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廬山蓮宗寶鑒念佛正宗卷第三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廬山蓮宗寶鑒念佛正宗卷第三(八章)

念佛正宗說

明教大師曰。能仁之垂教也。必以禪為宗而佛為祖。祖者乃其教之大范。宗者乃其教之大統。大統不明則天下不得一其所詣。大范不正則天下不得質其所證。夫古今之學佛輩競以其所學相勝者。蓋由宗不明祖不正而為患。然非其祖宗素不明不正也。後世學者。不能盡考經論而校正之。乃有束教者。不知佛之微旨妙在乎言外。諸禪者不諒佛之所詮。概見乎教內。紛然自相是非古今。何嘗稍息。予嘗探大藏或經或傳校驗。其所謂禪宗者佛祖之心也。佛說一大藏教。未嘗不以心為宗也。嗟乎眾生之根器異也。又安得以一法而明之。我佛平等設化。於是對其病而投其藥耳。且夫淨土一宗念佛之法。有實有權有頓有漸。皆以顯如來所證之實理。廓眾生自性之本源。以念佛三昧攝一切人。明心見性入於佛慧。或問之曰。念佛其可明心見性入佛慧乎。予謂之曰。心為萬法之宗。操之在我則何道不成。大勢至菩薩以念佛證無生忍。究其因地純於念佛。上用功念念無間打成一片。所以道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蓋佛者心也。念佛念心心心不二。心既不二佛佛皆然。一念貫通無前後際。三際俱斷是真道場。塵塵顯示剎剎全彰。是謂入於如來正遍知海。具足如來一切種智。念佛之旨大略如斯。遠公祖師得是三昧。而以此三昧示一百二十三人。同修同證思專想寂以至究竟。吾祖於是深存遠圖大援群生。且以晉地新經未來。禪法甘露國所未聞。實相宗本人有異說。乃命弟子踰越蔥嶺遠迎禪師究尋經本。故明教大師定祖圖雲。秦僧智嚴於罽賓國。懇請跋陀羅偕來諸夏。傳授禪法。初至長安。後至廬山遂出禪經。與遠公同譯。譯成遠公為之序。跋陀羅甞謂遠公曰。西土傳法祖師。自大迦葉直下相承凡有二十七人。其二十六祖近世滅度。名不如蜜多者。所以繼世弟子曰般若多羅。方在南天竺國行化。以此慧燈次第相傳。達磨多羅後為二十八祖。我今如其所聞而說是義。遠公聞跋陀羅言。故序雲達磨多羅西域之雋。禪訓之宗。寶林傳。所謂跋陀羅甞與遠公言。其傳法諸祖世數固驗於禪經矣。故張野序遠公塔銘雲。心禪諸經出自廬山。師每謂禪法精微非才莫授。功高易進者惟念佛一門。導之以止觀。專之以淨業。此假修以凝神。積習以移性。入於如來無盡法門。實由斯矣。故此淨土之教至於天台智者大師。乃示三觀證乎一心。總綰三乘之要行。普收五性之機。宜直付觀行之真財。悟入如來之知見。故知念佛之要者由觀經為標指也。斯經以佛國淨境為宗。以觀智妙行為趣。以實相彌陀為體。以滅惡生善為用。是知無量功德共莊嚴之。種種勝行而歸趣之。言說問答而詮辨之。誓眾星之拱北辰。如萬流之朝東海也。是故韋提不經地位頓證無生。五逆十念稱名便登極樂。即圓頓教之所攝也。此之念佛三昧法門權實頓漸折攝。悟迷圓攝一切會歸真宗。猶車之有輪。如鳥之有翼。入道之由可謂至矣。可謂盡矣。是以集夫正受之方。示彼修行宗要。開明心目直指根源。庶使念佛進修之士。明其宗而不昧其祖也。若夫一句當機。淨土唯心顯矣。

定明宗體

慈恩通贊云。此方先德總判經論有其四宗。一立性宗。二破性宗。三破相宗。四顯實宗。涅槃華嚴法華等。是顯於真實中道義。故捨化城而歸寶所等。故彌陀經乃第四宗也。依文判教。教但有三。以類准宗。宗有其八。一我法俱有宗。二有法無我宗。三法無去來宗。四現通假實宗。五俗妄真實宗。六諸法但名宗。七勝義皆空宗。八應理圓實宗。故華嚴及彌陀經是八宗收。

李長者華嚴合論十種淨土權實宗體

夫滔滔智海。茫茫莫究其涯。淼淼真源。蕩蕩罕尋其際。遮那法界體相總括於塵沙。方廣靈門淨穢互參於無極。但隨現修業用見境不同。致使聖境乖違依根不定。或權分淨土於它國。指穢境於娑婆。或此處為化儀。示上方為實報。文殊居東國金色世界而來。觀音處西方安樂妙土而至。如是權儀各別啟蒙的信無依。今以略會諸門令使創修有托。約申十種以定指南。

第一阿彌陀經淨土此為一分。取相凡夫未信法空實理。以專憶念念想不移。以專誠故其心分淨得生淨土。是權未實。

第二無量壽觀經淨土此為一分。未信法空實理眾生。樂妙色相者。令使心想想彼色像。想成就故而生佛土。此權非實。

第三維摩經淨土。佛以足指按地。加其神力暫現還無。是實報土未具陳廣狹。是實未廣。

第四梵網經淨土。雖說一大花王而有千葉。一一葉上有百億化佛。教化百億四天下眾生。然彼千葉及彼華王。為三乘菩薩見未廣故。分示報境未成圓滿。是權未實。

第五摩醯首羅天淨土。如來於彼坐蓮花座。成等正覺以為實報。此閻浮提摩竭提國。菩提場中成等正覺者是化。此為三乘權教菩薩染淨未亡者。說此閻浮提及六天等是欲界有漏。彼上界摩醯首羅天是無漏故。心存染淨彼此未忘。此為權教未為實說。

第六涅槃經所指淨土。如來有實報淨土在西方。過二十二恆河沙佛土者。為三乘權教一分染淨未亡者。言此三千大千世界總是穢土權。推如來報境淨土在西方。此權非實。

第七法華經三變淨土。此為三乘權教菩薩染淨未亡者。言移諸天人置於他土。是權非實。

第八靈山會所指淨土。此引三乘中權教菩薩染淨未亡者。令知此土即穢即淨。諸眾信可未能自見。是實非權。

第九唯心淨土。自證自心當體無心性。惟真智不念淨穢稱真任性。心無罣礙無貪無癡。任大悲智安樂眾生。是實淨土。以自淨故令他亦淨。是故維摩經云。隨其心淨即佛土淨。欲得淨土。當淨其心。是實淨土。第十毘盧遮那所居淨土。即居十佛剎蓮花佛國土。淨穢總含無穢無淨。無有高下彼此自他之相。一一佛土皆充法界無相障隔。略言十佛塵剎國土。為知無盡佛國不出一塵。為無大小故不立限量。故以法為界不限邊際。相海純雜色像重重。此實淨土非是權收。

念佛參禪求宗旨說

慈覺賾禪師云。念佛不礙參禪。參禪不礙念佛。法雖二門理同一致。上智之人凡所運為不著二諦。下智之人各立一邊。故不和合多起紛爭。故參禪人破念佛。念佛人破參禪。皆因執實謗權。執權謗實。二皆道果未成。地獄先辦。須知根器深淺各得所宜。譬如營田人豈能開庫。開庫人安可營田。若教營田人開庫。如跛足者登山。若教開庫人營田。似壓良人為賤。終無所合也。不若營田者且自營田。開庫者且自開庫。各隨所好皆得如心。是故念佛參禪各求宗旨。溪山雖異雲月是同。可謂處處綠楊堪繫馬。家家門首透長安。

淨土非鈍根權說

天台思梵講主。久居臨平山解行明峻。深造教觀性相淵源。每與士大夫往覆。隨有所問答釋粲然。一日有通判鄭公。問曰。教中所明念阿彌陀佛。願生淨土。此專為鈍根方便權說。上根頓悟一超直入佛地。豈假他佛淨土耶。師云。吾宗先達呵此說雲。佛在世文殊普賢。佛滅後馬鳴龍樹。此土智者大師智覺禪師。皆願往生淨土應是鈍根乎。若以此為權教。將何為實耶。昔孫莘老亦疑於此。因會楊次公王敏中。辯論遂息此疑。信此淨土非聖人之權設。是圓實之真宗也。注念彼佛必生淨土。斯乃稱性實言非權教也。

真歇了禪師淨土宗要

彌陀不離眾生心是三無別。極樂遍在一切處舉一全收。如帝釋殿上千珠寶網。千珠光影咸入一珠。一珠光影遍入千珠。雖珠珠互遍。此珠不可為彼珠。彼珠不可為此珠。參而不雜。離而不分。一一遍彰亦無方所。彌陀淨土即千珠之一。十萬佛國即一佛國。各千珠之一。聖人善巧方便示人。專念阿彌陀佛乃千珠。直指一珠見一佛即見十方諸佛。亦見九界眾生微塵剎海。十際古今一印頓圓。了無餘法矣。

寂室大師示淨土實見

不修淨業者雲。遊心禪定悟性真宗。或聞說淨土必曰。淨土唯心我心既淨則國土淨。何用別求生處。寂室曰。且維摩經中雲。如來以足指按地。見娑婆國土悉皆嚴淨。而眾會不見。惟螺髻梵王得知。今之說悟性者。能如梵王所見淨土不。況汝居卑室陋屋必羨之以大廈高堂。脫粟藜羹者。必羨之以珍羞上味。弊袍短褐者。必羨之以綾羅輕縠若云心淨土淨。則不消如是分別也。況當老病死苦世間違情之時。顏色與未悟者同。是則口唱心淨土淨之言。身被穢土苦惱之縛。其自欺之甚也。不然應須信教仰理。於淨土從而修之。

大智律師示念佛事理不二

師嘗為慈慧文法師。作淨土集序。其略曰。古今學佛多惑事理。謂理則纖塵不立。言事則萬象森羅凝心。住寂則為理。動用操修則為事。遂引古雲。實際理地不受一塵。佛事門中不捨一法。斯迺理事敵立空有並馳。予嘗變其語曰。實際理地不少一塵。佛事門中不存一法。何則由實際理具一切法豈少一塵乎。由佛事門離一切相豈存一法乎。如此方見理事一如。空有不二矣。

文法師淨行序念佛宗要

夫達無心之有心。識有念之無念。有無不住能所胡存。是則念念圓明心心虛寂。苟昧斯旨則法法成疣。的契其宗則門門通妙。今可無乖實際而示圓修。俾負重致遠者。獲遂於息肩。流浪迷津者速登於彼岸。求生西方。無先念佛觀門者也。予輒為修淨業者。薄採經論大綱。述成西方淨行法門。示彼所修令得其趣。有覩茲文而復不能起信修行者。煩乎狂熱投圊。唯露一發欲垂拯救。末如之何。

廬山蓮宗寶鑒念佛正宗卷第三(終)

 

上篇:廬山蓮宗寶鑒

下篇:寶王三昧念佛直指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諸宗部目錄

【註音版】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

【註音版】大佛頂首楞嚴經五十陰魔章

楞嚴經五十陰魔章...

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

佛在舍衛國祇洹阿難邠坻阿藍。時佛傷哀諸所有生死之類...

觀心誦經法記

觀心誦經法記 天台大師 說 荊溪尊者 述 大師以無礙...

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章

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卷第一 終南太一山至相寺沙門釋...

淨業痛策

淨業痛策附刻序 淨業痛策者。乃涔陽空靈大師。諱照瑩...

觀念阿彌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門

觀念阿彌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門一卷 比丘善導集記  依...

正法華經

正法華經卷第一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光瑞品第一...

【註音版】金光明經流水長者子品

金光明經流水長者子品...

六妙法門

六妙法門 天台大師於都下瓦官寺略出此法門 六妙門者。...

佛說文殊師利巡行經

佛說文殊師利巡行經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如是我聞...

金光明懺齋天儀規

一、淨壇: 1、唱誦 瑤天玉露。覺海金波。大千沙界灑...

佛說食施獲五福報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告諸比丘:...

佛說乳光佛經

佛說乳光佛經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

佛說海龍王經

佛說海龍王經卷第一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行品第一...

【註音版】玉耶經

玉耶經...

【佛教詞典】四自侵經

全一卷。西晉竺法護譯。收於大正藏第十七冊。全經旨在...

【佛教詞典】重修普陀山誌

凡六卷。明朝周應賓撰。收於中國佛寺史志匯刊第一輯。...

豐子愷《護生畫集》

豐子愷——護生畫集...

都是歸於你

有一天,佛陀在竹林精舍的時候,忽有一個婆羅門憤怒惡...

菩薩為什麼還有變易生死

問: 菩薩為什麼還有變易生死? 淨界法師答: 一個加...

藥師法門為末法必修法門

一、藥師法門以讀誦《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念...

持戒是怎麼定義

《廣論》云:從損害它及其根本,令意厭捨,此能斷心,...

欲論人者先自論,欲知人者先自知

人生活在人群中,都希望對自己、對他人有一個準確的定...

世尊示苦行非道

有一段時間,佛陀居止在毘舍離城外林中。當時世尊向比...

重僧寶之名義,防世人之譏嫌

嘗聞:驪龍頷下有珠焉,雨一切財物,凡有求者,悉皆如...

理觀讓你清淨,事修讓你莊嚴

問: 師父!阿彌陀佛!師父剛講到怎麼面對如灰塵的人事...

聖嚴法師《個人業報個人消》

常常想,現在這個社會真是不可思議,什麼事都講究快速...

心靈的影子

我相信命理,但我不相信在床腳釘四個銅錢就可以保證婚...

不要讓昨天的傷痛痛悔一生

一位武術大師曾經以一雙迅猛無敵的快腿令前來與之切磋...

【視頻】佛說證契大乘經(聆志居士讀誦)

佛說證契大乘經(聆志居士讀誦)

【視頻】佛說自歡喜經(聆志居士)

佛說自歡喜經(聆志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