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宗鏡錄卷第四十七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宗鏡錄卷第四十七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夫言正唯識義。約有幾種識。

答。經論通辯。有八種識。一眼識。二耳識。三鼻識。四舌識。五身識。六意識。七末那識。八阿賴耶識。正文出護法菩薩唯識論十卷。此論釋天親菩薩唯識三十頌文。慈恩大師。製疏釋論。此頌文。初為居士所掌。後有樂觀者。輸金一兩。慈恩成唯識論掌中樞要雲。世親菩薩。樂博綜於三乘。乃遍游於諸部。知小教而非極。遂迴趣於大乘。因聞誦華嚴十地品。阿毘達磨攝大乘品。遂悔謝前非。謗法先見。持刀截舌。用表深衷。其兄無著菩薩。止其自割。說以利害。汝雖以舌謗法。豈截舌而罪除。應讚釋大乘。以悔先犯。菩薩敬從兄諾。因歸妙理。遂製十地論.攝大乘論。故此二論。菩薩創歸大乘之作。既而久蘊玄宗。情恢奧旨。更為宏論。用暢深極。採撮幽機。提控精邃。著唯識三十頌。以暢大乘之妙趣也。萬像含於一字。千訓備於一言。道超群典。譽光眾聖。略誦既畢。廣釋方陳。機感未符。杳從冥往。復有護法等菩薩。賞翫頌文。各為義釋。雖分峯崐岫。竦幹瓊枝。而獨擅光輝。頴標芬馥者。其唯護法一人乎。菩薩果成先劫。位克今賢。撫物潛資隨機利見。春秋二十有九。知息化之有期。厭無常以禪習。誓不離於菩提樹。以終三載。禪禮之暇。注裁斯釋。文邁旨遠。智贍名高。執破畢於一言。紛解窮於半頌。文殊水火。則會符膠漆。義等江湖。乃疎成清濁。平郊弭弭。聳層峯而接漢。堆阜峨峨。夷穹窿以坦蕩。俯鑽邃而無底。仰尋高而靡際。疎文淺義。派演不窮。浩句宏宗。陶甄有極。功逾千聖。道合百王。時有玄鑒居士。識鳳鵷之歛羽。委麟龍之潛跡。每罄所資。恆為供養。深誠固志。物竭積年。菩薩誘接多端。答遺茲釋。而誡之曰。我滅之後。凡有來觀。即取金一兩。脫逢神頴。當可傳通。終期既漸。奄絕玄遵。菩薩名振此州。論釋聲超彼土。有靈之類。誰不懷歡。朝聞夕殞。豈悋金璧。若市趍賢。如丘疊貨。五天鶴望。未輒流行。大師睿發天資。識假循謁。無神跡而不瞻禮。何聖教而不披諷。聞斯妙理。殷俯諦求。居士記先聖之遺言。必今賢之是囑。乃奉茲草本。並五蘊論釋。大師賞翫。猶覩聖容。每置掌中。不殊真說。自西霏玉牒。東馳素象。雖復廣演微筌。賞之。以為秘決。及乎神棲別館。景阻炎輝。清耳目以徵思。蕩心靈而繹妙。乃曰。今者方怡我心耳。宣尼雲。我有美玉蘊匵藏之。誰為善價。我今沽諸。基。夙運單舛。九歲丁艱。自爾志託煙霞。加每庶幾緇服。浮俗塵賞。幼絕情分。至年十七遂預緇林。別奉明詔。得為門侍。自參預三千。即欣規七十。必諧善願。福果函丈。不以散才之質。遂得隨伍譯僚。即事操觚。餐受此論。初功之際。十釋別翻。昉。尚。光。基。四人。同受潤飾。執筆。檢文。纂義。既為令范。務各有司。數朝之後。基求退跡。大師固問。基慇勤請曰。自夕夢金容。晨趍白馬。英髦間出。靈智肩隨。聞五分以心祈。攬八藏而遐望。雖得法門之糟粕。然失玄源之淳粹。今東土榮賚。並目擊玄宗。幸復擢秀萬方。頴超千古。不立功於參糅。可謂失時者也。況群聖製作。各馳譽於五天。雖文具傳於貝葉。而義不備於一本。情見各異。稟者無依。況時漸人澆。命促慧舛。討支離而頗究。攬殊指而難悟。請錯綜群言以為一本。楷定真謬。權衡盛。則久而遂許。故得此論行焉。大師。理遣三賢。獨授庸拙。此論也。括眾經之秘。包群聖之旨。何滯不融。無幽不燭。仰之不極。俯之不測。遠之無智。近之有識。其有隱括五明。搜揚八藏。幽關每擁。玄路未通。囑猶毫毳丘盈。投之以炎爍。霜氷澗積。沃之以畏景。信巨夜之銀輝。昏旦之金鏡矣。雖複本出五天。然彼無茲糅釋。直爾十師之別作。鳩集猶難。況更摭此幽文。誠為未有。斯乃此論之因起也。

問。此八種識。行相如何。

答。經論成立。自有明文。此八種識。具三能變。一異熟能變。即第八識。二思量能變。即第七識。三了別能變。即前六識。唯識論雲。識所變相。雖無量種。而能變識。類別唯三。一謂異熟。即第八識。多異熟性故。二謂思量。即第七識。恆審思量故。三謂了境。即前六識。了境麁相故。論頌曰。初阿賴耶識。異熟一切種。不可知執受。處了常與觸。作意受想思。想應唯捨受。是無覆無記。觸等亦如是。恆轉如瀑流。阿羅漢位捨。初能變識。大乘教名阿賴耶。此識有能藏所藏執藏義故。謂與雜染互為緣故。有情執為自內我故。古釋雲。一能藏者。即能含藏義。猶如庫藏。能含藏寶貝。得藏名。此能含藏雜染種。故名為藏。亦即持義。二所藏者。即是所依義。猶如庫藏。是寶等所依故。此識是雜染法所依處故。三執藏者。堅守不捨義。猶如金銀等藏。為人堅守執為自內我。故名為藏。此識為染末那。堅執為我。故名為藏。起信鈔釋雲。第八能藏所藏義者。且所藏義。謂此識體藏也。是根身種子器世間所藏處也。以根身等。是此識相分故。如藏中物像。如身在室內。欲覓賴耶識。只在色心中。欲覓摩尼珠。只在青黃內。次能藏義。謂根身等法。皆藏。在識身之中。如像在珠內。欲覓一切法。總在賴耶中。欲覓一切像。總在摩尼內。與前義互為能所。瑜伽論雲。以八種義。證本識有。一依止執受相。二最初生起相。三有明瞭性相。四有種子性相。五業用差別相。六。身受差別相。七處無心定相。八命終時分相。又古德依論解釋證有第八識者。論雲。此第八識。非是世間現量所見之境。唯憑聖言量。及以真正道理。而知有之。引七本經證之。阿毘達磨經有二頌。初頌云。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無始時來界者。言界者。是因義。為第八識。從無始至今。能持一切漏無漏色心等諸法種子。又能與漏無漏種子力。令生現行。即第八與一切種子。為依持生起二因。一切法等依者。依是緣義。為第八識。能變為身器。作有情依。與一切漏無漏現行法而為所依。以能執受五色根身。與前七識現為俱有依故。即第八識能與一切現行色心等法。為增上緣依也。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者。此第八識。不唯獨與有漏流轉法為依持用。兼能與一切無漏順還滅法。為依持用。第二頌云。由攝藏諸法。一切種子識。故名阿賴耶。勝者我開演者。即第八識自證分。能持種故。名種子識。解深密經頌云。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阿陀那者。此雲執持。為此識能執持諸法種子。及能執受色根。及根依處。亦能執取結生相續故。說此識。名阿陀那。一切種子如瀑流者。謂第八識中一切種子。若遇緣鼓擊。便生轉識現行。或種子有生住異滅。不停。如似瀑流。楞伽經頌云。譬如巨海浪。斯由勐風起。洪波鼓溟壑。無有斷絕時。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又小乘增一阿含經云。有根本識。是諸識所依。此根本識。即是第八識。以第八識。能發起前六轉識故。二上座部。說有有分識。便是第八識。此有分識體。常不間斷。遍三界有。有謂三有。分者因義。即三有之因。皆由此識。三化地部中說有窮生死蘊。緣此第八遍三界九地。恆常有故。但有生死處。即常遍為依。直至大乘金剛心末。煩惱盡時方捨故。名窮生死蘊。若諸轉識。即無此功能。以第六識體多間斷故。入五位無心時。六識皆間斷不行。此時應不名有情。以無識任持故。即應爛壞。四。一切有部。說此識名阿賴耶。有愛樂欣喜四種阿賴耶。愛是總句。總緣三世為境。餘三是別句。別緣三世。樂是現在。欣是過去。喜是未來。即此第八識。是諸有情常執為自內我。是真愛著處。故名阿賴耶。真正理有十。一者。持種心。唯識論雲。謂契經說。雜染清淨諸法種子之所集起。故名為心。若無此識。彼持種心不應有故。謂諸轉識在滅定等。有間斷故。根境作意善等。類別易起故。如電光等。不堅住故。非可熏。皆不能持種。非染淨種所集起故。二異熟心。唯識論雲。如契經說。有異熟心。善惡業感。若無此識。彼異熟心不應有故者。即第八識。謂前世中。以善不善業為因。招感得今生第八異熟心是果。論雲。定應許有真異熟識。酬牽引業。遍而無斷。變為身器。作有情依。身器離心。理非有故。三界趣生體。唯識論雲。契經說。有情流轉五趣四生。若無此識。彼趣生體不應有故。須信有第八識為三界九地五趣四生之體。若無此識。即一切有情不應得有。四有執受。唯識論雲。又契經說。有色根身。是有執受。若無此識。彼能執受不應有故。其有色界中有情。有五色根。及內五塵。是第八親相分。唯第八識能執受。若是餘識。即無此能。五壽煖識。三證有第八識。唯識論雲。又契經說。壽煖識三更互依持。得相續住。若無此識。能持壽煖令久住。識不應有故。六生死時有心。證有第八識。唯識論雲。又契經說。諸有情類受生命終。心住散位作無心定。若無此識。生死時心不應有故。又將死時。由善惡業。上下身份冷觸漸起。若無此識。彼事不成。第七引緣起依。證有第八識。唯識論雲。又契經說。識緣名色。名色緣識。如是二法。展轉相依。譬如束蘆。俱時而轉。若無此識。彼識自體不應有故。小乘雲。我將六識。為名色依。何要第八。論破雲。眼等轉識。攝在名中。此識若無。說誰為識。論主雲。眼等六識。已攝在名中。為識蘊故。須得第八為名外識支。與名色為依。又如此界人生時。中有初念心執取。結生時。由未有前六識。為名中識蘊。名色唯具三蘊。此三蘊名色。一念間。依何而住。故知信有第八識。是名外識支。與名色為依。八引識食。證有第八識。唯識論雲。又契經說。一切有情。皆依食住。若無此識。彼識食體不應有故。所以佛告外道言。所為一切有情。皆依食住。此是正覺正說。餘不能知。汝外道自餓己身。終無有益。食是資益義。任持義。九。引滅定有心。證有第八識。唯識論雲。又契經說。住滅定者。身語心行無不皆滅。而壽不滅。亦不離煖。根無變壞。識不離身。若無此識。住滅定者。識不離身。不應有故。論主雲。入滅定聖人。身語心行無不皆滅。即出入息。是身加行。受想。是心加行。尋伺。是語加行。此三加行與第六識相應。在滅定中皆悉滅故。而壽不滅者。即第八識種上。有連持一報色心不斷功能。名壽。言亦不離識者。煖觸是第八識相分。即此二法。皆不離第八識。既在滅定中。六識身語心加行皆悉不行。而有壽煖在者。明知即是第八識與壽煖為依。十引染淨心。證有第八。唯識論雲。又契經說。心雜染故。有情雜染。心清淨故。有情清淨。若無此識。彼染淨心不應有故。謂染淨法以心為本。因心而生。依心而住。受彼熏。持彼種故。以心為本者。即一切染淨有為無為法。皆以第八識為根本。依心而住者。即前七現行。皆依第八識而住。言受彼熏者。即第八識受彼前七識熏。言持彼種者。即第八能持前七三性染淨種子。所以密嚴經云。是身如起尸。亦如熱時焰。隨行因緣轉。非妄亦非實。為受之所牽。性空無有我。意等識所識。與心而共生。五識復更依。意識而因起。如是一切時。大地而俱轉。賴耶為於愛。所熏而增長。既自增長已。復增於餘識。展轉不斷絕。猶如於井輪。以有諸識故。眾趣而生起。於是諸趣中。識復得增長。識與世間法。更互以為因。譬如河水流。前後而不斷。亦如芽與種。相續而轉生。各各相差別。分別而顯現。識行亦如是。既三和合已。而復更和合。差別相而生。如是而流轉。常無有斷絕。內外一切法。皆因此而起。愚不了唯心。汝等勤觀察。華嚴經云。善男子。諸業虛妄積集名心。末那思量。意識分別。眼等五識了境不同。愚癡凡夫。不能知覺。怖老病死求入涅槃。生死涅槃。二俱不識。於一切境。妄起分別。又由未來諸根。五塵境界斷滅。凡愚之人。以為涅槃。諸佛菩薩自證悟時。轉阿賴耶得本覺智。善男子。一切凡愚迷佛方便。執有三乘。不了三界。由心所起。不知三世一切佛法。自心現量。見外五塵。執為實有。猶如牛羊。不能知覺。生死輪中。無由出離。善男子。佛說諸法無生無滅。亦無三世。何以故。如自心現。五塵境界。本無有故。有無諸法。本不生故。聖者自悟。境界如是。善男子。愚癡凡夫。妄起分別。無中執有。有中執無。取阿賴耶種種行相。墮於生滅二種見中。不了自心。而起分別。善男子。當知自心。即是一切佛菩薩法。由知自心即佛法故。則能淨一切剎。入一切劫。是以藏識頓變根身器世間故。為甚深之義。現量比量。俱不能量。又過量無量故。如經偈云。法界非有量。亦復非無量。牟尼悉超越。有量及無量。故知識性。淺智難明。究竟窮通。唯佛能了。是以宗鏡廣引斯文。為微密難知故。

問。唯識正義。為破我法二執。顯二空理。證一真心。云何世間及諸聖教。說有我法。

答。但是假說。唯依識變。如唯識頌云。由假說我法。有種種相轉。彼依識所變。此能變唯三。謂異熟思量。及了別境識。世間聖教。說有我法。但由假立。非實有性。我謂主宰。法謂軌持。乃至云何應知實無外境。唯有內識似外境生。實我實法。不可得故。如何實我不可得耶。諸所執我。略有三種。一者。執我體常週遍。量同虛空。隨處造業受苦樂故。二者。執我其體雖常。而量不定。隨身大小有卷舒故。三者。執我體常至細。如一極微。潛轉身中作事業故。初且非理。所以者何。執我常遍量同虛空。應不隨身受苦樂等。又常遍故。應無動轉如何隨身能造諸業。乃至中亦非理。所以者何。執我體常住。不應隨身而有舒卷。既有舒卷。如槖籥風。應非常住。乃至後亦非理。所以者何。我量至小。如何速巡身。如旋火輪。以轉動故。則所執我非一非常。諸有往來。非常一故。又所執我。復有三種。一者。即蘊。二者。離蘊。三者。與蘊非即非離。初即蘊我。理且不然。我應如蘊非常一故。又內諸色。定非實我。如外諸色。有質礙故。心心所法。亦非實我。不恆相續。待眾緣故。餘行餘色。亦非實我。如虛空等。非覺性故。中離蘊我。理亦不然。應如虛空。無作受故。後具非我。理亦不然。許依蘊立。非即離蘊。應如瓶等。非實我故。又既不可說。有為無為。亦應不可說是我非我故。彼所執實我不成。乃至如是所說。一切我執。自心外蘊。或有或無。自心內蘊一切皆有。是故我執。皆緣無常五取蘊相。妄執為我。然諸蘊相。從緣生故。是如幻有。妄所執我。橫計度故。決定非有。故契經說。苾芻當知。世間沙門婆羅門。等所有我見。一切皆緣五取蘊起。

問。若離心外。無實我及實法者。則假法亦無。以假法依真而建立故。

答。夫假法者。但是虛假。似有而轉。必不依真。如。唯識論雲。有作是難。若無離識實我法者。假亦應無。謂假必依真事似事共法而立。乃至答雲。又假必依真事立者。亦不應理。真謂自相。假智及詮。俱非境故。謂假智詮。不得自相。唯於諸法共相而轉。亦非離此有別方便。施設自相。為假所依。然假智詮。必依聲起。聲不及處。此便不轉。能詮所詮。俱非自相。故知假說不依真事。由此但依似事而轉。似謂增益。非實有相。聲依增益似相而轉。故不可說假必依真。

問。此第八識。有幾能變。令諸識生長顯現。

答。有二能變。一因能變。二果能變。唯識論雲。能變有二種。一因能變。謂第八識中。等流異熟。二因習氣。等流習氣。由七識中善惡無記。熏令生長。異熟習氣。由六識中有漏善惡。熏令生長。二。果能變。謂前二種習氣力故。有八識生。現種種相。等流習氣因緣故。八識體相差別而生。名等流果。果似因故。異熟習氣為增上緣。感第八識。酬引業力。恆相續故。立異熟名。感前六識酬滿業者。從異熟起。名異熟生。不名異熟。有間斷故。即前異熟及異熟生。名異熟果。果異因故。此中且說。我愛執藏持雜染種能變果識。名為異熟。

問。第八識廣容週遍。為萬法根原。經論同推。故稱第一。微細體性。如何指陳。

答。此體不可說。微妙最難知。週遍法界而無住心。任持一切而不現相。如空中飛鳥。雖往來騫翥而跡不可尋。似眼裡童人。任照矚森羅而眼終不見。若月含一色。遍分萬像之形。等日耀千光。普照四天之下。類摩尼無思而雨寶。廣濟群生。猶磁石無覺而轉移。周迴六趣。密嚴經偈云。藏識持於世。猶如線穿珠。亦如車有輪。隨於業風轉。陶師運輪杖。器成隨所用。藏識與諸界。共力無不成。內外諸世間。彌綸悉週遍。譬如眾星象。布列在虛空。風力之所持。運行常不息。如空中鳥跡。求之不可見。然鳥不離空。頡頏而進退。藏識亦如是。不離自他身。如海起波濤。如空含萬像。藏識亦如是。蘊藏諸習氣。譬如水中月。及以諸蓮華。與水不相離。不為水所著。藏識亦復然。習氣莫能染。如目有童子。眼終不自見。藏識住於身。攝藏諸種子。遍持壽煖識。如雲覆世間。業用曾不停。眾生莫能見。又云。諸仁者。一切眾色。皆阿賴耶與色習相應。變似其相。非別有體。同於愚夫妄所分別。諸仁者。一切眾生。若坐若臥。若行若立。惛醉睡眠。乃至狂走。莫不皆是賴耶識。乃至如磁石力令鐵轉移。雖無有心。似有心者。阿賴耶識。亦復如是。為生死法之所攝持。往來諸趣。非我似我。如水中有物。雖無思覺。而隨於水。流動不住。阿賴耶識。亦復如是。雖無分別。依身運行。乃至若有於此能正觀察。知諸世間。皆是自心。是分別見。即皆轉滅。又頌云。能持世間因。所謂阿賴耶。第八丈夫識。運動於一切。如輪轉眾瓶。如油遍在麻。鹽中有咸味。亦如無常性。普遍於諸色。

問。此識週遍。凡聖境。通為當離此。別有真性。為復即是。

答。非一非異。得此識名。不合而合。成其藏義。此阿賴耶識。即是真心不守自性。隨染淨緣。不合而合。能含藏一切真俗境界。故名藏識。如明鏡不與影像合。而含影像。此約有和合義邊說。若不和合義者。即體常不變。故號真如。因合不合。分其二義。本一真心。湛然不動。若有不信阿賴耶識。即是如來藏。別求真如理者。如離像覓鏡。即是惡慧。以未了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之義。而生二執。

問。第八識變義如何。

答。變謂識體轉似二分。釋雲。論明諸識體。即自證分。轉似相見二分而生。此說識體。是依他性。轉似相見二外。非無。亦依他起。依此二分。執實二取。聖說為無。非無依他中無此二分。論說唯二依他性故。此緣真智。緣於真如。無相分故。餘皆有相。不爾。如何名他心智。後得智等。不外取故。許有相見二體性故。說相見種。或同或異。若同種者。即一識體。轉似二分相用而生。如一蝸牛。變生二角。此說影像相見。離體。更無別性。是識用故。若言相見各別種者。見是自體。義用分之故。離識更無別種。即一識體。轉似見分別用而生。識為所依。轉相分種似相而起。以作用別。性各不同故。相別種生。於理為勝。故言識體轉似二分。此依他起非有似有。實非二分。似計所執二分見相。故立似名。相別有種。何名識變。不離識故。內識變時。相方生故。此顯能變相見二分。用體別有。何故。又說識似二分生。論說相見俱依自證起故。若無自證。二定不生。如無頭時。角定非有。及無鏡時。面影不起。皆於識上現相貌故。故說二分依識體生。又非唯相見二分。依識體生。乃至凡聖之身。淨穢之土。皆從識現。如彌勒菩薩雲。日月燈明如來。教我修習唯心識定。入三摩地。歷劫已來。以此三昧事恆沙佛。求世名心。歇滅無有。至然燈佛出現於世。我乃得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乃至盡空如來國土。淨穢有無。皆是我心變化所現。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識故。識性流出無量如來。今得授記。次補佛處。佛問圓通。我以諦觀十方唯識。識心圓明。入圓成實。遠離依他。及遍計執。得無生忍。斯為第一。是以十方法界淨穢國土。皆是我心中變出。總是我屋宅。真妄隨心。巧拙由智。對大菩薩。闡彼淨方。逗劣眾生。現斯穢土。十方如來。皆是我心中流出者。古釋雲。如海上漚。各各不同時。由差別心觀。即有彼此。但水體是一。即知一佛出現時。即一切佛土現。離自他相故。但眾生有處。十方如來為種種身而助化之。非但如來含於一義。一切眾生亦是我流出。

問。轉變。變現。其義同別。

答。古釋雲。有唯轉變。非變現者。轉變之言。通於種現。現能熏種。種能生種。種生現行。皆名轉變。變現之言。唯現心等。能起見相。名之為變。不通於種相分色等。

問。第八本識與所生果。為復是一是異。

答。非一非異。論雲。本識中親生自果。功能差別。此與本識。及所生果。不一不異。體用因果。理應爾故。釋雲。本識是體。種子是用。種子是因。所生是果。此之二法。理應如是不一不異。本識望種。於出體中。攝相歸性。故皆無記。種從現行。望於本識。相用別論。故通三性。若即是一。不可說為有因果法。有體有法。若一向異。應穀麥等能生豆等。以許因果一向異故。不爾。法滅應方有用。以許體用一向異故。用體相似。氣勢必同。因果相似。功能狀貌可相隨順。非一向異。

問。阿賴耶識。與幾心所相應。

答。識論雲。常與觸。作意。受。想。思。相應。阿賴耶識。無始時來。乃至未轉。於一切位。恆與此五心所相應。以是遍行心所攝故。一觸者。論雲。謂三和分別變異。令心心所觸境為性。受想思等所依為業。釋雲。以此五種。體是遍行心所攝故。決定相應。雖復不增。亦不可減。定俱生滅。名遍行故。觸。謂三和者。即根境識。體異名三。不相乖返更相交涉。名為隨順。根。可為依。境。可為取。識三所生。可依於根而取於境。此三之上。皆有順生一切心所功能作用。名為變異。分別之用。是觸功能。謂觸之上。有似前三順生心所變異功能。說名分別。分別。即是領似異名。如子似父。名分別父。

問。何故三和。唯根獨勝。

答。一由主故。有殊勝能。名之為主。二由近故。能近生心。及心所故。三由遍故。不唯心所。亦能生心故。四由續故。常相續有。境識不爾故。境體雖能生心。心所。以非主故。又非近故。偏闕二義。不名為勝。心雖是主。近生心所。不能生心。不自在故。非遍也。偏闕一義。故非勝。境識皆不續。識。有境生故。俱闕續義。非得勝名。唯根獨勝。

問。觸自性。是實是假。

答。此觸數。定是實有。四食性故。二作意者。論雲。作意。謂能警心為性。於所緣境別心為業。釋雲。作意警心。有二功力。一者令心未起而起。二者令心起已趣境。故言警。覺應起心種。引令趣境。三受者。論雲。受。謂領納順違俱非境相為性。起愛為業。四想者。論雲。想。謂於境取像為性。施設種種名言為業。謂要安立境分劑相。方能隨起種種名言。釋雲。此中安立。取像異名。謂此是青非青等。作分劑而取其相。名為安立。由此取像。便起名言。此是青等。性類眾多。故名種種。五思者。論雲。思。謂令心造作為性。於善品等役心為業。謂能取境正因等相。驅役自心令造善等。此五段是遍行所攝。故與藏識決定相應。此觸等五。與異熟識行相雖異。而時依同。所緣事等。故名相應。此識行相。極不明瞭。不能分別逆順境相。微細一類。唯與捨受相應。又此相應受。唯是異熟。隨先引業轉。不待現緣。任善惡業勢力轉故。唯是捨受。苦樂二受。是異熟生。非真異熟。待現緣故。非此相應。又由此識常無轉變。有情恆執為自內我。若與苦樂二受相應。便有轉變。寧執為我。故此但與捨受相應。釋曰。此觸等五與異熟識行相雖異。而時依同。所緣事等。故名相應者。由四等故。說名相應。謂事等。處等。時等。所依等。今約見分為行相。影像相分為所緣。自體。名事。等者。相似義。體各唯一。境相相似。故所緣事。皆名為等。以觸等五相。託本識相生。所緣既相似。故名為等。唯識為宗。不約本質名為所緣。亦非影像名為行相。時謂剎那定同一世。依謂根俱無有間。唯與捨受相應者。此有五義。一極不明瞭。是捨受相。若苦樂受。必明瞭故。受。總有五。一憂。二喜。三苦。四樂。五捨。此中憂喜入苦樂中。依三受門分別。不言憂喜。二不能分別順違境相。取中容境。是捨受相。若是餘受。取違順境故。三由微細。若是餘受。行相必麁。四由一類。若是餘受。必是易脫。此行相定。故成一類。五相續而轉。若是餘受。必有間斷。此恆相續。故唯捨受。若能分別違順境相。非真異熟。異熟者。取境定故。若麁動者。如餘心。非異熟主。顯行相難知。異餘識也。由此五義。必其有故。便能受熏持種相續。又解。此識極不明瞭。曾無慧念。慧念行相。極明瞭故。不能分別違順境相。顯唯捨受。非苦樂俱。及簡不與善染等。並相續而轉。顯無有欲。今有希望。方有欲起。此相續故。無有欲也。由此五義。第二義正顯唯捨受所由。所餘四義。因簡別境等故。唯與捨受俱。

問。此識既與捨受相應。如何亦是惡業異熟。

答。論雲。捨受不違善惡品故。如無記法。善惡俱招。釋雲。無記既寂靜。何為惡業果。捨雖寂靜。不違二故。得為惡果。不同禪定寂靜。此無所能為。故通惡業感。餘七轉識設起苦樂。此識皆俱。以捨不違苦樂品故。若或苦樂不俱。於人天中。應不受苦果。以相違故。三惡趣中。應不受樂果。亦相違故。此中苦樂。皆是別招。故捨不違。

問。本識云何不與別境等五心所相應。

答。論雲。互相違故。為欲。希望所樂事轉。此識任業無所希望。勝解。印持決定事轉。此識懵昧無所印持。念。唯明記曾習事轉。此識昧劣不能明記。定。能令心專注一境。此識任運剎那別緣。慧。唯簡擇得等事轉。此識微昧不能簡擇故。此不與別境相應。此識唯是異熟性故。善染污等亦不相應。惡作等四。無記性者。有間斷故。定非異熟。釋雲。定能令心專注一境。此識任運剎那別緣者。定雖影像相分剎那新起。至加行時所觀本質。前後相續恆專注境。此識任運。不作加行專註本質。恆緣現在影像。所緣。但新新起。且定行相。一一剎那。深取專注。趣向所緣。此識浮疎。行相不爾。故非定位。言任運者。是隨業轉。惡作等。定非異熟者。非真異熟。不遮異熟。生。亦有惡作等。非一切時常相續故。非此相應。故知第八真識。常如捨相。以任運之緣。合恆常之道。不為垢法之所染。寧為淨法之所治。非生死之所羈。豈涅槃之能寂。是以稱為識主。故號心王。邇後因一念無明。起七識波浪。遂生心所。失本心王。皆因強覺覺明。分能立所。起明瞭之解。心境歷然。運分別之情。自他宛爾。因茲有情心內。逐憎愛而結怨親。無情境中。隨想念而標形礙。遂使外則桑田變海。海變桑田。內則親作怨由。怨為親種。互為高下。反覆相酬。從茲業果恆新。苦緣不斷。是以首楞嚴經云。佛告富樓那。明妄非他。覺明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踰。以是因緣。聽不出聲。見不超色。乃至唯殺盜淫。三為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富樓那。如是三種顛倒相續。皆是覺明明瞭知性。因了發相。從妄見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因此虛妄。終而復始。是故若欲還原反本。旋妄冥真。但一念不生。前後際斷。分別心滅。輪迴業亡。根盡枝枯。因空果喪。無始之情塵識垢。應念全消。本來之佛眼常身。隨真頓現。

宗鏡錄卷第四十七

 

上篇:宗鏡錄(100卷)

下篇:萬善同歸集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諸宗部目錄

無量義經

無量義經序 蕭齊荊州隱士劉虯作 無量義經者,取其無相...

【註音版】金光明最勝王經

金光明最勝王經...

【註音版】大悲咒修持儀軌

大悲咒修持儀軌...

梵網經

梵網經序 夫宗本湛然,理不可易,是以妙窮於玄原之境...

蓮華世界詩

明雲棲會下妙意庵廣貴撰 佛言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則...

四念處

四念處卷第一 隋天台山修禪寺智者大師說 門人章安灌頂...

大乘金剛般若寶懺

金剛寶懺 旃陀羅引 昔有旃陀羅,日殺千羊,販肉自活。...

正訛集

明古杭雲棲寺沙門袾宏輯 千佛衣 近世袈裟上遍繡諸佛,...

【註音版】華嚴字母

一、華嚴字母 華嚴字母共有四十二個,出自《大方廣佛...

法華三昧懺儀

法華三昧懺儀勘定元本序 宋天竺寺傳天台教觀沙門遵式...

佛說沙曷比丘功德經

佛說沙曷比丘功德經 西晉沙門法炬譯 聞如是: 一時佛...

【註音版】彌勒佛聖誕祝儀

本祝儀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

佛說灌頂王喻經

佛說灌頂王喻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

稱讚大乘功德經

稱讚大乘功德經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佛說放缽經

佛說放缽經 安公雲元闕譯人今附西晉錄 佛在舍衛祇洹精...

【註音版】無量義經

無量義經...

佛滅度後棺斂葬送經

佛滅度後棺斂葬送經(一名比丘師經) 失譯人名今附西晉...

【佛教詞典】說戒不應重誦

子題:重誦 行宗記釋云:「初敘正儀。重下,顯制意。倒...

【佛教詞典】優婆鞠多

(人名)Upagupta,又作優婆鞠多,優婆掘多,優波鞠多...

化解冤親債的六個方法

1、吃素戒殺並迴向冤親債主 吃素是斷殺戒殺的開始,從...

取之不盡的二枚金幣

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法之時,常隨弟子有千二百...

「厭離」為我們的心加了保護層

我們修淨土法門的人,對現在的生存狀況更要有種敏銳的...

匆忙中我們失去了什麼

生命本需要凝視與傾聽,凝視朝來暮去,看興亡多少事;...

中國現存的古代大佛【組圖】

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已近2000年時間,除了變成中國最大...

【圖】佛教常用法器的持用姿勢

在早晚功課和日常佛事當中,有幾樣法器比較常用,其持...

從佛法的角度看業力與命運

常有人問:佛教徒(或佛教)認不認為有命運的存在?答案是...

壽康寶鑒之戒淫格言

※張三豐真人說:人生在天地之間,承金木水火土五行之...

為何這位比丘能示現化生

三千多年前,世尊為報親恩,於結夏三個月期間,至忉利...

信仰佛教的好處

宗教對於人生的重要,其中的道理是明顯易見的,它是人...

這些行為根本稱不上是「精進」

每天念佛多少萬聲是不是精進呢?每天拜佛多少拜、打坐...

這一刻急需的,下一刻也許成了累贅

淼鎮雖然是個小地方,但是附近的山水景色都不錯,我們...

【視頻】《心經》莊嚴男聲演唱

《心經》莊嚴男聲演唱

【視頻】《普門品》台語唱誦

《普門品》台語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