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乘起信論裂網疏

靈峰蕅益沙門智旭述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乘起信論裂網疏卷第三

靈峰蕅益沙門智旭述

二釋不覺義二。初總明不覺依覺故無實。二別示不覺虛妄相。今初。

不覺義者。謂從無始來。不如實知真法一故。不覺心起而有妄念。然彼妄念。自無實相。不離(真如)本覺 此心前際決不可得。故云從無始來。真如但有性德隨緣之能。未有修德照性之智。故云不如實知。雖有八識。及諸心所。體及相見。四分差別。但如幻事體即真如。故云真法一故。只此不如實。知便是無始已來從未悟故。名為根本不覺。亦名無始住地無明種子。此種雖在第八識中。不與第八現行相應。所以下文。名為不相應無明也。由此無明種子。令前七識心。非起似起。由八識心起現行故。便有遍行別境等諸心所法相應俱起。故云有妄念也。然此心王心所若種若現。並是無始法爾成就。並攬真如全體為體。別無自體。故云自無實相。不離本覺。此本覺字。即指真如。不指賴耶識中無漏種子。蓋真如雖遍為迷悟依。非覺非不覺。而不覺違於真如。故但得雲無實。覺則順於真如。真如本無不覺。故或有時。即呼本覺為真如。或復有時。即呼真如為本覺也。問。即謂妄念不離無漏種子。亦何不可。答。約真如門。理實無礙約生滅門。則無漏種。不生有漏現行故也。況無漏種。亦非真如之外。別有實法。但此真如理性。雖無始來從未曾悟。法爾有此應正了知之理。即目此法爾應正了知道理。名為無漏種子。今無明但是不了真如而起。非謂應正了知道理之上。反能生於不正了知也。

猶如迷人。依方故迷。迷無自相。不離於方 東西定方。以喻真如。如其定方而正了知。以喻覺義。迷東為西。以喻不覺妄念。方非迷悟。為迷悟依。悟方之時。方外別無悟相可得。以喻如外無智。迷方之時。方外別無迷相可得。以喻真如之外。別無妄念。是故妄念自無實相也。問。若言東西有定方者。何故大智度論破雲。若以日出處為東。則俱盧洲日。於此處沒。復名為西。勝神洲日。於此處午。復名為南。牛貨洲日。於此處成半夜。復名為北。今言定方。如何可通。答。大凡譬喻。皆就目前人所共知。以易例難。以淺況深而已。如滿月喻面。豈可求其眉鼻。雪山喻象。豈可責其尾牙。然即汝所引。益顯妙義。若就此洲。則東西有定。定方之外。無別知相。可喻如外無智。若約四洲。則東西無定。各隨眾生所知立名。所知之外。無別實方。可喻智外無如。若互奪則兩亡。故云。都無所得。離二取相。若雙照則宛爾。故云。唯有如如。及如如智也。問。譬如迷方。須人指示。眾生無始已來。從未曾悟。則最先一佛。仗誰指示。答。約真如門。尚無成佛與不成佛。何有先後。約生滅門。則譬如曠野迷方。無人可問。但當諦觀日影去來之相。便識東西。眾生亦爾。若能諦觀生老病死之相。便能覺悟。故紫柏大師雲。最先一佛。以苦諦為師也。

眾生亦爾。依於(真如)覺(性)故。而有不覺。妄念迷生。然彼不覺。自無實相。不離(真如)本覺。復待不覺。以說真覺。不覺既無。真覺亦遣 此以法合喻也。覺及本覺。即合方字。仍指真如言之。復待不覺以說真覺。謂猶迷方而說悟方。此真覺字。即指究竟始覺言之。始覺合本。無複本始之異。本覺即真。無復理智之分。故云真覺亦遣也。初總明不覺依覺故無實竟。

二別示不覺虛妄相

復次依放逸故而有不覺。生三種相。不相捨離。一無明業相。以依不覺。心動為業。覺則不動。動則有苦。果不離因故。二能見相。以依心動。能見境界。不動則無見。三境界相。以依能見。妄境相現。離見則無境 釋此為二。一約無始無明釋。二約現前觀照釋。一約無始釋者。眾生無始已來。法爾有八種識。即法爾有諸心所與之相應。此心心所。並是真如不變隨緣所成。以真如從無始來盡未來際。決無不隨緣時。設不隨染淨緣造十法界。何以顯其不變之德但無始來。從未悟故。未有淨緣。秖隨染緣。名為放逸。此放逸者。即是八種大隨煩惱之一。於染淨品不能防修。縱蕩為性。增惡損善所依為業。故云依放逸故而有不覺也。不覺。即六七兩識相應之俱住法癡。由其不能如實了知真法一故。遂使真故相無別之心王心所。幻成俗故相有別之各各四分。以內二分體。名為業相。以外二分用。名能見相及境界相。心王心所不起則已。起則法爾有此四分。同時俱起。不可分析別異。故云不相捨離也。一無明業相者。果報心心所體。依無明不覺而動。動即名業也。蓋第八識體。純是異熟無記報法。第七雖名有覆無記。與前六識一分無記報法。及彼相應報得心所。皆名為異熟生。此報法體。皆名為心。以依無明不覺而動。名之為業。心即證自證分。業即自證分也。覺則契會真如。故不動。不覺而動。則當體便是果報苦法。由動為因。顯心苦果。故唯識論以第三自證分為能量。第四證自證分為量果。如鏡面鏡背。兩不相離。故云果不離因也。二能見相。即心王心所現行起時。必有見分。能見於境。唯不動則無見耳。動即有見。非先動而後見也。三境界相。即心王心所現行起時。必有相分為所緣境。唯離見則無境耳。見即有境。非先見而後境也。夫唯不覺。故舉真如全體。而為心心所之各各三相。若能覺知三相無相。唯一真如。則一切心心所之業相。即真如體。一切能見。即真如相。一切境界。即真如用。故前文雲。若有眾生。能觀一切妄念無相。則為證得如來智慧也。二約現前觀照釋者。若觀一切妄念無相。則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即名為不放逸。即名為覺。所謂具縛凡夫。能知如來秘密之藏。雖是肉眼。即名佛眼。並無三相六相。可以當情。苟一念放逸。失於觀照。便有不覺。便令三相及下六相。紛然頓現也。除卻現前一念無明所現九相。豈別有無始無明所生九相哉。

以有虛妄境界緣故。復生六種相 境界唯是自心心所相分。故名虛妄。所謂依他起性。如幻事也。以此為所緣緣及增上緣。復生六相。能生既是虛妄。則所生相。豈有實哉。然前三相。通於八識及諸心所。以心心所。定各有四分故。此下六相。則有局有通也。

一智相。謂緣境界。生愛非愛心 智相。即別境中之慧心所也。此相唯與前七相應。第七但緣第八見分。計為實我實法。生於愛心。愛即根本煩惱中之貪也。第六遍緣三界一切境界。遍起愛非愛心。愛即是貪。非愛即瞋。前五各緣現在一塵境界。各起愛非愛心。然此智相。亦全攬真如為體。與前覺義。毫無差別。若能了達智無智。相即為證得如來智慧矣。

二相續相。謂依於智。苦樂覺念相應不斷 相續有二義。一約心所。即受與念定。苦樂覺。是受。由念故不忘。由定故專注也。二約心王。即等無間意根。由智及念。助彼心王相續而起。假立前念已滅心王。名為意根。然第八第七。從無始來。法爾相續。不依於智。前六相續。並依智起。故云相應不斷也。只此相續。實無體性。譬如一星之火。旋之成輪。火念念滅。不從此方轉至餘方。由其相似相續。妄覩為輪。心性亦爾念念寂滅。無相續義。迷情以為似常似一。名相續相。若能諦觀相續無相。即為證得如來智慧也。

三執著相謂依苦樂覺念相續。而生執著 執著。即別境中勝解心所。及貪瞋慢等任運諸煩惱也。大凡一剎那心。生已即滅。無執著義。由其前後相似相續。乃有執著功能。此相唯是第六識有。以七八兩識及前五識。唯緣現在一剎那境。無執著故。然如實觀之。能執著者。即第六識見分。所執著者即第六識相分。見分剎那不住。何能執著。相分亦復剎那不住。何可執著。若能了知執著無相。即為證得如來智慧也。

四執名等相。謂依執著分別名等諸安立相 此即四不定中尋伺心所。及根本中五見等煩惱也。亦唯在第六識。然能執者。亦即見分。剎那生滅。無能執義。所執者。即若名若義自性差別。名中無義。義中無名。名義自性。了不可得。名義差別。了不可得。隨心生滅。何可執著。若能了知執名等。相即是無相。即為證得如來智慧也。

五起業相。謂依執名等。起於種種諸差別業 能起業者。即第六識相應之思。所起之業。通前五識。言差別者。或起惡業。或起善業。或禪定業。即是三界諸有漏業。乃至出世無漏業。菩薩利他業。皆名起業相也。然此業性。即是身表語表及與無表。且身表者。既非形量。亦非動作。亦非動因。但是假名。非實有體。次語表者。一剎那聲。無詮表義。多念相續。似有詮表。便無實體。表業既無實性。無表又豈有實。若能了知業相無相。即為證得如來智慧也。

六業系苦相。謂依業受苦。不得自在 既造三界有漏諸業。則為三界業之所繫。引業所招異熟總報。滿業所招增上別報。通名果報五蘊。樂是壞苦。苦是苦苦。不苦不樂是行苦。無常無我。所以皆不自在。乃至無漏及利他業。所感變易生死。亦名為苦。亦不自在也。然此果報五蘊。色無自性。受想行識亦無自性。既無自性。體即真如。既即真如。便具無邊德相業用。是則只此業系苦相。便是不可思議大乘。若能觀此苦相無相。即為證得如來智慧也。奈何無明不覺。復依此身心而幻成業相等三相及與六相。輪迴是中自取流轉也哉。

是故當知一切染法。悉無有相。皆因無明而生起故 此正結明三相六相。皆無實也。依於覺故而有無明。無明已自無實相矣。況依無明所生染法。豈有實哉。言染相者。智等四相是染惑。五起業相。是染業。此二並是染因。業系苦相。並苦果上所起三相。即是界內界外依正。為染果也。若因若果。皆因無明生起。譬如一瞖在目。空華亂舞。瞖病若除。華元非有。無明不起。則苦即法身。惑即般若。業即解脫。何一非大乘耶。二依義各釋竟。

三總辨同異二。初標二釋。今初。

復次覺與不覺。有二種相。一同相。二異相 前明阿賴耶識有二種義。所謂覺與不覺。今故約此辨同異也。真如不變隨緣。既舉體而為阿賴耶識。即舉體而為覺與不覺。覺與不覺隨緣不變。既舉體依於阿賴耶識。即舉體便是真如。今約隨緣不變。生滅即真如故。名為同相。約不變隨緣。真如即生滅故。名為異相。故上文雲。二門展轉不相離也。

二釋二。初釋同相。二釋異相。今初。

言同相者。如種種瓦器。皆同土相。如是無漏無明種種幻用。皆同真相 無漏。即指覺義。無明。即不覺義。種種幻用。雙指依無漏智所起不思議用。及依無明所起三相六相也。皆同真相者。並是真如下變隨緣所成。是故隨緣不變。一一無非全體真如。如土作瓦器。無一器而非全體是土也。

是故佛說一切眾生。無始已來。常入涅槃。菩提非可修相。非可生相。畢竟無得。無有色相而可得見。見色相者。當知皆是隨染幻用。非是智色不空之相。以智相不可得故。廣如彼說 此引經以證真如同相也。無始已來常入涅槃者。即唯識論所謂自性清淨涅槃。一切有情平等共有也。菩提非可修相非可生相者。即大佛頂經所謂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云何於中有是非是也。無有色相而可得見者。即前文所謂亦無不空相。以非妄念心所行故。唯離念者之所證故也。見色相者以下。釋疑難也。難曰。若約同相。定無色相可見者。如何見有色相可見。亦見如來種種色相釋曰。當知皆約生滅門中。隨染幻用。見有差別色相。非謂真如門中智色不空之相。亦可見也。以智相同於真如。雖實不空。亦無不空相可得故。廣如彼契經中佛所說也。初釋同相竟。

二釋異相

言異相者。如種種瓦器。各各不同。此亦如是。無漏無明種種幻用。相差別故 不唯無漏覺相。與有漏無明。其相各別。即就無漏法中。四智菩提。三身。四土。乃至十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種種幻用。相各差別。又就有漏法中。心王。心所。相見自證。現行種子。及諸分段變易因果種種幻用。相各差別。然此幻用差別無性。常異而同。即此無性真如無差別故。遍攝一切差別之法皆入一法。即此一法所攝一切差別之法。隨拈一法。亦復還攝一切諸法。故得重重無盡。無盡重重。並由此同異二相而顯示也。初正釋心生滅竟。

二明生滅因緣二。初明迷染因緣。二明悟淨因緣初中二。初總明依心故轉。二別釋意及意識。今初。

復次生滅因緣者。謂諸眾生。依心。意意。識轉 生滅雖無自性。全體真如。而真如不變隨緣。舉體成生滅時。於生滅中。須論因緣。方免邪因及無因過。此則第八與前七識。互為因果。唯識理成也。眾生者。五蘊和合之假名也。心者。第八識也。意者。第七識也。意識者。第六識並前五識也。第八為根本依。第七方轉。第七為染淨依。第六方轉。第六為分別依。前五方轉。故云依心意及意識轉也。

二別釋意及意識二。初釋意。二釋意識。今初。

此義云何。以依阿賴耶識。有無明不覺起。能見。能現。能取境界。分別相續。說名為意 謂阿賴耶識中。法爾有第七識種子。及有根本無明種子。由無始來。第七與第八識恆俱轉故。第七識與恆行不共無明。定相應故。於一真如無相體上。令心心所。分體分用。分見分相。起諸取著。相似相續。皆以第七識為染污依故說此第七識名為意也。意者。依義。依第七識。方令第八受賴耶名及異熟名。方令前六成有漏義。故名染依。若第七識之人我執斷。則第八識捨賴耶名。第六生空智果恆得現前。前五不起諸有漏業。若第七識之法我執斷。則第八識捨異熟名。轉為大圓鏡智相應心品。自亦平等性智恆共相應。第六法空智果恆得現前。前五轉為成事智品。故又名淨依也。如釋摩訶衍論。引顯了契經雲。種種心識。雖有無量。唯末那轉。無有餘法。所以者何。是末那識。具足十一義。無所不作故。此之謂也。

此意復有五種異名。一名業識謂無明力。不覺心動 由第七識。恆與法癡相應。不如實知真法一故。令自與第八。無始恆轉。令前六識。依之得轉。心實無動。由不覺故。謂之為動。動即是現行轉。現行之體。即自證分。名為業相。是則一切心王心所業相皆依第七無明而起。名為依他起性。故直名此第七為業識也。若觀動心即不生滅。即得入真如門。

二名轉識。謂依動心。能見境相 由第七識恆行不共無明。不如實知真法一故。令諸心王心所。法爾各有能見境相。名為見分。故直名此第七為轉識也。若觀一切境界無是見者。則見無見相。即得入真如門。

三名現識。謂現一切諸境界相。猶如明鏡。現眾色像。現識亦爾。如其五境。對至即現。無有前後。不由功力 由第七識不共無明。不如實知真法一故。令心心所起現行時。法爾各有所現境界。名為相分。諸心心所之體。猶如明鏡。見分如光。相分如所現像。若非第七執藏之力。則第八何由幻現三界三類性境。若非第七為第六不共親依。則第六何由遍現一切假實諸法。若非第七為前五染淨共依。則前五何由如其五境。對至即現。無有前後。不由功力。故直名此第七為現識也。若觀一切境界無非見者。則境無境相。即得入真如門。

四名智識。謂分別染淨諸差別法 由第七識不共無明。不如實知真法一故。令心心所現行轉時。幻成見相二分。復由第七人我法我二見力故。自既妄執第八見分以為實我實法。成染分別。復為第六識之不共親依。為前五識之染淨依。令前六識。分別染淨諸差別法。故直名此第七為智識也。若觀分別及所分別皆無自性。則智無智相。即得入真如門。

五名相續識。謂恆作意相應不斷。任持過去善惡等業。令不失壞。成熟現未苦樂等報。使無違越。已曾經事。忽然憶念。未曾經事。妄生分別 由第七識不共無明。不如實知真法一故。於真常中。妄見生滅。又不能知剎那不住。當體寂滅。於生滅中。妄見相續。是故念念內執第八為自我法。令其受熏持種。招異熟果。念念為外六轉識依。令其憶念過去。分別未來。若非第七俱生法執為前六依。則第八識便不受前七熏。持有漏種以無能熏之前七。即無所熏之第八故。第六識亦不憶念過去。分別未來。以無所依之七八。即無能依之第六故。故直名此第七為相續識也。如釋論中。引法門契經雲。第七識有殊勝力故。或時造作持藏之用。或時造作分別之依。此之謂也。若觀心性剎那不住。當體寂滅。則相續無相續相。即得入真如門。

是故三界一切。皆以(八識)心為自性。離(八識)心則無六塵境界。何以故。一切諸法。以(第八)心為主。從(第七)妄念起。凡(八識)所分別。皆分別(八識)自心(所變相分)心不見心。無相可得。是故當知。一切世間境界之相。皆依眾生無明妄念而得建立。如鏡中像。無體可得。唯從虛妄分別心轉。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故 此承上文。止由第七不共無明。不如實知真法一故。內緣第八。起二我執。外為六依。令起妄念。故有世間一切依正等法。此一切法。皆是八種識心所變。即以八識心為自性。若離能變之八種識心。何有所變六塵境界可得。是則一切諸法。悉皆不離第八本識。故云以心為主。皆從第七無明幻現。故云從妄念起也。第八分別三類性境。還是第八所變相分。第七分別。虛妄我法。還是第七所變相分。第六分別一切諸法。還是第六所變相分。前五分別五塵性境。還是前五所變相分。故云凡所分別皆分別自心也。譬如有人。大張其眼。求覓已眼。終不能見。心亦如是。故云心不見心也。然眼不自見。猶有他人能見其眼。心不見心。必無他人能見其心。故云無相可得也。問。若無他人能見心者。云何說有他心智通。答。由起妄念。妄有緣影。遂令他心智者。托此為質。變相而緣。名了他心。其實緣影。即是所變相分之影。非是心體。亦非見分。心體及心見分。並無形相。決不可見。故如來雲。我以佛眼。猶不能見眾生之心。云何癡人。說有心相可得也。問。第七緣第八之見分。執為實我實法。是名以心緣心。豈非心見心耶。答。第七設能見第八者。應名現量。何名非量。故知一切心心所之見分。皆無形相可得。決定不可見也。夫能變之心。尚自無相可見。則所變境界。又豈有實。是故當知。一切世間境界之相。皆依眾生無明妄念而得建立。謂依第七不共無明。不如實知真法一故。令心心所。轉成四分。則此世間一切境界。不過皆是自心心所相分。心心所體如鏡相分如鏡中像。像不離鏡。別無自體可得。唯從虛妄分別心轉。除卻諸心心所生滅之外。何甞有法自生滅耶。初釋意竟。

二釋意識

言意識者。謂一切凡夫。依相續識。執我我所。種種妄取六塵境界。亦名分離識。亦名分別事識。以依見愛等熏而增長故 前六種識。總名了別境識。今舉第六。攝前五也。但言一切凡夫者。且約迷染因緣言也。依相續識者。以第七識為染淨依。第七恆與第八俱轉。無始不斷。故名相續識也。執我我所者。第七但有俱生我執。第六依之。遍起分別俱生我及我所執也。種種妄取六塵境界者。第六或與前五俱起。名為同時意識。則取現在色聲香味觸之境界。名為五塵。或唯自起。名為獨頭意識。則取過現未來一切境界。若於夢中。則取夢中所現境界。若入禪定。則取四禪四空所有境界。皆名為法塵也。亦名分離識者。眼識但緣自所變色。乃至身識但緣自所變觸。意識雖能遍緣。而不能知諸塵無性。唯是自心。故名分離識也。亦名分別事識者。六塵妄境。名之為事。不知無性之理。故名分別事識也。以依見愛等熏而增長故者。愛。即六識相應種種鈍使。見。即第六相應種種利使。現行熏成種子。種子復起現行。故增長也。初明迷染因緣竟。

二明悟淨因緣二。初總明悟有淺深。二詳釋淺深差別。今初。

無始無明熏所起識。非諸凡夫二乘智慧之所能知。解行地菩薩。始學觀察。法身菩薩能少分知。至究竟地。猶未知盡。唯有如來。能總明瞭 無始無明。即第七識俱生法癡。名為根本住地無明。由此無明。不如實知真法一故。所以眾生從無始來。真如不變隨緣。法爾有八種識。第七為能執。第八為所執。第八為所熏。前七為能熏。前七為能依。第八為所依。凡夫世智。固不能知。二乘真智。亦所不達。以如來為鈍根人。但說蘊處界法。破其我執。未曾明言七八二種識故。解行地菩薩。即信成就發心之後。便名為解行地。唯識所謂資糧加行二種位也。秉大乘教。修行修心滿十千劫。方得發心。入解行地。方於藏識境界。能學觀察。所謂尋思名。尋思義。尋思名義自性。尋思名義差別。皆是假有實無。唯識所現。故云。大乘菩薩。恆觀意言為境也。法身菩薩能少分知者。謂通達位。真見道故。從此分分斷障。分分證真如也。至究竟地。猶末知盡者。謂十地滿足。猶有極微細所知愚也。唯有如來能總明瞭者。謂窮盡心識本源。通達心識性相。無餘惑也。此中談理唯實。明位兼權者。為收一切機故。若論一乘實教。則初心便觀如來藏性不變隨緣。能知八識之相差別建立。又觀如來藏性隨緣不變。能知八識之性唯一真如。則有名字證得如來智慧。乃至究竟證得如來智慧。具如前文所明也。

二詳釋淺深差別三。初總明義深。二別示次第。三結示二障。今初。

此義云何。以其心性本來清淨。無明力故。染心相現。雖有染心。而常明潔。無有改變。復以本性無分別故。雖復遍生一切境界。而無變易 心性。通指八識心王及諸心所之性。即是真如不變性也。無明。即指第七識相應之微細法癡。不如實知真法一也。染心相現。通指八識心王及諸心所。皆有四分依他相起也。而常明潔無有改變者。心王心所各各四分。既皆全攬真如為體。真如隨緣不變。故常明潔。如金作諸器。諸器皆金也。復以本性無分別故等者。偏指心王心所所變相分。亦以心性為體。全體心性。曾無變易。決無心外之境界也。

以不覺一法界故。不相應無明分別起。生諸染心 不相應無明者。正指第八識中無明種子。不與第八識現行相應也。此明雖由無始已來無明力故。法爾有此八識及諸心所各各四分。乃至一切境界。然此諸法。原無改變。原無變易。仍是一真法界。若能念念觀察動心即不生滅。即得入真如門。即為證得如來智慧。特以偶爾失照。不覺一法界故。則第八識中無明種子。即與前七相應。而現行分別遂起。復生諸染心也。

如是之義。甚深難測。唯佛能知。非餘所了 謂第八識中無明種子。只須一念不覺。便起現行而生染心。此雖等覺菩薩。未轉異熟識為無垢識尚未能盡其源。唯佛位中。既與大圓鏡智相應。方能通達其性相之邊底也。初總明義深竟。

二別示次第二。初正釋悟淨次第。二轉釋相應不相應義。初中二。初明離染心次第。二明離不覺次第。今初。

此(不覺)所生染心。有六種別。一執相應染。聲聞。緣覺。及信相應地諸菩薩。能遠離 執相應染。謂我執相應之見思惑也。聲聞初果。緣覺有學。信成就發心菩薩。皆能頓斷見惑。漸斷思惑。故云能遠離也。

二不斷相應染。信地菩薩勤修力。能少分離。至淨心地。永盡無餘 不斷相應染者。謂第六識相應之分別法執。二乘法中所不斷也。信地菩薩。即學唯心識觀。正伏此執。故至歡喜地中。永盡無餘。

三分別智相應染。從具戒地。乃至具慧地。能少分離。至無相行地。方得永盡 分別智相應染者。謂第六識相應之俱生法執。雖是任運所起。以其不如實知真法一故。仍名分別智也。二離垢地。名具戒。六現前地。名具慧。分分漸斷名少分離。七遠行地。名無相行。法空智果恆得現前。是故此染方得永盡。

四現色不相應染。此色自在地之所除滅 此由無始已來。妄執依正不同。所有習氣。熏在第八識中。雖不與現行轉識相應俱起。而此習氣種子力故。未能任運現相及土。名為現色不相應染。若入第八色自在地。則此習氣永除。故能依中現正。正中現依也。

五見心不相應染。此心自在地之所除滅 此由無始已來。妄執自心他心不同。所有習氣。熏在第八識中。雖不與現行轉識相應俱起。而此習氣種子力故。未能自他互作。名為見心不相應染。若入第九心自在地。則此習氣永除。故能自身入定他身起。他身入定自身起。一身入定多身起。多身入定一身起。乃至具足四辯。一音普答一切眾生各別諸問難也。

六根本業不相應染。此從菩薩究竟地。入如來地之所除滅 此由無始第七識之法見法愛法慢。妄執第八以為自內實法。所有習氣熏在第八識中。雖以第六法空智果恆現在前之力。不與第七現行相應俱起。而此習氣種子力故。未捨異熟識名。未證一切如來究竟平等不二法身。故須從菩薩究竟地。入於金剛喻定。除滅此種。乃入如來地也。初明離染心次第竟。

二明離不覺次第

不覺一法界者。始從信地觀察地。行至淨心地。能少分離。入如來地。方得永盡 不覺一法界者。即所謂無始無明住地根本惑也。恆與第七識相應。亦有時與第六識相應。皆所謂法癡也。由此無明。方生一切染心。前已明所生染心。離有次第。故今更明離此不覺之次第也。二乘不聞此不覺名。何況知斷。故不復論。大乘始從信地。即能觀察學斷。故亦名觀察地。雖復學斷。但能漸伏。猶未能離。良以有漏聞思修慧。未能破壞彼種子故。行至初歡喜地。離第六識分別法癡。自後漸離俱生法癡。直至入如來地。方得永盡第七識中俱生法癡。以是恆行不共無明。極微細故。直至金剛喻定現在前時。乃與根本業不相應染一時俱滅也。當知漸教菩薩。但知次第離染。故須至淨心地。方能少分離此無明。若頓教菩薩。從初即學觀察無明無性。不須別別除染。而能生之無明。既得分分伏離。則所生之染法。亦自分分除滅所以初發心便名為淨心地。不唯永斷第二不斷相應染。乃至亦能除彼第四第五二種不相應染。遂能示現八相成道。得色自在。得心自在也。問。前雲依不覺故。生三種相及六種相。此雲以不覺故。生六種染。染之與相。為同為異。又生相時。即生染否。除染時。即除相否。答。所言相者。是所遍計之形相。體即依他通惑業苦。所言染者。是能遍計之種現。從依他起。唯指於惑。染如捏目。相如亂華。但應除染。不須除相。又一一相。皆能起於六染。一一染。皆能成於九相。故決不可指何染即何相也。若約染除相必隨除。粗分別者。一執相應染。即界內見思。三乘離見惑時。即除界內執名等相。及起有漏業相。聖必不造後有業故。二乘思惑盡時。即除界內智及相續執取三相。二乘入涅槃時。即除界內業系苦相。及依苦蘊所起業等三相菩薩有二。一者智增上。捨分段生。生方便土所除諸相。與二乘同。二者悲增上。扶習潤生。不除界內智相及相續相。但除界內之執著相。仍用故業種子受生。故亦不除業系苦相。及與業等三相。但決不造新業。故無起有漏業相也。二不斷相應染。即界外見惑。盡此惑已。分證法身。唯除界外第四執名等相。三分別智相應染。即界外現行思惑。盡此惑已。證無相地。除界外執著。及起無漏有功用業之相。然不除無功用業相也。四現色不相應染。即相分戲論習氣。除此習已。得色自在。能現諸色。非除境界相也。五見心不相應染。即見分戲論習氣。除此習已。得心自在。能現諸心。非除能見相也。六根本業不相應染。即異熟無記果報習氣。除此習已。一切妄相無不除盡。證諸如來平等法身。無有彼此差別色相可得。故云。一人成佛時。法界皆為一佛之依正。譬如一室千燈。光光各遍。不可分別。而無障礙。亦無雜也。又除染及不覺已。方能顯出真如相用。謂諸如來法報合身。恆自受用廣大法樂。即是究竟業相。本後二智照一切法。即究竟能見相。大圓鏡智相應淨識。變為無漏純淨佛土。周圓無際。眾寶莊嚴。自受用身。常依而住。如淨土量。身量亦爾。諸根相好。一一無邊。即究竟境界相。四智心品。無差而差。即究竟智相。盡未來際。不異不滅。即究竟相續相。大慈大悲。攝取眾生。恆無厭倦。即究竟執著相。於無名相法中。施設種種希有名句文身。令諸眾生得四悉益。即究竟執名等相。恆現三輪不思議化。即究竟起業相。同流九界。遊戲地獄。即究竟業系苦相。又如來固能圓證究竟九相。發心已上。亦即分證九相。於修慧中。亦有相似九相。于思慧中。亦有觀行九相。於聞慧中。亦有名字九相。一切眾生。但有理即九相也。九相平等。無非法界。即真如體大。前之三相。即真如相大。後之六相。即真如用大。真如無分劑故。無分別故。於此諸相之中。隨拈一相。無不還具體相用三大義。可以意知。不可言盡。而皆不離眾生現前介爾之心。故依此心。顯示摩訶衍也。初正釋悟淨次第竟。

二轉釋相應不相應義。

相應義者。心分別異。染淨分別異。知相緣相同 心分別。謂前七心王之體。染淨分別。謂相應心所之體。心王心所。皆以虛妄分別為自性故。言各異者。各起現行。各有自體也。知相同者。能緣之見分。和合似一也。緣相同者。所緣之相分。質影相似也。

不相應義者。即心不覺。常無別異。知相緣相不同 即心不覺常無別異者。心。謂第八心王見分。不覺謂染心種子。即是第八所緣相分。相見皆依自證分起。故云無別異也。知相不同者。第八現行見分。是能緣。故有知。染心種子不起現行。是不能緣。故無知也緣相不同者。第八見分。以三類性境為所緣。染心種子。則無所緣境也。二別示次第竟。

三結示二障

染心者。是煩惱障。能障真如根本智故 此總結六種染心。皆名煩惱障也。我執相應種種諸惑。皆名界內見思煩惱。能障我空真如。法執相應種種諸惑。但除法癡一種。皆名界外見思煩惱。能障法空真如。唯根本智。能證真如。既障真如。即障根本智也。

無明者。是所知障。能障世間業自在智故 唯取法癡一種。名曰無明。由此法癡。於世間業不得自在。名為障彼智也。

此義云何。以依染心。執著無量能取所取虛妄境界。違一切法平等之性 此釋染心所以能障根本智也。一切法平等之性。即是真如本無能所。

一切法性。平等寂滅。無有生相。無明不覺。妄與覺違。是故於一切世間種種境界差別業用。皆悉不能如實而知 此釋無明所以能障自在智也。唯如實知。方得自在故。二明生滅因緣竟。

三辨生滅之相二。初正分別。二問答釋疑。今初。

復次分別心生滅相者。有二種別。一粗。謂相應心。二細。謂不相應心 與心相應而起。名相應心。即心心所現行。楞伽所謂相生住滅也不與心相應起。名不相應心。即心心所種子。楞伽所謂流注生住滅也。

粗中之粗。凡夫智境 粗中之粗。即第一執相應染也。本是二乘及信地菩薩之所遠離。今言凡夫智境者。信地名為內凡。與二乘人同其智斷。未入大乘聖位故。

粗中之細。及細中之粗。菩薩智境。細中之細。是佛智境(藏中失此八字准梁本補) 粗中之細。即不斷相應染。分別智相應染。細中之粗。即現色不相應染。見心不相應染。菩薩。謂淨心地已上。細中之細。即根本業不相應染。唯有佛智。乃能照其源也。

此(粗細)二種相。皆由無明熏習力起。然依因。依緣。因是不覺。緣是妄境。因滅則緣滅。緣滅故相應心滅。因滅故不相應心滅 無明。單指法癡。除此皆屬染心攝故。不覺。即無明法癡也。緣滅則不起現行。故相應心滅。因滅則無複種子。故不相應心滅。成如來也。問。既雲因滅則緣滅。則未成佛時。無明未滅。境必未滅。境既未滅。則相應心亦不應滅。如何至無相地。便滅相應染已盡耶。答。無明有二。一與第七識俱者。佛地方盡。二與第六識俱者。又分為二。一是分別。淨心地除。二是俱生。無相地除。無明分滅。則境亦分滅。境分滅故。相應心亦分滅也。又此所謂相應心滅者。但是染心現行滅耳。若無漏現行。則佛果四智。皆有二十一法相應。不更滅也。所謂不相應心滅者。但是有漏種子滅耳。若無漏種。則恆為菴摩羅識所持。盡未來際。永不滅也。初正分別竟。

二問答釋疑

問。若心滅者。云何相續。若相續者。云何言滅 此正欲顯染心種現可滅。淨心種現不滅。故設問以發起之也。

答。實然。今言滅者。但心相滅。非心體滅 心相。即指染相。心體。即指染淨所依非染非淨之本體也。染亦依體。以違體故。但名為相。淨亦有相。所謂真如相大。以順體故。直名為體也。

如水因風。而有動相。以風滅故。動相即滅。非水體滅。若水滅者。動相應斷。以無所依(之水則)無能依(之動)故。以水體不滅動相相續 水。喻心體。風。喻無明。動。喻心相也。

眾生亦爾。以無明力。令其心動。無明滅故。動相即滅。非心體滅。若心滅者。則眾生斷。以無所依。無能依故 無明令其心動。猶如因風起波。則八識及諸心所。皆動相也。無明滅故。染動相滅。非心體滅。如風息波滅。水體不滅。則四智相應心品。皆如水也。若心滅則眾生斷者。如來名為無上眾生。若無所依之四智心體。則無能依之假名如來故。

以心體不滅。心動相續 梁雲。以體不滅。心得相續。唯癡滅故。心相隨滅。非心智滅。(文)是知但滅染相。名為不動。而四智心品。即是真如相大。恆起真如用大。仍可名為心動相續矣。然由了達無動而動所以動無動相。不同世諦境界作用。非一切眾生心意識所能思量也。初明染淨生滅竟。

大乘起信論裂網疏卷第三

大乘起信論裂網疏卷第四

靈峯蕅益沙門智旭述

二明染淨熏習四。初總標熏習義。二釋熏習染法。三釋熏習淨法。四結判斷與不斷。今初。

復次以四種法熏習力故。染淨法起。無有斷絕。一淨法。謂真如。二染因。謂無明。三妄心謂業識。四妄境。謂六塵 一淨法謂真如者。舉凡無漏種子現行。及心心所所依理性。併名真如。蓋理性固即真如。而無漏種現。順真如故。亦即名真如也。二染因謂無明者。唯指不共無明。謂恆行不共。即第七識相應之法癡。獨行不共。即第六識相應之迷理無明。或是分別。或是俱生。通為一切染法所依。故名為染因也。三妄心謂業識者。通指八識心體。及彼相應心所之體。依之能起見相二分。以有動轉。故名業也。四妄境謂六塵者。通指心心所之相分。總不出於六塵。即是所緣緣也。

熏習義者。如世衣服。非臭非香。隨以物熏。則有彼氣 衣服非臭非香。喻隨緣不變之性。本自非染非淨也。以臭物熏。則有臭氣。喻不變之性。隨於染緣。有染相也。以香物熏。則有香氣。喻不變之性。隨於淨緣。有淨用也。

真如淨法。性非是染。無明熏故。則有染相 性德真如。雖非染淨。以無染故。且名淨法。譬如未熏之衣。意指無覆無記識而言之。本是全體真如。故即名真如也。無明熏故有染相者。從所熏染種。起染法現行。具如前文所明三相六相等也。

無明染相。實無淨業。真如熏故。說有淨用 無明染相。通指無明所起心心所等。亦是真如舉體所成。性非染淨。特以既受染熏。譬如臭衣。故無淨業也。真如熏故者。是以修德無漏淨法而熏習之。如以香熏彼臭衣也。說有淨用者。譬如因除臭氣。方顯香之用也。夫有染相。必有染用。而染用流轉生死。過失深重。故不言之。夫有淨用。必有淨相。而淨相冥合淨體。非世所測。故不言之。初總標熏習義竟。

二釋熏習染法二。初正明熏義。二釋義差別。今初。

云何熏習染法不斷。所謂依真如故。而起無明。為諸染因。然此無明。即熏真如。既熏習已。生妄念心。此妄念心。復熏無明。以熏習故。不覺真法。以不覺故。妄境相現。以妄念心熏習力故。生於種種差別執著。造種種業。受身心等眾苦果報 眾生無始已來。法爾有八種識。此八種識及諸心所。真故相無別。其體即一法界。亦名真如。真如為迷悟依。由無始來從未悟故。第七識起迷理無明不如實知真法本一。故云依真如故而起無明。為諸染因也。若謂先有真如。方起無明。由有無明。方有阿賴耶識。由有阿賴耶識。方有前七轉識。則眾生有始。何異冥初生覺之外道耶。然此無明即熏真如者。謂一念無明現行。即熏於藏識中。成無明種。藏識體即真如。譬如動水之時。即動濕性。故云熏真如耳。此約識與真如非異言之。然水雖動。濕性不改乃是隨緣不變之體依於此義。唯識復言不熏真如。是約識與真如非一言之。正可互顯妙理。無違妨也。既熏習已生妄念心者。依生滅門。俗故相有別。則有八識及諸心所。體用四分。種現差別不同。然此差別。悉皆無性。由無明故。不達無性。生第六識相應之差別法執。名為妄念心也。此妄念心復熏無明者。第八識中。既本有無明種子。令第七識。念念起於迷理無明現行。而此第六識之法執妄念現行。熏於第八本識。自成妄念種子。又能助彼無明種子勢力。故即名為熏無明也。以熏習故不覺真法者。從於法癡。更起我癡等也。以不覺故妄境相現者。由我癡故。乃現三界分段生死六塵境也。以妄念心熏習力故。生於種種差別執著者。即界內界外見思諸惑也。造種種業者。有漏善惡不動業。無漏偏真等業也。受身心等眾苦果報者。分段變易二種生死也。然雖惑業苦三。循環不息。究其根原。止由無明迷真法界。而無明無體。不離真如本覺之性。如人眠夢。夢中受於無量輪迴。俄然睡醒。空無所得。若無醒時之心。安有夢心。若非研此夢心。何處別覓醒時之心也哉。

二釋義差別

妄境熏義。有二種別。一增長分別熏。二增長執取熏 妄境本唯心現。由不了故。還熏於心。一增長分別熏。即助界內界外見惑。二增長執取熏。唯助界內思惑。若助界內見思。令諸凡夫不出生死。若助界外見惑。令二乘人速求涅槃。

妄心熏義。亦二種別。一增長根本業識熏。令阿羅漢辟支佛一切菩薩受生滅苦。二增長分別事識熏。令諸凡夫受業系苦 界外見思。增長業識。受變易生死。名之為生滅苦。界內見思。增長事識。受分段生死。名之為業系苦。

無明熏義。亦二種別。一根本熏。成就業識義。二見愛熏。成就分別事識義 法癡名根本熏。我癡名見愛熏也。二釋熏習染法竟。

三釋熏習淨法二。初正明熏義。二釋義差別今初。

云何熏習淨法不斷。謂以真如熏於無明。以熏習因緣力故。令妄念心厭生死苦。求涅槃樂。以此妄心厭求因緣。復熏真如。以熏習故。則自信已身有真如法。本性清淨。知一切境界。唯心妄動。畢竟無有。以能如是如實知故。修遠離法。起於種種諸隨順行。無所分別。無所取著。經於無量阿僧祇劫。慣習力故。無明則滅。無明滅故。心相不起。心不起故。境界相滅。如是一切染因染緣。及以染果心相都滅。名得涅槃。成就種種自在業用 真如。指本識中無漏種子。及佛菩薩果中勝用。此二並順真如法性。故皆名真如也。種子內熏為因。諸佛菩薩外熏為緣。只此內因外緣。並不離於眾生現前介爾之心。以此心性。實無外故。以無始無漏種子。不離現前心性故。以十方諸佛菩薩。皆證眾生心性。不在眾生心性外故。言熏於無明者。一是諸佛菩薩外熏。熏第六識及前五識。令其見色。聞聲。嗅香。讀誦。身蒙光照。或手摩頭。或衣覆體。意識領受。以此現行熏成種子。二是無漏種子內熏。令其信受。不疑不謗也。令妄念心厭生死苦求涅槃樂者。即是起於有漏聞思修慧也。以此妄心厭求因緣復熏真如者。謂有漏聞思修慧。內則增長無漏種子勢力。外則感扣諸佛菩薩慈悲也。自信己身有真如法等者。信成就發心也。以能如是如實知故等者。解行發心也。無所分別等者。證發心也。無明滅故心相不起等者。證佛根本智也。成就種種差別業用者。證佛後得智也。

二釋義差別二。初釋妄熏義別。二釋真熏義別。今初。

妄心熏義有二種。一分別。事識熏。令一切凡夫二乘厭生死苦。隨已堪能。趣無上道。二意熏。令諸菩薩發心勇勐。速疾趣入無住涅槃 一分別事識熏者。謂或秉三乘共教。不知七八兩識。但以第六意識修生空觀。破見思惑而取涅槃。或秉大乘漸教。雖知七八兩識。但以見思重故。畏生死故。先依第六識修生空觀。次第乃修法空觀等。故云隨已堪能。然此外凡內凡菩薩。固是趣向菩提。即彼二乘。亦必從權入實。故總雲趣無上道也。二意熏者謂或是漸教菩薩。入淨心地。轉第七識。令與平等性智相應。任運流入大涅槃海。或是頓教菩薩。從初便觀動心即不生滅。即得入真如門。所謂能觀一切妄念無相。則為證得如來智慧。雖此能觀之心。仍是第六意識。而即以根本無明為所觀境。故名為意熏也。

二釋真熏義別三。初標。二釋。三結判。今初。

真心熏義。亦二種別。一體熏。二用熏 只此心性真如之體。佛與眾生。平等無二。雖本無二而一一佛。一一眾生。乃至一一微塵。各全攬真如為體。非是真如少分。雖一一佛。一一眾生。乃至一一微塵。並是真如全體。然非有多真如。此乃不可思議一心法門。譬如千燈共照。互遍互含。無雜無障礙也。故約佛言。則一切眾生。並是佛心內之眾生。以佛心竪窮橫遍更無外故。約眾生言。則一切諸佛。並是眾生心內之佛。以眾生心竪窮橫遍。更無外故。約我只今現在介爾心言。則一切佛。一切眾生。並是我心內之佛生。以現前介爾之心。竪窮橫遍。更無外故。是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也。所以阿賴耶中本具無漏種子。即我心真如之體。內因欲發。名為體熏。諸佛菩薩果上慈悲大用。即我心真如之用。外緣資助。名為用熏也(凡內外字。皆隨情說。並不在心外也)。

二釋二。初釋體熏。二釋用熏。初中二。初正釋。二釋疑。今初。

體熏者。所謂真如從無始來。具足一切無量無漏。亦具難思勝境界用。常無間斷熏眾生心。以此力故。令諸眾生厭生死苦。求涅槃樂。自信己身有真實法。發心修行 真如者。體大也無量無漏者。相大也。勝境界用者。用大也。眾生之心。全攬真如體大為體。故本具此相大用大也。如人迷方。方仍不動。如水成氷。氷之濕性如故。則融相潤用亦複本具。即此名為阿賴耶中無漏種子。譬如氷中融潤之性。不離於氷。而與氷違。所以無漏道起。則捨賴耶及異熟名也。

二釋疑二。初疑問。二答釋。今初。

問。若一切眾生。同有真如。等皆熏習。云何而有信不信者。從初發意乃至涅槃。前後不同。無量差別。如是一切。悉應齊等 問意有二。一者同有真如。則不應有信不信。二者等皆熏習。則應一時發意。一時修行。乃至一時涅槃。不應復有前後。尤不應有退與不退。三乘一乘。若漸若頓。無量差別也。

二答釋二。初直約無明煩惱厚薄釋。二更約因緣互相成辨釋。今初。

答。雖一切眾生。等有真如。然無始來。無明厚薄。自性差別。過恆河沙。我見愛等。纏縛煩惱。亦復如是。唯如來智之所能知。故令信等前後差別 無明厚。則信心難生。無明薄。則信心易發。煩惱厚。則難斷。煩惱薄。則易除。而無明煩惱。又各有界外界內之不同。故唯如來能盡知也。

二更約因緣互相成辨釋

又諸佛法。有因有緣。因緣具足。事乃成辨。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無人知。或雖有知而不施功。欲令出火。焚燒木者。無有是處。眾生亦爾。雖有真如體熏因力。若不遇佛諸菩薩等善知識緣。或雖遇緣。而不修勝行。不生智慧不斷煩惱。能得涅槃。無有是處 木中火性。譬賴耶中無漏種也若無人知。譬不遇善知識緣也。不施功譬不修勝行也。出火。譬生智慧也。燒木。譬斷煩惱。壞和合識也。法合可知。

又復雖有善知識緣。倘內無真實習因力。亦必不能厭生死苦。求涅槃樂 此如極濕之木。不能即鑽出火也。瑜伽依此。權立五性差別。以其無明煩惱尤厚。覆無漏種。雖有而竟似無故也。

要因緣具足。乃能如是。云何具足。謂自相續中。有熏習力。諸佛菩薩。慈悲攝護乃能厭生死苦。信有涅槃。種諸善根。修習成熟。以是復值諸佛菩薩。示教利喜。令修勝行。乃至成佛。入於涅槃 自相續中。謂全攬真如以為阿賴耶識。此識無始展轉傳來。依之建立假名眾生。雖念念滅。即念念生。恆轉如流。故名自相續也。有熏習力者。一無始本住種性熏。二積劫聞所成種熏。此二皆名為內因也。諸佛菩薩慈悲攝護者。一平等緣攝護。二差別緣攝護。此二皆名為外緣也。須知必要差別攝護。及聞所成種熏。方能展轉增其勝因勝緣。以至成佛入大涅槃耳。初釋體熏竟。

二釋用熏二。初略標。二各釋。今初。

用熏者。即是眾生外緣之力。有無量義。略說二種。一差別緣。二平等緣 真如無二。亦無不二。以無二故。一切生佛。唯一真如。以無不二故。一一生。一一佛。各皆全體真如。以無二故。即無能熏所熏。以無不二故。得論能熏所熏。又設唯無二。固無能熏所熏。設唯無不二。亦無能熏所熏。以生與佛一向二故。生不能感。佛不能應。今由不二而二。乃得論用熏也。又由無二即無不二。所以有差別緣。由無不二即是無二。所以有平等緣。又由有差別緣。故佛不能度無緣者。有平等緣。故佛度生終不休息也。

二各釋二。初釋差別緣。二釋平等緣。今初。

差別緣者。謂諸眾生從初發心乃至成佛。蒙佛菩薩等諸善知識。隨所應化而為現身。或為父母。或為妻子。或為眷屬。或為僕使。或為知友。或作冤家。或復示現天等形。或以四攝。或以六度。乃至一切菩薩提行緣。以大悲柔軟心。廣大福智藏。熏所應化一切眾生。令其見聞。乃至憶念如來等形。增長善根。此緣有二。一近緣。速得菩提故。二遠緣。久遠方得故。此二差別。復各二種。一增行緣。二入道緣 從初發心乃至成佛。即是無漏種現體熏。內因為能感也。隨所應化而為現身。即是果上真如用熏。外緣為能應也。或為父母。乃至天王等形。令其見也。或以四攝乃至菩提行緣。令其見且聞也。或作冤家者。如提婆達多等。餘皆可知。四攝。謂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六度。謂施。戒忍進禪慧。菩提行。謂四種三昧。三十七道品等。無量行門。大悲柔軟心者。同體大悲。視諸眾生。猶如自己。無粗獷也。廣大福智藏者。圓極修德。等真法性。恆作利益。無窮盡也。熏所應化令其見聞者。即是感應道交也。乃至憶念如來等形增長善根者。不唯見聞應化事法。能為增上勝緣。即如來及菩薩等所有形像。令人憶念瞻禮。並屬真如用熏。良以三身宛然。四德無減故也。速得菩提。名近緣。久遠方得。名遠緣。可見從初發心乃至成佛。並賴善知識緣也。從初發心。即賴此緣增行入道。乃至成佛。亦賴此緣增行入道。可見若欲增行入道。並賴善知識緣也。福德緣因。名增行緣。智慧了因。名入道緣。

二釋平等緣

平等緣者。謂一切諸佛及諸菩薩。以平等智慧。平等志願。普欲拔濟一切眾生。任運相續。常無斷絕。以此智願熏眾生故。令其憶念諸佛菩薩。或見或聞而作利益(令其)入淨三昧。隨所斷障。得無礙眼。於念念中。一切世界。平等現見無量諸佛及諸菩薩 平等智慧。即了達一切生佛唯一真如之智慧也。有此平等智慧。則必有平等志願。所謂無作四弘誓也。發僧那於始心。終大悲以赴難。所以任運無斷。熏眾生也。淨三昧。即是真如三昧。隨所斷障等者。如初地斷異生性障。能見百世界中諸佛菩薩。二地斷邪行障。能見千世界中諸佛菩薩。乃至地地轉增。具如華嚴十地品中所明也。二釋真熏義別中。初標。二釋竟。

三結判

此體用熏復有二別。一未相應二已相應。未相應者。謂凡夫二乘。初行菩薩。以依意意識熏。唯依信力修行。未得無分別心修行。未與真如體相應故。未得自在業修行。未與真如用相應故 凡夫。謂三乘外凡。二乘。謂有學無學。初行菩薩。謂內凡也。二乘不知有第七識。唯依第六修生空觀。名為依意識熏。菩薩已知有第七識。雖依第六修法空觀。即名依意及意識熏。然第七識。未能轉與平等性智相應。第六識。未能轉與法空無漏妙觀察智相應。雖得生空妙觀察智。未是大乘根本無分別智。以其未證法空所顯真如體故。既未證體。何能起後得無分別智。而成真如自在業用也哉。

已相應者。謂法身菩薩。得無分別心。與一切如來自體相應故。得自在業。與一切如來智用相應故。唯依法力。任運修行。熏習真如。滅無明故 法身菩薩。謂漸教初歡喜地。頓教初發心住也。所證真如。即是一切如來自體。無二體故。既已分證其體。即必分同其用。故華嚴雲。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清淨妙法身。湛然應一切也。此後並是無功用道。故云任運修行等。三釋熏習淨法竟。

四結判斷與不斷

復次染熏習。從無始來不斷。成佛乃斷。淨熏習。盡於未來。畢竟無斷以真如法熏習故。妄心則滅。法身顯現。用熏習起故無有斷 染至成佛乃斷。所謂無明無始而有終也。淨則畢竟無斷。所謂始覺有始而無終也。染淨皆依真如本覺。所謂本覺無始而無終也。譬如依方故迷。迷與方皆無始。依迷有悟。悟與方皆無終。方外別無迷悟。迷悟之外亦別無方。以不變之方。必隨迷悟兩緣。故真如即生滅。以迷悟兩緣。終不能令方改。故生滅即真如。然迷則違方而舉足咸非。悟則順方而去來如意。故須返迷歸悟也。問。唯識論雲。佛果更無能熏所熏。今雲用熏習起故無有斷。如何會通。答。今言妄心滅法身顯。即唯識佛無能熏所熏義也。唯識論言。所化有情為盡期故。窮未來際。四智心品無斷無盡。即今用熏習無斷義也。思之。初正釋生滅因緣相竟。

二顯示大乘體相用者。由前立義分雲。此心生滅因緣相。能顯示大乘體相用故。今釋此心生滅因緣相既畢。故須顯示此心大乘體相用也。文為二。初顯示體相。二顯示用。初中二。初正顯示。二釋疑。今初。

復次真如自體相者。一切凡夫。聲聞。緣覺。菩薩諸佛。無有增減。非前際生。非後際滅。常恆究竟 此先示大乘體也。一切凡夫。即六凡法界。並聲聞等。則成十法界也。一一凡夫。乃至一一諸佛。無不各具真如全體。而亦無二真如。在迷不減。在悟不增。前際無始。後際無終。故云常恆究竟也。

從無始來。本性具足一切功德。謂大智慧光明義。遍照法界義。如實了知義。本性清淨義。常樂我淨義。寂靜不變自在義。如是等過恆沙義。非同非異不思議佛法。無有斷絕。依此義故。名如來藏。亦名法身 此示大乘自體相也。一切眾生心。既本具真如體。即本具真如相。非俟成佛而後有之。故名真如自體相也。非同非異者。約翻染差別。故非同。約唯一真如。故非異也。依真如體。本具如此真實德相。故約凡夫日用不知。但名為如來藏。約諸佛出障圓明。轉名為法身也。初正顯示竟。

二釋疑

問。上說真如離一切相。云何今說具足一切諸功德相 上說真如離一切相。即指真如門中所說義也。

答。雖實具有一切功德。然無差別相。彼一切法。皆同一味。一真。離分別相。無二性故 同一味者。同無漏味也。同一真者。如如及如如智。即是一真法界也。離分別相者。非諸凡夫二乘權位菩薩所能測識也。無二性故者。唯是圓成實性所攝也。

以依業識等生滅相。而立彼一切差別之相。此云何立。以一切法。本來唯心。實無分別。以不覺故。分別心起。見有境界。名為無明(然而)心性本淨。無明不起(是故)即於真如。立大智慧光明義(也)若心生見境。則有不見之相(然而)心性無見。則無不見(是故)即於真如。立遍照法界義(也)若心有動。則非真了知。非本性清淨。非常樂我淨。非寂靜。是變異。不自在。由是具起過於恆沙虛妄雜染(然而)以心性無動故(是故)即立真實了知義。乃至過於恆沙清淨功德相義(也)若心有起。見有餘境可分別求。則於內法有所不足(然而)以無邊功德。即一心自性。不見有餘法而可更求。是故滿足過於恆沙非異非一不可思議之法。無有斷絕(由其本具如此德相)故說真如名如來藏(由其證此本具德相)亦復名為如來法身 因該果海。名如來藏。亦可名為理即法身。果徹因源。名為法身。亦可名為究竟如來藏也。初顯示體相竟。

二顯示用三。初正明用即真如。二廣明隨機見別。三結示真如妙用。今初。

復次真如用者。謂一切諸佛在因地時。發大慈悲。修行諸度四攝等行。觀物同已。普皆救脫。盡未來際。不限劫數。如實了知自他平等。而亦不取眾生之相。以如是大方便智。滅無始無明。證本法身。任運起於不思議業。種種自在差別作用。週遍法界。與真如等。而亦無有用相可得。何以故。一切如來。唯是法身第一義諦。無有世諦境界作用 一切諸佛在因地時者。即與我等同為凡夫時也。由信自心有真如法。便能發大慈悲四弘誓願。修行六度四攝等行。普救眾生。盡一切劫。即是修行觀門如實了知自他平等。而亦不取眾生之相。即是修行止門。止觀二門。修必並運。後修信中。是約自行之功。故先明止。今文為顯化他之用。故先明觀也。又此中觀物同已。即般若中發廣大心。普皆救脫。即般若中發第一心。了知自他平等。即般若中發愛攝心。亦名常心。而亦不取眾生之相。即般若中不顛倒心。只此四心念念相應。名為大方便智。故能證體而起用也。然此自在差別作用。在凡夫人所見。則名世諦。以其有分別故。在聖人心中所見。即唯第一義諦。以其無分別故。故曰。所言二諦。其實是一。譬如醉人。妄見屋轉。謂有轉屋及不轉屋。其實醉人所見轉屋。即是醒人所見不轉之屋。無二屋也。

二廣明隨機見別二。初約所依識以判二身。二約機所見以判粗細。今初。

但隨眾生見聞等故。而有種種作用不同。此用有二。一依分別事識。謂凡夫二乘心所見者。是名化身。此人不知轉識影現。見從外來。取色分限。然佛化身。無有限量 應有問曰。如來既無世諦境界作用。云何眾生見佛各各差別。乃至去來坐臥。示生涅槃等事。非世諦耶。故今釋曰。但隨眾生見聞等也。轉識影現者。八識現行轉時。於見分上。現佛身影為相分也。即彼凡夫二乘心之所見。並由共相識轉。所以現此影像。原不從心外來。但彼凡夫二乘。不知有藏識故。不知眾生心內諸佛所現之身。能與諸佛心內眾生而作本質。不知諸佛心內眾生所見佛身。即托眾生心內諸佛所現之身而自變為影像。故云見從外來。取色分限也。然彼雖妄計外來。其實原不在外。彼雖妄取分限。其實化身原無限量。以此化身。即真如用。則便即報即法。非離真如體相。得有真如用故。所以應持不見其頂。目連不窮其聲。乃至合土。范金。刻木。畫紙。所有佛像。咸悉三身宛然。四德無減。不可謬隨凡夫生盲。二乘眇目。謂非真佛。自墮曲見中也。

二依業識。謂諸菩薩從初發心。乃至菩薩究竟地。心所見者。名受用身。身有無量色。色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所住依果。亦具無量功德莊嚴。隨所應見。無量無邊。無際無斷。非於心外如是而見 即彼菩薩所見佛身。亦必由眼識見。意識觀察。但由知有藏識。全攬真如為體。本與如來非一非異。故隨所見。即知是托自心中佛之身以為本質。還於自心變影而緣。本質不在我心性外。影像不在能緣心外。故名依業識也。初發心。即頓教初發心住。以其分證真如。能見佛受用身。此受用身。稱法性故。所以有無量色。隨一一色。亦復稱法性故。所以有無量相。隨一一相。亦復稱法性故。所以有無量好。所住依果。即是實報無障礙土。亦復稱法性故。所以具無量功德莊嚴也。然此亦是托佛自受用身及土以為本質。自變相分為親所緣。是故名為他受用身及土。是故各隨菩薩心之份量。初地見百世界。二地見千世界等。種種不同。乃至菩薩究竟地。見之方盡。併名他受用身土也。譬如燈光。雖光光相入。而互為能照。互為所照。重重無盡。仍各無雜故也。思之思之。勿謂有本有影。便非具分唯識。非即事事無礙法界也。問。發心住前菩薩。所見云何。答。若在漸教。即同凡夫二乘所見。若在頓教。能同初住所見。但未能任運恆見耳。

此諸功德。皆因波羅蜜等無漏行熏。及不思議熏之所成就。具無邊喜樂功德相故。亦名報身 一一功德。雖皆性具。仍須稱性起修。修德圓滿。方獲成就。雖雲成就。而於性德亦無所加。但對修因。故名報果。在佛分中。即自受用報身。與法身合。無二無別。菩薩仗之為本質境。變影而見。即名他受用報身也。初約所依識以判二身竟。

二約機所見以判粗細

又凡夫等所見。是其粗用。隨六趣異。種種差別。無有無邊功德樂相。名為化身。初行菩薩。見中品用。以深信真如。得少分見。知如來身。無去無來。無有斷絕。唯心影現。不離真如。然此菩薩。猶未能離微細分別。以未入法身位故。淨心菩薩。見微細用。如是轉勝。乃至菩薩究竟地中。見之方盡。此微細用。是受用身。以有業識。見受用身。若離業識。則無可見。一切如來。皆是法身。無有彼此差別色相互相見故 凡夫等者。等取二乘。及漸教外凡也。初行菩薩者。漸教內凡。及頓教內外凡也。淨心菩薩者。頓教初發心住。漸教初歡喜地也。粗用名化身者。劣應身也。中品用者。帶劣勝應身。亦名報化合身也。微細用者。他受用報身也。皆是法報所現之影。不離法報。佛豈有粗細哉。粗細並在機耳。又粗用者。大乘止觀名為清淨分別性。中用細用。皆名清淨依他性。若離業識。則證清淨真實性故。各各週遍法界。無雜無礙。更無彼此差別色相之可得也。二廣明隨機見別竟。

三結示真如妙用

問。若佛法身。無有種種差別色相。云何能現種種諸色。答。以法身是色實體。故能現種種色。謂從本已來。色心無二。以色本性。即心自性。說名智身。以心本性。即色自性。說名法身。依於法身。一切如來所現色身。遍一切處。無有間斷。十方菩薩。隨所堪任。隨所願樂。見無量受用身。無量莊嚴土。各各差別。不相障礙。無有斷絕。此所現色身。一切眾生心意識不能思量。以是真如自在甚深用故 法身即是真如。真如即是一切法之實體。故即是色實體。既即是色實體。何難現種種色。況從本已來。色心無二。非俟成佛。方無二也。謂色即真如。故即非色非心。亦即能色能心。心即真如。故亦非心非色。亦即能心能色。是以色即是心。即可名為智身。則一切唯心。心即是色。即可名為法身。則一切唯色。依此非色非心而色而心之法身。是以如來所現色身。橫遍竪窮。名為自受用報。菩薩托之為本質境。各見差別。名為他受用報。雖復互遍。亦無所在。是以不相障礙。無有斷絕也。言隨所堪任者。即所謂初地見百。二地見千等。言隨所願樂者。即所謂若以自在願力。復過於此百倍千倍。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倍。不可數知等。此所現色身。並是真如自在甚深妙用。雖原不離眾生心意識性。由其無明不覺。妄想自縈。所以不能思量也。二各釋二門竟。

三結示不離二。初正示觀門。二喻顯不二。初中二。初標意。二明觀。今初。

復次為令眾生從心生滅門。入真如門故 眾生無始已來。從未悟故。真如舉體而成生滅。捨生滅心。何處更有真如可觀。故須即從心生滅門。觀其生滅本不生滅。乃能入真如門也。

二明觀

令觀色等皆不成就。云何不成就 此總舉色等以為所觀境也。等者。等餘四蘊及無為法。

謂分析粗色。漸至微塵。復以方分。析此微塵。是故若粗若細一切諸色。唯是妄心分別影像。實無所有 此先觀色蘊不成就也。微塵設有方分。便可分析。決非實有。若無方分。便是非色。故知粗細諸色。皆是妄心所現相分。心外實無色也。問。析色是小乘觀。云何大乘用之。答。小乘析色。但顯人空。大乘析色。即顯色法本空。故曰法無大小。大小在人。不龜手藥之喻。可深思也。

推求餘蘊。漸至剎那。求此剎那。相別非一 次觀受想行識四蘊不成就也。四運推求剎那心法。謂未生。欲生。生。生已。無暫時住。毫無實法。但有名字而已。

無為之法。亦復如是。離於法界。終不可得 次觀無為之法不成就也。色心念念生住異滅。名有為法。對此有為。假施設彼無為名字。有為尚不可得。無為止是十八界中法界所攝。乃第六識所緣影像。豈離色心之外。有實常法名無為哉。

如是十方一切諸法。應知悉然 有為無為既不成就。則十方世界。更有何法可成就耶。此則生滅無性。當體即是真如明矣。初正示觀門竟。

二喻顯不二

猶如迷人。謂東為西。方實不轉。眾生亦爾。無明迷故。謂心為動。而實不動。若知動心即不生滅。即得入於真如之門 只此現前介爾之心。性即真如。眾生於真如中妄見生滅。猶如迷人謂東為西。則真如之外無生滅也。迷人雖復謂東為西。而東仍自東。則迷人之所謂西。原即悟人之東。可譬生滅之外無真如也。謂心為動。合前謂東為西。是即真如而成生滅。心實不動。合前東仍自東。是離生滅更無真如。故苟能知動心即不生滅。譬如能知所謂之西。原即是東。即入真如門也。一心而分迷悟兩門。兩門究竟只此一心。但貴以知翻彼迷謂而已。迷者。即無明也。謂者。即妄想也。知者。即始覺也。本應如是了知。更無別知。故云始覺即本覺也。初顯示實義竟。

大乘起信論裂網疏卷第四


上篇:大乘起信論內義略探記

下篇:念佛鏡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論疏部目錄

【註音版】雨寶陀羅尼

雨寶陀羅尼...

佛說四十二章經

昔漢孝明皇帝夜夢見神人,身體有金色,項有日光,飛在...

【註音版】慈悲道場懺法

慈悲道場懺法卷第一 慈悲道場懺法卷第二 慈悲道場懺法...

【註音版】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大乘百法明門論疏

大乘百法明門論疏卷上 大慈恩寺沙門大乘光撰 將欲造文...

觀所緣緣論釋直解

觀所緣緣論釋直解 陳那菩薩造論 三藏法師玄奘譯 護法...

佛遺教經論疏節要

佛遺教經論疏節要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晉水 沙門...

俱舍論頌疏論本

阿毘達磨俱舍論略釋記 正議大夫持節諸軍使晉洲刺史賈...

佛說瞿曇彌記果經

佛說瞿曇彌記果經 宋三藏法師慧簡譯 聞如是: 一時,...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序 朝議大夫直龍圖閣權江淮荊淛等路...

【註音版】顯無邊佛土功德經

顯無邊佛土功德經...

淨土全書

淨土全書序 蓋聞願生淨土者。必先淨其心。其心淨則其...

【註音版】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

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

受菩薩戒儀

受菩薩戒儀 南嶽沙門釋 惠思 撰 夫受大乘戒法。先教...

觀心論

觀心論(並序)(亦名煎乳論) 天台修禪寺沙門智者述 問曰...

佛說妙吉祥菩薩所問大乘法螺經

佛說妙吉祥菩薩所問大乘法螺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

浴佛儀軌

一、迎請太子佛像 法會開始前,先在大殿內擺設香湯盆...

【佛教詞典】死緣

(雜語)使人至死之現在助緣也。死因為過去之業因,死...

【佛教詞典】塵沙

(術語)如塵如沙,喻物之多也。行事鈔上一曰:法界塵...

家庭和諧的十個要點

一、當家庭的啦啦隊長(多鼓勵),不要當辦案的審判官...

遇到什麼災難,就這樣去發願

菩薩做些個什麼事呢?利益眾生。總的說一句,就是利益...

波離螢光增罪結,維摩大士頓除疑

根機利的,你用一些小法來跟他談,那也不對機,這就叫...

楞嚴法語

◎ 以我(虛雲老和尚)的愚見,最好能專讀一部《楞嚴經...

一個人若無喜怒哀樂,與草木何異

問: 一個人若無喜怒哀樂,無情,與草木何異? 妙境法...

大悲咒的妙用及相關修法

接下來主要是講第五大悲咒的妙用及修法,大悲咒的妙用...

有人障礙我們念佛,還應該順從嗎

問: 請問法師,如果有人障礙我們念佛,還應該順從嗎...

為何放不下?因為還沒看到人生真相

你能夠真實的覺悟,你才能夠真實的放下! 今天我們講到...

灌浴如來淨自心

為了紀念本師的誕生,在四月初八這一天,佛教寺院會舉...

打坐能治膽結石嗎

問: 我現在誦經與打坐同修,自打坐後我的膽結石病不...

「住在外境」對你是不利的,「迴光返照」才是大功德

我們的顛倒是怎麼產生的呢?「自心取自心」,第一個「...

人生可以隨時開始

一個部落首領的兒子在父親去世後承擔起了領導部落的任...

【視頻】《八十八佛大懺悔文》承天禪寺唱誦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承天禪寺唱誦

【視頻】梵網六十二見經(男聲念誦)

梵網六十二見經(男聲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