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宗鏡錄卷第六十二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宗鏡錄卷第六十二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夫平等真心。群生佛智。雖然等有。信解難生。多抱狐疑。少能圓證。以辟支佛之利智。舍利弗之上根。乃至不退位中諸大菩薩。盡思竭力。罔測其原。巧辯妙通。靡知其際。更希再明教理。確實指陳。顯大旨於目前。斷纖疑於意地。

答。廣略之教。遮表之詮。雖開合不同。總別有異。然皆顯唯心之旨。終無識外之文。證若恆沙。豈唯一二。所以法華經偈云。知第一寂滅。以方便力故。雖說種種道。其實為佛乘。又偈云。我今亦如是。安隱眾生故。以種種法門。宣示於佛道。釋曰。知第一寂滅者。真如一心。是本寂滅。非輪迴生滅之滅。亦非觀行對治之滅。故稱第一於一心寂滅之中。即無法可敷揚。無道可建立。為未了者。以方便大慈力故。雖說種種別門異道。若剋禮而論。唯但指歸一心佛乘。更無餘事。今我亦如是者。今我與十方佛。同證此法。悉皆如是。以此安樂一切有情。示三乘五性。種種法門。宣揚於唯心佛道。楞伽經云。佛告大慧。身及資生器世間等。一切皆是藏識影像。所取能取二種相現。彼諸愚夫。墮生住滅二見中故。於中妄起有無分別。大慧。汝於此義。應勤修學。又入楞伽經偈云。種種隨心轉。唯心非餘法。心生種種生。心滅種種滅。眾生妄分別。無物而見物。無義唯是心。無分別得脫。又偈云。無地及諸諦。無國土及化。佛辟支聲聞。唯是心分別。人體及五陰。諸緣及微塵。勝性自在作。唯是心分別。心遍一切處。一切處皆心。以心不善觀。心性無諸相。華嚴經偈云。一切方海中。依於眾生心想而住。又云知一切法界所安立。悉住心念際三昧。大智度論雲。譬如調馬。自見影不驚。何以故。自知影從身出。如信入一乘調順之人。見一切怖境不驚。自知境從心出。唯識論雲。如契經說。三界唯心。又說所緣唯識所現。又說諸法皆不離心。又說有情隨心垢淨。又說成就四智菩薩。能隨悟入唯識無境。又頌說。心意識所緣。皆非離自性。故我說一切。唯有識無餘。此等聖教。誠證非一。釋雲。又說所緣唯識所現者。汝謂識外所緣。我說即是內識上所現。世親說。謂識所緣。唯識所現。乃至佛告慈氏。無有少法能取少法。無作用故。但法生時。緣起力大。即一體上有二影生。更互相望。不即不離。諸心心所。由緣起力。其性法爾。如是而生。心意識所緣。皆非離自性者。自性即自心法。或理體。即義。之所依本事。謂第八心。第七意。餘六識所緣。皆自心為境。佛言。由如是理故。我說一切有為無為。皆唯有識無餘。實無心外境也。乃知凡有見聞。皆自心生。實無一法當情。而有自體獨立者。盡從緣起。皆逐想成。生死涅槃。俱如幻夢。所以不退轉法輪經云。爾時阿難。即往佛所。白言。世尊。諸比丘不能得來。何以故。見祇桓中大水悉滿。清淨無垢。亦不見精舍樹木。以是義故。皆不得來。佛告阿難。彼諸比丘。於無水中。而生水想。於無色中。生於色想。無受想行識中。生受想行識想。無聲聞辟支佛中。作聲聞辟支佛想。華嚴經云。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次第遍往諸佛國土神通三昧。佛子。此菩薩摩訶薩。過。於東方無數世界。復過爾所世界微塵數世界。於彼諸世界中。入此三昧。乃至於彼一一諸如來所。恭敬尊重。頭頂禮敬。舉身布地。請問佛法。讚佛平等。稱揚諸佛廣大功德。入於諸佛所入大悲。得佛平等無礙之力。於一念頃。一切佛所勤求妙法。然於諸佛出興於世。入般涅槃。如是之相。皆無所得。如散動心。了別所緣。心起不知何所緣起。心滅不知何所緣滅。此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終不分別如來出世。及涅槃相。佛子。如日中陽焰。不從雲生。不從池生。不處於陸。不住於水。非有非無。非善非惡。非清非濁。不堪飲漱。不可穢污。非有體。非無體。非有味。非無味。以因緣故。而現水相。為識所了。遠望似水。而興水想。近之則無。水。想自滅。此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不得如來出興於世。及涅槃相。諸佛有相。及以無相。皆是想心之所分別。佛子。此三昧。名為清淨深心行。菩薩摩訶薩。於此三昧。入已而起。起已不失。是知非唯佛。教以心為宗。三教所歸。皆云反己為上。如孔子家語。衛靈公問於孔子曰。有語寡人。為國家者。謹之於廟堂之上。則政治矣。何如。子曰。其可也。愛人者。則人愛之。惡人者。則人惡之。所謂不出圜堵之室。而知天下者。知反己之謂也。是知若疋己以徇物。則無事而不歸。自然取捨忘懷。美惡齊旨。是知但了一心。無相自顯。則六趣塵牢。自然超越。出必由戶。莫不由斯道矣。如古德雲。六道群蒙。自此門出。歷千劫而不反。一何痛矣。所以諸佛驚入火宅。祖師特地西來。乃至千聖悲嗟。皆為不達唯心出要道耳。故知若不了萬法即真如一心者。悉成遍計。以真如無相。見有相者。皆是情執故。起信論雲。一切境界。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

問。八識自性行相作用。為復是一。為復各異。

答。非一非異。論雲。八識自性。不可言定一。行相所依緣。相應異故。又一滅時。餘不滅故。能所熏等。相各異故。亦非定異。經說八識如水波等。無差別故。定異。應非因果性故。如幻事等。無定性故。如前所說。識差別相。依理世俗。非真勝義。真勝義中。心言絕故。如伽陀說。心意識八種。俗故相有別。真故相無別。相所相無故。釋雲。以三義釋不可定。一行相。謂見分。二所依。謂根。三緣。謂所緣。以此三義。相應異故。如眼識見色為行相。乃至第八變色等為行相。若一識滅。餘七等不必滅者。七是能熏。八是所熏。又七是因。八是果。亦非定異者。楞伽經說。識如大海水波。無有差別相。又若定異。應非因果。更互為因果故。法爾因果。非定異。如麥不生豆等芽故。又一切法如幻等。故知無定異性。

問。若爾。前來所說三能變相是何。

答。此依四俗諦中第二道理世俗。說有八等隨事差別。非四重真諦中。第四真勝義諦。勝義諦中。若八識理。分別心。與言皆絕。故。非一非異。相所相無故者。相即是能。所相是所。識上何者為能相所相。謂用為能相。體為所相。或以見分為能相。相分為所相。又以七識為能相。第八為所相。所相既無。能相非有。若入真門。理皆無別。真門但是遮別言無別。無別。亦無別無不別。釋曰。但以從初業識。起見相二門。因見立能。因相立所。能所才具。我法互興。從此因有為而立無為。對虛假而談真實。皆無定體。似有非真。是以認互起之名。見色有表而執空無表。對相待之質。見牛角有而執兔角無。不知以有遮無。有非定有。以無遮有。無非定無。若了八識真心。自然絕待。疑消能所。藤蛇於是併空。見息對治。形名以之雙寂。

問。心外無法。祖佛正宗。今目覩森羅。初學難曉。不細開示。何以斷疑。須憑徵詰之由。以破情塵之執。

答。前已廣明。今重引證。唯識頌云。是法識轉變。分別。所分別。由此彼皆無。故一切唯識。言轉變者。即八種識。從自證分。轉變似二分現。即所變見分。有能作用。說名為見。所變相分。為所作用。說名為相。即俱依自證分而轉。既若見相二分包一切法盡。即此二分從心體上變起。故知一切諸法。皆不離心。分別所分別者。見分是能分別。相分是所分別。由此彼皆無者。此見相二分上。妄執。彼我法二執是無。即由此見相二分外。妄情執有。心外我法之境皆是無。故云由此彼皆無。故一切唯識者。唯遮境有。識簡心空。除執二邊。正處中道。即將唯字。遮薩婆多執心外有其實境。將識字簡清辯等執惡取空。即破空有二邊。正處中道。故疏雲。外則包羅萬像。內則能所俱成。可謂四分一心。理無逾者。又小乘九難。難心外無法唯心之旨。一唯識所因難。諸小乘師云。離心之外。現見色法。是其實境所緣。論主何故包羅歸心。總說名為唯識。一乃色心有異。二又能所不同。關雲。色境不牽能緣心。以色從心。可唯識。當情色境外迷心。心被境迷。非唯識義。論主雲。只此外邊色境。一是一切有情緣心變。二是一切有情心之所持。根本。皆由於心。是故攝歸唯識。十地經及華嚴經說。三界唯心。意雲。三界之法。唯是心之所變。離心之外。更無一物。此亦為遮我法二執。但是妄情執有。舉體全無。唯有內心。故言唯心。

問。欲色二界。有外器色境。云是心變故。所言唯心。且如無色界天。唯有內心。無外色境。何要更言唯心。豈不成相扶極成過。

答。不但說色境不離心。方名唯心。此亦遮無色界天貪等取能取之心故。為無色界有情。亦貪於空等境起其妄心故。無色界。亦名唯心。若得無漏時。其出世無漏色等。是出世無漏心心所唯識。亦是唯心。故云三界唯心。解深密經云。又說所緣唯識所現。即一切所緣之境。唯是識之所變。更無外法。所以佛告慈氏菩薩雲。無有少法能取少法。無作用故。楞伽經又說。諸法皆不離心。無垢稱經又說。有情隨心垢淨。又鈔釋唯識所因。立四種道理。即四比量也。第一比量成立五塵相分色。皆是五識親所緣緣。成其唯識義。第二成立第六識。並闇成立七八二識。皆緣自之親相分。不離於識。是唯識義。第三總成立一切親相分不離心體。得成唯識。第四成立一切疎所緣緣境皆不離心。得成唯識。且第一成立五塵相分皆不離五識者。今但成立一識相分不離於識。餘四識准作。量雲。極成眼識是有法。定不親緣離自識色。是宗。因雲。極成五識中隨一攝故。如餘極成四識。將釋此量。分之為二。初釋名揀過。次略申問答。初者。宗前陳雲極成。者即揀兩宗不極成眼識。且如大乘宗中許有他方佛眼識。及佛無漏眼識。為小乘不許。亦揀之不取。若小乘宗中執佛是有漏。眼識。及最後身菩薩染污眼識。即大乘不許。亦須簡之。即兩宗互不許者。是不極成法。今但取兩宗共許極成眼識。方立為宗。故前陳言極成眼識也。

問。若不致極成兩宗簡。即有何過。

答。前陳便有自他一分所別不極成過。因中亦犯自他一分所依不成過。為前陳無極成眼識為所依故。所以安極成二字。簡後陳言定不親緣離自識色宗者。但是離眼識相分外。所有本質色。及餘四塵。但離眼識者。皆不親緣。若立敵共諍。只諍本質也。若大乘自宗。成立眼識親相分色。

問。何故不言定親緣不離自識色耶。

答。恐犯能別不極成過故。謂小乘不許色不離於眼識故。次因雲。極成五識中隨一攝故者。因言極成。亦簡不極成五識。若不言極成簡。空言五識中隨一攝者。即此因犯自他一分隨一不成過。所以因安極成言揀之。喻雲。如餘極成四識者。喻言極成。亦揀不極成法。若不安極成。犯一分能立所立不極成過。所以安極成言簡。既立得相分色不離於眼識。餘聲香味觸等皆准此成立。皆不離於餘四識故。所以唯識論頌云。極成眼等識。五隨一攝故。如餘不親緣。離自識色等。次申問答。

一問。宗依須兩共許。今後揀立者。言不親緣離自識色。敵者許親緣離自識本質色。何言極成。

答。小乘亦許眼識不親緣餘四塵。以離眼識故。但使他宗許有不親緣離自識色。即是宗依極成也。

二問。他宗既許餘四塵眼識不親緣。後合為宗。便是相扶。豈成宗諍。

答。今所諍者。但取色塵本質。眼不親緣。互相差別。順己違他。正成宗體。以小乘雖許色本質。離於眼識。且是親緣。今言不親緣。豈非宗諍。

三問。宗中所諍。是眼識不親緣本質色。同喻如餘四識。餘四識但不親緣餘四塵。豈得相似。

答。餘四識是喻依。各有不親緣離自識法。是喻體。今取喻體。不取喻依。亦如聲。無常宗。同喻如瓶。不應分別聲瓶有異。但取聲瓶各有無常義。相似。為因等也。第二以理成立第六。兼闇成立七八二識者。量雲。極成餘識是有法。亦不親緣離自識法。宗因雲。是識性故。同喻如極成五識。釋雲。宗前陳言極成。亦簡不極成。若不言極成。犯自他一分所別不極成過。若言六七八識為有法。他不許七八二識。即犯他一分所別不極成過。若但立意識為有法。因中便犯不定過。被他將七八二識為異喻。量犯共中自不定過。今但總言餘。別取第六。意兼七八。即闇成立。攝取七八。於餘識之中。後陳言。亦不親緣離自識法者。亦者。同也。同前極成五識。不親緣離自識諸法。因雲。是識性故者。即同五識是識性。故喻如極成五識者。即同五識。亦不親緣離自識故。明知即親緣不離自識法。既成立已。故知一切親所緣緣境。皆不離心。是唯識義。所以唯識論雲。餘識。識故。如眼識等。亦不親緣離自諸法。第三以理成立前六識親所緣緣相分。皆歸心體。所言心體者。即自證分也。然雖見分。亦依自證而轉。今但立相分者。以見分共許故。量雲。六識親所緣緣。是有法。定不離六識體。宗因雲。見相二分中隨一攝故。如彼能緣見分。小乘許見分不離心體故。取為同喻。所以唯識論雲。此親所緣緣。定非離此。二隨一故。如彼能緣。第四道理成立一切疎所緣緣境。皆不離心。是其唯識。即第八識相分。望前六名疎所緣緣。以小乘不許第八故。但云疎所緣緣也。量雲。一切隨自識所緣。是有法。決定。不離我之能緣心及心所。宗因雲。以是所緣法故。同喻如相應法。釋曰。此量後陳言。定不離我之能緣者。謂一切有為無為。但所緣之法。定不離我之能緣識。若後陳不言我之能緣者。便犯一分相扶之失。謂小乘。亦許他心智所緣之境。不離能緣心故。為簡此相扶過。遂言我之能緣。即簡他之能緣也。同喻如相應法者。即是前來已成立親相分是也。皆所緣法故。所以唯識論雲。所緣。法故。如相應法。決定不離心及心所。是以我法非有。空識非無。離有離無。正契中道。由此慈尊。說中道二頌云。虛妄分別有。於此二都無。此中唯有空。於彼亦有此。故說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無及有故。是則契中道。言虛妄分別有者。即有三界虛妄分別心。言於此二都無者。謂無能取所取我法二執之相。於此妄心之上都無。言此中唯有空者。謂此妄心中。唯有真如。此是空性。依空所顯故。言於彼亦有此者。彼者。彼空性中。亦有此者。亦有此妄分別識。即虛妄分別。是世俗諦故。於此俗諦中。亦有真諦之空性也。言故說一切法者。即有為無為二法。是一切法也。言非空非不空者。非空。謂虛妄分別心。及空性。即依圓是有。故名非空。以二諦有故。非不空者。謂能取所取我法二執之相是空。即遍計性也。言有無及有故者。有。謂虛妄分別有故。無。謂二取我法無故。及有故者。謂於妄分別中有真空故。於真空中亦有妄分別故。言是則契中道者。謂非一向空。如清辯等。非一向有。如小乘等。故名中道。謂二諦有。不同清辯。二取我法無。不同小乘。故名中道。又阿毘達磨經說。菩薩成就四智。能隨悟入唯識無境。即是地前小菩薩。雖未證唯識之理。而依佛說。及見地上菩薩。成就四般唯識之智。遂入有漏觀。觀彼十地菩薩所變大地為黃。金攪長河為酥酪。化肉山魚米等事。此小菩薩入觀觀已。即雲。如是所變實金銀等。皆不離十地菩薩能變之心。更無外境。既作觀已。亦能隨順悟入真唯識理。又如勝論祖師。為守六句義故。變身為大石。此有實用。若定實境者。不應隨心變身境為石。

問。且如變大地為金時。為滅卻地令金種別生。為轉其地便成金耶。

答。唯識鏡雲。為佛菩薩。以妙觀察智。系大圓鏡智。及異熟識。令地種不起。金種生現。以此為增上。能令眾生地滅金生。名之為變。非為便轉地成金故。攝論雲。由觀行為增上。令餘人識變。大涅槃經云。佛言。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修行如是大涅槃者。觀土為金。觀金為土。地作水相。水作地相。隨意成就。無有虛妄。觀實眾生。為非眾生。觀非眾生。為實眾生。悉隨意成。無有虛妄。台教雲。諸物中一切皆有可轉之理。如僧護見身為床瓶等。當知色法皆隨感現。色無定體。隨心所變。此理元是如來藏中不思議法。隨心取著。成外成小。汝等所行是菩薩道。平等法界。方寸無虧。四般唯識智者。第一相違識相智者。即四類有情各別能緣之識。識既相違者。其所變相分亦相違。故即天見是寶嚴地。魚見是窟宅。人見是清冷水。鬼見是膿河勐火。緣此四類有情能變之識。各相違故。致令所變之境。亦乃相違。所言相者。非是遍計相。但是相分之相。由四類有情先業之力。共於一處。各變相分不同。故名相違識相。言智者。即是十地菩薩能緣之智。智能了彼四類有情自業識所變相分不同。更無心外別四境。舊云。一境應四心者。不正。

問。何以不正。

答。若言一境者。未審定是何境。若離四類有情所變相分外。更別有一境者。即是心外有法。

問。其四類有情。為是各變相分。為本質亦別。

答。四類有情由業增上力。其第八所變相分亦別。若將此第八相分。望四類有情前六識說。即為本質故。相質皆別故。知更無外境。唯有識也。所以唯識論雲。一相違識相智。謂於一處。鬼人天等。隨業差別。所見各異。境若是實。此云何成。唐三藏雲。境非定一。故為四類有情所變相分。隨四類有情能變之心。境亦成四。一處解成差。證知唯有識。論雲。如人見有糞穢處。傍生見為淨妙飲食。於人所見淨妙飲食。諸天見為臭穢不淨。故知隨福見異。垢淨唯心。業自差殊。食無麁細。大智度論雲。如佛在耆闍崛山中。與比丘僧。俱入王舍城。道中見大木。佛於木上敷尼師壇坐。告諸比丘。若比丘入禪。心得自在。能令大木作地。即成實地。何以故。是木中有地分故。如是水火風。金銀種種寶物。即皆成實。何以故。是木中皆有其分。復次如一美色。淫人見之。以為淨妙。心生染著。不淨觀人。觀之。種種惡露。無一淨處。等。婦見之。妬瞋憎惡。目不欲見。以為不淨。淫人觀之為樂。妬人觀之為苦。淨行之人觀之得道。無預之人觀之無所適莫。如見土木。若此美色實淨。四種人觀。皆應見淨。若實不淨。四種人觀。皆應不淨。以是故知。好丑在心。外無定也。

又問。定力變化事。為實為虛。若實。云何石作金。地作水。若虛。云何聖人而行不實。

答曰。皆實。聖人無虛也。三毒已拔故。以一切法。各各無定相。故可轉地或作水相。如酥膠蠟。是地類。得火則消為水。則成濕相。水得寒則結成氷。而為堅相。石汁作金。金敗為銅。或還為石。眾生亦如是。惡可為善。善可為惡。以是故知。一切法無定相。第二無所緣識智者。言無所緣識者。即是一切異生。將自第六獨生散意識。緣過去未來水月鏡像等。變起假相分是。此等相分。但是眾生第六識妄構畫遍計。當情變起。都無心外實境。名無所緣識。言智者。即是十地菩薩能緣之心。菩薩雲。此等異生所變假相分。皆不離一切異生能變之心。是其唯識。即以此例於一切實境。亦不離一切有情能緣之心。離心之外。更無一物。舊云。緣無不生慮。即不正。

問。何以不正。

答。且如緣空華等一切假境之時。心亦起故。何言緣無不生慮。故知緣無體假境時。不無內心實相分能牽生心。望見分。亦成所緣緣義。未有無心境。曾無無境心。又不違護法四分成唯識義。若離卻內心實相分外。其構畫遍計執心之境即無。唐三藏雲。應言境非真。慮起。證知唯有識。所以唯識論雲。二無所緣識智。謂緣過未夢鏡像等。非實有境。識現可得。彼境既無。餘亦應爾。既若菩薩觀諸異生遍計所執之境。皆不離異生心者。明知餘一切實境。皆悉如是。第三自應無倒智者。即十地菩薩起智。觀察一切眾生妄執自身為常樂我淨。菩薩雲。此但是凡夫執心倒見。離卻妄執心外。其凡夫身上實無常樂我淨之境。必若有者。應異生不假修行而得解脫。既不爾者。明知唯有妄識。故唯識論雲。三自應無倒智。謂愚夫智。若得實境。彼應自然成無顛倒。不由功用。應得解脫。第四隨三智轉智者。一隨自在者智轉智。即是菩薩起智。觀自所變之境。皆不離我能變之心。是其唯識。為八地已去菩薩。能任運變大地為黃金。攪長河為酥酪。此是境隨真智轉。所變事皆成。轉者。改換舊質義。即改轉大地山河舊質成金銀等。眾生實得受用。鍛鍊作諸器具皆得。若離心有外實境者。如何山河等。能隨菩薩心。便變為金銀等物。以相分本質。皆悉轉故。故知一切諸境。皆不離菩薩能變之心。乃至異生亦能變火為水。變晝為夜。點鐵成金等。此皆是境隨事智轉。所變事皆成。亦是唯識。若是迦多演那所變宮殿金銀等。皆不成就。故知離心更無實境。論雲。凡變金銀宮殿者。是實定果色。從初地已去方能變。若約自在。八地已上菩薩。於相及土。皆得自在。以上品定心有大勢力。所變金銀宮殿等。皆得成就。如變金銀鍛鍊作諸器具。實得受用。其所變金銀。是實定果色。皆不離菩薩內心。是其唯識。心外無境。若諸聲聞及地前小菩薩。若變金銀宮殿時。即託菩薩所變金銀宮殿。以為本質。第六識所變金銀等。皆不成就。無實作用。然所變金銀。是假定果色。不離聲聞諸小菩薩內心。是其唯識。心外無境。今迦多演那緣是聲聞。未得上品定故。所變金銀雖無實作用。然不離內識。心外無境。所以唯識論雲。一隨自在者智轉智。謂已證得心自在者。隨欲轉變。地等皆成。境。若是實。如何可變。又古德雲。色自在心生故。心能變色。所以移山覆海。倒地翻天。攪長河為酥酪。變大地為黃金。悉無難事。二隨觀察者智轉智者。無性菩薩雲。謂諸聲聞獨覺菩薩等。若修苦空等觀得相應者。或作四諦觀時。隨觀一法之上。唯有無常苦空無我等眾相顯然。非是諸法體上有此眾多苦空等義。但是苦空等眾相。即是諸法之體。既若無常相。於聖人觀心上有者。故知一切諸法。皆不離觀心而有。所以唯識論雲。二隨觀察者智轉智。謂得勝定修法觀者。隨觀一境。眾相現前。境若是真寧隨心轉。三隨無分別智轉智者。為菩薩根本智證真如時。真如境與智冥合。能所一般。更無分別。離本智外。更無別境。即境隨真智轉。是故說唯心。汝小乘若執有心外實境者。即證真如時。一切境相何不現前。故唯識論雲。三隨無分別。智轉智。謂現證實無分別智。一切境相。皆不現前。境若是實。何容不現。第二世事乖宗難。此是經部師難雲。論主若言唯有內識無心外境者。如何現見世間。情與非情等物。有處定。時定。身不定。作用不定等。就此中自有四難。一處定難。二時定難。三身不定難。四作用不定難。初難雲。論主若言一切皆是唯識無心外境者。且如世人將現量識。正緣南山處。其識與山俱在其南。山不離識。可言唯識。忽若將現量識緣比之時。其山定在南。且不隨緣者心轉來向北。既若緣北之時緣南山心不生者。明知離識之外有實南山之境。此何成唯識。第二時定難者。難雲。若正緣南山時。識現起。山亦隨心起。即可成唯識義。且如不緣南山時。其緣山心即不生。然山且在。不隨心滅。即是離心有境。何成唯識義。此上二難。皆是難現量識。亦難比量。若約比量心者。即山相分。亦於餘處心上現故。第三有情身不定難者。難雲。若言一切皆是唯識者。且如有眾多有情。同在一處。於中一半眼有患眩瞖者。或十或五。或有見空華。或有見頭髮。或有見蒼蠅。或有全不見物者。此等皆是病眼人自識變起。所變發蠅等相分。皆不離患眩瞖者之心。可是唯識。且如一半不患眩瞖者。或十或五共在一處。所見一般。物皆同境。既是一者。明知離心有境。何成唯識。

宗鏡錄卷第六十二

      戊申歲分司大藏都監開板

 

上篇:宗鏡錄(100卷)

下篇:萬善同歸集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諸宗部目錄

【註音版】優婆塞戒經

優婆塞戒經...

金光明最勝王經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天台止觀有四本:一曰《圓頓止觀》,大師於荊州玉泉寺...

百喻經

百喻經卷第一 尊者僧伽斯那撰 蕭齊天竺三藏求那毘地譯...

華嚴法界玄鏡

華嚴法界玄鏡卷上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述 餘覃思...

念佛警策

念佛警策卷上 菩薩戒弟子 彭際清 纂 無量壽經 佛告...

【註音版】天台四教儀

天台四教儀...

菩薩戒本持犯要記

菩薩戒本持犯要記 新羅國沙門元曉述 菩薩戒者。返流歸...

佛臨涅槃記法住經

佛臨涅槃記法住經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我聞...

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

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 裴相公問師曰。山中四五百人。幾...

佛說緣本致經

佛說緣本致經 失譯人名今附東晉錄 聞如是: 一時,佛...

【註音版】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報四恩品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報四恩品...

八識規矩補註

八識規矩補註序 八識頌凡八章。文略而義深。乃集施頌...

佛說見正經

佛說見正經(亦名生死變識經) 東晉天竺三藏竺曇無蘭譯...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序 御製 大朴既散,有為遂作。名...

大乘捨黎娑擔摩經

大乘捨黎娑擔摩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法...

【註音版】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佛教詞典】為治三種我執宣說蘊等

【為治三種我執宣說蘊等】 p1177 五蘊論八頁云:問以何...

【佛教詞典】四種檀法

(名數)一息災法,為自身及他人之病難等,消除種種之...

只要肯佈施,就會有好的果報

《大智度論》裡面有個很有意思的故事,是關於一個貧窮...

大安法師:往生靠佛力是否不必辛苦修行了呢

問: 請問法師,既然往生全靠佛力,那我們又何必辛苦...

握得越緊,傷害越大

有一個年輕人,事業和家庭都遇到了麻煩,嫉妒、浮躁、...

《六祖壇經》慧能詩偈集

第一首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

水果師--廣欽老和尚

四月九日下午一時,一行人又從台北出發,約經個把鐘頭...

聖嚴法師《找到生命的價值》

經常有人向我訴苦,說他們自己這一生好像是白活了!不...

永明延壽大師日定108件佛事為常課

延壽大師在常住永明寺期間,常為七眾弟子授菩薩戒,日...

惟賢長老《在家居士修行之次第》

諸佛正法賢聖僧, 直至菩提我皈依。 我以所修諸善根,...

龍樹菩薩與《華嚴經》

談起《華嚴經》我們還得了解龍樹菩薩的功德。龍樹菩薩...

一碗餛飩

那天,她跟媽媽又吵架了,一氣之下,她轉身向外跑去。...

狗轉人身的故事

南無阿彌陀佛。好,各位有緣吉祥。 歡迎大家來到道場白...

越能放下自己,你就越快樂

想悅己,你得先弄清楚究竟誰是你自己 也許你和我一樣...

【視頻】《華嚴經淨行品》佛光山唱誦

《華嚴經淨行品》佛光山唱誦

【視頻】八十八佛大懺悔文(文殊講堂僧眾)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文殊講堂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