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乘起信論裂網疏

靈峰蕅益沙門智旭述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乘起信論裂網疏卷第五

靈峰蕅益沙門智旭述

二對治邪執二。初總標二見。二別釋二見。今初。

對治邪執者。一切邪執。莫不皆依我見而起。若離我見。則無邪執。我見有二種。一人我見。二法我見 若達前所顯示一心二門實義。決不起於二種我見。以真如舉體而成生滅。則真如決非實人實法。以生滅當體即是真如。則生滅決非實人實法。故楞伽雲。當依無我如來之藏也。然佛所說法。若為對治凡夫。則專破人我執。若為對治二乘。則專破法我執。由對治人我執。方便建立蘊界處法。非實法也。二乘依此。遂起法執。由對治法我執。如實說為唯識所現。依八種識。假名為人。非實人也。凡夫依此。仍起人執。故云。一切外道所有諸見。皆從佛法流出也。一切邪執。謂凡夫所有邊見。邪見及二取等。並依人我見生。二乘所執色。不相應。及無為等。並依法我見生。

二別釋二見二。初釋人我見。二釋法我見。初中二。初正除我見。二例破餘見。今初。

人我見者。依諸凡夫。說有五種 人我見。亦名我執。依我癡故。而起我見。依我見故。而起我愛我慢。依愛我故。而計我所。依計我我所故。順之則貪。違之則瞋。具起無量諸煩惱法。故人我見。唯依凡夫說有。若證小乘須陀洹果。則便永斷此邪執矣。況大乘乎。

一者如經中說。如來法身。究竟寂滅。猶如虛空。凡愚聞之。不解其義。則執如來性。同於虛空。常恆遍有 此即執有神我遍十方界。體常週遍。量同虛空之外道也。原是謬解法身之義。成此外道。然執有神我。便非寂滅法身。

為除彼執。明虛空相。唯是分別。實不可得。有見。有對。待於諸色。以心分別。說名虛空。色既唯是妄心分別。當知虛空亦無有體 彼執我同虛空。是常是有。今先明所同之空。非常非有。則能同之我。亦必非常非有也。有見者。以心分別。說名虛空。是所緣相。故非常也。有對者。待於諸色。於無色處。名之為空。是對待法。故非有也。又色尚唯是妄心分別。無有實體。虛空無色。又豈有實體哉。空既無體。則所計同空之我。亦無體矣。

一切境相。唯是妄心之所分別。若離妄心。即境界相滅。唯真如心。無所不遍。此是如來自性如虛空義。非謂如空是常是有 一切境相。即若色若空也。境界相滅。即空色俱無也。空色俱無。豈可妄謂如來同於虛空。是常是有。名之為人我乎。

二者如經中說。一切世法。皆畢竟空。乃至涅槃真如法。亦畢竟空。本性如是。離一切相。凡愚聞之。不解其義。即執涅槃真如法。唯空無物 此即計斷滅空之外道也。執此唯空無物境界以為涅槃真如。故滅色歸空。得四空定。謂我已證涅槃真如。由其人我見在。所以窮空不歸。便入輪轉。

為除彼執。明真如法身。自體不空。具足無量性功德故 若知真空不空非但空。則尚不取小乘空證。況取四空以為我所證乎。

三者如經中說。如來藏具足一切諸性功德。不增不減。凡愚聞已。不解其義。則執如來藏。有色心法自相差別 此即常見外道。計我為能有。計五蘊色心為我所有。不可除滅也。

為除此執。明以真如本無染法差別(雖依業識等差別相)立有無邊功德相(而皆同一味一真。離分別相)非是染相 若知真如非是染相。豈應攬此色心以為我所有乎。

四者如經中說。一切世間諸雜染法。皆依如來藏起。一切法不異真如。凡愚聞之。不解其義。則謂如來藏具有一切世間染法 此亦常見外道。計一切染法即我。不可覆滅也。乃至魔王卻留塵勞。恐其銷盡。亦是此見所攝。

為除此執。明如來藏。從本具有過恆沙數清淨功德。不異真如(若夫)過恆沙數煩惱染法。唯是妄有。本無自性。從無始來。未曾暫與如來藏相應。若如來藏。染法相應。而令證會息妄染者。無有是處 染法依無明有。譬如迷方謂東為西。此之迷謂。從來不與定方相應也。如來藏既本無染。則人我執。便是染法。不能證會如來藏明矣。

五者如經中說。依如來藏。有生死。得涅槃。凡愚聞之。不知其義。則謂依如來藏。生死有始。以見始故。復謂涅槃有其終盡 此別計如來藏為心外實法。如冥諦。勝性。虛空。大自在天等。而以有生死得涅槃者。名之為人我也。

為除此執。明如來藏。無有初際。無明依之。生死無始。若言三界外。更有眾生始起者。是外道經中說。非是佛教。以如來藏無有後際。證此永斷生死種子 如來藏無始無終。生死依之。無始有終。涅槃依之。有始無終。藏性如方。生死如迷。涅槃如覺。方外別無迷覺。則知人空。迷覺之外亦別無方。則知法空。又藏性如濕。生死如氷。涅槃如水。濕外別無氷水。何處有受生死證涅槃之人。氷水之外亦無濕性。何處有起生死成涅槃之法耶。初正除我見竟。

二例破餘見

依人我見。四種見生。是故於此安立彼四 彼四。謂邊見。邪見。戒取。見取也。由不了無我如來藏義。虛妄計有人我可得。然後依之計斷計常。名為邊見。依之撥無善惡因果。名為邪見。依之苦行以求解脫。名為戒取。依之求生梵天空處等。名為見取。是故除此人我見已。彼四種見。皆悉不能自安立也。初釋人我見竟。

二釋法我見二。初明起執之由。二明對治之法今初。

法我見者。以二乘鈍根。世尊但為說人無我。彼人便於五蘊生滅。畢竟執著。怖畏生死。妄取涅槃 凡夫妄計五蘊為我我所。流轉生死。由其往昔曾種二乘善根。佛逗彼機。為說五蘊生滅本無人我。原不曾說五蘊是實法也。彼自畢竟執著。不達五蘊本空。所以怖畏生死。妄取涅槃。違於大乘平等法門。豈如來說法之本意哉。

二明對治之法二。初正明。二釋疑。今初。

為除此執。明五蘊法。本性不生。不生故。亦無有滅。不滅故。本來涅槃。若究竟離分別執著。則知一切染法淨法皆相待立。是故當知。一切諸法。從本已來。非色非心。非智非識。非無非有。畢竟皆是不可說相 五蘊本性不生者。譬如目有赤眚。妄見燈光五色重疊。實無五色生也。物必有生。然後有滅。既本不生。更何可滅。故云。一切眾生。即涅槃相。不可覆滅。所謂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即生滅是真如體也。若究竟離分別執著者。謂能觀一切妄念無相。則為證得如來智慧。從名字證得。乃至究竟證得也。則知一切染法淨法皆相待立者。染。謂無明妄念。淨。謂無漏真如。依真有妄。依妄顯真。所以覺與不覺。並屬生滅門攝。既相待立。便非實有。便知生滅即不生滅。入真如門。從名字知。乃至究竟知也。言一切諸法者。即是染法。淨法。色法。心法。智法。識法。無法。有法。以要言之。五位百法。百界千如種種法也。從本已來非色非心等者。以法法本來皆即真如。非俟成佛。方融為真如也。且如色即真如故。本即非色非心非智非識非無非有畢竟不可說相。心即真如故。本即非色非心非智非識非無非有畢竟不可說相。乃至有即真如故。本即非色非心非智非識非無非有畢竟不可說相。以要言之。於諸染淨法中隨拈一塵。皆是本即非色非心非智非識非無非有畢竟不可說相也。唯其一切俱非。便能一切俱即。便顯離即離非是即非即之真如矣。

二釋疑

而有言說示教之者。皆是如來善巧方便。假以言語引導眾生。令捨文字。入於真實。若隨言執義。增妄分別。不生實智。不得涅槃 疑曰。既雲皆是不可說相。云何復說真如生滅門等諸言教耶。釋意可知。嗟乎。後世隨言執義。聞說真如受熏。便執真如定當受熏。聞說真如不受熏。便執真如定不受熏。甚至分河飲水。可謂增妄分別。不生實智甚矣。然豈馬鳴護法之正旨哉。二對治邪執竟。

三分別修行正道相者。若知生滅即是真如。則生佛平等。無修不修。若知真如舉體生滅。則迷悟天淵。正須於無修不修之中。熾然熏修。而此熏修。即是無修。非以不修為無修也。以不修即是逆修。非同修即無修之順修故。然利根者。聞此一心二門妙義。自能不生退屈。不懷上慢。如人飲水。冷煖自知。何勞更為分別。今為中下根人。未能隨文入證。歇即菩提。故為懸示從因至果正修行路也。文為二。初總標。二各釋。今初。

分別修行正道相者。謂一切如來得道正因。一切菩薩發心修習。令現前故。略說發心有三種相。一信成就發心。二解行發心。三證發心 一切如來得道正因。即所謂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也。因正。則果自正。故鬚發心修習。令其現前。但略明三種發心因相。不必詳辨果相。以如來果相。前於顯示大乘體相用中。已略明故。

二各釋三。初釋信成就發心。二釋解行發心。三釋證發心。初中二。初徵起。二解釋。今初。

信成就發心者。依何位。修何行。得信成就。堪能發心。

二解釋二。初釋信成就。二釋發心。初又二。初正釋成就。二兼釋未成。今初。

當知是人。依不定聚。以法熏習善根力故。深信業果。行十善道。厭生死苦。求無上覺。值遇諸佛及諸菩薩。承事供養。修行諸行。經十千劫。信乃成就。從是已後。或以諸佛菩薩教力。或以大悲。或因正法將欲壞滅。以護法故而能發心。既發心已。入正定聚。畢竟不退。住佛種性。勝因相應 依不定聚者。明其所依位也。深信業果乃至修行諸行。明其所修行也。經十千劫已下。明其得信成就。堪能發心也。既發心已已下。明發心之利益也。言不定聚者。統論眾生。有三種類。一邪定聚。謂未種出世善根。不信出世正法。二正定聚。謂發心已上。永不退轉。三不定聚。謂已種出世善根。信出世法。然於三乘法中。未有決定趣向也。若小教中。證須陀洹。便名入正定聚。今大教中。不取此義也。以法熏習善根力者。即是本有新熏二種內因體熏。及差別平等二種外緣用熏也。深信業果者。總明善根所依也。行十善道者。世間善根力也。厭生死苦者。出世善根力也。求無上覺者。出世上上善根力也。此三善根。前不具後。後必具前。必須具三善根。方得信成就也。由三善根以為勝因。又值諸佛菩薩以為勝緣。承事供養。修行諸行。因緣具足。方是大乘初心所修行也。經十千劫者。意明從初信心。二念心。三精進心。四慧心。五定心。六不退心。七護法心。八迴向心。九戒心。十願心。具足修行十心成就。故云十千劫也。束此從前所修諸行以為其因。復藉諸佛菩薩教力為緣。或藉大悲憫眾生苦為緣。或以護持正法久住為緣。乃能三心圓發也。入正定聚者。法身理相應也。畢竟不退者。不墮凡夫二乘地也。住佛種性者。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也。勝因相應者。不生不滅為本修因。即是一切如來得道正因也。

二兼釋未成

或有眾生。久遠已來。善根微少。煩惱深厚。覆其心故。雖值諸佛及諸菩薩。承事供養。唯種人天受生種子。或種二乘菩提種子。或有推求大菩提道。然根不定。或進或退 此明善根微少。煩惱深厚之人。雖遇勝緣。不能發大乘心也。善根自有三乘一乘之不同。煩惱又有界內界外之差別。一一善根。對彼一一煩惱。各作四句料簡。或善根多。煩惱薄。或善根多。煩惱厚。或善根少。煩惱薄。或善根少。煩惱厚。萬別千差。不可一概。皆是不定聚攝。

或有值佛及諸菩薩。供養承事。修行諸行。未得滿足十千大劫。中間遇緣而發於心。遇何等緣。所謂或見佛形相。或供養眾僧。或二乘所教。或見他發心。此等發心。皆悉未定。若遇惡緣。或時退墮二乘地故 值佛菩薩。修行諸行。可謂有因有緣矣。特以未滿十千大劫。十心未圓。故雖遇緣發心。未能即入正定聚也。若使十千劫滿。則見相供僧等緣。並可發心入正定聚。勿謂此緣非好緣也。但由積因力弱。故與大悲護法二種發心不同。故遇好緣。則能發心。設遇惡緣。或能退墮二乘地也。初釋信成就竟。

二釋發心三。初釋所發之心。二釋發心之行。三釋發心之益。初中二。初正釋。二釋疑。今初。

復次信成就發心。略說有三。一發正直心。如理正念真如法故。二發深重心。樂集一切諸善行故。三發大悲心。願拔一切眾生苦故 真如乃是一切行本。不念真如而集諸善。善無由集。縱有種種善行。並成有漏有為。不念真如而拔眾苦。苦無由拔。縱令緣念眾生。秖足起愛起見。故須首發正直心也。真如本具無邊功德。理須顯發。故順真如。發深重心。真如即是眾生心性。憫物迷此。故順真如。發大悲心也。正直心。即正因理心發。成法身德。深重心。即了因慧心發。成般若德。大悲心。即緣因善心發。成解脫德。三心圓發。不縱橫。不並別。不可思議。故曰。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所有慧身。不由他悟。清淨妙法身。湛然應一切也。

二釋疑

問。一切眾生。一切諸法。皆同一法界。無有二相。據理但應正念真如。何假復修一切善行。救一切眾生。答。不然。如摩尼寶。本性明潔。在鑛穢中。假使有人。勤加憶念。而不作方便。不施功力。欲求清淨。終不可得。真如之法。亦復如是。體雖明潔。具足功德。而被無邊客塵所染。假使有人。勤加憶念。而不作方便。不修諸行。欲求清淨。終無得理。是故要當集一切善行。救一切眾生。離彼無邊客塵垢染。顯現真法 先引喻。後法合。文並易知。初釋所發之心竟。

二釋發心之行。

彼方便行。略有四種。一行根本方便。謂觀一切法。本性無生。離於妄見。不住生死。又觀一切法。因緣和合。業果不失。起於大悲。修諸善行。攝化眾生。不住涅槃。以真如離於生死涅槃相故。此行隨順(真如)以為根本。是名行根本方便 此即以所發正直心而為方便行也。不住生死是奢摩他觀。不住涅槃。是毘缽舍那觀。止觀一心中修。乃順真如法性。故名行根本方便。

二能止息方便。所謂慚愧及以悔過。此能止息一切惡法。令不增長。以真如(本)離一切過失相故。隨順真如。止息諸惡。是名能止息方便。三增長善根方便。謂於三寶所。起愛敬心。尊重供養。頂禮稱讚。隨喜勸請。正信增長。乃至志求無上菩提。為佛法僧威力所護。業障清淨。善根不退。以真如(本)離一切障。具一切功德故。隨順真如。修行善業。是名生長善根方便 此二即以所發深重心而為方便行也。欲長善根。先須息惡。故於一深重心。分此二種方便。皆為隨順真如性故。文並可知。

四大願平等方便。謂發誓願。盡未來際。平等救護一切眾生。令其安住無餘涅槃。以知一切法。本性無二故。彼此平等故。究竟寂滅故。隨順真如此三種相。發大誓願。是名大願平等方便 此即以所發大悲心而為方便行也。無餘涅槃者。小乘則指灰身泯智言之。今指二死永亡言之。知一切法本性無二。則於眾生不起上中下想。知一切法彼此平等。則於眾生不起怨親等想。知一切法究竟寂滅。則於眾生不起用小化想。皆亦隨順真如性故。此四方便。並是稱性起修。全修顯性。未發心前。由此方便而得發心。既發心後。由此方便而階極果。故名一切如來得道正因也。二釋發心之行竟。

三釋發心之益三。初約實明能。二約權簡過。三以實破權。今初。

菩薩如是發心之時。則得少分見佛法身。能隨願力。現八種事。謂從兜率天宮來下(一)入胎(二)住胎(三)出胎(四)出家(五)成佛(六)轉法輪(七)般涅槃(八) 即華嚴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之義也。分破無明。分證真如。故云少分見佛法身。既見法身。便能八相成道。所謂清淨妙法身。湛然應一切也。八相開合出沒不同。並是隨機所見。不必約此以判佛之權實。以所證法身。非有權實數量可思議故。

二約權簡過

然猶未得名為法身。以其過去無量世來有漏之業未除斷故。或由惡業。受於微苦。願力所持。非久被系 此約漸教所明初發心住。僅斷界內見惑。與小乘初果齊。所以或猶有微苦也。然初果便為生死海而作邊際。極遲不過七生。永出苦輪。況發心菩薩。菩提願力所持。豈久被業系哉。問。玩文中然猶二字。即指八相成道之人。何得別作漸教釋之。答。發心名同。權實迥異。前明八相。意指入正定聚者。今明微苦。意指或時退墮二乘地者故也。

有經中說。信成就發心菩薩。或有退墮惡趣中者。此為初學心多懈怠。不入正位。以此語之。令增勇勐。非如實說 此明雖漸教中初發心住。已斷見惑。與初果齊。亦無退墮惡趣之事。不過權說以策初學耳。或復退墮二乘地中。則容有之也。問。有經中說。舍利弗往昔已曾證六住心。由婆羅門乞眼因緣。退失大心。仍復流轉五趣。此云何通。答。復有經說。舍利弗等大弟子。並是法身深位大士。示作聲聞。引物歸化。則示墮正為警策初學。何足疑也。二約權簡過竟。

三以實破權

又此菩薩。一發心後。自利利他。修諸苦行。心無怯弱。尚不畏墮二乘之地。況於惡道。若聞無量阿僧祇劫。勤修種種難行苦行。方始得佛。不驚不怖。何況有起二乘之心。及墮惡趣。以決定信一切諸法。從本已來。性涅槃故 此正明頓教初發心人。即已住正定聚。畢竟不退也。蓋不唯初發心住。有此勝力。但得決定實信。知一切法本性涅槃。亦不同權教發心。或墮二乘矣。初釋信成就發心竟。

二釋解行發心者。夫論稱性圓修。則即信即解即行即證。故云。初阿字中。即具一切諸字功德。縱分四十二位。譬如入海而論淺深。淺深皆海。豈有無解行證而可名信。豈令解行與證定居信後。特以實位難測。寄權易明。故次信而辨解行也。文為二。初明位。二明行。今初。

解行發心者。當知轉勝。初無數劫將欲滿故。於真如中得深解故。修一切行皆無著故 約圓融論。秖點信成就中四方便行而為六度。謂此中隨順法性。即行根本方便。此中離慳貪相。離五欲境等。即能止息方便。此中修行施戒等。即生長善根方便。此中六波羅蜜。必為度脫眾生。即大願平等方便也。今一往姑約漸次論之。故云轉勝耳。初無數劫將欲滿者。資糧成就。將入加行位也。於真如中得深解者。二觀為方便道。得入中道第一義觀也。修一切行皆無著者。謂迴事向理。乃至迴因向果。不著三有。不著二乘也。

二明行

此菩薩知法性離慳貪相。是清淨施度。隨順修行檀那波羅蜜。知法性離五欲境。無破戒相。是清淨戒度。隨順修行尸羅波羅蜜。知法性無有苦惱。離瞋害相。是清淨忍度。隨順修行羼提波羅蜜。知法性離身心相。無有懈怠。是清淨進度。隨順修行毘梨耶波羅蜜。知法性無動無亂。是清淨禪度。隨順修行禪那波羅蜜。知法性離諸癡闇。是清淨慧度。隨順修行般若波羅蜜 知法性離慳貪等。是解。隨順修行檀那等。是行也。梵語檀那。此翻布施。尸羅。此翻戒。羼提。此翻忍。毘利耶。此翻精進。禪那。此翻靜慮。亦翻思惟修。般若。此翻慧。亦翻智。修六度相。具如華嚴十迴向品所明。或是分真解行。或是相似解行。分真則唯約實。相似則雙約權實。當以圓融行布二義思之。二釋解行發心竟。

三釋證發心二。初明分證。二明滿證。初中二。初明所證。二明心相。初又二。初明證體。二明起用。今初。

證發心者。從淨心地。乃至菩薩究竟地。證何境界。所謂真如。以依轉識。說為境界。而實證中。無境界相。此菩薩以無分別智。證離言說真如法身故 淨心地者。約權即初歡喜地。約實即初發心住也。究竟地者。即十地後心。亦名等覺地也。以依轉識說為境界者。轉第六為妙觀察智。轉第七為平等性智。眾生所有第六第七。必有所緣境界。所以依之。假說所說為境界也。而實證中無境界相者。以真如無相可取。正智不取於相。挾帶真如體相為所緣緣。非是變帶真如相狀為所緣緣故也。此菩薩以無分別智者。明其有見分也。證離言說真如法身者。明其無相分也。正與護法唯識脗合。思之思之。間。若依實說。初發心住即名淨心地者。前發心中。但云少分見佛法身。今雲證離言說真如法身。文旨碩異。云何會通。答。前為兼明權實。故但云少分見。今則權證同實故也。又約所證真如。則無分劑。若約能證之智。仍有分滿不同。雖有分滿。皆是無分別智。如初夜月。與望夜月。光相不異也。

二明起用

能於一念。遍往十方一切世界。供養諸佛。請轉法輪。唯為眾生而作利益。不求聽受美妙音詞。或為怯弱眾生故。示大精進。超無量劫。速成正覺。或為懈怠眾生故。經於無量阿僧祇劫。久修苦行。方始成佛。如是示現無數方便。皆為饒益一切眾生。而實菩薩種性諸根發心作證。皆悉同等。無超過法。決定皆經三無數劫。成正覺故。但隨眾生世界不同。所見所聞根欲性異。示所修行種種差別 未證法身已前。縱令下化眾生。皆是上求佛道。以自利利他種種方便皆為證會真如體故。已證法身之後。縱令上求佛道。皆為下化眾生。則如今文所明也。種性同等者。具足本有聞熏二種子也。諸根同等者。六處殊勝無差別也。發心同等者。同發三心也。作證同等者。同證真如也。未發心前。容有善根深淺。煩惱厚薄。諸根利鈍。方便勤惰之不同。既發心後。入同生性。無功用道。決無差別。但由眾生根欲性異。故示現有差別耳。言三無數劫者。時無實法。唯依妄想建立。且如俗傳。黃梁一夢。便同四十餘年。世上千年。山中不過七日。又如經中。仙人執善財手。便歷微塵數劫。讚佛五十小劫。大眾謂如半日。是知非約凡情所計年月日時。以談劫量也。良由無始無明。雖無實體。而返迷歸悟。似有階差。縱令演若歇狂。本頭如故。而喘息亦必久久方安。狂風頓息。大海安瀾。而微波亦必久久方定。太陽一出。昏霧頓收。而潤濕亦必漸漸方除。阿伽一服。萬病頓祛。而精力亦必漸漸方復。久客到家。行程頓息。而家庭事務。亦必次第料理。聖王登極。大業頓定。而政治禮樂。亦必次第敷陳。故於真如無時劫中。依生滅門而立三無數劫。謂初發心住。至十迴向。名初無數劫。初歡喜地。至七遠行地。名二無數劫。八不動地。至等覺位。名三無數劫。至於較量劫量。則或約所承事佛以明分劑。或約天衣拂石以明久遠。事非一概。又就三無數劫論行相者。或云伏惑未斷。或云斷正扶習。或云次第除惑。或云因該果海。皆是悉檀隨機利益。豈可定執。今雲皆悉同等。乃約因該果海者以論三祇。祛彼謂三僧祇一念能越之大慢魔見耳。須知十世古今。始終不離當念。故前文雲。若聞無量阿僧祇劫。勤修種種難行苦行。方始得佛。不驚不怖。以決定信一切諸法。從本已來。性涅槃故。豈執三祇為漸。一念為頓耶。言根欲性異者。過去所成名根。或有利。或有鈍。現在所欣名欲。或喜速。或喜遲。未來種子名性。或已熟。或未熟也。初明所證竟。

二明心相

此證發心中。有三種心。一真心。無有分別故。二方便心。任運利他故。三業識心。微細起滅故 真心者。六七二識相應之根本智也。無有分別者。念念證真也。方便心者。六七二識相應之後得智也。任運利他者。念念起用。令前五識同成化用也。業識心者。第八異熟識也。微細起滅者。無明種子猶未盡故。以智內熏。令其漸滅。智種分起。惑種分滅。正所謂不思議變易生死之相也。此中真心。即是前正直心。此方便心。即前深重大悲兩心。此業識心。即前三心之根本依。前明信成就發心。單約能發。故三心皆是妙觀察智之功。今明證中所有心相。義兼能所。故與前有開合詳略之不同也。初明分證竟。

二明滿證二。初依權示相。二依實釋疑。今初。

又此菩薩。福德智慧二種莊嚴悉圓滿已。於色究竟。得一切世間最尊勝身。以一念相應慧。頓拔無明根。具一切種智。任運而有不思議業。於十方無量世界普化眾生 福德智慧所依。即真如體。二種莊嚴圓滿。即真如相。體相圓顯。大用現前。故能示成正覺也。又智慧所證。即真如體。體遍法界。智慧圓滿。即真如相。相遍法界。福德圓滿。即真如用。用遍法界。體遍法界。則法身週遍法界。相遍法界。則報身週遍法界。用遍法界。則化身週遍法界。故曰。一人成佛時。法界皆為一佛之依正。雖無障礙。亦仍無雜。以真如性常同常別。不思議故。是則無明永盡。成種智時。無所不在。亦無所在。今言於色究竟得最勝身。何耶。蓋諸佛自受用身。冥同法性。等覺已下。所不能見。淨心地上菩薩。托此自受用身本質。變為他受用身影相。則見踞蓮華台。諸佛圍繞。隨所堪任。隨所願樂。見各差別。皆無斷絕。乃至等覺。方能盡其份量。故前文雲見之方盡也。若未登淨心地。則華台報佛。非彼境界。故於色究竟天。示成菩提。此即梵網經所明千華上佛。為接界內利根。令見界外佛故。至於博地凡夫。雖有具有一乘三乘若頓若漸無量種性。而未得四禪。未離欲系。則色究竟身。亦非彼境。故又示從兜率。下閻浮提。坐菩提樹。成等正覺。此即梵網經所明千百億釋迦。為化界內鈍根。及雖利根。未離欲系者故。然此色天大化。閻浮小化。並是真如用大。並即真如體相。所以華嚴經中。即此摩耶夫人所生之佛。便具十身相海。非可擬去化身。別尋法報也。當知初發心住。既能示現閻浮八相。亦必能示色究竟身。今究竟位。既能示現色究竟身。亦必示現閻浮八相。但前明發心位淺。姑寄閻浮。今明究竟位深。姑寄四禪耳。一念相應慧者。既指無始不覺。為藏識中無明種子。由藏識中無明種子未盡。所以不與別境中慧相應。今由曠劫無漏熏修。滅彼無始無明種子至都盡位。則第八淨識。忽與慧所相應。名為大圓鏡智。從此一相應後。永得相應。故曰頓拔無明根。具一切種智也。只此大圓鏡智。與前平等性智。妙觀察智。並與果後成所作智俗故相有別。不壞相故。說四說八。真故相無別。唯是如如智。此如如智。無法不知。無法不見。故名一切種智。亦名佛之知見。亦復名佛眼也。問。既雲無所不在。則初二三禪。亦可成佛。何必定在色究竟天。答。此有二義。一者華嚴明第十地菩薩。位寄四禪。即於此處示成佛故。二者將成佛時。所入金剛喻定。必依捨俱禪故。

二依實釋疑二。初釋一切種智疑。二釋任運利生疑。今初。

問。虛空無邊故。世界無邊。世界無邊故。眾生無邊。眾生無邊故。心行差別亦復無邊。如是境界。無有齊限。難知難解。若無明斷。永無心相。云何能了一切種。成一切種智。答。一切妄境。從本已來。理實唯一心為性。一切眾生。執著妄境。不能得知一切諸法第一義性。諸佛如來。無有執著。則能現見諸法實性。而有大智。顯照一切染淨差別。以無量無邊善巧方便。隨其所應。利樂眾生。是故(唯其)妄念心滅(乃能)了一切種。成一切種智 現見諸法實性者。根本智證真也。顯照染淨差別者。後得智照俗也。了俗由證真。故說為後得。如眼除膜。見空見色。非果有先後也。餘並可知。

二釋任運利生疑

問。若諸佛有無邊方便。能於十方任運利益諸眾生者。何故眾生不常見佛。或覩神變。或聞說法。答。如來實有如是方便。但要待眾生其心清淨。乃為現身。如鏡有垢。色像不現。垢除則現。眾生亦爾。心未離垢。法身不現。離垢則現 文亦可知。問。但離心垢便見法身。何須念佛觀佛稱名禮拜等。答。佛是先證我心性者。念之。觀之。稱之。禮之。皆是除心垢之妙方便也。三解釋分竟。

大乘起信論裂網疏卷第五

大乘起信論裂網疏卷第六

靈峯蕅益沙門智旭述

四修信分二。初正明修習信心。二更示勝異方便。初中二。初徵。二釋。今初。

云何修習信分。此依未入正定眾生說。何者為信心。云何而修習 前文分別修行正道相中。明發心已入正定聚。雖亦略示不定位中所修之行。然未詳明。故今特為初機更示之也。

二釋二。初釋信心。二釋修習。今初。

信有四種。一信根本。謂樂念真如法故。二信佛具足無邊功德。謂常樂頂禮恭敬供養。聽聞正法。如法修行。迴向一切智故。三信法有大利益。謂常樂修行諸波羅蜜故。四信正行僧。謂常供養諸菩薩眾。正修自利利他行故 信根本者。真如即是一切三寶根本。謂我現前介爾心性。離虛妄相。平等平等。即真如體大。名為法寶。雖復覓之了不可得。而性自神解。靈明不昧。即真如相大。名為佛寶。一切色心依正。十方虛空。千如百法。並此介爾心中所現之影。與能現心無是非是。不可分離剖析。即真如用大。名為僧寶。究竟說此一心三寶。名之為佛。所以具足無邊功德。必應頂禮恭敬供養。聽聞所說正法。如法修行。迴向一切智也。詮此一心三寶。名為教法。修此一心三寶。名為行法。證此一心三寶。名為果法。所以有大利益。必應依教起修。依修作證。常樂修行諸波羅蜜也。隨分證此一心三寶。名之為正行僧。故於他菩薩眾。必常供養。自亦正修二利之行。入於僧數中也。言供養菩薩眾者。此有二意。一約權漸初機。誡令遠二乘眾。恐染法執。墮其地故。二約圓頓初機。已知二乘定當作佛。總名為菩薩故。

二釋修習二。初總標。二別釋。今初。

修五門行。能成此信。所謂施門。戒門。忍門。精進門。止觀門 此即六波羅蜜。從初即是隨順真如之行。而作五門說者。若至信成就後。則一一皆到彼岸。無有不智之禪。無有不禪之智。故不妨說六。今為未入正定聚人。倘以止觀分二門。無由契會真如性故。所以合為一也。當知前四門是助行。止觀門是正行。正助合行。以成福德智慧二種莊嚴。顯發真如也。

二別釋五。初釋施門。(至)五釋止觀門。今初。

云何修施門。謂若見眾生。來從乞求。以已資財。隨力施與。捨自慳著。令其歡喜。若見眾生。危難逼迫。方便救濟。令無怖畏。若有眾生。而來求法。以已所解。隨宜為說。修行如是三種施時。不為名聞。不求利養。亦不貪著世間果報。但念自他利益安樂。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隨力施與者。未入正定聚人。未可責以竭盡施等。但得捨自慳著以破惡。令他歡喜以生善。即名為財施也。方便救濟。即無畏施。以已所解。隨宜為說。即是法施。言已所解。則決非強不知以為知。言隨宜說。則決能隨順四悉檀意。若說法不當機。則所說為非量矣。不為名聞利養。是斷現在有漏。不著世間果報。是斷未來有漏。此二即是迴事向理。但念自他利益安樂。即是迴自向他。迴向阿耨菩提。即是迴因向果。隨修一一行時。皆悉具此三種迴向。方得成就波羅蜜義。故特首於施門示之。當知五門無不皆爾。

二釋戒門

云何修戒門。所謂在家菩薩。當離殺生。偷盜。邪淫。妄言。兩舌。惡口。綺語。慳貪。瞋嫉。諂誑邪見。若出家者。為欲折伏諸煩惱故。應離憒鬧。常依寂靜。修習止足頭陀等行。乃至小罪。心生大怖。慚愧悔責。護持如來所制禁戒。不令見者有所譏嫌。能使眾生捨惡修善 在家戒品。十善收盡。離殺生。則慈護有情。蜎飛無損。離偷盜。則一針一草。不與不取。離邪淫。則於己妻妾。作知足想。離妄言。則所言誠實。一切不欺。離兩舌。則隱惡揚善。不傳彼此。離惡口。則永無粗獷。令他喜樂。離綺語。則言皆有義。不生放逸。離慳貪。則常思惠捨。無所希求。離瞋嫉。則不為損惱。隨喜他榮。離諂誑邪見。則忠良正直。深信因果。是以惡無不止。善無不行。生無不攝。即為三聚淨戒也。出家戒品。即是沙彌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等。併入大乘菩薩戒攝。若不護持佛所制戒。既非白衣。又非沙門。無所目也。既非小乘。又非大乘。無所歸也。常依寂靜者。謂住阿蘭若處也。止足頭陀等行者。頭陀。亦云杜多。此翻抖擻。有十二知足勝行。一者住阿蘭若處。二者常行乞食。三者次第乞食。四者受一食法。五者節量食。六者中後不飲果漿蜜漿等。七者著糞掃衣。八者但三衣。九者塚間住。十者樹下止。十一者露地坐。十二者但坐不臥。此十二行。名為端嚴微妙之行。西土初祖摩訶迦葉。終身行此勝行。佛於天人大眾之中贊雲。正法久住。全賴此人。所以分半座而令坐。付法眼以傳心也。乃至小罪心生大怖者。譬如渡海浮囊。設損一微塵許。亦有沉溺之患。故須慚愧責。補過遷善也。慚則尊重已靈。本與如來無二無別。如何肯使放逸為非。愧則念我瑕疵。佛菩薩等悉如悉見。如何覆藏而不改革。是以自悔自責。止惡行善。能令眾生不生譏嫌。即便使其舍惡修善。故知十戒及具戒等。一一皆是三聚淨戒。一一皆是摩訶衍也。

三釋忍門

云何修忍門。所謂見惡不嫌。遭苦不動。常樂觀察甚深句義 見惡不嫌。生忍也。亦名耐怨害忍。遭苦不動。法忍也。亦名安受苦忍。常樂觀察甚深句義。第一義忍也。亦名諦察法忍。

四釋精進門二。初總明精進意。二別示精進法。今初。

云何修精進門。所謂修諸善行。心不懈退。當念過去無數劫來。為求世間貪慾境界。虛受一切身心大苦。畢竟無有少分滋味。為令未來遠離此苦。應勤精進。不生懈怠。大悲利益一切眾生 修諸善行者。通則六度四攝。別則四種三昧。所謂常行三昧。如般舟等。常坐三昧。如一行等。半行半坐三昧。如法華等。非行非坐三昧。如覺意等也。心不懈退者。總明三種精進也。當念過去等者。被甲精進也。為令未來等者。攝善精進也。大悲利益等者。利樂精進也。

二別示精進法

其初學菩薩。雖修行信心。以先世來。多有重罪惡業障故。或為魔邪所惱。或為世務所纏。或為種種病緣之所逼迫。如是等事。為難非一。令其行人。廢修善品。是故宜應勇勐精進晝夜六時禮拜諸佛。供養。讚歎。懺悔。勸請。隨喜。迴向無上菩提。發大誓願。無有休息。令惡障消滅。善根增長 此即普賢十大願王。亦即占察經中地藏大士所示懺法。亦即法華方等諸三昧中十科行道法也。言十願者。一禮敬諸佛。二稱讚如來。三廣修供養。四懺悔業障。五隨喜功德。次第小異。並皆可知。六請轉法輪。七請佛住世。即今勸請所攝。八常隨佛學。九恆順眾生。即今發願所攝。十普皆迴向。即今迴向無上菩提也。言十科者。一嚴道場。二淨三業。乃至十坐禪等。諸三昧儀。開合不同。詳略有異。此未暇述。唯供養讚歎禮拜。必具有之。而懺悔已下五事。合為一科。總名五悔。謂懺悔能滅業障。勸請能滅魔障。隨喜滅嫉妬障。迴向能滅著二邊障。發願能滅多退忘障。故名五悔也。既雲六時行道。必須理事並資。方克有濟。慎勿師心苟簡。尤勿借此邀利邀名。庶令惡業障消。善根增長耳。問。若人已被魔邪所惱。世務所纏。病緣所逼。如何得修此勝行耶。答。此中文意。原是勸使及時精進。勿令魔邪世務病緣得其便耳。然設被魔邪所惱。若能依法精進。則魔事必除。設被世務所纏。即須撥遣世務。修此精進。設被病緣所遇。亦須不惜身命。修此精進。如慈雲大師。忍苦修行請觀音懺。不唯除病。兼獲勝辯。芳軌具存。誠可依用。又設大病伏枕。不能起坐。亦有覺意三昧。良可進修。或復即於臥時。運想修行此供養等。晝夜六時。存心不懈。如念佛直指所示涉事兼修之法。病中亦可准用。必能滅障。增長善根。又或依下文專念阿彌陀佛。亦得解脫也。四釋精進門竟。

五釋止觀門三。初總標。二各釋。三結益。今初。

云何修止。觀門。謂息滅一切戲論境界。是止義。明見因果生滅之相。是觀義。初各別修。漸次增長。至於成就。任運雙行 息滅一切戲論境界者。謂息滅見思戲論。塵沙戲論。無明戲論。見思戲論息。則一切有境界滅。塵沙戲論息。則一切空境界滅。無明戲論息。則一切亦有亦空非有非空境界滅。隨順一心真如門也。明見因果生滅之相者。謂明見無明因生。則十界果生。無明因滅。則十界果滅。塵沙因生。則二乘果生。塵沙因滅。則二乘果滅。見思因生。則六凡果生。見思因滅。則六凡果滅。隨順一心生滅門也。一心二門。本不相離。一心止觀。亦無先後。但約初機之人。久隨生滅。未達真如。故須先修即觀之止。名為奢摩他觀。令觀生滅即是真如。對治生死涅槃執著。次修即止之觀。名為毘缽舍那。令觀真如舉體生滅。增長善根及與大悲。如此展轉互修。漸令增長。若至發心住中。真實止觀成就。自然任運雙行也。

二各釋三。初釋止。二釋觀。三釋雙行。初中三。初明修相。二明證相。三勸修。初又三。初方便。二正修。三揀成不成。今初。

其修止者。住寂靜處。結跏趺坐。端身正意 此文雖略。已含二十五前方便。住寂靜處。即是阿蘭若處。即攝具五緣也。結跏趺坐。必調五事。端身正意。即訶五欲棄五蓋行五法也。具加大小止觀。須者尋之。

二正修

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虛空。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 此先揀所觀之境也。不依氣息者。謂一切氣息。來無所從。去無所至。當體不可得故。故不依此以修阿那般那三昧。以阿那般那不可得故。即是摩訶衍也。不依形色者。謂一切形色。分析乃至微塵。皆無所有。故不依此以修九想十想八背捨等諸定。以九想乃至八背捨皆不可得故。皆即摩訶衍也。不依虛空者。謂對色。名空色。尚非有云何有空。故不依此以修空一切處三昧。以空三昧不可得故。即是摩訶衍也。不依地水火風者。謂推析地無堅性。水無濕性。火無熱性。風無動性。當體不可得故。故不依此以修勝處一切處等三昧。以勝處一切處等不可得故。即是摩訶衍也。乃至不依見聞覺知者。謂由色聲香味觸法境界。說有見聞覺知。今推所見所聞等並非實有。則能見能聞等安得有實。故不依此以修識一切處三昧。以識三昧不可得故。即是摩訶衍也。

一切分別想念皆除。亦遣除想 此次揀能觀之心也。前云不依氣息乃至不依見聞覺知。即是一切分別想念皆除也。然所謂不依氣息等者。直是了達氣息乃至見聞覺知本不可得。除此分別氣息乃至覺知之想念耳。非謂果有氣息乃至覺知。而作意蠲除之也。若有蠲除之想。即是不達諸法本空。或墮外道無想定中。或墮二乘滅盡定中。非是大乘奢摩他觀。故云亦遣除想。

以一切法不生不滅。皆無相故 此結明不依諸法。亦無除想之所以也。一切法者。即指氣息乃至見聞覺知也。氣息本來不生不滅。本來無相。故無可依。亦無可除。乃至見聞覺知本來不生不滅。本來無相。故無可依。亦無可除也。

前心依境。次捨於境 此結明不依氣息一段文義也。

後念依心。復捨於心 此結明一切分別一段文義也。

以心馳外境。攝住內心 此申明前一段文意也。

後復起心。不取心相 此申明後一段文意也。

以離真如。不可得故 此結成修止門者應觀一切妄念無相。體即真如。設離真如。則無氣息乃至見聞覺知可得。所以不依氣息。乃至見聞覺知。設離真如。亦無除想可得。所以亦遣除想也。原此奢摩他觀。初段即攝境歸心。明氣息形色等。唯是分別想念所見。本非實有。故無可依。次段即觀心無相。明此所除分別想念。亦本非有。故名為遣。是則所觀能觀。二皆無性。故前文雲。若知動心即不生滅。即得入於真如門也。此為上根直示觀不思議境界之法。若能於此悟入。則一法中自具十乘。以其能覺悟故。即菩提心。以其離沉掉故。即妙止觀。以其無法當情。即破法遍。以其了知能觀所觀皆即真如。即識通塞。以其順三脫門。即成道品。下云。行住坐臥。一切時修。即成對治。漸次得入真如三昧。即知次位。究竟折伏一切煩惱。即能安忍。信心增長。速成不退。即離法愛也。二正修竟。

三揀成不成

行住坐臥。於一切時如是修行。恆不斷絕。漸次得入真如三昧。究竟折伏一切煩惱。信心增長。速成不退 此明依前所說而勤修之。必得成就也。

若心懷疑惑。誹謗不信。業障所纏。我慢。懈怠。如是等人。所不能入 一疑惑。二誹謗不信。三業障所纏。四我慢。五懈怠。有一於此。即不能入。可不戒哉。初明修相竟。

二明證相二。初正明證相。二辨析魔事。今初。

復次依此三昧證法界相。知一切如來法身。與一切眾生身。平等無二。皆是一相。是故說名一相三昧。若修習此三昧。能生無量三昧。以真如是一切三昧根本處故 法界相。即真如體。無相不相之實相也。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故名一相三昧。梁本名一行三昧。約所證名一相。約能證名一行。當知一行即一相也。文殊般若所示一行三昧。正與此同亦即大佛頂首楞嚴王三昧。亦即法華實相三昧。此是三昧中王。故能生無量三昧也。

二辨析魔事二。初示魔事相。二示對治法。初中三。初明致魔之由。二明魔事之相。三明魔亂之失。今初。

或有眾生。善根微少。為諸魔外道鬼神惑亂 不種善根。則此三昧名字不可得聞。況能修習。能修習此。當知是人必有善根。但善根深厚。則彼魔事無由得發。如日輪當空。必無魑魅。由善根微少乃致魔亂。所以前文勗令修行五悔也。

二明魔事之相二。初辨形聲。二辨起過。今初。

或現惡形以怖其心。或示美色以迷其意。或現天形。或菩薩形。乃至佛形。相好莊嚴 此先辨魔所現形也。若行人恐怖習重。多現惡形以怖之。若行人貪愛習重。多現美色以迷之。若行人智慧力弱。多現諸天菩薩佛形以誑之。皆所謂主人若迷。客得其便也。問。修三昧人。得見佛菩薩形。安知不是善根開發。感應道交。乃概名之為魔事耶。答。圓覺經雲。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良以行人修三昧時。所見境界。若與三昧相應。乃名善相。只此善相。仍不可作聖解。苟不與三昧相應。定屬魔事。今修根本真如三昧。既非念佛禮懺求感應時。更不可作感應道交妄解。坐受其惑也。

或說總持。或說諸度。或復演說諸解脫門。無怨無親。無因無果。一切諸法。畢竟空寂。本性涅槃 此隨辨假佛菩薩等所說魔聲也。正修三昧之人。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乃至亦遣除想。當知亦並不依總持。不依諸度。不依諸解脫門。乃至不依本性涅槃。才依本性涅槃。必將撥棄因果。妄計空劫已前。威音那畔。一段烏有先生境界。喚作真如三昧。豈所謂若知動心即不生滅。即得入於真如者耶。初辨形聲竟。

二辨起過

或復令知過去未來。及他心事。辯才演說。無滯無斷。使其貪著名譽利養 此下皆明見魔形。聞魔聲。所起一切過失相也。今先明似善根相。然此修行止者。唯為息滅無始無明。證無漏智。不應希求五通四辯。今未得無漏。先獲宿命他心及辯才等。則必墮在名利坑中。如提婆達修得五通。遂造三逆。可為殷鑒矣。

或數瞋數喜。或多悲多愛。或恆樂昏寐。或久不睡眠。或身嬰疹疾。或性不勤策。或卒起精進。即便休廢。或情多疑惑。不生信受。或捨本勝行。更修雜業。愛著世事。溺情從好 此明雜染不定諸魔相也。或改其所習。令以為奇。或順其所習令不能捨。廣如佛頂受想二陰中說。

或令證得外道諸定。一日。二日。乃至七日。住於定中。得好飲食。身心適悔。不飢不渴 此亦似善根相。實是邪定。非出世定也。

或復勸令受女等色。或令其飲食乍少乍多。或使其形容或好或丑 此亦雜染不定諸魔相也。二明魔事之相竟。

三明魔亂之失

若為諸見煩惱所亂。即便退失往昔善根 兩種似善根相。則為諸見所亂。必起煩惱。兩種不定雜染。則為煩惱所亂。亦起諸見。並彼往昔微小善根。亦退失矣。可不哀哉。初示魔事相竟。

二示對治法二。初治邪。二歸正。今初。

是故宜應審諦觀察。當作是念。此皆以我善根微薄。業障厚重。為魔鬼等之所迷惑。如是知已。念彼一切皆唯是心。如是思惟。剎那即滅 對治有三。二是方便。一是正修。二方便者。一是審諦觀察。覺知皆是魔事。不生一念迷亂心也。二是自念善根微薄。業障深重。反躬責己。悔過遷善也。一正修者。念彼一切皆唯是心。心外無法。不離一相三昧也。

二歸正

遠離諸相。入真三昧。心相既離。真相亦盡 遠離諸相者。以三對治滅魔事也。入真三昧者。依於尋思名義自性差別。發如實智也。心相既離者。得無分別智也。真相亦盡者。觸無所得也。具如唯識加行通達二位廣明。須者尋之。

從於定起。見諸煩惱皆不現行。以三昧力壞其種故。殊勝善品。隨順相續。一切障難。悉皆遠離。起大精進。恆無斷絕 此明善修止者。不唯遠離魔事。即能登發心住。入淨心地。圓具奢摩他毘缽舍那也。二明證相竟。

三勸修二。初正勸。二明益。今初。

若不修此三昧行者。無有得入如來種性。以餘三昧。皆是有相。與外道共。不得值遇佛菩薩故。是故菩薩於此三昧。當勤修習。令成就究竟 餘三昧者。指依氣息形色等諸三昧也。雖六妙門。十六特勝。九想。十想。背捨。勝處。一切處等。種種三昧。皆能發無漏慧。證三乘果。然必已發無漏。方不與外道共。若未發無漏。或亦隨禪受生。則與外道相去無幾。乃至九次第定。前八亦並與外道共。滅受想定。雖云不共。仍依有頂遊觀無漏而入。未是全不共也。又雖得滅盡定。若未斷盡上地思惑。仍生五不還天。仍與外道同在捨念清淨地中。不得值遇諸佛菩薩。是故唯此真如三昧。乃能得入如來種性也。若得此三昧。則所生一切根本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有覺有觀等三三昧。乃至觀鍊熏修一切三昧。一一皆名不共三昧。以達其不可得故。皆是摩訶衍也。如客比丘。宿佛房中。佛入初禪乃至四禪。客皆隨入。佛乃更以異相而入初禪客便茫然不知佛入何定。當知佛前所入。是用共禪故客能知能入。佛後所入。是不共禪。故客不復知也。又法華三變淨土。佛亦仍用背捨勝處及一切處三種三昧。而其神用。遠非二乘所能測識。皆由不共三昧。融彼共相。令共三昧。皆成不共。故云真如三昧。能生無量三昧也。

二明益

修此三昧。現身即得十種利益。一者常為十方諸佛菩薩之所護念。二者不為一切諸魔惡鬼之所惱亂。三者不為一切邪道所惑。四者令誹謗深法重罪業障。皆悉微薄。五者滅一切疑諸惡覺觀。六者於如來境界。信得增長。七者遠離憂悔。於生死中。勇勐不怯。八者遠離憍慢。柔和忍辱。常為一切世間所敬。九者設不住定。於一切時一切境中。煩惱種薄。終不現起。十者若住於定。不為一切音聲等緣之所動亂 真如乃是諸佛菩薩平等法身。故修真如三昧。即獲平等用熏之益。常為十方諸佛菩薩之所獲念。此即總相益也。二者能觀妄念無相。自伏愛種。故魔不能亂。三者能觀妄念無相。自伏見種。故邪不能惑。四者轉謗為信。能觀深法。故罪障漸薄。如湯消氷。五者以信除疑。如明破闇。故惡覺觀滅。六者了知如來境界。不離心之真如。故信得增長。七者信一切法本性涅槃。故遠離憂悔。勇勐不怯。八者知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定當作佛。故遠離憍慢。柔和忍辱。如常不輕菩薩。始雖被人打罵。終必為人敬信歸仰。九者以信解力伏煩惱種。故雖不住定。不起現行。十者知一切音聲等緣。皆唯心現。不取不捨。故不能動亂其正定也。初釋止竟。

二釋觀二。初明應修。二明修相。今初。

復次若唯修止。心則沉沒。或生懈怠。不樂眾善。遠離大悲。是故宜應兼修於觀。云何修耶 善修止者。即止是觀。不沉不掉便入真如根本三昧。獲十利益。乃至入正定聚。不復退轉。何勞更明修觀法耶。今為不得意人。心必沉沒。或懈怠不樂眾善。而墮凡外。或遠離大悲。而墮二乘。故復示以應兼修觀也。

二明修相三。初四諦觀。二弘願觀。三起行觀。今初。

謂當觀世間一切諸法生滅不停。以無常故苦。苦故無我。應觀過去法如夢。現在法如電。未來法如雲。忽爾而起。應觀有身悉皆不淨。諸蟲穢污。煩惱和雜 此先明苦諦觀也。一生滅不停。是無常行。無常故苦。即是苦行。苦故無我。過去如夢了不可得。現在如電剎那不住。未來如雲忽起無所從來。即無我行。諸蟲穢污等。即不淨行。此四行觀。對治凡外一切見愛無不盡也。

觀諸凡愚所見諸法。於無物中。妄計為有 此即集諦觀也。妄計。即惑。惑。即集諦。此觀正治凡外貪著三有。兼治愚法聲聞妄生恐怖。

觀察一切從緣生法。皆如幻等。畢竟無實。觀第一義諦。非心所行。不可譬喻。不可言說 此即滅諦觀也。緣生如幻。則即事而真。真非事外。故非心所行。不可譬喻言說。正治凡外非滅計滅。兼治二乘捨有覓空。權位菩薩棄邊取中。

觀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皆因無明熏習力故。受於無量身心大苦。現在未來。亦復如是。無邊無限。難出難度。常在其中。不能覺察。甚為可愍 此即道諦觀也。若能覺察無明因果。便是出要度脫之道。愍物迷此。即為下文弘願觀本。正治凡外不知出要。兼治二乘不起大悲。初四諦觀竟。

二弘願觀

如是觀已。生決定智。起廣大悲。發大勇勐。立大誓願 此總明依四諦境。發四弘誓。上求佛道。名決定智。下化眾生。名廣大悲。弘能任重。名大勇勐。毅能道遠。名大誓願也。

願令我心離諸顛倒。斷諸分別 此即煩惱無盡誓願斷也。自未度脫。欲度他人。無有是處。故首明之。其實四弘在一心中。非有先後。

親近一切諸佛菩薩。頂禮供養。恭敬讚歎。聽聞正法。如說修行。盡未來際。無有休息 此即法門無量誓願學也。不離顛倒分別。則不能親諸佛菩薩。不勤供養聽法。則不能修無量度生法門。是故四弘宛轉相成。

以無量方便。拔濟一切苦海眾生 此即眾生無邊誓願度也。

令住涅槃第一義樂 此即佛道無上誓願成也。同一切眾生皆成佛道。非願獨成佛故。二弘願觀竟。

三起行觀

作是願已。於一切時。隨已堪能。修行自利利他之行。行住坐臥。常勤觀察。應作不應作。是名修觀 此即以行填願也。自他本自不二。由於顛倒分別。妄見有殊。今既隨順真如法性。依四諦觀而發四弘。故於一切時中。隨已堪能。或修自利之行。能為眾生作增長緣。即是利他。或修利他之行。能破自心顛倒煩惱。即是自利。乃至一行一住一坐一臥。苟可自利利他。則應作之。苟不可以自利利他。則不應作。設使自雖有益。能令人損。或雖有益他人。自墮名利。皆亦不應作也。發菩提心者。最宜勤加觀察。二釋觀竟。

三釋雙行

復次若唯修觀。則心不止息。多生疑惑。不隨順第一義諦。不出生無分別智。是故止觀應並修行 善修觀者。即觀是止。念念與菩提心相應。便契第一義諦不思議境。此觀便是無分別智。今為不得意人。散心緣四諦境。雖發弘願。不知四諦秖是一心。多生疑惑。故於本來無二法中。巧示雙行方便。

謂雖念一切法皆無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滅。自性涅槃。而亦即見因緣和合。善惡業報。不失不壞 此示即止而觀也。念一切法自性涅槃。一心真如門也。止也。即見因緣業報不失不壞。一心生滅門也。觀也。秖於不生不滅性中。妄有因緣生滅。則四諦皆唯一心明矣。以世間因果。即苦集。出世因果。即道滅。十界差別。皆是心生滅門。皆依真如門故。

雖念因緣善惡業報。而亦即見一切諸法無生無性。乃至涅槃 此示即觀而止也。既依真如而有生滅。則知生滅諸法。同一真如。別無自性矣。二各釋竟。

三結益

修行止者。對治凡夫。樂著生死。亦治二乘執著生死而生怖畏。修行觀者。對治凡夫不修善根。亦治二乘不起大悲狹小心過。是故止觀互相助成。不相捨離。若止觀不具。必不能得無上菩提 觀生滅即真如。名止。生死本空。何可樂著。生死無性。何須怖畏。觀真如即生滅。名觀。因果宛然。安得不勤修善。同體在迷。安得不普濟度。蓋一心二門。本不相離。故一心止觀。決不可偏修也。為成無上菩提。所以二行作一門說。初正示修習信心竟。

二更示勝異方便二。初泛明念佛除障。二的指求生極樂。今初。

復次初學菩薩。住此娑婆世界。或值寒熱。風雨不時饑饉等苦。或見不善可畏眾生。三毒所纏。邪見顛倒。棄背善道。習行惡法。菩薩在中。心生怯弱。恐不可值遇諸佛菩薩。恐不能成就清淨信心。生疑欲退者。應作是念。十方所有諸佛菩薩。皆得大神通無有障礙。能以種種善巧方便。救拔一切險厄眾生。作是念已。發大誓願。一心專念佛及菩薩。以生如是決定心故。於此命終。必得往生餘佛剎中。見佛菩薩。信心成就。永離惡趣 初學菩薩。已解一心真如生滅二門而修信行。但止觀力微。境緣粗惡。未入正定聚中。不能保其無退。故更示此勝異方便。令仗自心中之他佛。度脫佛心中之自身也。須知前止觀門。名念自佛三昧。今示念佛菩薩。即念他佛三昧。以念佛及菩薩。不生妄想分別。即是止行。了知諸佛菩薩。有大神通巧便。能救拔我及諸眾生。即是觀行。所以修止觀時。設見佛菩薩形。知是魔事。不生取著。今念佛菩薩時。設更別商止觀。大似騎牛覓牛矣。然正念佛菩薩時。或得見佛菩薩。即應了知唯心所現。萬勿取著。勿生喜動。勿向人說。如遠公生平三見聖相。不語一人。此為要訣。唯至臨終見佛菩薩。方是感應道交。定非魔事。不必致疑。以佛菩薩得大神通。決定護念有緣念佛眾生。不失時故。言發大誓願者。為度眾生求生淨土。非為自身獨出生死。有此菩提弘願。方是往生正因。不然。縱令念佛菩薩。與佛菩薩氣分不相契合。不能生淨土也。

二的指求生極樂

如經中說。若善男子。善女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以諸善根。迴向願生。決定得生。常見彼佛。信心增長。永不退轉。於彼聞法。觀佛法身。漸次修行。得入正位 十方諸佛。淨土無量。經論多指歸極樂者。略有四意。一者阿彌陀佛。與此土人最有緣故。乃至窮村僻塢。若男若女。若長若幼。若智若愚。無不知稱阿彌陀佛名者。二者法藏比丘願力勝故。諸佛果德雖實平等。因中願力任運攝生。無差別中有差別故。三者令人繫念得專心故。若不專嘆。則眾生既欲生西。又欲生東。心無一定。淨業難成。所以十方諸佛。同出廣長舌相。讚此一門。令人專憶。四者阿彌陀佛。即法界藏身。極樂世界。即蓮華藏海。故見一佛。即為見無量佛。生一土。即為生無量土。念一佛。即是念一切佛。即為一切佛所護念。以法身不二故。生佛不二故。能念所念不二故。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因該果徹。更無二故。餘如淨土經論廣明。不能備述也。四修信分竟。

五利益分四。初總勸聞思修。二別示聞思修功德。三誡誹謗護大罪。四結示大乘功能。今初。

云何利益分。如是大乘秘密句義。今已略說。若有眾生。欲於如來甚深境界廣大法中。生淨信覺解心。入大乘道無有障礙(者)於此略論。當勤聽受。思惟修習。當知是人。決定速成一切種智 淨信覺。解心者。若約圓妙絕待言之。則信即解。解即信。如來名世間解。亦可名究竟信也。今約初機言之。有信無解。能長煩惱。有解無信。能長邪見。故併舉淨信覺解兩心。以為入大乘道之正轍也。聽受者。聞慧也。思惟者。思慧也。修習者。修慧也。三慧資無漏種。令起現行。故能速成一切種智。

二別示聞思修功德

若聞此法。不生驚怖。當知此人。定紹佛種。速得授記 此別示聞慧功德也。

假使有人。化三千大千世界眾生。令住十善道。不如於須臾頃。正思此法。過前功德無量無邊 此別示思慧功德也。一是世間善法。一世出世上上善法故。

若一日一夜如說修行。所生功德。無量無邊。不可稱說。假令十方一切諸佛。各於無量阿僧祇劫。說不能盡。以真如功德無邊際故。修行功德亦復無邊 此別示修慧功德也。修能顯性。所以功德與法性等。不可盡說也。二別示聞思修功德竟。

三誡誹謗獲大罪

若於此法生誹謗者。獲無量罪。依阿僧祇劫。受大苦惱。是故於此應決定信。勿生誹謗。自害害他。斷三寶種 由有自心一體三寶。方有世間一切三寶。若謗此法。即是斷三寶種。罪報之大。甚於五逆十惡也。

四結示大乘功德

一切諸佛。依此修行成無上智。一切菩薩。由此證得如來法身。過去菩薩。依此得成大乘淨信。現在今成。未來當成。是故欲成自利利他殊勝行者。當於此論勤加修學 此正所謂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也。三世菩薩。非此不成大乘淨信。故勸欲成二利行者。必當勤修學也。此四段文。即順四悉檀說。可准思之。二正說五分竟。

三結施迴向

我今已解釋甚深廣大義功德施群生令見真如法 初二句。結前所說。第三句。以此功德普施群生。第四句。迴向真如實際。同成究竟大菩提也。

大乘起信論者。佛祖傳心之正印。法性法相之總持也。如來昔以大乘阿毘曇。付與彌勒。摩訶般若。付與文殊。般若破執有而顯妙有。毘曇破惡空而顯真空。一音所宣。曾無異旨。佛滅五百年後。異見滋生。馬鳴大士。應佛懸記。重興正法。始則示為計我外道。後乃廣顯二空妙宗。作無我大師子吼。破凡外二乘偏執。宗百洛又大乘經典。造此略論。申暢一心二門。即生滅而顯真如。收般若真空不空之妙旨。即真如而辨生滅。闡毘曇。幻有不有之玄詮。厥後龍樹依般若而造中論。還以空義成一切法。護法依毘曇而解唯識。還以幻有顯二種空。故知馬鳴。龍樹。護法。三大菩薩。同契佛心。曾無稍異。奈何以文解義。泥名相而昧旨歸。伐異黨同。豎門庭而堅鬪諍。謬談聖旨。錯解真乘。千百年來。竟同長夜。哀哉末葉。誠可痛心。旭以業障深纏。未登正位。夙因微善。游刃圓宗。客歲盡散學人。志圖修證。今春偶遇戒子。邀入新安。頃從湯泉白岳。還寓歙浦迴龍。竊為二三子商究楞伽。復以餘力。再解茲論。最喜此地枯寂。不異桃源。兼愛主人率真。絕無世態。食粟米飯。噉豆腐滓。僅十一日。草疏遂成。是役也。上藉諸佛菩薩馬鳴大師加被之力。所以略無疑滯。又賴允持循公法主外護。故無他緣所侵。至於性相關頭。種種問辯。則戒子堅密時公之啟予者多矣。是月二十有八日閣筆故跋。

大乘起信論裂網疏卷六(終)


上篇:大乘起信論內義略探記

下篇:念佛鏡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論疏部目錄

【註音版】雨寶陀羅尼

雨寶陀羅尼...

佛說四十二章經

昔漢孝明皇帝夜夢見神人,身體有金色,項有日光,飛在...

【註音版】慈悲道場懺法

慈悲道場懺法卷第一 慈悲道場懺法卷第二 慈悲道場懺法...

【註音版】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大乘百法明門論疏

大乘百法明門論疏卷上 大慈恩寺沙門大乘光撰 將欲造文...

觀所緣緣論釋直解

觀所緣緣論釋直解 陳那菩薩造論 三藏法師玄奘譯 護法...

佛遺教經論疏節要

佛遺教經論疏節要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晉水 沙門...

俱舍論頌疏論本

阿毘達磨俱舍論略釋記 正議大夫持節諸軍使晉洲刺史賈...

佛說瞿曇彌記果經

佛說瞿曇彌記果經 宋三藏法師慧簡譯 聞如是: 一時,...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序 朝議大夫直龍圖閣權江淮荊淛等路...

【註音版】顯無邊佛土功德經

顯無邊佛土功德經...

淨土全書

淨土全書序 蓋聞願生淨土者。必先淨其心。其心淨則其...

【註音版】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

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

受菩薩戒儀

受菩薩戒儀 南嶽沙門釋 惠思 撰 夫受大乘戒法。先教...

觀心論

觀心論(並序)(亦名煎乳論) 天台修禪寺沙門智者述 問曰...

佛說妙吉祥菩薩所問大乘法螺經

佛說妙吉祥菩薩所問大乘法螺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

浴佛儀軌

一、迎請太子佛像 法會開始前,先在大殿內擺設香湯盆...

【佛教詞典】死緣

(雜語)使人至死之現在助緣也。死因為過去之業因,死...

【佛教詞典】塵沙

(術語)如塵如沙,喻物之多也。行事鈔上一曰:法界塵...

家庭和諧的十個要點

一、當家庭的啦啦隊長(多鼓勵),不要當辦案的審判官...

遇到什麼災難,就這樣去發願

菩薩做些個什麼事呢?利益眾生。總的說一句,就是利益...

波離螢光增罪結,維摩大士頓除疑

根機利的,你用一些小法來跟他談,那也不對機,這就叫...

楞嚴法語

◎ 以我(虛雲老和尚)的愚見,最好能專讀一部《楞嚴經...

一個人若無喜怒哀樂,與草木何異

問: 一個人若無喜怒哀樂,無情,與草木何異? 妙境法...

大悲咒的妙用及相關修法

接下來主要是講第五大悲咒的妙用及修法,大悲咒的妙用...

有人障礙我們念佛,還應該順從嗎

問: 請問法師,如果有人障礙我們念佛,還應該順從嗎...

為何放不下?因為還沒看到人生真相

你能夠真實的覺悟,你才能夠真實的放下! 今天我們講到...

灌浴如來淨自心

為了紀念本師的誕生,在四月初八這一天,佛教寺院會舉...

打坐能治膽結石嗎

問: 我現在誦經與打坐同修,自打坐後我的膽結石病不...

「住在外境」對你是不利的,「迴光返照」才是大功德

我們的顛倒是怎麼產生的呢?「自心取自心」,第一個「...

人生可以隨時開始

一個部落首領的兒子在父親去世後承擔起了領導部落的任...

【視頻】《八十八佛大懺悔文》承天禪寺唱誦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承天禪寺唱誦

【視頻】梵網六十二見經(男聲念誦)

梵網六十二見經(男聲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