸。令知深妙法。常化眾生。是真如之用。故云不思議業也。此本覺用與眾生心。本來無二。但不覺隨流。用即不現。用則於彼心中稱根顯現。而不作意我現差別。故云隨根。自然相應。見無不益。是隨染本覺之相。所以菩薩能行非道。通達正道。若入宗鏡門。究竟之道。則染淨由心。無非無正。若入方便門。分別之道。則菩薩大悲力故。常行無礙。

古德問雲。非道之行。是煩惱業。菩薩應斷。云何行之。

答。有。三義。一。漸捨門。止。惡行善。二捨相門。善惡俱離。三隨相利益門。染淨俱行。此第三門。更有三意。一約行。自行修淨。化他隨染。二約人。化凡同染。化聖同淨。三約法。隨世間法。必須現染。修菩薩法。必須修淨。

又問。菩薩行非通修何道。

答。道有三種。一證道。謂二空真如。正體智證。二助道。緣修萬行。助顯真理。三不住道。即是悲智。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所以菩薩示行。現同其事。為欲同惡止惡。同善進善。若其疎異。教化即難。故須行非而度脫之。皆令悟入同體真心耳。所以入楞伽經云。出世間上上波羅蜜者。如實能知。但是自心虛妄分別。見外境界。爾時實知。唯是自心。見內外法。不虛妄分別。不取內外自心色相故。菩薩摩訶薩。如。實能知一切法故。行檀波羅蜜為令一切眾生。得無怖畏安隱樂故。乃至菩薩。如實觀察自心分別之相。不見分別。不墮二邊。依如實修行。轉身不見一法生。不見一法滅。自身內證聖行修行。是菩薩般若波羅蜜。還原觀雲。智身影現眾緣觀者。謂智體唯一能鑒眾緣。緣相本空。智體寂照。諸緣相盡。如如獨存。謂有為之法。無不俱含真性。故知真心遍一切處。無緣不具。無法不隨。所以華嚴經云。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眾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恆處此菩提座。大智度論雲。如日照天下。不能令高者下。下者高。但顯現而已。佛亦如是。於諸法無所作故。經云。佛身。無為。不墮諸數。

問。一心實相。福智同如。云何分真化虛實之佛身。有供養福田之優劣。

答。佛非真化。真化從心。心真。則真福無邊。心假。則假報有限。如恶心出佛身血。執佛身實有。則血從心生。若敬心欲見佛化身。則佛從心現。故知隱顯在我。佛身無為。優劣唯心。福田平等。

如大智度論問雲。佛若無分別者。供養真佛。乃至無餘涅槃。福故不盡。供養化佛亦爾不。

佛答。供養化佛。真佛。其福無異。何以故。佛得諸法實相故。供養福無盡。化佛亦不離實相故。若供養者。心能不異。其福亦等。

問曰。化佛無十力等諸功德。云何與真佛等。

答曰。十力等諸功德。皆入諸法實相。若十力等離諸法實相。則非佛法。墮顛倒邪見。

問曰。若爾。真化中定有諸法實相者。何以言恶心出佛身血得逆罪。不說化佛。

答曰。經中但說恶心出佛身血。不辯真化。若供養化佛得具足福者。恶心毀呰。亦應得逆罪。惡人定謂化佛是真。而恶心出血。血則為出。便得逆罪。故知隨心虛實。佛無定形。實相理中。罪福俱寂。

問。報化既同實相。云何教中說佛壽量。有其延促。

答。一心真如性無盡故。即十方諸佛之壽量。是以山斤海滴。尚可比方。空界地塵。猶能知數。況如來常樂我淨法身慧命。豈窮邊際乎。故云法性壽者。非得命根。亦無連持。強指不遷不變。名之為壽。此壽非長量。亦非短量。無延促。強指法界。同虛空量。此即非身之身。無壽之壽。不量之量也。故金光明經偈云。一切諸水。可知幾滴。無有能數釋尊壽命。諸須彌山。可知斤兩。無有能量釋尊壽命。一切大地。可知塵數。無有能算釋尊壽命。虛空分界。尚可盡邊。無有能計釋尊壽命。法華疏釋如來壽量品雲。壽者。受也。若法身。真如不隔諸法。故名為受。若報身。境知相應。故名為受。若應身。一期報得百年不斷。故名為受。法身如來。以如理為命。報身如來。以智慧為命。應身如來。以同緣理為命。法身如來如理命者。有佛無佛。性相常然。不論相應與相續。亦無有量及無量。經云。非如非異。非虛非實。蓋是詮量法身如理命也。詮量報身如來者。以如如智。契如如境。境發智為報。智冥境為受。境既無量無邊。常住不滅。智亦如是。函大蓋大。經偈云。我智力如是。久修業所得。慧光照無量。壽命無數劫。此是詮量報。身如來智慧命也。詮量應身者。應身同緣。緣。長同長。緣促同促。紜紜自彼。於我無為。經云。數數現生。數數現滅。或復自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此是詮量應佛同緣命也。無生義雲。性自爾者。即是法性空。空即菩提。今生身命。從過去貪取中生。意。既是法性空。當知今生身命。亦即是從法性空中出。法性既空。所生身命。亦還法性空去。故涅槃經云。如八大河。及諸小河。悉入大海。如是一切人中天上。地及虛空。壽命大河。悉入如來壽命海中。又如阿耨達池。出四大河。如來亦爾。出一切命。命既從如出。還如去。六根亦如是。從如出。還如去。若信如上所說。如來壽量。佛親校量功德。譬如有人。於無量億劫行五波羅蜜。不如以般若正智。發一念信心。比前功德百千萬倍。故法華經偈云。是人於百千。萬億劫數中。行此諸功德。如上之所說。有善男女等。聞我說壽命。乃至一念信。其福過於彼。

問。既立一心正報之身。須有一心依報之土。身已具三。土有幾種。

答。隨義區分。相亦多種。華嚴具十土。或一二三等。開合不定。台教雲。佛國有四。一染淨國。凡聖同居。二有餘國。方便人住。三果報國。純法身菩薩居。即因陀羅網無障礙土。四常寂光。即妙覺所居。又經論通辯有五。古釋雲。一法性土。真如為體。或五法中。以清淨法界為體。真如與法界。總相門中即不殊。別相門中即有異。真如遍一切。因果兼該通即廣。清淨法界即狹。唯果位故。二實報土。力無畏等一切功德。無漏。五陰以為體性。攝相歸性。以真如為體。因修萬行。果起酬因。真實果報之所招感。名實報土。於佛自受用身中。以四智為身。所依十力四無所畏功德。以之為土。三色相土。攝境從心。自利後得智為體。最極自在淨識為相。第八無垢。名為淨識。大圓鏡智後得智中之所變。攝相歸性。亦以真如為體。若約相別。四塵為體。四他受用土。攝境從心。利他後得智為體。攝相歸性。以真如為體。若約相別。四塵為體。五變化土。菩薩變化土有漏者。同前。攝境從心。本識。為體。無漏者。同前。自利後得智為體。佛亦同此體。約性。真如為體。相別。四塵五塵為體。然變土者。若第八識中從種子變生。四塵五塵現行者。名因緣變。佛唯無漏。菩薩有漏通淨穢。若六七識所變者。名分別變。佛唯無漏。報化二土。或通淨穢。若第七識有漏位中。但內緣第八識見分。不能變土。若無漏六七後得智中能變之者。唯通影。不可受用。為不從種生故。但可現淨穢之相。教化眾生。上諸身土。言總體。則皆以一心法界如來藏性為體。以法爾故。約別體。則如上所辯。

問。淨穢二土。為當同體異見。為當別體異見。為當無體妄見。為當有體妄見。

答。非同非異。不有不無。但隨自心因業所現。安法師云。淨穢二土。四句分別。一質不成。淨穢虧盈。異質不成。一理齊平。無質不成。緣起萬形。有質不成。搜原即冥。故楞伽經偈云。不知唯心現。是故分二見。如實但知心。分別即不生。密嚴經偈云。是心有二性。如鏡含眾像。亦如水現月瞖者見毛輪。毛輪瓔珞珠。此皆無所有。但從病瞖眼。若斯而顯現。瓶衣皆自識。眾生亦復然。虛妄計我人。不知恆執取。眾生及瓶等。種種諸形相。內外雖不同。一切從心起。依止賴耶識。一切諸種子。心如境界現。是故說世間。世間非作者。業及微塵作。但是阿賴耶。變現似於境。清涼記雲。此上分別淨穢二土四句。是一向遮過。實則即異即同。即有即無。若互相形奪則一異而兩亡。有無雙寂。若圓融無礙。則即一即多。即無即有。有是無有。無是有無。多是即一之多。一是即多之一。有無即事理無礙。一多兼事事無礙。由此重重故。華嚴藏剎。一一塵中皆見法界。又依正無二四句渾融。一。佛身即剎者。佛體即是法性土故。廢他從己。佛體虛故。土外無佛。法性無二故。二剎即佛身者。剎體即是法性身故。廢己從他。剎體虛故。佛外無法。性無二故。由性無二以性融相。故身剎相即。三俱者。謂有身有土。不壞相故。若無身土。無可相即故。四泯者。謂佛。即剎。故非佛。剎即佛。故非剎。以互奪故。

問。身土既總唯一心法界之體。如何是自他各受用身土之行相。

答。一體雖同。不妨互遍。同中有異。自入於他。異中有同。他遍於自。

古德問雲。自受用身土。一一無邊。諸佛身土不相障礙。行相如何。

答。如水乳一處。其體無別。鵝王飲之。但得其乳。不得其水。乍見將謂水乳是一。若飲已即知有異。又如眾燈光同處一室。自色不可分。若論光體。元來各別。自受用身。雖合一處。元來各各有異。皆自受用法樂。則一一皆具八識故。所以得互遍。非同一體無異。非一非異可辯佛身。

問。既是真如。何分身土耶。

答。據義立之。於真如中。以性成萬德為身。以空之理為土。約義即別。體不相離。又真理中具四德。常淨二德為土。我樂二德為身。故云我此土淨。而汝不見。則真身含萬法為土耳。若心外取土。見相迷真。成妄想之垢。故稱為穢。若見心性。則名淨耳。是以一法不動。異見常生。迷有作塵勞。悟空成佛國。非移妙喜。匪變娑婆。亦非神力所為。法性何曾遷變。猶眩瞖之者。同處。各觀。蠅發毛輪。所見差別。如執外境界。皆是妄心。如經云。例如今目覩山河。皆是無始見病。

問。心外無法。道外無心。云何諸佛。自稱出世得道。廣說教門。

答。只為眾生不了唯心。妄生外境。以不實故。所以諸佛出世。若有一法是實。則諸佛終不出世。所說方便教門。不為知者說。但為未知者破執除疑。似形言教。若執喪疑消。則無道可得。無法可說。思益經云。佛言。我坐道場時。唯得顛倒所起煩惱。畢竟空性。以無所得故得。以無所知故知。又思益梵天問文殊師利。得何法故。名為得道。文殊師利言。若法不自生。不彼生。亦不眾緣生。從本已來常無有生。得是法故。說名得道。又問。若法不生。為何所得。答言。若知法不生。即名為得。是故佛說。若見諸有為法不生相。即入正位。又問。云何名為正位。答言。我及涅槃等不作二。是名正位。夫正位者。即自真心。入此位中。諸見自泯。入佛境界。經云。如來不應以色見。不應以法見。不應以相見。不應以好見。不應以法性見。大集經云。爾時眾中。有一天子。名曰勝意。語不可說菩薩言。善男子。若一切法不可說者。眾生云何而得言說。不可說言。善男子。汝寧知響有言說不。勝意言。善男子。響者。皆從因緣而有。善男子。是響之因。為定在內。為定在外。天子言。善男子。如是因者。不定在內。不定在外。天子。一切眾生強作二想。而有所說。諸法之性。實不可說。天子言。善男子。若不可說。云何如來宣說八萬四千法聚。令諸聲聞受持讀誦。天子。如來世尊。實無所說。無所說者。即是如來。天子。汝知何等為如來耶。將不謂色受想行識是如來乎。將不說佛是去來現在。有為無為。陰界諸入。三界所攝。是因是果。是和合耶。或想非想。亦想非想。非想非非想耶。不也。善男子。天子。若如是等非如來者。云何可說。若不可說。如何而言如來世尊。演說八萬四千法聚。是故八萬四千法聚。實不可說。聲聞受者。亦不可說。不可說者。即是正義。若無說。即是真實。楞伽經云。我唯說無始虛偽妄想習氣。種種諸惡。三有之因。不能覺知自心現量。而生妄想。攀緣外性。斯則但了自心。外境無性。以不覺心量故。妄取外緣。若知心即是道。心即是法。豈於心外有法可說耶。所以華嚴經頌云。諸佛不說法。佛於何有說。但隨其自心。為說如是法。廣百論雲。諸有行願。隨順世俗。所見所聞。強假施設。勝義理中。二俱不許。一切分別戲論絕故。非諸如來有法可說。亦無有法少有所得。

問。若爾。精進則為唐損。應棄如來甘露聖教。

答。為欲方便除倒見執。施設二事。俱無有過。

問。既言一切所見能見。皆無所有。云何無過。

答。雖無真實所見能見。而諸愚夫顛倒為有。除彼增上慢見。隨順世間。施設無過。若能隨此聖教修行。隨俗說為真佛弟子。世俗愚夫。隨自心變顛倒境相。而起見心。佛非其境。於彼無用。乃至謂佛世尊。在昔因位。為欲利樂一切有情。發起無邊功用願行。由此證得無分別慧。因此慧力。發起無量利樂有情作用。無盡。諸有情類。用佛願行所得妙慧為增上緣。自心變現。能順世間最勝生道。及順上緣又本願行。亦非顛倒。以能了知諸法實義。於一切法無所執著。能為無上妙果生因。雖復發心。起諸勝行。求無上果。利樂有情。然似幻師起諸幻事都無所執。故非顛倒。

又古德問。眾生即佛心眾生。眾生心佛。自教化佛心眾生。何故說言佛悲願力。

答。即此真心。是佛悲願。謂同體大悲及自體無障礙願等。即性起大用也。又眾生者。即是諸雜。雜心識念念起滅。故號眾生。經云。佛告比丘。汝等日夜常生無量百千眾生。若能智照。不起相續之念。即是度眾生。又了念即空。無有起處。即是度盡無量百千眾生。不見有一眾生而得滅度者。台教雲。無明為父。貪愛為母。六根為男。六塵為女。識為媒嫁。出生無量煩惱為子孫。故經云。有念即生死。無念即尼洹。

問。若如上說。成佛度生不離一念。諸佛何以發願。更度他眾生。

答。雖發願度生。皆令倣此真修。究竟同此。指歸一念。所以先發誓度盡一切眾生。方成正覺。則念盡心澄。天真獨朗。即成佛義也。先佛已如是自度竟。然後轉示他人。即是真實之慈。離此興悲皆成妄想。如舍利弗問菴提遮女。何不轉女身。偈答言。自男生我女。徒生妄想悲。則是不了自是非男。錯認眾生之相。卻乃執生他女。徒興彼我之情。於一真內而妄立自他。向同體中而強分愛見。如古師云。有二義門。俱無可度。一契空。如性空寂滅。故無可度。二契不空。同一法性。法性平等。故無可度。故金剛三昧經云。若化眾生。無生。於化。不生於化。其化大焉。又大虛空藏菩薩所問經偈云。猶如於幻師。害多幻化眾。實無有所害。所度生亦然。幻化及有情。諸佛法亦爾。若悟同一性。無自性為性。所以先德雲。八地已上菩薩。得無生忍。恆河沙世界外。有眾生求救。菩薩都不起念。眾生自然見菩薩到其前。與其說法。四事供養。菩薩得如是智。由是無心之心量故。我說為心量。亦為無量之量耳。

問。大涅槃經云。解脫之法。亦非涅槃。如來之身。亦非涅槃。摩訶般若。亦非涅槃。如何是涅槃正義。

答。欲知涅槃正義。即我真如心性。故經偈云。如無生性佛出興。如無滅性佛涅槃。言辭譬喻悉皆斷。一切義成無與等。是以非即三法。非離三法。不縱不橫。不並不別。豈可言一言三而指斯妙道乎。清涼記釋雲。法身為所證。般若為能證。解脫為離障。又佛身者。即是法性。有佛身義。作二所依故。有智慧義。遍照法界光明故。有解脫義。性離一切障故。此三亦不相離。今三俱不思議。焉可縱。俱不思議。焉可橫。俱不思議。焉可並。俱不思議。焉可別。意雲。即一而三。即三而一。非三非一雙照三一。焉可作一三等思。故肇論雲。菩提之道。不可圖度。高而無上。廣不可極。淵而無下。深不可測。大包天地。細入無間。故謂之道。又涅槃無名論雲。夫涅槃之為道也。寂寥虛曠。不可以形名得。微妙無相。不可以有心知。超群有以幽昇。量太虛而永久。隨之弗得其蹤。迎之罔眺其首。六趣不能攝其生。力負無以化其體。潢漭惚恍若存若往。五目莫覩其容。二聽不聞其響。冥冥窈窈。誰見誰曉。彌綸靡所不在。而獨曳於有無之表。然則言之者失其真。知之者反其愚。有之者乖其性。無之者傷其軀。乃至何者。本之有境。則五陰永滅。推之無鄉。而幽靈不竭。幽靈不竭。則抱一湛然。五陰永滅。則萬累都捐。萬累都捐故與道通同。抱一湛然。故神而無功。神而無功。故至功常存。與道通同故沖而不改。沖而不改。不可為有。至功常存。不可為無。然則有無絕於內。稱謂淪於外。視聽之所不洎。四空之所昏昧。恬焉而夷。泊焉而泰。九流於是乎交歸。眾聖於是乎冥會。斯乃希夷之境太玄之鄉。而欲以有無題牓。標其方域。而語其神道者。不亦邈哉。是以心道孤標。神無方所。豈在有無之朕跡。見聞之影響乎。所以般若波羅蜜經云。文殊師利。如是應知。彼一切法不起不滅。名為如來。又梵王問經云。第一義中。佛不出世。亦不涅槃。從本已來無起滅故。般若燈論偈云。不應捨生死。不應立涅槃。生死及涅槃。無二無分別。乃至如般若波羅蜜經云。佛告極勇勐菩薩言。善男子。色無縛無脫。受想行識無縛無脫。若色至識無縛無脫。是名般若波羅蜜。又如梵王所問經云。佛言。梵王。我不得生死。不得涅槃。何以故。言生死者。但是如來假施設故。而無一人於中流轉。說涅槃者。亦假施設。而無一人般涅槃者。

問。宗鏡唯心者。何分始末乎。

答。始末是述心之義用約。行布門中。相雖歷然。體常融即。

起信鈔問雲。據其論旨。初是一心。後亦一心。初後何別。

答。初之一心。心當能起。後之一心。心當所歸。雖前後體同。且為始終義異。由是行布諸門歷然。又云。但以本是一心。離名絕相。任其迷悟。萬法隨生。生法本空。但唯一體。宗鏡亦爾。為廣義用。前後不同。然是一心之前後。前後之一心耳。所以理事平等。何者。非初。無以立後。初等於後。非後無以成初。後等於初。又理從事顯。理等於事。事因理成。事等於理。故云。萬法雖殊。不能自異也。況宗鏡中一尚不能一。豈況異乎。所以起信論雲。一切諸法。平等平等。鈔釋有二。一謂真性於一切法中平等。如像中鏡。二即諸法本空故平等。如鏡中像。

宗鏡錄卷第八十九

      戊申歲分司大藏都監開板

 

上篇:宗鏡錄(100卷)

下篇:萬善同歸集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諸宗部目錄

普賢行願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

【註音版】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遺教經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亦名遺教經)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

阿彌陀經疏鈔問辯

《疏鈔》既出,有不愜者,致辭詰難。其可從者,忻然從...

慈悲藥師寶懺

消災延壽藥師懺法卷上 熏修藥師懺儀 嚴淨壇場 楊枝淨...

禪關策進

禪關策進序 禪曷為有關乎。道無內外。無出入。而人之...

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三昧儀

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三昧儀(金光明最勝懺儀同...

【註音版】慈氏菩薩所說大乘緣生稻稈喻經

慈氏菩薩所說大乘緣生稻稈喻經...

摩訶般若鈔經

摩訶般若鈔經 摩訶般若鈔經卷第一(亦名長安品) 秦天竺...

菩薩瓔珞經

菩薩瓔珞經卷第一(一名現在報)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註音版】佛說聖法印經

佛說聖法印經...

華嚴經·淨行品

(據《華嚴經疏鈔》分段) 爾時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

大般若經·第九會能斷金剛分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七十七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

佛說尊上經

佛說尊上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孝子經

佛說孝子經 失譯人名今附西晉錄 佛問諸沙門:「親之生...

賢劫經

賢劫經卷第一(亦名颰陀劫三昧,晉曰賢劫定意經) 西晉...

【佛教詞典】淨藏淨眼

(人名)出於法華經,妙莊嚴王本事品中,因緣談中之人...

【佛教詞典】牛糞種

(雜名)瞿曇姓之別名,釋迦姓為瞿曇姓,瞿曇之元祖,...

窮小鬼與富大鬼

有個小鬼,是個新鬼,窮得叮噹響。 有個大鬼,已經做...

四十八大願——(第13願)佛壽命無有限量

設我得佛,壽命有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

為了將來的自己

在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一位名叫克雷...

臨終由於病痛不願念佛求往生,該怎麼辦呢

問: 師父!親人平時也念佛,但臨終時由於病痛完全不願...

憑一隻死鼠致富的乞兒

佛陀廣開法門,希望弟子能通達佛知見、力行佛本懷之法...

善惡隨行

佛陀有一次到拘利城教化,拘利城的城主善覺王是耶輸陀...

修行人就要修到心靈不死

不論你學這八萬四千法門哪一法門,但這有個前提。什麼...

借惡緣作為往生淨土的增上緣

我們如果修行念佛法門,奉行淨業三福,但為世間的塵勞...

寬嚴法師:六度與生死輪迴

有人說,現在的世界是修羅世界。修羅的特性是什麼?就...

我們怎麼去為死亡做準備

有白晝就必定有黑夜,所以就必須要為黑夜的到來作準備...

堅持念佛定能改變命運

念佛法門,是後世最有效的修行方法:誠心念佛一句,能...

受了菩薩戒,造罪時罪加一等嗎

有人說,受了菩薩戒,造罪時罪加一等。這個觀念是錯誤...

【視頻】《梁皇寶懺》木魚唱誦

《梁皇寶懺》木魚唱誦

【視頻】《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法師唱誦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法師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