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宗鏡錄卷第六十六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宗鏡錄卷第六十六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夫既無我。亦無於人。乃至眾生壽者。十六知見等。如大涅槃經云。佛言。如說名色繫縛眾生。名色若滅。則無眾生。離名色已。無別眾生。離眾生已。無別名色。亦名名色繫縛眾生。亦名眾生繫縛名色。師子吼言。世尊。如眼不自見。指不自觸。刀不自割。愛不自受。云何如來說言。名色繫縛名色。何以故。言名色者。即是眾生。言眾生者。即是名色。若言名色繫縛眾生。即是名色繫縛名色。佛言。善男子。如二手合時。更無異法而來合也。名之與色。亦復如是。以是義故。我言名色繫縛眾生。若離名色。則得解脫。釋曰。如二手合時更無異法者。二手雖有相合。以但是一身之用。故無異法。雖非異法。若以一手。合義不成。如名色眾生。雖然不異。要因名色繫縛眾生。要離名色方得解脫。一切諸法離合縛脫。亦復如是。維摩經云。法無有人。前後際斷故。肇法師曰。天生萬物。以人為貴。始終不改謂之人。外道以人名神。謂始終不變。若法前後際斷。則新新不同。新新不同。則無不變之者。無不變之者。則無人矣。既前際無人。後際無壽者。中際無我無眾生。世。間凡所有法。皆是意言分別。立其名相。都無實義。眾生不了。妄有所得。沒在其中。不能出離。是以諸佛方便說人法二空。唯識正義。於虛誑名相中而能拔出。如大智度論雲。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空無根本。如夢如幻等。眾生在何處住。而菩薩拔出。須菩提意。謂如人沒深泥而得拔出。佛答。眾生但住名相虛誑憶想分別中。佛意一切法中。無決定實者。但凡夫虛誑故著。如人暗中見似人物。謂是實人。而生畏怖。又如惡狗臨井。自吠其影。水中無狗。但有其相。而生恶心。投井而死。眾生亦如是。四大和合。故名為身。因緣生識和合。故動作言語。凡夫人於中起人相生愛生恚。起罪業。墮三惡道。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憐愍眾生。種種因緣教化。令知空法。而拔出之。作是言。是法皆畢竟空無所有。眾生顛倒虛妄。故見似有。如化。如幻。如乾闥婆城。無有實事。但誑惑人眼。乃至佛告須菩提。若諸法當實有如毫釐許。菩薩坐道場時。不能覺一切法。空無相無所有。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能以此法利益眾生等。又云。如人遠行。獨宿空亭。夜中有鬼。擔一死尸來著其前。復有一鬼從後而來。瞋罵前鬼。雲。是我尸。何以擔來。前鬼復言。本是我物。我自擔來。二鬼各以一手爭之。前鬼語曰。可問此人。後鬼即問。是誰死人。誰擔將來。是人思惟。此之二鬼。皆有大力。實語虛語。皆不免死。我今不應妄語答鬼。便答後鬼。前鬼擔來。後鬼大瞋。拔其手足。出著地上。前鬼愧之。取尸補之。補之便著。臂手足等。舉身皆易。於是二鬼。共食所易活人之身。各各拭口。分首而去。其人思惟。父母生身。眼見食盡。我今此身。盡是他肉。為有身耶。為無身耶。如是思惟。心懷迷亂不知所措。猶如狂人。天既明矣。尋路而去。至前國土。見有佛塔。凡見眾僧。不論餘事。但問己身。為有為無。諸比丘問。汝何人耶。答曰。我亦不知是人非人。即為眾僧廣說上事。眾僧皆云。此人自知己身無我。易可化度。即語之言。汝身本來恆自無我。但以四大和合聚集。計為本身。如汝本身。與今無異。時諸比丘。度為沙門。斷煩惱盡。得阿羅漢。是故有時。於他人身亦計為我。已無我故。有時於我。謂為他人。故文殊問經云。有老人夜臥。手捉兩膝。而便問雲。那得有此兩小兒耶。身若有我。云何不識。謂為小兒。故知橫計。皆無定實。又云。菩薩作是念。諸法空。無我。無眾生。而從因緣故。有四大六識。是十法。各各有力。能生能起。能有所作。如地生持。水能爛。火能消。風能迴轉。識能分別。是十法。各有所作。眾生顛倒故。謂是人作我作。如皮骨和合。故有語聲。惑者謂人語。如火燒乾竹林。出大音聲。此中無有作者。又如木人。幻人。化人。雖能動作。無有作者。此十法亦如是。廣百論雲。若隨自覺執有我者。豈不但緣無常身等。虛妄分別。執為實我。所以者何。現見世間但緣身等。前後隨緣。分位差別。虛妄計度。我肥我瘦。我勝我劣。我明我暗。我苦我樂。身等無常。可有是事。常住實我。無此差別。由此比知。一切我見。皆無實我以為境界。唯緣虛妄身等為境。隨自妄想覺慧生故。如緣暗繩。顛倒蛇執。寶行王正論偈云。如人依淨鏡。得見自面影。此影但可見。一向不真實。我見亦如是。依陰得顯現。如實檢非有。猶如鏡面影。顯揚論問曰。若唯有蘊無別我者。誰見誰聞。誰能了別。乃至偈答雲。如光能照用。離光無異體。是故於內外。空無我義成。論曰。現見世間。即於光體有能照用說為照者。離光體外。無別照者。如是眼等有見等用。說為見者。乃至了別者。無別見者等。是故內外諸法。等無有我。

問。若實無我。云何世間有染有淨。

答。染淨諸法。從因緣生。不由實我。何以故。頌曰。如世間外物。離我有損益。內雖無實我。染淨義應成。論曰。如世外物雖無有我。而有種種災橫順益事業成就。如是內法雖無有我。而有種種染淨義成。是故無過。

問。既人法俱空。若實無我。誰受生死依正果報。或復厭苦求趣涅槃。縛解去來。昇沉等事。

答。雖無作者。而有作業。以眾緣力。至於後世。相續不斷。但以識為種。能有厭求記憶等事。大涅槃經云。師子吼菩薩言。世尊。眾生五陰。空無所有。誰有受教。修集道者。佛言。善男子。一切眾生。皆有念心。慧心。發心。勤精進心。信心。定心。如是等法。雖念念滅。猶故相似相續不斷。故名修道。乃至如燈。雖念念滅。而有光明。除破闇冥。念等諸法。亦復如是。如眾生食。雖念念滅。亦能令饑者而得飽滿。譬如上藥。雖念念滅。亦能愈病。日月光明。雖念念滅。亦能增長草木樹林。善男子。汝言念念滅。云何增長者。心不斷故。名為增長。如淨名經偈云。雖無我無造無受者。善惡之業亦不亡。失善惡之業因。苦樂之果報。非有人我。能作能受。但是識持。因果不亡。如古師云。眾生為善惡而受其報者。皆由眾生心識。三世相續。念念相傳。如今世現行五蘊。猶前世識種為因。起今世果。今世有作業熏種。而為來世現行因。展轉相續為因果故。又善惡之業。皆由心識而起。謂前念造得善惡業。然此一念識雖滅。而後念心識生。既心識相傳不斷。即能任持善惡之業。而亦不亡。以由識持故。識論雲。然有情類。身心相續。煩惱業力。轉迴諸趣。厭患苦故求趣涅槃。由此故知。定無實我。但有諸識。無始時來。前滅後生。因果相續。由妄熏習似我相現。愚者於中妄執為我。故知厭苦求樂。捨此生彼。則驗知無我。若定有我有體。則不能去來。隨緣起滅。以定有故。不可移易。只為識心。如幻無定故。乃有從凡入聖之理。厭妄求真之門。則不壞因緣。能含正理。

大莊嚴論問。有縛則有解。無我則無有縛。若無有縛。誰得解脫。

答。雖無有我。猶有縛解。何以故。煩惱覆故。則為所縛。若斷煩惱。則得解脫。是故雖復無我。猶有縛解。

問。若無我者。誰至後世。

答。從於過去煩惱諸業。得現在身。及以諸根。從今現世復造諸業。以是因緣。得未來身。及以諸根。譬如穀子。眾緣和合。故得生芽。然此種子。實不至芽。種子滅故。芽便增長。子滅故不常。芽生故不斷。佛說受身。亦復如是。雖復無我。業報不失。

問。若無我者。先所作事。云何故。憶而不忘失。

答。以有念覺。與心相應。便能憶念三世之事。而不忘失。

又復問。若無我者。過去已滅。現在心生。生滅既異。云何而得憶念不忘。

答。一切受生。識為種子。入母胎。由。愛水潤漬。身樹得生。如胡桃子。隨類而生。此陰造業。能感後陰。然此前陰。不生後陰。以業緣故。便受後陰。至滅雖異。相續不斷。如嬰兒病。與乳母藥。兒患得愈。母雖非兒。藥之力勢能及於兒。陰亦如是。以有業力。便受後陰。憶念不忘。

又大智度論雲。問曰。心所趣向。心為去。為不去。若去。此則無心。猶如死人。若不去。云何能緣。如佛言。依意緣法。意識生。意若不去。則無和合。

答。心不去不住而能知。如般若中說。一切法無來無去相。云何言心有來去。若有來去。即墮常見。諸法無有定相。知心不住。為無常相。結使未斷。或生吾我。如是思惟。若心無常。誰知是心。心為屬誰。誰為心主。而受苦樂。一切諸物。誰之所有。即分別知。無有別主。但於五陰計有人相。而生我心。以我心故。生我所。我所心生故。有利益我者生貪慾。違逆我者而生瞋恚。愛等諸煩惱。假名為縛。若修道解是縛而得解脫。即名涅槃。更無有法。名為涅槃。如人被械得脫。而作戲論。是械是腳。何者是解脫。是人可怪。於腳械外。更求解脫。眾生亦如是。離五陰滅。更求解脫。故知有識則繫縛。無識則解脫。若離五陰空別求解脫者。如離此方空。別求他方空。故思益經云。愚於陰界入。而欲求菩提。蔭界入即是。離是無菩提。

華嚴會意問雲。若准六根無我。誰造誰受耶。

答。佛說作善生天。為惡受苦者。此但因緣法爾。非是我能為受也。若言是我非因緣者。作惡何不生天。乃墮地獄耶。我豈愛彼地獄。故受苦耶。我既作惡而不受樂者。故知善惡感報。唯因緣非是我也。如論雲。因緣故生天。因緣故墮地獄。是此意也。

問。既言無我。誰感因緣。若言無我。但是因緣自為者。草木亦稟因緣。何不生天與受苦耶。

答。內外雖但稟因緣。因緣有二。一善惡增上業因緣。但感生天。及地獄異熟等。二善惡等流業因緣。生天者。感寶地金華。墮地獄者。感刀林銅柱等。此是因緣業作。非我能為。豈謂受報不同。而計有我也。故經云。無我無造無受者。善惡之業亦不亡。

問。若言造業受報。但是因緣非由我者。何故有證無我者。雖有已造惡業因緣。而不感受報耶。既得無我即不受報者。故知我造惡業受報。非是業因緣也。

答。由得無我已。即斷惡業因緣。無彼因緣。故不受報。非謂有我無我。受不受也。故經云。因緣故法滅等。此之謂也。即以如實推究。我不可得。是故無我。唯六根也。外我所執外分有六塵也。非實我所有。

問。若言唯是色聚等。無實財寶非我所者。即我等遍有。何得世人。有富饒財寶。有貧無一錢等。

答。財寶是色。從業因生。以業增勝故。即財寶丰盈。由業不清淨故。貧無一物也。此則有無因業。非是我所能為也。若言財寶實有。非由業因緣有者。即一切眾生執有我所。何故有貧富不同。故知由業因緣。非我實有也。說長者多盈財寶。餓鬼無一毛覆身。業是也。破中間見聞等病故。於中間分為六識也。見聞等病。空無所有也。若言見聞等是我非是識者。如聾盲人。有我。何不得見聞等耶。既聾盲等人。雖有於我。而不得見聞者。故知見是識。非是我也。是知於此根塵識三處推擇。唯有法而無我人。

問。或言有我。由迷似生。非實有者。何不迷他為自。今既以自為自。不得為他。以他為他。不得為自者。故知自他實有。非由計生也。又但是迷心。非實有者。何不於水迷見為火。於火迷見於水。故知水火實有。不是迷生也。

答曰。有二初者。然此分別計我。藉三緣生。謂邪師。邪教。邪思惟等。由此三緣久久熏力慣習。遂計彼為他。執自為我。此但由計有實有故。若言實有。非熏習而計有者。初出胎時。何不執自及以他身。既初出胎時。未熏習故。不計自他。故知計有自他。由妄熏故也。如說分別我執。藉三緣生故。又云。惡見熏習等。二者。凡所見執實。必迷似生。離似則無所執性。故知如計水火。由執似生也。何者。以水火似有。但是虛相。誑心。以不了相。虛執為實有。何以故。所得冷熱。但是觸塵。所見青黃赤白。是色法故。流相騰焰是法塵故。執實水火。但唯法塵妄見有也。如說從自心生。與心作相等是也。

問。既親驗水火。但唯塵等。云何有水火相別。

答。六塵不別。但是虛似有殊。即此似相。由迷執所起故。是故似之與執。但有迷生。如說餓鬼恆河見水為火喻等。此但從自心生。外非實有也。又云。凡有見自見他。皆是迷心自現。如迷東為西。然迷人西。不離悟人東。但為迷人迷故。不見悟人東也。非謂迷見西處。無彼東也。若言迷見西處。無實東者。即見西是悟。不是迷也。以無悟人東。無所迷故。既知實東謂為西者。何以人不離東也。信知眾生不離佛界。佛界不離眾生界。但為迷故。癡盲。對目不知見。深自悲哉。如大涅槃經云。外道先尼言。瞿曇。若無我者。誰見誰聞。佛言。善男子。內有六入。外有六塵。內外和合。生六種識。是六種識。因緣得名。善男子。譬如一火。因木得故。名為木火。因草得故。名為草火。乃至眾生意識。亦復如是。因眼因色。因明因欲。名為眼識。善男子。如是眼識。不在眼中。乃至欲中。四事和合。故生是識。乃至意識。亦復如是。若是因緣和合故生。智者不應說見即是我。乃至觸即是我。善男子。是故我說眼識乃至意識。一切諸法。即是幻也。云何如幻。本無今有。已有還無。乃至內外六入。是名眾生我人士夫。離內外入。無別眾生我人士夫。又言。瞿曇。如汝所言。內外和合。誰出聲言。我作我受。佛言。先尼。從愛無明。因緣生業。從業生有。從有出生無量心數。心生覺觀。覺觀動風。風隨心觸喉舌齒脣。眾生倒想。聲出言說。我作我受。我見我聞。善男子。如幢頭鈴。風因緣故。便出音聲。風大聲大。風小聲小。無有作者。又百論雲。我若是有。應如色等。從緣而生。生定歸滅。則非常住。若非緣生。應如兔角。無勝體用。何名為我。又念念滅。所以非常。相似相續。所以非斷。如是佛子。遠離二邊。悟入緣生。處中妙理。

問。既無我人。云何有生有死。

答。但生是空生。死是空死。畢竟無有我人可得。如經云。一切世間法。唯因果無人。但是依空法。還生於空法。是知眾生果中。但有名數。名數本空。萬法何有。如法性論雲。數盡則群有皆虛。名廢則萬像自畢。因茲以觀。斯乃會通之津徑。反神之玄路。是以境因名立。名虛則境空。有從數生。數虛則有寂。名數起處。皆是自心。心若不生。萬法何有。所以華嚴經頌云。世間一切法。但以心為主。隨解取眾相。顛倒不如實。若能如實觀之。則見自心之性。可謂會通之津徑。反神之玄路矣。又淨名疏。智者廣釋六大性無我。如經云。是身無我。為如地。此正約地種明無我也。今例作兩釋。一作破外人解。二約內觀明義。一破外人者。外人計雲。若言身無神我。那得能擔輕負重。內人破言。地亦能荷負山嶽。可有神我耶。次約內觀解者。若毘曇明。眾生是假名。地大是實法。成論明。地大亦是假名。四微是實法。今明雖復假實之殊。同是苦諦下無我行觀門所攝。如地是四微所成。若一微是主。三亦是主。若一非主。三亦非主。當知無主。若內地四微所成無主者。外地四微所成。亦無有主也。若內外地無主者。此三事所成。何得有主。若無主。即是無我。故云此身無主。為如地也。又請觀音經云。地大。地無堅性。地若是有者。為自性有。他性有。共性有。無因性有。四種中隨計一性。即是有見。若謂是事實。餘妄語。實即是剛義。是性。是主義也。若檢四性不得。此為見地是無。是事實。餘妄語。實即是剛。是性。是主。若見地亦有亦無。是事實。餘妄語。實即是剛。是性。是主。若見地是非有非無。是事實。餘妄語。實即是性。是主。若於此四句有所計執者。即是性實。是剛。是主。金剛般若經云。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亦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非法相。亦著我人眾生壽者也。若不取四句。則是觀地無剛性。若無剛實。則無主無我。故說是身無主。猶如地也。經云。是身無我。為如火。亦作兩釋。一作破外人解者。外人計有神我。云何知耶。見身能東西馳走。及出音聲。故知有神我也。內人破曰。約火一法。破其兩計。所以者何。火燒野草。亦能東西自在。亦是我也。又燒著竹木。出諸音聲。亦是有神我也。次約內觀釋者。火為二微所成。無有定性。無性。即是無火也。今身為名色所成。身無定性。若身無定性。即無我也。復次此身中諸煖即是火。若外火無我。內火亦無我也。又請觀音經云。火大。火性從因緣生。若從緣生。即無自性。無實。即無我。破性。及四句。類地可知。經云。是身無壽。為如風。亦作破內外觀釋。破外人者。外人計有壽者。云何知耶。若無壽者。何得有出入息。相續不斷。內人破曰。出入息者。但風相。外風無壽者。內風豈是壽者也。次內觀解者。風相觸擊。故輕虛自在。游中無礙。有何壽命。大集雲。出入息者。名為壽命。若觀此出入息。入無積聚。出無分散。來無經游。去無履涉。如空中風求不可得。風既非壽。息亦何得是壽也。又請觀音經云。風性無礙。今以四句觀風。若言有性有生。四句可得者。即是礙相。不得入道。若四句觀風。風不可得。即是無礙。無礙故。即是入如實之際。觀身三事。息非壽命。如風。故說是身無壽。為如風也。經云。是身無人。為如水。此約水種破人。亦作破外人內觀解。初明破外人者。外人計有神。即是人。云何知耶。若身中無神。何能慈恩潤下。曲隨物情也。內人破曰。我見水能下潤。隨器方圓。水無神無人者。而汝能恩潤順物。亦無神無人也。今明內觀解者。水為三微所成。無有定性。無性即無水。三事成身。無有定性。無性即無身。無身即無人。故說是身無人。為如水也。又解。如小兒水中見影。謂言水裡有人。入水求人。終不可得。凡夫三事中生身見。謂身是人。深觀三事。不見身相。即無人也。又如請觀音經云。水性不住。以其住者。池沼方圓。礙之即住。非水有住性也。今檢人亦如是。隨諸法。得人。名。無定性。若四句檢水。有性有著。即是住義。若檢水四句。無性無著。即是無住。無住故。入如實際。經云。是身不實。四大為家。此是總約四大破我。說無我行也。若作破外人解。外人計雲。若身中無實有神我者。今現見六情依身而住。故知實有神我也。內人破曰。現見六情依四大住。無別我神之所依也。若約內觀解者。身名是一。一身不應在四我住。若一大我住。三大應無假名身。若各有者。即有四身。若即若離四句。約四大中檢身不得。故知身無有實。若不得身實即身見破。身見破。即我見十六知見皆破也。經云。是身為空。離我我所者。此是第二約空種破。說無我行也。若作破外人解。外人計有我所。若無神我。何得所有。國土人物是實。所。若見實。當知我亦是實。內人破曰。若爾。所是空。我亦應空。如身中空種。空種及一切外空。是所。所空故。我亦空也。若約內觀解者。即是正約空種破身見也。四大造色圍虛空故。假名為身。離空即無身。若外內空不名身。今約空種檢身不可得。即身見破。身見破。即離我我所也。經云。是身無知。如草木瓦礫者。此是第三檢識種破我。是知說無我行也。若作破外人解。外人計雲。若身中無神。那得知四時氣序等事也。內人破曰。如草木瓦礫。亦猶陰陽氣候逐時轉變。似有所知。而非神知者。令身雖有知。如草木瓦礫。無神知也。又外人計身內有神。神使知知之。內人破曰。若神使知知。復誰使神。知。遂無使。神何須使。若無神使。即無知者。無知者。即如草木瓦礫也。若約內觀。的觀識種。所以者何。三事成身。命煖無知。知只是識。若謂識能知者。過去識已滅。滅故不能知。現在識剎那不住。無暫停時。亦不得知。未來識未有。未有之識。豈得有知。三世求識。知不可得。離三世無別有知。故說此身無知。如草木瓦礫也。經云。是身無作。風力所轉。次約風動。助成。破識有作。說無我行也。若作破外人解。外人計身內有神我故。能執作施為。作一切事。內人破曰。此非神作。身有所作。皆風力轉也。若約內觀心解。妄念心動。身內。依風得有種種所作。故大集經云。有風能上。有風能下。心若念上。風隨心牽起。心若念下。風隨心牽下。運轉所作。皆是風隨心轉。作一切事。若風道不通。手腳不遂。心雖有念。即舉動無從。譬如人牽關棙即影技種種所作捩繩若斷。手無所牽。當知皆是依風之所作也。今觀此依風。不自生。亦不他生。若無生。即是空。尚不能自有。令三事成身不可得。誰是作也。釋曰。夫外計內執我者。皆於地水火風空識六大種中。及身內識煖息三事等起執。今觀六大三事內。唯是識之一大。世多堅執以為實我。今只用於內外三世中推。自然無我無識。內外推者。只如執識實在身內者。且何者是識。若言身份皮肉筋骨等是識者。此是地大。若言精血便利等是識者。此是水大。若言身中煖觸是識者。此是火大。若言折旋俯仰言談祗對是識者。此是風大。除四大外。唯是空大。何者是識。各各既無。和合豈有。如一砂壓無油。合眾砂而豈有。似一狗非師子。聚群狗而亦無。此四大種。現推無體。即是內空。死後各復外四大。一一歸空。即是外空。內外俱空。識性無寄。又內推既無識。應在外者。外屬他身。自無主宰。及同虛空。有何分別。內外既空。中間奚有。以因內外立中間故。但破內外。中間自虛。若識內外空者。應在心世。何者。因三世以辯識。因識以立三世。若無有識。誰分三世。若無三世。何以明識。以此三識。若不思過去。即想未來。過未不緣。即住現在。離三際外。更無有識。故祖師云。一念不生。前後際斷。今則念念成三世。念念識不住。念念唯是風。念念無主宰。故金剛經云。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以因現在立過去。因過去立未來。現在既不住。過未亦無生。互檢互無。徹底空寂。但有微毫起處。皆從識生。今推既無。分別自滅。分別既滅。境界無依。如依水生波。依鏡現像。無水則波不起。無鏡則像不生。故知非關法有法無。但是識生識滅。如金剛三昧經偈云。法從分別生。還從分別滅。滅是諸分別。是法非生滅。如是洞達。根境豁然。自覺既明。又能利他普照。故經偈云。究竟離虛妄。無染如虛空。清淨妙法身。湛然應一切。是以世間麁浮。不於自身子細明察。妙觀不習。智眼全盲。執妄迷真。以空作有。若能善觀。即齊諸聖。如圓覺經云。爾時世尊告普眼菩薩。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修行漸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說。種種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普眼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淨室。常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澹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善男子。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諸愚癡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善男子。圓覺淨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彼愚癡者。說淨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復如是。由此不能遠於幻化。是故我說。身心幻垢。對離幻垢。說名菩薩。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清淨。無邊虛空。覺所顯發。覺圓明故。顯心清淨。心清淨故。見塵清淨。見清淨故。眼根清淨。根清淨故。眼識清淨。識清淨故。聞塵清淨。聞清淨故。耳根清淨。根清淨故。耳識清淨。識清淨故。覺塵清淨。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善男子。根清淨故。色塵清淨。色清淨故。聲塵清淨。香味觸法。亦復如是。善男子。六塵清淨故。地大清淨。地清淨故。水大清淨。火大風大。亦復如是。善男子。四大清淨故。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清淨。彼清淨故。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淨。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一切清淨。善男子。一切實相性清淨故。一身清淨。一身清淨故。多身清淨。多身清淨故。如是乃至十方眾生圓覺清淨。善男子。一世界清淨故。多世界清淨。多世界清淨故。如是乃至盡於虛空。圓裹三世。一切平等。清淨不動。善男子。虛空如是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四大不動故。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善男子。覺性遍滿。清淨不動。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根遍滿故。當知六塵遍滿法界。塵遍滿故。當知四大遍滿法界。如是乃至陀羅尼門。遍滿法界。善男子。由彼妙覺性遍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根塵無壞故。如是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於此無修。亦無成就。圓覺普照。寂滅無二。於中百千萬億不可說阿僧祇。恆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華。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善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捨。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任無滅。於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善男子。彼諸菩薩。如是修行。如是漸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開悟。求如是法。亦不迷悶。所以凡夫迷夢。怕怖生老病死。以二乘偏見厭離成住壞空。若頓悟之時。不厭不怖。全將生死法。度脫於群生。以生死性空故。如釋迦如來。不離不著。生則王宮降誕。演獨尊之文。老則壽八十年。示遷壞之法。病則背痛偃臥。警泡幻之身。死則示滅雙林。顯無常之苦。令小根者悟其遷變。俾大器者頓了圓常。故知生老病死之中。盡能發覺。行住坐臥之內。俱可證真。豈同怖厭凡小之見乎。

宗鏡錄卷第六十六

      戊申歲分司大藏都監開板

 

上篇:宗鏡錄(100卷)

下篇:萬善同歸集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諸宗部目錄

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

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

斷際心要 河東裴休集並序 有大禪師。法諱希運。住洪州...

【註音版】准提咒持誦儀軌

准提咒持誦儀軌...

優婆塞戒經

優婆塞戒經卷第一 集會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

誡初心學人文

誡初心學人文 夫初心之人。須遠離惡友親近賢善。受五...

阿彌陀經疏鈔問辯

《疏鈔》既出,有不愜者,致辭詰難。其可從者,忻然從...

慈悲藥師寶懺

消災延壽藥師懺法卷上 熏修藥師懺儀 嚴淨壇場 楊枝淨...

讚阿彌陀佛偈

讚阿彌陀佛偈 曇鸞法師作 南無阿彌陀佛(釋名無量壽傍...

佛說首楞嚴三昧經

佛說首楞嚴三昧經卷上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

【註音版】金光明最勝王經滅業障品

金光明最勝王經滅業障品...

【註音版】千轉大明陀羅尼經

千轉大明陀羅尼經...

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覺意三昧

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覺意三昧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

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所說經(一名不可思議解脫上卷) 佛國品第一 如是...

祝釋迦牟尼佛成道儀(隨早課)

一、香讚 戒定真香 焚起沖天上 弟子虔誠 熱在金爐上...

佛說四未曾有經

佛說四未曾有法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象腋經

佛說象腋經 宋罽賓三藏曇摩蜜多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

陰持入經

陰持入經卷上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佛經所[衛-韋...

【佛教詞典】獨行無明

【獨行無明】 p1384 如二種無明中說。 二解 成唯識論...

【佛教詞典】陀毗羅

(地名)又作陀毗荼,達羅毗荼,達羅弭荼。南印土國名...

夢參老和尚:相信眾生都可度

每一部經、每一部論,都告訴你修行的方法,像我們念《...

四季都喝什麼茶

茶,是一種健身益體、老少皆宜的優良天然保健飲料。祖...

貪、嗔、癡

貪、嗔、癡:又名三毒;指毒害出世善心的三種煩惱──...

一個老師一條路,兩個老師兩條路,這種說法對嗎

問: 有時候想看其他法師的東西,可不敢看,因為怕雜...

寬容、善良、淡泊、樂觀——南京吉慧長老訪談錄

本刊記者: 感謝您在百忙之中能給我們慈悲開示。早在1...

正念是佛法的核心

習慣上,正念是八種修行之道的第七種。當正念存在的時...

三業不清淨,念佛就沒有功德嗎

【原文】 則從此以後,當兢兢自守,凡有不好的念頭一起...

助念不學佛的人,他能往生嗎

問: 助念不學佛的人,他能往生麼? 大安法師答: 在...

大乘行者回家的過程

問: 在〈信解品〉中,小乘聖者以種種譬喻自述回小向大...

印光大師《復鄭伯誠居士書》

見面以來,已經滿六年了,不僅年齡巳更改,連國家的歷...

教別人學佛,為何還入地獄

以下經文引自《佛說猘狗經》:原文與白話 [佛言。有...

歷代高僧大德的惜福節儉

惜福節儉是歷代高僧大德都具有的優良品格,也是我們增...

【視頻】《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女聲版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女聲版

【視頻】水晶梵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水晶梵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