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菩提資糧論

大隋南印度三藏達磨笈多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菩提資糧論卷第三

聖者龍樹本 比丘自在釋

大隋南印度三藏達磨笈多譯

 復有餘師意  諸覺資糧者
 實捨及寂智  四處之所攝

又一論師作是念。一切菩提資糧皆實處捨處寂處智處所攝。實者不虛誑相。實即是戒。是故實為尸羅波羅蜜。捨即佈施。是故捨處為陀那波羅蜜。寂者即心不濁。若心不濁。愛不愛事所不能動是故寂處為羼提波羅蜜及禪那波羅蜜。智處還為般若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遍入諸處以無精進。則於諸處無所成就。是故毘梨耶波羅蜜成就諸事。是故一切資糧皆入四處。問如經說。以慈資糧得無礙心。以捨資糧得斷憎愛。於中慈悲有何差別。答。

 大悲徹骨髓  為諸眾生依
 如父於一子  慈則遍一切

若入生死嶮道。墮地獄畜生餓鬼諸趣。在惡邪見網。覆愚癡稠林。行邪徑非道。猶如盲闇。非出離中見為出離。為老病死憂悲苦惱諸賊執持。入魔意稠林。去佛意遠者。菩薩大悲。穿於自身皮肉及筋。徹至骨髓。為諸眾生而作依處。令此眾生得度如是生死曠野險難惡路。置於一切智城無畏之宮。譬如長者唯一福子而遭病苦。愛徹皮肉入於骨髓。但念何時得其病癒。悲亦如是。唯於苦眾生中起。慈者遍於一切眾生中起。又復慈故於諸眾生得無礙心。悲故於生死中無有疲厭。又慈於善人中生。悲於不善人中生。又菩薩慈增長故不著己樂。則生大慈。悲增長故捨諸支節及命。則生大悲。

 若念佛功德  及聞佛神變
 愛喜而受淨  此名為大喜

若念佛功德者。於中何者是佛功德。謂諸佛世尊無量百千俱致劫中。聚集善根故。不護身口意業故。五種應知中斷疑故。四種答難中無失故。三十七助菩提法教授故。十二分緣生中因緣覺故。教九教故。四種住持具足故。得四無量故。滿足六波羅蜜故。說菩薩十地故。出世五眾成滿故。四無畏十力十八不共佛法具足故。無邊境界故。自心自在轉故。無厭足法故。得如金剛三摩地故。不虛說法故。無能壞法故。世間導師故。無能見頂故。無與等故。無能勝故。不可思法故。得大慈大悲大喜大捨故。百福相故。無量善根故。無邊功德故。無量功德故。無數功德故。不可分別功德故。希有功德故。不共功德故。如是等名。念佛諸功德。

化諸眾生故。起神通變現。隨所應度眾生。隨眾生身。隨其形量長短寬狹。隨其色類種種差殊。隨其音聲清淨分別。諸佛世尊以種種希有神通。如其所行如其信欲。以彼彼方便差別神變。而教化之。聞此事已愛喜受淨。名為大喜。於中心勇名愛。愛心遍身名喜。喜心覺樂名受。於受樂時念正覺者大神通德。其心不濁名淨。彼心淨時喜意充滿名為大喜。彼登少分乘者。雖亦有喜。以不共故得大喜名。問菩薩應捨眾生。為不應捨。答。

 菩薩於眾生  不應得捨棄
 當隨力所堪  一切時攝受

菩薩摩訶薩常念利樂諸眾生等。若為貪瞋癡所惱。登於慳悋破戒恚恨懈怠亂心惡智之道。入於異路。此等眾生所不應捨。於一切時說施戒修。隨力所能應當攝受。不應捨棄。

 菩薩從初時  應隨堪能力
 方便化眾生  令入於大乘

此登大乘菩薩於眾生中。隨所堪能從初應作。如前方便波羅蜜中所說方便。應當精勤以諸方便教化眾生置此大乘。問何故菩薩但以大乘教化眾生。不以聲聞獨覺乘也。答。

 化恆沙眾生  令得羅漢果
 化一入大乘  此福德為上

若教化恆河沙等眾生。得阿羅漢果。此大乘福。勝過彼聲聞等乘教化福。以種子無盡故。此所有種子。能為餘眾生等。作菩提心方便。亦以出生聲聞獨覺故。此福勝彼。此福勝者。大乘於聲聞獨覺乘為上故。又菩提心。有無量無數福德故。又由大乘。三寶種不斷故。是故欲求大福。應以大乘教化眾生。不以餘乘。問諸摩訶薩豈唯以大乘教化眾生。不以聲聞獨覺乘耶。答。

 教以聲聞乘  及獨覺乘者
 以彼少力故  不堪大乘化

若中下意眾生。舍利他事闕於大悲。不堪以大乘化者。乃以聲聞獨覺乘。而化度之。問若有眾生。不可以三乘化者。於彼應捨為不捨也。答。

 聲聞獨覺乘  及以大乘中
 不堪受化者  應置於福處

若有眾生。喜樂生死憎惡解脫。不堪以聲聞獨覺及大乘化者。應當教化置於梵乘四梵行中。若復不堪梵乘化者。應當教化置於天乘十善業道。及施等福事中。不應捨棄。問若有眾生喜樂世樂。於三福事無力能行。於彼人所當何所作。答。

 若人不堪受  天及解脫化
 便以現世利  如力應當攝

若有眾生。專求欲樂不觀他世。趣向地獄餓鬼畜生。不可教化令生天解脫者。亦當愍彼智如小兒。如其所應現世攝受。隨己力能以施等攝之。愍而不捨。問若菩薩於此似小兒相諸眾生所。無有方便可得攝化。當於彼人應何所作。答。

 菩薩於眾生  無緣能教化
 當起大慈悲  不應便棄捨

若菩薩於喜樂罪惡可愍眾生中。無有方便能行攝化。菩薩於彼當起子想興大慈悲。無有道理而得捨棄。問已說於眾生中應須攝受。未知攝受方便云何。答。

 施攝及說法  復聽聞說法
 亦行利他事  此為攝方便

諸菩薩為攝受眾生故。或以佈施為攝方便。或受他所施。或為他說法。或聽他說法。或行利他。或以愛語。或以同事。或說諸明處。或教以工巧。或示現作業。或令病者得愈。或救拔險難。如是等名為攝受眾生方便。當以此諸方便攝受眾生。不應棄捨。問以如是等攝受方便。攝眾生已成就何利。答。

 所作益眾生  不倦不放逸
 起願為菩提  利世即自利

此中菩薩作願利益世間者。發如是意。凡利世間事我皆應作。立此誓已。於諸眾生所作事中。不應疲倦不應放逸。又當作念。若利世間即是自利。是故菩薩於利樂眾生因緣。不應棄捨。問已說菩薩常應利樂眾生。不應行捨。於諸法中為捨不捨。答。

 入甚深法界  滅離於分別
 悉無有功用  諸處自然捨

法界者。即是緣生。是故先說。如來若出不出。此法界法性常住。所謂緣生。又如先說。阿難陀。緣生甚深證亦甚深。是故入此甚深法界菩薩。滅一切有無等二邊。攝取方便智已。即斷諸動念戲論分別。離諸取相。諸心意識行處皆不復行。乃至行佛行菩提行菩薩行涅槃處皆亦不行。則於諸法無復功用。於諸法中。得寂靜復寂靜心無分別心。是名第一義捨。此即菩薩無分別也。已說出世間捨。我今當說世間捨。

 利名讚樂等  四處皆不著
 反上亦無礙  此等名為捨

於利養名聞讚歎安樂等中無所繫著。與此相反無利無名毀苦等中亦不退礙。捨離愛憎處中而住無複分別。此名第二說世間捨。問若菩薩於諸法中。作第一義捨者。為菩提故如然頭衣。如是勤行云何可得。答。

 菩薩為菩提  乃至未不退
 譬如燃頭衣  應作是勤行

雖於諸法應如是捨。而菩薩決定修行如然頭衣。乃至未得不退轉菩提菩薩。為菩提故應當勤行。於中菩薩有五種不退菩提因緣應知。何者為五。如華聚等經中說。若聞具足大願諸菩薩及佛世尊名號故。若願生彼佛世尊國土故。是為二種因緣。受持及說般若波羅蜜等深經故。是為第三因緣。修習現前住等三摩提及隨喜得者故。是為第四因緣。此四因緣說未得忍菩薩不退轉。若此菩薩住菩薩不動地已得無生忍。說為究竟決定不退轉。問若此四種因緣中。隨以一因緣。菩薩得不退轉者。先說如然頭衣應當勤行。彼云何成。答。

 然彼諸菩薩  為求菩提時
 精進不應息  以荷重擔故

雖復四因緣中隨一因緣菩薩皆得不退。而精進不應休息。由先作是言。我當令諸眾生皆得涅槃。以荷如是重擔故。於其中間精進不息。問何故於其中間精進不得休息。答。

 未生大悲忍  雖得不退轉
 菩薩猶有死  以起放逸故

於四因緣中隨何因緣。得不退轉菩薩。彼未生大悲乃至未得無生忍。中間受業力死生者。由入放逸故。是以菩薩應當勤行如然頭衣。為得無生忍故。於其中間精進不息。

問菩薩復有何死。答。

 聲聞獨覺地  若入便為死
 以斷於菩薩  諸所解知根

如前所說四種因緣。隨何因緣得不退轉。此菩薩未有大悲未得忍。未過聲聞獨覺地。或以惡友力怖生死苦故。或受生中間故。或劫壞時間瞋嫌菩薩譭謗正法故。失菩提心。起聲聞獨覺地心已。或於聲聞解脫。若獨覺解脫作證。彼斷菩薩根。所謂大悲。是以諸菩薩及佛世尊。名為說解知死。問此應思量菩薩。為畏住泥犁。為畏墮聲聞獨覺地。答。

 假使墮泥犁  菩薩不生怖
 聲聞獨覺地  便為大恐怖

菩薩設住泥犁。與無數百千苦俱。不比墮聲聞獨覺地怖畏。問何故如此。答。

 非墮泥犁中  畢竟障菩提
 聲聞獨覺地  則為畢竟障

設入泥犁。於正覺道。不能作畢竟障礙。住泥犁時。乃至惡業盡邊。於菩提道暫為障礙。菩薩若墮聲聞獨覺地。則畢竟不生故。聲聞獨覺地。於正覺道乃為障礙。由是義故。菩薩入於泥犁。不比墮聲聞獨覺地怖畏。問其怖如何。答。

 如說愛壽人  怖畏於斬首
 聲聞獨覺地  應作如是怖

經中佛世尊作如是說。如愛壽人怖畏斬首。菩薩欲求無上菩提。怖畏聲聞獨覺地。亦應如此。是故菩薩雖入泥犁。不比墮聲聞獨覺地怖畏。問已說未得無生忍諸菩薩障礙法。此菩薩云何得無生忍。答。

 不生亦不滅  非不生不滅
 非俱不俱說  空不空亦爾

此中菩薩觀緣生時作是念。有緣生法但施設。如無生中有生。是故生者自體不成。自體不成故生則非有。如生自體非有。彼滅為二。二俱無體如生滅。彼不生不滅為二。亦二俱無體。彼生滅二種中。生不生滅不滅亦不有互相違故。空亦如是。如有者無自體故。彼不空及空不空亦爾。問若作是念。以緣生故諸法無自體者。何故復作是念。亦無有緣生法。答。

 隨何所有法  於中觀不動
 彼是無生忍  斷諸分別故

如是菩薩如實觀緣生時。得離諸法自體見。離自體見故。即斷取法自體。得斷法自體時作是念。非無內外法。而無法自體。雖有緣生法。但如葦束幻夢。若法從緣生。彼自體不生。作是觀已。若沙門若波羅門。所不能動而不取證。彼以樂觀無生法。斷諸分別故。說名無生忍。此菩薩即住菩薩不動地。偈言。

 既獲此忍已  即時得授記
 汝必當作佛  便得不退轉

得此無生忍故。即於得時非前非後。諸佛現前授記作佛。汝於來世。於爾所時某世界某劫中。當為某如來應正遍知。此名菩薩不退轉。問從住初地乃至七地諸菩薩。皆決定向三菩提。何故不說為不退轉。唯說住不動地菩薩。為不退轉。答。

 已住不動諸菩薩  得於法爾不退智
 彼智二乘不能轉  是故獨得不退名

此謂所有信等出世間善根。諸聲聞獨覺乃至住第七地菩薩。不能障礙令其退轉。故名不退轉。非餘十種菩薩為三菩提於諸法中不退轉也。已說不退轉因緣。此中又得殊勝授記。大乘中說四種授記。謂未發菩提心授記共發菩提心授記。隱覆授記。現前授記。是為四種授記。於中未發菩提心授記者。其人利根具增上信。諸佛世尊以無礙佛眼觀已。而為授記。共發菩提心授記者。成熟善根種菩提種先已修習。其根勐利得增上行。但欲解脫諸眾生故。即發心時入不退轉。無墮落法離八不閑(謂八難也)。此人或聞自授記。於六波羅蜜不發精進。如其不聞更發精進為令不聞。欲使他人聞其授記。斷疑心故。佛以威神隱覆授記。若菩薩成熟出世五根。得無生忍。住菩薩不動地。彼即現前授記。是為四種授記。彼得無生忍菩薩已決定故。諸佛世尊現前授記。又別有密意授記。以為第五。如法華經說。

 我等皆隨喜  大仙密意語
 如授記聖者  無畏舍利弗
 我等亦當得  成佛世無上
 復以密意語  說無上正覺

以何義故。說此別語授記。有論師說。為令未入決定聲聞乘者發菩提心故。又已發菩提心初業菩薩等。畏流轉苦。欲於聲聞涅槃取滅度者。為令牢固菩提心故。又有異佛土菩薩。於此聚集。授記時到。以相似名。為彼授記故。諸師如是分別別語授記。於中實義唯佛世尊。乃能知之。

 菩薩乃至得  諸佛現前住
 牢固三摩提  不應起放逸

諸佛現前三摩提得已而住者。謂現在諸佛現其前住三摩提也。三摩提者。平等住故。菩薩乃至未得此三摩提。其間不應放逸。以未得三摩提。菩薩猶墮惡趣。未離不閑故。是故為得此三摩提。不應放逸。若得三摩提。彼諸怖畏皆得解脫。此三摩提有三種。謂色攀緣。法攀緣。無攀緣。於中若攀緣如來形色相好莊嚴身。而念佛者。是色攀緣三摩提。若復攀緣十名號身十力無畏不共佛法等無量色類佛之功德。而念佛者。是法攀緣三摩提。若復不攀緣色。不攀緣法。亦不作意念佛。亦無所得。遠離諸相空三摩提。此名無攀緣三摩提。於中初發心菩薩。得色攀緣三摩提。已入行者法攀緣。得無生忍者無攀緣。此等名得決定。自在故。

 諸佛現前住  牢固三摩提
 此為菩薩父  大悲忍為母

此所說三種現。在佛現前住三摩提。攝諸菩薩功德及諸佛功德故。說名諸菩薩父。大悲者。於生死流轉中。不生疲倦故。又於聲聞獨覺地險岸。護令不墮故。說名為母。忍者。得忍菩薩。於諸流轉苦及諸惡眾生中。不厭流轉。不捨眾生及菩提。以不生厭。是故此忍又為諸菩薩母。更有別偈說。

 智度以為母  方便為父者
 以生及持故  說菩薩父母

以般若波羅蜜生諸菩薩法故。佛說般若波羅蜜為菩薩母。諸菩薩法從般若波羅蜜生已。為巧方便所持。不令趣向聲聞獨覺地險岸。以是持菩提故。說巧方便為菩薩父。問菩薩以幾許福能得菩提。答。

 少少積聚福  不能得菩提
 百須彌量福  聚勝乃能得

菩提者。謂一切智智。彼智與無應知等。應知與虛空等。虛空無邊故應知亦無邊。以有邊福不能得無邊智。是故少少積聚福。不能得菩提。云何得百須彌量福。聚集乃能得。

菩提資糧論卷第三

菩提資糧論卷第四

聖者龍樹本 比丘自在釋

大隋南印度三藏達磨笈多譯

問若如是者。百須彌量福聚無有故。亦無一人能得菩提。答。

 雖作小福德  此亦有方便
 於諸眾生所  應悉起攀緣

若此菩薩雖作小福。以有方便成大福聚。或以飲食捨與眾生。或以華香鬘等奉如來像。彼諸福德。於一切世界所攝諸眾生所。悉作攀緣。我以此福。令諸眾生皆得無上正覺。復以此福。與諸眾生共之。如是等福。共諸眾生迴向菩提。是名菩薩方便。如是迴向。其福得成無量無數無邊。以是故彼一切智智雖是無邊。還以此相無邊福故能得。

復有別義。

 我有諸動作  常為利眾生
 如是等心行  誰能量其福

菩薩於晝及夜。常起如是心行。若我所有動作善身口意。皆為度諸眾生故。脫諸眾生故。穌息諸眾生故。寂滅諸眾生故起。及為令眾生滿足一切智智。得至一切智智故。彼如是具足大悲。安住善巧方便。所有福聚唯除諸佛。何人能量。是故具此福者能得菩提。

問何故此福復是無量。答。

 不愛自親屬  及與身命財
 不貪樂自在  梵世及餘天
 亦不貪涅槃  為於眾生故
 此唯念眾生  其福誰能量

此中菩薩行六度行時。於己男女及與親屬。若金銀等財。若自壽命。若支節分。若具足身。若身心樂。若天人自在。若梵身天。若無色天。乃至涅槃。為眾生故皆亦不愛。唯於眾生愍念不捨。我當何為令此眾生小兒凡夫無智翳膜所覆盲者。脫三界獄安置常樂涅槃無畏城中。如是菩薩行利樂事。於諸眾生無因而愛。所有福德何人能量又偈言。

 無依護世間  救護其苦惱
 起如是心行  其福誰能量

此菩薩常以大悲。作如是念。今此世間無救無護。遍行六趣入三苦火。無有歸依此彼馳走。身心諸病常有苦惱。無依護者我當與作依處。救其身心所受諸苦。起此心行。所有福德何人能量。

 智度習相應  如搆牛乳頃
 一月復多月  其福誰能量

此般若波羅蜜。能生諸佛菩薩。及成就諸佛菩薩法。菩薩若於搆牛乳頃。思惟修習彼之福聚。尚無有量。何況若一日夜二日夜三日夜。乃至七日夜半月一月。若復多月修習相應。所有福聚何人能量。

 佛所讚深經  自誦亦教他
 及為分別說  是名福德聚

甚深者。謂甚深經。與空相應出於世間。彼是甚深。又複分別緣生故。緣生者即是法。法者即是如來身。彼與如來身相應者。是甚深經。諸佛世尊之所讚歎。若自誦若教他誦。若為他解說無希望心。但欲不隱沒如來身故。如來身者即是法身。欲令久住故。彼所有福誰能得量。

 令無量眾生  發心為菩提
 福藏更增勝  當得不動地

此有善巧方便菩薩。先以四攝事攝諸眾生。知彼眾生受我言已。然後教令發菩提心。如是具足善巧方便菩薩。令諸眾生髮菩提心。彼所有福無人能量。以無量故。又令諸眾生髮菩提心故。福藏更為增勝。言福藏者。福無盡故。以能至無盡故不可盡。不動地者。以不可動故名不動地。此中菩薩令他發菩提心故。於生生中。菩提心不動不失。以令他發菩提心故。此心即為不動地因。

 隨轉佛所轉  最勝之法輪
 寂滅諸惡刺  是菩薩福藏

如佛世尊。於婆囉奈城仙人住處鹿林中。轉法輪已。於彼最勝法輪隨順而轉。亦為福藏。此隨順轉有三種因緣。謂於如來所說深經。與空相應出於世間。若持若說及順法行法。若於如是等經。持令不失。是為第一隨順轉法輪。為有根器眾生。分別演說。是為第二隨順轉法輪。如彼經中所說。依法修行。是為第三隨順轉法輪。寂滅諸惡刺者。佛教惡刺所謂外道邪見。及以惡魔欲界自在。憎惡解脫。若四眾中或有異人。非法說法。非律說律。非師教說師教。是為佛教內惡刺。應當如法折伏彼等。摧慢破見令法熾然。此名寂滅諸惡刺。以寂滅惡刺。故名為菩薩福藏。

 為利樂眾生  忍地獄大苦
 何況餘小苦  菩提在右手

若菩薩著牢固鎧。常為利樂眾生。發精勤意。於一眾生為令解脫故。雖住阿毘至大地獄中。經劫辛苦堪忍不動。況餘小苦。菩薩能忍如是等苦。當知菩提如住右掌。

 起作不自為  唯利樂眾生
 皆由大悲故  菩提在右手

菩薩諸所起作。若佈施等。由大悲故。唯為利樂眾生。亦為令眾生得涅槃故。終不為身微少樂事。彼亦是大悲者。如是大人。當知菩提到其右手。

 智慧離戲論  精進離懈怠
 捨施離慳惜  菩提在右手

問前已解釋陀那等諸波羅蜜。今復解釋有何所為。

答前多為修行者解釋。今為無所得忍智光者解釋。以覺知一道相故。彼智遠離戲論。以不捨軛故。彼精進遠離懈怠。以除貪故。彼施遠離慳惜。如是菩薩。當知菩提到其右手。

 無依無覺定  圓滿無雜戒
 無所從生忍  菩提在右手

若菩薩善成就禪那波羅蜜已。此定不依三界。其相寂靜無有思覺。又圓滿尸羅無雜無濁。迴向菩提無有磨滅。又善成就般若波羅蜜已。緣生法中住無生忍。根本勝故無有退轉。當知菩提住其右掌。

問已說修行及得忍菩薩積聚諸福田。此福聚能得菩提。云何初發心菩薩。積聚諸福田。此福聚能得菩提。答。

 現在十方住  所有諸正覺
 我悉在彼前  陳說我不善

若有現在諸佛世尊。於十方世間無所障礙。以本願力為利眾生故住。今於彼等實證者前。發露諸罪。若我無始流轉已來。於其前世及現在時。或自作惡業。或教他或隨喜。以貪瞋癡起身口意。我皆陳說不敢覆藏。悉當永斷終不更作。

 於彼十方界  若佛得菩提
 而不演說法  我請轉法輪

若佛世尊滿足大願。於菩提樹下。證無上正覺已。少欲靜住。不為世間轉於法輪。我當勸請彼佛世尊轉佛法輪。利益多人安樂多人。憐愍世間為於大眾。利樂天人。

 現在十方界  所有諸正覺
 若欲捨命行  頂禮勸請住

若佛世尊世間無礙。在於十方證菩提轉法輪安住正法。所應化度眾生化度已訖。欲捨命行。我當頂禮彼佛世尊請住久時。利益多人安樂多人。憐愍世間為於大眾。利樂天人。

 若諸眾生等  從於身口意
 所生施戒福  及以思惟修
 聖人及凡夫  過現未來世
 所有積聚福  我皆生隨喜

若諸眾生施戒修等所作福事。從身口意之所出生。已聚現聚及以當聚。聲聞獨覺諸佛菩薩諸聖人等。及以凡夫所有諸福。我皆隨喜。如是隨喜。是先首者。勝住者。殊異者。最上者。勝攝者。美妙者。無上者。無等者。無等等者。如是隨喜乃名隨喜。

 若我所有福  悉以為一摶
 迴與諸眾生  為令得正覺

若我無始流轉已來。於佛法僧及別人邊。所有福聚。乃至施與畜生一摶之食。若歸依善根。若悔過善根。若勸請善根。若隨喜善根。彼皆稱量共為一摶。我為諸眾生故。迴向菩提皆悉捨與。以此善根。令諸眾生證無上正覺。得一切智智。

 我如是悔過  勸請隨喜福
 及迴向菩提  當知如諸佛

若我為諸眾生迴向菩提善根。若悔過善根。若勸轉法輪善根。若請長壽善根。若隨喜善根。彼皆稱量為一摶已。如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世尊為菩薩時。已作迴向當作迴向。我亦如是以諸善根迴向菩提。以此迴向善根。令我及諸眾生當證無上正覺。我今更略說。

 說悔我罪惡  請佛隨喜福
 及迴向菩提  如最勝所說

自有罪惡盡皆說悔。及請佛轉法輪。住壽長時隨喜諸福。迴向福等。如前迴向為菩提故。如最勝人所說。如是迴向問又彼迴向。應云何作。答。

 右膝輪著地  一髆整上衣
 晝夜各三時  合掌如是作

當自清淨著淨潔服。澡洗手足裙衣圓整。於一髆上整理上著衣已。用右膝輪安置於地。合掌一心離分別意。若如來塔所若像所。若於虛空攀緣諸佛如在前住。作是意已。如前所說。若晝若夜各三時作。

 一時所作福  若有形色者
 恆沙數大千  亦不能容受

於彼所說六時迴向中。若分別一時所作於中福德。諸佛世尊如實見者所說。彼若有色如穀等聚者。其福積集無有限量。雖如恆伽沙等大三千界盡其邊際。亦不能容受。以彼迴向福與虛空界等迴向故。乃至一時迴向。猶有如是福聚。況多迴向。雖是初發心菩薩由迴向力故亦成大福。還以如是相福聚故。漸次能得菩提。

問已說諸菩薩得成大福方便。今欲護福用。何方便。答。

 彼初發心已  於諸小菩薩
 當起尊重愛  猶如師父母

彼初發心菩薩。若欲護自善根及自身者。於諸初發心菩薩。當起至極尊重愛敬之心。猶如世尊一切智師及自所生父母。如是以初發心菩薩為首。於諸菩薩亦應如是極作愛重。若異於此則自身及善根皆悉滅盡。如世尊經中曾說我不見餘一法障礙菩薩及滅盡善根。如於菩薩起瞋心者。若菩薩雖於百劫積集善根。由此瞋菩薩心故。皆悉滅盡。是故於諸菩薩應起尊重。猶如教師。

 菩薩雖有過  猶尚不應說
 何況無實事  唯應如實讚

若菩薩毀呰行大乘人罪過。令得惡名。所有生生善法皆悉滅盡。不得增長白法。是故諸菩薩等雖有過惡。為護自善根命故。不應顯說。何況無實。譬如王罪。如經中說。有菩薩清淨活命無可毀呰。而彼達摩比丘妾說其惡故。於七十劫中受泥犁報又於六萬生中為貧窮人。常受盲瘂癩病惡瘡。是故於菩薩所。若有惡若無惡。皆不得說。彼有實德唯應稱揚。為自善根增長故。亦為餘人生信故。

 若人願作佛  欲使不退轉
 示現及熾盛  亦令生喜悅

若有眾生已發願求菩提。唯欲令其不退。而有人愚癡瞋恚及貪。自朋黨故作如是言。何用長行菩薩難行之行。其涅槃樂平等相似。行聲聞行疾得涅槃。此等後當說其果報。若以種種譬喻顯佛功德令入其心。是為示現。令其具足精進諸菩薩行。是為熾盛。欲令精進更增疾利。為說正覺功德大神通事。是為喜悅。如是令彼不捨菩提之心。

 未解甚深經  勿言非佛說
 若作如是言  受最苦惡報

甚深經者。謂佛所說與空無相無願相應。除無量斷常等邊見。滅我人眾生壽者等自性。顯如來大神通希有功德。於此經律若未證知。勿以癡。故言非佛說。何以故佛世尊說。若謗如來所說之經。惡果最苦。

 無間等諸罪  悉以為一摶
 比前二種罪  分數不能及

世尊於不退輪經中說。五無間業所有諸罪。若斷三千大千世界中諸眾生命所有罪報。若恆伽河沙等佛世尊滅度已所有支提。或壞或燒若障礙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法眼所有罪報。如是等過皆悉摶聚。若於未解深經而起執著言非佛說。及菩薩發菩提願已而令退菩提心。此二種罪。彼前五無間等罪聚比之。百分不及千分不及。乃至數分柯羅分算分譬喻分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以是罪相故。為護自身及自善根。勿作此二種罪。

問已說菩薩護自善根。何者是修道勝義。答。

 於三解脫門  應當善修習
 初空次無相  第三是無願

於中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應修三解脫門。最初應修空解脫門。為破散諸見故。第二無相解脫門。為不取諸分別攀緣意故。第三無願解脫門。為超過欲界色界無色界故。

問何故此等名解脫門。答。

 無自性故空  已空何作相
 諸相既寂滅  智者何所願

以緣生故法無自性。此名為空。以其空故心無攀緣。則是無相。離諸相故則無所願。又若法從緣生。彼自性無生。以自性無生故。彼法是空。若法是空彼中無相。相無有故彼是無相。若無有相彼中心無所依。以無依故於三界中。心無所願。

 於此修念時  趣近涅槃道
 勿念非佛體  於彼莫放逸

修此三解脫門時。若非方便所攝。則趣近涅槃。雖應修習。莫墮餘菩提處。當求無所得忍。應住善巧方便。

 我於涅槃中  不應即作證
 當發如是心  應成熟智度

發如是心。我當利益諸眾生。度脫諸眾生。雖修三解脫門。不應於涅槃作證。然我為學般若波羅蜜故。於三解脫門中。專應成熟。我應修空。不應證空。我應修無相。不應證無相。我應修無願。不應證無願。

 如射師放箭  各各轉相射
 相持不令墮  大菩薩亦爾

譬如射師善學射已。放箭空中。續放後箭各各相射。彼箭遂多。空中相持。不令墮地。

 解脫門空中  善放於心箭
 巧便箭續持  不令墮涅槃

如是此菩薩大射者。以學修空無相無願弓。於三解脫門空中。放心箭已。又以悲愍眾生巧方便箭。展轉相續。於三界虛空中。持彼心箭。不令墮涅槃。城。

問云何復令彼心不墮涅槃。答。

 我不捨眾生  為利眾生故
 先起如是意  次後習相應

若我於三解脫門。善成熟已。欲取涅槃如在手掌。然我以小兒凡夫猶如飲乳。不能自向涅槃城者。未涅槃故。我於涅槃不應獨入。我當如是發起精進。隨我所作。唯為利益諸眾生故。亦為諸眾生得涅槃故。先應如是起作。次即心與三解脫門隨順相應。隨順者順後義也。若不如是。彼之心箭。無巧方便攝故。行三解脫門時。即墮聲聞解脫。若獨覺解脫中。今更有巧方便。

 有著眾生等  久夜及現行
 顛倒與諸相  皆以癡迷故

小兒凡夫諸眾生等。以癡迷故。於無始際流轉久夜。著四顛倒。無常謂常苦謂樂。不淨謂淨無我謂我。及於內外眾界入中。計我我所。謂有所得。久夜行已及現在行。

 著相顛倒者  說法為斷除
 先發如是心  次後習相應

如是諸眾生等。以癡迷故。起我我所二種計著。又於色等無所有中。妄起分別取相。生四種邪顛倒。我為說法令其斷除。先發如是心已。然後於三解脫門中。修習相應。若異此而修三解脫門者。則趣近涅槃道。

 菩薩利眾生  而不見眾生
 此亦最難事  希有不可思

菩薩起眾生想。此亦最難不可思。未曾有如畫虛空。於最勝義中本無眾生。此菩薩不知不得。而為利樂眾生故。勤行精進。唯除大悲。何處更有如此難事。

 雖入正定位  習應解脫門
 未滿本願故  不證於涅槃

此應思量。若到正定位菩薩。以三十二法故入正定位。與解脫門相應時。中間未滿本願。為證涅槃為不證。以世尊經中說雲。四大可令改異。無有入正定位。菩薩中間未滿本願證於涅槃。是故到正定位菩薩。未滿本願不證涅槃。

 若未到定位  巧便力攝故
 以未滿本願  亦不證涅槃

若初發心菩薩。未到正定位。彼以巧方便所攝故。修三解脫門時。中間未滿本願。亦不證涅槃。

 極厭於流轉  而亦向流轉
 信樂於涅槃  而亦背涅槃

此菩薩於流轉中。以三種熾火故。應極厭離。不應起心迯避流轉。當於眾生為子想故。而向流轉。及應信樂涅槃。如覆護舍宅故。然復應背涅槃。為滿一切智智故。於流轉中若有厭離。則於涅槃亦有信樂。若不向流轉不背涅槃未滿本願。修習解脫門時。則於涅槃作證。

 應當畏煩惱  不應盡煩惱
 當為集眾善  以遮遮煩惱

以是流轉因故。應畏煩惱。不應畢竟盡於煩惱。若斷煩惱。則不得集菩提資糧。是故菩薩以遮製法遮諸煩惱。由遮煩惱令其無力故。得集菩提資糧善根。以集善根故滿足本願。能到菩提。

問何故不以斷滅故滅諸煩惱。答。

 菩薩煩惱性  不是涅槃性
 非燒諸煩惱  生菩提種子

如諸聲聞聖人等。涅槃為性。以攀緣涅槃。得沙門果故。諸佛不以涅槃為性。諸佛煩惱為性。以菩提心由此生故。聲聞獨覺燒諸煩惱。不生菩提心種子。以二乘心種子無流故。是故煩惱為如來性。以有煩惱眾生髮菩提心。出生佛體故不離煩惱。

問若燒煩惱。不生菩提心種子者。何故法華經中。與燒煩惱諸聲聞等授記。答。

 記彼諸眾生  此記有因緣
 唯是佛善巧  方便到彼岸

不知成就何等眾生。彼中因緣唯佛所知。以到調伏彼岸。不共餘眾生相似故。而彼不生菩提心種子者。以入無為正定位故。如經說。

 如空及蓮華  峻崖與深坑
 界不男迦柘  亦如燒種子

如虛空中不生種子。如是於無為中。不曾生佛法。亦不當生。如高原曠野不生蓮華。如是聲聞獨覺入無為正定位中。不生佛法。峻崖者。於一切智智城道中。有二峻崖。所謂聲聞地峻崖。獨覺地峻崖。聲聞獨覺若有一切智者。則非菩薩二峻崖也。深坑者。如丈夫善學跳擲。雖墮深坑安隱而住。若不善學。而墮深坑便死坑內。如是菩薩修習無為善相應故。雖修無為而不墮無為中。聲聞等修習無為不善相應。則墮無為中。界者。聲聞繫在無為界故。不復能於有為中行。是故彼中不生菩提之心。不男者。如根敗丈夫於五欲利不復有利。如是聲聞具無為法。於諸佛法利亦無有利。迦柘者。如迦柘珠。諸天世間雖善修理彼迦柘珠。終不能為鞞琉璃寶。如是聲聞雖復具諸戒學頭多功德三摩提等。終不能坐覺場證無上正覺。亦如燒種子者。如被燒種子。雖置地中水澆日暖。終不能生。如是聲聞燒煩惱種子已。於三界中亦無生義。以如是等經故。當知聲聞得無為法已。不生菩提之心。

菩提資糧論卷第四


上篇:發菩提心經論

下篇:菩提心離相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論集部目錄

瑜伽師地論(100卷)

瑜伽師地論卷第一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

悲華經

悲華經卷第一 轉法輪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tǎn)右肩,合掌向佛...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

七十空性論科攝

七十空性論科攝 弘悲 七十空性論本論有七十三個頌,以...

中論

中論卷第一 釋僧睿序 中論有五百偈。龍樹菩薩之所造也...

尼乾子問無我義經

尼乾子問無我義經 馬鳴菩薩集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

入大乘論

入大乘論卷上(本無闕第一品名目) 堅意菩薩造 北涼三藏...

佛一百八名讚

佛一百八名讚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教大師...

提婆菩薩破楞伽經中外道小乘四宗論

提婆菩薩破楞伽經中外道小乘四宗論 提波菩薩造 後魏北...

五方便念佛門

五方便念佛門 天台智者大師撰 一凝心禪、二制心禪、三...

佛說阿鳩留經

佛說阿鳩留經 僧祐錄雲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聞如是:...

佛說四人出現世間經

佛說四人出現世間經 宋天竺沙門求那跋陀羅譯 聞如是:...

佛說解憂經

佛說解憂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鴻臚卿傳教大師臣法...

佛說菩薩修行經

佛說菩薩修行經(亦名威施長者問觀身行經) 西晉河內沙...

明覺禪師語錄

明覺禪師語錄卷第一 參學小師惟蓋竺編 住蘇州洞庭翠峯...

佛為勝光天子說王法經

佛為勝光天子說王法經 大唐沙門釋義淨奉 詔譯 如是我...

【註音版】佛說羅雲忍辱經

佛說羅雲忍辱經...

佛說菩薩十住經

佛說菩薩十住經一卷 東晉三藏祇多蜜譯 佛說菩薩戒十二...

【佛教詞典】現不現前及俱供養獲福差別

【現不現前及俱供養獲福差別】 p0958 瑜伽四十四巻二頁...

【佛教詞典】闢鬼珠

(物名)避惡鬼之寶珠也。稱仁王經之功德。見仁王經受...

行善如果求回報,心就有了罣礙

從過去佛到現在佛,諸佛關於佛教的教義,有一個概括,...

自己救自己

有一個叫通一的比丘,禪修多年,不得要領,就去請示心...

南懷瑾老師談睡眠

根據醫學和我的體驗觀察,一個人真正睡著覺最多隻有兩...

我們在世間行善之難

我們在世間也確實覺得行善挺難的。第一難,難在什麼地...

只要問妄想一句話,它就完了

我們如果是從今生開始,那很簡單,處理今生的問題就好...

怎樣去調伏這一念心

佛法的修學,跟我們一般世間做的學問,在過程當中有一...

夏天貪涼的危害

現在人都是在冷氣間裡得病的,這裡冷氣可以很冷很冷,...

徹悟大師「十信」解讀

佛法大海,信為能入,眾生對於至極圓頓、唯佛與佛乃能...

人死了不是燒點紙就能解決問題

鬼的定義是什麼呢?鬼類中的餓鬼比較多,鬼當中也有大...

勝利之道

從前,有一個青年在家人的幫助下開了一家客棧。由於青...

靈岩山寺性寂法師生平和往生紀實

靈岩山寺性寂法師生平和往生紀實 二十多年前在蘇州靈岩...

讓你靜心的34條法語

1、心外無物,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

【視頻】地藏占察懺儀軌(夢參老和尚念誦)

地藏占察懺儀軌(夢參老和尚念誦)

【視頻】《佛說謗佛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謗佛經》聆志居士念誦